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韦伯《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艺术魅力(宝宝)
浅谈卡尔.玛利亚.冯.韦伯与他的单簧管作品
![浅谈卡尔.玛利亚.冯.韦伯与他的单簧管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e95561f76294dd88d0d26ba6.png)
90
音乐鉴赏
时也体现了浪漫派民间音乐的情感。而第一协奏曲的开头 相较于第二协奏曲的开头更加得哀伤、低沉,甚至是—— 悲痛。
图3 图为第二协奏曲单簧管solo部分的开头,我们能够看 到,韦伯在开头便采用了跨越三个八度的两个音作为开 场,紧接着便是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最后又结束在同样 的跨越三个八度的两个音上。开场给人极为强烈的冲击 感,而且在一开始的力度便采用ff,毫无疑问在乐曲的一开 始就已经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赋予音乐。
音乐鉴赏
浅谈卡尔.玛利亚.冯.韦伯 与他的单簧管作品
【摘 要】卡尔.玛利亚.冯.韦伯作为19世纪著名的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其在歌剧领域的成就令人惊叹。但其在单簧管领域的成就, 单论对单簧管的影响力度并不亚于其歌剧对后世的影响。本文通过韦伯与单簧管演奏家贝尔曼的相遇以及音乐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单簧管作 品创作的必然性,同时对其第一协奏曲进行分析,展现出韦伯音乐所富含的丰富浪漫主义色彩。 【关 键 词】韦伯 贝尔曼 单簧管
二、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分析韦伯的单簧管作品创作 音乐的创作动机的产生与人的创造需要,情感能量的 积蓄与释放,以及对外在刺激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它的形 成又需要有多种因素与条件。 首先,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是,在十九世纪最初的十年 中,韦伯出于一个四处流浪的状态。虽然他的生活似乎在 金钱上一直出于还不算太坏的状态,但是,其精神状态, 特别是因为拿破仑的战争而被迫前往斯图加特的日子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韦伯的内心并不会是一个快乐幸福的 状态。而在这种环境和心理状态下,韦伯通过创作宣泄内 心情感的倾向日渐明显。而音乐创作动机的形成的两个条
浅析韦伯单簧管《自由射手》的艺术特色
![浅析韦伯单簧管《自由射手》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9324073bb4cf7ec4afed0bc.png)
浅析韦伯单簧管《自由射手》的艺术特色目录内容提要 (1)关键字 (1)引言 (2)一、韦伯的创作特点 (2)二、《自由射手》创作的素材来源 (3)(一)旋律取材 (3)(二)《自由射手》的创作背景 (3)三、《自由射手》的演奏艺术 (4)(一)演奏时的感受 (4)(二)《自由射手》的演奏特点 (4)(三)自我感受及启示 (5)结论 (5)参考文献 (6)英文摘要 (6)浅析韦伯单簧管《自由射手》的艺术特色【内容提要】伯被世人所熟知是由他的歌剧开始,不仅如此,韦伯的器乐作品的功力也丝毫不输于歌剧。
器乐作品中,韦伯的单黃管作品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意义上都被业内人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
韦伯的单賛管作品是上至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下至初学单簧管的学生所练习和演奏的对象。
而《自由射手》在器乐坛的地位则更为经典和崇高。
韦伯作为欧洲浪漫乐派歌剧创始人,德国民族歌剧的奠基者其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作品《自由射手》上演后便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的诞生,同时将意大利歌剧在当时德国的垄断地位的局面打破,自此德国才能拥有富于本国民族性与戏剧性的作品。
不仅如此,该作品的诞生快速推进了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使得音乐变得更加多元化。
它不仅推动了浪漫主义精神,还推进了创作技法的成长。
这对后世艺术的发展影响极深。
可以说《自由射手》的出现是在瓦格纳之前,为开辟德国民族歌剧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单簧管曲式结构《自由射手》气息引言卡尔•玛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1.18-1826.6.5)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也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人。
韦伯出生于音乐世家,其父亲弗朗茨•安东•冯•韦伯(1734-1812)是一个音乐家,其母亲诺薇法•布伦纳是一个歌唱演员①。
韦伯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里,一般是在12月18日这一天庆祝自己的生日,他是在1817年才得知自己的洗礼日为11月20日。
晚年时的韦伯,把自己的生日当成11月19日,因为那天恰好与其妻子的生日以及他们的订婚纪念日重合。
浅析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浅析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027ccb11bb4cf7ec4bfed020.png)
浅析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势力的复辟对浪漫主义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作曲家韦伯就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浪漫主义是继古典主义之后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又一次文艺思潮,这个时期的作曲家更加注重人自身的情感表达、主观愿望的实现,对生活的热爱、自由的向往不再遵循传统的古典主义音乐表现形式,而韦伯却依然遵循着古典主义的原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这在他的单簧管作品中充分体现了韦伯的这一创作特点。
其中《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就是韦伯单簧管作品中的经典,也是韦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单簧管产生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又称黑管和克拉管,在台湾又称竖笛,在管弦乐队中有“演说家”和“戏剧女高音”之称。
单簧管的音区较为广阔,高音嘹亮,低音浑厚,属于木管乐器,应用也比较广泛。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犹豫、怀疑,第二乐章继续思考,第三乐章走向理想之路。
通过《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曲式旋律和演奏,对韦伯的音乐创作特征、演奏风格的发展与传承做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韦伯生平及其创作特征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年),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
1786年11月18日出生于德国奥伊廷,1826年6月5日在伦敦逝世。
韦伯出身于一个有着浓厚音乐氛围的家庭,母亲是一名歌手,父亲是巡回剧团的经理,他随父亲在各地旅行的时候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并接触到了众多的民间音乐,这为他后来创作民族主义题材的歌剧奠定了一定基础。
韦伯在十岁学钢琴,而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
具有代表性的歌剧是《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
在韦伯年幼的时候师从J·海顿之弟学习音乐创作。
