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

合集下载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1目的明确临床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的内容与要求,促进临床医师科学、合理、有效用血。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是临床科室;执行人员主要为临床医师。

适用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决策输血治疗方案以及对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的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异体输血(a1Iogeneictransfusion):在患者需要时,安全输入与患者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其他人的血液(全血或成分血)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自体输血(auto1ogoustransfusion):采集患者自身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在其术中或术后或紧急情况时,予以回输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大量输血(massiVetransfusion):短时间内连续、快速输注大量血液。

通常是指24h内输入的血液总量等于或超出患者全身血容量,或3h内的血液输注量达到受血者自身血容量的50%以上。

4.目标5.1患者每次输血前,临床医师均进行正确评估。

4.2患者每次输血后,临床医师均进行输血效果评价。

5.3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记录规范、完整。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6.1临床医师负责对患者输血前进行正确评估,输血后进行效果评价,决策是否需要输血以及制订/调整输血治疗方案。

7.2必要时输血科医师参与评估与评价工作。

8.工作程序9.1输血前准备手术患者手术前临床医师应当了解患者详细的病史(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体格检查(心、肺、肝、肾功能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贫血状况、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输血风险,制定适宜的术中备血方案,包括:(1)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自体输血方式,对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手术患者,首选自体输血备血方案,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订适宜的自体血采集方案;(2)对无条件实施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制订异体输血备血方案,包括血液品种、血量、预定用血时间等。

10.2输血前评估6.2.1非手术患者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史(输血史、失血情况)与代偿功能、实验室结果,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最适宜患者的输血治疗方案。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一、临床医师在决定是否实施输血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仔细评估,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合理、有效;在临床情况不确定时以不输血为首选原则。

二、输血前评估内容1)患者基本情况:年龄、体重、心肺功能、有无心血管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或高代谢性等基础疾患、生命体征、器官氧合和灌注状况;2)既往史:有无输血史、输血不良反应史、妊娠史、药物过敏史;3)血容量、贫血种类、可能原因、自然及预计病程;4)失血量、失血速度、失血程度、临床控制出血的能力;5)出、凝血功能;6)患者代偿和耐受能力;7)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气分析、Hb、Het、PLT、APIT、Fg、FF、FDP、D-D二聚体等;8)手术因素:手术的方式、部位、切创面大小、切除脏器范围、手术难易程度、出血量预计、渗血量、手术需时长短和手术危险程度、术中控制出血的能力、麻醉技术等:9)术后是否继续出血、出血引流量;10)减少异体输血的血液保护方案:如其他纠正贫血的治疗;严格止血和减少出血的措施;自体输血等;11)用血品种、用血量、输血时间、输血紧急程度;12)各种远、近期利弊与患者预期临床转归。

三、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输血评估指征实施个体化输血治疗方案,避免浪费血液资源。

临床输血前评估指征或检测指标符合要求应在90%以上、成分输血率在99%四、临床每次输血治疗后应进行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评价率应在90%以上.五、输血疗效评价内容:临床或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转归;1)临床评价:贫血症状、生命体征、器官氧合和灌注状况、出凝血功能、止血效果等。

2)实验室检查:①输注全血、红细胞制品:复查血常规、必要时检测血气分析;②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复查出、凝血功能;③血小板制品:复查血常规、出、凝血功能;六、若怀疑临床输血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作相应处理;七、输血疗效评价内容应记录在相应输血病程记录内;八、临床每次输血治疗结束后应在24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输血疗效评价。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制度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提高输血质量的重要措施。

下面是这两个制度的一般流程和内容:
1. 输血前评估:
- 首先,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评估内容可能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输血前的体征和症状等。

- 根据评估结果,医务人员会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种类和数量。

此时,还会考虑患者的血型和配血情况。

- 在确定输血计划后,医务人员应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输血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和预期效果,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2. 用血后评价:
- 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估,以及记录输血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这包括输血速度、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输血后的症状和体征变化等。

