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傈僳族传统“阔时”祭祀仪式调查报告 ——以兰坪县傈僳族为例
傈僳族传统“阔时”祭祀仪式调查报告——以兰坪县傈僳族为例摘要:兰坪傈僳族传统的“阔时”祭祀仪式是所有祭祀仪式中比较典型、重要的一种,祭祀仪式完成需要两天主要祭祀仪式和三天的上香过程;笔者此次主要调查和记录两天的主要祭祀仪式,并对祭祀语和祭祀过程做分析和阐述,探讨阔时祭祀仪式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兰坪县;祭祀仪式;调查报告;社会功能一、调查缘由傈僳族的祭祀仪式是很丰富的,包括此次调查的阔时祭祀仪式之外,还有丧葬祭祀仪式、树山神祭祀仪式、搭桥祭祀仪式、树新房祭祀仪式、结婚祭祀仪式、开棺祭祀仪式等等,但阔时祭祀仪式是除丧葬祭祀仪式以外历时较长和在傈僳族生活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祭祀仪式,还是一种重要的傈僳族文化习俗;每年“阔时”[注释:阔时:阔时为傈僳语谐音,傈僳语为“kho42??31”,“kho42”译为“年”,“??31” 译为“新”,翻译为新年,阔时其实就是傈僳族的新年;怒江州把每年12月20日定为傈僳族阔时节,作为一个自治州的民族节日,到那时全世界傈僳儿女欢庆一堂;真正过阔时节是在春节,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
] 傈僳族家家户户都要进行“阔时”祭祀仪式,祭祀仪式主要分为:“?io44t?hu33(烧香)”,“phu31pha31tshu33(接祖先)” ,“t?ha33fu35(祈福)” “phu31pha31di33(招待祖先吃饭)” ,“phu31pha31xa33(送祖先)”[ phu31pha31:即“Putpar”“Put+Par=Putpar”,“ phu31” 是南瓜的意思,在传说故事中就说傈僳族的祖先就是南瓜,“pha31”和“ma33”分别指“男性”和“女性”;所以在这里指祖先的意思。
] 四个主要流程,祭祀仪式非常隆重,有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和流程,但至今还没形成任何能长期保存的形式,传承主要是靠参与和长辈教导;笔者从记事以来年年都在参加“阔时”祭祀仪式,所以对仪式非常熟悉,这样的优势和条件对本次调查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傈僳族是当地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
傈僳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婚礼风俗更是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为了挖掘和保护傈僳族婚礼风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
一、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文化内涵傈僳族婚礼风俗是傈僳族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傈僳族婚礼通常由几个环节组成,包括聘礼、送迎亲、婚礼仪式、新婚夜等。
在这一系列的婚礼环节中,融入了傈僳族的传统习俗、民俗和宗教信仰,体现了他们对婚姻的尊重和重视,以及对家庭、社会和祖先的敬畏和崇尚。
傈僳族婚礼风俗不仅是两个家庭婚姻关系的确认和祝福,更是整个族群的联结和传承。
通过参与婚礼,族人们能够重温传统、传承文化,增进家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强族群凝聚力,从而维系傈僳族的文化内核。
二、挖掘傈僳族婚礼风俗的价值和独特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傈僳族婚礼风俗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傈僳族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冲击和侵蚀,婚礼风俗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傈僳族婚礼风俗以其独特的仪式、服饰、歌舞等表现形式,展现了傈僳族特有的民族美学和生活方式,对于研究傈僳族的社会形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傈僳族婚礼风俗还融入了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民族文化符号,代表着傈僳族的智慧与精神追求。
三、保护傈僳族婚礼风俗的现状和问题尽管傈僳族婚礼风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傈僳族婚礼风俗逐渐衰落和失传,傈僳族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逐渐淡化,傈僳族婚礼风俗的传统仪式、歌舞、服饰等元素受到了严重的侵蚀和歪曲,传统的婚礼形式和仪式常常被商业活动和旅游表演所替代,传承环节和原始文化内涵逐步丧失。
傈僳族的风俗作文
傈僳族的风俗作文你知道傈僳族吗?这可是一个超有特色的民族呢!先说说傈僳族的服饰吧。
傈僳族的服装就像是一幅幅行走的艺术品。
男人们的服饰简单又不失帅气,他们常常穿着短衣长裤,那衣服的颜色搭配得特别好看,而且很多都是自家手工制作的,满满的都是匠心。
女人们可就更耀眼啦,她们的服饰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绚丽多彩。
头上戴着精美的头饰,那些珠子、贝壳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就像是星星落在了头发上。
身上的裙子色彩斑斓,各种图案交织在一起,有像波浪一样的线条,还有象征着吉祥的动物图案,每一个图案似乎都在讲述着傈僳族的古老故事。
每次看到傈僳族的姑娘们穿着漂亮的服饰走过,就感觉像是一道美丽的彩虹在移动。
傈僳族的节日也特别有趣。
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阔时节了。
这个节日就像是傈僳族的狂欢派对。
到了阔时节的时候,整个傈僳族的村寨都沸腾起来了。
