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面向“新师范”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面向“新师范”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作者:陈涛和斌涛马引弟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4年第02期[摘要]“新师范”教育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孕育而生的。
本文在解析“新师范”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师范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以陕西理工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根据“新师范”教育的建设理念,从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入手,构建了涵盖“五模块”一体化课程体系、“五层次”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五阶段”全程闭环式质量保障体系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新师范”教育背景下师范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基金项目: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JS2022YB048);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3BZ047)。
引言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从“以量的增长”向“以质的提升”转变,并呈现出“发展性需求”,即从对“合格教师”的需求向着对“优秀教师”需求转变,这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教师教育提出新的使命和要求,赋予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新的内涵。
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提出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正式开启“新师范”教育的新篇章,它赋予了教师教育新的目标和任务,振兴教师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满足当前和未来人民群众对高質量基础教育的期盼。
2018年开始,国内学者对“新师范”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王创等系统介绍了广东省“新师范”建设的总体情况,为我国其他省份开展新师范教育提供重要参考。
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举措。
下面是对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相关参考内容的分析。
一、加强师范教育的创新与改革1. 提高师范教育的入学标准,确保师范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2. 完善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加强对新兴学科和教育科学的教育培养,提高师范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3. 推动教育实习的制度化,并加强教育实习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让师范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专业教师的素质。
4. 引入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师范生评价体系,鼓励优秀学生参与教育研究和创新实践。
二、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1. 建立国家级的师资培训机构,统筹规划和组织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统一的培训标准和课程体系。
2. 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培训,提供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教师的培训计划,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3. 鼓励教师参与交流与合作,开展教师互访活动、教研讨论和团队合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术进步。
4. 加强对教师培训的评估与监督,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评价培训效果,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
三、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1. 完善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
2. 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岗位设置和分工管理,完善教师职务和薪酬制度,提供更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待遇。
3. 注重优秀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优秀教师评选与表彰制度,激励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能力。
4. 加强教师队伍的准入和退出管理,严格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淘汰不合格和不适任的教师,保障教育质量。
四、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1. 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工具,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在线平台,提供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和资源。
2. 加强教师研修和学术交流机会,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和教学创新。
3.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提供专业发展的指导与支持。
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
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2年第12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重点建设好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
鼓励综合大学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参与教师教育。
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要根据教师培养要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
教育部与各省级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一批师范大学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支持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合作建立区域性教师教育联盟。
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现代远程教育为支持、立足校本的教师培训体系。
各地要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电教等部门的整合与联合,规范建设县(区)域教师发展平台,统筹县域内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
二、健全教师教育标准体系。
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健全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全面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
落实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出台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制订分学科、分专业教师专业标准,引导教师专业发展。
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订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师范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制订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和培训质量评估标准体系。
三、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各地要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科学确定师范生招生规模,统筹安排招生计划,合理确定分专业招生数量,确保招生培养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衔接。
师范生实行提前批次录取,鼓励高校增加面试环节,录取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类专业。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英语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使命。
然而,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教学方法单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为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符合我国教育实际、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
文章将首先分析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然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接着,文章将详细阐述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构建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英语教学体系。
文章将总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的意义和价值,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旨在为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推动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二、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的概念和内涵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是指在我国教育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为核心,贯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一个连贯、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
该体系旨在通过不同阶段的教学安排和课程设计,确保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得到适宜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从而实现英语能力的逐步提升。
连贯性:该体系强调英语教学在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连贯性和衔接性,确保学生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
系统性:体系内的各个教学阶段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难度逐层递进,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科学性:该体系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论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
论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作者:吴贞贞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年第02期【摘要】新课改的实行后,教师教育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教育发展中又一个新的挑战,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应运而生。
近些年人们期望的不只是单一型教师,而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一个新的教师教育模式产生了——综合性人文课程师资培训模式。
【关键词】教师教育;综合课程培训模式;实践探索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99-02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创新,意在提高教师教育的效率,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发生着深刻彻底的变革。
这场变革的主流趋势就是支撑教师教育的理念根基已由以往的“理论”转向了关注“实践”[1]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相对滞后,传统的理智取向仍然支配着我国教师教育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新型教师的需求极不适应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
因此,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相继开展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各项改革中,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基础教育发展对优质教师资源需要不断增长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推进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使之更为切合基础教育对新型教师的需求,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综合人文课程培训模式的产生传统的教育目的工具化、功利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思想仍然存在。