- 如果患者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将其记录下来。

- 在一段时间后,医务人员会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病情变化,评估输血的效果和患者的耐受性。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制度的内容,具体的实施细节可能会因医院、科室和患者的特殊情况而有所不
同。

此外,还需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来确保评估和评价的质量和准确性。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本(二篇)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本(二篇)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本目前,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纠正贫血、止血等病症。

然而,输血作为一项有风险的医疗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对于保证输血安全、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制度的范文。

一、输血前评估1. 根据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评估输血前评估应首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等。

针对不同人群,需要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评估。

2. 评估患者的血型和血型抗体情况输血前必须准确确定患者的血型,并了解其是否存在血型抗体。

通过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可以避免输血不匹配导致的输血反应。

3. 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输血相关的肺损伤。

因此,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输血方案。

4. 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凝血功能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如创伤、手术后患者,需要评估其凝血功能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输血方案的制定。

5. 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和输血需求,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6. 评估患者的输血安全风险评估患者接受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风险,包括输血反应、传染病传播等。

二、用血后评价1. 观察患者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包括发生输血反应的类型、程度和处理情况等。

2. 评估输血效果用血后应对患者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评估输血效果,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症状改善情况等。

3. 检查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及时观察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4. 患者满意度评价在用血后,可以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价,了解患者对输血过程的感受和评价,为优化输血管理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有效的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对于确保输血安全、优化临床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后果评价轨制之杨若古兰创作为进一步贯彻履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法子》《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山东省病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包管临床用血质量和平安,拟定本轨制.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医治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目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医治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如果:(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顶用血病人.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惹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妨碍病人.4.严重烧伤病人.(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1.患者的临床诊断;2.惹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3.是否已进行病因医治;4.病因医治与输血医治哪个更无效;5.绝对于病因医治输血医治是否必须?6.根据实验室检测目标,患者是否具有输血指征?7. 如确需输血医治,输用何种血液品种?数量多少?8. 急性失血惹起的血容量减低的扩容医治是否遵守了先晶后胶准绳?扩容的疗效如何?是否确需输血?如需输血,输全血还是红细胞成品?9.是否已考虑患者的年龄身分(如老年人和小孩)及心功能情况,输血中应留意的成绩等.10.是否已做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医治及抢救措施?(三)严酷把握输血适应症.1.内科输血:(多为慢性贫血,患者对贫血已有较好的耐受.)Hb<60 g/L或HCT <20%时可考虑输血.(急性失血别论)输血指征应根据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有没有代谢率增高及患者年龄等身分综合考虑.2.急性失血病人的输血指征:失血量<血容量的20%时,用晶体液扩容后,HCT>30%,不必输血.失血量>血容量的20% ~30%时,先通过晶体液或胶体液扩容,然后输血.因为在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情况下,输血的目的主如果为了提高携氧能力,改善组织低氧或缺氧,是以,最适输注品种为红细胞而不是全血.急性失血时因为红细胞和血浆是等比例丢失,故测定Hb和HCT仍在正常范围,不克不及反映失血的程度.3.血小板输注指征:内科零碎疾病:若>50×109/L,不需输注;20~50×109/L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20×109/L并伴随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手术科室病人:若<50×109/L,不克不及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普通要达到100×109/L;70~100×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肾脏疾病早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随妨碍,伴随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ITP:严酷把握.当伴随以下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应)(2)伴随脾亢(3)DIC(4)严重G-杆菌感染.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发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寿命,是以,输用血小板要严酷把握适应症,一次充足输注.不主意预防性输注.(四)成份血的适应症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出1000 ml~1200 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曾经发生休克的患者.2.悬浮红细胞:利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内伤手术等惹起的急性失血患者.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4.洗濯红细胞:①次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本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妨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发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惹起发热的患者等.5.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6.血小板:①各种缘由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降低者.7.新颖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妨碍者.8.冷沉淀:次要用于Ⅷ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管性血友病(vWD),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甲型血友病,各种大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和白血病,肝衰竭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在临床输血工作中,该当遵守“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准绳(即科学合理的准绳).严酷把握输血的适应症,尽可能防止不须要的输血或输入患者不须要的血液成分而影响患者的健康.三、输血后评价(一)输血后疗效评价:输血医治患者的主管医师在输血医治后第二天应根据输血医治目的对患者进行血惯例或出凝血响应的实验室检测,并观察患者病情有没有好转、临床表示是否改善等,做出输血医治疗效评价,并记录在病程记录中.(二)临床输血质量评价:1.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次要评价内容是:(1)患者是否明确诊断;(2)病例是否符合临床用血条件;(3)主管医师是否严酷把握输血适应证;(4)输血品种和数量是否与患者病情符合、输血医治是否恰当;(5)急性失血是否进行了先晶后胶的扩容、大量输注抗凝血后是否根据病情变更弥补了凝血因子(冷沉淀)和血小板;(6)非急症用血是否履行了备血轨制和用血审批轨制;(7)输血后是否及时进行了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如何;(8)输血医治前是否履行了告知责任及是否签订《输血医治同意书》;(9)输血申请单填写是否规范,输血病程记录等各种输血文书记录是否及时、规范、完好;(10)输血不良反应医治抢救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规范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上报.评价结果汇总构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当保管,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质量考核”.应定期开展对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的评价,评价结果与科室质量管理和医师个人事迹考核及用血权限认定挂钩.并针对各临床科室和临床医师输血质量中出现的成绩提出整改请求,对出现较突出质量成绩的相干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进修、培训和奖惩定见.。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一、输血前评估。

