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的分类
揖礼拱手礼抱拳礼鞠躬礼
![揖礼拱手礼抱拳礼鞠躬礼](https://img.taocdn.com/s3/m/be9675b1ff00bed5b9f31dfd.png)
《论语》原文
• 10.3君召使摈(bìn),色勃如也,足躩 (jué)如也。揖(yī)所与立,左右手, 衣前后襜(chān)如也。趋进,翼如也。 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 译文:鲁君召他去接待外国的贵宾,面色矜持庄 重,脚步也快起来。向两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 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裳一俯一仰,却很整齐。 快步向前,好像鸟儿舒展了翅膀。贵宾辞别后一 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 三度鞠躬:上身倾斜角度约为45度左右, 表示向对方深度敬礼和道歉,常用于中国 传统的婚礼、追悼会等正式仪式,服务场 合中很少使用。
两种鞠躬礼
• 鞠躬礼分两种:一种是三鞠躬,也称最敬 礼。鞠躬前应脱帽(摘下围巾),身体立 正,目光平视。鞠躬时,身体上部向前下 弯约成九十度,然后恢复原状,这样连续 三次。参加追悼会,向遗体告别时进行三 鞠躬,应注意庄重、严肃。
• 在喜庆的结婚仪式中,新郎新娘三鞠躬应 面带微笑,自然大方,切忌轻佻、敷衍扭 捏。
• 另一种是一鞠躬,几乎适用于一切社交场 合。如晚辈对长辈、学生对教师、下级对 上级或同事之间以及讲演者、表演者对听 众、观众等都可以行一鞠躬。
• 行礼时,身体上部向前倾斜约15度,随即 恢复原态,只做一次,受礼者应随即还礼。 但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不鞠躬,欠身 点头即示还礼。演员对观众致鞠躬礼后, 观众或听众以掌声还礼。
鞠躬礼的作用
• 鞠躬不仅是我国的传统礼仪之一,也是很 多国家常用的礼貌方式。在我国,鞠躬常 用于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 辈表达由衷的敬意,也常用于服务人员对 宾客致意,或表演者、演讲者、领奖者对 听众、观众表示尊敬和感谢,有时还用于 向他人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或诚恳的 抱拳是,右手握实拳,左手抱住或遮住右拳 (注意左手大拇指不要指向自己,而应曲 起贴紧虎口处,以免有狂妄之嫌),置于 胸前或偏上,离开胸部20厘米左右,两肘稍 抬,现在一般用于武术界。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d6df019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3.png)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中国古代五礼教案 ppt课件
![中国古代五礼教案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58ad020912a2161479297d.png)
动” 。
ppt课件
9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二)礼仪的发展
4、强化时期:秦汉至清末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 庭伦理两类。其共同点,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 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 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 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 神枷锁。
告,祈求神祇qí的佑护。
ppt课件
25
二、吉礼
3、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 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 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 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
ppt课件
16
二、吉礼
(一)祀天
1、圜丘祀天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
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
像前行“恭谢礼”。
辽代祭天与祭山并举,设天神、地祇之位。
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丘祀天之礼。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宪宗时曾在日月
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
汉高祖二年(前205 年),又增建北畤,祭祀黑帝。汉文帝时,在渭阳修建 了五帝庙,由皇帝亲祭,这是五帝的正祭。
ppt课件
21
二、吉礼
(一)祀天
4.日月 相传古代帝王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一说月坛)。日坛称为“王宫”,也 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祭日于 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另外,郊祀天地常以日月从祀;诸侯觐见天 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祈年、禜(yíng)祭等也都要祭日月。
中国古代五礼
![中国古代五礼](https://img.taocdn.com/s3/m/dccb99e3ba0d4a7302763a3d.png)
中国古代五礼
中国古代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
从周至清,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或因地制宜,或约定俗成。
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
汉族统治者用这个系统,掌管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用这个系统。
甚至民国时期也将当时的礼仪制度都纳入五礼分类中。
吉礼:祭祀以祈求吉祥的礼仪。
(如:祭祀天神地祗和宗庙(祖先)的祭祀。
封禅是历代最大的吉礼。
)
凶礼:伤亡灾变之礼。
(如: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丧礼最为重要。
)宾礼:主宾相见场合的礼仪。
(如:朝拜,会见,会盟,中国与外国之间关系的仪典。
)
嘉礼:“喜庆”之礼。
(如: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
)
军礼:军武之礼。
(如: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
)。
古代女子礼仪
![古代女子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5220183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1.png)
古代女子礼仪相见礼”是我国古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简略来说,就是相互见面的礼节。
这些礼节规范着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行止坐卧提供了准则。
这些理解都是人们观念的反应,因此一个简单的礼节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趋(二)拜(三)拱手(四)作揖(五)唱喏(六)长跪(七)鞠躬(八)寒暄(九)叉手(十)仕女见男子礼俗道万福也是属于古代女子礼节。
唐宋时妇女与人减免行礼之时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
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侧,弯腿屈身以示敬意。
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3aeaf4a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3.png)
