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
初中化学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初中化学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要: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必要性。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立足学生生活,注重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构建生活化的化学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生活化”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
何为“生活化”?即教育与生活有机联系,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主线提高知识学习质量:以生活为平台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
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上,“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提出由来已久,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开展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思想。
近年来,相关的课程教育改革标准、思想等也突出了生活化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笔者近年来也深化了生活化课程资源的研究。
笔者认为:强化生活化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拓展化学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本文中,笔者将立足近年来关于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思考,探索初中化学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策。
一、初中化学生活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一)构建生活化的化学教学课堂化学学科与生活密切关联。
实际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学习的每一门科学知识都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总结与升华。
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则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教师立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强化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举措,是教师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生活化的化学课程资源,既具有生活性的特点,亦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将生活化的课程资源融入到化学教学中,能够进一步凸显化学教育生活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开发与利用生活化的化学课程资源,要求教师充分凸显学生化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积极开发与利用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具有必要性。
怎样才能将家长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
怎样才能将家长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1、借脑——借鉴每个家长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家庭成员有不同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这些具有差异性的家庭经验如果能够择优利用,就可以转化为很好的课程资源,可以扩展教师经验,弥补教师在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性。
如我们开展主题活动“热闹的元宵节”时,准备在教室里布置一个元宵灯会的展览,就让每个幼儿带一个自制的灯笼来,当孩子们带来琳琅满目的灯笼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大家带来的灯笼个个不一样,形状不同:有鸭子灯、兔子灯、老虎灯、星星灯;颜色不同:有红有绿、有黄、又有花色的……材质不同:有硬纸板和日历纸剪的,有用废旧的瓶、罐、纸盒做的。
制作方法也不同,有直接画的、有剪窗花糊上去的。
看到孩子们对这些灯笼十分感兴趣,我就请每个幼儿介绍一下双休日在家里制作灯笼的过程。
第二天,很多孩子又带来了制作精美的灯笼。
原来他们学到了别人的好方法后回家告诉了父母。
为了满足幼儿动手制作不同的灯笼,我在活动区中投放了一些材料,让孩子独立尝试。
亲子共同制作的环节对幼儿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过程,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灯笼也帮助教师解决了材料提供的问题。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也不例外。
如果教师在日常组织活动时能够充分的挖掘每个家长的经验,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大大地丰富自身的经验,拓展自身的思维,从而更好开展教学活动。
2、借力——发挥家长在主题活动中的集体优势在主题活动开展和推进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经验准备非常重要。
这时,感知、体验或间接经验的积累对每个孩子都是必要的。
如果这些工作都要教师承担,既耗费教师大量精力,又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更多的时候根本不可能做到。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利用家长人多力量大的优势,保证准备工作完成的高效率和实效性。
这种方式既可以通过个体分散行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又能通过集体的分享,使个别经验系统化,对顺利开展主题活动非常有效。
有效利用生活资源,为课堂增光添彩
有效利用生活资源,为课堂增光添彩【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宝贵的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
利用生活资源,可以为课堂增添新的元素,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通过分享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具有实际意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借鉴生活中的故事和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引入生活案例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加深印象。
通过利用生活资源打造课堂互动环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更加享受学习的过程。
有效利用生活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增光添彩。
【关键词】利用生活资源,课堂教学,新元素,日常经验,教学内容,生活故事,学习兴趣,生活案例,理解知识,课堂互动环境1. 引言1.1 引言生活资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视的财富,而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可以为课堂增添新的元素。
通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生活中的经验和故事都可以成为教学中的宝贵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和故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利用生活资源打造课堂互动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为课堂增光添彩是非常值得推广和倡导的教学理念。
2. 正文2.1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为课堂提供新的元素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为课堂提供新的元素,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生活中处处都是教材,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就能为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和灵感。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生学英语时,可以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从而让单调的语法知识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为课堂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巧用生活资源生成鲜活课堂
巧用生活资源生成鲜活课堂-科学论文巧用生活资源生成鲜活课堂谢颖孙辉刚生活就是课堂,课堂亦是生活,课堂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教师容易操作的,也是孩子们容易进入的、乐于接受的。
学生应当在生活中学习,获得鲜活的知识,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那么,如何选择生活资源,构建鲜活的、以人为本的科学课堂呢?一、内容生活化,激发探究兴趣有研究表明,学生虽然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与科学课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科学不够重视,缺乏运用科学原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要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融入到相关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在引导学生研究水结冰的问题时,在学生进行各种研究活动后,我从冰箱中取出提前准备的不同形状的冰棍,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你们猜我是从哪里找到这些东西的?”“冰箱。
