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贴敷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刘小琼)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刘小琼)
固定时应注意松紧适度,避免过紧或过松,以免影响贴敷效 果或造成不适。
调整贴敷时间
根据药物性质和病情需要,合理调整贴敷时间。一般成人 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儿童酌减。
如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并 咨询医生意见。
04
注意事项
贴敷时间控制
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体质,合理控制贴敷时间,一般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 时,儿童酌减。
贴敷时间限制
穴位贴敷疗法需要一定的 贴敷时间,对于某些急性 疾病或需要快速缓解症状 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皮肤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对贴敷药物 或胶布过敏,出现皮肤瘙 痒、红肿等反应。
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穴位贴敷疗法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 行针对性治疗。
05
常见问题解答
贴敷后皮肤出现红疹怎么办?
01
02
03
立即停止贴敷,观察红 疹情况。
如红疹较轻,可涂擦抗 过敏药膏;如症状较重, 应及时就医。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 免抓挠,防止感染。
04
记录贴敷药物及反应情 况,以便日后参考。
如何选择合适的贴敷药物?
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贴敷药物。
了解药物的成分、功效及适用人群。
02
清洁时应使用温水和软毛巾,避 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液体,以免 对皮肤造成损伤。
贴敷药物
药物应选用质量可靠、来源正规的产 品,并按照说明书或医嘱正确使用。
贴敷时应避开皮肤破损、炎症等部位, 以免加重皮肤损伤或引起感染。
在贴敷前,应将药物置于选定穴位上, 轻轻按压使其与皮肤充分接触。
固定贴敷部位
贴敷后,应用胶布或绷带等物品将药物固定在穴位上,以免 药物移位或脱落。

17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7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选取药贴: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符合规范的药贴,优先使用可促进药物透皮的药贴和溶媒,如透气胶贴和透皮剂等;透气胶贴现用现拆,溶媒现用现抽。

2.制备药粉:选择正规厂家的优质中药材,经粉碎处理制成药粉。

药材要地道,药粉要够细,从而确保疗效。

3.制作溶媒:溶媒用于调和药粉、促进透皮。

多用生姜汁或醋作为溶媒,一般认为寒证使用姜汁,热证使用醋。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药贴都自带薄荷之类的溶媒,可按照说明书规范使用。

4.调和药剂:将贴敷药物按照剂量配好放入药碗,加入适量溶媒调和粘稠,注意不要太稀,亦不可太干,以利于湿润皮肤和药物有效成分析出为度。

调完一穴药物后将药碗清洁干净再调其他药物,以免造成不同穴位用药的相互掺杂。

5.清洁皮肤:贴敷前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晾干后再行贴敷。

一则清除油渍污垢利于药物成分透皮吸收,二则防止皮肤起泡溃破后感染。

6.固定药贴:将调好的药剂放于药贴中央,先固定一端,再适当拉紧另一端,慢慢排净贴下空气,贴敷紧密平整。

天突穴、下颌下等个别不宜固定的位置可以适当剪制药贴以利于固定,皮肤汗多或多动易掉者可加胶布固定。

7.贴敷时间:贴敷时间一般为4-8小时,不易吸收或刺激性较小的药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药剂中含冰片、细辛、白芥子、木香、元胡、芒硝等对皮肤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贴敷期间应密切观察皮肤反应或适当缩短贴敷时间。

槐荫时中堂中医诊所。

穴位贴敷技术

穴位贴敷技术

穴位贴敷技术穴位贴敷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恶性肿瘤、各种疮疡及跌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胀腹泻、便秘;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喘等症状;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自汗、盗汗、头痛、眩晕、高血压、不寐、过敏性鼻炎等多种临床急慢性疾病,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下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及对该项操作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3.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

2.穴位贴敷时间一般为4-6小时。

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

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敷贴胶布、遵医嘱配制的药粉、治疗碗、赋型形剂、压舌板或小勺、0.9%生理盐水棉球;必要时备剪刀、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患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3.更换敷料,以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上的药渍,观察皮肤情况及敷药效果。

4.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贴敷胶布,用压板或小勺将所需药物置于贴敷润色布中心,大小厚薄适中。

