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合集下载

东莞可园 -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东莞可园 -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东莞可园-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2011年版王红星著图书东莞可园-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编辑词条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社区北面,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

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此人以捐钱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全部建成。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东莞可园面积面积2200平方米别名可园行政区类别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所属地区中国华南地区著名景点可楼、可轩、可洲、环碧廊、擘红小榭、双清室、邀山阁、绿绮楼等火车站东莞火车站电话区号0769 邮政区码523017地理位置东莞市莞城可园路32号可园创建人张敬修可园特色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可园画家张敬修、居巢、居廉可园作家朱千华可园著作《岭南画舫录》、《东莞可园》目录1概述2详细介绍3历史趣事4自然气候5旅游景区6旅游指南7园林特色8门廊对联。

可园简介和历史

可园简介和历史

可园简介和历史
可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博厦社区附近,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

以下是关于可园的一些基本信息和历史:建立时间: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由莞城人张敬修所建。

地理位置:可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可园路32号。

建筑格局:可园占地约2200平方米,建筑绕庭布局。

按功能和景观需要,大致划分为三个区。

东南区为庭院主入口区,主要功能是接待客人和人员分流。

西区建筑是主人设宴接待客人、远眺观景的地方。

北区建筑是沿可湖而筑的建筑,独具游湖观景的功能,园主人卧室以及书房等皆位于这组建筑中。

历史沿革:可园在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月由张敬修辞职回乡后开始修建。

1949年10月东莞解放后,土改时可园被分做农民住房。

20世纪50年代,可园被改为博厦村敬老院。

1961年,东莞县人民政府着手修复可园。

1966年初竣工,可园正式对外开放。

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可园停止开放。

20世纪70年代,可园被改为华侨旅行社。

1979年,可园管理所正式挂牌,划归东莞县文化局管理。

经过两年的维修,1981年可园重新开放,接待游人。

广东四大名园景点介绍

广东四大名园景点介绍

广东四大名园景点介绍
广东四大名园,指的是佛山的清晖园、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以及东莞的可园。

1、清晖园,位于佛山顺德大良。

清晖园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主人是乾隆年间的进士龙应时。

清晖园的主要景点有船厅、碧溪草堂、红蕖书屋、澄漪亭、惜阴书屋、竹宛、归寄庐、笔生花馆、斗洞、读云轩、沐英涧、留芬馈等。

2、梁园,位于佛山松风路先锋古道,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陆续建成。

由佛山当地的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历时四十余年建成。

据介绍,梁园内精心构思的草庐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异其趣。

3、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番禺南村镇,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

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较好地勾勒出它的特点。

据介绍,余荫山房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

4、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博夏,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有“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之美誉,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