1.进行输血前评估应详细了解患者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应了解有无输血并发症;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性疾病;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完善输血前相关检查指标;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等。

2.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3.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输血的必要性、成分、输血量等进行输血前的综合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

4.医师应将输血前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5.手术中麻醉科医师决定的输血,也必须要有评估并详细记录在手术记录或麻醉记录单上。

二、输血后效果评价。

1.病历中应记录本次输血过程的主要细节,包括输血前评估、输血指征、成分、输血量、输血过程有无不良反应等。

2.血液输注完毕后24-48 小时医师应参照用血前的评估项目进行输血后效果评价,并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记录应包括患者症状是否改善、输血后有否达到输血效果(检查相应指标),评估是否需要继续输血。

3.患方对本次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的认同情况也是用血后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本制度所指输血是指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等。

四、医务科每季度组织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在内网公示,科室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是为了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和有效而制定的一套制度。

以下是这个制度的一般流程:
输血前评估:
1. 评估病人的病史,包括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等。

2. 检查病人的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3. 检查病人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型、交叉配型、免疫学检查等。

4.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有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输血后效果评价:
1. 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观察有无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2. 定期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项目,以评估输血对病人的影响。

3. 根据病人的病情发展,观察输血后是否出现临床改善或恶化的情况。

以上是一般的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具体的步骤和指标可以根据医院或科室的要求进行调整。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输血失效的风险。

第 1 页共 1 页。

2024年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二篇)

2024年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二篇)

2024年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19条及第28条的规定,遵循《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____号),并考虑本院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制度:第一项临床用血前评估(一)需严格遵循《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准确评估输血适应证,基于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制定详细的输血治疗方案。

(二)输血适应证应在病历中明确记载,评估应基于《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同时参考相关专业最新的专家共识。

(三)患者对输血治疗的同意情况是评估的重要环节。

第二项用血后效果评估(一)输血过程的关键信息应完整记录在病历中。

(二)输血完成后,应对照输血前评估项目进行效果评估,并形成书面记录。

(三)如存在延迟性反应,需进行评估并详细记录。

(四)患者对输血过程的反馈及疗效的评价是用血后效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二)为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医生在进行输血治疗时必须遵循以下规定,以保障患者安全:一、实施输血前的全面评估:1. 确认患者是否曾有输血史,如有,需询问相关并发症情况。