古代基本礼仪古代基本礼仪下面整理的古代基本礼仪的国学常识提供给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非常严密的。
中国古代礼制包括具体的礼节仪式,以及古代的礼包括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所以比一般想像的礼的范围广泛。
各个时代的礼又是互不相同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礼仪也是不相同的。
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一、五礼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
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
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
【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
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
二、冠礼冠礼是古代的一种成年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被承认为氏族的真正成员。
【占卜】父亲筮来分别确定行冠礼的日期和给儿子加冠的来宾,然后将冠礼日子通知加冠来宾。
【行礼】冠礼日早晨,父亲将来宾迎入庙,儿子出房就位,然后行礼;来宾将规定的服饰给青年披上,反复三次,称为始加、再加、三加,并用酒祝祷青年。
【拜母】儿子由西阶下,去拜见母亲,然后再回到西阶以东。
【取字】来宾给青年取一个字,其父送来宾出庙门,青年会见兄弟姑姊,再拜见君主、乡大夫、乡先生等;其父用酒款待来宾,并赠束帛和俪皮。
冠礼完成。
是否有字,是一个人是否成年的标志。
中国传统的礼仪分类
![中国传统的礼仪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1e4736c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b.png)
中国传统的礼仪分类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
中国礼仪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餐桌上的礼仪,待客之道,拜访致礼等。
现推广“八礼四仪”。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https://img.taocdn.com/s3/m/b32e0fc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d.png)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在封建宗法社会中,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直至清末。
而宗子则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XXX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庶子则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XXX以后XXX由嫡子,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在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惯上以伯、XXX、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如《左传·文公十八年》:“XXX有才子八人:XXX、XXX、叔献、XXX、XXX、XXX、XXX、XXX。
”次序XXX、XXX、叔、季并循环使用。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XXX”,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XXX”。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XXX《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XXX(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XXX时,说XXX是“大义灭亲”。
而“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当“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中国古代宫廷礼仪
![中国古代宫廷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26e5f87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d.png)
礼仪与权力关系的反映
礼仪与权力的象征
在古代中国,礼仪不仅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也是权力关系的反映 。
礼仪与权力的展示
皇帝通过繁琐的礼仪来展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而官员和百姓则通 过遵守礼仪来表达对皇帝的尊敬和顺从。
礼仪与权力的维护
通过礼仪的运用,皇帝和官员的权力得到了维护和巩固,从而保证 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跨文化沟通
古代宫廷礼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跨文化沟通,消除文化 隔阂,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发展。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01
传承历史
古代宫廷礼仪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通过传承和发扬,有助于让人们
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02
艺术发展
古代宫廷礼仪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传承和发
尊严和权威的方式。
02
宫廷礼仪分类
朝仪
01
02
03
朝仪的起源与演变
从秦汉到明清,朝仪的起 源、演变历程以及背后的 意义。
朝仪的仪式程序
包括皇帝登基、臣子朝拜 、奏事等环节,以及与之 相关的仪式程序和规定。
朝仪的场所与器具
介绍朝仪场所的布置、使 用器具以及与朝仪相关的 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宴饮礼仪
05
古代宫廷礼仪的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文化价值
古代宫廷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 社会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传承历史 文化的途径。
道德教育
古代宫廷礼仪强调忠诚、孝道、礼仪等传统美德,对现代 社会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 质和社会责任感。
旅游开发
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礼仪与道德规范的体现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b393f8c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63.png)
古代文明礼仪文明的灿烂光华。
作为记录古代文明的文言文,蕴涵大量的古代礼仪,中学语文教材上也涉及许多。
了解它,不仅欣赏到古代礼仪文化,而且帮助读者,特别是中学生扫除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
古代礼仪,包括“吉”、“嘉”、“军”、“宾”、“凶”五个方面,下面结合中学教材,历历介绍给中学生朋友。
一、吉礼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
•祭宗庙• 《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牺牲玉帛”是祭宗庙的祭品,祭者将之列于神案之上,祈求祖先之灵的护佑。
