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下语文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1张PPT)
•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 示出来的?
•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 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 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 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
望
岳
— 杜 甫(736年)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诗歌朗诵 品味鉴赏
拓展延伸 作业布置
杜甫
(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称少陵 野老,后人称杜少陵。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 公认为“诗史”,他本 人也被称为“诗圣”。
返回
主要代表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
感情基调
本篇以慷慨悲凉(苍凉悲壮)的调子,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艺术特色: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 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 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 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 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 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 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立着 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 的诗人,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本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 年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 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 海之作。此时正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 飞来峰抒发胸臆(yì),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 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情感共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人身处高位的豪情和面对困难时的无畏。
-古文素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文的语法结构和用词可能存在理解障碍。
-诗歌鉴赏: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从韵律、用词等方面鉴赏古代诗歌。
举例:难点在于理解“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最高层”不仅是实指山峰之巅,也隐喻了诗人的政治地位和抱负。教师需通过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二》这首诗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壮志豪情的作品,王安石以登高远望为背景,抒发了不畏艰难、志存高远的情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诗中如何运用意象、语言表达情感,以及如何体现其政治抱负。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为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重点解析《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背景、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内容包括:
1.了解《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诗句,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情感体验:感受诗人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及其对政治抱负的抒发。
-文化背景:了解王安石的变法背景,以及这首诗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歌韵律: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举例:《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重点讲解“浮云”比喻困难和障碍,“不畏”展现了诗人的勇气和决心。
2.教学难点
在教学难点方面,我发现通过案例分析、对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等方法,学生们对于难点内容的理解有所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突破难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 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 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 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四、问题归纳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 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2. 颈联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 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当然是因为置身在最 高层。现在常用意: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
吓倒。其实,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等各方面,也都需要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溪水曲折,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绿 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现在常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
三、课文翻译
注释
腊酒:腊月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 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 又出现一个村落。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 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异曲同工之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主题:本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 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游山西村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代爱国诗人。存诗九千多首。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 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 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朗读诗歌莫笑/农家游/腊山酒西浑,村丰(年七/律留)客/
足鸡豚。 陆游
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
xiāo
guān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
古风存。
kòu
朗读赏析
农村明媚秀丽、变化万
游山西村(七绝的自)然风光,又蕴含哲
陆游
丰收的喜悦
首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 工部。有“诗圣”之称。其诗被喻为“诗 史”;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 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 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 《石壕这吏首》诗《是新现婚存别杜》诗《中垂年老代别最》早《的无一家 别首》。)唐。玄诗宗歌开风元格二沉十郁四顿年挫(。736),年轻的 诗人离开了长安,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 游生活。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 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 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刻于碑
龚自珍
朗读诗歌
龚自珍
hài
浩荡/离愁/白日/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登鹳雀楼》、《乌衣巷》、《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南逢李龟年》。
这些诗歌涵盖了唐代和宋代的不同风格和主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代诗歌。
然而,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欣赏五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诗歌创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诗歌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用于课堂展示和情境营造。
2.诗歌文本:准备五首诗歌的文本,标注好朗读节奏和韵律。
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诗歌解析和文化背景资料,用于课堂分析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诗歌?”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代诗歌五首》。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20课《古诗五首》核心知识点整理
《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整理一、《登幽州台歌》(一)作者信息:1.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重点词语解释:1.悠悠:形容时间久远,空间广大。
2.“古人”、“来者”指像燕昭王一样能招纳贤士、重视人才的明主。
【特别注意:此处3.“古人”、“来者”是特指,而并非泛指】4.怆然:悲伤的样子。
5.涕:眼泪。
6.念:想起、想到(三)、核心知识点: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
“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悲伤、愁苦的情绪。
2.这首诗的诗眼是一个“独”字。
诗人是怎样展现自己内心的孤独的?答:(1)、诗人将自己置身于过去到未来的漫长的时间轴里,然后用两个“不见”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无人理解、赏识的苦闷。
(2)、诗人把自己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天地的阔大,时间的绵长),使自己显得越发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3、主旨:《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孤独苦闷的情怀。
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二、《望岳》(一)作者信息: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二)重点词语解释: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曾:同“层”;眦:眼眶;会当:一定要,终要;凌:登上。
(三)核心知识点:1.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作者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自己的远望所见,展现了泰山的绵延辽阔、历史悠久。
“齐鲁青未了”中“齐鲁”二字,指出泰山横跨齐鲁两地,突出其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
“青未了”在写出泰山山峦连绵辽阔的同时,又突出其千古常青的特点。
写出了泰山的历史悠久。
2.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诗虚实结合、夸张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象。
3.颔联中的“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1)“钟”:聚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5张PPT)