教育长期的重理轻文导致了不少学生社会意识淡薄,然而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树立与教育相符合的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高度分化、有高度综合的趋势,多个学科之间的不断渗透又形成了许多新型的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
人们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这一发展趋势迫使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方法及目标作出较大的调整: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中要求要改变目前课程中以学科为本位的、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
论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
“ 真正的教育是从教育者的素质开始的ꎮ” [5] 教学
的育人功能的实现在本质上就是通过教师全部人
职业的认知ꎬ为从专业的视角把握教师的发展开启
格特征实现的ꎬ表明他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ꎬ更重
了历史先河ꎮ
要的在于他要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ꎮ 这样一
专业化的职业以拥有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为
种具有新型人格特征的教师不同于以往技能型教
养合格的专业化教师ꎬ就要构建符合教师职业逻辑
始终把数量足、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事业发
的学科 体 系ꎬ 按 照 教 师 职 业 的 内 在 特 性 来 培 养
展的重中之重ꎮ 党的十八大以来ꎬ国家出台了一系
教师ꎮ
列有关构建中国式教师教育体系的政策文件ꎬ推动
构建高质量教师培养体系、创新教师培养方式
是教师职业在新时代所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的要
反哺普通教育ꎬ通过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ꎬ相互支
伴随着生命历程而不断地发生变化ꎬ在这个过程表
撑和配合ꎬ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ꎮ 正如有学者所指
现出了显著的阶段性特征ꎬ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师发
出的那样ꎬ在人类所有的教育形态中ꎬ师范教育是
展的阶段性特征之于更加卓有成效地促进其发展
最接近教育本质的教育形态ꎬ“ 对其他类型的教育
构建和完善发挥着基础性、持续性的作用ꎬ只有充
化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得以确立和巩固ꎬ而教师专
分揭示教师知识的作用及其形成机理ꎬ说明其在教
业化的推进又进一步要求构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
师专业素养构成中的独特规定性与不可替代性ꎬ才
体系ꎮ
能确认教师职业的独特性ꎮ 而构建高质量教师教
1966 年 10 月ꎬ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
印发«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 计 划 ( 2018—2022 年) »
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案三篇
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案三篇《篇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追求。
我深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教师的责任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以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1.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学习并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2.改革教学方法:尝试并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新课程内容: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时代感。
4.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为学生高质量的教育。
按照以下规划进行工作:1.每个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做好笔记和心得体会。
2.每个月至少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3.每个学期至少更新一次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反馈进行调整。
4.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教育教学培训或研讨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我希望通过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出色。
1.第一个月: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选择适合自己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尝试。
2.第二个月:在课堂上实践新的教学方法,观察学生的反应和效果,并进行调整。
3.第三个月: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更新课程内容,并制定教学计划。
4.第四个月:参加教育教学培训或研讨会,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
5.第五个月:根据参加的培训或研讨会内容,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6.第六个月:总结前五个月的工作,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7.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体系应运而生,旨在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教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教育发展的需求。
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教育体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教师教育体系注重培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师。
因此,教师教育体系注重培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师教育体系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
因此,教师教育体系注重培养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通过严格的学科知识培训和实习教学的锻炼,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师教育体系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主体,需要具备教育研究的能力。
因此,教师教育体系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通过研究方法的培训和教育实践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使其能够在教育改革和创新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教师教育体系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的实践能力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教师教育体系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组织,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教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未来的发展中,教师教育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推动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务院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10.21•【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21年10月21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法实施情况,请审议。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的颁布标志着教师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为我国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实现“四个相统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李克强总理强调,要依法加强义务教育教师收入保障,加大在职培训、学历教育力度,提高义务教育教师素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进一步强调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加大对乡村教师培训、在职提升学历、职称评定的政策倾斜。
王沪宁、韩正、孙春兰同志多次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执行教师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专任教师总数由1993年的1097.89万人提高到2020年的1792.97万人,增长63.31%。
教师学历水平不断提升,1993年至2020年,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从84.7%提高到99.98%,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从59.9%提高到99.89%,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从51.5%提高到98.79%,幼儿园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占比从2.8%增长至85.75%,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从0.18%增长至66%,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从不到1%增长至11.47%,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从1.70%增长至27.75%。
中国教育改革 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改革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国教育改革: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在中国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是当前的关键任务之一。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中国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改进体制、加强教育质量和公平,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一、转变观念,注重素质教育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重视分数、应试教育的倾向令中国教育丧失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因此,我们应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需要教育部门加大对学校和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推动学校教育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改进体制,促进教育公平中国社会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许多挑战。
改进教育体制,促进教育公平,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首先,应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体系,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其次,要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消除区域教育差异。
此外,还应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
三、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长远目标。
为此,应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对高水平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家的国情决定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因此,中国教育改革需要根据自身国情,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例如,应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总之,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注重素质教育;改进体制,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是指中国在教师教育领域进行的一
系列改革和创新探索,旨在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