•拜先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我”入塾之初,便被领着拜匾和鹿,“算是拜孔子”,这也是吉礼的一种。
•腊祭• 古人在岁末祭社(即祭土地神),祈求生命之本――农业的丰收,是为腊祭。
如《祝福》中写道“天地众神歆享了牲醴和香烟”,这便是祭者所期望的结果;又如《社戏》中所描述的“社戏”,也是为祭土地神而举办的大型民间活动。
现今民间所谓“送灶”,则是“腊祭”的遗留。
二、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宴礼• 古礼规定,在宴饮之时,配以乐舞,是为宴礼。
如《醉翁亭记》中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丝竹”(即管弦乐曲)便是宴礼的一部分。
•投壶之礼• 这种礼节是从古人宴时骑马射箭取乐演化而来的,“投壶”即把箭投入壶中,壶束颈鼓腹,其中盛以小豆,使箭投入后不至于弹出,一般距投者三箭半,投中者罚不中者饮酒,以此活跃宴饮气氛。
如《醉翁亭记》中所说的“射者中”,其中“射”即投壶。
•尊老之礼• 《陈涉世家》中写陈涉入陈之后,“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议事”,“三老”指三种老人,一是贵族中的老者,称为“阁老”;二是平民中的老者,称为“庶老”;三是为国捐躯者的老人,称为“死政者之老”。
这三种老人国家给以优待,声望极高。
课文中的“三老”显然不指“阁老”,而陈涉召之的目的,无非是看中其声望。
三、宾礼接待宾客之礼。
•朝觐之礼• 古时候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或霸主,是为“朝觐之礼”,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燕魏韩赵“皆朝于齐” 闶钦庵掷窠凇?BR>•会同之礼• 古时候诸侯四方会齐,共聚一堂,规模宏大,是为“会同之礼”。
三礼的重要知识梳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礼的重要知识梳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33b5405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8.png)
三礼的重要知识梳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如下:引言部分是一篇长文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引言我们可以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一个简要的概括,引起读者的兴趣并让他们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的主题是三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礼是指儒家文化中的三种重要礼仪:礼、乐和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核心元素之一,三礼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交往和行为习惯,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首先介绍三礼的定义和起源,探究它们是如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然后,我们将分析三礼的分类和内容,深入了解三礼在不同领域和层面上的应用和意义。
最后,我们将探讨三礼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其现代意义,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对读者普及关于三礼的重要知识,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进一步探讨三礼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作用。
通过对这一古老而又深刻的文化传统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价值观,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将简要概述本文要讨论的主题——三礼的重要知识梳理。
其次,我们将说明文章的整体结构,包括各个部分的内容和安排。
最后,我们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三礼的重要知识进行梳理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三礼的定义、起源、分类、内容以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现代意义。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将围绕着三礼的定义和起源、分类和内容展开叙述。
在2.1节,我们将详细介绍三礼的定义和起源,包括它们的含义、来源和发展过程。
通过对三礼的概念和历史背景的讲解,读者将对三礼的基本概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古代礼仪的分类
![古代礼仪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65b6852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e.png)
古代礼仪的分类在古代中国,礼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因而礼的名目极为繁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的分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礼仪一、吉礼吉礼是指祭祀之礼。
古人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将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
国家最重大的典礼。
每年冬至,天子在国都南郊的圜丘,用'禋祀'祭昊天上帝。
祭天的仪式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有深意。
例如天为阳,而南方为阳位,所以祭天的地点要在南郊;天圆地方,所以祭天之坛要建成圜形;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所以祭天必须在冬至,等等。
第二等是日月星辰。
日月星辰附丽于天,垂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日月之明就是天之明,所以必须祭祀;'星辰'是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和二十八宿,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
祭日月星辰用'实柴'之祀。
第三等是除五纬、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司中主宗室;司命(文昌宫的第五、第四星)主寿;风师是指箕星,雨师是指毕星,主兴风降雨。
祭这一类星用'槱燎'之祀。
后世祭典中,星辰入祀的范围不断扩大,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也都成为致祭的对象。
对上述三类天神的祭祀方式,同中有异。
相同之处是,禋祀、实柴、槱燎之祀都是燃烧堆积柴薪,使烟气上闻于天神。
但陈放在柴薪之上的祭品,依神的尊卑而有差别:禋祀用玉、帛、全牲;实柴之祀只有帛没有玉,牲体是经过节解的;槱燎之祀只有节解的牲体。
这里还要提到雩祭。
农业时代危害人民最多的是旱灾,古人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而有祈谷于天的雩祭。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是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届时必祭。
古代揖礼的分类
![古代揖礼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131e40a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17.png)
古代揖礼的分类
1. 天揖啊,这可是古代很高级的揖礼哟!你想想,皇上接受大臣们朝拜时用的不就是这个嘛。
就像你看到特别尊敬的长辈,深深弯腰拱手,那敬意简直要溢出来了呀!
