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陈太丘与友期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吴起》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吴起》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上专项上上文言文对比阅读《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句末语气词。

7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B.故人来,方与之.食(代词,指代三军)C.相委.而去(丢下,舍弃)D.恐.其自食其言也(担心)77.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选自由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这篇文章出自《方正》篇。

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B.【乙】文画线句子的断句划分为“故人至/暮不来”。

C.【甲】文中“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而“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D.【甲】文“待君久不至,已去。

”是省略句。

【乙】文画线句子“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是判断句。

7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B.【甲】文中“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神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C.【乙】文从吴起等老朋友吃饭这件小事,体现了他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

D.【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做人要言而有信。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及创作背景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及创作背景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南北朝〕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当时的年龄。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惭:感到惭愧。

古今异义词1.去古意:离开;今意:往、到。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赏析《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41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41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世 陈 咏
太雪 丘 与 友 期
说 新

刘 义



刘义 庆印
丘太陈 友期与 行
《世说新语》二则
教 学 目 标
01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 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02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 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03 识记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研读课文
问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在不
君与家君
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您(有礼貌地 称呼对方)
我的父亲(对人谦 称自己的父亲)
知识链接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
父母:尊君,令尊;令堂,令母 别

儿女:令郎,令爱
的 妻子:尊夫人,贤内助
父母:家父,家母 自
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 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
标题解读
约定
陈太丘与
陈太丘,即陈寔,因为做过 太丘长,所以人称陈太丘。 就好比大诗人韩愈是昌黎人, 就称韩昌黎,柳宗元是河东 人就称柳河东。用地名来称 呼名人,是古人的一种习惯。

期行
出行
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入门不顾。
懂礼识义
性格直率,好恶分明; 情感易外露;正直不阿
研读课文
友人听了元方的回答后有怎样的表现?
友人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陈太丘。一个“怒”字,使友人不守信用而又无礼的品质毕现;“非 人哉”更表现了友人语言粗野。
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回答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特点?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入1、同学们平时喜欢看故事书吗?老师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这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晋代名士言谈、行事的一本书,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陈太丘与友期》。

2、陈太丘,就是陈寔,因曾任太丘县令,所以称陈太丘。

期,就是约定。

整个题目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陈太丘和友人约定”。

陈太丘和友人约定什么,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

二、读文释义(一)初读课文——出示无句读全文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你能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吗?2、请一个学生读,让另一生从字音、停顿进行评价3、打开课本,齐读课文(二)疏通文意1、同学们刚才自读的时候,能看懂这篇文章的意思吗?有哪些字、词、句不太清楚、不太理解呢?提出来,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放开声音翻译全文3、师读一句,生齐翻译一句4、字词梳理三、品文研析1、读了这篇短文,8、大家觉得,这篇短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才七岁、把喜怒都还摆在脸上的孩子来指责友人的迟到失信呢?(更能突显“信”的重要)9、刚才同学们读友人和元方的对话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所使用的称谓?“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尊”是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比如“尊姓大名”“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称;“家”是谦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比如“家父”中国乃礼仪之邦,古人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贫民百姓,都有许多谦辞和敬辞,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恰恰今天人际交往中没了这些礼貌用语,见面必呼职位,充分体现官本位社会的特点。

元方这个七岁小儿,即便是在生气状态下,也仍然尊称对方为“君”,而没有爆粗口,说脏话,更加显示出“礼”的重要。

四、课堂回眸1、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决不姑息不守时守信的人,是一种正直;友人面对一个孩子合理的批评,能放下大人的架子知错能改,是一种正直;元方不因对方是大人,有理有据地指出对方过错,对自己的爱憎不遮不掩,也是一种正直。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人物形象——陈元芳
文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几句话, 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陈元方不卑不亢、坚持原则的人物形象。
文中“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运用语言 描写,刻画出陈元方据理力争、有礼有节的人物形象。
文中“元方入门不顾”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刻 画出陈元方性格直率、好恶分明;机智聪颖、正直不 阿的人物形象。
树立家风典型
本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 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 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 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 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
和自己的尊严。
知识链接——了解谦辞和敬辞
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人们 经常要借助谦词敬语来表示尊敬、礼貌、问 候、祝颂等。准确得体地使用谦词敬语可以 体现出一个人修养与品位。
谦词,是对人称呼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 人或事,以表示谦恭,只称己方。
敬词,是用以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 人或事物,以表示敬重,只称对方。
知识链接——古代常见的谦辞
家 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舍 舍弟、舍妹 小 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愚 愚兄、愚见 拙 拙作、拙著、拙见 敝 敝人、敝姓、敝校 鄙 鄙人、鄙见 其他 寒舍、见教、见谅
知识链接——古代常见的敬辞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 惠顾、惠存、惠赠 垂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 赐教、赐复 高 高见、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贤 贤弟、贤侄 奉 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其他 久仰、劳驾、赏光、贵姓、贵庚、大作
牛刀小试
1、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件(共41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件(共41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约定 正午时分
期 行,
约定 同行
相约同行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 行,约定正午时分碰头。
14
过中()不 至,太丘 舍 去,
过了 正午
(朋友)没有