1803年在维也纳师从G·J·福格勒学习作曲,1804年任布雷斯劳的歌剧团指挥,随后因为他的音乐变革思想不被理解,不得不选择离开。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创作和演奏分析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创作和演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a81ce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a.png)
134艺术家The artists关键词: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创作分析;演奏分析一、韦伯和《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卡尔•玛利亚•韦伯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出身于音乐世家,自幼学习音乐,十三岁时便成功举办了音乐会,后又担任多歌剧院的指挥,并创作出了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自由射手》,迎来了音乐事业的高峰。
无奈天妒英才,1826年,韦伯在伦敦访问时不幸染上了肺结核后离世,年仅39岁。
韦伯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创作方向十分广泛,涵盖了歌剧、钢琴、管弦乐等多个领域。
特别是在单簧管方面,其创作数量和质量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贝尔曼是好友,当韦伯第一次听到贝尔曼的演奏,就立刻被单簧管美妙的音色和贝尔曼高超的技艺所折服,决定长期为贝尔曼量身创作,并先后创作出一系列佳作,让单簧管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和展示。
《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创作于19世纪20年代,当时德国和整个欧洲大陆都正处于风起云涌的时代,一方面是各国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在封建势力疯狂的反扑下,双方正处于胶着状态。
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音乐家,韦伯也感到了迷茫、失望和不安,同时内心中又充满了希望。
正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创作出了这首佳作,实现了与贝尔曼的又一次完美合作。
二、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创作分析《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包含三个乐章。
一开始是引子,先由乐队以微弱的力度奏出,然后逐渐增强,音区也从低声部朝着高声部发展,特别是连续的附点音符,为音乐注入了动力,仿佛黑暗即将退去,光明就要到来。
第一乐章是f小调,奏鸣曲式。
一开始,先由单簧管奏出四度下行跳进、极富歌唱性的旋律,然后以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下行的材料继续发展,音乐情绪也更加欢快和活泼,带有几分华彩的味道。
从84小节开始,乐曲进入了副部主题,由之间的f小调变为大调,通过调性变化带动了音乐色彩的变化,为真正华彩部分的到来做好了充分准备。
交响乐队中单簧管的意义分析丨单簧管演奏得好可以迅速的将听众引入其交响乐的情境中,感受到美的体验。
![交响乐队中单簧管的意义分析丨单簧管演奏得好可以迅速的将听众引入其交响乐的情境中,感受到美的体验。](https://img.taocdn.com/s3/m/8128232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a.png)
交响乐队中单簧管的意义分析丨单簧管演奏得好可以迅速的将听众引入其交响乐的情境中,感受到美的体验。
Martin Frost 演奏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交响乐队中单簧管的意义分析交响乐中单簧管属于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演奏表现能力无法用其他乐器所替代,属于常规音乐系统中四个子系统的一员。
单簧管在音乐的表现力上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情境表达能力,可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配合进行,可以对乐曲进行点缀,有助于情节的推进,也可以成为表现的主角来烘托整体的音乐氛围,其音乐地位是不可否认的。
韦伯的单簧管协奏曲交响乐中的每个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风格,有力的让真个交响乐变得丰富、圆满。
单簧管作为其中一个部分,可以通过其独特的演奏特色来对整个交响乐做点缀或者对情感、情境的凸显,其表现力较为丰富,对交响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交响乐队中单簧管的意义交响乐队由一个全面、完整性的系统构成,不同的乐器归属于整个系统中的子系统,其主要包括四个系统:弦乐器、铜管乐器、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此外还会根据需要加入民族乐器归属于第五个子系统。
单簧管属于木管乐器系统之中,如果其出现差错,那么将影响整个交响乐的表现力。
单簧管属于子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一个成员,其风格与特色是其他乐器所不能取代的。
如果整个乐队是一个坐标系统,那么单簧管则是维护其坐标系统平衡的关键坐标定位角色。
如果将整个交响乐队看成完整的生态链,其中的每个乐器相互对立,也相互依存,一旦缺少了其中一个部分,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将受到破坏,无法很好的衔接与平衡。
因此如果在木管乐器子系统中缺少了单簧管,那么整个交响乐的演奏效果将受到破坏,无法让音乐很好的表现出原本的听觉感受,交响乐的演奏也因此变得不完整。
因此,单簧管在交响乐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二、交响乐中单簧管的运用中的问题单簧管在交响乐中的运用中存在节奏、音准和音乐表情的问题。
•其中音准上,管乐器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如温度因素。
简析韦伯《降 E 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 第一乐章》演奏技巧
![简析韦伯《降 E 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 第一乐章》演奏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2e1bc04a2161479171128f0.png)
廊坊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简析韦伯《降 E 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技巧学生姓名:***导师姓名:阮智院别:音乐学院系别:音乐系专业:音乐表演年级:2011级本科学号:***********完成日期 2014年12月12日廊坊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简析韦伯《降 E 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技巧摘要:卡尔·玛利亚·冯·韦伯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为优秀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以及指挥家。
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很多令人难忘的经典歌剧,并且在单簧管作品的创作上更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曾今的一位俄罗斯音乐家罗加尔·列维茨基在他的书中《管弦乐队讲话》中评价道:“至今,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越韦伯对单簧管独奏作品发展之贡献。
”可见韦伯对单簧管乐曲之影响。