岭南著名画家居巢、居廉曾经长期在可园居住、创作,因此,可园是岭南画派传承发扬的重要基地。

广东这四大名园,有机会一定要去走一走!。

广东四大名园

广东四大名园

梁园

梁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园中亭台楼阁、石山小径、小桥流水、奇花异草布局 巧妙,尽显岭南建筑特色。梁园素以湖水萦回、奇石巧布著称岭南;园内建筑玲珑典 雅,绿树成荫,点缀有形态各异的石质装饰;不仅如此,梁园还珍藏着历代书家法贴。 秀水、奇石、名贴堪称梁园“三宝”。梁园总体布局以住宅、祠堂、园林三者浑然一 体最具当地大型庄宅园林特色,尤其是以奇峰异石作为重要造景手段。其中的四组园 林群体因各自构思取向不同而风格各异,各种“平庭”、“山庭”、“水庭”、“石 庭”、“水石庭”等岭南特有的组景手段式式具备,变化迭出。与各建筑物和景区主 题紧密结合的诗书画文化内涵丰富多彩,诗情画意比比皆是,园内精心构思的“草庐 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异其 趣;展示文人园林特质的“石斋寄情”、“砚磨言志”、“幽居香兰”、“庄宅遗风” 四景,将岭南古园林的多种文化意境,如雅集酬唱、读书著述、家塾掌教、幽居赋闲 等多种文人文化生活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园林景色
• • • • • 清晖园的荷塘南角有一小门厅,这便是古时清晖园的入口。既是??妨从古时清晖园的原入口开始作一番探访。 从华盖里直街横折,走一段路程,便可来到古时清晖园门前。 清晖园的荷塘南角有一小门厅,这便是古时清晖园的入口。既是??妨从古时清晖园的原入口开始作一番探访。 从华盖里直街横折,走一段路程,便可来到古时清晖园门前。 ??妨从古时清晖园的原入口开始作一番探访 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题写的 清晖园” 牌匾,牌匾古朴, 清晖园”三字笔力遒劲,实为大家风范,仰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门厅上至今还悬挂着一块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 门厅上至今还悬挂着一块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题写的 “清晖园” 牌匾,牌匾古朴,“清晖园”三字笔力遒劲,实为大家风范,仰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进入园门,再出稍显狭促的门厅,趁步连廊依墙一段,景象豁然顿开,纵目四顾,己身处澄漪亭挑廊之上。推窗望去:一方荷塘清凉扑面,三两飞燕掠碧而去; 进入园门,再出稍显狭促的门厅,趁步连廊依墙一段,景象豁然顿开,纵目四顾,己身处澄漪亭挑廊之上。推窗望去:一方荷塘清凉扑面,三两飞燕掠碧而去;六角亭凌 波依卧,两水松作亨哈耸立;船厅傲首北面,据岸久泊候佳人款步登临,花亭举翼在东,邀拱石树杪浑然入画。再看水中:百龄龙眼树如巨椽大伞遮蔽房舍, 石树杪浑然入画 龙眼树如巨椽大伞遮蔽房舍 波依卧,两水松作亨哈耸立;船厅傲首北面,据岸久泊候佳人款步登临,花亭举翼在东,邀拱石树杪浑然入画。再看水中:百龄龙眼树如巨椽大伞遮蔽房舍,又将投影把池 面刷上大片墨绿,平生出习习凉意。低头细看:水质清澄 游鳞翔底;水面风静,微泛涟漪。岸边花枝含风,蕉叶弄影,碎撒池中湮映,忽如一阵粤音入耳, 清澄, 面刷上大片墨绿,平生出习习凉意。低头细看:水质清澄,游鳞翔底;水面风静,微泛涟漪。岸边花枝含风,蕉叶弄影,碎撒池中湮映,忽如一阵粤音入耳,脑际间又多出 岭南水乡弥漫的情愫 水乡弥漫的情愫。 些岭南水乡弥漫的情愫。 澄漪亭不但与船厅互为对景,还可平视高低错落而又有花树掩映的房舍亭院,以及东岸拱石凌空、枝叶疏遮密掩的花? 更有近望远眺的花大如碗的玉堂春 玉堂春、 澄漪亭不但与船厅互为对景,还可平视高低错落而又有花树掩映的房舍亭院,以及东岸拱石凌空、枝叶疏遮密掩的花?亭。更有近望远眺的花大如碗的玉堂春、堪称千年 化石的银杏树衬入眼帘 确实是待客品茗、赏荷寻景的好地方。对景, 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法之一 在园林中赏景要注意各景点的题名、题字,一如《红楼梦》所言: 树衬入眼帘, 的重要手法之一。 活化石的银杏树衬入眼帘,确实是待客品茗、赏荷寻景的好地方。对景,是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法之一。在园林中赏景要注意各景点的题名、题字,一如《红楼梦》所言: 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园林中的建筑之名,即是此景点观赏景致的提要。所以,名曰“澄漪亭” 观者大可贪满目秀色入目, “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园林中的建筑之名,即是此景点观赏景致的提要。所以,名曰“澄漪亭”,观者大可贪满目秀色入目,更 要纳水中云天入怀。 澄漪亭名为亭,实际上采用的却是典型的水榭做法:临水架起平台,平台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平台上建有长方形的单体建筑, 要纳水中云天入怀。 澄漪亭名为亭,实际上采用的却是典型的水榭做法:临水架起平台,平台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平台上建有长方形的单体建筑,临水一面是常 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观者既可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为何龙氏要将水榭命之为为亭难窥其原意,但是,龙氏不拘常理每出新意, 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观者既可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为何龙氏要将水榭命之为为亭难窥其原意,但是,龙氏不拘常理每出新意,还会出现在清晖园的其 它方面。 它方面。 黄士俊府第,后为清朝 龙应时购得 应时之子翰林龙廷槐辞官南归,筑园奉母。碧溪草堂,据传是清晖园最早建筑 早先应是龙氏供母之处, 购得。 翰林龙廷槐辞官南归 建筑。 清晖园原为明未 状元 黄士俊府第,后为清朝 进士 龙应时购得。应时之子翰林龙廷槐辞官南归,筑园奉母。碧溪草堂,据传是清晖园最早建筑。早先应是龙氏供母之处, 草堂” 理由是:孝字为先的龙氏总不至于把其母起居之所命名为“草堂” 这完全是文人士大夫隐逸归真、自然无为的心志表达 其次, 士大夫隐逸归真 的心志表达; 可能老人西去之后才定名 “草堂”。理由是:孝字为先的龙氏总不至于把其母起居之所命名为“草堂”,这完全是文人士大夫隐逸归真、自然无为的心志表达;其次,谓之 均是园林中的主要停留点,也是园主常用于待客的地方。所以,碧溪草堂极有可能是龙氏后来取名。 “堂”者,均是园林中的主要停留点,也是园主常用于待客的地方。所以,碧溪草堂极有可能是龙氏后来取名。 玻璃屏门的裙板上 体镌刻有四十八个形态各异的“ 在碧溪草堂明间,设有一座镂空疏竹木雕圆光罩,其工艺精湛且古色生香;两侧玻璃屏门的裙板上, 隶书、篆书和鸟虫书体镌刻有四十八个形态各异的 在碧溪草堂明间,设有一座镂空疏竹木雕圆光罩,其工艺精湛且古色生香;两侧玻璃屏门的裙板上,用隶书、篆书和鸟虫书体镌刻有四十八个形态各异的“寿”字, 称为 百寿图” 通常“百寿图”都是百字构成,而龙家子弟所作此“百寿图”偏偏只有九十六个“ 个中原因大可由观者猜测,也许是龙氏故意给后人设的话资, “百寿图”。通常“百寿图”都是百字构成,而龙家子弟所作此“百寿图”偏偏只有九十六个“寿”字。个中原因大可由观者猜测,也许是龙氏故意给后人设的话资,也说 不定能从中悟出些龙氏对儒道释的另类见解,不失为一文趣。草堂槛窗下嵌着一幅题为"轻烟挹露"的百年阴纹砖雕 刻有幽篁丛竹,刀法圆熟。砖雕题跋: 未出土时先引节, 砖雕, 不定能从中悟出些龙氏对儒道释的另类见解,不失为一文趣。草堂槛窗下嵌着一幅题为"轻烟挹露"的百年阴纹砖雕,刻有幽篁丛竹,刀法圆熟。砖雕题跋:“未出土时先引节, 凌云到处也无心 一表筑园者志向心迹。 到处也无心" 凌云到处也无心",一表筑园者志向心迹。 六角亭与碧溪草堂之间以池廊相接,此亭多半是当年龙氏老母、小姐及女眷活动之处。亭边设有"美人靠",既可“常倚曲阑贪看水” 也宜凭栏玉立, ",既可 六角亭与碧溪草堂之间以池廊相接,此亭多半是当年龙氏老母、小姐及女眷活动之处。亭边设有"美人靠",既可“常倚曲阑贪看水”, 也宜凭栏玉立,体味荷塘听雨任东 风的情愫。池廊上的每道横梁都雕有精美的菠萝 杨桃、香蕉等岭南佳果 散发出浓郁的南粤风土气息。再看亭柱楹联书的是: 跨水架楹黄篱院落, 拾香开镜燕子池塘” 菠萝、 等岭南佳果, 楹联书的是 风的情愫。池廊上的每道横梁都雕有精美的菠萝、杨桃、香蕉等岭南佳果,散发出浓郁的南粤风土气息。再看亭柱楹联书的是:“跨水架楹黄篱院落, 拾香开镜燕子池塘”, 恰可解六角亭“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北倚栏杆。 清平调》 之风情。 恰可解

