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民族代表服饰

十种民族代表服饰
十种民族代表服饰

十种民族代表服饰

1、西藏女性的服装服饰文化

西藏妇女身段苗条、腰肢柔软、面貌姣好,而且她们非常喜欢打扮,也善于打扮。雅鲁藏布江边的农村少女,外着黑氆氇无袖长袍,内穿红、白或绿色衬衫,腰系鲜艳如虹的氆氇围裙,脚踏花纹美丽的“松巴”靴,乌黑的头发掺进五色丝线扎成大辫盘在头顶,朴素清新,温柔和善,犹如一朵田野的格桑花。

牧女服饰具有草原的气息,质感极强的光皮藏袍,裹着健硕的身躯;皮袍镶嵌黑、红、绿色宽边;腰间挂各种银质或铜质工具,例如奶钩、针套、火镰、火石、牧鞭、小刀等等。它们同时也是和腰身相配称的装饰品。牧女爱将头发梳成无数细辫披在身后,发披缀满珊瑚、贝壳、松石和银币等等。夏日牧野,草地青绿,盛装牧女三五成群,长裙曳地,款款而行,满身佩饰发出悦耳的声音。

拉萨妇女的装束又有独特的风韵,她们的长袍往往用深色绸缎、哔叽、氆氇制成。夏天穿无袖长袍,里衬各种花色绸衫,腰带紧束,以衬婀娜多姿的身材。春秋穿带袖长袍,冬天则穿皮袍,长及脚裸。盛装的拉萨妇女,头戴珊瑚、松石做的头饰,名叫“巴珠”;耳带金银镶绿松石的耳坠;左手戴银镯,右手戴白海螺。白海螺从小戴在手上,据说死后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彼岸。脖子上挂蜜蜡珠,胸前悬挂银盒,内装护身佛,或者种种圣物。这些装束,我们从今天节日庆典斟酒女郎的身上,仍然能够看到;藏戏和歌剧舞台上也时有出现。

不过,目前拉萨妇女,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无论服装,还是装饰品,都朝着简便、适用、美观、更能显示身体线条和审美情趣方面发展,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展现出多种新款式。

2、苗族服饰文化研究

苗族服饰,是典型的女性文化瑰宝,苗族女性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苗族服饰又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

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但都保持一种苗族从古至今的传统款式,苗族女性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后汉书·南蛮传》)的传统。服饰用料则以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

现有的苗族服饰,主要以地域而定,分为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种。

黔东南苗族服饰: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和都匀、荔波、三都、兴仁、安顺,广西融水、三江等区域。上衣有大领对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长短不一,佩戴各式围腰和绑腿。发髻也有较大差异。总体上黔东南苗族服饰有30多种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饰:主要有贵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安顺、平塘、罗甸,云南的

丘北、文山、麻栗和广西隆林等地。其特点是以黑、白、蓝色线绣衣裙或蜡染。大领对襟开,百褶裙,包头帕或头巾,髻发。黔中南苗族服饰有5种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饰: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东北、桂西北以及云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饰色彩较浅,蜡染工艺普遍。服饰和发型多种多样。

湘西苗族服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阳、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头帕和变型式样,服饰亦有8种。

海南苗族服饰:由于海南苗族受当地黎族服饰的影响,苗女穿右偏襟长及膝部的长衫,仅一扣,无领,蜡染短裙,以黑、红色为主,花纹较少,束发,包一绣图案花纹的头巾,外面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帕,套上一条红带子垂在背后,显出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的非常不同。

苗族服饰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一条条山路,背牌上的回环式方形纹,是曾经拥有的城市,并有街道、有城墙、有角楼,那披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带上的“马”字纹和水波纹,是苗族祖先迁徙时万马奔腾过江河的壮观气势......苗族服饰的图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书。苗族服饰,作为一种存于其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跌重要构成部分,是历史来源与文化因子在传递、衍化过程中绽开的物质和精神花朵。通过本身的系统将象征符号与意义结合起来并使之意义符号化。

