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点评(2021最新汇编)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观摩了张老师为汉语班学生所讲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让我不仅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又有了新的收获及思考。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被称为“神品”,全文仅有84个字,但是字里行间又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虽然本文的翻译很容易掌握,但是从中想要解读出作者欲掩藏的内容就不那么轻松了。
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上学期我把这篇课文是作为新教师上岗课来上的,当时根据民语班学生的学情设计了整个教案,在注重文意疏通的基础上,我重点对描写月色的句子进行了赏析,同时通过对文中“闲人”的解释引出作者苏轼当时所怀的情感态度,总体来说,那节上岗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也比较到位。
今天,我听了张老师设计的同样一节课之后,反思了一下自己当时的教学设计,有了新收获和一些想法。
首先,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课题的解析,因为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从中可以读取很多信息,对于民语班的学生我们也要注意对于课题的解析。
其次,文言文教学注重诵读为基础。
让学生感受文言文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古人的情感。
张老师和我自己上课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都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诵读,形式各异,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坚持。
再次,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点,我认为张老师班级的小组合作学习非常出色。
虽然我们也在自己的班级倡导并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就我个人感觉成效不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进行小组合作。
怎样能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成为一个空架子,不成为跟随大流或者应付各种展示课的嘘头,我认为这是我们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一个组的成员也都有自己的任务。
课堂展示时,学生也都自信满满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组的成果,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各组之间都会对其他组员进行点评或者补充。
这也让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信,在展示自己的时候总是扭扭捏捏,不敢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
八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记承天寺夜游》(一)精心设计导语,走进苏轼。
(二)出示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三)学习方法指导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尝试翻译全文,共同完成语文学习。
(四)探究合作交流1.作者为什么要想着夜里去承天寺游玩?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3.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五)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六)教师小结。
运用纲要信号简洁明了的将文章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知识的巩固、积累和运用(七)当堂背诵课文。
(八)作业一、导入: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
据说,***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 酬(chóu)和铁箍(gū) 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听课感受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听课感受-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听课感受闲来无事,观看了一节余映潮先生讲的《记承天寺夜游》,边听边记写下了他的讲课环节:一、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自己后直接揭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本,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1、展示幻灯片,让学生齐读与本文相关的内容,在学生充分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明确本课教学目标:读背欣赏2、老师范读其中几句,解释个别词语以帮助学生理解。
3、要求学生齐读,强调朗读时关键词的音节要延长一些(示范朗读几句后生读)。
进一步明确朗读要求:节奏要舒缓一点,读出高兴的心情。
引导学生找出“欣”“亦”两字并解读,并让学生齐读体会作者的欣喜之情。
最后两句朗读要求:读出感慨的意味,语速稍微放缓一点。
(生齐读后老师评价:读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三、理解内容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为课文划分层次,要求学生回答怎样划分,并讲清这样划分的原因。
提问多名学生后,最后统一意见,教师解读:从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角度划分为三层;从起承转合,写作的角度划分为四层。
2、自由背诵,片刻后让学生齐背四、研读赏析1、欣赏课文:找出其中的一个美点即可。
(学生每找出一点,师都补充解读。
)2、老师补充课文的美点。
(从内容、结构、写法角度赏析。
)五、结课。
听后感受:余老师讲课,突出一个字,即“实”,方法实在,问题设计实在。
整堂课实实在在,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更不无病呻吟。
整堂课没有鼓掌声,更没有相声小品、十八般武器齐上阵,且课堂评价也没有过多的言辞,而是很客观、很实在。
余老师的课“实”,“实”在重朗读,通过朗读进入作者内心。
通过感情朗读,以传达无声的文字所体现的情感,体会作者感情就,之后的背诵,是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预感。
余老师的课“实”,“实”在重层次分析。
现在的课堂,很少有人花大力度去为课文划分层次,而余老师舍得花血本,他用了六七分钟的时间,提问了多名学生,只为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层次如何划分更好。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
生:闲
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个词语?