首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在教师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创新。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其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在教师评价机制上进行了改革。
传统的教师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贡献。
此外,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还在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上进行了创新。
传统的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主要是晋升为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职位,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总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是中国在教师教育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探索,旨在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
通过创新教师
培养模式、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和创新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中国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体系。
我国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第10卷第6期教师教育学报2023年11月V o l.10 N o.6J o u r n a l o f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N o v.,2023D O I:10.13718/j.c n k i.j s j y.2023.06.002我国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侯怀银1,原左晔2(1.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仅是教师教育学的有机构成,而且是互生互成㊁相辅相成的共生共在式存在,加强其建设,是新时代推动教师教育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㊂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已由结构单一走向纵横立体,学术体系建设已由正本溯源走向多元有序,话语体系建设已由话语转型走向话语自觉㊂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但尚存在三个方面亟待突破的问题 建设立场的进一步坚定㊁建设目标的进一步明确㊁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㊂基于以上问题,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需要:(1)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推进 三大体系 建设;(2)立足学科特点,拓展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3)坚持固本开新,完善教师教育学的学术体系;(4)扎根中国大地,创新教师教育学的话语体系㊂关键词: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三大体系 建设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23)06-0011-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十四五 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与创新研究 (V A A210003),项目负责人:侯怀银㊂作者简介:侯怀银,教育学博士,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左晔,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㊂一、问题的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㊁话语体系[1]㊂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响应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实现教师教育学高质量发展㊁推动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要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师教育学走过了萌芽期㊁初创期和探索期三个阶段[2],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㊂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年)“‘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文件,多次强调要加快推进教师教育学学科建设,并将其视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㊁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议题㊂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破解教师教育专业化㊁综合化和一体化难题,推动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开辟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赛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迫切需要高质量教师教育学的理论回应和实践牵引㊂开展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理论体系,并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框架㊁范式和方法等提供借鉴与参考,而且可以聚焦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难题以及涌现出的新问题进行学理分析与理论透视,并通过方法论层面的指导,推进我国教师教育在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进程㊂近年来,加快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1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的建设步伐以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学高质量发展,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3]㊂研究者坚持问题导向,不仅从宏观层面就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4],而且分别就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讨㊂聚焦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者既从本体论层面对学科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厘清[5-6],又从结构论层面基于不同视角对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进行了考察[7-8],还从方法论层面就学科体系构建的原则㊁内容及架构㊁方法和策略等进行了分析[9]㊂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师教育学研究两方面,涉及教师教育学学术概念㊁思想与方法体系的构建㊁学术共同体的构建㊁学科制度及人才培养等问题,但鲜有将其作为相对独立的话题进行研究㊂对于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而言,我国教师教育学不仅彰显其独特学科气派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尚未完全形成[10],存在着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和简单移植国外研究成果的问题[11],而且其理论话语体系与实践话语体系的双向融通也未完全实现[12],依然存在着教师教育学长期悬浮于理论话语之中,对实践领域的指导作用相对有限等突出问题[13]㊂总体而言,研究者虽然就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内容进行了一定研究,但是将其作为独立话题而进行的研究则仍然较为薄弱㊂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建设我国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在明确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的内涵及其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梳理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已有进展㊁分析当前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中亟待突破的问题,并就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路径进行反思㊂二㊁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在关系教师教育学是以教师教育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教师教育活动研究㊁教师教育观念研究和教师教育学元研究为核心研究内容的复杂学科㊂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是推动教师教育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厘清其基本内涵及其内在关系是建设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的前提与基础㊂(一)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学科发展史就是知识的增长史[14]㊂知识是学科形成的 质料 ,学科体系是学科化知识的体系化建构㊂从知识演进的角度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以教师教育为核心的知识不仅从知识母体中分离出来并获得知识的累积,其自身知识系统得以个性化建构,而且在学科知识获得累积性进展的同时,业已形成的独特的知识系统也开始新一轮裂变与集聚,进行 主干 知识系统与 分支 知识系统的体系化构建㊂因此,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既可以理解为以教师教育学知识内容为基础㊁以著作或教材为主要呈现形式的知识系统,又可以理解为教师教育学内部以知识为基础,经过自身分化而衍生出的各类学科所组成的整体结构系统㊂学术体系是对一门学科治学之道的整体性呈现,涉及 如何治学 和 治什么学 两大核心问题㊂前者指向具有行为意义的学术活动,即围绕某一问题而进行研究的行为层面的学术活动系统[15],侧重于学术之 术 ;后者指向对某些问题的专门化与专业化认识的学术成果系统,即由学术概念㊁学术命题等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而形成的学术成果系统[16],侧重于学术之 学 ㊂由此,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就是教师教育学研究者聚焦教师教育学相关问题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所形成的观点㊁思想和理论等学术成果系统,既包括指向彰显 学 的学术研究成果,又包括指向 术 的学术研究活动㊂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是言说者基于一定的话语载体,对教师教育学的概念㊁范畴㊁理论等进行言说的言语表达系统,其基本结构主要包括言说者㊁言说内容㊁言说载体和言说方式等㊂但是话语与权力总是密不可分[17]㊂话语体系在特定时空的展开,不可避免地涉及话语背后的资源占有与权力分配问题㊂因此,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不仅具有表达教师教育思想㊁理念与方法等的工具主义的2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价值意蕴,而且涉及在特定场域进行言说所关联的话语空间占有度及其权重位次的话语权问题㊂(二)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内在关系在明晰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还需厘清其内在的关系㊂总的来看,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不仅是教师教育学的有机构成,而且是互生互成㊁相辅相成的共生共在式存在㊂一方面,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教师教育学的有机构成㊂学科体系是教师教育学的学科骨架,是教师教育学 知识部落 结构的整体性架构;学术体系是教师教育学的学科内核与学科之基,是基于学科体系进行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主要载体;话语体系则是教师教育学抽象形态的显性呈现,是对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个性化和体系化表达㊂另一方面,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互生互成㊁相辅相成的共生共在式存在㊂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是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基础,既为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运行划定学科边界,又为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框架支撑;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为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核心,它既是孕育与拓展学科体系的内生动力,又是话语体系言说的重要内容;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是连接和维系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桥梁,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具化呈现与外化表达均需要话语体系的存在与支撑㊂三㊁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已有进展教师教育学诞生至今,其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已由结构单一走向纵横立体通过持续建设与深入发展,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日益壮大和完善,逐渐由结构单一走向纵横立体,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教育学学科领域逐渐扩大,教师教育学学科群初见端倪㊂随着教师教育学知识生产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知识的持续累积与多向交流使得学科内部分化与外部交叉成为必然,教师教育学分支学科不断更新与壮大,主要出现了以下四类分支学科:(1)教师教育学的专门学科,如教师教育课程论㊁教师教育教学论等;(2)分学科的教师教育学,如语文教师教育学㊁数学教师教育学等;(3)分学段的教师教育学,如幼儿教师教育学㊁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等;(4)教师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如教师教育心理学㊁教师教育管理学等㊂第二,教师教育学学科知识系统逐渐丰富,知识体系得以初步建构㊂一门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于该学科基于自身学科立场形成了逻辑自洽㊁结构严密㊁体系完备的知识系统,而这种知识系统则多以学科著作或教材的形式予以呈现[18]㊂21世纪以来,以 