广东四大名园——岭南园林的代表

广东四大名园——岭南园林的代表

广东四大名园——岭南园林的代表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并称广东四大名园,为岭南园林的代表作。

顺德·清晖园在广东四大名园中,园区面积最大、看点最多、布局最巧妙、园林最精美的无疑是顺德清晖园。

清晖园的最大看点在于套色玻璃、形态各异的园林门窗和精致的亭台楼阁。

门既是一景,又是从一处景点通往下一处景点的通道。

清晖园中没有相同的门,每扇门各具特色,可谓匠心独具。

门上都有对联,既是装饰,也展现出园主人的品位。

除了门,当然还有窗。

清晖园的窗更多的作用不是采光,而是装饰。

与百年龙眼树毗邻的是桃形花窗,窗外还有充满岭南特色的棕榈树。

简简单单的青砖窗,加上窗顶的山石和绿色的攀援植物,又是另外一番风味。

园内的套色玻璃门窗是清晖园最大的特色和最美丽的景致。

经蚀刻加工的套色玻璃制品是岭南园林的一大特色,在其他三大名园和一些现代园林中都可以看到,但品种最丰富、外观最美丽的非清晖园莫属。

其中,最不可错过的是这套清朝乾隆年间评定的“羊城八景”,这是目前仅存于世的清代旧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被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清晖园全园构筑精巧、布局紧凑,建筑物形式轻巧灵活、雅致朴素,庭园空间主次分明、结构清晰。

整座园林尽显岭南庭院雅致古朴的风格,而流水和锦鲤是体现园林静中有动的最好道具。

掩映在花丛中的一座半月亭尤为美丽。

这样的凉亭,貌似完全不是为了遮阳避雨,纯粹只是体现园林的精致与美丽。

佛山·梁园佛山梁园小巧玲珑,但具有浓郁的广府风格,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

梁园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民国初年已濒于湮没。

现存的梁园虽仅为清代所建的五分之一,但仍可让人们于片瓦之中窥探其曾经的繁盛。

船厅三面为大型满洲窗,四周景物尽收眼底,斗室容环宇,是休憩赏景的好地方。

柳枝嫩芽,阳光明媚,身处闹市,园外车水马龙,园内却别有一方洞天。

四大名园

四大名园

梁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松风路先锋古道,是清道光时顺德人梁九华的群星草堂旧址,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

时至民初,一代名园已濒于湮没。

1984年重修后改称梁园,继而于1994年开始大规模的全面修复,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使名园重光成为现实。

现在的梁园,主要由“群星草堂”、“十二石斋”、“汾江草芦”、“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

昔日的群星草堂,是以石取胜的。

梁九华的堂弟梁九图,字福草,是当时的名士。

他写有《群星草堂记》,说梁九华“性好石,辟园地数亩,在沙洛中,布太湖、灵璧、英德等石几满,高逾丈,阔逾仞,非数十人舁不动,或立、或卧、或俯、或仰,位置妥贴,极丘壑之胜”。

相传梁园奇石达四百多块,有“积石比书多”的美誉。

“石庭”中一石成形、独石成景,在岭南私园中独树一帜。

又说,池上有“壶亭”,群星草堂由洛秉章题写了堂匾。

现在的梁园大致上还可见那时的概貌。

梁九图在清道光年间建的十二石斋,因年久废圮,变为一般民居,遗址在今松桂里。

十二石斋旧地原是诗人程可则居住的蕺山草堂,梁九图在该地辟室读书,题称书斋为十二石斋,又自称为“十二石山人”。

番禺诗人张维屏曾写《十二石斋记》记之。

梁九图有《自题十二石斋》诗中道:“衡岳归来意未阑,壶中蓄石当烟鬟。

登高腰脚输人健,不看真山看假山。

”园中布局巧妙,尽显岭南建筑特色,尤其是以奇峰异石作为重要造景手段。

其中的四组园林群体因各自构思取向不同而风格各异,各种“平庭”、“山庭”、“水庭”、“石庭”、“水石庭”等岭南特有的组景手段式式具备,变化迭出。

与各建筑物和景区主题紧密结合的诗书画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园内精心构思的“草庐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异其趣;展示文人园林特质的“石斋寄情”、“砚磨言志”、“幽居香兰”、“庄宅遗风”四景,将岭南古园林的多种文化意境,如雅集酬唱、读书著述、家塾掌教、幽居赋闲等多种文人文化生活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广东四大名园

广东四大名园

广东四大名园
林卓峰
【期刊名称】《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年(卷),期】2002(000)012
【摘要】广东四大名园即东莞可园、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和番禺的余荫山房,也称为清代粤中四大名园。

