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各州郡地图
东汉末期地方主要割据势力
东汉末期地方主要割据势力东汉末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字遂高,今河南南阳人,其异母妹妹为汉灵帝皇后)在决定继嗣问题上曾与宦官蹇硕发生过矛盾,后借机杀掉了蹇硕。
但庞大的宦官势力令何进忌惮颇多,为此何进不顾主簿陈琳劝谏,广结各地军阀,以期借助他们的力量巩固自己的专权。
他在司隶校尉袁绍的建议下,召前将军西凉军首领董卓带兵入京护卫,以逼促何太后(汉灵帝的皇后)同意剪除宦官。
可是何太后对剿杀宦官之事一直迟疑不定,最终致使何进谋泄事败,反遭杀身之祸。
袁绍等人见何进被杀,领兵攻入宫中,杀光了全部宦官。
而此时董卓已带兵入京,他并吞了何进等人的部属,势力大盛,并据兵擅政,废黜了由何进拥立的少帝刘辩,迫杀了何太后,改立刘协为汉献帝,并把自己由太尉之职逐渐升至国相,自称太师,跃居三公之首,掌控朝中军政大权,不仅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等特闡权,更是僭越无度。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皇帝,董卓胁迫献帝迁都至长安。
董卓的残暴嗜杀和贪婪致使满朝人心恐慌,朝不保夕;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失去依靠,本已衰微的东汉也由此进入了极度混乱的末季。
《三国志》的著者陈寿曾评价董卓说:“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朝廷大臣和民众的极大愤懑,然大多是敢怒不敢言。
不愿与董卓合作的典军校尉议郎曹操,改易姓名逃出洛阳。
他与陈留太守张邈第一个发出了“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的倡议,并召募五千英雄,18@9年在己吾起兵,讨闡伐董卓。
之后,各地纷纷揭起反董义旗,成立了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联盟“关东军”。
其间,关东军中只有长沙太守孙坚(孙策、孙权之父)、曹操二人真正出兵与董卓对战,但都因董卓的西凉军实力太强大而败退,关东军也随之解散。
此后,群雄纷纷割据一方,以讨闡伐董卓为名,各打算盘,意在伺机发展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192年,董卓义子吕布在司徒王允的敦促下,刺杀了董卓,暴尸东市,并诛连三族。
东汉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东汉《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东汉图组东汉时期全图司隶校尉部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无考县名下邳国潘旌青州刺史部无考县名东莱郡葛卢东郡齐国间诸郡冀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无考县名常山国都乡荆州刺史部荆州刺史部无考县名南阳郡成都扬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北部益州刺史部南部凉州刺史部凉州刺史部无考县名汉阳郡兰干武威郡左骑张掖属国候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并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无考县名太原郡于离上郡候官西河郡乐街平陆益兰五原郡文国幽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无考县名玄菟郡上殷台交州刺史部交州刺史部无考县名苍梧郡鄣平西域都护府鲜卑等部东汉时期图组编例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三幅。
二、全图画出东汉顺帝永和五年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所察各郡、国、属国和西域长史府辖区,以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东汉汉朝内部画出十三部界,标注部名和部刺史治所;画出大部分郡、国治所;西域只标出国名,不画界。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各族之间不画界线,惟鲜卑按其大致活动范围画界。
三、分幅图按汉朝当时的监察区司隶校尉部和十二刺史部分为十二幅,另西域都护府一幅。
东汉司隶、豫州、荆州四幅,各附插画一幅。
四、东汉永和中的行政区划以一百另五郡、国、属国统辖一千一百八十个县、邑、道、侯国、公国。
郡、国、属国用注记分别,治所符号相同。
邑、道、侯国、公国治所一律用县治符号,注记不予区别。
五、东汉仅少数边郡设置都尉,在其治所旁加注记表示。
又设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东夷校尉等主卫护内附诸族,中惟前二者有治所可考,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六、郡、国、属国的名称、辖境和治所,都按《续汉书·郡国志》画出。
《续汉志》所载以顺帝永和五年簿籍为据,但是年九月上郡、朔方二郡已内徙于冯翊、五原,而《续汉志》仍列出全部属县;章帝章和元年置阜陵国,永和时见在,而《续汉志》竟不载,因无可确考,姑从《续汉志》画出。