3、侗族服饰

侗族男子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端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图形。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侗族人的衣料,过去普遍使用自种的棉花,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细布绸缎只作盛装或配饰,现在也有的用“涤沦”、“的确凉”。喜着青、蓝、白、浅蓝色服。现在男子装束,与汉族相似,特别是年轻人更是如此。只有聚居在黎平、榕江、从江三县交界地区的,仍然保留着民族特色。头顶留团长发,挽成螺髻,或三四寸长的短发一团,不梳不挽,垂于脑后。穿右衽无领短大襟衣,宽筒裤,青布盘头,寒冬身系腰带,有的还足穿云钩鼻鞋。在从江县的高传等地,当青年人着装打扮时,头包花格布帕,上插羽毛,胸前斜挂银链,右肱膝颖垂吊一串银丝细牌,腰束或红或绿绸带,显得格外英俊。妇女的装束比较复杂,差别明显。在天柱、锦屏、三穗、玉屏、剑河等地,靠城镇近郊的,基本上与汉装无异,尤其是已婚妇女,最为突出。居边远山区的,大都穿右衽无领,订银珠大扣的短大襟衣,着长裤,系围腰或腰带,婚前多用红色毛绳结辫盘头,额前垂有“刘海”,有的还喜修眉整容。婚后挽髻插钗于脑后,包头帕或围长巾。榕江县的都柳江、寨蒿河、平永河两岸,和黎平县的天府、坝寨一带则另具一格。着右衽无领大襟衣,衣长及膝,下穿长裤。襟边、袖口、裤脚都镶有布滚或加

花边,过去有的还穿蹋跟钩鼻花鞋和白布袜子,而且对袜底非常讲究,所挑的花纹图案,不但名称繁多,用色适度,美观精致,同时常常以此衡量作者的技艺水平和聪明才智。在黎平、从江两县的大部份地区,则又不相同。所有妇女,春冬寒天,穿右衽短大襟衣,夏秋热天,穿短无扣对襟衣,帖身胸前兜一方布,遮身蔽乳,系一围腰,下着百褶布裙,脚裹绑脚或布套,挽偏髻或盘髻,上插一长约五六寸银簪。在榕江县的“七十二寨”,则与之殊异。穿大袖右衽宽衣,衣襟、袖口镶宽边大滚,上绣龙凤花卉,无不风雅清秀,朴实大方,富有浓郁的古朴之风。此外,还普遍喜爱银饰,尤以黎平、榕江、从江等县的侗族姑娘最为突出,每逢喜庆佳节,颈挂项链,耳吊银环,手着银镯、戒指,显得更加秀丽多姿。

4、怒族服饰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米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到审美观。

怒族妇女善于织麻布,因而怒族男女服装多由麻布制成。男子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都穿交领麻布长衫,穿时前襟上提,用腰带系紧,使其成袋状,以便装物。贡山妇女不穿裙,而是在裤外用两块彩条麻布围身。

怒族男女佩饰繁多,成年男子均在左腰佩挂砍刀,右肩背弩弓及箭包。怒族妇女喜欢用红藤缠绕于头部、腰部和足踝部。头部及胸部还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银币穿成串作为饰品,耳戴垂肩大铜环。贡山地区妇女不戴耳环,而以精致的竹管穿两耳为饰,体现了她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5、傣族服饰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

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哈尼族服饰

申报地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以梯田农耕生产和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的改良、发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原则。

哈尼族崇尚黑色,申报地的哈尼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及哀牢山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所决定的。申报地哈尼族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另外,这一习俗也是申报地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封闭以及"避世深隐"的民族心理、落后的传统原料和印染技术的客观体现。

哈尼族服装用料主要是自纺的靛染土布。其纺织、靛染原料都来自于自家梯田及村寨周边的经济林生产。

哈尼族服饰的款式设计也以适应梯田农耕生产为最主要原则。其男子的服饰以紧身短衣、宽松长裤、黑布包头为特色。服饰的纷繁主要体现于妇女。申报地一带的哈尼族妇女普遍喜穿短衣长裤。短衣斜襟无领,腋下一扣紧衣,外配一坎肩,坎肩无扣;长裤为大腰、大裤裆、大裤脚、直筒裤。上紧下松的服装特点,一是为在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中,上坡下坡行走方便;二是便于梯田中的蔻生产,体现出哈尼族服装对于哀牢山自然环境与梯田稻作农业的适应性。