2. 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先天性或后天获得的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是否服用过可能影响凝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等。

4.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状况。

5. 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

6. 分析实验室检测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血型鉴定(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测、梅毒抗体检测以及HIV抗体检测等。

7. 对重要器官功能进行评估。

8. 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解释输血的潜在风险及益处。

二、输血后的效果评估:1. 监测临床症状的变化。

2. 重新评估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等。

3. 密切关注并评估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为切实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版)》第19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和第28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之规定,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如下细则:
一、临床用血前评估
1、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2、拟实行输血治疗的病例应明确在病历中记载输血适应症,适应症的评估应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基础,可以参考当前最新的相关专业的专家所达成的共识。

3、患方签署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时的态度也是用血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用血后效果评价
1、病历中应记录本次输血过程的主要细节。

2、血液输注完毕后应参照用血前的评估项目进行效果评价,并记载于病历中。

3、必要时应评价并记录相对迟发的用血效果。

4、患方对本次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的认同情况也是用血后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对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临床合理用血,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中输血专指输注全血、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

二、本制度不适用于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

医师在对上述五种不列入评估的类型进行输血时,应在“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中相应选项处注明。

三、除了上述情况外,其他住院患者临床用血和择期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必须遵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四、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五、输血后评价:1、本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填写结果、签名。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第 2 页共 11 页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历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检验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科和检验科每季度抽取输血病历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季度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

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切实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19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和第28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的规定,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指输血指输注各种血液成分。

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等。

二、本制度规定不适用于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

三、除了上述情况外,其他住院患者临床用血和择期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必须遵照本制度执行。

四、临床用血前评估:1.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2.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严格按照《xx市第五人民医院输血指征评价指标》中的相关规定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适应证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

3.医师应将输血前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4.患者签署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时的态度也是用血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5.医师在择期手术或计划用血患者需要用血时尽可能要求患者家属进行互助献血。

6.申请红细胞类血液,必须进行患者Hb,Hct检测,评估患者有无出血或溶血,心肺功能情况和组织供氧情况,对失血或贫血的耐受力等。

7.申请血小板,务必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观察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是否预期作外科手术等。

8.申请输注血浆及冷沉淀,必须查PT,APTT和Fib,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或创面有无弥漫性渗血。

五、手术中麻醉科医师决定的输血,在输血后临床医师应尽快给患者开急查血常规医嘱复查血常规,并切实落实到位。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为确保输血安全、规范相关工作流程,提高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的管理水平,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进行输血工作的相关人员。

三、术语解释1.输血不良反应:指患者在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过敏反应、红细胞溶血反应、感染反应等。

2.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指对输血后患者进行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记录。

3.输血不良反应处置:指对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的处置措施。

四、管理流程1.输血不良反应监测(1)在输血前,医生应仔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过去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经历。

(2)在输血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脉搏等指标。

(3)输血结束后,护士应继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包括血压变化、呼吸情况等,及时记录。

2.输血不良反应处置(1)发现不良反应后,护士应立即停止输血,检查输血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2)护士应立即向医生报告不良反应情况,将输血设备及输血过程中的样本保留。

(3)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不良反应进行相应的处置,包括给予抗过敏药物、红细胞溶解物处理等。

(4)护士对处置过程应进行记录,并将处置结果反馈给医生。

3.报告管理(1)医疗机构应设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报告记录表,记录每个输血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

(2)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输血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对出现较多不良反应的血液制品进行检查。

(3)医疗机构应将输血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报告结果进行归档保存,作为质量管理的参考。

五、责任分工1.输血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由医生和护士共同负责,医生负责制定具体的处置方案,护士负责实施和记录。

2.报告管理由质控科负责,负责对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和归档,制定改进措施。

六、制度执行1.各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本制度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制度要求。

