迟子建作品中的悲伤与温暖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迟子建散文读后感1美丽的小山村——北极村养育了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作家迟子建。
她温婉朴实的文字打动了千万读者。
迟子建的散文,虽然写的是她从小到大的种种小故事,却处处有美有爱。
迟子建以深情的笔触向读者娓娓道来与亲人们相处的一幕幕——风雪中为”我“送伞却遭拒的母亲;和母亲一起看的两个人的电影;在世时过年总不忘为”我“做灯的父亲……桩桩件件,充满了浓郁的人间亲情。
在她许多篇__中,我可以大概了解她的生活状况——丈夫在几年前去世了。
丈夫在世时他们的感情很深,失去爱人后迟子建痛心疾首,十分怀念他。
我也曾看过她专门悼念世君的__——《春天最深切的怀念》,她用文字表达出内心的疼痛与历险。
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伤心、悲哀,以及她对丈夫世君的怀念。
迟子建在丈夫去世后经历了”最残酷、黑暗、绝情“的日子。
那日子尽管悲痛,但她是坚强的。
为此,她有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切感悟和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怀念。
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一辑中的第五篇——《伤怀之美》。
作者对家乡漠河北极村漫天大雪、对美丽的北海道露天温泉的描写让我感觉似乎从未见过真正的雪。
作者不畏严寒去泡露天温泉的勇气让我佩服。
她虽然经历了寒风和雪花的仙境般的美——远处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生长着松树的柏树,三股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三个季节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犹如人间仙境一般美丽。
那雪花更是灿烂而华美。
这不禁令我思考,生活不也是这样吗?惟有经历了风雨的考验,严寒的鞭打,才能够到达唯美的仙境,停下来欣赏”世外桃源“的景色。
所以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学习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
也许这一步挺过去了,就到了成功的彼岸。
可是,在重重压力下,种种坎坷前”挺过去“谈何容易?就好像现在,步入初三年级的我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还要面对一场接着一场的考试,堆积成山的的作业,繁多的学科……一定有许多同学因为这种种原因自己失去了信心,导致在最关键时放弃。
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制订一个严密的学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告诉自己”我能行……“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见美好的明天!人生的真谛也许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伤怀之美中,好像那夜空中的星,光点虽小却一直坚持且明白无误地指示幸福所在。
温暖与爱意的写作——论迟子建小说的整体风格
作者简介 : 黄娟 (9 O )女 , 18 一 , 文学硕士 ,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
2
现当代 文学研究
语 文知识
2 1 年第 2期 01
自己的作家相提并论 , 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 象。 在迟子建的笔下 , 重复的只是一种氛围, 象那太 阳的暖色 , 每天都会升起。但因为它每时每刻的光 线不同, 你永远也不会感到单调 。迟子建拾起的不 ‘ 过是很多人觉得有些落后并很是不屑的童年视角 , 但 同时也是 可 以看到 整个 天地 的 。 与迟子建早期的“ 北极村童话 ” 的单纯明朗相 比. , 尽管她后来的作品意韵要深厚得多 , 主题也变 z飘 1- 忽迷离 , 哥 F I 但透过文本 的表层叙述 , 在繁复的故
收稿 日期 :0 1 1 3 21-—
们 已经 自成气候。”1 [ 1 的确 , 当我们被太多俗事烦扰时 , 迟子建却为 我们提供 了一方清醇 自由的天地 , 犹如天籁 , 我 让 们在她 的文学世界里尽情地呼吸与飞翔。 如果说 , “ 至少截止NA. 十年代 , 中国作家大多是 ‘ 地之子 ’ ; 那么 , 迟子建的‘ 故乡故事 ’ 则更多地点染着异地之 情 。”1 如在 匕 [ 2 例 极村童话》 年幼 的灯子被送到 中, 漠河的姥姥家 , 由于缺乏玩伴 而认识 了人人敬而远 之的“ 老苏 联 ” 。正是 这个 外 族 老太 太 , 给 了灯 子 教 书本上的知识和对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 但是她后 来却在腊月二十八 的晚上 , 家家户户准备过传统春 节的时候一个人寂寞的死去了。 灯子因此而离开 了 曾经给予她无限欢乐 的北极村。在孩子 的眼里 , 没 有宗教种族 的差别 , 更不存在政治纷争 , 他们 的世 界远远 比成人世界要纯粹的多。 迟子建不是那种貌似深刻 的作家 , 她很少去诠 释和展现现代思想和人 l的各种命题 , 生 但是她就在 这种简单的人际关系和美丽的 自 然描写中 , 让你感 觉到一种温情 的批判力量 , 一种对现代文 明和古老 理念的冲击 , 以及她对生活所寄予的美好理想 。她 所描写的场景 , 与她童年在北方长大的个人经历是 分 不开 的 ,但是 她 的文 章并 没 有 因此 囿于 狭 隘 , 她 把文章 中人物所蕴涵的人格光芒作为打动读者 的 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是不存在种族和地域之分 的。 当现代文明的种种病症不折不扣的折射到文学作 品中时 ,你会由衷感激迟子建给了你一片净土 , 一 抹筛滤了世俗、 恶和烦恼的温情亮色。 疯人院里 在《 的小磨盘 》 “ 中,小磨盘 ” 健康快乐如鱼得水地生活 在疯人院里 , 却在真实的世界里一次一次地闯不过 关。疯人院外的老师 、 大人 、 孩子 , 没有一个纯净 的 象院子里的“ 病人 ”你很可以理解作 品里到处弥漫 。 的那种忧伤 , 因为那个院外 的世界是我们每个人都 躲 避不 了 的去 处 。 十几年走下来 , 迟子建 的作 品都离这条“ 真纯 、 童年” 的主线不远 。你却很难把她和那些永远重复
伤感文章之论迟子建散文的伤怀之美
论迟子建散文的伤怀之美摘要: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学术界对她的这部小说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其实迟子建的散文是她的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她心灵的真情告白,但是研究稍显薄弱。
细读她的散文,发现其中洋溢着一种伤怀之美,蕴含着她对自然人生的哲思。
这种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工业化文明的反思、天人合一的精神、寒冷与温暖的融合。
本文最后重点研究她散文中一个重要意象雪。
关键词:迟子建散文;伤怀之美;雪伤怀之美是迟子建散文中一种独特的美学追求。
它不是人生中的大起大落,没有大悲大喜,不会带给人撕心裂肺的痛,也不会让人有范进中举式的狂喜。
它像晚霞中的一缕青烟,撩起人淡淡的哀愁。
“伤怀”是对逝去往事的一种缅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朴纯真的人性的追求。
伤怀之美在迟子建散文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工业化文明的反思;二是天人合一的精神;三是寒冷与温暖的融合。
另外迟子建散文中有一个重要的意象:雪,可以说,雪是迟子建伤怀之美的化身。
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工业文明的反思迟子建的散文须要在这样的环境下阅读:一个快要落日的黄昏,一间雅致的房间,坐在窗前的书桌上,从窗口望去,可以看天空,看云彩,看归鸟,看暮霭的壮烈和沉静。
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作者所营造的气氛。
早上太明朗,中午太热烈,晚上又太悲伤,只有黄昏时,我们才有从容的心态回忆往事,正视现实,追问未来。
对大自然的热爱是迟子建散文体现出的一种强烈情感。
迟子建出生在我国的极北之地:漠河。
那里有广袤的森林,原生态的自然景观给了她宽广的胸怀和沉静的性格。