2. 时揖呢,是平辈之间用的揖礼哦。
这不就跟你和好朋友见面时拱手打个招呼一样嘛,轻松又友好,那种亲切的感觉一下就有啦。
3. 土揖可不一样呀,这主要是面对长辈时用的,但又没天揖那么正式隆重。
好比你见到不太熟悉的长辈,微微弯腰行礼,既有礼貌又不会太拘谨呢。
4. 长揖哇,那可是很有气势的哟!想象一下,一个人挺直身子拱手长时间不起,是不是特别有范儿?就有点像你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时的那种劲头。
5. 旁三揖就有意思啦,对着不同方向各揖一次。
这就如同你在一个热闹的场合,跟周围一圈人都打个招呼一样,面面俱到呢。
6. 还有一种旅揖呢,在路上遇到人就可以行这个揖礼呀。
就好比你在大街上走着,遇到认识的人拱手示意,多自然多随意呀!
我觉得古代揖礼真的好有意思呀,能体现出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和讲究,要是咱们现在也多一些这样能表达尊敬和礼貌的方式该多好啊!。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fb5e5ee02d276a200292ef0.png)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官方或民间都十分重视。
传统丧葬仪礼的一致性或共同性是相对的。
不同时代、地域的葬礼方式有相当的不同。
如果忽略其细节差异,对中国古代传统丧葬仪礼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和主旨进行概括性了解还是可能的。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按阶级划分,主要有两大类:汉代以后的历朝政府,开始有官修丧礼。
汉代已经开始制定王室贵族的丧葬仪礼。
到了魏晋,官制丧礼制度逐渐扩及于品官,这种官制丧礼在晋、北魏、北齐、隋、唐累世均有修订。
但是官修丧礼以皇室与品官之礼制为主,而不及于庶人,为了弥补官修丧礼之不足,明清两代政府都推崇朱熹的《文公家礼》,颁行天下为百姓通用。
这一私修丧礼,由宋至清,普遍为士人及庶民所依循,可称为是传统丧礼的具体代表。
主要内容古代的丧葬礼仪纷繁复杂,有20多项,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处理尸体的仪礼(殓和葬);2.处理灵魂的仪礼(奠和祭);3.处理生者的人际关系(家族、亲属及社会关系);4.调适生者的情绪(心理调适)。
二、传统的丧葬礼俗所谓丧葬,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葬礼部分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入殓、丧服、下葬、做七、居丧等等。
停灵是指人去世后不立刻埋葬,而是先把灵柩停放在某处;报丧是指停灵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选择日期将亲属去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吊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亡者家属;入殓是指将亡者入棺;丧服是指人们换上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等等。
居丧是指亲人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当然这是经过简化之后我归纳的丧葬礼俗,其中也去除了比如招魂等一些糟粕。
古代的丧葬礼俗纷繁复杂,一些学者考证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有37项之多,包括初终、复、易服、奉体魄精神、治棺椁、讣告、沐浴饭含袭尸等等。
三、服丧守制制度守丧斩衰指的是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简述中国古代的五礼
![简述中国古代的五礼](https://img.taocdn.com/s3/m/1ea596a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6.png)
简述中国古代的五礼中国古代有一套完整、严谨的仪式礼仪,这就是“五礼”。
“五礼”是中国古代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的礼仪文化体系,内容包括内礼(礼节、礼仪)、外礼(礼乐、礼服)、礼教、礼记和礼解。
它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仪式的知识、追求及重视的一种文化精神。
礼节是古代五礼的基础。
礼节是中国古代人礼仪文化的核心,以建立礼仪关系为中心,涉及到人际关系中的多种行为,如致意、待客、行礼、宴席等。
礼仪也是礼节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到婚嫁、祭祀等方面,强调“以礼入学无以识事”,重视仪式的教育意义。
外礼是五礼的另一扇窗户,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礼乐、舞蹈、礼服等。
其中,礼乐代表着古代人们对音乐表演的一种文化追求,“歌咏音律,赞诵礼仪,体现古代宫廷文化的内涵。
舞蹈也是很重要的,其复杂的节奏、动作构成了古代礼乐的主要特征,象征着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古代礼仪文化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礼服也是古代礼仪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表达着古代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象征着人们的礼仪精神。