2.相关人员必须接受培训,了解本制度的具体要求。

3.医疗机构应对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相关人员进行纠正和处罚。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三篇)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三篇)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为切实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____版)》第19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和第28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之规定,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____]____号),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临床用血前评估(一)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二)拟实行输血治疗的病例应明确在病历中记载输血适应证,适应证的评估应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基础,可以参考当前最新的相关专业的专家所达成的共识。

(三)患方签署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时的态度也是用血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条用血后效果评价(一)病历中应记录本次输血过程的主要细节。

(二)血液输注完毕后应参照用血前的评估项目进行效果评价,并记载于病历中。

(三)必要时应评价并记录相对迟发的用血效果。

(四)患方对本次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的认同情况也是用血后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二)为安全、有效、科学用血,临床医师输血治疗过程中应严格守以下规定,确保输血安全:一、用血前评估,内容包括: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等;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5、一般体格检查;6、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7、用血前重要器官功能评估;8、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一、临床用血前评估:1.患者信息收集:在输血治疗前,医护人员应详细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史、手术史、化验检查结果等。

2.临床评估:医护人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临床状况,包括血液学指标、体征、症状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治疗以及输血的数量。

3.输血指征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护人员应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输血指征,如血红蛋白水平低于特定阈值、失血量过多等。

4.输血需求评估:根据患者的输血指征和输血治疗的目的,医护人员应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包括输血的血型、交叉配血等。

5.输血风险评估:医护人员应评估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输血不良反应、传染病感染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适当的预防措施。

6.输血风险告知: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输血治疗的风险,并获得其知情同意。

二、用血后效果评价:1.观察期限和方式:医护人员应在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设定观察期限,并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观察,如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等。

2.临床症状评价:在输血治疗后,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如是否发热、出血、皮疹等不良反应。

3.实验室指标评价: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评价,如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等。

4.输血效果评价: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评价,医护人员应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如血红蛋白水平是否回升、出血症状是否改善等。

5.不良反应监测: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等,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用血结果记录: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接受输血治疗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原因、输血血型、输血量、观察结果等。

通过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可以更好地确保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前后的安全性和疗效。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评估和评价,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输血治疗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操作,正确评估患者输血前的需求以及使用输血后的效果,对保证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临床输血操作,制定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旨在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临床输血前评估管理1.评估操作流程(1)医务人员在输血前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现病情况、输血前是否存在过敏史以及其他与输血相关的因素。

(2)医务人员应仔细查阅及分析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输血指征及输血过程中的风险。

(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应制定输血前的评估方案,确保患者适宜接受输血操作。

2.评估内容(1)输血指征的评估: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失血量等因素,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2)输血安全的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不良反应风险,包括输血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风险。

(3)输血前检查的评估:评估患者需进行哪些检查项目,并确定检查结果是否适宜进行输血操作。

三、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1.评价操作流程(1)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2)医务人员需记录患者输血后的病情变化、血液检查结果等,以便后续的效果评价。

(3)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输血的疗效评估。

2.评价内容(1)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评价:评价患者输血后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不良反应。

(2)输血效果的评价:根据患者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体力活动能力等,评价输血的疗效。

(3)随访的评价:通过随访,了解患者输血后的生命质量、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四、管理制度的监督与优化1.监督机制(1)医务人员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临床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

(2)建立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输血科输血后疗效评估管理程序

输血科输血后疗效评估管理程序

输血科输血后疗效评估管理程序1 .目的为规范临床医生输血后对输血疗效的评估,确保临床用血合理有效,避免滥用血液,依据《质量手册》的要求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临床医生在输血治疗后对输注血液制品的疗效的评估。

3 .职责3.1 临床医生: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仔细评估,确定输血治疗是否有效,以决定是否继续输血治疗。

3.2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对临床输血进行监督检查及培训。

4 .管理程序:临床医生应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后,及时对所输注血液制品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改善患者状态,应认定有效;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应认定输注无效,并分析输注无效的原因,决定是否继续输注或改变治疗方法。