自然在作者眼中是富有灵性的:鱼会流泪(《逝川》);牛因初次见到阳光,怕自己的蹄子把阳光给踩碎了而缩着(《雾月牛栏》);“傻子”(狗)知道捕来的哪种鱼该吃,哪种鱼不该吃(《动物们》);“黑子”(狗)很有绅士风度,它帮助力气弱小的鸡撞开门,用一条腿支着门,让鸡进院子(《动物们》);老鼠有很高的智慧,它会装死来逃脱人的追捕(《鼠儿戏猫》);山是宽容大度的,它是各种各样的店铺,供人们的不时之需:果品店、蔬菜铺子、饮品店、杂货铺等,它无私地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采山的人们》)。
悲凉与温情—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审美形态
悲凉与温情—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审美形态对迟子建来说,悲凉是她挥之不去的生命本色,而温情则是她怀抱世界的信仰所在,二者共同构成了其小说创作的基本形态。
而文学界在对迟子建作品进行研究时,更多地关注其作品中温情主义的一面,对蕴含其中的悲凉成分重视不够甚至于忽略不计。
即使有少量的研究提到迟子建作品风格冷峻严肃,也都是对迟子建近几年创作风格转变的描述,没有从整体上研究迟子建悲凉的脉络。
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入手,结合迟子建的整体创作轨迹,梳理其作品中悲凉的生成渊源、表现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悲凉与温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达到对以往迟子建温情主义研究成果的丰富与纠偏。
论文的内容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挖掘迟子建的生命体验来深入解读她作品中的悲凉情结:残缺的家庭、贪婪自私的人性以及无望的爱情。
在迟子建创作审美观念的形成过程中,生命体验尤其是童年的缺失体验对迟子建悲凉情结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走入迟子建的生活,品味迟子建生活的喜怒哀乐,对于解读上述三种悲凉情结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阐述迟子建温情主义的救赎。
在迟子建的笔下,温情实质上是和谐之美;在创作中,她所追求的温情也不外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统一。
总之,温情之于迟子建是一篇轻盈空灵、朴实无华的桃花源记,她徜徉其中,营造出和谐共生、自在平淡的生活氛围。
第三部分探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悲凉与温情并存的三种基本形态。
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悲凉为经,温情为纬;二是温情如水,悲凉如山;三是温凉同体,回归自然。
悲凉与温情在迟子建作品中并不总是对等且一成不变的,在有些作品中迟子建试图以亲情、善良等温情主义的化身串起悲凉的经,并在反复、厚重地穿插中覆盖住悲凉的身影,在悄无声息间消解悲凉带来的无望与决绝;然而悲凉于迟子建是如高山般难以逾越的生命底色,它直接渗入到迟子建的骨血间、横亘在如水的温情前,以一种不可阻拦的气魄直指现实、个体心灵中令人战栗不安的角落;当然悲凉与温情有时也在迟子建的作品中相对平和的存在着。
迟子建:写不尽的爱与温暖
迟子建:写不尽的爱与温暖迟子建的魅力在于,她平淡而有力地讲述朴素真诚的故事,却打动了每一颗善感的心灵。
二十岁时发表第一篇作品,迟子建从青年写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她依然喜欢习惯性地将头发高高地束成马尾,依然喜欢将爽朗的笑声带给周围的朋友,穿过她的文字慢慢体会,总能品咂出悲伤之外的爱、温暖与感动。
有读者说读完她的新作《候鸟的勇敢》大哭一场。
“人终究要面对真实的自己……也许自己的一座山对别人来说只是一粒尘。
但自己难于面对的,最终也只能面对。
”自童年起就相信万物有灵迟子建出生在大兴安岭,十七岁之前没有出过山。
那里人烟稀少,四时景色不同,春日森林的嫩绿,夏日林间缤纷的野花,秋日五花山的绚烂,冬日冰河的苍茫,还有那沼泽上的水鸟,林间的溪流,变幻无穷的天空,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每当写到故乡,这样的风景自然而然从笔下流淌出来了,因为她小说的人物就活在这样的风景中。
“自童年起我的世界观就是相信万物有灵,一棵草,一朵花,甚至一片云,都是有来历的。
”迟子建说。
一回到大自然,迟子建的笔尖就沾了露珠般的轻盈,文字充满了灵性和诗意。
新作《候鸟的勇敢》中,她以如此鲜活的笔法描写鸟儿分食大鱼的智慧:“立了功的乌鸦先吃,其后是帮忙拽钓竿的,待鱼所剩无几时,那只袖手旁观的乌鸦,才得以享用残羹。
”偶尔听来的细节,被她天衣无缝地镶嵌在小说里,比《伊索寓言》中《乌鸦喝水》的故事还要生动。
无论是小说抑或散文,迟子建的文字纯净空灵而质朴生动,充满真挚的情感,我们能感受到她对自己生长的那方土地执着的爱。
无论是具有文学意味的《逝川》《秧歌》,有生活意味的《原始风景》,还是朴素感人的《亲亲土豆》,以及想象丰沛的《向着白夜旅行》和《逆行精灵》,亦或后来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重现哈尔滨大鼠疫生死传奇的《白雪乌鸦》,还是近几年的《黄鸡白酒》《晚安玫瑰》《群山之巅》和《候鸟的勇敢》。
她饱含深情,细腻地勾勒着大自然,抒写世俗而庸常的日子,和日子中那些历经苦难依然顽强生存的人们。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迟子建散文读后感1很多年来,迟子建作为一名小说家颇受文坛重视和关注。
但当我读完《假如鱼也生有翅膀》后,我认为迟子建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散文家。
《假如鱼也生有翅膀》全书分六辑,共73篇散文。
自序是一首《致爱人》的诗。
“你离去了/从此环绕我的河流/就是两条了……”这凄伤优美的歌,仿佛以里尔克式痛苦召唤人性复归神性的语言,青铜般地唱起了序曲。
我把她写在第一辑《春天最深切的怀念》里的篇章,视为通过语言而进行的一种很内在的心灵历险和疼痛。
的确如此,迟子建在爱人出车祸去世后,经历了“最残酷、黑暗、绝情”的日子。
那日子尽管悲痛,但迟子建是坚强的。
为此,她有了对生命无常的更深切的感悟和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怀念。
当然除写爱人的篇章之外,迟子建在此书所涉及的题材颇广。
其中有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出访国外的随想,对小动物的遐思,以及阅读札记和写给同行的印象记。
通读全书,你会呼吸到一种大自然与作者和谐之美的气息。
比如:《中国北极的天象》、《女人与花朵》、《鲁镇的黑夜与白天》等,既以女性独特的视角,阐述了自然万物的生长与变化,又道出了人在大自然中沧海一粟的哲理。
迟子建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
她在写小说之余所写的散文,是真情的流露。
读者很容易用心灵去感觉、触摸、沟通和接近一个真实的她。
她是孤独的,又是安静的。
她唯一的嗜好是创建精神之塔。
她说:“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消蚀的过程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消蚀。
”迟子建写作就是渴望一种生命的超越,一种整个人生境界的升华,一种寒冷中的燃烧。
她的长篇小说《满洲国》是这样,这部《假如鱼也生有翅膀》也是这样。
该书第二辑《时间怎样地行走》等22个短文,便是她写得非常有意思的*。
所谓:“辞达而已矣”也。
《会唱歌的火炉》是一篇描述作者少年时代,在大兴安岭度过的时光。
它让读者跟随着他们姐弟三人,推着空车上山拉柴火。
“那里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只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
迟子建《白雪》读后感(精选6篇) 读后感
迟子建《白雪》读后感(精选6篇)- 读后感迟子建《白雪》读后感 1在《白雪的墓园》之前,迟子建的作品,没有读过。
读这篇作品时,开始以为是纪实散文,慢慢地,才确认是短篇小说。
小说围绕父亲春节前一个月突然去世,一家人如何来度过这个新年。
悲伤是肯定的。
但是,迟子建笔下的悲伤却又是温情的,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我们办完丧事后连话都很少说,除非到了不说不可的时候。
谁还有心情去忙年呢?”小说一开始就点出了全家人悲伤的心情。
紧接着以绝妙地叙述和精致地描写全家人以何种状态来排遣对父亲的哀思。
“我”站在火炉旁不停地添柴,一步不愿离开。
炉火的炽热和燃烧的声音引起了“我”对父亲的'怀念甚至是幻想。
全家人中最痛苦的莫过于母亲了,她躺在自己的屋子里,炕很暖和,却没有睡着。
她还不到五十岁,满头乌发,丧父之后从未大放悲声。
正是大悲无泪呀。
姐姐从靠近炉子的房间里出来,从她的咳声中知道刚才哭过。