本篇论文是所针对韦伯《降 E 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乐曲简析,乐曲演奏技术等方面进行简易的论述,希望对探究韦伯浪漫主义时期的单簧管作品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韦伯乐曲简析演奏技巧Graduation Thesis for Fulfillment of Bachelor of Arts ofLang fang Teachers’ CollegeTopic: A brief analysis of Webb "E flat second Clarinet Concerto" playing skillsAbstract:Carl Maria von Weber is the romantic period in Germany's most outstanding composer, pianist, conductor and music critic. In his life wrote a lot ofmemorable classical opera, and on the creation of clarinet works but also made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A total of seven pieces for clarinet created, threeconcerto, two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first, large double and quintet. was oncea Russian musicians ROM gall, levy, in his book "the orchestra speech," said:"no one can like webb left so much until today is still considered as a classicmodel of the clarinet solo works." Visible weber's influence on the clarinetmusic. This paper is aimed at weber. Second clarinet concerto in e-flat major"creation background, the text analysis, music playing technique for simpleresearch, hope for others to play and explore weber clarinet works of theromantic period has certain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Key Words: Weber Music analysis Performance skills目录一、韦伯生平及乐曲创作背景(1)韦伯生平 (1)(2)韦伯的单簧管作品及创作背景 (2)二、《降E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2)三、《降 E 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演奏技巧分析(1)音色与音乐风格的表现力 (3)(2)泛音 (4)(3)吐音技巧 (5)(4)运指与颤音 (6)参考文献 (9)致谢 (10)韦伯《降 E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与音乐风格一、韦伯生平及乐曲创作背景(1):韦伯生平单簧管作为西方木管乐器在交响乐队中被称为乐队的“讲诉者”,可见它在乐队的重要性。
单簧管作品的赏析以及技术性分析的研究
![单簧管作品的赏析以及技术性分析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8c601e365ce050877321316.png)
单簧管作品的赏析以及技术性分析的研究作者:牛建博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07期摘要:单簧管乐器是一种木制的乐器,性能机动灵活,具有辉煌且不凡的音色,音域较为宽广,表现力较为丰富,极其富有浪漫色彩。
“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音乐创作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时至今日,单簧管的发展势头迅猛,使用单簧管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演奏上都具有很大的用处。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和流行壮大,单簧管方面的学术研究也十分丰富。
笔者在单簧管的教学中清晰地把握整理单簧管的创作特征和思路研究,进而使音乐爱好者熟悉了解单簧管音乐作品,通过欣赏和分析使大家对单簧管有一个新的认识。
关键词:单簧管;作品欣赏;技术性分析;研究一、以“韦伯”为例单簧管作品的欣赏分析在欧洲工业革命史上,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这段时期是文化发展进步的伟大时期。
韦伯处于德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年代里,自身爱国主义情感十分强烈,我们从他的作品之中就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例如三首闻名于世的单簧管协奏曲,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思考,表达出人们追求理想社会产生的激情。
曲中抒发了作曲家丰富的情感,韦伯的作曲即继承了古典主义,又融合了浪漫主义在其中。
音乐家韦伯为单簧管创作的三首协奏曲在曲式风格上依然继承着古典奏鸣曲的风格,音调的特征为持续性增强和减弱、色调细腻、音乐主题轮廓分明,别有一番特色,深深地刻画了音乐的形象。
再例如韦伯的《降E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表达出的音乐形象分明、现实、淋漓尽致。
将一种风格融入另外一种风格当中,在艺术中更宽广、更复杂,这就是音乐家韦伯将自身风格特点融入单簧管作品中的基础。
音乐家韦伯的浪漫主义在风格特征上有一种抒情性,例如《单簧管五重奏》这一作品中,主题音乐十分的丰富,其中旋律转换、线条起伏的展现十分惊艳,配合上舞曲风格融合民间音乐素材使得浪漫主义色彩赋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曲子气势恢宏,时而凄切时而婉转,这种曲调旋律再搭配上高音的音律极致的体现了作品内容情感丰富的内涵,这些都是现代音乐学者应该学习研究的。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解析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5dc9753169a4517723a364.png)
卡尔 ·玛利亚 ·冯 ·韦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三个 乐章 。这两 首作 品颇具古典风格 的章法结构 ,同时也体
1786年 生于奥尔 登堡 的奥伊廷 ;1826年卒于伦敦 。韦伯是第 现 了浪漫派 民间音 乐的感情 。此后 ,第一和第二单簧 管两首
交响一西 安音 乐学院 学报 (季刊 )
JiaoXiang-Journal ofXi’an Conservatory ofMusic
201I ̄6PJ
第3O卷
第 2期
Jun
.
2011 Vo1.30 No.2
中 图分 类 号 :J609.1
文献 识 别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3-1499-(2o11)02-0112.03
曲》 《引子 、主题 与变奏》 《音 乐会 二重奏 》 《单 簧管五重 梦幻 的抒情 场景 ,犹 如一幅早期浪漫 风景画册 ,美轮美 奂。
奏 》等 ,这些优秀 的单簧管作 品使清 秀抒情 、纤细 轻巧 的这 由于韦 伯注 重在作 品进 行戏剧性 的探 索,使作 品犹如一 首洋
一 木管乐器得 到了更多更好 的表 现机会 。1811年初 ,韦伯在 溢着青 春活力 的协奏 曲,又犹如一首 梦幻交响 曲,两种 听觉
利亚 国王都 希望 由韦伯 为贝尔曼谱写两 首新的作 品。1811年 一 乐章音乐高潮 中的重要段落之一 。
7月中旬 ,韦伯完成 了 《f小 调第 一单簧管 协奏 曲》作 品73号
呈示部音 乐节奏鲜 明、强有 力,共有47d,节 的长度 ,主
和 《降 E大 调 第 二 单 簧 管 协 奏 曲》 作 品 74号 两 部 作 品 , 均 为 题 3/4拍子 ,fd'调 ,材料来 自作 品副 部中乐 队部分演奏 的音
浅谈勃拉姆斯《F小调第一单簧管奏鸣曲》作品120号
![浅谈勃拉姆斯《F小调第一单簧管奏鸣曲》作品120号](https://img.taocdn.com/s3/m/ba64f74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4.png)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浅谈勃拉姆斯《F小调第一单簧管奏鸣曲》作品120号李 昊(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摘要】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在1894年创作了勃拉姆斯第一单簧管奏鸣曲,作品号120,这首F小调奏鸣曲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之一。
笔者在有幸学习了勃拉姆斯的《F小调第一单簧管奏鸣曲》,本文浅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调性,并探讨单簧管在这首作品中的演奏技巧与难点,以及应如何与钢琴的配合,希望通过我的研究能够为喜爱这首作品的读者提供一些演奏方面的帮助。