地图上的东汉(12幅地图)
地图上的东汉(12幅地图)刘邦和项羽埋葬了秦朝,之后在楚汉争霸中刘邦获胜,以长安为都创建西汉王朝,成为继秦朝以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但是西汉后期外戚干政,大司马王莽独揽朝纲,于公元8年废帝自立,建立新朝,享国二百一十年的西汉灭亡。
当上皇帝的王莽锐意变革,颁布了很多不合时宜甚至超出当时世人认知的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但是王莽得位不正,加上他推行治国理念的手段太过强硬,且朝令夕改,引发社会剧烈动荡。
王莽在位时,天灾不断,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等灾害出现,老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揭竿而起的反莽活动此起彼伏,数不胜数。
在遍布全国各地的义军中,两支最大的队伍就是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逃往未央宫的渐台被杀,国祚15年的新朝灭亡。
在推翻王莽新朝的过程中,绿林军作为主力军,同王莽的新军进行多次战争,如成昌之战、蓝乡之战等,最著名的是昆阳之战。
公元23年,绿林军拥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
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大军四十多万,征召通晓兵法的六十三家为军吏,还有巨人巨毋霸,驱使诸多猛兽虎、豹、犀、象等,进攻绿林军驻守的昆阳(今河南叶县),欲倾全国之力,试图一战而平天下。
驻守昆阳的绿林军不到万人,外围援军也只有一两万,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刘秀率十三骑突出重围调集援军,并带领三千敢死队冲击新军。
最终绿林军内外夹击,以少胜多大败新军,聚歼新军主力,使得王莽再无回天之力。
刘秀则因此战脱颖而出,赢得巨大的声望,为日后称帝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朝灭亡后,刘秀兄长刘縯无故被更始帝所杀,强忍悲痛、隐忍负重的刘秀于公元25年同更始帝决裂,在河北鄗县(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千秋亭称帝,建立东汉,以洛阳为都。
而更始帝则屡被赤眉军击败,请降后获封长沙王,之后又被赤眉缢杀。
刘秀前进路上的对手就剩下各地的割据势力。
刘秀根据当时的形势,制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集中力量消灭威胁最大的关东割据势力。
东汉州郡治所及人口分布
———————————————————————————————— 作者:
———————————————————————————————— 日期:
ﻩ
东汉州郡治所及人口分布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区划为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长史府,各王国、属国按郡制;邑、道、侯国、公国等按县制。具体区划如下:
领9县:弘农、陕县、湖县、华阴、卢氏、黾池、新安、宜阳、陆浑。
河南尹 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口100万)
领21县:雒阳、平县、平阴、谷城、河南、新城、梁县、偃师、缑氏、巩县、成皋、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新郑、密县、京县。
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桥南,人口80万)
领18县:怀县、武德、平皋、州县、温县、河阳、野王、波县、轵县、沁水、山阳、修武、获嘉、汲县、共县、朝歌、荡阴、林虑。
朔方郡治临戎(今内蒙古磴口县坝楞,人口0.7万)。
领6县:临戎、沃野、广牧、朔方、大城、三封。
四、凉州刺史部(人口46.9万)
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徽县江洛镇西,人口8万)。
领7县:下辨、河池、故道、沮县、上禄、武都道、羌道。
陇西郡 治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口3万)。
领11县:狄道、安故、大夏、枹罕、白石、河关、首阳、鄣县、襄武、临洮(驻南部都尉)、氐道。
领4县:土垠、徐无、无终、俊靡。
辽西郡治阳乐(辽宁北票南巴图营子附近,人口8万)。
领5县:阳乐、临渝、肥如、海阳、令支。
辽东郡治襄平(辽宁辽阳,人口8万)。
领11县:襄平、辽队、新昌、安市、汶县、平郭、沓氏、西安平、番汗、望平、无虑。
另领辽东属国,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领5县:昌黎、扶黎、宾徒、徒河、房县、险渎。
东汉历史介绍东汉前中晚期疆域地图东汉全国政区图
东汉历史介绍东汉前中晚期疆域地图东汉全国政区图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
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
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