”孩子们兴奋地答道,他们太意外了,老师竟然把冰棍带到课堂。
“我小时候,冬天特别冷,经常会下好大的雪,会看到许多冰棍倒挂在屋檐下,在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
”孩子们安静地倾听,沉浸在我描述的美景中。
“为什么现在看不到这样的冰棒了?”“环境受到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啊。
”孩子们若有所思。
我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冰棒上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的回答各种各样:“它们很长。
”“它们是冷的。
”“它们是坚硬的。
”“当它们融化时就要滴水。
”“现在,趁它还没有融化之时,我们对它进行探索。
”我说道,“从这些冰棒中你们想要发现什么?”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现在让它融化,那么它的重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它们融化后,颜色是否会发生变化?”“它们的味道怎样?”几根普通的冰棍带给孩子们一节开放的课堂,带给孩子们五彩的科学梦想。
在引导学生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为了研究“不改变物体的重量,如果体积增大,物体可能会上浮”,我使用了桂馨基金会捐赠的一组实验材料:几个可调节大小的圆柱形盒子。
巧用生活资源 提高课堂效率
巧用生活资源提高课堂效率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意识到课堂效率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无论是在试图提高学习成果还是在减少课堂时间,教育者们都可以运用生活资源来增强教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巧用生活资源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一、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拥有丰富的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可以帮助教育者们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教育者们可以轻松获取到相应的参考书、教学视频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让教育者在授课中多样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倍受启发。
二、引入实践案例当前社会的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实践操作才能够成功。
教育者可以利用生活与社会资源,引入实践案例,将学生们融入到实际操作当中,很快进入到教学主题,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们到博物馆或纪念馆参观,带着文献材料进行讲解,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历史事件中的种种恢弘场景。
三、组织研讨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促进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
如,针对某个主题,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形成小组,互相商讨,分享思考结果。
通过研讨会,教育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以及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让老师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利用游戏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参与性。
教育者可以将游戏融入到课堂中,增强课堂互动性。
如,在历史课上,可以利用成语猜谜游戏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的风土人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总之,巧用生活资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好方法。
教育者们可以通过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引入实践案例、组织研讨和利用游戏等多种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除此之外,教育者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们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整合生活资源,力求课堂教学“生活化”
整合生活资源,力求课堂教学“生活化”《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结合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
一、利用身边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数学知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而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
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知识没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但如果不进行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
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
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三、找寻生活情境,用以创设教学情境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
学科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例子
学科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例子
将学科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例子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1. 物理实验资源: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学科资源。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学校可能无法拥有完备的物理实验室。
这时,教师可以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或材料引入课堂,如使用磁铁、电池和导线等,进行电流和磁场的相关实验。
这样,学科资源就被成功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生也能通过亲手操作理解物理原理。
2. 历史文物和遗址: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文物和遗址是珍贵的学科资源。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参观这些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或VR技术,将历史文物和遗址的影像引入课堂。
这样,学生即使不能亲自参观,也能通过影像资料了解历史,使学科资源成功转化为教学资源。
3.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强大的学科资源,它可以提供各种地理信息数据和地图。
教师可以将GIS引入课堂,让学生使用GIS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和分析。
这样,GIS从一个学科资源变成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教学资源。
4. 数学软件和在线工具:数学软件和在线工具也是很好的学科资源。
例如,一些数学软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如微积分或线性代数。
教
师可以将这些软件和在线工具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以上就是一些将学科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例子。
这些转化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生活化教学资源的运用
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生活化教学资源的运用
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生活化教学资源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
作用。
生活化教学资源是指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引入真
实的案例、实际的场景以及相关的实物等,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程内容。
在讲解工程设计相关的
知识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著名建筑工程的案例,如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
让学生了解工程设计的背景、目的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通过实际的场景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在讲解电路的搭建过程时,可
以在课堂上引入实际的电路实验,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演示电流的流动和电压的变化,让学
生亲身参与对电路的原理以及相应的电子元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引入相关的实物也是生活化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讲解材料与工艺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入一些常见的材料样本,如塑料、金属等,并给学生提供触摸、观察、比较的
机会,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实际操作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性和用途。