礼教是围绕着礼节、礼仪、礼乐、礼服等而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也强调了礼义之行,如“礼贤下士”、“仁义之礼”等。
这种强调礼仪精神的教育礼仪,也表达了古代人们对文明礼仪的认可和尊重。
礼记也是五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礼仪的精髓,也是礼仪文化的重要档案,它包括儒家礼记、周礼、小礼等内容,记载了古代礼设的情况,助力建立起古代的礼节文化,弘扬了古代的礼仪精神。
礼解是古代礼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释礼仪体系中的礼节和礼仪,它不仅体现了礼节文化的丰富性,也推动了礼仪文化的发展,如“三论”、“六直”等,都是古代礼仪文化发展的重要产物。
总之,古代五礼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深远影响力的文化精髓,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文明礼仪的理解和认可,而且也推动了礼仪文化的发展,是古代礼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的礼仪文化仍有重要的启发和意义。
古代文化常识之中国礼仪文化 课件(共35张PPT)
![古代文化常识之中国礼仪文化 课件(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b3f6c7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9.png)
当代礼仪: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礼仪在中国成为一种 文化形态,它既包括一套以仁、义、 礼、智、信为中心的机制观念,也包 括以礼节仪式为内容的风俗习惯。
叁 礼仪的分类
(一)传统的分类——五礼
周人认为国祚绵长,有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神鬼的保佑,一是人的 措施,所以非常重视神鬼的祭祀。《周礼·大宗伯》:“大宗伯之职 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郑玄 注:“立天神地祇人鬼之礼者,谓祀之祭之享之礼,吉礼是也。保 ,安也,所以佐王立安邦国者,主谓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明 尊鬼神重人事。”古人分礼为五类。
出花园
(1)“出花园”时间 “出花园”在哪一天“出”,这是有讲究的。在潮州这边,一般会在前一
年年底先去“问老爷”,然后根据时辰八字制定一个日期来“出花园”,还会 写明一些祭拜流程和注意事项。而揭阳地区一般是七月初七。当然,也 要提前求神问卜,适宜者才能出花园。 (2)沐浴
这一天,最重要的是使用花草沐浴。这点在潮汕各地是一样的。至 于花草的种类,具体各地有所不同。饶平使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 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12种;潮州湘桥有些地方使用的是红花 (石榴花)仙草、龙眼叶、千日红、榕叶、竹叶各一对。
(一)传统的分类——五礼
03 宾礼
一、诸侯定期朝见周天子的礼仪。四方诸侯在规定朝觐之年分别于春、 夏、秋、冬亲来朝觐,《周礼·大宗伯》贾公彦疏:
二、诸侯不定期朝觐周天子的礼仪。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的 诸侯不服从天子之命,天子须要讨伐,所在方向的诸侯临时会合朝觐天子, 协同征伐。这种礼叫作“会”。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十二年中天子不巡守, 则六服之内诸侯都来朝觐,天子筑坛发表训话。这种礼叫作“同”。
人生礼仪
古代揖礼的基本介绍大全
![古代揖礼的基本介绍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46a060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d.png)
古代揖礼的基本介绍大全“揖礼”属于相见礼,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算起来怎么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揖礼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揖礼的优点一是卫生。
握手可传播某些细菌病毒。
握手时双方中如有一方的手沾泥带水,也会给另一方带来不舒服。
而中国的作揖,施受双方完全没有身体接触,即便到传染病医院去慰问一大群病人,回家后地无须急匆匆先去卫生间洗手。
二是省时,当代人的交际繁多,假如一个人会见十多位客人,与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
假如十多个人同时会见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阵工夫。
既然说时间就是金钱,为何不用作揖这种方式来惜金?一拱手,顷刻之间,以一当十乃至当百,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的亲切。
三是优美。
人在握手时含胸曲背,低头引颈,姿态实在不大好看。