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郑众因功封侯。
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
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
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
东汉行政区划十三州
东汉行政区划十三州(一)州的原意州,拆解开是“川“字加“丶”。
“川”在古文中,是所有江河的统称,象形字。
甲骨文像大河流水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
而我们今天用的江、河是有特指的,江即特指长江,河即特指黄河。
秦三十六郡中有“四川郡”、“三川郡“、“颍川郡”就是通过河流来命名郡的名字。
而“丶”也是一个汉字,读音是“zhǔ“,古同“主”,意思是“入住”、“进驻”。
图1、川字的演化“川“和“丶”加起来,大家明白”州“的原意了吧?就是住在河边、住在岸边的意思。
可古代住在河边并不容易。
河水旱的时候,水位会降,涝的时候,水位会升。
没有一定的防洪技术,是做不到的。
图2、州字的演化无论是古代文献,还是考古,都会发现,古代文明都是在大河边,城市都建在河边。
而且城市一般都建在河的北岸。
我们知道“山南水北为阳“,看看很多城市的名字,比如洛阳、沈阳、淮阳、辽阳等,你知道这些城市的位置了吧?(二)关于九州唐司马贞写的《三皇本纪》里这么解释了九州的来源:” (人皇)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
“九州最初就是指的是就是城市。
大禹治水之后也将天下分为九州,这里的九州更多是地理的意义,而不是行政区域。
九州逐步演化,后来就变成了”普天下“的意思了,成为了中国的代称。
依照《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但在周朝,并没有徐州和梁州。
图3、大禹所说的九州(三)东汉十三州的由来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施行郡县制的行政制度,西汉建立后对其有所继承,但随着郡、国越来越多,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司隶校尉及十三刺史部,这十四州部当时还不是行政区而仅是监察区。
“州”成熟期在东汉(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
东汉的“州”,是大有讲究的。
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域,要到西汉,但在西汉的时候,州只是监察区,当时称西汉十三刺史部。
刺史部所在的区域称为州,十三州中的十一州采用了《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的传说州名: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雍州)、益州(梁州)、幽州、并州,只是改梁州为益州、雍州为凉州。
东汉各州所辖郡
东汉政区州名(或都护府)古名今地大致范围所辖郡国司州洛阳河南洛阳东北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京兆尹(12个县) 左冯翊(13) 右扶风(15)弘农郡(9) 河内郡(18) 河南郡(21)河东郡(20)冀州鄗县河北柏乡县北河北中南部魏郡(15) 钜鹿郡(15) 渤海郡(8)常山国(13) 中山国(13) 安平国(13)河间国(11) 清河国(11) 赵国(5)幽州蓟县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大部、朝鲜半岛北部涿郡(7) 代郡(11) 上谷尹(8)渔阳郡(9) 右北平郡(4) 辽西郡(5)辽东郡(11)玄菟郡(6) 乐浪郡(18)广阳郡(5) 辽东属国(6)并州晋阳山西太原西南山西中部、北部、陕西、宁夏、蒙古的一部太原郡(16) 上党郡(13)西河郡(13)五原郡(10) 云中郡(11) 定襄郡(5)雁门郡(14) 朔方郡(6) 上郡(10)凉州陇县甘肃清水北甘肃及宁夏大部陇西郡(11) 汉阳郡(13)武都郡(7)金城郡(10) 安定郡(8) 北地郡(6)武威郡(14) 张掖郡(8) 酒泉郡(9)敦煌郡(6) 张掖属国(5)居延属国(1)益州雒县四川广汉四川、云南大部,广东、陕西一部分汉中郡(9) 巴郡(14) 广汉郡(11)蜀郡(11) 犍为郡(9) 牂牁郡(16)越巂郡(14) 益州郡(17) 永昌郡(8)广汉属国(3) 犍为属国(2)交州龙编越南河内东广东、广西南部等地区南海郡(7) 郁林郡(11) 苍梧郡(11)交阯郡(12) 合浦郡(5) 九真郡(5)日南郡(5)荆州汉寿湖南常德市东北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南阳郡(37) 南郡(17) 江夏郡(14)零陵郡(13) 武陵郡(12) 桂阳郡(11)长沙郡部分(13)扬州历阳、寿春、合肥安徽和县、安徽寿县、安徽合肥西北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九江郡(14) 丹阳郡(16)豫章郡(21)吴郡(13) 会稽郡(14) 庐江郡(14)豫州谯县安徽亳县河南东部、安徽西部颍川郡(17) 汝南郡(37)梁国(8)沛国(21) 陈国(9)鲁国(6)徐州郯县山东郯城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东海郡(13) 广陵郡(11)琅邪国(13)彭城国(8) 下邳国(17)青州临淄山东淄博市山东北部平原郡(9) 东莱郡(13) 济南国(10)乐安国(9) 北海国(18) 齐国(6)兖州昌邑山东金乡西北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陈留郡(17) 陈郡(15) 泰山郡(12)山阳郡(10) 济阴郡(11) 东平国(7)任城国(3) 济北国(5)西域都护府它乾、柳中新疆新和县、鄯善县境内同西汉注:东汉兴平元年(汉献帝年号公元194年),李傕控制下的汉献帝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雍州。
