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湿敷法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本文将从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历史渊源、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药煎汤后,用纱布或毛巾浸湿,敷于患者皮肤表面,通过热力作用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到患者皮肤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二、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历史渊源中药湿热敷技术源于中国古代中医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熨”的记载,即指用发热的物体在人体表面进行热敷。
到了明清时期,中药湿热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三、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操作方法1、准备材料:中药煎汤、纱布或毛巾、热水袋或毛巾、浴巾等。
2、操作步骤:将中药煎汤后,将纱布或毛巾浸湿,拧干至不滴水为止。
将纱布或毛巾敷于患者皮肤表面,再将其用热水袋或毛巾包裹,保持一定温度。
一般每次敷药时间约为15-30分钟,每日1-2次。
3、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纱布或毛巾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同时,在敷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敷药。
四、中药湿热敷技术的适应症中药湿热敷技术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等。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注意事项1、对于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3、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皮肤。
4、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总结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具有显著疗效和安全性的中医外治法。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湿敷法中医护理操作规程分析
05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地位 和作用
湿敷法与中医护理关系探讨
1 2
理论基础
湿敷法以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 通过刺激体表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护理实践
湿敷法作为中医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 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护理实践中。
3
个体化治疗
湿敷法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 行个体化治疗,体现了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原则 。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优势分析
操作简便
湿敷法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掌握 ,适合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应 用。
安全有效
湿敷法通过体表给药,避免了口 服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具有 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药物直接 作用于患处,起效快,疗效显著 。
经济实惠
相比其他治疗方法,湿敷法所需 的药物和器材成本较低,减轻了 患者的经济负担。
湿敷法中医护理操作规程分 析
汇报时间:2024-01-25
目录
• 湿敷法基本概念与原理 • 湿敷法操作流程与步骤 • 常见疾病湿敷法应用举例 • 湿敷法操作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目录
•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地位和作用 • 总结与展望
01
湿敷法基本概念与原理
湿敷法定义及作用
定义
湿敷法是将药液浸透于敷料(如纱布 、棉纸等)后,敷贴于患处或特定腧 穴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
04
湿敷法操作注意事项与风 险防范
操作前评估患者情况
01
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及过敏史,确定湿敷治疗的适应
症和禁忌症。
02
评估患者皮肤状况,观察有无破损、感染、炎症等,
避免在异常皮肤上实施湿敷。
03
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特别是对药物、敷料等材
中药湿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考核者考核时间分数
项目
操作流程、质量要求
总分
扣分
扣分原因
准
备
人员
着装规范,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洗手,戴口罩
5分
用物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5分
环境
清洁,宽敞,便于操作,避风
2分
病人
评估病人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
2分
沟通病人,解释操作目的,告知需要准备及注意事项
3分
操
作
流
程
携用物至床旁,自我介绍,核对腕带信息,再次解释,洗手,戴口罩,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湿敷部位,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分
定位
再次核对,遵医嘱确定湿敷部位
5分
湿敷
将温度适宜的药液倒入容器内,置敷布于药液浸湿(敷料大小适宜)
10分
敷于患部(必要时患处先涂凡士林)
2分
质量
评定
1、操作正确,熟练,轻巧
5分
2、沟通有效,关爱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5分
3、用物处置规范
3分
提问
1、湿敷法的禁忌症;2、湿敷注意事项?