【关键词】单簧管,勃拉姆斯,奏鸣曲,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101-01【本文著录格式】李昊.浅谈勃拉姆斯《F小调第一单簧管奏鸣曲》作品120号[J].北方音乐,2020,02(04):101,144.前言时至今日,勃拉姆斯的单簧管作品仍然屹立在单簧管作品库的顶端,演奏技巧十分之难,是世界范围内单簧管比赛的必选曲目,也是各大院校考试的必考曲目,重要性和难度不言而喻,堪称浪漫主义时期单簧管作品中的鼎峰,其中单簧管奏鸣曲第120号第1首,是我正在学习的曲子,这部作品营造了一种秋日落叶纷纷掉落的凄凉景象,淡淡的忧伤中带有一丝甜美,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发现里面有很多精彩的乐思,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和疑惑,为了更好地把握整体风格和演绎这首曲子,笔者将研究分析勃拉姆斯的生平以及他的作曲风格,结合这首奏鸣曲,从曲式、调性、演奏技巧来做一个全面的分析,探索如何来更好地表达作曲家所要传递给听众的情感。
一、从曲式结构和调式分析探究勃拉姆斯单簧管奏鸣曲(一)第一乐章《F小调第一单簧管奏鸣曲》作品120号,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热情的快板,奏鸣曲式。
开头由钢琴奏出四小节的前奏,单簧管缓缓展开第一主题(5-24小节),这一乐章有表情术语Allegro appassionato要奏得热情又带一点儿伤感。
单簧管作品的赏析以及技术性分析的研究
![单簧管作品的赏析以及技术性分析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62eac5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e.png)
单簧管作品的赏析以及技术性分析的研究【摘要】单簧管作品一直以其独特而精致的音乐表现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和发展、音乐风格和演奏特点、技术性分析、演奏技巧和挑战以及演奏实践和研究案例的深入探讨,展现了单簧管作品在音乐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对单簧管作品的赏析和技术性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独特之处,并在演奏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特点。
本文也对未来单簧管作品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值得关注和探索的领域,为单簧管作品的继续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单簧管作品的魅力,还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和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单簧管作品、赏析、技术性分析、历史背景、音乐风格、演奏特点、技术性分析、演奏技巧、挑战、演奏实践、研究案例、总结、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单簧管作品的赏析以及技术性分析的研究单簧管作品的赏析以及技术性分析是音乐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对单簧管作品的音乐性、表现力和技术要求的深入探讨。
单簧管作品在音乐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发展,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吸引了众多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关注。
通过对单簧管作品的赏析和技术性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背景,提高演奏的水平和艺术表现力。
2. 正文2.1 单簧管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单簧管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
单簧管最初是从法国的木笛演变而来,经过改进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单簧管。
最早期的单簧管作品主要是为宫廷乐团和教堂音乐会而创作,如巴赫的管风琴协奏曲中就有单簧管的部分。
18世纪后期,单簧管开始在交响乐团中占据重要位置,尤其是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中广泛应用。
随着19世纪的到来,单簧管的声音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单簧管作品,如韦伯的《单簧管与管弦乐》和门德尔松的《单簧管协奏曲》。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单簧管作品的风格和技巧也在不断创新和拓展。
浅析韦伯《第二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浅析韦伯《第二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218d6d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60.png)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69/ 02三、情感处理本首作品是韦伯在古典主义晚期创作的其中一首单簧管作品,虽然曲式结构没有突破古典主义的传统,但是已经具备了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风格,所以要想更好的演奏此乐曲,就必须了解它所处的时代,时代会赋予每首乐曲不同的内涵。
乐曲中的那些表情术语,力度符号都是我们需要遵循的,但必须服从整体的音乐感觉。
它们之间就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样,把握好整个曲子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然后再做好局部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首先由单簧管solo的第一主题并由此展开,起初给人一种情人之间初识时的小心翼翼,再到互相熟悉彼此依恋的甜蜜期,他们在田野间嬉戏打闹、纵情歌舞,这时突然由小字二组的长音e落到小字组e,整个气氛黯淡了下来,把伴侣之间的种种摩擦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进入一连串欢乐的全十六音符,给人一种阵雨过后蓝天白云彩虹初现的美好心情。
然后进入第二主题,此时此景韦伯仿佛用他那美妙的音符勾勒出了一幅幸福美满生活的画面,此后他用一连串全十六音符并时而出现带有重音记号的八分音符,告诉人们幸福是需要人们努力争取的,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是奋斗的路上同样充满了快乐。
通过简洁的音符语言中蕴含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人生哲理。
此曲的音乐风格继承了韦伯歌剧创作的一贯风格,单簧管时而表现嘹亮明朗的女高音,时而表现浑厚低沉的男低音,展现了一幅幅生动别致的画面,具有表现丰富的歌唱性,所以说多欣赏韦伯的歌剧,对于演奏此曲音乐风格的把握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 语本文通过对韦伯《降E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使自己对韦伯单簧管作品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对于更好地演奏此曲有着很大的帮助,只要我们严格的要求自己按照上面的方法练习,我相信不只是这首乐曲能演奏的更好,对于其它乐曲技巧风格的理解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就好比射击过程中“先开枪再画靶,枪枪正中十环”。
总的来说,韦伯的第二单簧管协奏曲充满着神秘,清新与自然的色彩,如何才能悟到这种感觉,需要我们对待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态度,这是每一位音乐表演者应该树立的崇高理想。
单簧管的音乐表现之我见——浅析《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单簧管的音乐表现之我见——浅析《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https://img.taocdn.com/s3/m/7bb5a84c77232f60ddcca1fc.png)