弟弟从他的房间里走出来,他也想烧火。
很明显,烧火的原因,也是想找一种活来排遣对父亲的哀思。
眼看春节临近,乡亲们忙活着过年。
往年主人网上祭奠公家里也是忙着做新衣、蒸年糕,热热闹闹。
如今,全家人沉浸在失去顶梁柱的悲哀中,肯定是没有心情忙年的,甚至不知该怎样面对满面喜气的乡亲,甚至还担心伤心过度的母亲寻短见,每有出门必须有一人若无其事地跟踪。
感觉出来,整个家庭的空气都弥漫着哀思。
没有想到,第二天母亲一改卧床悲伤之举,整理库房碗碟,拎出面粉和葱,向大家布置过年工作。
她一定是把悲伤压在心底,想着不能让子女们一度沉浸在悲痛之中,给他们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当她察觉出“我”也就是二女儿鼻子酸酸又想掉眼泪时,说出了一番很坚强有力的话语。
话语有三层意思:第一是从现在起谁也不许再掉一滴眼泪;第二是她和丈夫生活了二十几年,感情一直很好,时间虽短却很知足;第三是丈夫活着时待子女不薄,三姊妹都享受过父爱,应该知足。
她的这种态度,带动子女们从悲哀中走出来,该怎样过年还怎样过年。
论《群山之巅》的感伤而又充满温情的书写
论《群山之巅》的感伤而又充满温情的书写摘要迟子建的《群山之巅》,小说中主人公们饱经创伤而不绝望的人生态度,感伤而又赋予唯美色彩的爱情信念维护以及坠入人间颇带生命残缺的精灵的种种展现,充分展现出小说巨大的艺术张力——既充满感伤又饱含深情。
关键词群山之巅;感伤;温情既充满感伤又饱含深情,迟子建总是带着纯净的情感进入到文学创作中,正如她说过:“我觉得生活肯定是寒冷的,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来讲,从宗教的意义来讲,人就是偶然抛到大地的一粒尘埃,他注定要消失。
人在宇宙是个瞬间,而宇宙却是永恒的。
所以人肯定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苍凉感,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苍凉的世界上多给自己和他人一点温暖。
在离去的时候,心里不至于后悔来到这个苍凉的世事一回,我相信这种力量是更强大的。
”因此,在进行《群山之巅》文本创作中,读者更多的是被“感伤”与“温情”激发共鸣[1]。
1 忧伤而不绝望——直面人生苦痛谢有顺曾在《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我读迟子建的小说》中说道:“我惊异于迟子建能够将小说写得忧伤而不让人绝望,这使得她在当代众多小说家中成了非常独特的一位。
”进入迟子建《群山之巅》文本阅读中,会被作者的忧伤情绪感染,然而平静思索之后,更多地被文本中并不绝望地低吟感慨。
迟子建在《群山之巅的后记——每个故事都有回忆》中写到“养病之时,我笔下的人物也跟着休眠,我能更细致地咀嚼他们的甘苦。
”文本中涌现出的众多人物,仔细研读,会感受到每个人物的生活都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痛苦,可是虽然痛苦堆积了他们的生命历程,但对生活的坚守,让他们顽强地生存下去。
正如迟子建在后记中所说“想想小说中那些卑微的人物,怀揣着各自不同的伤残的心,却要努力活出人的样子,多么不易!”小说中的人物生活艰辛、痛苦,可是他们直面人生不幸,并用自己的坚毅活出人的尊严。
辛永库娶了日本女人为妻,而他的妻子却始终念念不忘前夫,最终离他而去,而他们生下的儿子,因为不满自己的血统和难以接受父亲是逃兵的现实,对他不闻不问。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鄂温克氏族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与驯鹿相依为命,在严寒、猛兽、瘟疫的威胁下求生存的故事。
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家族的沧桑与变迁,以及她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眷恋和对生命的敬畏。
小说围绕着“我”——一个长寿老人在的乌力楞,写了一个鄂温克氏族几代人的故事。
驯鹿、桦树林、月色中狩猎堪达罕、希楞柱里的风声,这些自然元素构成了小说的背景,也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氛围。
然而,在这美丽的景色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
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多舛,充满了无常和循环轮回。
雷电劈死,被当成猎物误杀,被熊杀死,被蜘蛛吓死……各种意外和疾病夺走了他们的生命。
他们的情感直接而纯粹,爱与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纯粹的爱与怨恨中,他们也相互伤害或者自我伤害。
萨满妮浩,每救一个人,就要失去一个自己的孩子,最后在求雨中死去。
她的牺牲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和悲痛。
这种“无常和循环轮回”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小说,似乎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在这片黑土地的森林里,死亡和丧失是不可避免的,悲剧是生命的一部分。
这里的人们虽然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但他们依然坚强地生活着,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也接受着命运的安排。
这种世界观与现代工业文明的世界观有很大的不同,在现代工业文明中,人们追求的是进步和发展,往往忽略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相比之下,外面发生的事,无论是俄罗斯或者汉族安达的到来,还是日本建立伪满洲国,日俄战争,解放后的饥荒、反右,伐木工人的进入,以及按政策的要求下山过定居的生活,直至这个民族开始融入现代文明,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这本书,并不是从外部书写一个民族兴衰和消亡,而是从内部讲述这个民族的信仰、风俗和每个个体的情感和命运。
它不是控诉,而是祭奠。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既温暖又悲伤。
温暖的是,小说中描绘的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迟子建的温情表达
论迟子建的温情表达摘要:迟子建的笔下是一个温情的世界,她怀揣着对芸芸众生的一往情深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执着的书写故乡的土地和底层的人民,试图从乡土社会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探索人的出路和希望。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温情表达;引言迟子建,以特有的“温情而忧伤”的气质在当今文坛脱颖而出。
在这里温情表达是“怀着一腔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生活和自然,传达出自己的爱”。
所以迟子建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有着浓浓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对死亡的关注和表达,是将死亡带给读者的阴森之感转化为温暖中的淡淡忧伤,对待艰辛的生活,让爱去抚平生活带来的辛酸和苦涩,在绝望中保留一份希望。
一、温存的故乡情结故乡是迟子建的心灵栖息地,正如她所说的:“我甚至觉得,这些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它们出现在我的笔端,仿佛不是一个个汉字的次第呈现,而是一群在大森林里歌唱的夜莺。
它们本身就是艺术。
”[1]无论是被皑皑白雪覆盖的一望无垠的森林、经年冰封的漠河、高大的木刻楞房屋,乱糟糟的“老八杂”,还是《额尔古纳河》中夏日的河滩、点燃鱼讯的篝火、绽放在木屋顶的北极光,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北国气息。
基于对故乡的依恋和欣赏,她用诗意灵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诗情画意的故乡图景。
在她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还有与人为伴的动物。
像《雾月牛栏》中怕自己的蹄子把阳光踩碎了而缩身子走路的牛,《北极村童话》里那条叫“傻子”的狗,《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流浪在乌塘街头的那条天天傍晚去接主人,因看不到主人而气息奄奄的义狗。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所表现出来的美好德性,也是人性的一种延伸。