5分
总分
100分
10分
湿敷时间部位正确,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与敷布上,未沾湿衣裤、床单、保持湿润及温度适宜。
15分
观察
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敷布的温度
10分
整理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
5分
清理用物,Leabharlann 还原处,洗手5分记录
中药湿敷技术
康二病区
概念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煎汤或其它溶媒浸泡,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常 温或加热,将中药浸泡的敷料敷于患处,通过疏通气机、调节气血、 平衡阴阳,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点击添加添题1
禁忌症
1、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 3、癌性浮肿
5、精神分裂者、抽搐、高 度神经质点及击严添重加不添合题作1 者 7、亚急性皮肤炎有血行不良时
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肩、颈、腰腿痛,膝关节痛
红花、没药、乳香、三七、当归、川芎、独活、桂枝、桃仁、海桐 皮、伸筋草、透骨草适量打成细粉,装入无纺布贷内,大火煎汤者 沸后2-3min,将敷料放入浸透。
《内经》曰:“肝主筋、肾主骨”,筋的活动 有力,骨的生长发育均有赖于肝血和肾精的 滋养。当肝肾精血渐亏,气血不足,筋骨失 养,加之感受风寒湿邪或外伤后使瘀血垂滞 颈、腰、膝部活动较频繁的关节部位而出现 退行性病变,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评估
点击添加添题1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敏感性和耐受程度,感觉有无迟钝、障碍。 4、局部皮肤情况。 5、明确热敷部位:护士应了解患者病情,保证热敷 部位准确。若患者对热敷部位有疑问,护士应详细 了解病情及查对医嘴后,向患者解释清楚,打消其 顾虑。
解释告知
适用范围
1、软组织损伤
3、 肩、颈、腰 腿痛,膝关节痛。
5、强直性脊柱炎
2、骨折愈合后 肢体功能障碍
4、类风湿性关 节炎
软组织损伤
防风,牛膝,苏木,透骨草,没药,红花,桃仁,当归,伸筋散, 威灵仙等中药适量打成细粉,装入无纺布袋内,大火煎汤煮沸后23min,将敷料放入浸透。
软组织损伤在我国医学中称为“伤筋”,在 正常情况下气血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局部 损伤时,气血多伤及。伤气则气滞,伤血则 血凝,气滞能使血凝,血凝能阻气行,以致 变为血淤,滞于肌表则青紫肿痛。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中药湿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煎煮好的中药药液浸泡在纱布或棉布中,然后敷在患处,利用中药的渗透作用和药效来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器具。
选择适合治疗病症的中药材,如黄连、板蓝根、决明子等,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搭配。
然后准备好煎煮中药所需的器具,如煎药壶、纱布或棉布、保温瓶等。
其次,煎煮中药。
将准备好的中药材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用文火煎煮,直至药液呈现出浓厚的颜色和味道。
煎煮中药的时间和火候需要掌握好,以充分释放药效为目的。
接下来,浸泡纱布或棉布。
将煎煮好的中药药液倒入一个容器中,然后将纱布或棉布浸泡其中,使其充分吸收药液。
待纱布或棉布完全浸泡后,拧干多余的药液,使其不滴水为宜。
然后,敷在患处。
将浸泡好的纱布或棉布敷在患处,可以用绷带或胶布固定住,以防止敷料移动。
敷料的面积和厚度可以根据病情和医嘱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每次敷料的时间为20-30分钟。
最后,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药湿敷时,需要注意保持敷料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受凉或感染。
同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病情变化进行调整,不宜随意更换中药材或增减敷料时间。
总之,中药湿敷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在家中进行,对于一些慢性病症和慢性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在进行中药湿敷时,仍需谨慎对待,避免不当操作导致不良后果。
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湿敷时,能够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进行操作,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成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标一个外治方法。
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注意药液温度,预防烫伤。
物品准备
诊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查对医嘱。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操作完成,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帮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做好统计。
注意事项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预防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诊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诊疗,汇报医师,配合处理。
三、中药湿敷疗法禁忌
(一)禁忌证
1、通常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二)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预防烫伤。
3.药品组成可依据不一样疾病,作合适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同时,还可依据病情合适配合熏洗、药品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和创面清洁。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中药湿敷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它通过将药物直接敷于患处,利用药物的渗透作用和温热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中药湿敷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特别是对于一些皮肤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1. 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中药湿敷的效果和选择的中药材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应选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的中药材。