教师教育学 命名的著作或教材相继涌现,其建构出的知识体系主要呈现为三种类型:(1)以哲学的框架或视角所呈现的知识体系,主要涉及教师教育的本质论㊁价值论㊁认识论㊁功能论和方法论等;(2)融合教师教育学学科论与教师教育相关问题的知识体系,主要涉及教师教育学的学科立场㊁基本概念㊁知识基础㊁研究方法㊁课程建设和政策导向等;(3)以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实践为着眼点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主要涉及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㊁教师素养及其培养和教师教育课程等㊂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多元化,体现出教师教育学知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体现了国人致力于建构教师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努力㊂(二)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已由正本溯源走向多元有序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已由基本概念㊁基本命题与基本问题的明晰,逐渐走向学科元问题的多维分析和系统性建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教育学元问题研究持续推进,学术成果不断丰富㊂教师教育学元问题研究是对学科自身发展问题的批判性反思和建设性探索,是学术体系建设的根基㊂如果教师教3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育学元问题未澄清,那么其学术研究成果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将受到质疑,直接影响教师教育学的发展㊂学科建设初期,研究者主要就教师教育学的建立何以必要㊁何以可能等问题进行研究,呼吁建立适应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实际的教师教育学㊂随着学科建设的深入,我国教师教育学元问题研究的视角逐渐由学科成立的论证转向教师教育学系列元问题的澄清,所涉主题包括教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㊁学科范畴㊁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等,学科元问题研究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教师教育学元理论体系逐步形成㊂第二,教师教育学学术研究活动有序开展,学术支撑体系得以构建㊂教师教育学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是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学术研究群体㊁学术组织与平台㊁学术人才培养等方面㊂在学术研究群体方面,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㊁高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学术研究群体;在学术组织与平台方面,我国不仅建立了面向教师教育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而且成立了各级各类教师教育学学术研究组织,同时,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呈现的重要载体与窗口,‘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学报“‘当代教师教育“等教师教育学专门性期刊稳步发展;在学术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师范大学㊁东北师范大学㊁华东师范大学㊁陕西师范大学㊁西南大学等20余所高校自设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涉及教师教育学㊁教师教育㊁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㊁教师教育神经科学等方向㊂教师教育学高层次㊁专业化人才培养工作的稳步开展,为我国教师教育学学术研究与学术传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㊂(三)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已由话语转型走向话语自觉话语体系是一门学科独立身份确认和独特气质彰显的重要表征,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始终是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核心议题㊂我国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教育学学科话语的转型和理论概念体系的系统性重构㊂为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21世纪初, 教师教育 逐渐取代 师范教育 的话语表达并成为主流语境㊂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教育学,实现从 师范教育学 到 教师教育学 的平稳过渡和话语转型,已成为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㊂研究者从教师教育的语境出发,积极推动教师教育学理论概念体系的系统性重构㊂一方面,将存在于教育学㊁社会学㊁伦理学等学科领域关于教师教育的基本概念㊁基本内容,有机整合于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在吸收㊁转化师范教育学理论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将学科话语边界拓展至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和各级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㊂第二,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道路上,中国经验的凝练与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发展㊂从历史中汲取经验㊁在实践中孕育理论,已逐渐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心㊂一方面,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提取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文化基因㊂研究者通过挖掘孔子㊁荀子㊁梁启超㊁陶行知㊁庄泽宣㊁郭秉文和张宗麟等人的教师教育思想,丰富教师教育学的话语体系,力求推动 旧话语 生发 新活力 ;另一方面,注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中生成新理论与新话语㊂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叶澜先生首创并持续领导的 生命㊃实践 教育学派立足时代发展需要,在教育实践中生发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理论,不仅丰富了我国教师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而且推动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19]㊂四㊁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亟待突破的问题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存以下几个亟待突破的问题:(一)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立场尚需进一步坚定立场问题是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4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的根本性问题,关乎 三大体系 建设的价值取向㊁基本走向和方法路径㊂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尚需进一步坚定以下两个立场:一是坚定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学科立场㊂教师教育学能否被冠以 学 的名称尚存在争议㊂在话语使用方面,研究者多将教师教育学科与教师教育学视为同一概念,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去学科化的设想[20]㊂这种舍 学 而称的现象,实则反映出重 学问 轻 学科 的发展倾向㊂学科边界促成了学科的形成,但也极易阻碍知识的创新与共享㊂跨学科研究并非无边界地 跨 ,而是基于学科地 跨 [21]㊂发展中的教师教育学,需要跨学科发展,但更需要体系化的知识积淀,在学科化的建设中澄明教师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地位㊂强化 学 的认知,以学科的立场推进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理念亟待进一步加强㊂二是坚定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本土立场㊂当教师教育学与 中国 这一场域发生有机关联时,理应具有鲜明的国别性和实践特色,但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极易产生与国外学科进行比较的 赶超心理 ㊂引进和借鉴国外相关理论成为学科建设的必然,由此又不可避免地带来学科建设与实践双向脱节的危险㊂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在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学科自信不足㊁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学科建设长期借鉴国外理论[12]㊂如何立足中国大地,面向生动的教师教育实践,向更大范围的受众言说学术研究成果,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立场与人民立场的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是当前亟待突破的重要问题㊂(二)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目标尚需进一步明确建设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对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的终极目标和基本追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㊂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目标尚需进一步明确㊂从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看,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相关概念的混淆与逻辑关系不清,导致 三大体系 的建设目标不甚清晰㊂当前,关于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概念理解尚存在着混淆的问题,如交叉使用,三者你中有我㊁我中有你,三个体系边界和适用范围不够明晰等㊂同时,在某一个体系内也存在着概念混淆的情况,如在学科体系方面,存在着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与 教师教育㊃学科体系 教师教育学科㊃体系 教师教育㊃学科群 等概念的混淆,导致研究者虽以 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 为研究话题,却存在着研究的论域有所偏差的问题㊂如何理解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个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究竟是什么,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㊂从教师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方向看,我国教师教育学虽然完成了学科架构的形塑,但关于学科存在论的争论依然存在,致使学科建设长期徘徊于学科身份合理性的循环论证中,导致 三大体系 建设的目标不甚明确,建设步伐相对缓慢㊂当前,我们不仅需要提出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这一命题,而且要将重心从学科存在论争论转向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的建设㊂进而言之,我们应将建构教师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㊁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作为 三大体系 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现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的主体性建构㊂(三)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的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就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建设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㊂对于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而言,亟待突破 有而不优 的问题㊂教师教育学发展至今,体系化㊁结构化的学科体系虽然得以初步构建,但由于教师教育学学科发展史较为短暂,教师教育学横向交叉与纵向分化进程较缓慢,其分支学科研究成果也较少,多处于潜学科状态㊂此外,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存在着向社区教育㊁特殊教育㊁民族教育㊁科学教育和数字教育等领域延伸不足的问题,学科体系结构不均衡问题逐渐显现㊂对于教师教育学学术体系而言,亟待突破5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依而不特 