东汉地理表
1平原县.2高唐县.3般县.4祝阿县.5乐陵县.6湿阴县.7厌次县
1鬲侯国.2安德侯国
2东莱郡辖6县7侯国.治黄县
1黄县.2牟平县.3昌阳县.4卢乡县.5长广县.6葛卢县
1惤侯国.2曲成侯国.3掖侯国.4当利侯国.5东牟侯国.6黔陬侯国.7不其侯国
1乐安国辖7县2侯国.治临济县
1临济县.2千乘县.3高菀县.4乐安县.5博昌县.6利县.7寿光县
1蓼城侯国.2益侯国
2济南国辖10县.治东平陵县
1东平陵县.2著县.3於陵县.4台县.5菅县.6土鼓县.7梁邹县.8邹平县.9东朝阳县.10历城县
3齐国辖6县.治临菑县
1临菑县.2西安县.3昌国县.4临朐县.5广县.6般阳县
4北海国辖11县7侯国.治剧县
1汉中郡辖9县.治南郑县
1南郑县.2成固县.3西城县.4襃中县.5沔阳县.6安阳县.7锡县.8上庸县.9房陵县
2广汉郡辖11县.治雒县
1雒县.2新都县.3绵竹县.4什邡县.5涪县.6梓潼县.7白水县.8葭萌县.9郪县.10广汉县.11德阳县
1常山国辖11县1邑1侯国.治元氏县
1元氏县.2南行唐县.3房子县.4平棘县.5栾城县.6九门县.7灵寿县.8蒲吾县.9井陉县.10真定县.11上艾县
1高邑
1都乡侯国
2清河国辖7县.治甘陵县
1甘陵县.2贝丘县.3东武城县.4鄃县.5灵县.6绎幕县.7广川县
3赵国辖5县.治邯郸县
1邯郸县.2易阳县.3襄国县.4柏人县.5中丘县
1临邑
1卫公国
1乐平侯国.2阳平侯国
2陈留郡辖15县1邑1侯国.治陈留县
1陈留县.2浚仪县.3尉氏县.4雍丘县.5外黄县.6小黄县.7东昬县.8济阳县.9平丘县.10封丘县.11酸枣县.12己吾县.13考城县.14圉县.15扶沟县
东汉十三州各郡,及各郡户口一览
东汉十三州各郡,及各郡户口一览司隶校尉部,郡七,县、邑、侯国百六。
河南尹,二十一城,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万八百二十七。
河内郡,十八城,户十五万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万一千五百五十八。
河东郡,二十城,户九万三千五百四十三,口五十七万八百三。
弘农郡,九城,户四万六千八百一十五,口十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三。
京兆尹,十城,户五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四。
左冯翊,十三城,户三万七千九十,口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
右扶风,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
豫州刺史部,郡、国六,县、邑公、侯国九十九。
颍川郡,十七城,户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
汝南郡,三十七城,户四十万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百一十万七百八十八。
梁国,九城,户八万三千三百,口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八十三。
沛国,二十一城,户二十万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万一千三百九十三。
陈国,九城,户十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万七千五百七十二。
鲁国,六城,户七万八千四百四十七,口四十一万一千五百九十。
冀州刺史部,郡、国九,县、邑、侯国百。
魏郡,十五城,户十二万九千三百一十,口六十九万五千六百六。
钜鹿郡,十五城,户十万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万二千九十六。
常山国,十三城,户九万七千五百,口六十三万一千一百八十四。
中山国,十三城,户九万七千四百一十二,口六十五万八千一百九十五。
安平国,十三城,户九万一千四百四十,口六十五万五千一百一十八。
河间国,十一城,户九万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万四千四百二十一。
清河国,七城,户十二万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七十六万四百一十八。
赵国,五城,户三万二千七百一十九,口十八万八千三百八十一。
勃海郡,八城,户十三万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万六千五百。
兖州刺史部,郡、国八,县、邑、公、侯国八十。
陈留郡,十七城,户十七万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万九千四百三十三。
东郡,十五城,户十三万六千八十八,口六十万三千三百九十三。
汉代州郡县详解,看完《三国演义》别再傻傻分不清楚