它们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风格,并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乡土文化的影响。

它们的占地面积并不大,但能将大自然中的春华秋实、山高水长浓缩在一园之中,有"缩龙成寸"的意趣。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林卓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3
【相关文献】
1.广东四大古典名园植物调查分析 [J], 郭春华;刘小冬;余盘满
2.广东岭南古典园林的声景观研究——以广东四大名园为例 [J], 朱健钦
3.咏广东四大名园 [J], 冼世棠
4.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年底新装迎客 [J],
5.旅游解说对园林遗产地游客的影响研究——以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为例[J], 陶伟;杜小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晖园半月亭

清晖园半月亭

历史沿革




园址原为明朝万历丁末状元黄士俊宅第,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顺德杏坛镇人黄士俊 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为了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在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修建了 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后黄家衰落,庭院荒废,清乾隆年间,当地龙氏碧鉴海支系21世龙应 时得中进士,将天章阁、灵阿之阁购进。 该院归龙家后,由龙应时传与其子龙廷槐和龙廷梓,后来廷槐、廷梓分家,庭院的中间部分归 龙廷槐,而左右两侧为龙廷梓所得。其中龙廷梓将归他的左、右两部分庭院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 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人们俗称左、右花园,南侧的龙太常花园在园主衰落后,卖给 了曾秋樵,其子曾栋在此经营蚕种生意,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又称广大园。 应时长子龙廷槐字澳堂,大良人氏,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 院编修,候补御史。嘉庆五年(1800年)辞官南归,筑园奉母。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其 子龙元任请了江苏武进进士,书法家李兆洛书写了“清晖园”三字书余园的正门上方,以喻父母之 恩如日光和煦照耀。其后,经廷槐之子龙元任,孙龙景灿,曾孙龙诸慧一门数代的继续精心营建, 几经修改加工,至民国初年,全园格局始臻定型。抗日战争期间,龙氏家人避居海外,庭院日趋残 破。 近年来,顺德区委区政府对清晖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1959年,中共广东省委书纪陶铸莅临 视察,深为关注,批专款予以重点保护,同年县政府重修扩建清晖园,与左右的楚香园、广大园 (均为龙应时后裔所建)合并,面积由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近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1996年) 起,顺德市委、市政府鉴于其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清晖园进 行再度兴工扩建,扩复旧制,以重现名园精髓,以接待海外广大游客,增加了凤来峰、读云轩、留 芬阁、沐英涧、红蕖书屋等多处建筑景点,面积由70多平方米增至2.2万平方米。

佛山梁园

佛山梁园

佛山梁园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佛山旅游,我是导游***。

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游览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佛山梁园。

佛山梁园位于佛山松风路先锋古道,由当地诗书名家梁霭如,梁九章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是佛山梁氏宅院的总称。

早在清代梁园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及东莞可园并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梁园素以湖水萦回、奇石巧布、布局巧妙著称岭南,是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

园内建筑玲珑典雅,绿树成荫,各种各样的石质装饰随处可见;不仅如此,梁园还珍藏着历代书家法贴。

秀水、奇石、名贴堪称梁园“三宝”。

【总体布局】梁园总体布局以住宅、祠堂、园林三者浑然一体最具当地大型庄宅园林特色,广东佛山梁园以奇峰异石作为重要造景手段,是研究岭南古代人文园林特色地方、构思布局,造园组景、文化内涵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

在“广府文化”中,对花园式宅第和自然的空间环境的向往,梁园可算是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部曹第】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走近梁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部曹第。

明清时各部、司官通称“部曹”,梁九华关至大理寺主事,又称“部曹”,故其宅第称“部曹第”。

【宅第区】梁园宅第是目前佛山市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之一,为三路四进式平面布局,占地1500余平方米。

各进单体建筑室内布局基本一致,设有正厅和朝厅各三间,以天井相隔,左右为两廊,形成“回字形”的小院落,故称“三间两廊“。

厅堂居室的内外定单和门窗的设置合理,使整个住宅区冬暖夏凉。

佛堂的坐姿观音,为楠木雕刻,座下为莲花须弥座,两边各有形态相异的观音化身九个,是礼佛祈福之地。

如果游客当中有信观音的朋友,大可在这里许个愿,诚信的参拜一下。

客堂是梁氏家族会客的地方。

九华居室为清代珠三角地区典型的“三间两廊“带朝厅式的住宅建筑。

室内装修素雅大方,注重采光和间隔变化,家具陈设讲求雅致精巧,体现了主人的追求和品味。

穿过刺史家庙,就到了荷香小谢,我们继续往前走,就到了群星草堂。

可园.

可园.