5.将药物贴敷于穴位上,做好固定。

为避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物,可加敷料或棉垫覆盖。

6.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7.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8.穴位贴敷使用的胶布、纱布等物品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按照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消毒。

六、注意事项1.贴敷的禁忌症:①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②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③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都不宜贴敷,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陈海涛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陈海涛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 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 用。
贴敷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者,待皮 肤愈后再行治疗。小的水疱一般不必 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云南白药气雾剂也好用,烫伤处理。
对应体质:湿热体质。 治法:清热化湿 药物:,蒼術,黄柏,羌活,生半夏,青皮。等 薄荷
透皮疗法;治未病学;内病外治
对应体质:气虚体质。 治法:补益元气 药物:补中益气系列,姜汁

小儿脾虚体质 1、益黄散 陈皮 青皮 姜汁 小儿积食体质 2、消积丸 丁香 砂仁 水
诃子
丁香
细粉水与少许
乌梅
大黄
细粉薄荷油与
医生最好 先自己试验一下,有毒无毒,刺激程度, 刺激时间,皮损程度及处理。要做到心中有数。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 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及有毒 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泡、溃疡的药物需 注意:
(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 部位禁用。
功用主治 除湿气、化湿热 补元气、调脾胃 补肾精、去寒气 滋阴液、养肺气 清火热、疏瘀血
适用人群范围 肥胖、口苦粘、中暑、大便粘软等 湿重人群 气虚短、乏力、疲软汗多等气虚人 群 怕冷、易感冒、腰酸、精神不振、 性功能下降、宫寒等人群
易上火、咳嗽、失眠、大便二日才 能知阴阳者 ,可以为医 一次等免疫低下人群 上火、咽痛、溃疡、青春痘、烦躁 易怒失眠等肝火旺人群
取穴:涌泉
方法:上药研细末,陈醋适量调为糊状敷
于涌泉穴。
原理:厥阴病,阴虚阳亢,上热下寒。 夜间加重,三阴病主时
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 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 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 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中药贴敷疗法由于其疗法快捷方便,无毒副作用,且医疗风险低,深受广大基层医生钟爱,目前在基层诊所,社区门诊,以及乡镇卫生院应用比较普及。

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药贴敷疗法的技术应用,希望能给开展中药贴敷的基层医生一些参考。

透皮给药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1.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几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优势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转、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以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

此外,还应结合一下选穴特点:(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宜春棉球擦净,然后敷药。

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现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的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1范围本规范的内容包含中医穴位贴敷的术语与定义、贴敷前的准备、操作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儿童贴敷特殊注意事项、贴敷期间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措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21709.9-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分:穴位贴敷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穴位贴敷:在穴位上贴敷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3.2助透剂: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3.3赋形剂:赋予药物适当形态和体积的物质。

4贴敷前准备4.1贴敷药物的选择贴敷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中医辨病、辨证的原则,按照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之规定,药物的剂量应按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的外用剂量之规定,每个穴位贴敷的药物一般为1-3种。

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应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对于孕妇,禁用影响胚胎发育及容易导致流产的药物;对于哺乳期的妇女,禁用影响哺乳的药物。

基层常见病症贴敷药物推荐,见资料性附录A。

4.2贴敷药剂的制备4.2.1制备过程应在清洁、常温的环境中进行,或在专用制剂室完成;制备药剂的中药材应注重质量。

4.2.2将药物研末成细粉(建议80目以上),密封储存备用。

4.2.3将药粉与助透剂或赋形剂(水、姜汁、醋、黄酒、药液等)充分混合。

当使用姜汁作为助透剂时,姜汁与水的调配比例:成人为1:1,儿童为1:2。

4.2.4将混合好的药剂放在纱布上或胶贴上备用。

4.2.5贴敷药剂宜在药物使用的当日制备,如需要提前制备,制备好的药剂需密封放冰箱冷藏储存,储存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使用时应提前取出并放置常温备用。

