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体会

合集下载

2篇2022年版与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研究解读心得体会

2篇2022年版与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研究解读心得体会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研究心得体会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

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

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一美术学科总目标一美术学科分段目标一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

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

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2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

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

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

2011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学习《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

学习《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

学习《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心得体会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
研究《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让我深刻认识到了
美术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这份标准,我对特殊教
育美术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首先,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其教育目标。

它强调了培
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色彩、观察等方面的艺术技能,同时注重培
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这些目标的设定能够帮助特
殊教育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并促进他们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方
面的全面发展。

其次,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内容。

它包括
了绘画、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涵盖了特殊
教育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特殊学生的个人形象绘画、情感表达等
特殊内容。

这样的内容设置既能够满足特殊教育学生的研究需求,
又能促进他们在美术方面的全面发展。

最后,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供了适合特殊教育学生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

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美术研究中来。

总之,学习《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让我充分认识到了特殊教育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和其对特殊教育学生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遵循这一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组织特殊教育美术课程,努力帮助特殊教育学生实现他们在美术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习《2011年版美术课程标准》有感

学习《2011年版美术课程标准》有感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学习《2011年版美术课程标准》有感烟台七中付晓2012年5月16日-18日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通过学习和专家的解读,对新版美术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更多的认识,收获很多。

现将个人对这次新课程标准学习的所思所感和大家分享交流。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也在发生变化,美术新课程标准在经历了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终于走向了正规和成熟。

迎来了2011年版新的课程标准,它不仅仅是封面和内容的更改,更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那就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主要表现在:一、对美术课程性质的界定和完善:1、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和美术课程的基本指向)2、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强调了美术课程不是一种以理论思维为特征的课程,而是一种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

)3、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突出了美术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

)4、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将美术课程与学校的一般课程拉开距离,强调学习活动的感性和愉悦,让学生真正发挥个性、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对美术课程性质的进一步完善,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

体现了(美术+教育)的均衡,描述了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它以对视觉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改革后教师、教材、及学生的变化:教师的变化:1、教师能够从人的素质和发展的角度认识美术课程和教学的价值、意义。

学习美术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5篇

学习美术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5篇

学习美术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5篇学习美术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篇1】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

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带给我们许多新的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了如下体会: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

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

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面向全体、学生自我选择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

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玩”中学,在玩中增长知识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学习美术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篇2】上周我有幸参加了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美术教师培训,培训时间是4月23、24两天,培训地点在合肥师范学院。

上午八点二十举行了开班仪式,相关领导发表了讲话并合影留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研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研读

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研读体会接到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2011年版”)的研读任务以后,美术学科组即刻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教基二〔2011〕9号”通知精神、金燕厅长的批示及院领导的指示,对“2011年版”进行了认真、仔细的研读,并逐一对照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实验稿”)和“2011年版”的文本体例及文字表述,围绕“2011年版”中删除和新增的部分,进行了准对性的研究。

现将关于“2011年版”的研读体会汇报如下:一、感受到的变化1.突出了美术学科特点。

确定课程的性质是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性质一旦被确定将会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

定性为人文性质,就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用人文精神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定性为工具性质,则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基本的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这一“工具”,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其实,美术课程应该兼备人文性和工具性。

因此原来“实验稿”中的美术课程的性质被定为人文性,容易给人以忽略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错觉,而且人文性不属于美术独有的定性,思品、语文、历史、社会、音乐同样可以共享这一定性。

“2011年版”中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2011年版”中新增加的,一方面这一限定为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有利于引导教师围绕“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开展美术教学。

2.采用了理性与平和的表达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种需要激情的行为,尤其是课程改革之初更是如此,但仅有强烈的激情或情绪,往往容易造成矫枉过正的结果。

因此,在课程改革进行到第十个年头,我们需要降低情绪性,增加理性精神,以平和的态度看待课程改革中的诸种问题。

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

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

修订后的美术课标围绕课程性质进行全面阐述,立足于美术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学生的美术学习经验,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要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作者:林超时间:2012-10-12 08:35:48有幸参加“国培计划(2012)”——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培训学习,今天刚看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构与内容解读的专题讲座。