3.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 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 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农家 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 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联:农家——丰年足食
游 山
颔联:村外——景色优美
无喜 限庆
西 村
颈联:村内——民风古朴
向欢 往悦
尾联:希望——随时做客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色彩 明丽的农村风光,展现了农 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 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 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主线突出,层次分明。这首七言律诗 结构严谨,主线突出。诗人紧扣“游”字, 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 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 来体现,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 写“游”,层次分明。
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 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 前的利益,应该放 眼大局和长远。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写景
登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飞
来
不畏云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峰 议论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胸高 怀瞻 抱远 负瞩
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哲理 诗,诗人登上千寻塔远望,踌 躇满志,表现了他不畏困难、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胸怀。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
3.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
4.如何理解这首诗情、景、理融于一体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本知识
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四、问题归纳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望岳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诗句的深层含义: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思,深入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难点突破:运用对比、联想等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深层含义。
-诗歌情感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人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如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慨。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歌原文:《游山西村》;
2.诗歌背景:作者陆游的简介及创作背景;
3.词语解释:生僻字、词的解释;
4.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他们能够逐渐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难点内容,如诗句的寓意和哲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理解。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对比分析、联想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自然景色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会。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中的景色描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体验。这一点让我感到欣慰,说明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4.主题思想:探讨《望岳》中所表达的抱负与理想,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5.诗歌鉴赏:指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对《望岳》进行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6.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诗歌赏析等。
首先,对于诗歌中一些抽象的表达,如“造化钟神秀”,学生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诗句。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小组讨论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具趣味性和实际操作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3.发展思维品质: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解析、赏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5.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诗人的抱负与理想,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6.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自然景观,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朗读他们创作的诗歌。
(3)对古代诗歌中用词用句的准确理解,如“割”字在诗中的特殊用法。
(4)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多个角度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1).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2).对英明君王的渴盼。 (3).生命短促 (4).表达了人生的孤独、寂寞、悲凉
小结: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久远;第三 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之阔大。在广阔无 垠的背景中显得个人之渺小。第四句描绘 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 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 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而在这个 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 无门而感到孤独凄凉的诗人形象,因而深 深为之激动。
官场上的潮起潮落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 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 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 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 ,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 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这是一个失意人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
故事的主人公仪表堂堂,大有作为,然遇人不淑 以及直言不讳,惹来诸多猜忌之音:
首先在谏言期间,不受重视,深陷囹圄; 其次在参谋期间,自告奋勇,饱受株连; 幸而在忧愤之间,奋笔疾书,得有佳诗;
在走投无路,报国无门后,陈子昂忧愤万分,悲 从心出,终于站在幽州登楼台前写下了这首千古 名诗:《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 实,语言刚健质朴,对 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 九龄、李白、杜甫、元 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 启迪。其诗风骨峥嵘, 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幽州台:
即燕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的黄金台。 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 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 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 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 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部编版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最新
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常用以形容陷入
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2021/5/27
43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25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 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 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 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 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 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2021/5/27
26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021/5/27
27
字词解读: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2021/5/27
28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鸡鸣时分可 以看见旭日升起。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202别1/5/2”7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3
写作背景
杜甫20—35岁时遍游中国的大江 南北。《望岳》这组诗是在他24岁时 写成的。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 早的一首。杜甫《望岳》共三首,分 别咏东岳,南岳,西岳。
2021/5/27
14
你知道“五岳”吗?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21/5/27
37
陆游
2021/5/27
38
作者简介:
2021/5/27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汇总与各首阅读赏析题(含答案)
第20 课《古代诗歌五首》1.文学常识(1)陈子昂,(今属四川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2)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
(5)龚自珍,清代思想家、史学家、诗人,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2.重点字音怆然(chuànɡ)涕(tì)岱宗(dài )决眦(zì)凌(línɡ)吟鞭(y ín )拄杖(zhǔ)叩门(kóu )箫鼓(xiāo )衣冠(ɡuān )3.内容要素(1)《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2)《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阐明了怎样的哲理?答: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妙在何处答:妙在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上句通过“疑”字把徐行山西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情感: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明主。
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炼字:“念”字表现了诗人容纳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主旨】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的文人遭受压制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阅读回答:1.请简要分析“念”和“独”字的表达效果。