大家都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聚在一起。
小伙子们会在这个时候展示自己的勇敢和力量,他们会进行射弩比赛呢。
那弩箭可厉害了,小伙子们站得笔直,眼神专注,“嗖”的一声,弩箭就飞出去了,射中靶心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欢呼起来。
姑娘们则在一旁唱歌跳舞,她们的歌声就像山间的清泉一样清脆动听,那舞姿也是轻盈优美,仿佛是在和大自然对话。
而且在阔时节,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
傈僳族的美食那可是相当有特色,像漆油炖鸡就是一绝。
这漆油可是从漆树果实里提炼出来的,刚开始我还觉得这名字有点奇怪,可当你尝了那漆油炖鸡之后,就会被那独特的香味征服。
鸡肉鲜嫩,汤汁浓郁,吃一口就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傈僳族的居住环境也很有讲究。
他们的房屋大多是依山而建的,就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一样。
房子的结构很独特,一般都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
走进傈僳族的村寨,你会看到那些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就像一个个守护山林的小卫士。
房屋里面的布置也很温馨,虽然没有那些豪华的家具,但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墙上可能会挂着一些傈僳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地上铺着手工编织的地毯,坐在屋子里,能感受到一种质朴的温暖。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1. 引言1.1 引言概述本文将通过对傈僳族婚礼风俗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保护措施和挖掘传播进行探讨,旨在探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和未来展望。
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播傈僳族婚礼风俗,不仅可以增进人们对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促进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和传承。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社会对傈僳族婚礼风俗保护的重视和关注,共同努力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傈僳族婚礼风俗的历史渊源傈僳族婚礼风俗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傈僳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婚礼风俗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据史书记载,傈僳族的婚礼风俗起源于远古时期,当时部落贵族之间的联姻往往伴随着盛大的仪式和独特的习俗。
这些习俗包括婚礼前的聘礼交换、婚礼现场的祭祀仪式、婚礼后的宴席和娱乐活动等。
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渊源深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傈僳族婚礼风俗逐渐与其他民族的风俗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婚礼仪式。
在传统傈僳族社会中,婚礼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不仅是家族的事务,也是整个部落的盛会。
婚礼上的仪式和习俗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展现了傈僳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
傈僳族婚礼风俗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通过对其历史渊源的挖掘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傈僳族的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字数:235】2.2 傈僳族婚礼风俗的传承现状一、传承方式多样化。
傈僳族婚礼风俗的传承方式包括口口相传、师傅传徒、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
不论是在家庭中传承,还是在学校中开展的课程,都在不断弘扬和传承傈僳族的传统婚礼文化。
二、现代化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傈僳族婚礼风俗也在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传统婚礼仪式中的一些环节被赋予现代元素,使傈僳族的婚礼风俗更具时代感和活力。
三、地方政府支持。
傈僳族的风俗作文400字
傈僳族的风俗作文400字
傈僳族的风俗,哎呀,说起来真的挺有意思的!
他们过节的时候,嗨,那个热闹劲儿!大家都穿得五彩斑斓,
跟彩虹似的。
拿起鼓槌,跳起舞来,简直像是要把天都震下来似的。
看着那些舞步,你就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活力,简直让人也想跟
着一起跳!
还有啊,你知道吗?傈僳族家里都有个火塘。
晚上,一家人就
围坐在那儿,聊聊家常,说说笑笑。
那个火塘啊,就像是他们的小
世界,温暖又亲切。
有时候,他们还会在火塘边烤点东西吃,那个
香味啊,简直让人流口水!
另外,傈僳族的美食也是一绝。
他们喜欢吃大米和各种山里的
好东西。
到了丰收的时候,他们会开个派对,请亲朋好友一起来吃。
那些菜啊,色香味俱全,吃一口就让人停不下来。
你会觉得,这不
仅仅是一顿饭,更像是一场盛宴,让人心满意足!