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在讲解“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一个小区或公园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来了解城
市规划的原则和要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
维。
用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打造动态的情感课堂
用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打造动态的情感课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1.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在生活中实践。
在课堂上的引进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如教学《生命多么可贵》时,我让学生课前去询问自己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和生产时都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同时让学生谈谈在成长的过程中家人给予的关爱。
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
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讲一讲有关的故事。
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品德与社会》课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本人在关注学生的同时,紧紧地围绕本次活动的重点——购物的学问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让学生尽情交流自己购物的方法及模拟购物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此构建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师生对话平台。
接着通过了两个活动引导他们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一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食品包装上都有哪些商品信息?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合格产品”,从而自觉抵制“三无产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另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模拟购物情景,情景再现,参与实践,使得自己学到的购物的学问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利用
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利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得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效果。
生活化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和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在学习工程制图时,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工程图纸来进行解析和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制图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生活化教学资源可以通过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在学习车辆结构与性能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观察各种车辆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并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生活化教学资源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学习内容。
在学习电子技术时,可以利用电子教案、PPT等多媒体工具来展示电子电路的原理和结构,通过动态的图像和声音效果,将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生活化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学习生活区域设计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区规划和设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践中,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到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利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和例子、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得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为学生创造更加有趣和有效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讨
研究结果
通过对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幼儿园体育课程资源的供给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存 在较大缺口;
2、幼儿园体育课程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明显;
3、部分幼儿园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难以 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利 用
1、主题活动——整合教育资源
主题活动是整合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幼儿的经验与兴趣, 从幼儿的生活出发来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如在我们班开展的《可爱的小兔》 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来开 展活动。在活动前我们先请家长带孩子参观养兔场并收集有关兔子的资料、图 片等。
4、因地制宜: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园 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案;
5、强化教师培训: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与利用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总结
幼儿园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 应从加大投入、优化配置、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等多方面着手,解决幼儿园体育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幼儿提供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幼儿园 教师作为幼儿体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在体 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专业素养。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农村幼儿园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课 程资源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依托,其开发与利用对于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幼 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农村幼儿园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因此,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农村幼儿 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以期为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 的提升提供参考。
变生活资源为语文学习资源
变生活资源为语文学习资源[摘要]语文新课标指出,除了在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
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学习资源。
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
‘‘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本文就如何把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变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做了一些尝试和思考。
[关键词]语文学习生活资源学习资源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
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
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
如何把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变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呢?1.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点组成部分”,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
新课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根据这个要求,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对其不好的、粗俗的语言予以舍弃。
比如社会上一些文明礼貌用语、校园里一些洋溢师生亲情和同学情谊的话语,都提醒学生记载下来,揣摩品味,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成熟度,增加自己的语言美感,努力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而是“用课本教”,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