单簧管的音乐表现之我见——浅析《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2007年第3期第9卷(总第43期)淮南师范学院JOURNALOFHUMNANTEACHERSC01J.~GENo.3,2007GeneralNo.43,V o1.9单簧管的音乐表现之我见浅析《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帖玲(淮南师范学院音ft.系,安徽淮南232001)『摘要1一切器乐的艺术表现都离不开特定的手段,在单簧管演奏中,表现手段不外乎特有的演奏法,指法,音色,节奏,速度等方面的细微处理和变化.现代教学中,在保证演奏手段得到良好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引入具体作品进行教学,已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通过练习作品来掌握单簧管演奏技术有时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关键词1单簧管演奏;《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音色;清晰发音;呼吸;内心听觉r中图分类号]J64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o9—9530(2007)03-0025-03 一切器乐的艺术表现都离不开特定的手段.在单簧管演奏中.表现手段不外乎特有的演奏法,指法,音色,节奏,速度等方面的细微处理和变化.现代教学中.在保证演奏手段得到良好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引入具体作品进行教学,已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通过练习作品来掌握单簧管演奏技术有时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根据莫扎特所谱的唯一的一首单簧管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为例进行分析,从中能够更好地体验单簧管的音乐表现和特点.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起初不是为单簧管而谱的.是将巴松管协奏曲改编而成的.在G大调原曲上另加大管声部,然后再把整个移成A大调,第一乐章便是如此改编而成的.至于第二与第三乐章则完全重新谱写.只要把巴松管主奏声部原曲草稿与改编版相比较便知道,其内容几乎没有变, 仅仅将如同中音单簧管或比普通单簧管低了五度的巴松管的乐句.移成了适合A调单簧管的音域, 而引起的若干不适部分予以更动而已.莫扎特可能喜爱如今已淘汰的巴松管那种阴暗柔和的音色,因而自1780年之后,偶尔把它用在室内乐或歌剧里.单簧管如于双簧管的音色均匀.它的魅力即在于低,中,高各音域音色迥异.并且表现得幅度大.当时在管弦乐队上未成为编制内乐器的这种新乐器,莫扎特已有先见之明,尽量利用其最低音的音域.与高音域对比而产生巧妙的效果.因此有人说莫扎特在这方面是浪漫派音乐诗人韦伯的先驱.虽然主奏声部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灿烂的技巧, 但音乐表现的实质不仅是单簧管.而是主奏与协奏彼此呼应.乐队也对整个作品的艺术框架负有同等的责任.甚至主奏也担任起伴奏的任务.莫扎特采用单簧管当主角的两首作品(另一首为《单簧管五重奏》).都没有采用降B调单簧管而采用A 调单簧管,A大调一向与g小调一样,是适合莫扎特的音乐资质的调性.并且常常藉此漂散着能够孕育出相当生气蓬勃的气氛.这种情调在这首协奏曲里.糅合于莫扎特的晚年创作上具有的那种平静澄澈的音响里,显得优美无比.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全曲长度超过莫扎特多数的交响曲.有359小节之多.可是没有安排华彩乐段.此曲沿袭协奏曲的固有形态.先由乐队呈示主题开始.第一主题(谱例1)先由弦乐器.接着由管乐器尽情地奏出之后,本来应该呈示第二主题的,这里却被省略掉,改由主奏单簧管呈示第一主题,管乐器休止.只有弦乐器支持之下,奏出了8小调插句式的主题(谱例2).不久管乐器再度参与而以f划分段落,然后异于第一主题成对比的绵延的第二主题(谱例3) 才以属调呈现.在延长音上告一段落之后.由主奏单簧管与小提琴之间交替.根据每一主题开头的模仿.乐曲经主奏乐器为主体的经过部分,乐队呈示部的音形成小尾声发展部是以第一主题为主轴,也插入谱例2的小调主题的片段.乐曲用频繁的转调而扬起.并未停留在靠主奏乐器快速的音群或跳跃,转为的罗列,再现部是照原来的样子进行.谱例1Allegro——^(cI.so,【收稿日~]2oo6-o6-]3【作者简介】帖玲(198O一),女,安徽淮南人,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26淮南师范学院第9卷谱例2谱例3第二乐章:慢板.D大调.3/4拍子.三段体.在弦乐器伴奏之下.单簧管平静地奏出了主旋律(谱例4).这个徐缓乐章与其说是协奏曲,不如说是一种室内乐.主要由主奏乐器来独白,第一段丰满的主题尾部.由乐队予以微弱地回应之中,转成了属调而进入第二段.担当新旋律(谱例5)的依然是主奏乐器.曲调略为活泼.展开了几个技巧化的音群之后.导引至属和弦上的延长记号,乐曲恢复为D大调而再现第一段.后半部的终结由单簧管细腻地装饰之后.悄悄地打住.此乐章质朴又意味深长的旋律线.是相当扣人心弦的.谱例4谱例5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A大调.6/8拍子,回旋曲形式.这个乐章虽然轻松有趣.以音域或节奏的对比造成几分幽默的气氛.可是不知不觉地流露出了忧愁的影子.虽然是回旋曲.可是适时地做自由处理首先由主奏乐器带出附有断音的欢快节奏之回旋曲主题(谱例6),乐队全体重复一次,接着插入一段由单簧管吹奏流畅圆滑的快速音群与乐队追逐的部分,迈往第一副主题.这里并未摆脱原调.主奏乐器以A大调奏出第一副主题(潜例7).进入小调的转调乐节.主奏乐器上上下下吹奏音阶来接上主题再现其后的第二副主题部f小调(谱例8)不久变成D大调.主奏乐器与乐队密切地呼应.接着是回旋曲主题(谱例5)片段运用,第一副主题再现.然后主部第三次复现.此后插入一种相当于终结部的第三副主题.单簧管以凌厉的分解和弦(谱例9)与乐队对峙.再度把回旋曲主题片段作经过方式来处理.而使得回旋曲主部第四次复现,其间没有华彩乐段,以f的力度直截了当地结束全曲.谱例6/—,谱例7谱例8■\.一—■\..—,谱例9我们每听完一首乐曲.真正受感动的是演奏家们对音乐的处理.也就是"表现手段"的体现.这些"表现手段"至少包括音响处理(涵盖音色,音准,力度,颤音等方面因素)和演奏处理(涵盖节奏,拍子,速率,乐句衔接与细微处理等方面的因素)两方面的内容.先从单簧管的音色说起.上述所提及的诸方面的因素.音色尤其应该是单簧管演奏者作为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通常单簧管的发音非常华丽丰富,清朗纯洁.有遥望晴空时的感觉.它的各音区的色调有显着的不同两种不同调的单簧管的音色也稍有差别:降B调单簧管富有表情.发音华丽.音色明朗辉煌;A调单簧管的音色柔和,优雅, 不如降B调单簧管那么明朗华丽.单簧管最好的音区是低音区与高音区.即被称为有表情的区域. 单簧管的低音区非常有特色.音色圆润丰满.有一定的戏剧性与紧张性.但真正富于特点的是最低的一些音.从力度来看.它的强弱表现幅度非常大,可以从最弱直至最强,气息消耗也少,尤其在同一音上的强弱变化效果非常出色.单簧管低音区发音与音色的特点及表现能力是其他木管乐器所没有的中音区音色缺少表情,音响迟钝而没有个性.单簧管的高音区具有另一种特色,它与低音区正好相反.以它的明朗化,女性化的音色,富有表现力的个性被作曲家所重视.尽管如此,演奏者在完美的掌握"演奏手段"所需的各项基本训练之后.如能使整个乐器的音域的声音统一起来才算掌握了控制音色的技术.在音色的把握中,演奏者第3期帖玲:单簧管的音乐表现之我见个人所具备的音色鉴赏力和音乐听觉能力.是构成其对音乐艺术理解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它们去赋予乐器的音响应有的音色的本领.莫扎特写作《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这首作品时.才接触单簧管这种新式乐器不久,据文献记载.正是由于单簧管的最低音附近的音域十分响亮,并且用高音区进行对比反差极大,其效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表现趋向产生这一想法在莫扎特所处的时代看来无疑是超前的.他大概是看到了单簧管低音区的独特音色.即使在浓厚的乐队音响中也能清楚地听到它的声音.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意识到了单簧管表现上的这一特点.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第二乐章.开始不久出现的单簧管(A大调)最低两个音——#c—d.特别有表现力,似乎给人一种不详的感觉.实际上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效果.经过他的深思熟虑,作品不仅在调性上具有适度的活力,还洋溢着波澜壮阔的气氛.接着.清晰的发音不仅让我们听到了优美的音乐.还可以影响音乐表现的性质.这里所说的清晰发音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是将某种演奏方法尽量清晰,准确地发挥出来.