哈尼服装上的装饰,是梯田农业的记录和象征。例如:哈尼族衣服上绣制的图案和银饰的排列,就像层层梯田一样重重叠叠,埂回堤转,而服饰中的"水车花"图案和护心镜上的螃蟹、石蚌、鱼等都直接反映了其水的崇拜心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哈尼族古无鞋袜,曾穿用一种木屐,这种木屐多为竹板所制,鞋底留有竹节或刻出凸棱用于防滑,十分适合于田埂和田间泥路的行走,应属哈尼族服饰的独特部分。

7、朝鲜族服饰

过去朝鲜族喜爱穿白衣素服,自称“白衣同胞”,外人称之为“白衣民族”。

男装,主要有上衣、坎肩儿、裤子、长袍外套,头上戴的有黑笠帽、礼帽、鸭舌帽、制帽等。以前,男装上衣的特点是:白色斜襟,以布打结作为纽扣,外面加穿带纽扣的坎肩。

裤子的裤裆肥大,便于盘腿席坐,裤腿系丝带。长袍当大衣穿,分单、夹、棉三种。脚上穿的有木鞋、草鞋、全胶鞋。现在,除部分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还穿有这种装束以外,轻壮年普遍穿西服、中山装和流行款式的服装。穿草鞋的也不多见了。

女装,主要有上衣、裙子、外衣(包括长袍、长衣等),还有为掩饰胸腰外露的和防寒用的“腰带”。朝鲜族女装的短上衣称为“则高利”、长裙称为“栖玛”。中老年妇女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或皮坎肩。下身一般穿缠裙,穿时把下身围一周后,把裙子的左下端提上来掖在腰带间。年轻妇女和少女的上衣较短,在袖口、襟边、及腋下镶有赤色或紫色绸缎花边,用花色绸缎做长飘带,配上适度而艳丽的长裙,穿起来潇洒美丽。脚上穿着独具特色的全胶鞋,是鞋头尖而翘起的船型鞋,多为白色或蓝色。这样的民族服装多出现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平时,朝鲜族妇女很爱穿短裙,戴头巾即将半米方形的四角巾对折叠起,从前额围到脑后系上。

儿童服装,在民族服装款式的基础上,绣制彩色缤纷的花纹、图案,制作精巧,上衣的袖筒用七色绸相配制,有如彩虹映照,鲜艳夺目。

8、鄂温克族服饰

内蒙古大兴安岭以南从事农业的鄂温克人以长袍为主。男袍素雅,女服华丽。领下、双肩、前后胸及前胸襟、下摆、开衩等处多饰花边,少女袖口处囊及荷包饰花卉、故事等。

内蒙古敖鲁古雅狩猎鄂温克人服饰特殊,男多对襟皮短袍,女多大衣领、前对襟皮长袍,大衣领、前对襟处及下摆以各种颜色皮条缀边饰,一、二层不等。都穿长筒靴,登软靴。女软靴前饰对称鹿角纹,男靴素面。

放牧鄂温克服饰,以蒙古式长袍为主,饰纹不同,在衣领下、双肩、前后胸有15厘米左右的云卷纹饰圈。男女服皆纹边,多金银线缀饰。衣袍下摆开衩等处也饰云卷纹,男简雅,女艳丽。另一种服装与布里亚特蒙古部落相似。女袍上部似旗袍,下为百褶筒裙式的联体型。前胸及前腰有宽饰带。少女流肩,妇女起肩向上。男女均戴近菱形折叠帽,叠法多种。

9、水族服饰

男女衣服多以青、蓝两色为主。男穿大襟长衫,青布包头。女子多蓝色大襟圆领半长衣,青布长裤,衣裤四周镶花边,系青色绿花围腰;节日穿裙子,将长发梳成一把斜绾头上;盛大节日或宴会时,戴各式各样的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

流行于贵州三都、荔波等地。黑色土布作料,在胸前饰缀绣片,在梯形外轮郭内绣五彩缤纷的花草、蝴蝶等图案,有的钉银泡等装饰。穿时系银链,与围腰口衔接处的银饰通常是以蝴蝶或花朵为内容的浮雕银花,既是挂勾又是装饰。水族女衣较长,围腰与衣长度相等,穿衣外面,起保护、美化服装作用。

