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优秀教案61846

合集下载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的: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充分认识项羽、刘邦两个政治集团间一场激烈的、紧张的政治斗争。

2. 理解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艺术匠心和粗略深刻的史笔。

3. 学习古汉语,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4. 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深入认识他俩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发家和战胜秦军主力后各怀称霸意图的本质特点。

5. 通过项羽在“鸿门宴”上态度的变化,理解对他性格的把握。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文的重点在以项羽、刘邦为中心的两大集团尖锐矛盾的产生、发展、激化和结局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的始终,贯穿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项羽、刘邦等人的性格特点的描述。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项羽、刘邦等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上。

解决办法:1.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通过语言的分析、比较,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在讲析课文时,引导学生对情节的发展、对人物的性格变化,用前后联系的办法进行思考和推理。

3. 对于教学难点可指导学生借助练习题进行思考,教师作点拨。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掌握字词,理清故事情节。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一)导入新课:楚汉相争乃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关于这一著名战役留下了很多的故事,尤其是“鸿门宴”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名篇。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传诵千古的记项羽专为刘邦而设的鸿门宴的经过的课文《鸿门宴》。

(二)处理字词:学生读注释,勾画文中重要字词,检查正音、释义:1. 注音:鲰(zōu)生卮(zhī)酒彘(zhì)肩料理科(liào)无不胜(shèng)戮(lù)力瞋(chēn)目目眦(zì)安能屈节(rǔ)按剑而跽(jì)刀俎(zǔ)2. 解释:①细说②握剑坐桌旁③使酒骂座④像对待奴隶一样⑤目光如豆⑥献上一斗酒⑦放下酒杯⑧横冲直撞⑨玉玦(jué)⑩留下来侍奉他11.何辞为(三)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弄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大意。

《鸿门宴》公开课优秀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优秀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能够解读并领会文章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结合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机智的品质,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

(2)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解读并领会文章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历史意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理解文意,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2)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鸿门宴》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鸿门宴》。

2. 结合历史资料,深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3. 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人物分析或情节综述的短文。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引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兴趣。

1.2 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如项羽、刘邦等,以及他们在宴会上的互动。

1.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鸿门宴》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二章:分析剧本结构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鸿门宴》的剧本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

2.2 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感受剧本的节奏和氛围。

2.3 讨论:《鸿门宴》的剧本结构如何体现了事件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第三章:解读人物形象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3.3 讨论:《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第四章:探讨主题意义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所要表达的主题意义,如权力斗争、忠诚与背叛等。

4.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章:创意表达与反思5.1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鸿门宴》的理解和感受。

5.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第六章:对比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对比《鸿门宴》中的事件与其他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

6.2 学生通过研究资料,分析《鸿门宴》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独特性。

6.3 讨论:《鸿门宴》中的决策与结果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第七章:跨学科联系7.1 教师引导学生将《鸿门宴》中的事件与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联系起来。

7.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跨学科研究,展示他们的发现。

第八章:案例研究8.1 教师选取与《鸿门宴》类似的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

8.2 学生通过研究案例,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8.3 讨论:从案例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九章:课堂互动与提问9.1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他们在学习《鸿门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鸿门宴优秀详细教案(精选5篇)

鸿门宴优秀详细教案(精选5篇)

鸿门宴优秀详细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鸿门宴优秀详细教案《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理清课文情节发展脉络。

教学步骤: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很深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课文的写作思路。

把握文章思路,对我们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一起再走近教材,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1)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明确: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第二件事“范增进言”。

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

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

“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思考: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明确: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学生朗读第1、2段。

曹无伤告密引发了项羽愤怒,范增进言激化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而项伯告密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张良献计,项伯转心,刘邦决定参加“鸿门宴”。

“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将怎样的剑拔弩张、刀光剑影?请看第3段。

《鸿门宴》的教案

《鸿门宴》的教案

《鸿门宴》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思考能力。

4.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鸿门宴》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特色等。

3. 探讨《鸿门宴》中反映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人际关系等。

4. 通过对《鸿门宴》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鸿门宴》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鸿门宴》中的角色,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3. 分析课文,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探讨课文中的知识点。

4.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6. 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7.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鸿门宴》,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

2. 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作文,可以是历史评论、文学鉴赏或哲学思考。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提出问题。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鸿门宴》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鸿门宴》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讨论和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客观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鸿门宴》的基本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

2. 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背景。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情景模拟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背景。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深入剖析课文。

5.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

6. 总结提升:归纳课文要点,强调历史教训和人物品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课文《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

2. 课文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七、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背景。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深入剖析课文。

3.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掌握文中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的名称及其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的名称及其关系。

2.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典型人物和事件。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2. 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鸿门宴》的历史氛围。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

八、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便于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设计好相关问题,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制作好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鸿门宴教案【精选6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6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鸿门宴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着,又是文学巨着。
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不同点: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点拨]: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2、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通过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双方矛盾。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2、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点拨]: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第二段
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件事,项伯夜访,“毋从俱死”。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不敢倍德”。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第三件事,会见项伯,巧于逢迎,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夜归说服项羽。第四件事,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点拨]: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
五六段
记叙的几件事:
沛公出逃“脱身独骑”
张良入谢“不胜杯杓”
项王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斗“撞而破之”
讨论问题:
①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点拨]: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②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点拨]: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
鸿门宴
一、导入:
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着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二、作者及背景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着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7、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小结:课文三、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玦,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点拨]:“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5、司马迁为什么要详写鸿门宴上的座次
[点拨]: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
请看《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
三、课文讲解
听完了课文录音,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三四段
1、学习课文三、四两段: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说说记叙了几件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