总的来说,傈僳族的风俗习惯真的挺有特色的。
他们热情、亲
切,又懂得享受生活。
你要是有机会去体验一下,肯定会觉得特别有意思!。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傈僳族是当地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
傈僳族婚礼风俗作为该族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傈僳族婚礼风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丧失的危险。
对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傈僳族婚礼风俗的特点傈僳族婚礼被视为家族的盛大节日,傈僳族的传统婚礼有许多特点,如礼节繁复、传统习俗深厚、娘家迎亲等等。
在傈僳族婚礼中,舞蹈、歌唱和祭祀等傈僳族民族文化元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元素穿插在整个婚礼活动中,体现了傈僳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在傈僳族的婚礼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踩拉彩和拉丝的仪式。
踩拉彩是在新娘家举行的喜宴上,由家人和亲友以及那些有心追求新娘的人都可以随意参与。
新娘穿着华丽的傈僳族服饰,手持鲜花,与参与者一同跳舞,这样的参与者都会投入一定的金钱或礼物作为彩钱。
拉丝则是在新娘嫁到新郎家之后的第二年由新郎家举行。
拉丝的同时要进行丰富、热烈的娱乐活动,以示对新娘的尊重和喜爱。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傈僳族婚礼风俗的历史、形式、仪式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该文化遗产。
首先要通过田野调查和采访等方式,了解该族群的婚礼风俗活动的传统和演变历程,重点分析其仪式形式、参与者角色、礼仪内容等方面的特点,这对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
在挖掘傈僳族婚礼风俗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相关文化图籍、史料的研究和整理。
通过查阅古籍典籍、民间传说故事和历史资料等,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傈僳族婚礼风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加丰富和具体的资料依据。
还需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影视记录、网络传播等方式,将傈僳族婚礼风俗进行多维度的展示和呈现。
通过摄影、录像等手段记录下真实的傈僳族婚礼风俗活动,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该族群的婚庆活动,为其挖掘工作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攀枝花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川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傈僳族是攀枝花市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婚礼风俗是当地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探讨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
傈僳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两省的边缘地带。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婚礼风俗,婚礼是傈僳族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傈僳族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整个村庄都会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
在婚礼前,新娘会接受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织布、绣花等,展示自己的手工艺技能。
而在婚礼当天,全村的人都会参与不仅有丰盛的宴席和美酒,还有独特的舞蹈和音乐表演。
在傈僳族的婚礼中,最为特别的是他们的舞蹈表演。
傈僳族的舞蹈多以手勾肩、腰肢摆动为主要动作,其中的《摩嘎》舞是最为著名的,这种舞蹈富有激情和力量,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更是婚礼中少不了的节目之一。
傈僳族的音乐也是婚礼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传统乐器有手风琴、秧歌、马头琴等,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声让婚礼更加热闹和温馨。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傈僳族的传统婚礼风俗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是傈僳族生活空间的不断挤压,传统风俗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保护傈僳族的婚礼风俗,攀枝花市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对傈僳族的婚礼风俗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收集整理各类文献资料,进行实地调研和采访,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婚礼风俗档案。
要加强对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注重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让年轻一代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
要积极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各类展览、演出等形式,向社会大众介绍傈僳族的婚礼风俗,增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傈僳族的风俗
傈僳族的风俗傈僳族的风俗有以下:1、傈僳族有吃“手抓饭”、喝“同心酒”的习俗。
“喝同心酒、吃手抓饭”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
2、吃饭习俗:傈僳族是很看重尊老爱幼的,一般是主妇给老人和小孩盛饭,然后再给丈夫盛饭,自己最后才吃。
吃饭的时候还要伺候老人和小孩。
若是家里有客人,则先给客人盛饭并耐心照顾。
3、傈僳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
在举行婚礼时候,会邀请歌舞团进场表演,新娘及送亲者在到达南方庭院后双方赛歌队便开始对抗唱歌。
4、傈僳族人死后行土葬。
成年人死后,全村傈僳族停止生产劳动2一3天,举行吊唁活动。
入硷后停在门前,由亲属唱祭歌、跳葬舞。
出殡入墓时,头在高处、面向东方。
殉葬品不入土,而是悬5、按照傈僳族人的传统习惯,修建房屋必须在一日之内盖成,否则即认为不吉利。
为保证在一日之内建成房屋,房主人必须依靠家族亲友及村邻通力合作,即僳语称之为“瓦爪”的形式。
盖房的前几天,由房主人通知众亲友。
事前就分别凑够了各种建筑材料,然后请巫师择定吉日,届时所有被邀请的亲友和邻居一齐动手,一日之内即告完成。
房主人视经济条件款待相帮的亲友。
有的地方的房屋建筑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小竹楼。
楼上住人,一般用竹篱笆隔为两格,两间屋中央都设一火塘,备三脚架,作为煮饭烤火之用。
晚上,全家围火塘而睡,火塘内终年生火。
遇有客人来临,主人则把火塘边让给客人住。
竹楼下一般为养牛、猪等牲口用,竹楼四周辟为园地,种以瓜果、蔬菜之类。
6、傈僳族男女都有嚼烟与饮酒的习俗。
客人来了,要敬送烟丝;男女寻求伴侣要丢烟丝盒为信物。