不怕大家笑话,自参加工作以来,在这只看重语数分数的学校,我只听说过有《大纲》、《课标》一类的东西,但总是只听其名不见其形啊!比较10年来两个不同版本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01年,那时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鉴于对原美术课程的反思,原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问题,在此基础进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

2011版美术课标,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很明显,2011版的美术课程标准制定更具有人文追求的前瞻眼光,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但是如何发挥美术功能体现出课程的人文性,却有着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的过程。

基础教育中的美术课程与我们平时理解的“术科”、实践课程,与专业美术课程区别何在?如何认识与把握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性质?围绕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定位大家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2001年颁布的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

小学美术网络测试题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小学美术网络测试题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小学美术网络测试题请您谈谈研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心得体会。

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不超过3000字。

(可以用附件形式上传)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过深圳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的学习,我对《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结构和内容有了全新的认识。

《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比较旧版实验稿,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

突出能力为重,强化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老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我认为要上好美术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增强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反映了美术教师对美术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对教材的理解,对不同年段小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

我们要充分建立起课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进行组织和管理,并以整合的教育思维提出教学思路,既特别关注面对的不同群体,又研究每一个教学的细节。

二、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上厚拿到新教材后要有针对性地对本册教材里的课题进行自主研究、钻研,然后以学生的需求点出发,设计出几种可操作的教学思路。

三、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学生能否学到知识取决与教师是否用了好的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老师不解学生的状况,了解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学生最需要什么?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和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需要使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师教模式,以学生为主题,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尝试、积极参与。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心得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心得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心得第一部分: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路与过程2012年1月,教育部正式已经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这一标准的出台,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这说明修订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其实编写也是个很艰难的过程,实施更是个很艰难的过程。

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程标准》),在修订的前期,是做了大量工作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美术课程的影响1.对教师的影响《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程标准》)出来之后,应该说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主要体现在老师的变化,学生的变化,还有就是教材的变化,甚至引起整个美术教育发生新的变化。

从直观来说,老师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教学实践这一块,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课改之前的教师大多以讲授式的教学为主,而现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

这也反映出教师观念的变化。

我们知道,过去的老师,教美术往往更强调学科知识,就是教技能、教技巧,这与很多大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相近。

但是大学老师教的对象和我们不一样,我们针对是中小学生。

现在教师的观念拓展以后,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针对的不仅是技术、技巧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美术本体的问题,而是需要通过美术教育这么一个学科教育,来引起学生身心发生变化。

当然我们不否定对美术知识和技能学习,但是应该眼界更开阔一点,应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发展智力、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社会意识、生命意识。

很多老师过去主要是进行技能、技巧方面的教学,这个范围是非常狭窄的。

因为我们也知道,技能、技巧是个价值中立的东西,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技能、技巧只有跟人文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它的好坏。

比如一件武器,你说是好是坏?武器本身是个价值中立的东西,关键得看谁来用它、用它干什么,用它来保卫国家、保卫人的生命,它就是善的;用来摧残人的生命,那就是恶的。

读美术课程标准的心得

读美术课程标准的心得

读美术课程标准的心得第一篇:读美术课程标准的心得我读美术新课程标准2001年对于小学美术界真的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新课标的颁布给小学美术的教学带来了最新的标准,同时也为小学教师美术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立足小学基本现状,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生活经验紧密相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个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美术新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实践性,注重生活与艺术联系。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批判;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而欣赏·批判领域则是倾向于文化品味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领域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

我就从这四个领域谈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想法。

一、“造型·体现”领域“造型·体现”范畴是指运用多种原料和手法,体验造型有趣,表达感情和思维的学习范畴。

造型是具有普遍寄义的观点,但在本学习范畴中指的是运用刻画、雕塑、拓印等手法和要领,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运动。