生:当时心中一切都放下,他现在只是悠闲的看风景。
师:学习文言文还是要回到文本中去,发现这句话体现他无事可做的,词语或者句子体现他无事可做的,请马上举手。
生:我从“解衣欲睡,”说明没事做。
师:什么意思?
生:翻译:脱掉衣服想睡觉。
师:还有吗?从男同学眼光里看见要想说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看到没有可以取乐的人,所以去找张怀民。
师:这个人住在哪里?寺庙一般都在山里,山路很远,只有没事做的人才会这样做。
师:还有吗?
生:相与步于中庭,两个人在庭院中漫步。
师:两个人散步很悠闲。
师:看注释,写于被贬期间,有名无实,所以没事情可做,我想请同学再思考,这个闲字除了无事可做,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生:自豪
师:非常的自豪,这样的景物再普通不过了,但是没人欣赏了。那其他的人呢?
生:他们都入睡了。
师:还有什么可能?
生:可能在处理公事。
师:还有呢?不好的官。
生:花天酒地
师:当然还有一些官在勾心斗角。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写景境界全出,只有一句话,抒情呢?意蕴非常地丰富,就闲人两个让我们读出了非常深厚的意蕴,苏轼当时是在失意的情况下,苏轼却在自嘲中包含着自豪,在失意中获得诗意的环境,诗意的享受。短短的85个字,里面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敲的,学习这样的文章还有一定的难度的。从你们的表现来看,我们也发现,下面我想昨天发给大家阅卷材料,从这篇文章的闲人中看,你认为苏轼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没有
师:前面一个效果有一个什么效果?先看见积水,后来发现不是积水,这是一种什么效果?出乎意料,后面那个呢?后面那个是写实的眼光去写的,这句话写得非常精彩,后人对这句话的评价非常高?是写月亮的,但是没有月字,因此后人这样评价。板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观刘老师的课后,突想此句以其总说内心感受。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全文不盈百字,却是宋代笔记小品中之“妙品”;全文言简而意丰且境深,要带领学生读懂苏子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然艳红老师以其扎实的文本解读功夫深入进超然意境后,浅出地通过两个微镜头进入课堂,构思之精巧,视角之独到,值得赞叹。
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通过三层解读(显性、隐性、深层),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一、“读”融入情节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
”一堂好的文言课,“读”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读是核心,是关键,是精髓,亦是助推,是文言学习的立足点。
艳红老师在读的态度上,在读的情感上,在读的价值取向上,在读的方法引导上颇费一番心思,她精心地布局,慧心地铺展。
首先,让读将学生引入文本中。
课堂伊始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待老师深情读完后让学生描绘所听的画面。
那一幅“清幽宁静的、竹影横斜水清浅的”画面中,学生描绘了“淡淡的月光,几竿青绿的竹子,仿佛触手可及,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
这些美景美画通过读被学生捕捉到了,并绘声绘色描述出来,听者在美丽画卷中荡漾着,享受着。
最后老师顺势让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齐读课文,读得淋漓酣畅,自然情动于心。
学生想啊,说啊,老师脸上绽放着笑容。
刘老师时时点拨,师生便朝更深处去体悟文中的情感变化。
其次,让读带领学生潜入字句中。
美美读,一定会有美美品,艳红老师是深谙其教学之道的,她让学生潜入文中,细细咀嚼字语,咀出“乐”味来。
艳红老师通过示例搭架,用“句,发现乐,理由是。
”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顺着老师提供的学习支架顺利通过“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等句细细读来,美美品来,抽丝剥茧。
《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实录及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实录【课例实录】一、检测预习,明确目标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何,我们进行自我检测。
生1:我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准几个字音:怀民亦未寝(qǐn),藻荇(xìnɡ)交横(hénɡ)。
(生齐读)生2:我想考考大家几个词义: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3:“户”就是门,这里指门窗。
生4:“念”的意思是考虑,想到。
生5:“遂”,于是、就。
生6:“相与”的意思是一起,共同。
生7:“但”,只是;“如”,像。
生2:大家预习得挺好,请跟我一起巩固一遍。
(齐读,识记)生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句读。
(生齐读)师:朗读字正腔圆,停顿准确,若情味再浓些会更佳。
那么这节课我们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呢?(屏显目标)生:解读记叙,了解背景;欣赏描写,想象美景;品析议论,感悟情怀。
二、自主探究,对学解惑师:让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向第一个目标进军。
(屏显自主探究要求,默读课文:1.根据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划分文章结构层次;2.从记叙部分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默读,自主探究;师用SMART课件屏显全文。
)师:踊跃分享自主探究成果,让智慧的碰撞启迪我们的思维。
生8:1-3句是记叙,第4句是描写,其余是议论。
(生9在屏显上划出层次)生10:我从记叙部分了解到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在承天寺,人物是苏轼和张怀民,事件是夜游承天寺。
师:抓住了记叙的要素,很好。
生11:我补充一下,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
师:知识储备丰富。
生12:我还从记叙部分了解到苏轼“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他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为乐者”。