医生应根据如下指标进行效果评价,并记录于输血记录中。

4.1 红细胞:4.1.1. 有效:预期值:一般每输2U红细胞,外周血红细胞至少升高10g/L。

4.1.2.无效:当全血或红细胞制剂输注24小时内复查HB,并与输血前比较,HB没有达到预期值,并且排除继续失血、血液被稀释、感染、发热等原因,初步视为“输注无效工4.1. 3.无效的处理:4.1.3.1. 合理使用相应的红细胞品种。

4.1. 3.2. 由免疫因素引起输注无效的原因应准确检测患者血型,用恰当的配血方法进行配血。

4. 1.3.3. 由非免疫因素造成的,应及时改善患者疾病状态。

4.2血小板:4.2. 1有效:预期值: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9)X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血小板数量2.5*10")1h:CCi>10者为输注有效。

24h:>5者为输注有效4.3. 2.无效:连续两次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未达到预期值。

4.4. 3.无效的处理4.2.3.1. 由免疫因素引起的输注无效,应进行血小板的配合性输注。

4.2.3.2. 有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输注无效,应及时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简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是输血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程序。

输血前评估包括输血前的献血者选择、献血者血型和抗体筛查、受血者血型和抗体筛查、受血者身体状况评估等;输血后评价包括输血反应监测、输血治疗效果评价、输血后处理等。

本文将介绍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的具体步骤和相关管理程序。

输血前评估献血者选择献血者必须符合献血入门标准,包括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

同时按规定抽取血样、体检和相关检测项目,确保无感染和暴露,以确保输血安全。

献血者血型和抗体筛查献血者采血样代表血浆通过多种试剂的试验,识别其ABO血型和Rh血型,以确定血液类型。

受血者血型和抗体筛查采集受血者手指或臂部的小量血样,通过多种试剂的试验,识别其ABO血型和Rh血型;同时识别血浆中的抗体,并在输血前分析抗体的特性,并确定是否与选择的血液类型相容。

受血者身体状况评估评估受血者的身体状况以确定输血适宜性。

评估范围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输血后评价输血反应监测输血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对输血的反应情况,包括输血反应、传染病转移、输血后感染等。

在输血前,必须告知患者输血的潜在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反应。

同时在输血过程中,一旦出现反应症状,应马上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输血治疗效果评价输血治疗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评估以确定输血治疗的效果。

主要包括:血液指标(例如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的变化和疗效评价、临床病情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等。

输血后处理输血治疗结束后,应对相关医疗废品进行正确的处理,确保不对环境造成影响。

管理程序以上步骤的管理程序至关重要,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和血站,确保输血安全和治疗效果。

管理程序需要严格遵循国家要求,包括献血者选择、检测项目、结果判定、记录和报告等。

同时,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进行相关培训、考核,确保程序的正确执行。

具体的管理程序包括以下内容:献血者管理程序1.献血者登记管理:对于每个献血者建立档案,包括个人信息、检测项目结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一)目得为规范临床医师输血前对患者得评估,确保在正确得时间将正确得血液输注给正确得患者,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与《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程序。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得评估、(三)职责1、临床医师(1)对患者得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仔细评估,决定就是否需要输血及输何种血液成分。

(2)每一位患者在输血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临床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3)合理、科学、安全用血。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1)对临床医师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进行监督检查及培训。

3、输血科(1)配合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与临床医师进行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

