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赏析习题【必修上册】
《芣苢》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1《芣苢》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芣苢习题及答案
芣苢/《诗经.周南》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上册】班级:姓名:【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第一章首先讲了“薄言采之”,也就是她们要去做“采芣苢”这么一件事情。
B.第二章描写的是采芣苢时的动作。
“掇”意味着小心谨慎;“捋”意味着熟练而快乐。
C.第三章描写的是当芣苢采得很多时,用衣服的下摆兜住并扎在腰带上。
D.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女子采芣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时期女子的平和之美。
二)默写: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
三)简答:1、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解析“一个女子”说法有误,应该是“一群女子”。
二)默写:薄言掇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三)简答:1、答: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
“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
“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
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2、答:我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
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
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芣苢》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芣苢》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题型:【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一、翻译: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二、默写: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2、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三、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薄言采之薄:靠近B.薄言捋之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C.多博村酤劳苦辛酤:通“沽”,买酒D.赋诗怜汝足精神怜:可怜,表同情【解析】B 正确 A.薄:助词,无实义。
C.酣:酒。
D.怜:怜爱,表喜爱。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采采芣苢采采:茂盛的样子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C.多博村酤劳苦辛博:求取D.赋诗怜汝足精神赋:吟诵【解析】D“赋诗”意为作诗。
3、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D)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欲收/新麦/继/陈谷C.三夜/阴霪/败/场圃D.多博/村酤/劳苦/辛【解析】D 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4、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A.三夜阴霪败场圃B.一竿晴日舞比邻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解析】A “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5、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3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
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
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
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
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
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
”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
入对,言:“天下有无形之祸,僭非权臣而僭于权臣,扰非盗贼而扰于盗贼,其惟朋党之论乎!盖欲激人主之怒莫如朋党,空天下人才莫如朋党。
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
”宁宗嗣位,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
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
嘉泰,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
万里为人刚而褊。
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
"侂胄恚,改命他人。
卧家十,皆其柄国之日也。
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
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
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B.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C.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D.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
D.《诗经》中“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
《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2.下列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薄言采之(轻微,少)B.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薄言有之(取得,获得)C.唤渠朝餐歇半霎(他,代词)薄言掇之(拾取,摘取)D.秧根未牢莳未匝(布满、遍及)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_________ 学于余B.吾尝终日而思矣___ 惑而不从师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___自言本是京城女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二、小阅读-课内4.下列对《芣苢》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采采”极写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B.“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
“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C.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唱。
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D.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5.下列选项中,对于相关文本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为词人登高远眺、怀古伤今之作。
《芣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芣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课下注释】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芣苢,车前草。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拾取,摘取。
⑤【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作者】《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背景】《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芣苢》课后练习及答案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芣苢》课后练习及答案1.下列对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C.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D.薄言襭.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2下列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和样式按产生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乐府诗——词——曲B.《诗经》——乐府诗——《楚辞》——曲——词C.《诗经》——《楚辞》——乐府诗——曲——词D.《诗经》——乐府诗——《楚辞》——词——曲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风”“雅”“颂”是《诗经》的三大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后人把其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把“风”“骚”并称。
“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风骚”。
是我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D.“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
,。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⑤《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A.④⑥②⑤③④B.②④①⑥⑤③C.③④①⑤②⑥D.④①②③⑤⑥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地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
《芣苢》+课时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1 芣苢课时练习【夯实基础】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举行的“我读《诗经》”比赛活动,使我们锻炼了组织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彰显了青春活力,提高了诗歌鉴赏水平。
B.“两让两争取”这一办学思路的提出,目的就是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可,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名校。
C.根据各种民调显示,人们高度钦佩中央的反腐勇气,坚决拥护中央对所有贪官开展调查的决定。
D.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求我们的政府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项是(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
__________。
因此说,______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是非常有限的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A.④③①⑤②B.②③①⑤④C.④③⑤①②D.②③①④⑤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五经”之一。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1《芣苢》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必修上册
1《芣苢》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必修上册《芣苢》同步练习填空题1. 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意思采采:______ 芣苡(______):______ 有:______ 掇(_____):______捋(_____):____ 袺(______): ______襭(____):______二、单选题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 《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________。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______,________。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作教化的工具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④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A. ①⑤③④②B. ③⑤④②①C. ②④①③⑤D. ①③⑤②④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课后训练试题——6.芣苢(解析版)