师:探究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思维方式值得推广。
师:接下来我们对桌互学,先相互指导朗读,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得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点评导语:《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点评包括哪些内容呢?《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点评有哪些教学观点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点评,欢迎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点评篇一:一、这是一堂“天然去雕饰”的语文课。
没有激情澎湃的导入,也没有诗情画意的讲述,没有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更没有花样层出的教学手段。
一堂课下来,总共只用到四张幻灯片,但每一张幻灯片都充分发挥了功用。
相比网上的《记承天寺夜游》的精美课件,余老师的课件技术只能是丑小鸭。
一节课下来,留在听课老师脑中的只有“读”和“说”。
然而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到指导背诵,到引领鉴赏,引人入胜,不着痕迹,水到渠成。
教师语言干净简练,语速缓慢,一字一顿,清晰明白,句句有指向性、针对性。
从整理笔录来看,我也找不出一句或一个多余的字样。
指导了五遍朗读,每次抓一个点,落到实处,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了味道。
每一次实时评价即包含赏识和尊重,又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而学生的回答也似受了老师的`语言熏陶,清晰精到。
整堂课感到就是真正的语文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爽素美。
二、这是一堂“铁棒磨成针”的语文课。
余老师的教案恐怕是我至今看到的最简单的了,全部内容如下:(1) 一次背诵练习活动:课文背诵(2) 一次欣赏练习活动:课文观感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
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然而,从课堂实录来看,余老师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是极为全面和深刻的。
不仅如此,他有意识地将文言知识和语文术语穿插在主要环节里,体现了老到的富有创意的提问艺术。
如为了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掌握“叙事、议论,记叙、描写、抒情和起、承、转、合”,余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
”这样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或体验去划分层次,然后老师巧妙地提纲挈领地归结出理清文脉的三种方法,实在高明之极。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思乡之情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哀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办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生(齐声):闲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及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及反思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课前交流:同学们,虽然我是第一次来我们承留一中,但老师却倍感亲切,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因为,从大家如花的笑脸中,从大家明亮的眼睛中,我看到了我们承留一中人的热情与真诚。
(学生鼓掌)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正话反说,比如:我说:“我爱你”,大家说:“你爱我”,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
师:下面我们开始。
第一句:想说就说生:说就说想师:对吗生:对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师:第二句:激情展示生:示展情激师:第三句:超越自我生:我自越超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他们听得很认真,思维很敏捷。
那么,有谁能把老师说的三句话连在一起来说。
(生思考,小声交流)生:想说就说,激情展示,超越自我。
师:你真聪明,听得特别认真。
下面我们把这一句话齐声读出来好吗?生:齐读师:大声点,再来一遍生:齐读师: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想说就说,畅所欲言,展示自已的风采,享受成功的快乐。
反思: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完全是陌生的,所以课前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一上课我先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学生交谈,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想说就说,激情展示,超越自我”,是我想教给学生的课堂理念。
课前,我想;怎样让学生接受这个理念?如果直白告诉,难免呆板,生硬。
所以我采取了游戏的形式,既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课堂理念,可谓是“一石三鸟”二、导入:古人大凡有喜怒哀乐,每每寄情于山水,并发泄于笔端。
仔细想来,若能诉之于人,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短文两篇》便是写景抒怀的极好的文章。
让我们打开书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与作者忧喜与共,同领山景水色之妙、月光竹影之趣!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作者简介师:提起苏轼我们大家并不陌生,谁愿意起来介绍一下苏轼呢?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今天有幸聆听了林老师的赛课,课题是苏轼的散文短篇《记承天寺夜游》,获益匪浅。