一如我们唱歌或说话时要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准确.其次在实际演奏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演奏手法去表现音乐,使音乐的性质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来.这些在谱面上不一定都有所标记.这就给演奏者在处理这些作品时留下了一定的自由度.但无论如何,一定要遵守音乐的逻辑发展.使得自己在演奏中所创作的音响合乎音乐的基本性质at~J'b.谈到正确地运用呼吸在单簧管演奏者来看,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是它作为音乐表现手段的重要性却始终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早在1984年.瑞典着名单簧管演奏家汗斯?鲁道尔夫-什塔尔达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就曾表示过:"比起在一秒钟内能吹出二十个音来.我认为不如二十秒里能吹出一个好音的人更为优秀".从他这话中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申出.竭力把一口气吹得尽量长一些决不是真正的优点,注意音乐分句的特点.才是使演奏具备美感的一个前提条件.譬如.在演奏第三乐章时.音乐的要求是在音域和节奏上形成对比.单簧管的走向十分圆滑和流畅,同乐队之间的应答紧密贯穿在一起.单簧管奏出的回旋主题(见谱例6)是带有断音的节奏.且是有形成断句的连线处理虽然这个主题音区上并无大的变化.但断音和连线的交替.对于呼吸的处理倘若做得不好的话.往往会给音乐的基本发展造成破坏.at~J,b,如果演奏分解和弦(尤其在乐队的背景支持下)的第三插部主题时(见谱例9), 每一次呼吸后的发音处理柔和也是求得美好音色的关键所在最后.具备良好的内心听觉对一个演奏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内心听觉是一种潜意识的听觉, 是人的一种敏感而微妙的能力.如想充分调动它, 需靠演奏者意识上的准备.换言之.演奏者在演奏时要进入一种"倾听"的状态.如何调动和激发自身潜意识的听觉.使其更趋敏锐.我觉得要从几个方面努力:1.在演奏或者在听音乐作品时,首先主观意识上要想到倾听.内心要松静.是自己处于一种谛听状态;2.多听一些优秀作品,听的同时,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用心去倾听,默唱.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3.长期坚持室内乐的排练和演出通过乐队成员长期的排练合作.互相倾听,使彼此得到充分了解和沟通,达到高度默契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每个人的内心听觉.而且还能弥补管乐演奏者长期在乐器上演奏单旋律而对多声部.和声和弦接触不多的缺陷;4.不要就音乐学音乐,还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其他艺术门类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比如读一些优秀的诗歌,散文.可从其中潜心揣摩作品的意境,韵律.这同样可以触动自身的潜意识听觉;5.还可以从视觉上去倾听.很多事物,虽按其性质分门别类,看似千差万别,细想却有共通之处.比如一副好的书法或油画,它们同样能表现出节奏对比.层次渐递,映衬呼应,色调浓淡,也有厚重与纤细的力度变化及线条.总之.作为一个演奏者.除了掌握乐器的一般演奏技能技巧以外.培养自身的内心听觉.是提高演奏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在单簧管演奏中.我们始终如一的学习演奏中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加强单簧管技术训练方面.但最终真正要关心的仍是音乐和技术的完美统一.在充分展现音乐作品的同时.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每个音符.赋予乐曲更加丰富的内涵与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陈建华.管乐器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席伟泷.音乐表现手段在单簧管演奏中的重要性【J].交响,2000,19(4):60—62。
浅析韦伯《第一单簧管协奏曲》演奏技巧
![浅析韦伯《第一单簧管协奏曲》演奏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3df682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4.png)
196作者简介:孟甲子(1984— ),男,汉族,辽宁沈阳人。
主要研究方向:单簧管演奏。
Carl Maria von Webber卡尔·玛丽亚·韦伯——音乐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对于单簧管音乐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创作了单簧管协奏曲2部、单簧管小协奏曲、大二重奏曲和变奏曲各1部,都堪称单簧管曲目中的精品。
韦伯《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创作于1813年,当时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等相互对立的社会混乱,产生了与启蒙主义相对立的浪漫主义。
该曲描写了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社会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的思考,表达了人们在探索追求理想社会时产生的激情和怀疑。
一、音色及音乐表现力韦伯所创作的单簧管协奏曲继承了他在歌剧方面的创作风格,乐曲中的音乐旋律具有很强的歌唱性,恰如歌剧中的咏叹调或喧叙调。
如何把握乐曲的风格表现出来,一直是演奏者永不休止的话题。
音色,既音的色彩,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每个人的演奏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每个人都在追求他内心中的理想音色。
科学并熟练的掌握发音要领并拥有自己的音色,也是诠释韦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因此笔者建议每天练琴做得第一件事就是要练习长音,找到适合自己的最理想的演奏机理。
吹奏单簧管首先要拥有合理的口型,科学的气息,甚至运指都决定着音色的好坏,笔者对口型、口腔控制提出以下建议:①上牙咬住笛头作为支撑点(上唇要放松,但不要漏气),下唇自然内收含住笛头(不可过多,应能看见红色的嘴唇部分),使哨片自由而充分的震动。
②从腹腔“顶”出的气从主观上并不是直接进入笛头,而是吹向上颚,喉头部要放松不要向后缩。
③嘴唇周边肌肉群在保持力量固定口型的基础上,尽量放松。
二、吐音技巧吐音基本为单吐音,最基本的方法是用舌尖去触碰哨片的顶部使哨片停止震动,舌头收回使哨片回复震动,两个动作连续做一次就完成了一个吐音动作。
我认为关于吐音中舌头接触哨片的位置并没有教条的规定,只要遵循吐音的基本要领,并且声音达到了审美的要求,我认为既是合格的吐音演奏。
谈演奏韦伯单簧管作品的手指技巧及训练方法
![谈演奏韦伯单簧管作品的手指技巧及训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e94b4ee4a7302768f993943.png)
谈演奏韦伯单簧管作品的手指技巧及训练方法作者:任广明来源:《剧作家》 2012年第5期任广明单簧管有别于其他管乐器,其他管乐器是使用八度演奏,而单簧管用的是十二度演奏。
八度演奏就是在原手指按键的基础上,闭合高音键子,还能够吹奏一个完整的八度音程的音。
由于单簧管与其他八度演奏的乐器结构不同,使得它的高音孔位置与其他乐器有所不同。
单簧管的八度音程演奏较不方便,左右手动作较大,非常阻碍手指的运指灵活性。
如韦伯的单簧管协奏曲即OP.73如图:在演奏谱例中的八度音程时,左右手的手指得同时动用七根手指,由此可见单簧管演奏八度音程要比其他管乐器困难些。
所有的八度音程都需要变换指法。
下面就以韦伯的单簧管作品为例,来具体分析以下几种经常出现问题的手指技巧及训练方法。
一、大小调音阶的手指训练方法演奏韦伯的降E大调单簧管第二协奏曲op.74第一乐章。
如图:很多演奏者都对演奏这段上行音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很多人手指的基本功不扎实,在演奏时往往不能准确地表现出音符要求,特别是十六分音符的演奏不够均匀,常会有附点的形式出现。
要解决这个现象,首先应该在平时刻苦磨练基本功,加大对音阶、琶音的训练,平时应该运用节拍器的科学方法进行练习。
在演奏速度练习方面可以根据演奏者的水平决定,但最开始时速度应由慢开始,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加,速度应逐步加快,但一定要循序渐进,基础练习中主要练习目的之一是进行手指的日常训练。
系统的训练音阶及琶音练习,可以提升和帮助演奏者手指按键的准确性,手指力量的均衡性以及手指的灵活性和换指的连贯性。