汉代州郡县详解,看完《三国演义》别再傻傻分不清楚汉承秦制。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朝,在⾏政区划上仍然推⾏秦朝的郡县制,但汉初分封诸侯王,因此亦同时实⾏封国制,即郡国并⾏。
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郡国调整和开疆辟⼟新置郡县,到了元封年间约有110个郡国,都在朝廷辖治之下。
这样的局⾯,给统治管理带来了难度。
为了保证政令畅通,纠举污吏,汉武帝开始把全国除了京畿附近以外的⼀百余个郡国分为⼗三部,每部置⼀刺史,巡察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后⼜增设司⾪校尉。
随着刺史职权不断扩⼤,治所亦逐渐固定下来。
从京官逐渐变为地⽅官员 ,与郡县形成⾪属关系,“刺史”更名为“州牧”。
汉朝地⽅⾏政建制逐渐由郡县⼆级制演变为州--郡(国)--县三级制。
汉⼗三州概况汉末,以河南尹、河内、河东、弘农诸郡为司州,总共⼗三部。
⼗三州包括:司州(司⾪校尉部)、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冀州、并州、幽州、荆州、扬州、交州、凉州、益州。
汉朝州郡概况⼗三州地图司⾪校尉部西部司⾪校尉部东部司⾪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冯翊扶风河南尹:秦三川郡,汉⾼帝更名。
汉世祖都雒阳,建武⼗五年改⽈河南尹。
⼆⼗⼀城(县):雒阳、河南、梁、荧阳、卷、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菀陵、平阴、穀城、缑⽒、巩、成睾、京、密、新城、宴师、新郑。
河内郡:汉⾼帝置。
⼗⼋城(县):怀、河阳、轵、波、沁⽔、野王、温、州、平睾、⼭阳、武德、获嘉、脩武、共、汲、朝歌、荡阴、林虑。
河东郡:秦置。
⼆⼗城(县):安⾢、杨、平阳、临汾、汾阴、蒲板、⼤阳、解、⽪⽒、闻喜、绦、永安、河北、猗⽒、垣、襄陵、北屈、蒲⼦、濩泽、端⽒。
弘农郡:汉武帝置。
九城(县):弘农、陕、黾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湖、华阴。
京兆尹:秦属内史,汉武帝改。
⼗城(县):长安、霸陵、杜陵、郑、新丰、蓝⽥、长陵、商、上雒、阳陵。
左冯翊:秦属内史。
⼗三城(县):⾼陵、池阳、云阳、祋祤、频阳、万年、莲勺、重泉、临晋、郃阳、夏阳、衙、粟⾢。
右扶风:秦属内史。
中国东汉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东汉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2。
司隶校尉部3. 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4. 冀州刺史部9. 并州刺史部10. 幽州刺史部11. 交州刺史部12. 西域都护府13. 鲜卑等部东汉时期图说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25)即帝位,以次削平王莽末年以来割据政权,至建武十三年(37)恢复统一。
光武时又废止王莽时所改变的州、郡、县各级区划名称,恢复西汉后期旧制。
由于多年战乱使户口锐减,相应省并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
后世陆续增析,历百年至顺帝时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备载《续汉书·郡国志》。
《志》于河南尹户口数上系以“永和五年”四字,故一般认为《志》所载105郡国即此年(14 0)政区制度。
(但此年实应有106郡国。
105郡国则为冲帝永嘉元年【145】至桓帝建和元年【147】期间阜陵王国暂绝未复时制度。
)郡级政区除郡、国(王国)外,安帝又以属国分边郡远县治民比郡而冠以本郡名,属国都尉比郡太守王国相。
罢郡都尉并职太守,惟边郡往往置都尉。
县级政区除县、邑、道、侯国外,又有公国二。
王莽时改西汉十四部为十二州。
东汉建武初一度恢复十四部,不久省朔方部并入并州部,改称交趾部为交州部。
从此十三刺史部减为十二部,都称州;又将京畿的司隶校尉部也作为一州,合称十三州。
实际是将西汉的十四部改为十三部。
西汉的部刺史或牧只有暂时的驻所,没有固定的治所,平时巡行郡国,岁尽诣京师奏事;对部内郡国长吏只有省察举劾之权,无权黜退,黜退之权属于中央的三公。
光武改制,刺史或牧不再还京奏事,有权劾罢郡国长吏。
从此州有了固定的治所;刺史品秩虽然仍旧为六百石,低于二千石的郡太守、王国相,职掌限于察吏而不关治民,却因有权黜陟能否,实际上渐成为郡国守相的上司。
《续汉书·郡国志》十三部百五郡国表司隶校尉部治雒阳河南尹前汉河南郡河内郡同前汉①河东郡同前汉弘农郡同前汉京兆尹同前汉左冯翊治高陵,今陕西高陵西南右扶风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豫州刺史部治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颖川郡同前汉汝南郡同前汉梁国同前汉沛国前汉郡陈国前汉淮阳国鲁国同前汉冀州刺史部治常山高邑,今河北高邑东魏郡同前汉巨鹿郡并入前汉广平国,治瘿陶,今河北宁晋西南常山国前汉郡,并入前汉真定国中山国同前汉安平国前汉信都国河间国同前汉清河国前汉郡,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赵国同前汉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北兖州刺史部治山阳