这些都象征着人与自然的亲密和温情,充满了诗意而又有人间烟火气的童话世界。
基于此,醉心于自然的纯净与明朗中的迟子建在自然的熏陶中找寻心灵的栖息地,借以实现人与自然的依存。
二、朴素的死亡意识迟子建受东北萨满教的影响,她相信死亡是从肉体到灵魂的转变形式,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展开,只要是有灵性的东西,似乎都可以以别样的方式存在于一种形态的毁灭之后,也是苦难人生的超越和净化,所以她小说中的死亡哀伤带有圣洁、温情的色彩。
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温情救赎”-以《蒲草灯》为中心
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温情救赎”-以《蒲草灯》为中心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抨击社
会现实,阐述人性善恶等方面。
然而,他的小说中也贯穿着一股
“温情救赎”的力量,尤其是在《蒲草灯》这部小说中,这种力量
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蒲草灯》是一部反映了中国传统婚姻观念的小说,通过主人
公晓婚的遭遇,展现了受尽委屈的女性和社会对于婚姻的束缚和禁锢。
然而,与其他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不同,这部小说中的“温情
救赎”最终成为了挽救主人公的力量。
首先,小说中的温情来自于晓婚的丈夫邓九公,这位老实善良
的农夫在得知晓婚遭遇不幸后,不计前嫌主动前来救助,尤其是在
第二次见面时,邓九公抱着盲目的晓婚放声大哭,将自己的心声倾
吐出来,铸就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感情。
其次,小说中的救赎之力来源于邓九公对于晓婚的包容和理解。
邓九公并不是一个范例式的丈夫,他既不富有又不出奇地英俊,但
他有着一颗纯净的心灵,对晓婚从容不迫地缠绵悉心,宽容温和。
最后,小说中的救赎之力也来自于晓婚自身的改变。
在经历了
情感的波折之后,晓婚逐渐变得坚强勇敢,理解丈夫并欣然接受婚
姻生活中的琐事,这也化解了她与丈夫之间的种种矛盾。
总之,《蒲草灯》这部作品中的“温情救赎”与传统思想的价
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无论是丈夫邓九公的纯真善良,还是女
主角晓婚在婚姻和情感之间的彷徨和挣扎,都寄托着对传统道德伦
理的回归和对爱情的思考。
这种“温情救赎”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温情意象抒忧伤--迟子建《雪坝下的新娘》解读毕业论文
温情意象抒忧伤——迟子建《雪坝下的新娘》解读摘要:迟子建的小说《雪坝下的新娘》一反她以往的习惯,美丽温情的“新娘”意象出于“傻子”的眼睛。
本文通过论述主人公的三重人生悲剧、温情而忧伤的意象、两相对比的世界,层层深入,凸现温柔美丽的意象背后的忧伤。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主人公的美丽幻觉与肮脏亵渎的现实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幻觉越美好,主人公的命运就越悲惨,与诗歌中的“以乐景写哀情”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篇小说在揭示社会弱势群体的痛苦和不幸的直接根源方面有所涉及,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温情、新娘、傻子、忧伤Warmth to express sadness imagery——Chi zi-jian “Snow downstream of the bride” InterpretationChen Wen-qiong(Humanitie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Abstract: The Chi zi-jian 's novel “Snow downstream of the bride” a reversal of her previous habits, and the beautiful warmth of the "bride" image for "fool" the ey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ain character through the life of the triple tragedy, tenderness and sadness of the image, the relative ratio of the world, layers of depth and highlights the beautiful image of gentle sadness behind. Compare the use of this novel approach,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desecration of the beautiful illusion of reality with the formation of dirty strong and in sharp contrast, the illusion of the more beautiful, more tragic fate of the heroine, and the poetry of the "sad situation Lok King wrote" ,there are similar practices effect. This novel reveals the socially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pain and misfortune have been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root of a certain soci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tenderness、the bride、fool、sad众所周知,迟子建是一位温情主义者,她写的东西虽然很“伤怀”,但是结尾处都会给人一种温情的感觉,即所谓传统的“大团圆”结局。
迟子建作品中的悲伤与温暖
迟子建作品中的悲伤与温暖摘要:迟子建善于叙写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祥和生活以及人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浓浓温情,她以极具诗意的笔调和悲悯的情怀紧密关注着平民百姓的生活。
她的作品虽然充斥着淡淡的忧伤,但字字读入心间却如一股暖流步步温暖着读者的内心。
在沉重的生命印记下,她以一颗豁达的心看待生命,并以内心坚定的人生信念带给人们坚强与勇气,为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她企图用自身温暖而柔和的烛光将每一个悲伤的故事转化成温情的所在。
关键词:悲悯;温情;生命;豁达Chi Zijian works sadness and warmthAbstract:Chi Zijian is good at write Narrations peaceful nature of life and bring people in everyday life reveals the deep warmth, her highly poetic style and Feelings closely watching the lives of civilians. Although her work is filled with a touch of sadness, but every word was read into the heart, such as warmth between the reader step by step warm heart. Under the heavy imprint of life, she lives a cheerful heart look, and a firm belief in life heart to bring people strong and courage for people living in the troubled looking for a bright exit, she attempted to use her warm the soft candlelight bring every sad story into the warmth of lies.Key words:Compassion;warmth; life; open-minded目录一、诗意的和谐世界 (1)(一)自然赋予的祥和生活 (1)(二)诗意的美学体现 (2)二、悲悯关怀下的暖意世界 (3)(一)日常生活中的温情体验 (3)(二)用悲悯的情怀关注生命 (5)三、从困境中寻求出路 (6)(一)以豁达之心看待生命 (7)(二)以坚强之心面对困境 (7)参考文献 (9)丰富的生活经历带给作家迟子建独特的创作灵感,形成了她独有的温情而又忧郁的写作风格。