药剂宜尽快使用,若其外观或气味发生改变应弃用。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目录1 范围 (2)2 术语和定义 (2)3 指导原则 (3)4 准备工作 (4)4.1药物选择 (4)4.2赋型剂的选择 (5)4.3剂型的选择 (7)5 操作方法 (9)5.1穴位选择 (9)5.2贴敷方法 (10)5.3贴敷时间 (12)6 注意事项 (12)7 禁忌症 (12)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13)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穴位贴敷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准备工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穴位贴敷养生服务行业的管理,指导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保健机构的保健技师、保健从业人员或个人在养生保健中规范操作,合理配药和选穴应用。

不适用于非临床医生或个人应用于疾病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穴位贴敷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自灸”或“发泡疗法”。

如果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防治疾病时,又称“敷脐法”或“脐疗”。

2.2赋形剂Excipient赋形剂即基质,是用来将研成粉状的药末经液状或膏状物质混合,制成药饼,药糊或膏剂进行穴位贴敷。

在穴位贴敷时,一般均需要使用赋形剂对所用药物进行调和。

3 指导原则3.1穴位贴敷主要适用于养生保健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壮阳、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药物,穴位多选用关元、膏肓、气海、足三里、五脏的背俞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起到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3.2穴位贴敷也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临床疾病的保健和辅助调理,但使用过程中,可通过药物和穴位的选择,进行辨证论治,施体施养。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技术穴位贴敷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的一种操作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恶性肿瘤、各种疮疡及跌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胀、腹泻、便秘;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喘等症状。

【禁忌症】各种出血性疾病,皮肤破损处,年老体衰者,过饥过饱,女性经期、孕妇的腹部和腰舐部。

【注意事项】1 .支气管扩张者、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糖尿病患者、血液病患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不宜进行穴位贴敷。

2 .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禁止穴位贴敷。

颜面五官部位、慎用穴位贴敷。

3 .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穴位贴敷。

4 .药物应均匀涂抹于绵纸中央,厚薄一般以0.5cm为宜,覆盖敷料大小适宜。

5,敷贴部位应交替使用,不宜单个部位连续敷贴。

穴位贴敷时间一般为6-8个小时。

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6 .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使用敷药后。

如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7 .除拔毒膏外,患处有红肿及溃烂是应停止用药,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8 .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

9 .贴敷期间,应忌烟、酒,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10 .局部敷贴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附表L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图附表2: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1)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1)

[诊疗技术名称]中药湿敷[简介]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禁忌症]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诊疗技术名称]中药灌肠[简介]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适应症]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操作规范](1)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以清洁肠道 ,便于药物吸收,尽量不采取大量不保留灌肠,以免刺激肠蠕动,使药液不易保留。

(2)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向病人解释治疗目的及方法。

(3)测量药液温度,39℃~41℃,倒入灌肠筒或输液瓶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4)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一次性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

(5)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活塞,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三九贴三伏贴穴位敷贴服务规范

三九贴三伏贴穴位敷贴服务规范

三九贴三伏贴穴位敷贴服务规范三九贴和三伏贴是中医传统疗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常用来治疗寒邪侵袭或是湿气滞留引起的疾病。

这两种贴敷的方法在临床上都非常常见,但是在进行三九贴和三伏贴穴位敷贴服务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三九贴穴位常选在胸腹等大面积穴位,如中脘、关元等;三伏贴穴位则常选在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的经络上,如合谷、足三里等。

2.贴敷材料准备:准备好三九贴或三伏贴所需的材料,如贴敷布、药粉等。

贴敷布应选用透气性好、柔软舒适的材料,药粉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用有效的中药成分。

3.洁净环境:进行贴敷服务前,要确保贴敷的环境整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和二次感染的发生。

需要做好手部和工具的消毒工作。

二、操作流程:1.了解患者情况:在贴敷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身体状况等,确保安全可行。

2.清洁穴位:将贴敷部位清洁干净,使用无菌酒精或适当的清洁液擦拭,清除污物和皮脂。

3.施敷药物:根据医生的指导或药方,将合适的药粉均匀地撒于贴敷布上,药量适中,不宜过多。

4.敷贴穴位:将装有药粉的贴敷布轻轻贴在经络穴位上,要确保贴敷布与皮肤完全接触密封,避免空气进入。

5.固定贴敷: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布或绷带固定贴敷布,保证贴敷的稳定持久。

6.监测病情:进行贴敷后,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7.拆除贴敷:一般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左右,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调整。