可见烟丝在傈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
嚼烟时,先将烟丝放入口中,然后放点由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一起熬成的黑色胶状物质和熟石灰慢慢咀嚼。
7、傈僳族的民间过去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所有传统节日都和宗教祭礼活动密切相关。
傈僳族以观察物候变化确定节气。
民间最大的节日为一年一度的阔什节(年节)。
过年节也吃过年日,年食和酿制水酒,为祈求五谷丰登。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兰坪县石登乡住着白族、普米族、僳僳族、彝族、怒族、汉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服饰、民居、节日、风情和习俗,给当地增加了绚丽的色彩。
在石登乡生活和繁衍的各民族同胞勤劳勇敢,善良好客,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不仅克服了山高谷深所带来的种种艰难,将先进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在高山峡谷、崇山峻岭之间发展种植、养殖业,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还在劳动之余将生产生活的感悟溶汇到歌舞、习俗、喜庆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一代代传承至今。
普米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普米族民风朴实,为人善良忠厚,性格刚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地区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
普米族乐器四弦,称为“比柏”,主要用作普米族集体歌舞“搓蹉”的伴奏,普遍流传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通甸镇、金顶镇、啦井镇、石登乡、营盘镇等普米族地区。
图1石登乡山村老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体现在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的方方面面,而石登乡各少数民族的歌舞又以其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其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在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普米族的《搓搓》《祭三脚》《给羊子》,僳僳族的《莫广》《优夷》,白族拉玛人的《喔腊喂》《噢开夷》,以及怒族的《阿楼西杯》等。
在石登中学,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的酒文化,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有时间都会聚集在一起,这里的夜晚才是烂漫与宁静。
石登街上总是有一群人围成一个圈在跳锅庄。
图2石登锅庄独特的地理环境,交通的不便,长期以来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难已与外界沟通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各自适应生存环境的行为、观念、态度和生活方式。
原始宗教信仰:太阳神崇拜、图腾信仰、神山崇拜、本主崇拜、灵魂观千百年来支撑着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全部。
在这雪山纵横、山高谷深、传说弥漫的世界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超自然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相互叠压、渗透、交错,构成多样、多重、多层的立体文化结构。
傈僳族的风俗作文600字
傈僳族的风俗作文600字Lisu Ethnic Customs.Lisu is an ethnic group mainly residing in southwestern China, Myanmar, Thailand, and India. They have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unique custom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In this essay, we will explore some of the customs of the Lisu people.One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customs of the Lisu people is their traditional clothing. Both men and women wear colorful costumes adorned with intricate embroidery. The women usually wear long skirts, while the men wear loose trousers and jackets. The clothing reflects the Lisu's love for vibrant colors and their skill in craftsmanship.英文回答,The Lisu people hav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nd place great importance on family ties. They have a matrilineal system, where descent and inheritance are traced through the mother's line. This means that women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Lisu society, and they arehighly respected. The Lisu people also have a tradition of living in extended family units, with multiple generations living together under one roof.中文回答,傈僳族人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非常重视家庭纽带。
腾冲傈僳族刀杆艺术 调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解
腾冲傈僳族刀杆艺术调查报告一、基本概况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是古西南丝绸之路在国内的最后一站,是我国通往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要冲, 是中原文化在国内的最后一个“桥头堡” , 素有“极边第一城” 的美誉。
全县国土面积 5845平方公里, 国境线长148.075公里。
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使腾冲成为云南著名的商贸口岸和历史文化名城。
中原文化、南诏文化、异域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特点的“腾越文化”。
县内人文景观众多,有蜀身毒道遗址,有浓缩了汉文化精华的黉学和文昌宫,有见证腾冲对外开放历程的英国领事馆,有保存比较完整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有独树一帜的和顺及绮罗民居建筑群,有被誉为“中国乡村第一”的和顺图书馆。
涌现了云南辛亥革命起义领袖张文光、民国元老李根源、抗日县长张问德、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等一大批知名人士, 文化、旅游资源存量十分丰富。
1995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模范县”称号。
二、傈僳族刀杆艺术基本情况傈僳族是少数民族中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他们勤劳勇敢、能歌善舞。