比如黄连、黄芩、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材,川芎、当归、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材,川芎、延胡索、没药等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的药材。
根据不同病症和患者的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材进行湿敷。
2. 研磨中药材。
选择好中药材后,需要将其研磨成粉末状。
可以使用研钵和研杵进行研磨,也可以使用研磨机进行研磨。
研磨时要注意力度均匀,研磨成细腻的粉末,以便于后续的湿敷操作。
3. 调制中药糊。
将研磨好的中药材粉末加入适量的温水中,搅拌均匀至成糊状。
调制中药糊时要注意水温,一般以40-50摄氏度为宜,过热或过凉都会影响中药湿敷的效果。
4. 敷贴患处。
将调制好的中药糊敷贴在患处,一般每次敷贴时间为20-30分钟。
敷贴时要注意中药糊的厚度,不宜过薄也不宜过厚,以免影响中药的渗透作用。
5. 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药湿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首先,患者在进行湿敷时要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其次,患者在湿敷时要保持温暖,避免受凉;最后,患者在湿敷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中药湿敷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进行中药湿敷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并严格按照操作方法进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一古老而有效的疗法来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
中药湿敷文档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煎汤或其它溶媒浸泡,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常温或加热,将中药浸泡的敷料敷于患处,通过疏通气机、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软组织损伤、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肩、颈、腰腿痛,膝关节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二、评估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局部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湿热敷时间20~30分钟。
2.如皮肤感觉不适,过热、瘙痒等,及时告知护士。
3.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敷料、水温计、镊子2把、纱布,必要时备中单、屏风等。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热敷部位。
3.测试温度,将敷料浸于38~43℃药液中,将敷料拧至不滴水即可,敷于患处。
4.及时更换敷料或频淋药液于敷料上,以保持湿度及温度,观察患者皮肤反应,询问患者的感受。
5.操作完毕,清洁皮肤,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六、注意事项
1.外伤后患处有伤口、皮肤急性传染病等忌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湿敷液应现配现用,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
4.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并保暖。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中药湿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煎汤或药液浸渍于纱布或棉布上,敷于患处,以达到消肿止痛、散寒温经、祛风除湿的效果。
中药湿敷具有简便易行、疗效确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下面将介绍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
1. 选择合适的中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适宜的中药材,如薄荷、荆芥、艾叶等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的中药。
2. 煎煮中药,将选好的中药材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煮20-30分钟,待药液呈现出浓缩状态时即可关火。
3. 准备敷布,选择纱布或棉布,根据患处大小裁剪成合适的大小,然后用开水烫洗干净,晾干备用。
二、操作步骤。
1. 将中药煎好的药液倒入容器中,待稍微冷却后,将纱布或棉布浸泡在药液中,使其充分吸收。
2. 将浸泡好的纱布或棉布取出,轻轻拧干,不要让药液滴落。
3. 将浸泡好的敷布敷于患处,轻轻按压使其紧贴皮肤,避免出现空隙。
4. 敷布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视患者情况而定,可以根据需要延长敷布时间。
5. 敷布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安静,避免活动,以免影响药效。
6. 敷布结束后,将敷布取下,用温水清洗患处,擦干或晾干。
三、注意事项。
1. 敷布温度,中药湿敷的药液温度一般应控制在40-45摄氏度,以免烫伤皮肤。
2. 敷布频率,根据患者情况,可以每天1-3次,每次15-30分钟,连续敷布3-5天为一个疗程。
3. 敷布部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敷布,避免在伤口、破损皮肤或有皮肤过敏的部位进行敷布。
4. 敷布后保暖,敷布后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5. 注意卫生,敷布前后应注意手部卫生,避免污染敷布。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希望大家能够正确使用中药湿敷,促进身体康复,保持健康。
湿敷法中医护理操作规程
饮水注意
适量饮水,保持身体水分 充足,有助于皮肤保湿和 排毒。
起居调整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 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或冷 风中,以免影响皮肤恢复 。
定期复查和随访安排