体现则是始末美术创作运动来转达见解、感情和意义的进程。

造型与体现是美术创造运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体现的根基,体现是始末造型的进程和结束而实现的。

本学习范畴在低年级阶段夸大感触、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方柄圆凿,隐约学科门类界限。

美术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五篇模版)

美术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五篇模版)

美术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五篇模版)第一篇:美术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美术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精选6篇)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术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1学校组织我们系统学习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现把这次学习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总结如下:1、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2、课程标准不具备强制性,使教材编写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

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样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需要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标准与生活紧密相连,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课程标准没有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而是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既重视结果激励,更重视过程激励。

满足学生成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

5、课程标准为学生创设宽松、多样、活泼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多样化,丰富化,从而产生新颖感、增强趣味感。

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让学习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学习后能获得一种从事创造性劳动产生的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满足。

美术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

美术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

美术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美术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美术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术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1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有一个好的教学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进行支撑。

因此我们就必须在闲暇之余不断研究《美术课程标准》。

自从研究课题以来我就不断潜心研读《美术课程标准》,从中也是受益匪浅,让我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越。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成都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但是同时也明确地指出“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实实在在地站在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角度精心地去分析、设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根据情况来采纳或者重新设计课堂作业,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美术学习从学生兴趣入手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将过程与结果等同对待在美术各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重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应该把血生的“学”考虑进去,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地体现出学生在本节课中将如何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要从以前的教师“满堂灌”的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学习、快乐学习。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心得我在研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收获和启发。

这份标准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和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审美能力。

首先,这份标准强调了美术教育的智力培养作用。

美术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通过观察、理解和表达艺术作品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课程,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训练。

其次,这份标准注重了美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通过研究美术课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传统艺术文化,还可以表达自己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态度。

这种文化传承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此外,这份标准还着重指导了美术教育的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课程中不仅可以研究艺术知识和技能,还可以进行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来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通过实践性的研究,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最后,这份标准关注了美术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融合。

美术课程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艺术技能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观察力、创造力等。

通过美术教育,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总的来说,研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让我领悟到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这份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规范的教育方法和路径,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无。

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心得

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心得

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心得国家教育部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利用正确的评价机制去巩固提高学生的能力。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学习本身是充满乐趣的,也只有体会到了学习乐趣的学生,才可能会在漫长的学习经历中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搞懂所学内容,还要让学生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与意义。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例如,低年级的美术教学可先从简笔画开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不要让他们感到美术学习枯燥乏味;诱发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鼓励每个学生拿起画笔,亲自动手学着画画看,激发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

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与此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在国庆节假期里,我研究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通过研究,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感受到了其体现的时代气息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作为一至五年级的美术教师,我一直在思考: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中教给孩子什么?不同阶段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美术课堂?我们又能教给孩子些什么?通过研究《美术课程标准》,我找到了答案。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并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研究领域设定了分目标。

每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分工和要求,例如“造型·表现”中要求1-2年级学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而“设计·应用”研究领域则要求1-2年级学生尝试应用2种或2种以上的工具、媒材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

这些要求都是量化的,明确了1-6年级学生需要研究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这是我们的美术教学任务。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知识面也较广,很多课本中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已知的。

如果我们仍然照本宣科、固步自封地讲授这些知识,就无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不起他们研究美术的兴趣。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研究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制作方法。

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研究领域的教学中,我介绍了几种表现方法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调动了学生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本人在研究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深受启迪。

美术课程标准
是指美术教育的内容和标准,是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文件。

通过研究美术课程标准,我深刻了解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
更好地进行美术教育。

一方面,美术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表现能力
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另一方面,美术教育也可以推动文化传
承和交流。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绘画观察能力、表现技巧、创造力和历史文化意识。

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如
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互动式的讲解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知识。

此外,研究美术课程标准还让我认识到,美术教育需要不断发
展和更新。

教学内容应当尽可能地贴合时代和学生的需求,教学手
段也需要与时俱进,利用数字化教学、互动化教学等先进技术,为
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总之,美术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深入理解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一事业。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美术课程
标准为指导,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尽力推动美术教育事业的
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通过再次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本次的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尤其是美术课程,它由过去单一的课程功能(知识与技能)向多元的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重)功能转化,使课程更具综合性、开放性、均衡性和适应性。