温暖的忧伤
迟子建小说的主题 ——以《亲亲土豆》为例
• 自然 • 温情 • 死亡
• “我一直认为,大自然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 的东西,它有呼吸、有灵性,往往会使你与它 产生共鸣。” • “而我恰恰是由于对大自然无比钟情,而 生发了无数人生的感悟与遐想,靠着它们支 撑我的艺术世界。”的确,迟子建的文学世 界离不开神奇的大自然。
• 她说:“温情就是力量,渴望着温情,是 人类的一种共有情感。”很多时候,“人 情之美”不仅是她心仪的一种表现对象, 而且已经成了她观察世界表现世界一个独 特的视角。 • 正是借助于“人情之美”这扇窗户,迟子 建窥见了人性善良和魅力,人生的无奈和 无常以及命运不可知性。在迟子建的小说 世界里,对人情之美的描写单纯而真挚。
• 生活的不幸并没有使妻子绝望,当用那丰收 的土豆垒起丈夫的坟时,丈夫的灵魂已经与 妻子的肉体融为了一体。这种至爱情深对 妻子来说,就是活下去的巨大动力。
• 李爱杰这一人物形象表明了女性不 应作为生活的承受者而存在,而应 作为生活的承担者存在,承受者处 于被动的地位,而承担者则体现了 一种主动的勇气,证明她们有能力 创造新的生活。
• 在表现男女关系和谐的作品中,作者对 于男性形象表现的则是更为由衷地赞美 了。 • 《亲亲土豆》里的丈夫秦山,病重时期 不忘送给妻子一条连衣裙,而且担心自 己死后妻女的生活。《亲亲土豆》里那 颗跟脚的土豆正是表征了秦山对于李爱 杰的恋恋不舍。
• 1、迟子建的女性观提倡两性 和谐共处这在当代女性主义文 学背景下显得比较保守 • 2、与一般女性文学的取材与 风格不同,迟子建关注自然、 关注社会、对历史和现实的思 考都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了浑厚 的内涵
• 东北的自然景致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已经 融入了迟子建的血液里,成为她记忆中 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在她的笔下,那 块土地上的一切自然物都被赋予了蓬勃 的生命力和浓烈的情感。这里的白云、 月光、懂人性的狗、散发着香气的土豆 花,无不充盈着她精微平和而又蕴藉深 沉的情思。
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悲悯情怀
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悲悯情怀 迟子建 在切身亲历的创伤体验与生命感悟中书写了底层生命个体苦难的生存现状, 寄寓了对背负悲剧的边缘者深切的同情,表达了其深沉而博大的悲悯情怀。
在当代文坛中,迟子建自成一家,别具一格,不归属于当代文学 史中的任一流派。
出生于北国苍茫大地的她坚定地将目光投向她所生活的那 片黑土地上,执着地抒写着故土家园的山水风物,探寻着人生的诗意与温存,由 此形成了其独特的地域题材和温婉细腻的创作风格。
在对社会人生深度的开掘上, 迟子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体现在其中篇小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的,就是用理性而沉静的笔触叙写底层人物的生存 状态, 以平民视角来关注和透视底层民众的心灵情感, 展现了其民间写作的立场 追求。
小说通过书写弱势的生命个体和群落在乌塘这个矿难频繁的小镇中生命的 律动, 表现弱小生命在难以预料的灾难和无法抉择的命运面前的无助与挣扎, 最 终昭示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常, 表达了作者于悲天悯人情怀中对残酷现实与社 会的控诉。
一.悲悯的情怀直面现实 当今中国身处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 贫富悬殊加之社会阶层分化已然成为无 法回避的现实, 而其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的生存困境尤为值得我们关注。
现实的紧 迫性和作家的良知坚守,“促使迟子建从对乡间平和自足生活的追忆与怀 想中走了出来,转而直面现实,书写当下,将底层的痛苦、冷峻的事实,推向了 小说叙事的前台。
”[1]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迟子建以一个心灵受 伤的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底层大众被遮蔽的生活之痛, 表现了弱小 生命的脆弱与无助, 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平民苦难生存状态殷切的关注, 寄寓了对 背负悲剧的边缘者深切的同情。
小说的故事 层是由女主人公 “ 我 ” 的旅行经历所串联起来的, “ 我 ” 的丈夫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为排遣丧夫的巨大哀恸, “ 我 ”决定独自一人前往三山湖旅行。
迟子建散文中的温情书写
迟子建散文中的温情书写邓宇甯摘要:迟子建是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她用童真质朴的语言建构了一个纯美、感伤而又充满温情的文学世界。
大概是因为她的小说成就比较突出,散文的光彩反而被遮盖了。
但其实,迟子建的散文作品也同样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散文中,她用清新自然的笔触细腻地展现了故乡的自然风光与儿时经历过的生活,回忆逝去的亲人以纪念那些温暖的时刻,同时带领读者细细品味人间的温情与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使读者在体验之余收获哲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与人生。
关键词:迟子建;散文;温情迟子建的散文语言率真质朴,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的对象也依旧是微观细小的身边生活。
但在对于平凡人生的叙写中,她同时还向读者展示了生命中那些可贵的精神以及正面的力量。
点点滴滴的生活记录与回味经过作者的总结以及反思后,苦难被冲淡了,生的希望也被重新点燃,就这样苦难与希望达到了辩证统一,赋予了文本一种温情的力量。
关于迟子建作品中温暖色彩的挖掘,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也有不少的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究讨论,如东北师范大学孙姗姗的硕士论文《悲剧意识的温情书写》分析了迟子建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深藏于“温情”的底色之下;孙彦峰的《迟子建小说温情视域中的微观生活与宏大精神》注意到迟子建在作品中擅长用细节描写展现生活中的温情,以温暖的爱超越世俗的悲苦,从而把作品的描写对象从微小日常拔高到宏大的精神世界;金丹的《论迟子建的温情叙事手法》从人性、死亡、自然三个角度分析了迟子建的小说如何使用温情的叙事手法刻画平凡普通的真实生活;迟晓旭的《用温情书写爱的主题——评迟子建小说<鸭如花>》探讨了《鸭如花》如何体现了迟子建创作作品时追求的温情之光。
可见,迟子建作品中一直有着“温情”的基调,尤其以小说为甚。
散文是最能把作家的修养与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文体,对比起迟子建的小说,其散文作品中的温情书写也同样值得探讨。
一、对日常吃食的温情书写迟子建在她的散文中用温情的笔触描写了大量生活的日常,尤其是关于“吃”的思考。
温情意象抒忧伤--迟子建《雪坝下的新娘》解读毕业论文
温情意象抒忧伤——迟子建《雪坝下的新娘》解读摘要:迟子建的小说《雪坝下的新娘》一反她以往的习惯,美丽温情的“新娘”意象出于“傻子”的眼睛。