草草草堂
一出草堂就进入了“擘红小榭”,这是一个半亭似的建筑,一半在园中,一半好象消 失在草堂中了,设计十分奇特。当初它的周围都种满了荔枝等亚热带水果,因为品尝 荔枝最要新鲜,所以坐在这小榭中,伸手可摘取树上的红荔,剥而食之,是最佳的待 客之道,因此这个小榭叫“擘红小榭”。 “擘红小榭”是著名的环碧廊的开端,长廊环绕穿行整座园林一周,因穿梭于浓 密的绿色植物丛中得名“环碧廊”。这个名字也是有来历的,因为当年张敬修在广西 任职时常常与居巢一起到广西名人李秉授的环碧园中切磋画艺,对那时的时光深深留 念,所以在自己园中建一条环碧廊以滋纪念。循行这环碧廊,秀奇、幽深的园景便逐 渐展现在眼前,而且南粤多雨天热,这样一天就日出不怕晒,下雨不怕淋,任何时侯 都可畅游全园了。廊中挂满书画珍品,既可赏绿又可赏文,这些画就多以岭南画派的 作品为主,大家正可以好好欣赏。 欣赏岭南园林,必与苏州园林相比较。中国的园林大至分为三类,一是北方的皇 家园林,以规模宏大、雍荣华贵著称,二是苏州园林,以粉墙碧水、玲珑素雅著称, 三就是我们岭南园林,介于南北方风格之间,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并柔和国外造园 的手法,所谓“岭南园林,每周以楼,高树深池,阴翳生凉,水殿风来,溽暑顿消, 而竹影兰香,时盈客袖,此唯岭南园林得之,故能与他处园林分庭抗衡。” 大家等会在参观时可以注意一下,苏州园林都是粉墙木柱,而我们广东园林却多 用砖墙石柱,苏州园林多用太湖石叠造假山,但广东太湖石难得,所以这种假山甚少, 但却有我们广东自己的奇石黄腊石。苏州园林色彩素淡,广东园林却鲜艳许多,一是 由于广东气候条件好,四季都鲜花常开,所以园主人可以分种轮开花卉,让园中四季 鲜花点缀,二来广东与外洋贸易最早,所以园林也吸收了不少国外的新鲜玩意,象刻 花彩色玻璃,在广东四大名园中都有表现,等会在可园中也可见到。

【五年级作文】东莞印象之可园

【五年级作文】东莞印象之可园

【五年级作文】东莞印象之可园
东莞,有特别多可以让我们游玩的好地方。

其中可园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可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建在城市的道路边上,门前车水马龙,热闹繁华,两个石狮子静静地站在那里。

进入园内,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那小小的、方形的荷池。

现在是冬天,只能看到枯黄的荷叶。

如果在夏天,就能看到美丽的荷花,闻到幽幽的荷香。

往左走就是古建筑区。

迈入客厅,左边是草草草堂,是园主当年作画和休息的地方,现在作为一个展览室,介绍主人的生平、故事,展示一些国画。

这里还设置了电子屏幕,只要手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可园的每一部分。

从草堂走出来,就到了擘红小榭,它又称半月亭。

那里有好几棵枝繁叶茂的龙眼树和荔枝树。

以前主人就在那里和客人品尝美味清甜的龙眼和荔枝,观景赏花。

现在是供人游玩和休息的地方,小朋友们还可以喂喂池子里的小金鱼。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沿着小榭左边的环碧廊迂回前行,就来到了可轩,也叫桂花厅。

这个名字的由来很简单,因为到处都可以见到桂花。

可轩的门罩雕满了大大小小的桂花,连底下的地砖也布满了,走在上面,好像踏在朵朵桂花上。

从桂花厅往上走,就来到了邀山阁。

邀山阁是可园最高的建筑,碉楼式样,共四层。

第四层四面都是大大的窗户,最适合观景。

站在窗户前,可园大半的美景尽收眼底。

听说原来在邀山阁,可以看到一大片墨绿墨绿的山色,现在放眼望去是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可园,是我们周末、假期常去游览的好地方,我喜欢东莞的可园。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一章可园综论

第一章可园综论

可园综论——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王红星东莞可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并称广东清代四大名园。

可园主人张敬修(1823-1864),字鉴中,号德甫[1],东莞博厦人,以武将之姿起家,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以文人之风行世。

1850年,张敬修开始建造可园,历时十多年[2],并广邀文人雅士聚会,可园成为“居派画法”的生发地和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

一、武将文人可园主人张敬修是一员武将,在平定匪乱、与太平军作战中,战功卓著;在抗击英国侵略者中,英勇顽强,是一位民族英雄。

同时,张敬修又是一个文人,情趣高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显示了独特的文人风范。

东莞可园张氏家族是唐代宰相张九龄弟张九皋的后代,《东莞张氏如见堂族谱》有明确记载:“东莞如见堂张氏,有名岘者,仕宋为惠州海丰县尉,宋高宗绍兴间迁东莞,传八世,至第九世分为[1]杨宝霖.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3.[2]杨宝霖.张敬修、可园与“二居”∥“莞城千年文化”编辑委员会.莞城千年文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132.二十四派,时在元末明初。

有彦瑜公派繁衍于莞城博厦、栅口一带,至张敬修,为二十三世。

”[1]张敬修的父亲张应兰(1763-1837),字楚佩,号九畹。

乾隆四十五年(1780)被取为附贡[2],存四子:源深、熙元、敬修与抡元[3]。

张敬修生于道光三年(1823)八月,终于同治三年(1864)正月,享年四十二岁。

张敬修有元配夫人陈氏,有妾郭氏、何氏、孔氏,在广西军中,另有一小妾雪香随同作战[4],有三子:振烈、家驹、重轮[5]。

张敬修受四兄弟中二哥张熙元的影响最大。

张熙元(1803-1869),字伟中,号天民,善经营,财货日丰,富甲一方,为弟敬修援例捐同知一职[6],从此,张敬修走上屡立战功的戎马生涯。

(一)戎马生涯作为一员武将,东莞可园园主张敬修在广西、广东平定匪乱、与太平军的战争中,战功卓著,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抗击英国侵略者中,英勇抵抗外族的侵略,是一位民族英雄。

东莞可园特色赏析

东莞可园特色赏析

东莞可园特色赏析摘要:东莞可园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

该文通过对东莞可园的考察,从选址、创始人背景、历史沿革、可园古建筑特点等方面对其建筑形态和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展示出可园的现状与内涵,对可园的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东莞可园历史沿革建筑特点1 园区分析1.1 选址分析东莞可园所处的片区,位于广东经济重镇东莞市莞城区,属于莞城区3大旧城片区之中的运河西片区,紧贴可园历史保护区(图1)。