对于林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评析。
林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他的优点就一一显现在我们面前:(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课精彩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诗句导入新课,引出苏轼的不平凡经历,为下面理解苏轼的情趣、突破本课的难点埋下了伏笔。
这个导课可以总领本课内容与主旨,高屋建瓴,实在精彩,可见林老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及对文本透彻的理解。
(2)课堂环节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导入课文通过“六读”方式,一读课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二读课文,读准节奏;三读课文,梳理文意;四读课文,整体感知;五读课文,赏写景名句;六读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把文言词句理解、文章主旨探讨通过诵读落到实处。
(3)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林老师及时灵活引入材料品读苏轼其人,通过苏轼一生贬谪之地的变化,历经八州,身行万里探讨苏轼其人,从而理解“闲”人的真正内涵。
问题设计虽少却很有深度且给学生切实的帮助,切中肯綮且游刃有余。
信息技术运用自如,希沃白板5的软件使用,导入过程中游戏的嵌入,以及回答问题时的倒计时的运用,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纵观全课,林老师的这一节课内容充实、具体,有深度、广度,教法灵活、得当,教师热情鼓励、及时点拨,学生参与度广,在基础不太好的班级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扎实有效,着实不易。
几点建议:(1)整体教学设计十个环节,略显散乱,加以适当删减。
(2)庭中夜景的赏析环节设计可以优化。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实录加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教师:杜秀丽学校:临沂第六中学一、导入古往今来,月亮一直受到文人的青睐。
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月的诗句?学生交流。
这节课,让我们学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在苏轼笔下,又是怎样一幅月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二、朗读1.老师配乐范读2.读准停顿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
学生朗读,同学评价。
三、译读1.对照注释,独立翻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字词。
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欣然起行——欣欣然张开了眼盖竹柏影也——盖一癞蛤蟆月色入户——足不出户考查学生翻译情况: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句子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四、整体感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补充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丢了性命。
四个月后,……五、局部探究1.哪些语句体现了他“闲”?2.苏轼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念无与为乐者——欣然——怀民亦未寝3.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文中美好月色?4.提问:空明,仅仅写月色吗?5.你看到了一个有怎样生活态度的苏东坡?补充资料:贬官诗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吃长作岭南人。
六、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东坡突围》《答谢中书书》教师:谭金芸学校:威海文登中学一、导入介绍龙口风景名胜,带领同学到一个不是仙境胜似仙境的地方二、释题划分题目节奏答/谢中书/书介绍谢中书,点拨书,书信,“家书抵万金”三、吟读:读准节奏1.齐读文章,点拨字音。
2.文章写景主要围绕哪四个字?山川之美3.老师高声范读,同学们低声吟诵,出示停顿。
四、忆读:会补充1.作者通过那些景物来描述山川之美?2.山川之美,。
高峰入云,见底。
五、译读翻译文章,大家都有哪些好的方法?学生总结:(1)一一对应;(2)组词法;(3)补充法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篇一:这是一堂精彩纷呈的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堂课的成功就在于段老师注重了文本对学生的熏陶,感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恰如其分的课堂引领,使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下面简单谈几点这节课的听课感受:首先,导入很精彩,展现了段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带着饱满的热情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段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的是引领者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其次,段老师整堂课呈现了多种形式的课文朗读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导入课文后,段老师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安排了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指定学生朗读、全班齐读、教师示范朗读等。
置疑、疏通、翻译后学生再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并且提出具体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仔细品味会发现段老师的课堂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