对手指的弹性以及手指的记忆能力都会产生巨大的帮助。
二、小字一组的降b音到小字二组c音的手指训练方法在我们平时练习中,在做小字二组c到小字一组降b音的连接练习时,由于单簧管本身特殊的构造,常常会发现运指时这两个音比较困难,吹奏时要让左手的食指和拇指同时按下正面的a键和后面高音的两个键子。
如韦伯的降E大调单簧管第二协奏曲。
op·74如图:对于上面说的两个音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进行练习:首先来做小字一组降b至小字二组c的上行练习,因为对降b音的指法要求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只需要左手的食指和大拇指两个手指按键即可。
[韦伯,单簧管,协奏曲]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解析
![[韦伯,单簧管,协奏曲]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4098c4cc7931b764ce150b.png)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解析摘要:韦伯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其于1786年出生于德国,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拥有众多不朽的作品。
韦伯擅长创作以单簧管为主奏乐器的曲子,在其谱写的单簧管协奏曲中以《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最为出名。
本文主要解析韦伯的《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希望可以给相关音乐工作者的单簧管演奏工作以启迪。
关键词:韦伯;单簧管协奏曲;解析在光彩夺目的欧洲音乐史上,韦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创造了大量优秀、流芳百世的音乐作品,其中的单簧管协奏曲更是璀璨夺目,是人类文明中的瑰宝。
韦伯的《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以其独特的风格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受到了后世演奏家的广泛关注,是单簧管演奏活动中演奏次数领先的曲目。
1 《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韦伯作为十九世纪德国最负盛名的作曲家,其经常受邀为个人或者政府谱曲。
韦伯的作曲才能深受巴伐利亚国王的赏识,因此巴伐利亚国王邀请韦伯为当时巴伐利亚最著名的宫廷音乐家贝尔曼量身定做一首单簧管曲目。
韦伯不负重托,于1831年完成了《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其因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丰富的内涵注定将被载入音乐史册,成为后世人们重要的精神财富。
2 《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相关结构2.1 协奏曲第一章《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第一章的整体结构以及表现形式与其他单簧管协奏曲有着明显的差异,韦伯摒弃了传统的单簧管协奏曲的谱写方法,而是采用了风格与众不同、自由奔放的奏鸣曲形式来开展《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创作工作,这充分地体现了韦伯的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段以及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1]。
2.2 协奏曲第二章韦伯的《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中的第二章的节拍较慢且结构设计也较有特点,由再现句以及展开型中句组成的再现段在具有复乐段结构的呈现段后。
如果从材料的视角来看第二乐章,其应当分为单二段体,然而若从规模上分析则可以将其视作拥有三段体结构的部分。
路易斯·斯波尔《第一协奏曲》——Op.26的创作特点
![路易斯·斯波尔《第一协奏曲》——Op.26的创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08f1c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7.png)
路易斯斯波尔《第一协奏曲》——Op.26的创作特点
张坤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09(000)032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路易斯·斯波尔第一首c小调单簧管协奏曲Op.26,作于1808年.关于这首协奏曲笔者将侧重从音乐材料的组织发展特点、曲式结构特点,以及单簧管演奏技法等方面解读这部作品.
【总页数】2页(P72,101)
【作者】张坤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斯克里亚宾早期音乐创作的基本特点--以《Op.20#f小调钢琴协奏曲》为例[J], 苏帆
2.试论《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的创作技法 [J], 邾佳雯
3.浅析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风格特点与创作特征 [J], 李小琳
4.浅析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风格特点与创作特征 [J], 李小琳;
5.多元风格整合下的有机音乐创作——对斯克里亚宾《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 [J], 孙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者生平和作品的创作背景韦伯(Weber ,Carl Maria Ernst Von 1786~1826)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
生于德国奥伊廷城。
从小随剧团去各地演出,受到音乐、戏剧的熏陶,并广泛接触各地民间风俗和乡土音乐。
10岁学钢琴,12岁从米夏埃尔·海顿(海顿之弟)学音乐理论、作曲。
14岁开始创作音乐作品,写出歌剧《森林少女》、《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等。
1803年移居维也纳后又从福格勒深修作曲。
1804年任布雷斯劳剧院指挥。
并曾以钢琴家身份赴欧洲各地演出。
1813—1816年任布拉格剧院指挥,1817年迁至德雷斯顿,任德意志歌剧院指挥。
最后10年是他创作的成熟期,写出了许多成名之作。
韦伯的代表作有著名的歌剧《自由射手》(又译《魔弹射手》)和《奥伯龙》、《欧丽安特》、《阿布哈森》等;有序曲《欢庆序曲》、标题钢琴曲《邀舞》和单簧管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等器乐名作。
他的《自由射手》被公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这部作品的出现使韦伯获得了巨大声誉,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音乐家。
对于单簧管音乐来讲,韦伯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他创作了单簧管协奏曲2部、单簧管小协奏曲、大二重奏曲和变奏曲各1部。
他写的单簧管乐曲是单簧管音乐的精品,有较高的演奏技巧,而《第一单簧管协奏曲》是韦伯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在单簧管音乐文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至今在国际、国内单簧管比赛中,仍是18岁以下年龄组参赛的指定曲目。
韦伯《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创作于1813年。
韦伯所生活的年代,是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而这时期的欧洲,正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随着科学的发达、各国的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等相互对立的社会混乱,产生了与启蒙主义相对立的浪漫主义。
对浪漫主义起决定作用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