(2)指导临床合理、科学、安全用血。

(四)输血前评估管理程序评估输血得必要性需要综合分析诸多因素与临床特征、血红蛋白(Hb)与血细胞比容(Hct)值最客观,但不就是决定输血得最好指标。

贫血原因(急性失血、慢性贫血或溶血)、患者心肺功能与组织供氧情况、患者对贫血得耐受力等因素对判断就是否输血更有价值、1、在决定输血之前临床医师应问自己下列10个问题(1)输血得目得就是什么?(2)能否减少出血以降低患者得输血需求?(3)就是否应先给予其她治疗?(4)该患者就是否具有输血得临床指征或者实验室指征?(5)输血传播艾滋病、肝炎、梅毒等疾病得风险如何?(6)给该患者输血就是否利大于弊?(7)当无法及时获得血液时,有何其她治疗措施?(8)就是否具有经验丰富得医师负责监护输血患者,并能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迅速处理?(9)就是否已将输血决定及理由写入病程记录与输血申请单?(10)如果患者就是自己或自己得孩子,在此情况下,就是否接受输血?2、输血评估项目及内容见表13、输血目得输血得目得有两个:一就是提高血液得携氧能力;二就是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除此以外均为不合理输血、4、输血指征应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三“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及附件四“内科输血指南"得要求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1)红细胞(>14岁得成人标准)1)内科:a、Hb〈60g/L或Hct<0。

20,慢性贫血患者b、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c、Hb70~100g/L,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遗传性血液病患儿在其生长发育期,因其她疾病需要手术者或待产孕妇2)外科:a、Hb<70g/L或Hct〈0。

22,扩容后病情稳定b、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c、Hb70~100g/L,伴有: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得休克),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3)急性失血:a、失血量〈20%血容量,血红蛋白(Hb)>100g/L者或红细胞压积(HCT)>0。

30者原则上不输血,但应输注晶体液补充血容量。

b、失血量>20%血容量,HCT<0。

30或Hb<100g/L者,或需大量输血(24小时内输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可按下列方法输血:先输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以补充血容量,再输红细胞提高血液得携氧能力、红细胞适用于血容量已被纠正得贫血病人。

胶体液指人造胶体溶液(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明胶制剂)与白蛋白。

失血量过大,仍有进行性出血,频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得病人可输部分全血、全血适用于既需要提高血液得携氧能力,又需要补充血容量得病人。

而不适用于血容量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得病人。

临床适用全血得情况并不多见,应严格掌握输注全血得指征。

4)不合理应用:a、急性失血患者补液扩容前就输红细胞。

b、Hb>100s/L输注红细胞c、失血量〈20%自身血容量输注红细胞;d、慢性贫血病因未查明,Hb>60g/L无明显贫血症状输注红细胞。

5)特别说明:a、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得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b、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得血常规报告、c、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d、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得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或Hct—0、03;e、活动性出血得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得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f、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2)冰冻血浆1)单个凝血因子缺乏得补充:只就是适用于无相应浓缩剂得单个凝血因子缺乏得病人;2)口服抗凝剂(香豆类药物)过量引起得出血;;3)严重肝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4)大量输血伴发得凝血功能障碍;5)抗凝血酶III(ATIII)缺乏:见于口服避孕药、肝脏病、DIC、外伤及大手术所致得获得性ATIII缺乏;6)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血浆置换。

8)紧急对抗华法林得抗凝血作用9)特别说明:非血浆输注适应征:a、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b、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c、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症状;d、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e、血浆输血目得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细胞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10)不合理应用:a、用于补充血容量;b、与红细胞搭配输注;c、用于补充营养;d、用于促进伤口愈合。

(3)血小板1)内科:a、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b、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c、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2)外科:a、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b、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c、血小板计数就是(50~100)×109/L,根据就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不受限制3)不合理应用:a、血小板数>100X109/L输注血小板;b、血小板数在(50-100)X109/L无明显出血输注血小板。