区内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大量被完整保留下来的清末历史街巷、园林遗址、祠堂、名人故居等[1]。

由于岭南地处亚热带,所以东莞可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强,雨水多。

为适应广东这炎热多雨的气候,可园大门入口设在东南角,正对东莞夏季主导风向。

而且,可园的建筑群体主要是以木石青砖为主,这既不同于北方园林建筑厚重的砖石结构,也不同于江南园林轻巧的廊柱结构。

图2 可园平面图从整体布局聚居形式上说,可园可谓高低错落,处处想通,曲折回环。

其整体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体现了典型的岭南式风格[5]。

1.3 交通核心——环碧廊进入可园内部,你将看到一条贯通环绕全园的长廊,那就是环碧廊(图6)。

当年,环碧廊的周围种满了花草,满眼碧绿,让人如沐春风。

它不仅防晒遮雨,出行方便,还把可园各组建筑连通起来,形成“连房广厦”的格局。

人们在游园的时候,随着时间消逝,脚步的移动,循廊前行,一折一景,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景观连续画面。

环长廊一周,全园景色可尽览无遗。

图4 输风口图6 环碧廊1.6 园主人小天地园区内有一处倚着四面的楼房而形成的一方独立的空间,名叫“壶中天”(图6),这是园主人下棋喝茶的小天地。

中国古建筑讲求好意头、四周房屋滴水到中间,是聚财的意思。

这里环境清静幽雅,当年主人邀上三五个文人雅士聚座一起,聊天、品茶、下棋,又可欣赏可园建筑艺术,看看精美的檐板上的雕刻绘画,以及楼道的扶栏、檐角,再听听楼上传来的乐曲音韵,十分可人、舒适。

岭南四大名园

岭南四大名园
N22°50′18.51″ E113°14′5俊所建的黄 氏花园,现存建筑主 要建于清嘉庆年间。 园取名“清晖”,意 为和煦普照之日光, 喻父母之恩德。
• 构筑精巧,布局紧凑。 • 建筑艺术颇高,蔚为
壮观,建筑物形式轻 巧灵活,雅读朴素, 庭园空间主次分明, 结构清晰。 • 整个园林以尽显岭南 庭院雅致古朴的风格 而著称,园中有园, 景外有景,步移景换, 并且兼备岭南建筑与 江南园林的特色。
• 2001年06月25日,余荫山房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 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可园
广东省东莞市西博厦村
N23°02′42.43″ E113°44′18.17″
东莞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为莞城人张
敬修所建,此人以捐钱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免职回乡, 便修建可园,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全部建成。为清代广东 四大名园之一,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 园中亭台楼阁、石山小径、 小桥流水、奇花异草布局 巧妙,尽显岭南建筑特色。 梁园素以湖水萦回、奇石 巧布著称岭南;园内建筑 玲珑典雅,绿树成荫,点 缀有形态各异的石质装饰; 不仅如此,梁园还珍藏着 历代书家法贴。秀水、奇 石、名贴堪称梁园“三 宝”。
余荫山房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N23°0′51.25″ E113°23′23.67″
•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 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 园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 充分表现了古代汉族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 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 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 一的汉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广府

广府

广府广府●代表性建筑:广州西关大屋、广东清代四大名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开平碉楼、三水大旗头村、从化钱岗村、深圳大鹏所城,等等。

广州西关大屋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

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

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

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这里的西关大屋和竹筒屋等广州典型的传统建筑便应运而生了。

由于此类建筑以西关一带居多,故称为"西关古老大屋"。

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尚有保留价值的则只剩下10间左右,如十三甫正街15号的西关大屋等。

西关古老大屋建筑风格西关古老大屋是过去豪门富商在此营建的大型住宅。

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

其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

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

每厅为一进。

厅与厅之间以天井相隔。

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

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

最后为厨房。

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

庭院后部为书房。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

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西关古老大屋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

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碉楼不仅是江门人的骄傲,更是全国人民的骄傲,甚至是全世界的骄傲民系简介:中原移民以及融入汉族中的越人和俚人发展成广府人,现今约有3800万人。

古建筑保护探索之路

古建筑保护探索之路

古建筑保护探索之路作者:黎莹莹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22期摘要: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并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通过对青苔形成的条件、以及对可园古建筑的青苔防治工作的探索与总结,抛砖引玉,以引起人们对古建筑保护的关注。

关键词:可园;古建筑;青苔防治;保护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并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是岭南建筑艺术的瑰宝。

岭南地区有着非常肥沃的土地,其烧出来的青砖耐用百年,且透水透气功能比其它材质要好,非常适合岭南的温热多雨气候;另外,东莞有着保存至今的资源丰富的燕岭红砂岩古采石场,故可园的建筑在材料上的运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主要建筑皆为砖木结构,墙体为广东建筑常见的青砖,以红砂岩作为墙裙、柱子或门框装饰,地面则采用了方形阶砖、青砖、麻石等,具有浓郁的广府建筑特色。

一、青苔形成条件因为广东咸湿多雨的气候特色,导致这一清代建筑受到微生物的严重侵蚀,不仅地面青苔生长特别严重,在栏杆、墙面甚至屋面等到处都可以看到青苔的痕迹。

分析可园青苔大面积滋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园内水体面积较大,且富含藻类:可湖、水景池的水质常年呈绿色,尤其夏天,可见大量藻类漂浮在水面,这些藻类可随水的渗透或流动迁移到别处。

同时,大面积的水体为可园提供了一个湿润的环境,空气流动带动水气粘附在建筑表面,这是青苔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靠近水体青砖小路、建筑墙脚的青苔滋生尤为严重。

第二方面,环境阴凉,日照合适:可园内绿树成荫,夏天非常凉爽,这也为青苔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为青苔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光照,在较为阴凉处更易繁殖。