如果交际双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见窘态。
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悬吊之险,难免把某种庄重的外交或某种欢乐的重聚,搞得有点滑稽。
作揖则无须有这种担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气宇轩昂,雄姿英发,高出手高悬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体形和美的气度,让周围的人眼睛一亮--壮士也。
四是自主,人们多有这样的体验:握手时,有一方已伸出手来了,另一方没有看见或故意装作没看见,使对方的手停在空中缩也不是,不缩也不是,时间一秒秒过去,尴尬透顶。
有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刚才没看见的一方突然看见了,赶忙补救,虽然已把对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紧紧握住,但怠慢或疏忽已经造成,心中难免留下歉意。
这种多发性事故,暴露了握手这一方式的最恼人的缺点--它必须由双方协调配合,同时动作才能完成。
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交际家,已经经过了长期实践摸索,临场仍需要聚精会神,才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时候。
这种事干多了,没有不累的道理。
作揖当然比握手简单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时候出手就什么时候出手,完全不受对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约,绝不可能被对方冷落得进退两难,遭其他人暗笑。
12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礼仪
![12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6336bb1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46.png)
拜仪分为多种,主要有空首、稽首、顿首、稽颡、肃。 空首 空首即是拜。拜是男子的通常礼仪。身份平等者之间可用,卑者对尊者、尊者对卑者也可以用。古人席地而 坐,表示感谢、表示亲敬,可以随时行拜礼。 稽首 郑玄说:“拜,头至地。”稽首行礼的仪姿是屈双膝跪地,继而拱手至地,手仍不分散,左手按在右手上,俯身, 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头抵地后停留片刻抬起。稽首往往是与拜相配行。一拜一稽首称为拜稽首 。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降,拜稽首。”二拜一稽首称为再拜稽首。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重耳敢再拜稽首。”稽首是拜礼中最重的礼仪。一般用于祭祀天地、祖宗,诸侯拜天子,臣拜国君,子拜父等重要 的礼仪场合。身份地位等同者,一般不行稽首礼而只行拜礼。 顿首 郑玄说:“顿首拜,头叩地。”后世俗称叩头。其仪姿是跪而拱手至地,如稽首仪,只是稽首头轻缓至地,稍做 停留。顿首则是头快速叩地,叩而即起。顿有快之意,所以称为顿首。顿首礼多是用于表示哀求或表示谢罪等场合 。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破楚都郢,楚臣申包胥奔秦国求救,“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 日”,得见秦哀公,“九顿首而坐”,秦乃同意出兵救楚。 稽颡 稽颡主要是用于居丧期间答拜前来吊丧宾客的礼仪。《仪礼·士丧礼》载:“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 。”稽颡与顿首基本相同,颡者,额也。叩地的部位用额,所以称为稽颡。稽颡则是头至地急快而叩,稍有停留,既 体现了失去亲人的极度悲痛,又表达了对吊丧宾客的感激之情。 肃 肃为军礼,即长揖之礼。清代学者黄以周认为肃与肃拜不同。他说:“肃拜者,跪而俯下手也。肃者,立而俯下 手也。”黄以周的释说确为精见。《礼记·曲礼上》载:“介者不拜。”因为军中将士甲胄在身,不便于跪俯,所 以不行跪拜之礼,只是行 的
起 源 与 五 礼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https://img.taocdn.com/s3/m/f709932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d.png)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包括五礼,即冠礼、婚礼、丧礼、朝贺礼和会盟礼。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礼。
1.冠礼:冠礼是指古代中国的成人仪式,也称为“及笄礼”或“冠笄礼”。
在古代中国,男子到了20岁,女子到了15岁时,受到这一重要仪式的庆贺。
冠礼以正式冠戴来纪念成年。
冠礼非常庄重,一般包括家族祭祀、家人祝贺、官府颁发冠帽和名册等步骤。
2.婚礼:婚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仪式,又称为“联姻礼”。
在这一仪式中,男女双方的家庭通过筹办婚礼来宣示他们的联姻。
古代中国的婚礼通常包括聘礼、纳采、娶嫁、新婚之夜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礼仪规范,例如聘礼财物的准备和送亲等。