拆除贴敷时要轻柔,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多的刺激。

三、注意事项:1.患者适应症:三九贴和三伏贴是针对特定病症而设计的疗法,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需要特别注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禁忌症:对于有器质性疾病或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如恶性肿瘤、器官功能衰竭等,禁止使用三九贴和三伏贴。

3.质量保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药品和贴敷材料,确保贴敷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疗程】 按穴位施治,2~10 个穴位。1-2 天贴敷一次,7-10 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穴位贴敷时间,成人 4~6 小时,儿童 1~2 小时,若局部皮肤出现 痒、刺痛、起泡等反应,可提前撕除,儿童皮肤娇嫩,家长须注意孩子贴敷部位皮肤的反 应,半小时观察一次 2.贴敷部位多在颈背部、腹部、腰部,衣服穿着建议宽松、深色为佳,女士建议不穿连衣 裙 3.药物现配现用,芳香药物挥发性较强,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容易导致有效成分丢失
高温天气易出汗,汗多时贴药易冲淡药物浓度,降低药物药效 4.应根据患者的体质,顺应天地自然气运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配方的选择、穴 位及经络选取等等
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不良反应及处理】 穴位贴敷药物中多配有芳香走窜的药物,皮肤出现色素沉着、 潮红、微痒等属正常反应。如局部皮肤出现灼热疼痛,立即撕除。如局部皮肤出现轻度 水泡属正常现象,可先观察,暂不做特殊处理,水泡溃破可自行涂紫药水,结痂后待自 然去痂,注意预防感染;若局部反应较重者,请到医院处理。治疗当天宜温水浴
1.方药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凡是被临床证明有效的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穴 位贴敷原料来治疗相应疾病,但其亦有一定的选方原则和纳入标准: (1)应用通经走 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 角等
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蝥、附子、大戟、大黄、芒硝等 2.穴位的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 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力求做到穴少而精,应注意如下几点: (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 (2)可选用阿是穴贴敷; (3)选用经验穴贴敷,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 日咳等 (二)操作步骤 1.医护人员详细询问,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前评估,把握好适应 证。 2.四诊合参并进行经络诊查,制定穴位处方及中药配方。 3.医护人员向 患者阐明治疗的目的、过程,以期配合。 4.制作贴敷药膏,将药膏贴敷于患者相 应穴位。 5.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交待患者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肺系痰浊阻肺证的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肺系痰浊阻肺证的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痰浊阻肺证的技术操作规范【目的】针对肺系痰浊阻肺证,选用有温肺、化痰、理气之功的炒白芥子,研末后用有活血作用的活络油调成糊状,选则具有止咳平喘、宣通理气之功的肺俞(足太阳膀胱经)、定喘(经外奇穴)两穴作药物贴敷,使药物、穴位、经络三者综合作用于人体而发挥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

【用物准备】1.炒白芥子粉适量2.活络油适量3.专用贴敷若干张【操作方法】1.穴位选择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定喘穴-------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2.贴敷方法每穴取药粉5-6g,用活络油调成糊状,将调好的药糊均匀摊在贴敷中央,选好穴位后,局部用碘伏棉签消毒,接着用消毒棉签擦干穴位,然后依次贴上带药糊的敷贴。

3.贴敷时间:一般4-6h/次,每天一次。

4.疗程:4天为一疗程。

【操作程序】1.病例选择:肺系疾病辩证属痰浊阻肺证者2.药贴制作:选取药粉用活络油调成糊状将药糊摊在贴敷中央3.贴敷步骤患者取坐位(背部面向操作者)选择穴位碘伏局部消毒穴位贴敷【禁忌症】经常反复出血的病人、有皮肤过敏体质的病人,孕妇及对本药物贴敷过敏患者忌用。

凡穴区局部有感染、破损者,不宜使用。

【注意事项】1.贴敷完后,最好等到4-6小时后再行洗澡。

2.贴药后如皮肤出现过敏反应,如发红、疼痛、瘙痒、水泡等,应停止贴敷,并注意保护好皮肤,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3.贴敷期间应嘱患者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不要食海鲜、虾蟹等发物,以免影响疗效。