本文通过论述主人公的三重人生悲剧、温情而忧伤的意象、两相对比的世界,层层深入,凸现温柔美丽的意象背后的忧伤。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主人公的美丽幻觉与肮脏亵渎的现实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幻觉越美好,主人公的命运就越悲惨,与诗歌中的“以乐景写哀情”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篇小说在揭示社会弱势群体的痛苦和不幸的直接根源方面有所涉及,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温情、新娘、傻子、忧伤Warmth to express sadness imagery——Chi zi-jian “Snow downstream of the bride” InterpretationChen Wen-qiong(Humanitie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Abstract: The Chi zi-jian 's novel “Snow downstream of the bride” a reversal of her previous habits, and the beautiful warmth of the "bride" image for "fool" the ey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ain character through the life of the triple tragedy, tenderness and sadness of the image, the relative ratio of the world, layers of depth and highlights the beautiful image of gentle sadness behind. Compare the use of this novel approach,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desecration of the beautiful illusion of reality with the formation of dirty strong and in sharp contrast, the illusion of the more beautiful, more tragic fate of the heroine, and the poetry of the "sad situation Lok King wrote" ,there are similar practices effect. This novel reveals the socially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pain and misfortune have been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root of a certain soci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tenderness、the bride、fool、sad众所周知,迟子建是一位温情主义者,她写的东西虽然很“伤怀”,但是结尾处都会给人一种温情的感觉,即所谓传统的“大团圆”结局。
腊月的守灵迟子建读后感
腊月的守灵迟子建读后感篇一腊月的守灵迟子建读后感读了迟子建的《腊月的守灵》,我心里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纠结、沉重又带着点儿迷茫。
这篇文章里的那种生死离别的场景,真的让我心里堵得慌。
也许在腊月这样一个本该充满欢乐和团圆的月份里,守灵这件事显得格外的凄凉和突兀。
我就在想,生命咋就这么脆弱呢?说没就没了,留下活着的人在那伤心欲绝。
文章中的那些细节描写,就像一把把小锤子,一下下地敲打着我的心。
比如说那昏暗的灯光,那沉默不语的亲人,好像都在诉说着无尽的哀伤。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经历过的亲人离世,那种痛苦和无奈,可能真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迟子建的文字啊,有时候真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会儿让你觉得温暖,一会儿又把你丢进冰窖里。
我觉得吧,这可能就是她独特的魅力,不按常理出牌,却能让你深深地陷入其中。
不过,我也在想,守灵这种习俗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是对逝者的怀念?还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也许都是吧。
但我又觉得,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是不是比死后的守灵更重要呢?这让我很纠结,真的。
总之,这篇《腊月的守灵》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亲情。
也许,这就是好文章的魅力所在吧!篇二腊月的守灵迟子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迟子建的《腊月的守灵》,我这心情简直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的!一开始,我被腊月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吸引了,想着在这么个应该热热闹闹准备过年的时候,守灵这事儿得多让人难受啊!果不其然,文章里那种悲伤的气氛,就像冬天的寒风,直往我骨头缝里钻。
迟子建的描写太绝了,就好像她把我直接拉进了那个场景里。
我能看到那一张张悲伤的脸,能听到那压抑的哭声,甚至能感受到那冰冷的空气。
我就在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了啥?为啥命运有时候这么残酷,说把人带走就带走?可是,读着读着,我又觉得这里面好像不仅仅是悲伤。
也许在守灵的过程中,亲人们也回忆起了过去的美好时光,那些曾经一起度过的快乐日子。
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安慰呢?说真的,我不太理解为啥一定要守灵,也许这只是一种传统的形式?但它真的能让逝者安息,生者释怀吗?我觉得可能不一定。
一粒米的旅程 迟子建读后感
一粒米的旅程迟子建读后感英文版"A Grain of Rice's Journey: Reflections on Chi Zijian's Work"After reading Chi Zijian's "A Grain of Rice's Journey," 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profound message it conveyed abou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as well as the complexities of life in rural China.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a simple grain of rice, tracing its journey from the fields to the table. Through this grain, Chi Zijian weaves a tale that is both heartwarming and heartbreaking, painting a vivid picture of rural life in China.What struck me most about this work was its powerful portrayal of the farmers' bond with the land. The rice fields are not just a source of livelihood for them; they are also a part of their identity and culture. The meticulous care with which they cultivate the land, the joy they feel when the rice is harvested,and the sorrow they endure when the crops fail are all deeply felt emotions that Chi Zijian captures brilliantly.Moreover, the author's description of the rural way of life is both authentic and engaging. She captures the beauty and simplicity of rural life, as well as the hardships and challenges that the farmers face. Her writing style is poetic and evocative, making the reader feel as if they are right there in the rice fields, experiencing the joy and sorrow of the farmers.What also caught my attention was the theme of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that