芣苢一、论述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
“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
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
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
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
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
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
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
”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
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
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
《芣苢》选择题、文言现象、赏析题
芣苢/《诗经.周南》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题型:【选择题】【文言现象】【简答题】【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薄言采之薄:靠近B.薄言捋之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C.多博村酤劳苦辛酤:通“沽”,买酒D.赋诗怜汝足精神怜:可怜,表同情【解析】B 正确 A.薄:助词,无实义。
C.酣:酒。
D.怜:怜爱,表喜爱。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采采芣苢采采:茂盛的样子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C.多博村酤劳苦辛博:求取D.赋诗怜汝足精神赋:吟诵【解析】D“赋诗”意为作诗。
3、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D)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欲收/新麦/继/陈谷C.三夜/阴霪/败/场圃D.多博/村酤/劳苦/辛【解析】D 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4、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A.三夜阴霪败场圃B.一竿晴日舞比邻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解析】A “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5、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
从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解析】B 不正确。
B项,“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错误。
此时这些妇女的心情是快乐的。
《芣苢》选择题、文言现象、赏析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芣苢/《诗经.周南》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资料:【原文】【翻译】题型:【选择题】【文言现象】【简答题】【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精品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薄:靠近B.薄言捋之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C.多博村酤劳苦辛酤:通“沽”,买酒D.赋诗怜汝足精神怜:可怜,表同情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采采:茂盛的样子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C.多博村酤劳苦辛博:求取D.赋诗怜汝足精神赋:吟诵3、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欲收/新麦/继/陈谷C.三夜/阴霪/败/场圃D.多博/村酤/劳苦/辛4、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三夜阴霪败场圃B.一竿晴日舞比邻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5、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
从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东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芣苢》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芣苢》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填空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芣苢..________②掇.________③捋.________④袺.________⑤襭.________⑥兜鍪..________⑦胛.________⑧莳.________未匝⑨朝.________餐二、非选择类2.《芣苢》: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采采..芣苢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薄言..采之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薄言有.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薄言掇.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薄言捋.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薄言袺.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薄言襭.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雨从头上湿到胛.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唤渠.朝餐歇半霎代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秧根未牢莳.未匝.莳:动词,___________匝:动词,_________________3.名词的活用唤渠朝餐..歇半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选择题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掇.之(选取)③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④唤渠朝餐..歇半霎(早饭)⑤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⑥秧根未牢莳未匝.(捆扎)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5.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赏析习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
必修上册第六课赏析习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内容:【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目录:一、芣苢/《诗经.周南》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一、芣苢/《诗经.周南》【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作者】《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背景】《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
【主题思想】歌颂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高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过关训练)解析版
专题04 诗歌鉴赏过关训练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答案】1.A2.通过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
“比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而诗歌开篇就写“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即采芣苢,并未由“他物”引出,所以不是“比兴”手法。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题要求分析这首诗是如何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的,诗歌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
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
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芣苢》赏析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题型:【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课下注释】
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芣苢,车前草。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拾取,摘取。
⑤【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翻译】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作者】
《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背景】
《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
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
【主题思想】
歌颂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精品习题及答案】
一、翻译: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二、默写:
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2、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三、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薄言采之薄:靠近
B.薄言捋之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
C.多博村酤劳苦辛酤:通“沽”,买酒
D.赋诗怜汝足精神怜:可怜,表同情【解析】B 正确 A.薄:助词,无实义。
C.酣:酒。
D.怜:怜爱,表喜爱。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采采芣苢采采:茂盛的样子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C.多博村酤劳苦辛博:求取D.赋诗怜汝足精神赋:吟诵
【解析】D“赋诗”意为作诗。
3、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D)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欲收/新麦/继/陈谷
C.三夜/阴霪/败/场圃D.多博/村酤/劳苦/辛
【解析】D 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4、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A.三夜阴霪败场圃B.一竿晴日舞比邻
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解析】A “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5、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
从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解析】B 不正确。
B项,“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错
误。
此时这些妇女的心情是快乐的。
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C)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东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C.“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D.苏辙,字子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之兄。
苏轼,字子瞻。
他们的父亲是苏洵。
【解析】C无误A项“东周”应为“西周”。
B项“六艺”应为“六义”。
D 项“之兄”应为“之弟”。
四、简答:
1、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
“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
“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
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我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
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
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