2.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
开学初,我即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语文阅读课上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
让生活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
课程探讨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不仅能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基本技能的机会,而且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叶圣陶老前辈曾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里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
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课堂中再现生活情景,实现教学资源的转化,让生活成为有效的语文学习资源。
一、引进生活活水,让语文生活化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不仅能促进学习者对语言文字感悟的深入,而且能给其带来经验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而要构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必须在丰富生活的基础上,把生活活水引进阅读,让语文凸现生活本质,以此再促进学生凭借生活感悟语言,凭借语文能力认识生活。
学生可以凭借生活,感悟语言形象。
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我在课前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饱览学校美丽的春景,和美术老师合作,在美术课上指导学生画出了一幅幅优美的春景图。
在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带领学生通过找、划、读、想等方法去领略泗水河畔的美景,继而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么美的春景,怎么不让人浮想联翩呢?但大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仅仅造就了大地、森林、太阳和轻风吗?你会用这样的句式来描写大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有了前两次的实践活动,把脑中有鲜活的形象与语言建立起联系,使语言与鲜活的生活形象通过融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平静的溪水是她梳妆的镜子。
”“潺潺的流水是她流淌的血液。
”“闪烁的星星是她明亮的眼睛。
”……凭借生活积累,学生找到了语言描绘的灵感。
学生可以凭借生活,感悟语言情感。
在《孔子游春》一文中,在孔子眼中的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能善施教化,是真君子。
如何激发学生对水的感悟和情感,树立他们做人的志向?我让学生回想在生活的各种感官世界中的水,也让学生用语言来描绘水还有哪些特性或优点。
让学生生活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让学生生活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作者:张蓉来源:《课外语文·下》2015年第04期【摘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
本文对如何指导学生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资源【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生活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资源,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细心观察,认识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的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林则徐的书籍,也可以上网查找一些清末国家所处于的恶劣环境,深刻理解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同时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和同学们探讨现在应如何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二、换位思考,想象生活换位思考就是让学生设想自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某一人物,并由这一“角色”来推理、想象,设身处地的“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做他所做。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用好“换位思考”的话,对于文本内容、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等,学生就能更好把握了。
在教学课文《游子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母亲对孟郊的关怀之情,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换位思考的环节,先让学生站在母亲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正是那位满头银霜的老母亲,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为儿子缝补衣裳,想到儿子明早即将远行时,心里会怎样想?怎样说?当大家站在母亲立场上体会到了母亲对孟郊的深厚感情之后,我再请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孟郊,夜深人静,当大家已进入甜甜梦乡时,母亲房间里的油灯却还亮着,看到满头白发的老母亲,眯缝着眼睛还在微弱的灯光下为自己缝补衣裳时,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通过这样的两次换位思考,学生仿佛亲身经历着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设身处地的感受着母亲对孟郊的那种深深的“舐犊之爱”,这种爱是再华丽的词藻也形容不出来的,只有换位思考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感悟,这既帮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为后文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把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
把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把学生身边发生的生活资源转化为课堂资源的问题。
联系生活世界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可以在导入阶段联系,把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工具;还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自始至终用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也可以在课堂临近结束是联系,把生活世界中的某些问题呈现出来,作为本节课汇总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抓手。
关键词:生活资源课堂资源积累教学运用基于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案例、问题、情景展开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法的显著特色。
把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通过传媒能够了解到的、或中学生本身就有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案例运用到课堂中去,使得学生不能不倾听,不能不讨论,不能不参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下面我就我的浅见来谈谈应该如何把生活资源转化为课堂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世界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可以在导入阶段联系,把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工具。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时,课前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东藻溪水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情况,我自己也到藻溪镇人民政府查阅了很多关于藻溪水库的资料。
在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讨论藻溪的水资源情况,5分钟后,我让学生积极自由发言。
由于是身边熟悉的环境,在加上有所准备,学生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性和兴趣,七嘴八舌地说:“对资源要分类对待,如我们藻溪水库水资源多得是,浪费一点也无关紧要,反正我们身处南方,象今天就下着雨降水很丰富,不用掉也是蒸发浪费掉,何况我们农村,平时用水不用交水费,如矿产资源较少,才应该节约。
”“南方水资源多,北方水资源少;南方矿产资源少,北方多,说明我国资源分布很不平衡。
” “不用掉也就浪费掉了,说明水资源利用不科学,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课程
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课程
作者:
来源:《动漫界·幼教365(管理)》2021年第11期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我国幼儿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开发生活化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获得发展。
然而,生活化资源比比皆是,如何选择更有价值的内容来生成课程呢?幼儿的兴趣爱好总是在变,如何将有意思的活动延续下来,挖掘深层次的教育内涵?生成的活动与预设的课程体系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在追随儿童兴趣的同时,能否确保课程的平衡与完整?