刀杆节是傈僳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传说起源于明正统年间。
当时,滇西边境常被境外部族骚扰、侵犯。
朝庭派兵部尚书王骥领兵西征,击败来犯之敌。
随后,王尚书带领人民安边设卡,同时把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授给当地人民,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深得傈僳族的信赖和敬仰。
王尚书班师回朝后,被奸臣毒害, 他的冤魂上了天,被封为“白马将军”。
傈僳族人民为了纪念他抗敌安边的功绩, 便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刀杆节”,用“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英勇气概, 祭奠英灵,激励后代继承先辈光荣传统,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图一。
每年二月初七傍晚,傈僳山寨铓锣声声,鞭炮齐鸣。
身着盛装、环佩叮铛的傈僳族妇女,头缠包头,肩挎长刀的傈僳族汉子,从四面八方涌向刀杆场。
此时,场地中央已经堆好了一人多高的一堆栗木柴。
云南民俗调研报告
云南民俗调研报告云南民俗调研报告云南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省份,不同的民族在这里拥有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入到了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
我们发现,云南的民俗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
例如,在泸水的傈僳族聚居区,我们观察到了他们独特的传统舞蹈和歌曲。
傈僳族的歌舞形式独具特色,用手风琴、芦笙、铜锣等乐器伴奏,舞者们身着华丽的传统服饰,在舞姿中展现出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这样的歌舞表演不仅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传承和表达文化的重要方式。
除了傈僳族的歌舞,云南的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各自特色的民俗活动。
在大理的白族聚居区,我们参加了一场盛大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白族人民热爱的传统节日,节日晚上,人们手持火把、竹筒等燃烧物,摇曳起舞,火光中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期望。
整个节日的氛围非常热烈欢快,让人流连忘返。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在云南的一些山区,部分少数民族保留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这也体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
我们在一家彝族村庄见到了一种传统的农耕祭祀仪式。
村民们穿着彩色的服装,手持水果、谷物等食物向神龛奉献,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样的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和文化的体现,更是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云南的民俗风情,也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
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歌舞、节庆等民俗活动,传承和展示着自己的文化,使得云南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宝库。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挑战和消失的风险。
在加强对云南民俗保护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创新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去。
总而言之,云南的民俗丰富多彩,多样性是云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云南的民俗风情,也认识到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些民俗文化,努力将其传承下去,同时也要努力挖掘和发展更多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民俗文化形式。
傈僳族风俗作文
傈僳族风俗作文
我们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阔什节”,就像汉族的春节一样。
在“阔什节”的时候,我们会做一种特别好吃的食物——糍粑。
做糍粑
的过程可有意思啦!我们会把糯米和土豆蒸熟,然后放在石臼里舂成饭泥,再把饭泥做成一个个小团子。
嘿嘿,这还没完呢,我们还会把芝麻
炒香磨成粉,拌上蜂蜜或白砂糖,把饭团放在里面滚动,这样糍粑就变
得又香又甜啦!
在我们家乡,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春浴。
每到农历正月,也就是春天来的时候,人们就会穿上漂亮的衣服,带上好吃的,到有温泉的地
方去洗澡。
在温泉里泡上几天,每天洗七八次,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让身体更健康呢!
我们傈僳族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就是杀猪。
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杀猪,而且来帮忙杀猪的人都可以在我们家吃饭。
杀完猪后,我们还
会送给他们一串肉表示感谢。
怎么样,我们傈僳族的风俗很有趣吧!哈哈,欢迎你来我们傈僳族做客,体验我们的独特文化!。
怒江傈僳族风俗与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怒江傈僳族风俗与文化调查报告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57万余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等县。
主要从事农业。
傈僳族历史悠久。
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
16世纪以后开始迁入怒江、德宏等地。
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
作为民族自称音译的“傈僳”二字,历史上曾有“栗粟”、“力苏”、“傈僳”、“力些”、“力梭”、“黎苏”、“俚苏”等不同写法。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
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历史由来】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
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
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
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
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
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
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语言文字】傈僳族操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原有西方传教士创制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倒写变体作字母的文字,还有一种自己创造的没有字母的音节符号,均因结构不完善,未通行。