01
定期复查
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定期安排复查,评估湿敷效果及皮肤恢复情
预防措施建议
充分了解患者情况
01
在进行湿敷前,应对患者的皮肤状况、过敏史等进行全面了解
,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
无菌操作
02
在湿敷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药物和敷
料。
控制湿敷时间和温度
0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性质,合理控制湿敷的时间和温度
,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刺激。
处理方法指导
浸泡后的药物用纱布包裹,挤出多余 水分,以不滴水为度。
将所选药物加水浸泡30分钟左右,使 药物充分吸收水分膨胀。
湿敷过程观察与记录
将包裹好的药包敷于患处,用胶 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避免
过紧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湿敷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变化,如出现红肿、瘙痒、水疱 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湿敷并
皮肤过敏处理
立即停止湿敷,用清水洗净患处 ,根据过敏程度给予抗过敏治疗
,如使用抗过敏药物等。
感染处理
及时清除感染源,对患处进行清 洁和消毒,根据感染情况选用合
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皮肤破损处理
对于小面积的皮肤破损,可进行 局部清洁和消毒后涂擦消炎药膏 ;对于大面积或严重的皮肤破损
,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处理。
部分学员分享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其他同学提供 了宝贵的经验。
中药湿敷的临床应用
注意事项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 水泡、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 医师,配合处理。
湿敷和其他治疗方法的配合
湿敷作为一种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为了达到 更好的疗效,常常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一起使用。 治疗带状疱疹、湿疹就常配合电磁、红光使用;
热湿敷法:可温热局部,改善血液循
环,具有保护、清洁、消炎、镇痛、
药物渗透、促进炎症吸收等作用。
适应证
冷湿敷适用于红肿、糜烂、渗出及结痂的急性炎症 性皮肤病,如急性皮炎、湿疹、溃疡等。热湿敷适 用慢性皮炎,或亚急性皮肤炎症仍有轻度糜烂、少 量渗液者,如亚急性湿疹皮炎。
禁忌症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热湿敷;年老体弱者 不宜冷敷;皮损面积超过30%者慎敷。孕妇、 哺乳期妇女慎用。
作用功效
冷湿敷法:①冷却作用可收缩末梢血管,促使充血
减轻,渗出减少;传导及放散局部炎症的蓄热,抑
制末梢神经冲动,减轻局部不适感,从而发挥消炎、
止痒、镇定和抑制渗出等作用;②敷贴湿布可吸收
皮损表面的浆液或脓液,软化并清除皮损表面的痂
皮或其他附着物;③可使表皮角质层膨胀,有利于 药物透入皮肤;④保护皮面,隔离刺激,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界 微生物的侵袭。
次数依病情而定。③间歇性湿敷:每湿敷2~3h,间隔1~2h,每日3~4
次,间隔期间患处可涂紫草油、氧化锌油;④持续性湿敷:日夜不停 地进行湿敷。
冷湿敷:将湿敷垫浸入药液中,温度在 1~10℃为宜, 每隔10min更换1次。其上可放冰袋降温。 热湿敷:将棉花垫浸于热药液中,治疗温度以皮肤 耐受为度,一般30~40℃,病变上盖一层干纱布,取 出湿敷垫扭干(以不滴水为度)置换处于纱布上, 其上在放置一干棉垫或适宜温度的热水袋,以保持 温度。更换时间及每日次数依病情而定。
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药湿敷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以下是一般的操作方法:
1. 准备药材: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可以选择常用的中药材或者药店购买成品药湿敷产品。
2. 煮药材:将药材放入煮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改小火煮15-20分钟,使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
3. 浸泡药布:将煮好的药汁倒入一个容器中,放入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让其充分浸泡。
4. 温热药布:取出浸泡好的药布,在药布上叠加2-3层,用清水拧干。
5. 敷在患处:将温热的药布敷在患处,注意避免烫伤,可以适当加一层干毛巾或纱布进行保护。
6. 压迫固定:用绷带或细绳轻轻包扎固定药湿布,避免松动。
7. 持续时间:根据医嘱或个人需求选择药湿敷持续的时间,大体上可持续20-30分钟。
8. 适时更换:根据需要,可以根据病情每天重复敷药湿布1-3次,每次可更换新的药湿布。
请注意,药湿敷的具体操作方法会因病情和不同药材而有所不同,建议在使用之前请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中药湿敷
定义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 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等目的 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
丹毒 脱疽 关节炎 手足癣等外科肿疡及皮肤病
禁忌症
疮疡脓肿迅速蔓延 大疱性皮肤病 表皮剥脱松懈症 对湿敷药物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药液温度常规38-42℃。敷药前要辩证:热证 凉敷,低于体温,以病人可耐受为 宜。寒证 热敷,但不超过50℃,老人孩子注意避免烫伤 湿敷时间为1h-2h,每日1-2次 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红 疹、水泡、破溃等应及时停止治疗 所用器具应清洁消毒,每人一份,避免交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概述中药湿敷是一种中医疗法,其主要通过将中药煎汤或者水煮后的温敷物料敷于病患部位,通过热力传递和药物渗透来对病患进行治疗的方法。
在中医理论认为,中药湿敷对于风湿病、外伤、跌打损伤等病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那么如何进行中药湿敷,以及如何进行评分标准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中药湿敷技术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