(2分)答:“念”字写出在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个人的渺小孤寂;“独”字表现了诗人内心孤独悲凉之感。
2.本诗前两句中使用了两次“不见”,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2分)答: 两次“不见”相互映照,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不见求才的明君,既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的钦佩仰慕,也暗含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愁感伤。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修辞:以设问统领下文。
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炼字:“未了”写出了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了山势绵延不尽。
这是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上句用虚笔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炼字:“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炼字:以“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出了倦鸟归巢,目光由近及远。
壮美的山景触发了诗人的感受,胸中激起了浩然之气,眼界顿然大开,视野开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炼字:“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雄伟。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解读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解读《登幽州台歌》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诗歌鉴赏:《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说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前代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明主又不及见,真是生不逢时。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台远眺,宇宙茫茫,地老天荒,更是倍感孤独,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前两句写俯仰古今,觉时间之绵长,第三句写登台远眺,感空间的辽阔;在时空无限的背景中,第四句直抒胸臆,一诉郁积于心的孤独悲凉。
思想情感: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更是唱出了历代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
《望岳》译文: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迭起使人心胸摇荡,极目远眺可以看到鸟儿归巢。
有机会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
诗歌鉴赏: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6张PPT)精品文档
课文小结
《登飞来峰》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 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 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 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主旨
这首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
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
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知识链接
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 游景区。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 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在汉族传 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 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 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 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 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 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 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 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 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 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 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 为“诗史”。
作者简介
20-35岁:读书、壮游 35-44岁:长安求职 44-48岁:陷贼与为官 48-59岁:漂泊西南
游
拄从衣萧柳山丰莫 山 杖今冠鼓暗重年笑 西
无若简追花水留农 村
时许朴随明复客家
夜闲古春又疑足腊
叩乘风社一无鸡酒
门 。
月 ,
存 。
近 ,
村 。
路 ,
部编版七下语文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最新部编版七下语文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登幽州台歌》1.写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4.请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书写怀才不遇,理想破灭的感慨,抒发了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9.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10.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登幽州台歌》 1.写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4.请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书写怀才不遇,理想破灭的感慨,抒发了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9.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10.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11. “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望岳》 1.《望岳》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果然名不虚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望岳》写诗人凝神细望,蕴藏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句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3、诗中有象征意义,表明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群山的气概和雄心的句子(被后人誉为“绝唱”的诗句,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杜甫的《望岳》中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5、《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6、《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7、《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11、“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1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13、“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4、“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 、“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 、“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 、“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 、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8、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登飞来峰》1.词语积累: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
缘:因为。
眼:视线。
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奸佞的小人,指当时保守势力。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思想感情,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的人生哲理。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5.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
第一二句作者用千寻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6.本诗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推行新法失败后罢官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与苏轼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游山西村》 1.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游山西村》中不仅写出山村山环水绕的美景,而且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且表达积极乐观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游山西村》中两句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8.请赏析首联中“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在诗句中的妙用。
“足”字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醇厚品性。
9.古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示例一:“这句诗表现作者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示例二:诗句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
诗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希望。
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1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1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意义:现在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就可以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13.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①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16、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17、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
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后诗人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 “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 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己亥杂诗》1.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表达离愁的诗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诗中表达奉献的句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人名)。
4.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5.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6.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