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
信奉原始宗教。
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怒江、德宏地区,传入基督教。
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
历史上,为反抗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和英、日等外国侵略者的入侵,曾揭竿而起,进行过多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缀满爱的头饰——“俄勒”】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北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山坡地带。
傈僳族的风俗作文400字
傈僳族的风俗作文400字英文回答:The customs of the Lisu ethnic group are rich and diverse, reflecting their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ustoms is their traditional clothing. The Lisu people are known for their colorful andintricately embroidered outfits. Men usually wear a black or dark blue jacket with silver buttons, while women wear a long-sleeved blouse with a pleated skirt. The embroidery on their clothes often depicts flowers, birds, and other natural elements, symbolizing their close connection with nature. These traditional costumes are worn during festivals, weddings, and other important occasions.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Lisu customs is their traditional music and dance. The Lisu people have a rich musical tradition, with various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flute, the bamboo pipe, and the Jew's harp. They also have unique dance forms, with graceful movements and vibrantcostumes. The Lisu people often perform these dances during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adding a lively and festive atmosphere to the occasion.Food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Lisu customs. The Lisu people have a diverse cuisine, with dishes thatreflect their agricultural lifestyle. Staple foods include rice, corn, and potatoes, which are often combined with vegetables and meat. One popular dish is "Lisu sour fish," which is made by marinating fish in a mixture of herbs and spices. The Lisu people also have a tradition of brewing their own rice wine, which is served during special occasions and festivals.In terms of religious beliefs, the Lisu people have a unique blend of animism and Buddhism. They believe in the spirits of nature and ancestors, and often perform ritual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For example, during the "Spirit Worship Festival," the Lisu people offer sacrifices to the spirits and pray for blessings and protection. Buddhism has also influenced their customs, with many Lisu people practicing Buddhist rituals and visiting temples.中文回答:傈僳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遗产。
傈僳族的风俗作文600字
傈僳族的风俗作文600字英文回答:The Lisu people are an ethnic group native to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of southwestern China and northern Myanmar. They have a rich and unique culture with distinct traditions, customs, and beliefs.One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customs of the Lisu people is their marriage practices. Marriage is considered a sacred union, and the process is marked by a series of rituals and ceremonies. Traditionally, marriages were arranged by the parents of the bride and groom, but today, young people have more freedom in choosing their partners.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Lisu culture is their traditional dress. The Lisu people are known for their colorful and elaborate costumes, which vary depending on the region in which they live. Women typically wear long skirts with intricate embroidery, while men wear jacketsand trousers made from hand-woven cotton.The Lisu people are also known for their love of music and dance. They have a rich tradition of folk songs and dances, which are often performed during festivals and other social gatherings. Lisu music is typically accompanied by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e pipa (a stringed instrument), the erhu (atwo-stringed fiddle), and the bamboo flute.In addition to their traditions and customs, the Lisu people also have a strong belief in spirits and ancestors. They believe that the world is inhabited by both good and evil spirits, and they practice various rituals to appease the spirits and ensure their protection.The Lisu people are a proud and independent people with a rich and vibrant culture. Their traditions and customs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and continu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daily lives.中文回答:傈僳族的风俗。