以花之径为例,花之径为一条红砂岩铺成的小路,路作三折,在光照强烈的路段基本没有青苔生长的痕迹,而在有树荫遮挡的部分,则容易滋生青苔。

第三方面,地面材质问题:可园地面的青苔滋生,主要出现在以阶砖、青砖和红砂岩铺设的地面,而麻石及混凝土地面几乎没有青苔痕迹。

广东可园

广东可园

可堂”是可园最庄严的建 筑,四条红石柱并列堂前, 显得气派不凡。堂外左右 两廊长花基,秀丽中蕴藏 着庄严肃穆。 可园最高地 方是“邀山阁”,是主人观 览远近景物的最佳处。
山阁
“邀山阁”雕梁画栋,造型秀丽,登临此处,俯瞰全园, 则园中胜景均历历在目,犹如一幅连续的画卷。纵目远眺, 博厦一带山川秀色尽入眼底,深得借景之妙。“邀山阁” 下面是绿绮琴楼,是主人弹琴之所,也是女眷居住之地, 人称小姐楼。相传清咸丰年间,园主人得了一台出自唐代 的古琴,名绿绮台琴,他建此楼专门收藏此琴, 命名为 绿绮楼。现在的绿绮楼开设有琴书会友项目,重现150年 前的大家闺秀琴棋诗书生活。人们进入绿绮楼中,仿佛有 时光倒流之感,实为雅俗共赏之处。
景点欣赏
• 双清室是可园的又一胜景,其结构十分奇妙:堂中的建筑、 地面、天花、窗扇皆用“亚”字为图,相传亚字是吉祥之 字。双清室是园主人用来吟风弄月的地方,根据堂前湛明 桥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双清”。 • “双清”之后,是“问花小院”,为主人赏花之处。 顺环碧廊步出“问花小院”,来到一处广阔空间,园中花 丛果坛,满目青翠,被称为“壶中天”。“壶中天”无任 何建筑,它是倚着四面的楼房而形成的一方独立的空间, 是园主人下棋喝茶的小天地。从这里出后庭,广阔的可湖 展现眼前,让人身心大畅。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美丽的可园
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为莞城 人张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广西按察, 后被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三年后竣工,咸丰八 年(公元1858年)全部建成。面积2204平方米, 外缘呈三角形,绕以青砖围墙。园内有一楼、六阁 、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 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 等等,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最高建筑 可楼,高15.6米,沿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邀山阁, 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莞城景色。

游可园

游可园

游可园
寒假到了,我们一家人到东莞玩,游览了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一可园。

据了解,可园始建于1850年,直至1864年才基本建成。

可园主人张敬修是东莞博厦人,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一进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池。

小池里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荷叶,荷花开得娇艳欲滴。

小池正中央屹立着一座青青的假山。

向前走,会看到一块迎宾石。

踏进古门,会看到可园主人张敬修的简介,简介旁屹立着他的雕像。

离开了雕像,我们来到了环碧廊。

环碧廊全长100多米,迂回曲折,连贯全园,防晒遮雨,方便出行。

不过现在由于它太古老了,所以被封锁了。

沿着小路,我们像走迷宫似的,来到了邀山阁。

邀山阁高约米,大约有5层楼高。

从邀山阁下来,有一个湖泊,周围种着柳树。

湖泊中有个凉亭,叫可亭。

湖泊里有各种各样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小鸟们在半空中飞翔,唧唧喳喳地叫着,好像在为人们演奏歌曲。

接着,我们来到了花隐园。

花隐园里有十二生肖的石雕,据说生肖属相的记载,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距今已有近二千年历史。

可园整个布局,高低错落,曲折回环,疏处不虚,密而不逼,真是岭南园林的珍品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北京皇家园林的雍容华贵,苏州江南园林的秀丽典雅,广东岭南庭园的畅朗轻盈,成为中华大地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史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的广州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顺德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代表着清代岭南园林的文化。

其造园组景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园林“相地合宜”、“巧于因借”等优秀传统,又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庭园”景观。

或以大型的船厅,高达四层的邀山阁体现独到的创意,或以水石运用、缩龙成寸的手法而独树一帜,展示出岭南庭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丰富文化意境,是中华民族遗产的绘画、诗文、书法的综合体现,极富有诗情画意。

而四大名园又不约而同地位于富饶的珠江三角洲鱼米之乡。

更使游人有一种如进入岭南丹青画中游的感觉。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

为南村举人邬彬(燕天)为纪念祖先余荫而于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兴建,距今昔130多年了。

邬彬在北京做过官,见识面广,聘请了江南、江北许多园林名师设计,并吸收苏州园林的精华,借鉴北京建筑装饰艺术之湛美,结合岭南文化之特色,前后历时五年,花费白银近三万两,建成了馀荫山房。

全园建筑面积近二千平方米,以“小巧玲珑”的独特建筑风格赢得岭南园林艺术精品的著称,誉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这座古庭园,布局精巧。

它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桥廊堤栏、石山碧水尽纳于三亩之地,并引进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咫尺山林,花草萦绕,丹青桂飘香。

使得小小园林显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其三进门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深柳堂乃园中主建筑,中堂上一对联:“山馀步月三弓地,房荫停云一径幽”两壁用木条分格镶嵌的彩色满洲玻璃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槅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珍品。

屋檐前一棵炮仗花,树龄已有130多年。

逢初春时节开花,橙红色的花团累累成串,形似炮仗,十分夺目。

其树头径粗60
多厘米,像盘龙蜿蜓而上,铺天盖地攀满花棚,成天然之凉棚,确实“馀荫”也。

隔四方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东有玲珑水榭(八角亭),是园主与客人吟风弄月、诗颂酒文、酬唱之所。