一百年前,我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也做过同样的思索。
陈先生在实践“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育理念的同时,发现课程跟随幼儿的兴趣随意延伸时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因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单元课程模式。
1951年,陳先生专门发表《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文中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包括课程的民族性、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的延续发展性、课程的现实性和课程的语言性等。
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幼儿园是一所百年老园,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张雪门先生创办。
幼儿园一直努力践行“生活即教育”的课程思想,积极开展生活化课程实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生活化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也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
本期“鹤琴之声”栏目将与读者共同分享该幼儿园的一系列实践与探索。
让生活成为课程资源——一棵樱桃树引发的课程故事
好家长30让生活成为课程资源——一棵樱桃树引发的课程故事朱 烨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
陶行知先生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 课程来自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幼儿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育无处不在,处处都是契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小草偷偷从土地里钻出了小脑袋,柳树也长出了嫩绿的新芽。
幼儿园里的许多花草树木就像换了新装,在春光中分外迷人。
饭后,我和幼儿一起散步,走到苗苗楼和果果楼之间的那条路时,一诺突然尖叫起来:“老师,你看!这棵树开花了。
”天佑接着说:“真的,还有小花苞呢。
”昱莹皱着眉头说:“真奇怪!怎么没有叶子就开花了?”依媛故作老成地说:“我知道,这是桃树。
”向楠说:“不对,这是樱花。
”……这棵打着花苞的树瞬间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的说是樱花,有的说是桃花……见此情况,我灵机一动,以此为契机,顺着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取经验。
于是,“樱桃树”探究活动开始了。
第一步:搜集资料,揭开“神秘的树”的面纱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询,搜集资料,通过对比、看图片、看影像资料进行确认。
第二天一早,一诺就兴冲冲地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知道了。
那棵树不是桃花,也不是樱花,是樱桃树,要开樱桃花了!”依媛也说:“是的,我和妈妈上网查了,是樱桃树,我们小区里也有。
”幼儿把在家搜集的图片、照片、书籍都带到了幼儿园。
活动中,幼儿纷纷交流,把自己和家长搜集的资料用语言进行表述,用图片进行展示。
他们达成了共识,知道这棵树叫樱桃树。
第二步:认识樱桃树,了解樱桃树的特征我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樱桃树,并总结了樱桃树的特征:樱桃树为蔷薇科,是落叶乔木或灌木丛生。
开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走生活化教学之路
教育界/ JIAOYUJIE2024年第3期(总第551期)▲小学教学开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走生活化教学之路汤蓓蓓【摘要】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应然路径。
小学科学资源生活化,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把生活中的场所当作科学课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科学学习工具,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科学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教学资源作者简介:汤蓓蓓(1991—),女,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海西镇宋埠民族小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倡导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去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生活化教学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
科学离不开生活,就犹如鱼儿离不开水。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需要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要求教师秉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使小学科学资源生活化。
新时代的小学科学教师不应当仅仅依靠几本教材,一味地教死书,而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学生活化的价值,用好生活这本活教材,积极开发、挖掘生活化教学资源,在生活的土壤中播撒科学的种子。
一、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价值(一)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效的科学教学的前提是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科学学习。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要想让学生对科学知识充满兴趣,可以使科学内容生活化,还原具体的生活场景,把科学知识融入真实的生活。
在使小学科学资源生活化之后,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或事件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让枯燥的科学探究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关于孔明灯的视频,通过生活中的孔明灯升空现象的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孔明灯的兴趣,引发了学生对孔明灯为何会升空的好奇心。
接着,笔者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塑料袋、竹签等材料自主制作并放飞孔明灯,引导学生探索孔明灯升空的原理和空气的性质。
幼儿园生活化教学:案例转化与实践探索
幼儿园生活化教学:案例转化与实践探索幼儿园生活化教学:案例转化与实践探索幼儿园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成长。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幼儿园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尝试生活化教学,探索如何将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
1. 形势与背景分析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孩子学习知识,更希望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幼儿园生活化教学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应运而生的。
然而,在实践中,幼儿园教师面临着如何将生活化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如何设计符合幼儿成长特点的生活化教学活动等挑战。
2. 案例转化与实践探索在幼儿园生活化教学中,案例转化是一个关键环节,而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通过生活化案例“小朋友摔倒了,怎么办?”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学习爱心、学习帮助他人。
在实践中,一些幼儿园通过组织“帮助行动”、“友爱互助”等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培养了他们的助人为乐的品质和意识。
3. 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估为了确保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效果,教师需要设计符合幼儿成长特点的教学活动,并进行评估。
通过“家庭作业”、“社区实践”等活动,让孩子们与家庭、社区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在评估方面,可以通过观察记录、情境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孩子在实际情境中的表现,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反馈。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幼儿园生活化教学,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
通过生活化教学,孩子们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成长,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活化教学也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关注,让他们在幼儿园生活中感受到温馨和快乐。
5. 总结与回顾幼儿园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将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设计符合幼儿成长特点的教学活动,追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