怒江泸水县傈僳族丧葬文化探究.
引言丧葬文化,主要是指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以及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的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等相关活动。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葬礼呈现出重敛厚葬的特点,仪式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奢华。
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更加如此,由此引发了我对傈僳族丧葬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怒江地区生活的傈僳族属于黑傈僳支系,信仰原始宗教,后来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受西方传教士的影响,大部分怒江傈僳族开始信奉基督教,与本民族原本信仰的原始宗教相结合下形成独特的宗教信仰。
在此影响下,傈僳族人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丧葬礼仪。
研究怒江泸水县傈僳族的丧葬文化,是基于我对傈僳族礼仪文化的注重,因为,分析它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傈僳族丧葬文化的程序、礼节和禁忌,以便开展多民族文化习俗的比较和研究。
一、傈僳族丧葬文化的演变(一)初期傈僳族原生宗教是一个以“万物有灵、图腾崇拜”为信仰、以神树和三角架等为象征符号、以杀牲祭灵为主要仪式的宗教文化体系。
解放前,在僳僳族社会生活中,各村寨之间虽未形成统一的行政管理机关或明文的法规,但也有世代相传具有一定约束力的不见诸文字的习惯法,来调整人们相互间的关系。
这些习惯法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如:有关财产的继承,婚丧娶嫁的传统风尚,对债务或契约的处理,对盗窃或其他不法行为的制裁等。
这类行为规范大多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迷信色彩,有的也深深打上了封建意识的阶级烙印。
当时当地的社会规章比较混乱,自然条件非常的恶劣,人们的生活非常困苦,由于生产力水力的低下和对许多自然现象的不理解,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也盛行原始的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
由于迷信鬼神,举行节庆、婚礼、疾病、丧葬都要请巫师(傈僳语称“尼帕”或“尼古帕”)杀牲祭鬼,敬神卜封。
在这些宗教活动中,往往宰杀大量牲口,耗费无数粮食钱财,更加加重了人民生活的困苦,加深了种种社会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雄师院物电系2010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值此假期,借社会实践调查机会,我回到家乡—腾冲对“傈僳族风俗习惯”进行调研。
腾冲位于滇西边陲,这里有许多少数名族,傈僳族是其中少数名族之一,以下便是我这个假期对“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人口57.485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以下便是我从各个方面调查“傈僳族风俗习惯”的具体报告:1、语言、文化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
《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对仗。
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可分为生产调、逃婚调、打猎调、盖房调、打官司调等10多种,多以叙事诗的形式即兴演唱。
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作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
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人民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
2、传统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6月)、收获节(10月)、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刀竿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3、衣、食、住、行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上穿右衽短衣,下着衣裙,头上戴用红色料珠和贝壳穿成的饰物,颈上佩戴由彩色料珠穿成的项圈;男子一般无领对襟短衫,裤长至膝,外出时,一般佩砍刀,挂箭袋。
傈僳族人主食为玉米、荞麦。
无论男女均善饮酒。
住房有木结构和竹木结构两种。
“过溜索”,一直是怒江两岸傈僳族人民传统的交通工具。
傈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水稻、荞麦等。
宗教信仰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
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4、禁忌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入室内,尤其忌讳持刀箭者闯入;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蹬踏或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忌伤害蜘蛛;丧事期间,死者的亲友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不敬。
5、服饰傈僳族分布广泛,居住于不同地区的傈僳族服饰亦各有特点。
但他们大都喜欢红、黑、白、绿等几种颜色,并以此为基色来配色,缝制衣服。
妇女的服装式样,不同地区区别较大,怒江地区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头上佩以珊瑚等饰物,年轻女子则用缀着小白贝的红线系发辫。
妇女们还喜欢在胸前佩玛瑙、海贝或银币串,傈僳族称为拉白里底。
而居住在泸水一带的妇女则不穿长裙,喜穿长裤,上衣右衽,腰系一小围裙,十分精神。
永胜、德宏的傈僳族妇女,服饰色彩极为鲜艳,衣服右衽,裙长及地,衣裙的边角饰有花边,长裙后块以各色布拼成图形,胸和腰都饰有银坠,美观大方。
腾冲的傈僳族妇女上着短衫,下穿百褶长裙,短衫仅长到腰际,对襟,平领。
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怒江州妇女盛行的“欧勒”帽,整个帽子用海贝壳穿缀而成,非常美观,它几乎成了傈僳族妇女的象征。
傈僳族男子的服装各地大致一样,都是麻布长衫或短衫,下着长裤,德宏州的傈僳族男子用青布包头,腾冲傈僳族男子往往喜欢在头顶留发一小束。
怒江地区傈僳族男子身上喜欢佩带长刀。
靠近内地的傈僳族男子服饰接近汉族。
(《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傈僳族服装用料过去多是自织麻布,至今许多傈僳族妇女还会织麻布、织花边。