来薰亭半倚墙而筑,孔雀亭跨水而设,卧飘庐幽辟西隅,杨柳楼台构通内外。

走廊边的夹墙上竹影摇曳,谓之“夹墙竹”。

身临虹桥,凭栏莲池,观鱼赏花,风送荷香。

给人一种恬静幽雅之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

东侧还有座瑜园(小姐楼),是园主第四代子孙邬仲瑜所建(1922年)。

两园合壁联珠,相辉交映。

馀荫山房也是近年来拍摄电视剧、广告剧常用的外景场所。

如香港艺人张伟健主演的电视连续剧“神探方天谬”就是一例。

梁园
梁园是佛山梁氏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主体位于佛山市松风路先锋古道。

梁园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年-1850年)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

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庭园”空间变化叠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淡雅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式式俱备,轻盈通透;园内果木成荫、翠竹婆娑、繁花似锦、绿草如茵。

加上曲水回环、小桥流水、石路小径、亭阁临池、回廊曲折、花堤柳岸、绿水碧波。

火红的簕杜鹃低垂湖岸,几只白鹅红掌拨清波,形成特有的岭南水乡韵味;园内有荷香水榭、水庭、韵桥、石船、回廊等之景点。

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态、设置组合之巧妙脱俗而独树一帜,是闻名遐迩的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时至民初,这一代名园已濒于湮没,1982年,佛山市政府首先对群星草堂进行抢救保护,1994年开始大规模全面修复,总面积达到21,260平方米,使名园重现光华。

成为佛山市又一大主要旅游景点。

清晖园
清晖园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位于顺德市大良清晖路23号。

以尽显岭南庭园雅致古朴的风格而著称。

该园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府第,后黄家中落,清代乾隆年间,为进士龙应时购得。

嘉庆五年(1800年),龙应时之子、翰林龙廷槐辞官南归,筑园奉母。

其后,经龙氏数代精心营建,格局始臻定型。

抗日战争期间,龙家避居海外,庭园渐破败落。

1959年,已故的前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莅临视察,深为关注,指示重点保护,并批款修复,且将毗邻之楚芗园、广大园、介眉堂收入园址,辟作县委第一招待所。

集旅游、服务于一身。

1982年,邓小平南行视察时,曾在清晖园的大会议厅里接见顺德县委、县政府等领导,作了重要讲话。

近年来,顺德市政府对清晖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和扩建,面积扩大为2.2万多平方米。

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换,兼备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之特色,令人流连忘返。

园内水木清华、景致幽雅,碧水、绿树、石山、小桥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造型构筑别具匠心,广种花卉果木近百种,其中水松、白兰、紫藤、龙眼、玉堂春、银杏、沙柳等树龄均有百年以上,四季葱茏满目。

古今名人题写之楹联匾额比比皆是,如“碧畦卖菜门前雨,花壁垂藤瓦脊香”、“细石平流游鱼可数,小山芳树玲畜时来”、“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寻竹翠玲珑”等。

建筑之雕镂绘饰多是岭南佳果花鸟为题,艺术精品俯仰即拾。

集建筑、园林、雕刻、诗画、灰塑等艺术一体,凸显出我国古园林“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其主要景点有船厅、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惜阴书屋、竹苑、斗洞、笔生花馆、归寄庐、小蓬瀛、红蕖书屋、凤来峰、狮山、读云轩、沐英涧、留芬阁、八角壁裂石池等。

可园
“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城区可园路32号,始建于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年)。

特点是面积小、设计精巧。

窗雕、栏杆、美人靠、地砖亦各具风格。

在三亩三(2204平方米)的土地上,把住宅、客厅、别墅、庭园、花圃、书斋、艺术地揉合地一起,山水桥榭、亭台楼阁、厅堂轩院,一并俱全。

它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

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占水栽花、幽而有芳、加上做工清密细致。

极富岭南特色,是广东园林之珍品。

可园创建人张敬修字德圃,东莞博厦人,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政使,在建好此园之前,原心里取名为意园,竣工后,大排筵席,庆贺一番,让人们品评、鉴赏。

后引骚人墨客游览全园,以征之意见。

众人一时不知如何说好,只是词不达意地都应说:“可以!可以!”。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可”在“意”(以)前,张敬修便将园名改为“可园”,以示自谦。

张敬修投笔从戎,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清通。

又在可园时,常邀诗人张维屏、秀才简士良、金石名家徐三庚等人在园内联吟、颂赋、传艺。

岭南画派祖师居廉、居巢在可园作画十年,创无骨法、撞粉法、撞水法的花鸟画并传授高徒,其学生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创立了岭南画派,使可园成为岭南画派的策源地之一。

岭南画派素以逼真传奇、以形写神、妍丽秀美、韵至清新、造化自然。

可园景点有荷花池、草草草堂、环碧廊、擘红小榭、可轩、双清室、曲池、湛明桥、滋树台、花之径、问花小院、可堂、雏月池馆、博溪渔隐、诗窝、可亭、花隐园、息窠、绿绮楼、邀山阁、壶中天、拜月亭、钓鱼台、瑶仙洞等。

可园美景数不胜数,一砖一瓦一木一石均堪鉴赏。

楼高四层的邀山阁上四面是窗户,站在上面远眺,大有“空谷来风,高山占云”之势。

坐在古园可堂二层楼走廊临窗的美人靠上,又有如置身于现代城市家居建筑设计的飘式窗台上,古今对比有同曲异工的感觉。

现四大名园分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邮政部在1998年发行了一套四枚以广东四大名园为图案的《岭南庭园》特种邮票,面值合共为40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