这一点让我很有启发。
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课前预习时就要求学生朗读、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就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课文,学生由于对于文意的理解存在不少问题,就会将课文背得支离破碎,反而不利于文本的学习。
段老师配乐示范朗读课文的片段可谓是整堂课的一个小高潮,异常精彩。
在段老师的引领下,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提高,对文本的理解也逐步深入,确实实现了朗读教学与文本研讨的相辅相成。
所以说,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这一点段老师把握的非常到位。
还有,段老师的教学方法实在,问题设计精彩,材料引入巧妙。
并未因为是优质课比赛而矫揉造作或是哗众取宠,更不无病呻吟。
这堂课重赏析,重提问设计,赏析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道难关,但是段老师设计问题时很宽泛,让学生无论从哪方面找,只要能够找出一个其中的一个美点即可,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让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范文(精选12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 1卓皓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是一节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节课,下面谈点个人感受和体会,卓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他的课堂设计、教学模式也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既有大语文宏观教学理念。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一个字,那就是“实”,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
不因“作课”而“做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前备课“实”,“实”在准备充分,导课精彩卓老师用“神品”导入新课,引出“闲”字,并要求学生用“根据图片引发联想”。
这个导课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对月色的描述,又为下面理解苏轼的情趣、突破本课的难点埋下了伏笔。
这个导课可以总领本课内容与主旨,高屋建瓴,可见老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及对文本透彻的理解。
(2)课堂环节“实”,“实”在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卓老师热情鼓励,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
接着,卓老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而后出示幻灯片,落实关键词与重点句。
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切实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3)教学方法“实”,“实”在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语文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
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卓老师在导入课文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指名读、齐读,疏通、翻译课文学生再读,思考: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听课记录 记承天寺夜游
反复诵读,翻译,小组解决问题,。提问巩固知识。
不需要一语一句的翻译,细致。
关注重点句子即可。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学生表达、展示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
探究合作交流
1.作者为什么要想着夜里去承天寺游玩?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听课记录
(参考模版)
听课人姓名
方燕华
听课人单位
麦领一中
听课日期
1、24
游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介绍苏轼,导入新课
学生积极性被调动,但导入时间过长。
简单,尽快进入新课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
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问题很细致,学生回答也很好
要允许不同的意见,语文没有标准答案。
一些重点语句要重点体现出来。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小结,作业,当堂背诵。
能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逐步掌握本文的重点、难点,但气氛少活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与反思
入情入境:巧借音乐打通散文的联想通道——《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与反思《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是苏轼写景散文的佳作,全文仅八十五字,言简而意丰。
文章融描写与抒情为一体,欣赏本文写景的精妙是个重点,理解作者复杂的心绪则是难点。
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音乐欣赏法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在音乐情境中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苏轼的人生经历。
在反复诵读和音乐配合下,学生很快入情入境,体会到文章背后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感悟作者如何将贬谪的悲凉与赏月的悠闲及心境的通达巧妙融合。