10、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先民回纥人其服饰主要是穿皮衣、皮裤。妇女头饰较奇特,“以皮裹羊骸,戴之首上,萦屈发鬓而缀之,有似轩冕”。另回纥人可能有辫发的习俗。 高昌回鹘王国时期回鹘人的服饰的较大的发展,其服饰品种繁多,质料也趋于华丽。当时的国王头戴高而尖

的毡冠,好似竖起的莲花瓣,并贴金以边饰,绣大红云纹图案,以红色丝带结于颚下,冠后垂带。身穿红色圆领窄袖长袍,腰系镶有金饰的革带,佩帛鱼、短剑、刀、算袋、砺石、打火石等,脚穿长筒皮靴。王后身着茜色通裾大襦,一条红色长绢从头端飘然而下,中间打一花结,头戴博鬓冠,上饰如意形金冠,四周插金凤凰、花钗及步摇,金耳环下垂至肩。平民百姓的服饰,《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载:“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既嫁,则加毡帽。”《梁书·西北诸戎》说书载:高昌国“男子著长身小袖袍、缦裆衫。”《宋史·高昌传》说:“妇人戴油帽,谓之苏幕遮。”《松漠纪闻·回鹘》称回鹘妇人“能以金相瑟瑟为首饰,如钗头形而曲一二寸,如古之笄状,又善结金线,相瑟瑟为珥及巾环,织熟锦、熟绫……等物。又以五色线结成袍,名曰克丝,甚华丽。” 喀喇汗朝时期据《突厥语大辞典》和《福尔智慧》的记述,当时的主要服饰有披风、宽袍、皮靴等。妇女多留辫发,而额上涂淡红色的胭脂,头上常蒙盖头。人们戴一种卷边帽子。明代维吾尔人的服饰,《明史》卷三二九记“男子椎结,妇人蒙皂布”。《西域番国志》亦称“男子椎髻,妇人蒙以皂布,垂髻于额,俱衣胡服。”

清代,维吾尔人男女发式有别,女子“皆垂发辫数十,嫁后一月则梳发后垂,以红丝为络,宽六七寸,长三四尺,其双岐拖地处,仍络红丝数寸成穗,富者上缀细珠宝石珊瑚等物。”而男子则“不畜发辫,不剃髭须,惟剪唇须,便于饮食。帽的种类有多种,据《西域图志》卷四十二载:“…特勒伯克?,即暖帽也,顶高五寸,以毡为之,边宽,前后独锐,各五寸,饰以海龙水獭,贵者用貂。帽顶红色,织花绣纹,均不缀缨。妇人帽顶尖圆,中腰稍细,形若葫芦之半。…喀勒帕克?,即秋帽也,制同特勒帕克,以小呢、猩猩毡、倭缎为之。又有小帽,无边,顶微锐,质以布,或用毡。凡冠暖帽、秋帽,则以此为裹焉。又或以布帛缠头,名…荫帕特?,其末半垂于后。”《西域闻见录》卷七:“女帽冬夏皆用皮,而插鸟翼于前以为美观。女帽后翅少垂,顶上皆起金嵌为花。”此外,女子戴耳环、戒指,耳环“以银及铜为之,贵者用金,上缀珠宝。”戒指“多嵌钻石,晶光灼灼,艳冶跌宕。”男女衣服均圆领窄袖,不同之处是:男的长衣窄袖右衽,下幅两旁无衩,束带,佩小刀于左;女的外衣较短,内衫及膝。男女靴、鞋都用皮革制成,头稍尖,鞋底微锐而扁,底有木根锭铁掌。 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维吾尔族服饰与清代基本相同。各地女子婚前一般梳小辫,有达10多条或几十条小辫者。婚后发式有地区差别,南疆女子婚后婚后梳4条发辫,额前的较小,脑后的较大,梳成后将前面两条小的和后面两条大的合并起来,形成两条大发辫;北疆一般只梳成两条发辫。男女外出都必须戴帽,最普通的是绣花小花帽,极精巧。冬天多戴皮帽。南疆妇女外出时,除了戴帽外,还要蒙上一块白色头巾或棕色面纱。衣服上的特点是夏着丝绸,冬穿皮毛。男子外衣长而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称为“袷袢”。普通有黑白两种颜色,黑色为棉衣或夹衣,白色为单衣。穿时左襟盖右襟,再扎以腰带。内衣较短,多不开胸。女子普通穿连衣裙,外罩背心或西式上衣。喜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男女都喜脚穿皮靴,靴上加套鞋,入室脱套鞋,以保持室内清洁。冬天则穿毡靴。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