的问题㊂教师教育学学科成立的核心在于教师教育专属性知识的形成[22]㊂教师教育学知识激增的事实不言而喻,但是其学术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依附性倾向依然存在㊂一方面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依附,以 西 释 中 的路径依赖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依赖,存在对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简单移植㊁套用的问题[23],教师教育学独特的概念体系尚未完全架构起来㊂我们亟需高质量教师教育学知识的产出,建设反映教师教育学学科特质的学术体系㊂对于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而言,亟待突破 言而不强 的问题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㊂一是我国教师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问题㊂无论是在研究成果的国际发表,还是在对外交流中的参与度等方面,我国教师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均存在着身在世界范围之内却不在世界结构之中的问题㊂二是我国教师教育学在教育实践领域的话语影响力问题㊂教师教育学建设过程中,学理性研究与应用性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㊁如何处理等问题始终存在,其应有的学科功能和效益等并未完全发挥出来[24]㊂教师教育学研究成果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教师教育实际㊁指导教师教育实践,直接影响其学科存在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㊂五㊁我国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推动我国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坚定鲜明的学科立场,将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这一目标贯穿到 三大体系 建设之中,又需要有所侧重,着力破解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㊂(一)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推进 三大体系 建设学科的形成是知识持续性累积与高度化凝聚的结果,但是学科的建设需要强化学科掘进的自我意识,缩短学科生长周期,通过超前谋划和顶层设计,战略性推进学科建设的步伐[25]㊂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分别推进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又要对 三大体系 进行系统筹划和整体建构㊂1.坚持战略思维,做到统筹规划一方面,要有高站位㊂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要立足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战略需求,形成 大教师教育学 研究格局,力求在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㊁推动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㊁加快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研究中有所突破㊁有所贡献㊂另一方面,要做到方向正㊂面对价值多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㊂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一元化并不排斥其他思想的多样化[26],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教师教育思想的精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尊重全人类教师教育智慧的基础上,避免马克思主义在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中缺位,在国际对话中失声㊂2.坚持精准思维,做到重点突破一方面要客观分析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存在什么问题,明确建设的重难点问题,避免大而化之搞建设;另一方面要在明确 三大体系 所处地位及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㊁话语体系分别存在什么问题,聚焦 问题 本身做出具有针对性㊁可操作性的方案,分类推进,精准施策,避免笼而统之搞建设㊂3.坚持系统思维,做到系统推进一方面要眼光向内,将 三大体系 建设视为有机整体,深刻认识 三大体系 内部关系的关联性,以建构教师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将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作为 三大体系 建设的基本目标,保证建设方向的一致性,有效彰显 三大体系 的合力;另一方面要眼光向外,在跨学科研究㊁跨领域协作中推动教师教育学 三大体系 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 三大体系 建设㊁社会诸系统之间形成有机关联,批判式借鉴和选择性吸收其他学科 三大体系 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有效举措㊂(二)立足学科特点,拓展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针对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不均衡㊁不成熟6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强国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内涵与新要求——2023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学术报告
24研究教育强国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内涵与新要求——2023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学术报告张志勇 李婉颖 何赵颖 | 北京师范大学2023年9月3日-4日,民进中央主办的“2023年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本届论坛主题为“以高质量教师教育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论坛设置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数字素养”等5个具体议题。
21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和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透过专家学者的发言,笔者梳理了相关观点和思想,以期给学界带来启发。
深刻认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形势高质量教育离不开高质量教师。
今天,必须把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置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之下。
就这个话题,两位专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一是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置于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当前我国人口变动趋势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队伍素养提出的新挑战之下进行综合考量。
二是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
高质量教师供给不足是我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需要教师教育的全局性变革,既要重建教师教育新体系,又要创新教师培养新模式,还要探索教师治理新机制。
深刻认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内涵新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个话题分享了思想和观点。
一是当前教师队伍出现的部分问题表现为师德师风问题,而实质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则是教师能力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授知识方面的素养和水平比较适应学生学习,但教师的整体育人能力、立德树人能力,却面临重大挑战。
二是阐述了“大先生”的由来,主张实施“新时代大先生行动”助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这为人们认识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三是将具有完人境界、人文情怀、胸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大先生”,作为新时代教师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其现代性提升的显著特征和重要标志。
培养新型教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培养新型教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条件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当前社会形势与发展态势,都需要教育发展向着更加均衡、全面的方向前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水平的教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
本文从此出发,深入分析探讨了培养新型教师对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当前实际,从国家与政府、学校与老师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师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进而向落实“双减”,建立教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迈进。
关键词:新型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引言: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我国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在这个“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际,对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已渐渐落后于时代,社会、学校、家长各个方面都在期盼着一场教育领域的根本转变,这场转变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等全方位、各领域。
这样的转变给教师的发展同样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要求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社会前进要求的新型教师,进而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培养新型教师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指出了教师的职责与使命;“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表明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无论古今中外,老师的重要性都是十分明显的。
在新时代的今天,教育愈发体系化、规范化,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体现的更加明显。
这就更加强调了培养新型教师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以往偏向死板、僵硬、模式化的应试教育模式已逐渐被淘汰,新的教育模式注重释放学生天性,引导学生自由成长,而这正是新型教师所应做的,也是学生所需要的,家长所看重的因素。
对于学生来说,新型教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成长成才,激发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焕发生动活力,实现全面素质化提高。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卓越教师”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卓越教师”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13年第2期文/东北师范大学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和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学校立即组织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了“突出办学特色,优先发展教师教育学科、优先支持教师教育改革模式探索”的工作原则。
明确了教师教育校内、校外的“双线”工作思路,校内练内功,加强专业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校外建机制,加强协同创新,完善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办学模式,即U-G-S 模式。
目前,我们正围绕着上述思路,积极开展工作。
一、加强专业建设,培养“卓越教师”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是保障师资培养质量的基础。
在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卓越教师培养”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支持下,学校全面开展了师范专业自我诊断和评估,进一步明确了具有“坚定的从教信念、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从教能力”的教师培养目标,并重点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着力强化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相结合、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与先进的理念相结合;构建教师教育大类平台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改革教与学的评价方式;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建设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阶段的相关课程。