【收费编码】430000023 5元/穴位穴位贴敷法评分标准准备人员着装规范、举止端庄、洗手、戴口罩 5 用物治疗盘、遵医嘱准备药粉、敷贴、小药杯、压舌板、活络油5 环境清洁、宽敞、便于操作、避风 2病人评估患者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患者体质、贴敷部位皮肤情况及心理状况2 核对床号、姓名、诊断、合理体位、充分暴露贴敷部位、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3 与患者沟通,解释操作目的、告知注意事项 3操作流程定位再次核对、遵医嘱确定贴敷穴位10 取穴取药粉适量倒入小药杯,加活络油调成糊状10贴敷清洁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去准确穴位15将药做成小药饼放于专用敷贴上,贴于相应穴位,轻压贴紧皮肤15 观察贴敷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有无不适 5 整理整理衣着,取舒适体位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5质量评定操作正确、熟练、轻巧 5 沟通有效、关爱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3 用物处理规范 2理论提问5。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最新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最新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最新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是指中医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药物进行敷贴治疗的操作准则。

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中医敷药技术的操作,保证治疗效果,同时确保患者的安全。

下面是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的最新内容。

一、患者准备:1. 患者信息记录: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情、过敏史等,确保对患者有足够的了解。

2. 患者准备:患者应保持身体清洁,无油脂、血液等物质附着在皮肤上。

3. 患者告知:告知患者关于敷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产生的不适反应等内容,征得患者的同意。

二、药物准备: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敷药治疗。

2. 药物准备:将敷药所需的药物按照医嘱准备好,确保其质量和准确性。

三、操作准备:1. 医护人员准备:操作敷药的医护人员应穿戴好洁净的工作服、手套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消毒操作:对敷药所需的器械、用具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无菌。

四、操作步骤:1. 清洁皮肤:将敷药部位的皮肤用消毒液或清水进行清洁,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2. 贴敷药物:将准备好的药物贴敷在患者的相应部位,注意避开伤口、溃疡等敏感部位。

3. 固定敷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或胶带进行固定,确保药物能够有效贴附于患者的皮肤上。

4. 保持时间:根据医嘱要求,确定敷药的保持时间。

在此期间,患者应尽量保持休息、避免汗液和水等液体接触药物。

5. 敷药拆除:在敷药保持时间到达后,用清水或消毒液将敷药拆除,然后用干净的棉球或纱布轻拭皮肤。

五、注意事项: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合理搭配,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2. 皮肤条件:在敷药前应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评估,注意皮肤的完整性、敏感性和炎症情况等。

3. 敷药时间: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确定敷药的保持时间,不得违规操作。

4. 药量控制:控制敷药的药物剂量,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5. 观察记录:记录患者敷药后的反应和效果,包括患者的症状变化和皮肤状况等。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中药湿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将中药煎汤或汤剂浸透至纱布、纱布绷等材料,贴敷于患部,使中药药性逐渐渗入皮肤,起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

湿敷因其易于操作、疗效显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诊疗之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湿敷的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一、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1. 治疗前准备(1)确定湿敷部位: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中药湿敷的部位,一般常见的湿敷部位包括胸部、背部、腹部、关节部位等。

(2)准备中药煎汤:选择合适的中药配伍,煎煮成药液,保持药液的温度适宜,一般在50-60摄氏度之间。

(3)准备敷料: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佳、无刺激性的纱布、纱布绷等材料,将其剪成适当大小,以方便贴敷患部。

2. 湿敷操作步骤(1)清洁患部:用温水清洁患部,保持患部清洁干燥。

(2)浸渍敷料:将准备好的敷料浸渍于中药煎汤中,使其充分吸收药液。

(3)挤干多余药液:将浸渍后的敷料稍微挤干多余的药液,以避免滴水造成患者不适。

(4)贴敷患部:将浸渍后的敷料均匀地贴敷于患部,用纱布绷或胶布固定,保持敷料贴合患部。

(5)观察疗效:在湿敷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疗效反应及不良反应,根据情况调整湿敷的时间和温度。

(6)重复操作: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重复进行中药湿敷操作,一般可持续30-60分钟。

3. 湿敷后处理(1)清洁患部:在中药湿敷结束后,用温水清洁患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休息调理:让患者休息片刻,保持患部肌肤干燥,促进中药药性渗透。