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衣着服饰,生活习俗 汉族: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阿巴嘎蒙古族服饰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傣族: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傣族男子服饰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 僳僳族:身着民族盛装的僳僳族姑娘僳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僳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花僳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民族服饰赏析教学大纲

《民族服饰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四号黑体、下同):XXX(四号宋体、下同)学时:32学分(含课外学时)学分:2分 适用对象:艺术设计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杨阳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赏析》,高等教育出版社,94年应立国主编,《世界民族服饰》,高等教育出版社,98年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四号黑体、下同)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三、学时分配 早节课程内容学时 1 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4 2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10 3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14 4 中南、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4 5 世界民族服饰 4 (表格内容为小五号楷体)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东北、内蒙古的广大地区,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鄂温克、 朝鲜、赫哲、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他们多数从事游牧、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 少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介绍满、蒙、鄂伦春、朝鲜、赫哲民族的民族服饰:1、了解历史;2、熟悉文化习俗;3、掌握民族服饰特点。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 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 的服饰进行图片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 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 出2-3 套现代日常服

第二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东北、内蒙古的广大地区,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鄂温克、朝鲜、赫 哲、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他们多数从事游牧、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少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介绍满、蒙、鄂伦春、朝鲜、赫哲民族的民族服饰:1、了解历史;2、熟悉文化习俗;3、掌握民族服饰特点。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 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图片 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 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出2-3 套现代 日常服 第三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有藏、门巴、珞巴、羌、彝、白、哈 尼、傣、苗、侗等个民族,也是民族服饰最丰富多彩的地区。在这里的每一个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其服饰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着本民族的历史、信仰、风俗及审美观念。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几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 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图片 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 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出2-3 套现代 日常服 第四章:中南、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中南、东南地区有壮族、瑶族、仫佬族、毛难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 族、高山族。他们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在服饰的风格上也完全不同,这里我们向大家简单的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图片 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1、汉族 2、蒙古族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

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 似当今的“四片瓦”。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7、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花包头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米,宽约0.17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制作十分精致美丽。每逢喜庆、外出,姑娘们都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花功夫缠包头,要经过七、八道手续才能完成。彝族不同支系服饰各异,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胜枚举,相对而言,男子的传统服饰特色已经不多。不过,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门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另外身 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33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8、壮族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教学设计说明

人民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第三课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永清县村镇中心校王建凤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38名学生,优、中、差参差不齐、基础不一,智力因素和认知水平也有差异。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自己探究知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渗透。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人民《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族团结一家亲》中的第三课《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主要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民族特有的物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我们中华服饰不仅绚丽多彩,设计也非常多样化,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同时对他们创造的无比灿烂的服饰文化感到自豪。 教学目标: [态度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懂得各族人民之间应当互相尊重。2、知道服饰反映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展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工艺。 [德育、智育目标]:1、了解艳丽多彩的服装,搜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2、能够通过民族服饰找出所属民族。 [素质发展目标]:1、了解民族特有的物品,与同学们一起交流。2、培养学

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能力。提高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3、培养学生边欣赏边交流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依据资料进行分析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艳丽多彩的服装,搜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民族服饰找出所属民族。 课前准备:了解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与同学交流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穿的可真漂亮,不但色彩鲜艳,而且款式也多种多样。老师也为你们带来了一些漂亮的服饰,想展示给你们看。(师出示各种各样的服饰图片课件) 师:这些服饰漂亮吗?(漂亮)看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畅所欲言 师:前几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区不同,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也不同,因此,在服饰上有很大差别。你们一定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服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艳丽多彩的服装 1、师:少数民族的服装绚丽多彩,一方面反映出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展现了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工艺,各具特色的服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你知道这些漂亮的服饰是哪个民族的吗? 2、师出示课件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学生欣赏并回答。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

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白族服饰特征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服饰 2白族简介 这些聚居于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 白族服饰 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比较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一直以来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