runs throughout the story. By focusing on the rice fields and the farmers who cultivate them, Chi Zijia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our natural resources and maintaining a sustainable way of life. She reminds us that every grain of rice, every action we take, has an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on the lives of others.In conclusion, "A Grain of Rice's Journey" is a powerful and evocative work that deserves to be read and appreciated by all.Chi Zijian's writing is both beautiful and profound, and her message abou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as well as the complexities of rural life, is both timely and timeless. I highly recommend this book to anyone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rural China and the beauty of its culture and way of life.中文版《一粒米的旅程》:迟子建作品读后感在阅读迟子建的《一粒米的旅程》后,我深受触动,文章所传达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以及中国农村生活的复杂性深深打动了我。
《额尔古纳河右岸》阅读感想
《额尔古纳河右岸》阅读感想《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游猎民族鄂温克族的故事。
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人性的沧桑以及生命的感悟。
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时,各种眼花缭乱的名字和人物关系确实让我感到困惑,也难以想象书中所描绘的那个神秘美丽的大兴安岭以及鄂温克人的生活场景。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逐渐被吸引了进去。
小说中的温情、悲伤和真实感让我深受触动。
鄂温克人在大自然中生活,与驯鹿为伴,他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依靠自然。
他们的生活简单而纯粹,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神灵的敬仰。
他们因为驯鹿没有吃食而迁徙,男人外出打猎,女人剥皮卸肉,在营地燃起篝火,边吃肉边喝酒。
他们遭遇各种各样的死亡,被雷劈断了的树压死,被毒蜂蜇,被卷进河流,当成鹿被同伴失手猎杀……他们对死亡及其敬重,又极其坦然。
我相信真的有神落入凡间,拯救苍生。
他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依靠自然。
虽然为了食物打猎,但是也会对曾经帮助过他们的黑熊心存感激,也会放过小驯鹿。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鄂温克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污染了这片纯净的土地,他们被要求做“社会主义新猎民”,不能再猎保护动物,可是外面的人一车一车的砍伐着木材,肆意破坏着草原的环境。
他们被赶出了自己的家。
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悲伤和无奈。
小说中,我对妮浩这个人物印象深刻。
她是萨满,为了救人她一次次牺牲自己的骨肉。
她的牺牲精神令人敬佩,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
她的故事让我明白,生命是宝贵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有些人甚至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除了人物,小说中的自然景观也描绘得非常生动。
大兴安岭的四季更替、驯鹿的迁徙、绚丽的极光都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这些描写让我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环境。
合上书,一股悲凉感油然而生。
鄂温克族的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在追求现代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子建作品中的悲伤与温暖摘要:迟子建善于叙写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祥和生活以及人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浓浓温情,她以极具诗意的笔调和悲悯的情怀紧密关注着平民百姓的生活。
她的作品虽然充斥着淡淡的忧伤,但字字读入心间却如一股暖流步步温暖着读者的内心。
在沉重的生命印记下,她以一颗豁达的心看待生命,并以内心坚定的人生信念带给人们坚强与勇气,为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她企图用自身温暖而柔和的烛光将每一个悲伤的故事转化成温情的所在。
关键词:悲悯;温情;生命;豁达Chi Zijian works sadness and warmthAbstract:Chi Zijian is good at write Narrations peaceful nature of life and bring people in everyday life reveals the deep warmth, her highly poetic style and Feelings closely watching the lives of civilians. Although her work is filled with a touch of sadness, but every word was read into the heart, such as warmth between the reader step by step warm heart. Under the heavy imprint of life, she lives a cheerful heart look, and a firm belief in life heart to bring people strong and courage for people living in the troubled looking for a bright exit, she attempted to use her warm the soft candlelight bring every sad story into the warmth of lies.Key words:Compassion;warmth; life; open-minded目录一、诗意的和谐世界 (1)(一)自然赋予的祥和生活 (1)(二)诗意的美学体现 (2)二、悲悯关怀下的暖意世界 (3)(一)日常生活中的温情体验 (3)(二)用悲悯的情怀关注生命 (5)三、从困境中寻求出路 (6)(一)以豁达之心看待生命 (7)(二)以坚强之心面对困境 (7)参考文献 (9)丰富的生活经历带给作家迟子建独特的创作灵感,形成了她独有的温情而又忧郁的写作风格。
在她的作品中不乏有自然山川之物,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细腻且充满暖意。
她的文字带领读者从现实困苦的境遇中走向温情世界,从死亡的阴影中脱离出来,追求新的更美好的人生。
一、诗意的和谐世界迟子建的写作多以大自然为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用她独具特色的笔调为读者构建一个祥和安定的世界。
在她看来,大自然是生命本真的回归,在她的笔下,大自然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她将人生体验以及感悟都融于自然之中,并且以细腻而具有诗意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个完美的和谐世界。
(一)自然赋予的祥和生活迟子建的很多作品背景都来源于自然,作品中的描写除了人心和社会之外,更多的是对自然之物的描写。