人名
舍 弃
离 开
() 去 后() 乃
(太丘) 离开 后 (友人) 才
至。

过了正午,那个朋友没到, 太丘舍弃了朋友就离 开了, 太丘离开后,那个朋友才到。15
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
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
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
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
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
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28
六、文言词语积累
积累文言词语,为课外准备。
29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
1.陈太丘与友期 古:约定
吗?”元方答道:“(他)等
您好久(您)都不来,他已经 离开了。”
17
友人 便 怒:“ 非人哉!
朋友 于是 发脾 就气
不是人啊
与 人 期行,相委 而去。”
跟别
相约
舍弃 离开
和人
同行 丢下我走了
• 友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 是人啊!跟别人相约同行,却 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18
元方曰:“君 与 家君 期 日中,
古 今
2.太丘舍去
异 义: 3.下车引之
今:日期 古:去,离开 今:前去,前往 古:拉 今:引用
4.元方入门不顾 古:回头看
今:照顾或顾客
30
词类活用: 陈太丘与友期
日期(名词)
约定(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基础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太丘舍去( ) (2)去后乃至( )(3)待君久不至( ) (4)相委而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太丘舍去B.友人惭C.下车引之D.元方入门不顾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文章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了你什么启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节选自《世说新语》)【乙】黄琬①早而辩慧。

祖父琼初为魏郡②太守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节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有删改)【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

②魏郡:古郡名。

③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④食:同“蚀”,日月亏蚀。

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⑥诏:皇帝的命令。

⑦初:一开始,刚刚。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 (2)俄而雪骤( )(3)公欣然曰( ) (4)何不言日食之余( )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B.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C.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D.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第1篇】《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特点如下:1.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

这一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

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4.字词积累练习,讲究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出示没有加标点符号的《陈太丘与友期》,告诉学生这是83年高考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一)疏通课文1、分组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采用竞赛形式诵读、疏通、复述课文。

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课文1、思考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论题:(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2、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三.拓展迁移: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四.指导背诵课文。

部编七上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

部编七上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

部编七上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

2.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二.课文知识过关梳理㈠课下注释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

曾任太丘长。

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②[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③[日中]正午时分。

④[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⑤[乃]才。

⑥[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⑦[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⑧[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⑨[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⑩[引]拉,牵拉。

⑪[顾]回头看。

㈡字音尊君在不(fǒu)㈢字词翻译1.字词解释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相约同行。

期:绝定。

)⑵期日中。

(日中:正午时分。

)⑶太丘舍去。

(舍:舍弃。

去,离开。

)⑷去后乃至。

(乃:才。

)⑸尊君在不。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令尊。

)(不,同“否”。

)⑹已去。

(去:离开。

)⑺相委而去。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⑻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⑼友人惭。

(惭:感到惭愧。

)⑽下车引之。

(引:拉,牵拉。

)⑾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2.重点语句翻译⑴陈太丘与友期,期日中。

译: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一起出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⑵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朋友过了正午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走后朋友才来到。

⑶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⑷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您和家父约好在正午,你正午不到,这就是不守信用;在儿子面前骂他父亲,这就是无礼。

05 《陈太丘与友期行》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05 《陈太丘与友期行》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05 《陈太丘与友期行》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①。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②,饭落釜中。

太丘问:“炊何不馏③?”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草,饭今成麋④。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⑤言无遗失。

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选自《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注释】①元方、季方是陈太丘的两个儿子。

②著萆(bì):放竹萆。

萆,同“箅”,蒸饭器具,使米不漏至锅底水中。

③馏:蒸饭。

④糜:粥。

⑤易夺:改正补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尊君在不.( )(4)元方入门不顾.( )2.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4.【甲】文用“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侧面表现了元方的“方正”。

【乙】文从陈太丘两个儿子的角度看,对元方、季方的描写是,表现了他们的好学;从陈太丘的角度看,对元方、季方的描写,如“乃俱窃听,炊忘著萆”是侧面描写,表现了陈太丘与宾客。

【答案】1.约定才不,同“否” 回头看 2.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3.您和我父亲约定中午见面。

中午您没来,这就是没有信誉。

4.惭愧后悔,知错能改俱委而窃听论议内容的精妙,学识的高深【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优质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优质ppt课件