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可以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使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引入真实鲜活的“源头活水”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品德的教育更与生活密切相关。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
因此我们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引入品德课堂并生成活动主题,充分挖掘和锤炼生活材料这一极具教育价值的“富矿”。
例如,教学《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一课,我布置同学们在课前搜集和调查我们身边的商品的制造商、本地出口的产品,以及出国打工亲戚、朋友、邻居等,他们到哪个国家,从事什么职业等等,这样通过学生的调查了解,学生有话可说,可以深刻的领悟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生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走近中国,我们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彼此理解着,共同发展着。
教学中,我们教师只要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就能发现生活与教学内容的本质联系,就可以为我所用,为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服务。
二、剖析生活范例,在辩论中明辨是非众所周知,现在社会上,有些残疾人往往会利用人们的同情心理,变相地聚敛钱财,却做着对社会不利的事,刘安童事件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刘安童曾是一个身残志坚的残疾人代表,可是在社会给予了她好许许多多的关爱之后,她却做起了坑蒙拐骗的坏事,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样的一些反面教材,当我们遇到残疾人的时候到底还该不该帮助残疾人?“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把学生身边发生的生活资源转化为课堂资源的问题。
联系生活世界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可以在导入阶段联系,把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工具;还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自始至终用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也可以在课堂临近结束是联系,把生活世界中的某些问题呈现出来,作为本节课汇总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抓手。
关键词:生活资源课堂资源积累教学运用
基于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案例、问题、情景展开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法的显著特色。
把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通过传媒能够了解到的、或中学生本身就有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案例运用到课堂中去,使得学生不能不倾听,不能不讨论,不能不参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下面我就我的浅见来谈谈应该如何把生活资源转化为课堂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世界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可以在导入阶段联系,把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工具。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时,课前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东藻溪水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情况,我自己也到藻溪镇人民政府查阅了很多关于藻溪水库的资料。
在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讨论藻溪的水资源情况,5分钟后,我让学生积极自由发言。
由于是身边熟悉的环境,在加上有所准备,学生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性和兴趣,七嘴八舌地说:“对资源要分类对待,如我们藻溪水库水资源多得是,浪费一点也无关紧要,反正我们身处南方,象今天就下着雨降水很丰富,不用掉也是蒸发浪费掉,何况我们农村,平时用水不用交水费,如矿产资源较少,才应该节约。
”“南方水资源多,北方水资源少;南方矿产资源少,北方多,说明我国资源分布很不平衡。
” “不用掉也就浪费掉了,说明水资源利用不科学,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政府应该引进科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用水不用交水费,才导致人们浪费,政府应该用缴水费的方法来约束人们节约用水。
”“我们可以把藻溪的水引到城关或其他缺水地区去,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
”“还有老百姓经常往河道乱丢垃圾,导致水体污染。
”“我觉得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树立人均、节约、环保意识。
”“………”
这堂课完全放开让学生思考,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以藻溪镇的水资源为点,讲到整个国家的资源特点,并结合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作了思想教育,很好地完成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而且还为下堂课应对资源危机作好了铺垫,让这堂课上得有声有色,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还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习惯。
二、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自始至终用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
比如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时,我在备课时感觉如果单纯按书本知识来上课的话,因为这框内容离学生实际十分遥远,肯定相当枯糙,再加上本校都是农村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很难真正掌握。
恰逢我校正召开过教师代表大会,我就借来了那时拍下的录象,在整个课堂边播放片断,边结合片断以点及面讲解人民代表大会的议程。
由于画面里的人物都是学生熟悉的老师,讨论的都是学生所在学校的事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堂课我就利用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这张录象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事实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后来做的练习中也证明这堂课的知识学生也掌握得特别好。
三、也可以在课堂临近结束是联系,把生活世界中的某些问题呈现出来,作为本节课汇总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抓手。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一课时,在按预设讲完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因、必要性等知识点后,我拿出了课前早已准备好的藻溪镇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书,让学生展开讨论“藻溪生态旅游开发应如何因地制宜,发挥本地区哪些优势?适合开发哪些项目?”“藻溪旅游开发要注意哪些问题?”“藻溪旅游开发受到哪些因素制约?应怎样弥补?”“为藻溪旅游开发,你可以向当地政府提哪些建议?”学生讨论热情空前高涨,连平时不怎么爱学习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讨论,就是因为这真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鲜活的事例。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这个知识点,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水平,激发了学习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的热情,还复习了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知识点。
可见,用来自学生身边的事例拉近了学生与问题、知识的距离,油然而生亲近感,再通过教师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的活化知识,也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
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突破了原有课程内容远离生活、注重说理的局限,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为教师的教学留下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为学生的思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做到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的一种生活,与学生的课堂交往是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联系社会实际或学生经验感受,生硬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的现象,同时要注意不能将联系生活经验当作教学的点缀。
换句话说,用在当用时,行在当行处,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