第二,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采取措施加大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和规模;聘请大批优秀中学教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加强教师教育研究院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
二、加强协同创新,完善U-G-S模式“U-G-S”是由东北师大牵头,与东北三省教育厅联合创建,其实施载体为“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由黑吉辽内蒙三省一区23个县(市)105所学校组成。
实验区集师范生实践教学、基础教育研究、在职教师培训、教育资源平台四大功能于一体,取得了显著成效。
师范生在实验区教育实习,生均完成25课时以上教学任务,至少一次班队会活动和一项教育调查研究。
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119 项 。
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的科 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取得明显 成 效 。 11 位 教 授 成 为 中 央 马 克 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首席专家和专家组成员。 由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地— —— 南 京 大 学 长 江 三 角 洲 经 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江 苏 发 展 高 层 论 坛 11 年 成 功 举 办 25 次 。 国际对话和交流能力显著 增强。 已建成中美文化交流中 心、 中德法学研究所、 欧洲研 究中心等一批重要的国际合作
设人文高级研究院
记 者 :您 曾 经 指 出 ,南 京 大 学文科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是继 承性 、先 进 性 、开 放 性 的 统 一 。 您认为学校应当采取怎样的思 路来提高文科综合实力? 洪 银 兴 :目 前 ,南 京 大 学 文 科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十分关 键 的 时 期 ,在 这 种 新 格 局 下 ,南 京大学提出了 “ 适度扩大规模 、 着力提升内涵” 的新思路,具 体化为 “ 一 个 龙 头 、两 种 意 识 、 三 个 目 标 、四 个 平 台 ”。“ 一 个 龙 头 ”即 坚 持 以 学 科 建 设 为 龙 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 ,以新 一 轮 “ 985 工 程 ” 、 “ 211 工 程 ” 建设为契机,推进学科结构优 化升级, 坚持培养和引进并 重 ,建 设 一 流 师 资 队 伍 ; “ 两种 意 识 ”即 努 力 强 化 质 量 意 识 和 创新意识, 以质量求生存、以 创新求突破; “ 三 个 目 标 ”即 文 科的发展要自觉服务于国家 目 标 、地 方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目 标 和人才培养目标; “ 四个平台” 即努力构建合作创新平台 、学 科交叉平台、国际合作和交流
文科建设重在创新
—— —专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六要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六要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六要”是指:
1. 政治要强: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情怀要深:教师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 思维要新:教师要有创新思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视野要广:教师要有广阔的视野,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5. 自律要严:教师要有严格的自律意识,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廉洁从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6. 人格要正:教师要有人格魅力,做到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良好品德和行为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这“六要”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才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基础。
“国优计划”的政策导向与实施方略笔谈
第10卷第5期教师教育学报2023年9月V o l.10 N o.5J o u r n a l o f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S e p.,2023D O I:10.13718/j.c n k i.j s j y.2023.05.001国优计划 的政策导向与实施方略笔谈摘要: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决定启动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 国优计划 ),即支持以 双一流 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优秀中小学教师㊂这项计划旨在推动高水平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的生源优势㊁学科优势㊁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开辟高质量中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㊁新路径,从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高质量中小学教师㊂ 国优计划 体现了高质量教师培养的政策导向,不仅有利于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而且有助于推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㊂关键词: 国优计划 ;中小学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体系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23)05-0001-10把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到更高的层次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091)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强教必先强师㊂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㊁业务精湛㊁结构合理㊁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㊂ 2023年7月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 双一流 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 国优计划 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不少于26学分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㊁专业素养卓越㊁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㊂ 国优计划 首批试点支持30所 双一流 建设高校承担这个任务㊂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㊂早在21世纪之初,我国在进行教师教育改革的同时,就提出要实现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鼓励高水平的大学参加中小学教师的培养㊂2018年公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年)“就提出 为普通高中培养更多专业突出㊁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 ㊂从该文件的精神来看,是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培养研究生层次教师的㊂在实际执行中,除个别综合大学参与培养少量研究生层次的教师外,这个任务基本上没有落实㊂这次 国优计划 确定首批30所 双一流 大学,从2023年起,每年每校招收不少于30名学业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培养高层次㊁高质量㊁专业化的教师㊂这将大为改善我国中小学特别是高中1作者简介:顾明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荣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㊂教师的队伍现状,提高中小学教育的水平㊂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较低㊂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2008年设置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㊂至今已有约39万名教师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和约1000名教师获得教育博士学位㊂因为是计划外招生和在职学习,根据目前我国学位管理的相关规定,获得这些学位的教师只有学位没有学历㊂而各级人事部门在人才招聘等工作中,只有同时获得学位和学历证书才会被认可,因此教师对此意见很大㊂其实,学历只代表一个人学习的经历,并不反映他的水平,学位才反映他的业务水平㊂现在即使已有几十万教育硕士,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仍然很低㊂据统计,2018年我国中小学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仅为3.10%,2022年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为13.08%㊂而经合组织(O E C D)国家初中教师中的硕士研究生平均比例约为45.00%㊂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㊂要实现教育强国,有必要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㊂现在任务已经确定,承担相关任务的学校要认识任务的重要和光荣,认真研究制定培养方案㊂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进行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的配置㊂首批试点的30所学校由于类型不同,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㊂培养方案应该经过专家论证,教育部认可,以保证优秀教师培养的质量㊂我认为, 国优计划 在高质量教师培养中要重视以下几点:第一,把师德建设放在第一位㊂教师是塑造生命㊁塑造灵魂的职业㊂只有高质量教师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学生㊂要用习近平总书记 四有好老师 的标准培养高质量的教师㊂师德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要在 国优计划 研究生中加强思政教育和师德教育,提高他们对教育和教师职业的认识,使他们将来既做 经师 ,又做 人师 ㊂第二,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的关系㊂大多数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他们要进一步学习本学科的知识,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㊂这很重要,掌握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的发展前沿,才能引领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认识学科发展的趋向㊂记得20世纪80年代,上海复旦大学苏步青院士曾亲自给中学教师讲高等数学㊂他说: 数学老师学了高等数学,才能教好初等数学㊂ 国优计划 研究生将来要当教师,面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因此必须学习教师教育模块的课程,包括教育学㊁心理学㊁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要重点研究当前高中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参加教育实习等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教师专业思想的教育,让研究生认识教育对学生个人㊁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树立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理想㊂第三,处理好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的关系㊂要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㊂教育是有规律的,青少年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㊂掌握了教育理论㊁育人的规律,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㊁教育观㊁质量观,才有正确的㊁有效的教育行动㊂同时,教育科学是一门应用实践性课程㊂教育的规律从实践中来又用于指导实践㊂ 国优计划 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㊂因此,要让研究生尽早进入学校,了解学校㊁了解学生;认真参加教育实习,与有经验的老教师共同钻研教材㊁共同备课,积累课堂教学经验,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㊂第四,要了解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了解和研究当前中小学特别是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培养研究生改革创新精神㊂当前,我国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㊁自主选择性,缺乏学习的志趣和志向,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㊂实现教育强国㊁科技强国㊁人才强国,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志向以及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的能力㊂因此,高中教育要克服唯分数㊁唯升学的弊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估制度,培养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㊂第五,处理好现代技术与传统教育的关系㊂当今时代,数字化㊁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生态㊁教育的环境㊁教育的方式㊂ 