5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看法,接着告诉同学们做人要有诚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师认为,小元方不失礼,正如同学们所说童言无忌,那是爱父亲的表现等等!并且,诚
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 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 “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而作为学生我 们要在这种情形之下摆正立场,重信守诺,把诚实守信的美德发扬光大。
懂礼识仪,聪明机灵。
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的行为?请从 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惭;下车引之。 ——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元方: (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 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
——守信识礼,说你的看法。 ①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是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
堪入耳;小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词严。所以,这一则故事的核 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
②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 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1.读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按照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表演故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表演走进人物的内心。一位同学担任旁白,一位同学饰演元 方,一位同学饰演元方父亲的朋友。规则: ①表情、动作到位; ②语言可以是白话,也 可以是文言,但不能脱离课本。我们分两组展开竞赛。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友与期行》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友与期行》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 )
找出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思想内容)的词。


“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敬辞。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
如:尊姓大名 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
如:家父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时分。过了正午(朋友)仍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 离开,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太丘的长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 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人物形象
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懂礼识仪,机智聪明,性格直率,正直不阿
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友人?
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 人。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 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 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 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 口无言,感到惭愧。
译文: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 说:“(我父亲)等您很久(您)都不到,已经离开 了。”友人(听了)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 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 不顾。
译文: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到了正午还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 亲,就是没有礼节。”友人感到羞愧,下车来拉元方。 元方(径直)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
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笔记

守信重礼,陈太丘行为世范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笔记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文内容:课文讲述了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但朋友未按时到达,陈太丘先行离开的故事。

故事中通过描写陈太丘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的正直、守信、有礼。

重点词汇:重点词汇包括“期行、去、舍、乃至、入门不顾”等。

句子解析:
“期行”:约定出行。

“去”:离开。

“舍”:放弃。

“乃至”:才。

“入门不顾”:进门连头都不回。

表现了陈太丘的坚守原则和有礼有节。

主题思想:故事表达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强调了尊重他人、遵守承诺的道德规范。

陈太丘在面对朋友失约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原则,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人物形象:陈太丘是一个有原则、守信用、注重礼仪的人,他的行为举止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而朋友则缺乏诚信和礼仪,这种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写作手法:故事运用了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同时,故事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实际应用: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应该学会诚实守信、尊重他人、遵守承诺等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礼仪和言行举止,做到有礼有节、正直守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注释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注释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注释赏析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作者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注释(1)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2)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3)太丘:古地名。

(4)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5)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6)过中:过了正午。

(7)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8)舍:舍弃,抛弃。

(9)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10)戏:嬉戏。

(11)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12)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3)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14)信:诚信,讲信用。

(15)时年:当时的年龄。

(16)非:不是。

(17)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18)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19)已去:已经离开。

(20)曰:说。

(21)则:就是。

(22)顾:回头看。

(23)惭:感到惭愧。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第8课《_世说新语_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_世说新语_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合作探究
2.思考: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①赞扬元方的聪敏,懂礼识义、正直不阿。 ②批判友人的无信无礼的行为,同时肯定他的知错能改。 ③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
拓展延伸
谈谈你从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已的缺点错误。 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对别人父 亲的尊称
通假字,同 “否”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 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 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课文翻译
③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称代性副词,在 这里可译为“我”
表承接关系, 译为“就”或
不译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人!跟别人约 好一块走,把我丢下就自个儿走了。”
文本解读
2.“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古人非常讲究尊卑恭谦,在称谓方面,他们忌 讳直呼其名,认为这样是非常不礼貌的,往往用尊称(也叫敬称)和 谦称来进行对话交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本解读
3、敬称和谦称的区别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要说到做到。
走近作者
刘义庆,字季伯,生于南朝宋时期(公元403年至444年),是彭城 (今江苏省徐州市)的杰出人物,他既是宗室成员,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 文学家。作为宋武帝刘裕的侄子,他自小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深受家族 重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

《世说新语》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 学、方正、雅量等36门。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诚信”是我们的立世之本,也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学习古人诚实、取信、 尊重他人的美德。
读准字音
与友期行 qī 相委而去 Wěi 太丘舍去 shě 非人哉 zāi
——明理、懂礼 (年仅七岁的陈元方据理反驳友人,体现了他 是一个明白事理,懂得人不能失信,不能没有礼 貌的小孩子。)
4、从文中故事和友人、元方两个人物的对照 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懂得应该做一个 什么样的人?
道理:短文通过陈元方指斥父亲的朋友相约不至且骂人 是无信无礼的表现,生动地揭示了办事讲诚信,为人方 正是立身之本的道理。
尊君在不 fǒu 友人惭 cán
读准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无礼(友人自己没有按时赴约,反而埋怨陈太丘没有 等他,对子骂父,是个无礼之人)
友人的形象特征:不守时,不取信,不懂礼。
3、结合课文语句理解分析元方是个怎 样的孩子?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聪慧、大方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言必信,行必果。——子路 •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谚语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 •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司马光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36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36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缺乏修养、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 知错能改
2.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1)不同意。 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 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而 且他的辩驳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全然不是“年幼无知”,不讲礼数。
3、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在不
君与家君
令尊(对别人父 亲的尊称)
您(有礼 我的父亲(对 貌地称呼 人谦称自己的 对方) 父亲)
补充:古代常见的敬词与谦辞
敬词类 所表达的意思
例子