3.丧礼:丧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哀悼仪式,也称为“丧葬礼”。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丧礼是对逝者的最后尊重。
丧礼包括各种仪式,如停工、停学、改穿丧服、启灵、下葬等。
丧礼的规模和庄严程度与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庭财富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4.朝贺礼:朝贺礼是指官员进行朝觐的仪式。
在古代中国,朝贺礼被视为官员职责的一部分,用来表达对君王的忠诚和纪念。
朝贺礼的具体程序包括整装出列、三跪九叩、上奏进献、请安、确认任务等。
朝贺礼的形式和礼仪规范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目的是向君王表示尊敬。
5.会盟礼:会盟礼是古代中国各国之间进行盟约的仪式。
在会盟礼中,各国国君和官员出席,通过交换礼仪来确认盟约。
会盟礼通常包括庆贺活动、祭祀仪式、宴会招待等环节。
会盟礼的目的是加强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共同抵御外敌或解决领土争端。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包括冠礼、婚礼、丧礼、朝贺礼和会盟礼。
这些礼仪既是对重要事件或转折点的庆祝和纪念,也是表示尊重、忠诚和友好的方式。
这些礼仪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彰显尊严和礼貌,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有所变化。
中国古代的礼制
![中国古代的礼制](https://img.taocdn.com/s3/m/66723a4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f.png)
中国古代的礼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
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成为了中国古
代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的礼制:
1.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规定了天子和臣子的位次、行礼方式等。
2.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3.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4. 揖让、长揖、拱:古代的相见礼,表示尊敬和友好。
5. 拜: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表示尊敬和崇拜。
6. 跪拜礼:下辈或社会地位低的人对长辈或社会地位高
的人所施的礼仪。
7. 作揖礼:士相见或感谢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
8. 颔首礼:同辈或同级别人之间比较快、比较生疏的礼节。
9. 取跪姿、跪坐:表示尊敬和虔诚的姿势。
这些礼制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君亲师的尊重和崇敬。
在古代
社会中,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也是
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礼的分类
在“礼仪之邦”中,礼仪活动可以说是无所不在。
《礼记·礼器》“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虚指其数量之多。
为了使用与研究的方便,需要对各类礼仪活动进行归类。
《尚书•尧典》曾言,尧巡守泰山“修五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把五礼明确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后世普遍沿用。
(1)吉礼——祭祀之礼
祭祀的目的,在于祈求吉祥。
所以祭祀的礼仪被称为吉礼。
人生于天地之间,受惠于万物,祭祀是对万物的回报。
如祭祀天神、土地、先圣先贤等。
(2)凶礼——哀悼和吊唁
凶礼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丧礼主要是指亲友死亡之后,使用服丧、馈送奠仪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
荒礼、吊礼等理解形式,是指一个国家发生了自然灾害或遭遇内乱、入侵、领导人逝世等事件时,关系友好的邻邦通过吊唁、赈济、慰问等形式表达分忧的意愿。
(3)军礼——战事之礼
军队的组建和管理,同样离不开“礼”的约束。
日常的训练、检阅、征兵,战事来临时的出征、凯旋、受降等,均有相应的礼节。
(4)宾礼——诸侯之礼
宾礼是天子、诸侯接待宾客的礼仪。
君主朝廷议政的“朝礼”、藩属国使者入朝的“藩王来朝礼”、士大夫彼此相见或大夫庶人面见君王的“相见礼”,均属宾礼。
(5)嘉礼——亲和万民之礼
嘉礼是饮食、婚冠、宾射、燕飨、脤膰、贺庆之礼的总称。
大型宴会、婚礼、成年礼、射礼、即位改元、天子巡守、朝贺、养老、会盟等活动的相应礼义,均属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