国优计划 研究生要提高数字化素养,2一方面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运用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存在的风险㊂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变革,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变,教师既要练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也要善于把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结合起来,科学㊁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使它赋能教育质量的提升㊂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 N E S C O)发布的全球教育监测报告呼吁教育系统应始终确保以学习者的利益为中心,合理利用数字技术来支持基于人际互动的教育,而不是取代人际互动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说: 技术必须用于提升学习体验及学生与教师的福祉,而不是给他们带来危害㊂ 这个观点对我国培养高质量教师至关重要,值得重视㊂责任编辑谭小军打造中国教师队伍的 尖兵连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0)2023年7月26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 国优计划 ‘意见“ ),这是中国教师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政府㊁高校和社会各界都应高度重视,协力支持,确保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 国优计划 )目标的达成㊂一㊁明确 国优计划 的战略意义,打造中国教师队伍的 尖兵连国优计划 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有关建立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㊁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精神的行动表现;是在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在我国科技创新必须从追随㊁模仿走向原始创新的背景下,为实现科教兴国㊁人才强国战略而在教师教育领域提出的基础性㊁支持性的具体行动计划㊂可以说, 国优计划 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决策㊂由此可以明确, 国优计划 绝不是为解决少数名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是简单地增加一批研究生层次的新教师,也不只是要通过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来产生 鲶鱼 效应促进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而是要发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学术优势,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学科优势,培养出一批既懂得科学研究规律又有深厚教育情怀和扎实教学功底的高水平科学类教师,成为我国教师队伍中攻坚克难的 尖兵连 ㊂这个 尖兵连 人数规模不大,目前在每年一千人左右,但承担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科学家的重任,是要通过教育改革破解 钱学森之问 ,是要通过教师教育改革以回应大国竞争的需要㊂由此也应该消除一种误解,即培养名校毕业生做中小学教师是 大材小用 ㊂恰恰相反, 国优计划 是为了 大材大用 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职责,教师也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造 梦之队 的 筑梦人 ,担任中小学教师从来就不是 大材小用 ㊂ 国优计划 更不是为了培养只会刷题㊁考试㊁竞赛的所谓 学霸教师 ,而是要打造一支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深厚爱国情怀,有扎实学识和创新精神而又甘当人梯㊁勇担重任的 特殊部队 ㊂这批 国优教师 的明确使命就是在基础教育中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因3作者简介: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㊂此他们要有勇于创新的教育理念,要有打破教育常规的勇气和担当,要能充分发掘㊁保护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㊁求知欲㊁创造性,要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培养出更具创新性的人才㊂他们肩负着时代的使命㊁国家的重托㊂因此,任何一所 国优计划 试点高校也都应该认识到,不仅培养科学家是自己的使命,培养为党育人㊁为国育才的优秀教师同样也是自己的重要使命,培养这样的教师,对任何一所高校而言不仅不是 大材小用 ,反而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㊂二㊁落实政策要求,确保 国优计划 生源质量生源质量是决定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㊂ 国优计划 ‘意见“的基本思路就是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选拔出一批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以达到 用优秀的人才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的目的,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专门政策㊂各高校如何具体落实这些政策,将对 国优计划 生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㊂第一,关于支持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㊂打破教师专由师范院校培养的传统,实现教师教育开放化是世界性的趋势,对于丰富教师培养模式㊁扩大教师来源㊁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㊂美国哈佛大学㊁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㊁伦敦大学学院等诸多世界一流大学一直都有大量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传统㊂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也是多年来我国相关政策一贯的倡导,但由于各种原因,实质性响应的高校非常有限㊂此次 国优计划 以国家重大计划的方式大力支持 双一流 高水平高校开展教师教育,在首批30所试点高校中就包括了北京大学㊁清华大学㊁复旦大学㊁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水平综合性大学㊂这些高校尽管每年招收的 国优计划 师范生数量非常有限(每校每年不少于30人),却意味着代表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高校将集体参与教师教育,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全面走向开放化,顶尖综合性大学毕业生走向教师岗位也将成为常态,教师的地位㊁声誉也有望因此进一步提升㊂但是,由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可能不同高校对 国优计划 ‘意见“的执行力度会有明显差异㊂例如,试点高校是否都具备举办教师教育的能力?是否把教师教育或教育学科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每个高校能不能每年为该计划拿出30个硕士生招生名额?扩大招生名额后,高校是否增加教育学院的教师编制和办学经费?由于 国优计划 招收的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高校或国家财政能否对他们免除学费?能否提供住宿?等等㊂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努力㊂第二,关于 推免招生 和在研究生中 二次遴选 ㊂与 公费师范生 等政策支持在高考招生中选拔师范生不同, 国优计划 ‘意见“提出两种选拔方式:一是在大四学年进行推免选拔,二是在在读研究生中进行二次遴选㊂二者的选拔对象都相对成熟,他们对自己的知识㊁能力优势和职业兴趣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于参加 国优计划 会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功利㊂由于要另外修习26个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可以有效阻止一些人的投机行为㊂以往也有不少名校研究生㊁博士生到中小学从教,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从教目的各有不同,教育教学质量也良莠不齐㊂而 国优计划 的实施,就可以通过选拔和培养,提早甄别出一批真正乐教适教者,并以颁发双硕士学位证书的方式为 国优计划 毕业生在中小学校求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就业市场产生 良币驱逐劣币 的效果㊂当然,也不能否定,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肯定会有不少同学并非真正出于热爱和志向而仅仅是为了升学去申请 国优计划 ,如何甄别㊁剔除这些同学,仍然是招生中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㊂在 二次遴选 中,如何吸引和选拔出真正优秀的学生,而不是没能力㊁不适合科研的 被淘汰者 ?如何让导师们支持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和科研任务之外再修读一个学位这些也需要在实践中摸索㊂第三,关于主要从理工科毕业生中招生㊂我国具有庞大的教师教育体系,举办师范类专4业的院校超过700所,但研究生层次的高水平教师培养明显不足,尤其是高水平科学教师非常紧缺㊂这与具有更高科研实力和良好科研训练的高水平大学很少参与教师教育密切相关㊂因此, 国优计划 不仅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而且明确提出重点支持这些大学从理工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㊁在读研究生中选拔生源㊂这应该说是在走一条捷径,可以大大减轻科学类教师培养中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的任务㊂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教育不能只是关注科学和技术,而是要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㊂真正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都应该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㊁理性与感性的结合㊂因此,单一理工科背景的生源是否有利于科学教师群体的成长在 国优计划 中如何打造更有互补性㊁创新性㊁跨学科的学习团队?这些也值得进一步研究㊂三㊁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提升 国优计划 培养质量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㊂ 国优计划 ‘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支持双硕士学位授予㊁以研究生团支教替代教学实习㊁实行订单式培养等㊂第一,支持双硕士学位授予㊂在我国学历教育中,本科阶段的 双学位 制度已经有多年的实践,而在研究生阶段开展 双学位 教育却几乎没有先例㊂ 国优计划 ‘意见“首次明确支持研究生在修习第一学位的基础上再修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毕业时获得 双硕士学位 ,这既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教师教育的一次重大创新,不仅可以提升 国优计划 的吸引力,也可望有效解决教师教育中 师范性 与 专业性 的矛盾㊂按照 国优计划 ‘意见“的设计, 二次遴选 的研究生通过完成第一学位的学业,将具备卓越的理工科专业素养,再通过教育硕士第二学位的培养,将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从而有效实现 专业性 与 师范性 二者兼顾㊂按照 国优计划 ‘意见“的要求,获得教育专业硕士需要修习18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并完成8学分的教育实践㊂从实际操作看,通过打通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为获得推免资格的大四学生开设研究生层次教师教育先修课程,再加上3年的研究生阶段培养,即实施 1+3 培养模式,完全有可能实现 双硕士 培养的目标㊂当然,实行 双硕士 培养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㊂首先是这批学生的学籍㊁管理都在原院系,不统计为教育学院的学生,这不仅可能影响学生对教育学院的归属感,也会影响到教育学院对培养 双硕士 的积极性,使改革力度大打折扣㊂其次是 双硕士 拥有两个硕士学位,因而在就业时会有更多的选择,毕业之后不做中小学教师的可能性也更大,这也将严重影响 国优计划 预期目标的达成㊂第二,与研究生支教团联动培养㊂ 国优计划 ‘意见“中有以下表述: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 国优计划 研究生,支教实践计入 国优计划 研究生培养教育实践学分㊂也就是说,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一年的支教实践,可以替代 国优计划 要求的8学分教育实践,这就将 国优计划 与研究生支教团建立了联系㊂这是一个信号,这一思路也可望成为进一步改革的方向㊂研究生支教团是由共青团中央㊁教育部等单位共同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之一,从1999年开始派遣,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㊂2023年派出的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超过2500人,来自200多所高校㊂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实施,为促进中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培养知国情㊁讲奉献的高素质复合型青年人才等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㊂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教师要求的提升,20余年来一直延续的研究生支教团模式已经出现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实际上为本科应届毕业生,而且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㊁心理学㊁教师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培养,不论在学历层次上还是教5师资格㊁教育素养方面都满足不了国家相关规定和支教地日益提高的对教师学历㊁素质的实际要求㊂为此,未来或可通过与 国优计划 结合实现研究生支教团的 升级提质 ,即通过 国优计划 招收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并在大四学年和研一学年开展系统的教师教育培养,在研二学年派出支教,在研三学年返校完成毕业论文和其他学业,以此实现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学历层次由应届本科毕业生提升为在读研究生( 升级 ),且所有成员都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培养( 提质 )㊂通过这一途径,也有望使 国优计划 逐渐推广到其他所有参与研究生支教计划的高校㊂第三,探索 订单 培养㊂ 国优计划 ‘意见“提出:探索建立 双一流 建设高校与优质中小学的 订单 培养合作关系㊂这也为 国优计划 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指明了方向㊂ 订单培养 模式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非常常见,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企业育人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㊂ 国优计划 不只是要培养一批高学历的物理㊁化学㊁生物等学科教师,而是要致力于通过科学教育普遍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㊂这样的教师该如何培养?