现在缝制衣服已改用大机器生产布匹,古朴的传统服装呈现出现代异彩,土布衣物反而成了贵重无比的工艺品。
6、住房和交通不同地区的傈僳族的住房建筑形式不尽相同,但以竹篾房、木楞房和土木结构房最为常见。
怒江及四川盐边以竹篾房和木楞房为主,丽江德宏西昌以土木结构房为主。
怒江两岸斜坡地较多,建竹篾房较为适宜,这种房屋也称“千脚落地”房,即在斜坡上竖几十根木桩,用藤篾条札牢木桩,铺上木板,四周围竹篱笆,上覆茅草或木板。
它悬空分上下两层,上层格局一般分为两间,一间客室,设火塘、三角铁,另一间为卧室,不允许外人入内,子女结婚则另盖新居,或将原房屋扩大。
兰坪、维西多为木楞房,这种房屋建筑结构简洁牢固,四周皆是粗约20公分的原木,像一个木匣。
较大的分两间呈长方形,侧开门,内置火塘,房顶覆盖木板,用石块压住防止风吹滑落。
与白、汉、纳西等族杂居的内地傈僳族住土木结构房,木结构土基墙。
傈僳族建房必须一日之内完成,所以每户建房几乎是全寨子一齐动手。
一般提前几天备好材料,请巫师择一吉日,届时亲朋邻居到场帮忙一气完成。
傈僳族居住的地区多为山区半山区,山势陡峭,交通险阻。
几个世纪来居住于怒江、丽江地区的傈僳族靠一些简陋的工具,就地取材,开出了村寨联系的简易道路。
为战胜怒江澜沧江汹涌江水,沟通两岸往来,他们还创造了溜索,傈僳语称为“娄痕”。
溜索分平溜和陡溜两种,溜索的用材是数十根竹篾纽结成拳头粗的溜绳,横悬于大江两岸,平溜基本平直,来往皆可,陡溜是两根溜索高低对倾一往一来。
过溜时可以带人也可溜渡货物及牛、马牲畜。
在河水较缓的河曲地带,也有用船过渡的交通方式,渡船为独木舟,用粗木剜空制成,大小不等,大可容20人马帮牲畜。
村寨往来的山路交通主要是徒步和马帮驮运。
傈僳族住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木结构,用长约一二丈的木料垒成,上覆木板,形似木匣,内地傈僳族大都居住这种房屋;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先在斜坡上竖立二三十根木桩,顶盖茅草或木板,屋中央置一大火塘,因这种房子下面有很多木桩,故被称为“千脚落地屋”,流行于怒江傈僳族地区。
7、婚姻和家庭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地傈僳族虽然均已确立了一夫一妻的婚姻习俗,但同时还保存明显的原始婚俗,如姑舅表婚及亚血缘族内婚、转房习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傈僳族的婚姻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古老婚俗完全被一夫一妻制和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
喜庆节日、婚嫁、盖新房活动是男女交往的好机会,青年男女通宵达旦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互相产生爱慕,定下终身之约,然后再按一定的民族风俗礼仪来办理订婚完婚仪式。
傈僳族实行小家庭制,父母财产由幼子继承。
按习惯长子、次子完婚后必须与父母分家,父母会给予一定的土地和生活资料,幼子不能与父母分家,必须一直与父母共同居住,直到父母死去继承遗留财产,独子也不能与父母分家。
绝嗣可收养子,或过继或招赘,财产由其继承,如老死后无子,财产归家族中最亲一支所有。
傈僳族没有父子连名制,氏族有姓氏,但家族中没有姓氏。
命名也不按辈分排行,孩子出生后由伯父、叔父命名或请外祖父、舅舅命名。
8、日常食俗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
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
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
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荞麦。
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
用玉米煮粥时,先将干玉米用水浸泡后,再用木难舂去皮,捣成瓣状颗粒,制作时大都加一些四季豆,用柴火烧3至4个小时即可食用。
吃时,可根据个人口味配以用漆油、核桃仁、辣椒、水豆豉和盐炒成的佐料,加上腊肉或其他野味,其味更加鲜香。
有的地区也用玉米瓣做成干饭或玉米面饭当做主食。
荞麦多麻成粉用来做成荞粑。
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
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用木难舂去表皮,加上四季豆、猪头或猪排微火煮食,作为佳馔。
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
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火塘中烧烤后食用。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橘子、桃、花红、梨、季等多种水果。
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
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
其中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
傈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花期一过,即可取蜜加工食用。
此外,还经常采集野岩蜂蜜,蜂蛹的食法多种多样,可蘸蜂蜜生食,也可用盐水煮食,还可油煎蜂蛹。
每年秋季,家家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
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
麻迷是植物果实,形色似绿豆,但比绿豆小,可作零食,入口后嗑去壳,食芯,有润肺的功效。
制作麻迷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
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
在贡山一带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9、节庆、祭祀、礼仪食俗傈僳族民间,过去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所有传统节日都和宗教祭礼活动密切相关。
傈僳族以观察物候变化确定节气。
民间最大的节日为一年一度的阔什节(年节)。
过年节也吃过年日,年食和酿制水酒,为祈求五谷丰登,每家都要将第一次舂出的籼米粑或糯玉米粑拿出一部分悬于树上做祭供,还要分出一小碗喂狗,因民间传说是狗把五谷带到了人间;有的地方还要把第一次舂出的粑粑喂牛,以感谢牛帮助人类耕地。
年节的第一天,全家聚餐,并同饮同心酒。
怒江地区的傈僳族,都有春浴之习,届时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带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温泉处沐浴。
丽江地区的秀兰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水将变浑,据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饮用有治胃病的功能,用秀兰河的水做饭,饭呈红色,清香可口。
届时还要进行蒸汽浴,沐浴后可治风湿病。
沐浴期间,大家一同野餐,是傈僳族民间规模较大的郊猎野餐活动,傈僳族还过收获节,收获节大都在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
收获节最大的活动是家家都酿酒和尝新,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里一边收获一边煮酒,并伴以歌舞,常常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傈僳族民间婚丧嫁娶均要宰羊(或牛)杀猪宴客。
在男女青年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设宴置办酒席。
在女方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还要在门口摆一桌酒席,请陪同的客人喝喝酒。
婚礼之后,新郎、新娘要互换碗筷,表示今后要互敬互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