一、借助文言小笑话导入,化难为易师: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同学们猜我紧张不紧张?生:紧张。
师:我不是紧张,是激动。
我为什么不紧张呢?大家想,这些老师是不是我的敌人啊?生:不是。
师:还有一些老师,是省里的专家,这些专家是拿着砖头来砸我的吗?(笑声)生:不是。
师:所以我有必要害怕吗?生:没有。
师:这么多人来到我们的教室,同学们紧张吗?生:不紧张。
师:这么多远道而来的老师来听课,我们不禁想起了孔子说的话——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师:是啊,我们不仅不紧张,而且感到——生:高兴。
师:好,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这些老师。
(掌声)师:这节课有一个简单的记分规则,请同学们先看一下。
(幻灯片出示)生:小组成员每发言或点评一次,奖励“美丽十分”,发言时应声音洪亮、自然大方、文明礼貌,否则不得分。
小组成员应轮换发言,一人发言多次不得分。
得分最多的小组即为本节课的明星小组。
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文言文,大家觉得学文言文难吗?生:难。
师:那好吧,我先请大家看一篇文言小笑话,大家看看到底难不难?(幻灯片出示)张生学车胤[yìn]囊萤读书,李生学孙康映雪读书。
七月十五日正午,李生拜张生不遇,问其家人,答曰:“盖捉萤火虫去了。
”至夜,张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捉萤未着,遂拜李生,见李生立于庭下,问:“月色明亮,何不读书?”答曰:“但今日天色,不像下雪光景耳。
语文素材:余映潮老师讲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及点评
语文素材:余映潮老师讲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及点评余映潮老师讲《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及点评开课:直入课题,今天我们上《记承天寺夜游》。
投影:助读资料:苏轼书画家简介。
让学生对苏轼有个简单的了解。
读起来。
助读资料:黄州流放元丰三年,乌台诗案。
助读资料:苏东坡传16章介绍他写这篇文章。
助读资料:有一种画轴,神品。
(给学生准备了许多助读资料,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积累充分,铺垫有致,研读透彻。
神品二字,給全课定下一个感情基调,神品,让我们品一品神品吧,简洁含蓄,韵味无穷。
)板书:读背,欣赏。
(导课简洁明了。
此处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突显板块式教学思路)再出示投影:重点字词,解,户,遂,盖,(读这句原文,做课者朗读有情有味,声音像从远方氤氲而来)但、解释。
(有助于学生理解原文,朴素,无华。
) 指导朗读活动:学生齐读,师评价:读文言文,要有味道。
师:文言文阅读,关键词音节延长,下面同学们在课文中做标注,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然后学生试读,师评价:有一点味道了。
再试一次,节奏要舒缓,声音轻巧,读的再有灵性一点。
生读,师:大有进步,但月色入户,什么样的心情,同学们体味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高兴心情。
师引导:试一试,哪一个字还能看出高兴心情,发言,遂,相与,闲,怀民亦未寝。
怀民未酣然入梦,这个词体现出此文宁静高兴感觉。
学生试读,再来一次,师评价:最后一句,读出感慨,这一次读的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师指导阅读阶段,逐次增加要求,重点语句范读,学生至少阅读十次,教师评价语言经典,很富有诗意)师投影:一次读背练习。
活动,课文读背。
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按课文结构所表现出来的规律,进行背读。
自由划分课文结构层次,二三四层都可,说出你的理由。
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学生议论纷纷,余老师形象清癯,精神矍铄,沉静微笑,声音从遥远的天际传来,浑厚深沉的天籁。
)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一:三层,理由,叙事,写景,然后写苦闷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点评教师:杜秀丽学校:临沂第六中学一、导入古往今来,月亮一直受到文人的青睐。
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月的诗句?学生交流。
这节课,让我们学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在苏轼笔下,又是怎样一幅月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点评】虽然导入不是最绚丽,最激情,最引人入胜的,但是回顾月的诗句,应该是扎实有效而又贴近课堂的。
二、朗读1.老师配乐范读2.读准停顿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
学生朗读,同学评价。
【点评】教师的范读一般,不论在音色音质和对情感的把握上,和前面几位选手比起来都差距比较大,自我感觉这样的比赛,高手如林如果不是自己的强项,还不如不展示。
三、译读1.对照注释,独立翻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字词。
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欣然起行——欣欣然张开了眼盖竹柏影也——盖一癞蛤蟆月色入户——足不出户考查学生翻译情况: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句子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点评】去掉浮华,扎实的译读是学生深入理解的关键。
四、整体感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补充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丢了性命。
四个月后,……五、局部探究1.哪些语句体现了他“闲”?2.苏轼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念无与为乐者——欣然——怀民亦未寝3.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文中美好月色?4.提问:空明,仅仅写月色吗?5.你看到了一个有怎样生活态度的苏东坡?补充资料:贬官诗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吃长作岭南人。
【点评】对“闲”的挖掘不够深入,除了“闲暇”“闲情”,最起码还有“闲愁”六、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