尾帽”。洱源西山及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 白族服饰 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3服饰介绍 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的、和的桑植县。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 白族服饰 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第一节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有关衣裤,鞋帽,装饰,佩戴,穿戴等方面的习俗惯制,服饰民俗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民俗,可以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创造。服饰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经济条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等。 一服饰概说 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因此,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美的需求。服饰,是人类不断认识物质世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主要成果之一,故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衣放在首位。 服饰是有关外部装饰的总称。服饰具有多重基本功能,主要是护体、御寒、遮羞、装饰和标志等。服饰有五个方面的要素,即质、行、饰、色、画。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装的式样;色是服装的颜色;饰是佩带的饰物;画是服侍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即文面文身。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服饰民俗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服饰民俗的地域风情极为多样。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的服饰民俗流变也十分丰富。中国素有“服饰之邦”的美誉,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服”,足见我国服饰的多样性。服饰是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全部,包括服装本身与服装并存的有关饰物,我国服饰形制丰富,一般可分为头饰、衣裳、足衣与手饰四大类别。 二服饰的习俗惯制 (一)实用的习俗惯制 实用的习俗惯制是服饰自身的基本特征所形成的习惯,这是消费生活中产生于服饰的实用价值。 (二)观赏的习俗惯制 观赏的习俗惯制主要表现在各种节日或大型的服饰展示会等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礼仪的习俗惯制 服饰的礼仪习俗惯制,在人生仪礼民俗中表现特别明显,如中国汉族传统婚礼中的礼服,丧葬仪礼民俗中的“五服制”: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即如是。 (四)信仰的习俗惯制 信仰的习俗惯制,在服饰的色彩上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复夏制尚黑、汉复周制尚赤;唐服尚黄、旗帜尚赤;宋沿袭;元尚黄、明改制取法周、汉,用唐、宋旗色为服色尚赤;清又复黄。 三民族服饰巡礼 中国服饰民俗极其丰富,不仅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还有地域性特别是民族性的内涵。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生活于广阔的地域,她们有处在山区与边区,与外界联系相对闭塞。在大自然的慷慨与恩惠中,她们就地取材,创造出风姿绰约,姹紫嫣红的民族服饰。 (一)藏族服饰 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几个省。其中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西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及其文化,这是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经济生活的具体表现。 西藏服饰特点 藏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服饰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装既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热的方便,使臂膀伸缩自如,并适应露宿的生活,当成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小组成员:于茜秦嘉唯赵雅婷斳晓兰李小琳薛鉴萌卢鹏飞 指导老师李小霞 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日用品,纵观人类发展史,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类用树叶,动物的皮毛遮蔽身体,保暖防守之用,在此时期,已为以后的服装发展奠定了基础,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用麻,线纺织出了布料衣物,而现在,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服气发展为一个繁荣时期,任 何区域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同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紧 密相连。所谓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 括气候、地形、河流、海洋、土壤、动植物的分布情况 器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 础。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关 系,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 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各具特色,就地取材,有其独特文化历 史渊源,因地制宜的服饰。 实用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无论是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匾乏的古代,还是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现代,概莫能外。每个民族由于自己所处的地域、气候、河流等地理环境的不同,因此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就不同。也就是说,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地理环境多种多样,民族历史就有着差异,民族服饰自然也是五彩缤纷.而在中国,更可见其辉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不均,形成了全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而我国民族服饰也如同花海中的花朵,各有风姿,各有千秋,各自闪烁着光彩,散发着其独特的民族气息,民族服饰,

推荐活动: xx 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活动 通过对某一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研究,知道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来源,使我们更加尊重各民族。 1根据研究对象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2查找文字、图片资料,学习有关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设计研究表,制定研究计划。 3按研究计划实施调查与研究 4研究之后,总结小组的研究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5完成活动报告 我所在的小组选择____________民族作为研究对象 为了获得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我们查阅了以下资料: 经过研究,我们对该民族的服饰风格与地理环境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民族服饰的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服饰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环境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其它小组交流,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影响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

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五十六个民族都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服饰文化。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 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 1、阿昌族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2、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3、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4、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

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5、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6、6、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

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衣着服饰,生活习俗汉族: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阿巴嘎蒙古族服饰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 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的介绍