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陈留郡同前汉东郡同前汉东平国同前汉任城国分东平置,治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东南济北国分泰山置,治卢县,今山东长清南泰山郡同前汉山阳郡同前汉济阴郡同前汉徐州刺史部治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东海郡同前汉琅邪国前汉郡,并入前汉城阳国,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彭城国前汉楚国广陵郡前汉国,并入前汉泗水国下邳国前汉临淮郡,治下邳,今江苏郊县南青州刺史部治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济南国前汉郡平原郡同前汉乐安国前汉千乘郡,治临济,今山东高青东南北海国前汉郡,并入淄川、高密、胶东三国治剧县,今山东昌乐东莱郡治黄县,今山东黄县东齐国前汉郡荆州刺史部治武陵汉寿,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南阳郡同前汉南郡同前汉江夏郡同前汉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零陵桂阳郡同前汉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长沙郡前汉国扬州刺史部治九江历阳,今安徽和县九江郡治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丹阳郡同前汉庐江郡并入前汉六安国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吴郡分会稽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豫章郡同前汉益州刺史部治广汉雒县,今四川广汉北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巴郡,同前汉广汉郡治广汉,今四川广汉北蜀郡,同前汉犍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东祥柯郡,同前汉越峻郡同前汉益州郡同前汉永昌郡以哀牢夷内附地并割益州郡西部置,治不韦,今云南保山东北广汉属国分广汉北部置,治阴平道,今甘肃文县西北蜀郡属国分蜀郡西部置,治汉嘉,今四川雅安北犍为属国分犍为南部置,治朱提,今云南昭通凉州刺史部治汉阳陇县,今甘肃张家川陇西郡同前汉汉阳郡前汉天水郡,治冀县,今甘肃甘谷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金城郡同前汉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北地郡治富平,今宁夏青铜峡南武威郡同前汉张掖都同前汉酒泉郡同前汉敦煌郡同前汉张掖属国分张掖置,不领县张掖居延属国分张掖之居延置,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并州刺史部治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上党郡同前汉太原郡同前汉上郡同前汉西河郡治离石,今山西离石五原郡同前汉云中郡同前汉定襄郡治善无,本雁门郡治雁门郡治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朔方郡治临戎,今内蒙古磴口北幽州刺史部治广阳蓟县,今北京市西南涿郡同前汉广阳郡前汉国代郡治高柳,今山西阳高上谷郡同前汉渔阳郡同前汉右北平郡治土垠,今河北丰润东辽西郡治阳乐辽东郡同前汉玄菟郡同前汉,非故地乐浪郡同前汉辽东属国分辽东西部置,治昌黎,今辽宁义县交州刺史部治龙编,今越南北宁南海郡同前汉苍梧郡同前汉郁林郡同前汉合浦都同前汉交趾郡治龙编九真郡同前汉日南郡同前汉①同前汉指郡国名与治所与前汉同,辖县未必同。
历朝皆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从10张地图了解汉代疆域变迁
历朝皆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从10张地图了解汉代疆域变迁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的确,即使是被视为大一统王朝的唐朝、明朝在最后的100年中也只有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对其首都发动进攻,惨不忍睹。
而汉朝在灭亡之时,还保持着对西域、辽东、西南等地区的控制,疆域面积达到500多万平方公里,这一点仅次于清朝。
本文就通过地图来展示一下汉朝疆域的变迁。
汉朝初期,疆域仅限于战国七雄范围之内,甚至更小。
当时经过了秦末战争,疆域萎缩不少。
为了巩固统治,西汉初期推行了郡国并行制,全国一半的土地都分封给了诸侯,而西汉中央直辖的只有15个郡。
因此,西汉前期80年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诸侯问题,而对于边患,则主要采取和亲政策。
汉代诸侯当时,在西汉的周边存在许多政权。
北方的匈奴在秦汉之际统一了漠北高原,它击败了东胡、大月氏,征服了西域各国,夺取了河套,疆域东到大兴安岭,西到帕米尔高原,十分强大。
除此,东北还有扶余、朝鲜等国和部族,西南有夜郎、滇等国家,东南则有从秦朝脱离而出的南越、闽越、东海三国。
西汉初期版图到了西汉中期,西汉已经基本解决了诸侯问题,于是对匈奴发动了反击,夺取了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并派遣军队征服了西域各国,和乌孙结为了联盟。