(3)评估疗效: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舒适感,评估中药湿敷的疗效效果。

二、中药湿敷技术评分标准为了确保中药湿敷的安全、有效性,应对中药湿敷的技术操作进行评分标准,以评估中医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疗效效果。

1. 湿敷操作技术:包括湿敷前准备、湿敷操作步骤、湿敷后处理等技术环节的操作准确性和规范性。

2. 药液浓度和温度控制:评估中药煎汤浓度的适宜性,以及中药药液的温度控制是否达标。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标准及流程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标准及流程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标准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穴位贴敷技术的操作标准与流程详解穴位贴敷,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凭借其无创、安全、便捷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各类疾病的防治中。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敷贴2018年01月目录引言1 范围2 术语和定义3 指导原则4 准备工作4.1药物选择4.2赋型剂的选择4.3剂型的选择5 操作方法5.1穴位选择5.2贴敷方法5.3贴敷时间6 注意事项7 禁忌症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引言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穴位贴敷,是传统中医外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又称天灸、自灸、冷灸,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方法。

该方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针对健康状态或亚健康状态的具体情况和保健需求,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保健作用。

穴位贴敷具有如下特点:①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是中医针灸保健和药物调理的有机结合。

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而起到药效、穴效的双重作用。

②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穴位贴敷经皮给药,可有效减少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的伤害。

但也有相对严格的禁忌症。

③操作简便,易于接受,便于观察,如有不适,可立即将药物撤除。

④适应症广,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疾病的防治。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穴位贴敷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准备工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穴位贴敷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自灸”或“发泡疗法”。

如果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防治疾病时,又称“敷脐法”或“脐疗”。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面部敷贴法干预痤疮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面部敷贴法干预痤疮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药面部敷贴法干预痤疮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药面部敷贴法干预痤疮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标准适用于中药敷贴法干预痤疮治未病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应国中医药发〔2009〕3号》《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现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0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中药面部敷贴法[1](中药面膜疗法,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ask)中药面部敷贴法,即中药面膜疗法,是通过具有不同疗效或美容作用的中药外用于面部来延衰驻颜或治疗损容性疾病的一种美容方法。

4 适用对象的选择4.1 纳入标准:4.1.1 诊断标准[2-5]符合痤疮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具体详见附录A)。

4.1.2 西医分级标准[2、3]符合西医分级标准的轻、中、重度痤疮(Ⅰ、Ⅱ、Ⅲ、Ⅳ级)者(具体详见附录A)。

4.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5-7]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具体详见附录B)。

4.1.4 病程病程较久、反复发作一个月未愈者。

4.2 排除标准[6]具体详见附录C。

4.3 禁忌证[6]具体详见附录C。

5 操作流程5.1 材料的准备和制备5.1.1 中药面膜制备环境要求将处方中的中药在中药研磨室制备,中药研磨室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周围的地面、路面、植被等应当避免对药物造成污染。

研磨室应工作区和生活区分开,同时应当宽敞、明亮,地面、墙面、屋顶应平整、洁净、无污染、易清洁,应当有有效的通风、除尘、防积水以及消防等设施,各种管道、灯具、风口以及其他设施应当避免出现不易清洁的部位。

中药贴敷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贴敷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
中药贴敷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作用】
依据所选取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用法】
1、告知患者中药贴敷治疗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应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贴敷部位大小准备厚纱布或棉垫
3、在上面均匀地涂一层软膏
4、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掺药并均匀掺入。

5、单层纱布覆盖以防止药物撒落并用少量液体湿润后贴敷在患处。

6、胶布固定或包扎。

【注意事项】
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

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

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上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医院中医科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中医科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中医科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外科的相、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二、禁忌症皮肤过敏者三、准备工作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 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四、操作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

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
中药贴敷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作用】
依据所选取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用法】
1、告知患者中药贴敷治疗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应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贴敷部位大小准备厚纱布或棉垫
3、在上面均匀地涂一层软膏
4、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掺药并均匀掺入。

5、单层纱布覆盖以防止药物撒落并用少量液体湿润后贴敷在患处。

6、胶布固定或包扎。

【注意事项】
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

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
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

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上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