教授老师:吴日岗 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级﹙﹚班 学生:蓝肖肖 学号: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介绍 、壮族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地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地“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地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地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壮族妇女地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地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地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地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地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地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地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地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地,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地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地民族个性.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地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地.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西双版纳地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各地地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地.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地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独龙族服饰 龙族地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地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独龙族地佩饰也颇具特色,用地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山中地藤条,男女均喜欢用染色红藤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独龙族男女均喜爱装饰品,男子外出时要佩上腰刀、弩弓,女子常常披挂五颜六色地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也常挂在颈上和耳下.同时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地篾箩,既美观又实用,为独龙女子装饰自己地组成部分.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饰料珠.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妇女穿长袖衣裙,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男子喜欢挎腰刀,弩箭.独龙族精于纺织,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初步掌握民族服饰的简易画法。 2.体验服饰艺术与民族、生活和审美的密切关系,了解民族服饰从设计到制件的大体过程。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大家庭、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树立保护、发掘和发展民族艺术的态度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服饰的简易画法。 难点:真实、生动地表现某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准备 各民族服饰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课文导入。扼要介绍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服饰多姿多彩的情况。“服”是指服装;“饰”是指服装上的装饰。 活动二 民族服饰欣赏,选个别民族图片进行介绍。 活动三 怎样手绘民族服饰?通过有关范画、步骤图等进行解说,并作示范。 活动四 学生进行手绘练习。表现手法可以是手绘线描、线描加黑白灰处理、线描加彩色平涂等。 活动五 展示作品,介绍自己所画的民族服饰,说说这个民族的风俗、生活习惯等相关知识。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些新朋友,你们看他们的服饰漂亮吗?请同学们看!(课件出示)师:好!刚刚我们看到了很多个民族的图片,大家觉得他们穿的衣服漂亮吗? 生:好漂亮哦! 师:那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 生:56个。 师:嗯!真不错!你能说出部分民族的名称吗? 生:藏族、蒙古、朝鲜、壮族、苗族????? 师:回答得真好!同学们,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有56个兄弟姐妹,有首歌《爱我中华》歌词写道:(教师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而在这么多个民族里,各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他们把祖国的大家庭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民族服饰独特的美吧! 师:板书课题《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去感受各民族服饰的款式、纹样、色彩和饰物的造型、材质,找出不同之处,尝试一两个为例子,说说他们的特点。 (出示课件图片)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很多民族服饰,现在老师让大家分组讨论一下,他们各自的特点,等会各组再派个代表上来发言。 生:分组讨论。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阿昌族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 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 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 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 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

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 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 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 戴头盖,也戴礼帽。 保安族的腰刀很有特色,制作精美, 是保安族人人喜爱之物。 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 衣,下着宽脚裤。 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 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

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 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 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 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 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除日常服装外,还有周岁礼服、 结婚礼服、丧服等各种礼服。 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 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 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

56个民族简介及服饰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简介 1、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 2、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 4、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 5、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 7、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 8、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 ——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糯米团,地戏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贵州羌族有0.14万人,主要聚居在铜仁地区石阡县、江口县。 贵州瑶族有4.44万人,主要聚居在黔南自治州荔波县,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丹寨县、榕江县,黔西南自治州望谟县。 贵州蒙古族有4.75万人,现主要聚居在毕节地区大方县、毕节市、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铜仁地区石阡县。 贵州壮族5.21万人,大约在明清时期先后来自邻近的桂北各县,主要聚居在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黔南自治州独山荔波县。 贵州满族有2.19万人,主要居住在黔西、金沙、大方三个县的结合部。 贵州白族有18.74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大方县、威宁自治县、毕节市、织金县、黔西县、赫章县、六盘水市盘县。 贵州仫佬族有2.84万人,占全国仫佬族总人口的13.69%,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黄平县、黔南自治州福泉市、都匀市、瓮安县。 贵州水族人口有36.97万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0.08%,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都匀市、独山县、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 贵州苗族有430万人,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毕节、铜仁地区、六盘水市、贵阳市郊区。 贵州布依族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4.17%,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的镇宁、关岭的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贵阳市 苗族: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的介绍综述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介绍 1、壮族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 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 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 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 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 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 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 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 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 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

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2、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各地的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的。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的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 3、独龙族服饰 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