课程要达成的目标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过程和方法方面,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要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在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习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终身的事情,培养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任务。

因此,美术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就像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是任何教育门类和形式都必须重视的工作。

教育活动中需要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二是对个体的成长和幸福具有积极意义。

这两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样是我们美术课程应该关注的,因此,在我们的总目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和要求。

我体会到: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所以,学习过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侈谈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是无意义的。

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美术课程标准》表明:它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重视教学过程或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课程内容方案一旦确定,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美术新课标心得体沙海中心学校孙智嫄随着课改的深入,美术课标也进行了修订,以往美术课在教学中经常被视为小科目,在此次的课标修订中却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学校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这本书,我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

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一、对美术课程的特征理解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

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单纯只解决审美或单纯解决技法问题也是不可取的。

审美需要技法的支撑,审美会更有厚度。

二、对美术课程的性质理解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

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

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

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

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

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

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

”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

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学习体会作为美术学生,我对美术课程标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美术课程标准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和评价体系,都让我受益匪浅。

在课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学习美术所重要的方面和方法。

下面将从知识体系、技能提升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知识体系美术课程标准中所包含的知识点丰富多样,从美学、美术史、设计原理到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都有涉及。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美术学科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也让我更加珍视学习美术的机会。

在学习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美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创作绘画作品时,我们需要通过对线条、色彩、质感等基本元素进行理解和把握,再融入构图、色彩搭配、表现主题等方面,才能创作出一幅综合性较强的作品。

这样的学习体验让我更加认识到了美术学科的系统性和学习的渐进性。

二、技能提升在学习知识体系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美术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如何运用线条表现物体的形态与质感、如何运用色彩搭配表现不同的情绪与氛围、如何将构图与表现主题有机融合,等等。

在学习这些技能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学习,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探索和不断尝试。

例如,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多次尝试不同的构图、色彩方案以及表现手法,才能找到最好的表现方式并最终完成优秀的作品。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我更加熟练掌握各种技能,也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美术创作的复杂性和非凡之处。

三、评价体系在美术课程标准中,评价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评价和反思,来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的方向。

例如,在完成作品后,我们需要进行与老师、同学的讨论和评价,来更加准确地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缺点,这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提升。

总结在学习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更是获得了一种学习美术的态度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读体会
美术课程标准这次修订是修改完善,过去是实验稿,现在是正式的权威发布。

也就是说是正式稿。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美术学科的完善,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的出台,美术课程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修订课标也是必然的事情。

这次课标修订定位于“调整、充实和完善”。

新的课程标准保持了原有的理念和学习领域,没有进行大的改动。

我认为变化不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实验稿本身已经设计得科学严谨,突出了前瞻性;另一方面保持课改方向的一致性。

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修订后的课程在前言中表述课程性质、理念时,对实验稿做了一些改动,有了更为科学的界定。

一、对美术课程的特征理解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

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单纯只解决审美或单纯解决技法问题也是不可取的。

审美需要技法的支撑,审美会更有厚度。

二、对美术课程的性质理解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

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

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

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

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

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

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

”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

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三、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

新的课程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面向全体学生;(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关注文化与生活;(4)注重创新精神。

尽管这四个方面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

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

我是这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

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长
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四、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

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

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

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

(关于内容标准定量要求,原国家体卫艺司艺术处处长张瑞安在今年的全国美术教研员培训会上,有不同见解:省略),记住:12、3、6,3,2、300。

三维目标具体定量要求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

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

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

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说出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

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

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美术综合探索要有“美术味”,不能脱离美术本位,但也忌讳过于纯粹的专业课。

把握好尺度。

五、对教学、评价建议的理解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

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

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

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

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

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

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

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

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

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可以说,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我们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成熟的标志!
于庆娟
2012年9月1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