她曾说:“我觉得自然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一直认为, 大自然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东西。
它有呼吸, 有灵性, 往往会使你与它产生共鸣。
”1一个崇尚自然的人,内心无疑是恬静而平和的,所以不管生活中遇到再多困境,在沉痛之后都会慢慢被化解。
大自然赋予迟子建一个平和而安稳的内心世界,而她又将这种平和的心态灌注到作品中,她以温润的文字描写作品中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最柔情、最深刻的本性感染来还予都市读者一片净土。
像其他作品一样,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也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自然,有乌鸦的叫声,河岸边上的蜻蜓,身上带着黑色斑点的狗鱼,映着烧红夕阳的雪域原野。
在小说中,鄂温克人信奉神和自然的一切,他们怀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大自然成为鄂温克人人生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朋友,在他们眼中,人并不高于自然,两者是在同一等级中生存的,所以在外出狩猎后带回的动物,在杀死这些动物之前,他们都会进行一个简单而隆重的仪式对其灵魂进行安抚。
他们就地取材进行树葬,在吃熊肉的时候讲求很多禁忌,比如不管切熊肉的刀多么锋利都要叫它“刻尔根基”,意味着“钝刀”的意思。
在大自然的万千变化中,他们的生活跟随日出日落不紧不慢的进行着,他们放养驯鹿、打猎、捕鱼,住在能看到满天繁星的“希楞柱”里诗意的生活着,他们从不为大自然添麻烦,他们悉心保护着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小说的主人公眼中,大自然是存在生命和情感的,她会像对亲近的朋友那般将自己的心事说给雪或随处可见的花草听,自然的祥和赋予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活力与勇气。
大自然这颗种子恰如作品中的那股生生不息的民族1迟子建、方守金:《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艺评论》,2001年第3期。
精神,在它的繁荣生长之下,长出了虔诚、博爱、坚强的枝桠,这些枝桠缠绕在每个人物的心中。
死亡在作品中如影随形,比如尼都萨满的爱情,妮浩肩负起萨满的重任后,为救别人而牺牲自己孩子的性命,但是在大自然的温暖呵护下,他们都变得平静而祥和,在面对死亡和悲剧的时候丝毫不畏惧。
妮浩萨满不止一次为救别人的性命而牺牲自己的孩子,然而,大自然的包容与祥和宁静的气氛带给她坚强,孕育了她宽以待人的性格,她深爱自己的孩子,但没有因孩子的离去而失去理智。
在孩子果格力死后,她将孩子装入白布口袋后扔在向阳的山坡上时,她用带着哭腔而又温柔的声音为果格力唱了最后的歌谣,希望果格力能够跟随歌谣进入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
世代生活在那里的鄂温克人并没有给自然带来负担,而是与自然相互依存着,大自然的哺育留给他们一片心灵的净土,使得他们拥有一颗平和的心。
(二)、诗意的美学体现迟子建用最细腻的文字表现在困境中挣扎而屹立不倒的人,她的文字如诗一般流淌在作品中人物的每一个细节动作中,在她诗意的描写下,现实的残酷不再有一如既往的阴沉面孔,这些都恰如其分的体现在《伪满洲国》中。
在作品中,迟子建将叙述重点放在深受压迫的各阶层人的不堪和屈辱的经历体验上,她将历史事件融入到平民百姓的命运中,又使这些平民百姓的生活相互之间存在微妙的交集。
杨路作为积极抗日者,王小二作为跑堂和收粮等跑腿工作者,胡二一身流氓气却也能在山野之中隐居生儿育女,王亭业是知识分子因被陷害而入狱,其后精神日渐不正常,吉来是突然来到王恩浩身边的常年不见的儿子,这对父子代表了百姓中经济较为富裕的一类,但生活也并不是一直安定。
这些人的经历代表了普通百姓在日本入侵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而羽田和中村正保等人代表了深爱故土的有情有义的日本人,当他们初到中国时,眼前丰饶而肥沃的土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空飞过的鸟禽,这些美景让他们对未来产生了无限美好的憧憬。
而在宫廷生活方面,祥贵人为讨好溥仪而不得,溥仪因受日本政府压制而将内心的不满发泄在侍从身上。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又将小说中的其他人层层带出,而这些看似有天壤之别的人,在小说中有相同的境遇并且存在微妙的交集。
在这段残酷的历史中,迟子建将在这个背景下生活的人物生存现状用冷峻的笔调展现出来,并企图用人性本身的温暖去抹平磨难带给人们的痛楚。
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得迟子建的作品犹如一栋体现美学意义的大楼,这座大楼与她的想象力是紧密关联的,大楼的灯光就是“美”的意义,而这些“美”表现在小说对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和风气习俗的细致描绘。
吉来生活的城镇,屋顶是青色的,瓦楞上有麻雀蹦蹦跳跳,街上有应接不暇的铺子;杨浩给小猪采野菜的路边有盛开金色黄花的蒲公英;羽田喜欢的赫哲族的渔村前,有湛蓝的乌苏里江,渔民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刘秋兰和女儿宛云因家中唯一的男人王亭业入狱而失去经济来源,但在除夕夜也为屋子增添节日气氛而剪出笨拙而富含温情的窗花。
这些“美”都是希望之所在,她用文字将大楼的灯光一盏盏点亮,她自己也曾说:“意象是苍凉的,情调是忧伤的,在这种苍凉和忧伤中,温情应该是寒夜尽头的几缕晨曦。
”2作品中,不论是上层封建统治者还是下层平民百姓都深受外来侵略者的折磨和压迫,但是迟子建仍旧凭借着坚定而不屈服的信念为那些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人们寻找出路。
尽管现实的残酷时刻无情地拍打着我们的脸,并企图让噩梦占据我们生活的全部,但是迟子建并没有因此感到绝望,她用如诗般的笔调抹平苦难带来的伤痛以及历史残留的悲痛记忆,企图在排除喧嚣世界的干扰后,让人们亲近自然从而获得一颗恬静的心。
二、悲悯关怀下的暖意世界迟子建将生活的经历以及对生命的认知体验融入到她的作品中,她致力于对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行细腻的描写,她以悲悯的情怀密切关注这些人,并将这些人身上充满人性温暖的一面展现在读者眼前。
(一)、日常生活中的温情体验迟子建是一个外表温文尔雅但拥有坚定信念立场的作家,她善于描写生活琐事中流露出的淡淡温情,她也始终坚定地相信温情本身存在的价值,这些价值又都充分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她关注作品中人物在面对他人困苦时体现出的暖暖温情,在她的笔下,作品人物在经过帮或不帮的内心挣扎之后,对处理此类难题而做出的选择,很多时候是违背自己心中所想却又合乎社会道德的。
迟子建试图从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在面对难题时一个人纠结而宽容的善意温情,而这些温情都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萨满妮浩身上得以体现。
作品中,三个陌生汉族男人由于闹饥荒而闯进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居地,并且偷了他们的驯鹿,准备运去山外的时候,其中一个较小的十六岁的孩子往大树身上撒尿,触怒了山神。
这件事发生以后,那三个汉族人内心追悔不已,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他们找到了妮浩萨满,请求妮浩为他们的伙伴取得神灵的宽恕并救回那个孩子一命,但是他们不知道一旦妮浩为他们跳神,她自己的孩子便会代替那个孩子死去,最终,妮浩萨满选择救人而放弃自己的孩子。
在整部作品中,萨满妮浩是一个承受着命运喘2迟子建、方守金:《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息的人,从她迫不得已成为萨满的那一刻,她的一生便与死亡相伴,她面对自己孩子的离去,眼见生命的流逝却无能为力,有时她不得不耗尽自己全身的气力以保护族人的安全。
迟子建在处理这个人物的时候,并没有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人物内心的悲伤表现,没有让这个人物在痛苦和挫败中一蹶不振,而是让她继续原本的生活,这并不表示这个角色无爱无恨,恰恰相反的是,正是因为这个人物有超出常人的仁厚和爱,所以她才能为了去世的孩子勇敢地活下去,为了族人的安全而继续微笑着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