二、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在进行中药湿敷前,首先需要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通常是具有散寒祛湿、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
- 煎制中药汤剂:将所选中药材料按比例配制后,进行煎煮,制成中药汤剂。
2. 敷贴操作- 清洁患处:在进行中药湿敷前,需要先对患处进行清洁消毒,保证敷贴部位的清洁。
- 敷贴温度掌握:测试中药汤剂的温度,控制好敷贴的温度,避免烫伤患者。
- 敷贴时间掌握:在敷贴中药湿敷物料时,掌握好敷贴时间,一般情况下15-30分钟为宜。
3. 落实护理- 敷贴后护理:在中药湿敷结束后,需要进行患者护理,包括清洁敷贴部位,了解患者的反应情况,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变化情况。
三、中药湿敷评分标准在进行中药湿敷操作时,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分,以保证中药湿敷的质量和疗效。
1. 中药材料选择:根据患者的病症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考察中药的选择是否合理。
2. 湿敷温度掌握:评估敷贴中药湿敷物料的温度掌握是否得当,避免对患者造成烫伤。
3. 敷贴时间掌握:评估操作者对敷贴时间的把控是否合理,避免过长或者过短影响治疗效果。
4. 敷贴方法和技巧:评估操作者的敷贴方法和技巧是否熟练,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
5. 敷贴后护理:评估操作者对患者敷贴后的护理是否得当,包括清洁敷贴部位、了解患者反应等。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药湿敷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治疗风湿病、外伤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中药的药性和热力的作用,对病症起到一定的缓解和治疗作用。
在进行中药湿敷操作时,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的中医知识和操作技巧,以保证操作质量和疗效。
7中药湿敷
眼部热敷时嘱患者闭上眼睛。 8、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
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
谢 谢!
湿敷 疗法 定义: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
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
的 的一种外治方法。此法有抑制渗出、收
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
合等作用。 本法是根据病情配方,将配方
的药物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 酒精浸泡5-7天,即可使用。使用时用消毒 纱布蘸药液敷在患处,l-2小时换药1次,或 3-5小时换药1次。有些疾病(如痈肿)可先 熏洗,后湿敷,这样可增强疗效。
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 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4.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5.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6.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
1. 2.液 。操 作 完 毕 , 擦温 度 。上 , 保 持 湿 润 及后 淋 药 液 于 敷 布子 夹 取 纱 布 浸 药定 时 用 无 菌 镊湿 后 , 敷 于 患 处 。敷 布 在 药 液 中 浸宜 并 倒 入 容 器 内 ,液 , 药 液 温 度 适遵 医 嘱 配 制 药注 意 保 暖 。暴 露 湿 敷 部 位 ,取 合 理 体 位 ,核 对 医 嘱 。床 旁 , 做 好 解 释 ,备 齐 用 物 , 携 至
中药湿敷法操作流程图
中药湿敷操作规范
一、概述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适应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三、操作方法
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四、注意事项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五、禁忌证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六、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中药湿敷法操作流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湿敷法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药湿敷法
【湿敷疗法】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有抑制渗出、
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
本法是根据病情配方,将配方的药物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浸泡5-7天,即可使用。
古称溻法。
【操作方法】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
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主治病症】
一、痈
一味消肿汤(《中药贴敷疗法》) 黄芩6g。
将晒干的黄芩切碎,投入500ml水中,火煎20分钟过滤;然后放入无菌纱布浸泡3天,即得黄芩纱条敷料。
将患处用双氧水消毒后,覆上黄芩纱条,再覆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2日1疗程。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痈、疽、疔、疖。
二、褥疮
蛋姜水(新中医1990;22(8):18) 干姜粉lOg,生姜汁40ml。
上药经高压灭菌后,取蛋清60ml,生理盐水400ml,和好搅匀,用纱布敷料在配好的溶液里浸泡后,取出敷于疮面,隔2~4小时换药1次,或连续湿敷即可,10天1疗程。
功能温经活血敛疮。
主治褥疮。
三、带状疱疹
雄茶酊(福建医药杂志1986;8(3):63) 雄黄30g,儿茶60g,七叶一枝花30g,金银花lOg,蛇床子90g,白英90g,半边莲60g,白藓皮60g,75%酒精lOOml。
将上述中药浸入酒精中,浸泡1周后,经过滤装瓶备用。
用时,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次,一般连续敷药4~6天可愈。
功能清热解毒燥湿。
主治带状疱疹溃破糜烂渗出者。
四、湿疹
马齿苋水(《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马齿苋60g(鲜品250g)。
洗净加水2公斤煎煮20分钟(鲜品10分钟),弃渣。
用时取净纱布6~7层浸药水湿敷患处。
每日2~3次,每次20~40分钟。
功能清热利湿。
主治急性渗出性湿疹。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