反击匈奴成功后,汉武帝又兼并了朝鲜、南越、闽越、夜郎、滇等国,将汉朝的面积扩大了一倍。
汉武帝还首次将海南岛纳入到了版图,在此设置了珠崖等郡。
西汉中期版图西汉后期,由于昭宣之治的功劳,西汉得以得以保持强盛。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到了实际控制范围内,是新疆开始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
西域最强的国家——乌孙也被西汉所控制。
而当时的匈奴则出现了分裂的局面,其中的呼韩邪单于依附于汉朝,迁徙到了漠南。
不过,由于对海南岛的统治成本较高,汉朝在前46年废除了珠崖郡。
此后的几百年,中原王朝再也没有管辖海南岛,直到南梁时代才重新管理海南。
西汉地图
汉朝地图-汉朝时的地图-汉朝地图全图-汉朝初期地图汉朝(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
前202年高祖刘邦建国,六月定都长安。
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
25年,参加反抗王莽政权的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汉朝共历400多年,24位帝王。
220年被魏国曹丕篡权而灭亡。
西汉疆域图:西汉前期形势图:汉朝13州分布图:东汉末年三国群雄割据历史地图:商朝的领土范围汉朝建立初期,因各地叛乱不断,无暇顾及边防。
河南地复为匈奴所有。
南越,闽越,黔中地趁机与汉朝脱离,后来文帝派人说服南越王和各国归顺,又恢复了一统的局面。
但不久南越就因为荆州两湘地方不肯开关通商而肆起发动进攻。
此时恰值汉武大帝时期,遂彻底剿灭了南越王政权,南越也首次直接归中央管理。
西元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
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
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
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
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
连同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
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到今江淮流域。
前110年,汉朝又灭亡了闽越国。
前111年,汉朝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岛,在该地设十郡。
在西南地区,汉朝征服了诸国,边界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贡黎山。
东北地区灭亡了卫满朝鲜,设置了东北四郡。
大汉帝国的国土已基本成型。
而在西域设郡也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
西汉末期,由于帝国的衰落和皇室的动荡,疆域萎缩。
东北撤销了真番、临屯二郡。
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
王莽代汉时期已经仅剩秦朝时的疆域,西域各国因为大汉帝国的衰落而逐渐脱离管制。
东汉王朝末年,中原战乱不断。
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
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
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
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
东汉疆域图:东汉时期中国疆域图是怎样的
东汉疆域图:东汉时期中国疆域图是怎样的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先后颁布“王田令”、“私属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图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一直到新莽末年,疆域萎缩。
东北撤销真番、临屯二郡。
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海南岛上的珠崖、儋耳二郡。
> 东汉建立后这种局面有所改变,尤其是光武中兴后形势得到改观,版图基本恢复。
那么,东汉时期的中国疆域图是怎样的呢?请往下看。
以上全图是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所察各郡、国(王国)、属国和西域长史府辖区,以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汉朝内部画出十三部界,标注部名和部刺史治所;画出大部分郡、国治所;西域只标出国名,不画界。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各族之间不画界线,惟鲜卑按其大致活动范围画界。
相关链接> 西汉十三州:西汉时期的十三州地图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