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令尊,令堂,令郎

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惠顾,惠存

用于上级或长辈对自己的动作
作品简 介
《世说新语》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 汉末至东晋士大夫 的言谈、逸事, 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 士族 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艺术成就较高,语言精练、 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书中不少故事,如“周处除三害”“曹植 七步成诗”“望梅止渴”等,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谢女咏 雪”等,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1(1)、本文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元方的形象的?元方的形象 有怎样的特点?
描写方法
示例
语言描写
“待君久不至,已去”
“君与家君期日 中……则是无礼”
动作描写
入门不顾
形象特点
落落大方,彬 彬有礼
明白事理,聪 慧过人
个性率真,刚 正不阿

初一语文课文翻译:《陈太丘与友期》

初一语文课文翻译:《陈太丘与友期》

初一语文课文翻译:《陈太丘与友期》
绿鹩胗哑?/a>(期行)作者:刘义庆
原文
Original Text
译文
Translated Text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
友人而离开了。

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
游戏。

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
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

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
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
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注释】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

[2]期行:相约而行。

期,约定。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辩一辩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不失礼:我们不能说元方无礼。“入门不顾”是小孩子 天真的表现,尽管“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元方仍弃 之不理,符合儿童心理。相反,若写陈元方与客寒暄、接 受友人道歉,则不符合一个七岁儿童的心理和性格,那样 或许会把陈元方刻画得“有理”“有礼”,但反而会给人 失真之感。因此,责备元方无礼,则不合情理,有求全责 备之嫌。
知识拓展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辞,哪些属于谦辞。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辩一辩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失礼 VS不失礼
辩一辩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失礼:“元方入门不顾”,是有一点过分。 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且走下车来拉他,表示 认错,那元方就应该原谅客人,而元方居然 “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 这不应该是一个有家教、深明为人之理的孩子 应有的性格特点。
字音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fǒu
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
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对人以诚信,人

太 丘 与
不欺我;



对事以诚信,事
无不成。
文言知识: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在问句 尾表询问。
文言知识:古今异义
古:约定

今:日期 古:离开

今:前往
古:回头看

今:照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太丘与友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下注释,识记文中重点字词意思,并能“一一对应、字字落实”地准确翻译全文;
(2.)能结合文中句子有理有据地评价文中人物,说出本文给你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识记文中重点字词意思,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结合文中句子有理有据地评价文中人物;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方法: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激趣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打印好的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发放学案,学生做好预习。

一、导入新课: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有着无穷的机智
——冰心
齐读诗。

我们刚刚学过的《咏雪》我们就认识了“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的一个女孩,她叫谢道韫。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再来认识一位有着无穷机智的的少年。

(出示课题并板书)二、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一下字词,学生认读。

与友期行.xíng 相委.而去 wěi 非人哉.zāi 友人惭. cán 太丘舍.去shě尊君在不.fǒu 提示:预习时特别关注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

三、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节奏。

1、多媒体出示带有注音和朗读节奏的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qī)行(xíng),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shě)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wěi) /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全班朗读。

过渡:要想读得更好,还要明白课文内容。

四、译读课文、合作学习。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明白但需要掌握的词语要勾画出来。

如重点词语:“乃““至”、“期”“行”等。

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先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2、课件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翻译。

重点词句:
期:约定至:到去:离开行:走舍:放弃乃:才委:丢下舍弃则:就,便,那么引:拉顾:回头看
尊君、家君、君的辨析。

3、再次朗读。

读出语气,重音,节奏。

可以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按组来读。

别的同学读的时候,自己可以想象课文中的情境,为背诵作准备。

五、品悟探究。

1、品读课文,赏析人物
文章中的人物,挑选其中一个,评价一番:
请以“XX是一个________人,我从__________(字、词语、句子)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友人:暴躁易怒,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元方:聪明伶俐,懂礼识仪,率真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不求意见一致,只要能说明理由。

观点一、元方并非无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观点二、元方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悟到了什么?
诚信做人,以礼待人
六、读后思辨:联系当今谈谈你对“信”的看法。

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守信的名言。

课件展示:有关诚信的名言。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七、当堂检测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不.()期行.()
2.解释下列词语。

日中:至:期行:舍去:戏:不:
3、翻译下列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八、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

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

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九、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读读《世说新语》。

十、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