培养之后该如何使用? 订单培养 可望对回答这些问题有所贡献㊂其潜在的问题是:在 唯分数论 唯升学率 功利主义 仍然盛行的大环境下,如何建立一批 科学特色学校 ?如何激励中小学生及家长接受科学教育?更进一步,如何激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原创性的科学研究?这些问题都必须提前思考㊂尽管仍然问题重重, 国优计划 ‘意见“的出台已经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可以相信,只要沿着这个方向迈进,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㊂责任编辑谭小军国优计划 的国家使命与政策向度陈时见(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重庆400715)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决定从2023年9月开始,组织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 国优计划 ),支持以 双一流 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 国优计划 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教师教育课程和完成教育实践课程,以培养造就一批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中小学教师㊂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 国优计划 无疑承载着教育强国建设的国家使命,体现了高质量教师培养的政策导向,对于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㊁推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㊂一㊁ 国优计划 体现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新突破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同时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推进中小学教师来源的多样化,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在推动教师教育改革,试图打破传统的封闭定向的教师教育体6作者简介:陈时见,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未来学校与教师发展研究院院长㊂。
如何构建具有中 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当今时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
中国拥有悠久的教育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要明确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和理念。
我们的教育应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这意味着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发展方向。
在教育内容方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有机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如仁爱、诚信、勤劳、勇敢等,这些应当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和优化教育内容,加强对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思维、跨学科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他们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
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此外,还应当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和创新实践,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育公平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原则。
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同时,要关注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保障残障儿童、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等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3、胜任教学 对新教师而言,过好“教学关”是角色成功转
变的关键。 掌握教学的基本规范,明确教学的基本要求,
实现教学的基本目标。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从学校的定位、特别是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出 发,确立教学工作的目的。
通过知识的系统传授,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 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理解基本概念、基 本范畴和基本原理的同时,发展科学的思维 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严谨的学 风。
择专业方向中的关键和重要问题持续不断地开展 研究工作。 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一时的需要或功利目的轻易改 变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 理想主义与机会主义,“做科研”与“做项目”
教师发展的路径和策略:经历与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 张斌贤 义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三、教师发展与高校发展
一、教师发展的基本含义
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 作为高等学校一项重要专业性服务工作和高等教
育研究的新兴领域,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并扩展到世界许多国家 和地区。 广义的教师发展既包括教师个体的发展,也包括 组织发展。
一、教师发展的基本含义
教师发展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1991):
个人发展:提高交往能力、维护健康、职业规划 专业发展:提高专业工作的知识、技能和意识 组织发展:创造有效的组织文化、促进教学革新 教学发展:学习材料、教学模式和课程更新
一、教师发展的基本含义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1、理解职业 2、合理规划 3、胜任教学 4、确定专长 5、处理矛盾
6、乐于服务 7、善待学生 8、尊重同行 9、树立口碑 10、自我激励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1、理解职业 在大学从教的经历,既是在学术领域和教育教
学领域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对教育和教师职 业本质认识和理解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学术工作的性质需要理解并赋予工作以意义, 使工作具有创造性,从而在根本上避免职业“ 倦怠”与“枯竭”,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筑师”:善于将这些理念和目标在具体的 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新形势下,本科教育已从“终结”教育转变为 “开端”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着眼于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和自我发 展的能力,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 基础。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2、合理规划 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立方向感、节奏感。 一个好的规划的要素: 充分了解学术生长和发展的环境、院校的相关政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高校教师:“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经师”:有效传授系统知识,积极引导学生
探索知识和真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人师”:教书的目的是为了“教人”,大学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成才、成人。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设计师”:具有清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目标 ,反映专业教育和特定课程的目标,促进学生 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教师发展:提高能力、扩展兴趣、胜任工作, 促进个人与专业提升的过程(Jerry Gaff)。
作为教师:明确的“教育哲学”及其转化的能 力技能等;
作为学者:不断汲取、创造知识的能力技能; 作为个人: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一、教师发展的基本含义
教师发展:提高能力、扩展兴趣、胜任工作, 促进个人与专业提升的过程(Jerry Gaff)。
策和发展规划,尽快融入到学术共同体中,确定 自己的定位,把自身发展与机构的发展有机地结 合起来。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通盘规划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努力促进 各方面工作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高校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工作的内容是多 方面的。作为优秀教师,应胜任各种工作。
规划是长期和近期、理想与现实、刚性与弹性、 确定与模糊的辩证统一。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讲授“是什么”,更 要重视分析“怎么样”和“为什么”。
是什么:知识的结果→概念、范畴和原理等。 怎么样:知识的结果是如何生成的→研究的方
法与方法论; 为什么:知识的结果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是这样生成,等等。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年)的自然教育理论:
是什么: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含义; 怎么样:自然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 (思想渊源,卢梭本人思想的联系); 为什么:自然教育理论所要解决的问
题是什么?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从知识相互联系的角度组织和讲授知识,始 终注重把握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通 过理解知识点的关系(相同、相近、相似、 相反),理解和掌握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 深度加工。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善于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透”基本概 念、范畴、原理,使学生准确、清晰地掌握知 识的核心。
运用事例、实例等手段讲授知识和概念时,一 定精选事例、实例或案例,所选的实例或案例 应当是为大多数学生所了解的,以达到由近及 远、“从已知到未知” 的目的。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4、稳定专长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明确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选
这种教学既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学生进 行知识探索和再创造的过程。
二、教师发展的建议
卢梭自然教育理论: 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年) 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与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作为教师:明确的“教育哲学”及其转化的能 力技能等;
作为学者:不断汲取、创造知识的能力技能; 作为个人: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一、教师发展的基本含义
教师发展的途径: 自主的教师发展:教师自发进行有计划或无意识
的学习、研究、学术交流、各种非学术活动所造 成的影响(包括人生阅历、人生体验的丰富)。 有组织的教师发展:组建教师发展中心、各种教 师发展项目、研讨会、work sho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