4)特别说明:a、每输注1U机采血小板,血小板理论上提升26×109/L;b、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一小时测定值、CCI〉10者为输注有效;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c、活动性出血得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得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d、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4)冷沉淀1)内科:a、治疗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b、治疗血管性血友病;c、治疗纤维蛋白原缺乏症、2)外科:a、补充纤维蛋白原;b、与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配合应用纠正凝血功能障碍、3)不合理应用:纤维蛋白原>0.8g/L,无出血表现输注冷沉淀、4)特别说明:a、每输注1U冷沉淀≥80IU得因子Ⅷ、纤维蛋白原≥150mg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粘连蛋白、凝血因子ⅩⅢ等;b、活动性出血得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得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c、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5)儿科调查参考标准(红细胞)1)儿科(〈4个月)a、出生24小时: Hb<120g/L;Hct〈0。

36b、一周内:累计失血达血容量10%c、急性失血: 血容量得10%d、NICU: Hb<120g/Le、慢性低氧血症: Hb<110g/Lf、迟发性贫血:Hb〈70g/L2)儿科(>4个月)a、急性失血低血容量,对其她治疗无反应b、围手术期贫血急症手术;手术期间失血量≥总失血量15%c、围手术期贫血,药物治疗难以纠正d、Hct〈24%: 放化疗期间e、慢性原发性或获得性系统性贫血f、Hct<40%: 重症肺炎、体外循环膜肺g、Hb〉100g/L:遗传性血红蛋白病得高量输血(五) 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对临床输血效果进行评估要依靠完整在病历资料,需对每一位患者在输血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1、全血输注得疗效判断主要观察输注全血后贫血与血容量改善得临床表现,对比输血前、后得血红蛋白(Hb)浓度与红细胞计数得变化。

一般情况下,成年患者输注1单位(200ml)全血约升高Hb 5g/L。

由于每袋全血制品得实际Hb含量存在偏差,以及患者个体情况差异等因素影响,输血后患者Hb 实际能升高水平难以估计,上述数据仅供参考、2、红细胞输注得疗效评价临床成分输血,红细胞输注得目得就是利用Hb携氧。

贫血,组织供氧不足、血液氧离率、混合静脉血氧分压(SvO2)、混合静脉血氧饱与度(PvO2),Hb浓度及红细胞计数就是判断就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得重要参考指标。

其中Hb检验方法简单快捷,所以Hb升高多少就是评价红细胞输注效果得常用指标。

这也就是本次调查中建议输后以Hb升高值评价红细胞输注效果为标准得主要原因。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指南部分"输注目标剂量得红细胞后,应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Hb提升多少,就是否达到目标值,症状改善情况,有无不良反应,判断就是否为有效输注、根据检验结果与症状改善情况还可决定就是否继续输注。

对于血容量正常得成年贫血患者,输注2U红细胞大约可以提高Hb10g/L或红细胞比容0.03, 达不到此标准为效果不佳或输注无效。

有时因血清学方法手段造成不规则抗体漏检、机体得一些非医学免疫因素如脾肿大、发热等造成Hb升高不明显,甚至不升反而下降。

临床医师及时进行评价分析,查找原因,重新制定了科学得输血方案,而不就是采取增加输注量与输注次数,易导致患者红细胞输注不佳得情况更加恶化,既增加了患者得治疗费用,又浪费了血液资源,还有可能延误治疗时机、经输红细胞后,患者得临床症状改善即为有效。

因为输注红细胞主要目得都就是为了消除或减轻贫血得临床症状(指心肺功能正常得贫血患者所出现得心慌、气短、出虚汗、心率快等)(1)国家以200ml全血分离制备得各种血液成分定义为1单位,并在血液标签上标示为1U。

(2)输注红细胞制剂主要就是提高患者Hb浓度,改善贫血症状。

具体指标参考全血疗效判断、3、血小板输注得疗效判断主要就是依据血小板计数与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进行输注,输注指征掌握得普遍恰当。

输注后评价,应该检测输注后10 min、60min或18~24 h得绝对血小板计数增加值(API)、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l)、回收率(PPR)来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

血小板功能测定也可作为参考指标。

此外,还可用血小板输注后计数血小板降低得程度与血小板输注得间隔天数来衡量血小板输注后得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