充满了复杂矛盾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决定了浪漫主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20年代前后正是德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年代,蒙受屈辱的梯尔齐特和约和拿破仑的侵略战争等,都曾激起广大德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韦伯就曾为爱国诗人T.克尔纳的诗集《琴与剑》中的诗篇谱曲。
像韦伯这样的知识分子最初是拥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但是拿破仑称帝以及王朝复辟,使他对革命的狂热激情与失望形成巨大反差。
而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就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典型情绪。
韦伯《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就表达了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社会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的思考,表达了人们在探索追求理想社会时产生的激情和怀疑,有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作品的艺术魅力(一)风格魅力韦伯的《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具有鲜明的风格魅力。
乐曲从和声的应用、调式布局、曲式结构等各个方面,体现了韦伯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如在和声应用方面,有大量新的和声进行,偏爱使用紧张度更强的减七和弦,以增加和声的动力。
韦伯也非常喜爱用半音化和声,偏爱使用色彩性更强的重属七和弦、副属七和弦等,追求和声色彩变化,增加音乐的色彩性。
又如在调性布局方面,用远关系的转调,增加调性的对比。
再如在曲式结构方面,对奏鸣曲式的自由运用等,如主题的倒装的再现,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把表达情绪放在首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二)结构魅力1、乐曲的曲式结构《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结构,中等速度的快板,3/4拍。
引子中采用了不均衡、不对称的结构,充分体现了一切从表达情绪出发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此外,独奏单簧管在演奏展开部的结束部分时,乐队已经开始了引向再现部的间奏,这种结构上的叠置,使乐曲结构更加紧凑,情绪更加饱满。
这种对奏鸣曲式的自由运用使乐曲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发展。
2、主题动机与主题材料的分析引子部分的主题是十分重要的,它贯穿整个乐章,前后共出现8次,起着统一全曲的作用,并且为整个乐章奠定了情绪的基调。
乐曲从很弱的力度开始,引子部分的主题由低音声部轻轻奏出。
引子的主题包含两个因素。
(1)三和弦的分解构成的旋律其中包含着富于动力的附点节奏,带有奋勇前进的气概。
(2)由上行大跳构成的动机它具有动力减弱的特性,好像人们在前进时的犹豫不定。
引子主题从低音区开始,仿佛人们在黑暗中前进。
表现出许多的犹豫之情。
突然,出现了强奏的和弦,仿佛突然看见光明,从12小节开始,引子的主题转移到高音区,连续的附点节奏代替了犹豫动机,带有强烈的、奋进的气势。
大家充满激情,忘却了犹豫,奋勇前进。
从24小节开始,乐曲通过一系列的重属、副属和弦以及同向的半音级进,增加了进行的动力,逐渐向低音区发展,激情减弱。
人们越来越怀疑:前进的方向对吗?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能实现目标吗?人们在期待着答案。
在38小节转入c 小调,用弱的力度奏出,分别两次插入整小节的休止,仿佛人们在盼望,期待主部主题的出现。
引子部分结束。
由独奏乐器演奏的主部主题是建立在f小调上的。
这是一个八小节的重复型乐段,旋律舒展优雅:主部主题的音调是由疑问音调构成的。
仿佛是一个独奏者对人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追求什么?接下来的主题紧缩,使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人们急切地想知道结果。
独奏者满怀信心地给大家讲演,但我们仍然可以听得出来,主部结束时的音调,依然是疑问的音调,看来问题仍未找到答案。
之后是由新材料组成的10小节段落。
第74——83小节为连接部。
连接部调性转到bD大调,人们仍在前进,心中仍在犹豫: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前进?副部主题是从bD大调开始、结束在be小调的转调乐段。
这个副部主题是引子主题的对位旋律。
副部主题出现在单簧管的高音区,具有一定的亮度,在bD大调上,旋律与低音声部的主题对话,仿佛向人们描述前面美好的图景。
副部主题之后转入be小调。
人们还不相信这种美好的事物会出现。
接下来转入bA 大调。
四小节间奏之后,从110小节开始连接了一个两个乐段的插部。
第一个乐段是一个bA大调的插部旋律,是由两个对称的、重复型的二句式平行乐段构成。
旋律具有音阶下行的特点,仿佛在感叹:啊,多么美好的前景啊,我们能不急切地想得到它吗?前进!不要犹豫。
插部的第二个乐段是与引子主题和主部主题有密切关系的乐段。
插部向人们描述美好的未来:急切的三连音乐段之后,十六分音符的音流更加激动,而华彩乐段表现出人们在幻想着美好的未来。
至此呈示部结束。
引向展开部的间奏由bA调通过f小调转向c小调,即主题的属调。
依然是前进的音调,但是其中没有了犹豫的音调动机,而是象征奋勇前进的步伐和连续附点的节奏。
首先是主部主题的展开,以保持原来节奏的变化形式在c小调上出现。
但要注意音调已经改变了,不再是疑问音调,而是连续上行的肯定音调了。
虽在低音区,但坚定有力。
随着音区的渐渐升高,引出插部主题。
插部主题在bB大调出现,依然热情地用美丽的情景鼓舞着人们。
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的音流鼓舞着前进的步伐。
人们迫不及待,提前开始了奔向美好未来的征途。
在展开部还没有结束时,再现部的间奏已经开始。
乐队实际上从214小节开始就进入引向再现部的间奏部分了,也就是说,独奏单簧管在演奏呈示部的结束部分时,乐队已经进入再现部的间奏了。
从239小节起,再现部开始,乐曲没有像通常那样先再现主部主题,而是先使副部主题再现,由于副部主题是一个转调乐段,再现时副部主题压缩了结构,变成6小节的长度,由F大调开始结束在主调f小调上,这种鲜明的转调使人们感到形势发生了变化。
紧接着就是主部主题的再现,乐队震音的伴奏使音乐更加激动。
人们在前进的步伐中,又出现了犹豫的音调,但仍然向理想做出最后的冲击。
独奏单簧管连续的颤音技巧运用,最后一次把音乐推向高潮。
尾声开始的音调具有鲜明的连续下行的趋势,前进中的犹豫依然缠绕着人们的思想。
人们依然在问:应该这样吗?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问题并没有解决,留给后面的乐章去思考。
3、调试调性的的布局作品运用了传统奏鸣曲式的主—属—主的调性布局,期间也有很多的调性对比。
引子是从主调f小调开始的,音乐色彩暗淡、情绪不稳定。
从24小节通过副属和弦转到f 小调下属调的平行调—bD大调,音乐的色彩由暗淡转向明亮,音乐情绪变得开朗,但这种情绪没有维持多久就减弱了,从38小节开始转回主调f小调,期待主部主题的出现,引子部分结束。
主部是在主调f小调上进行的,始终保持着一种疑问的音调和情绪,但没有找到答案。
连接部转到bD大调,音乐具有一定的亮度,仿佛向人们描述前面美好的图景,为主部的音乐情绪和调性过渡到副部做了铺垫,因此副部主题就是由bD大调开始的,但结束在be小调的转调乐段,仿佛人们还不相信这种美好的事物会出现。
接下来间奏采用单音转调的方法,即前调的be主音等于后面bA大调的属音,转入主调的平行调bA大调,一直延续到展开部之前的间奏,音乐色彩比副部还明亮,仿佛是在感叹美好的前景。
展开部由c小调开始,随着音区的渐渐升高,引出插部主题。
插部主题在bB大调上出现,依然热情地用美丽的情景鼓舞着人们,期间有许多调式调性的对比,但最终还是转回主调f小调,期待主题的再现。
再现部开始先是副部主题再现,由F大调开始结束在主调f小调上,这种鲜明的转调使人们又感到形势发生了变化。
一直到尾声都是在f小调上进行,使主题更加深刻。
(三)演奏魅力1、装饰音主部主题主要体现在倚音的运用,如第50、57、59、69小节都是倚音,而且都是前倚音,这些装饰音的运用使乐曲在一开始就呈现出疑问的音调。
接着是连接部,也是运用了前倚音,就是第77小节,还在发出质疑,接着是旋律的弱奏并转向低音区演奏,呈现出暗淡、犹豫的音乐情绪。
副部主题也体现在前倚音的运用上,但是由于调式调性转向了bD大调,其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音乐的情绪由质疑转向对未来的憧憬。
经过5小节的间奏引出了插部,插部主要体现在前倚音和回音的演奏上,如第112小节是前倚音的运用,第116小节是回音的运用,这些装饰音的运用推动了音乐情绪的发展。
结束部和华彩没有装饰音的运用,主要是连音和吐音的演奏。
然后几小节间奏后引出展开部,展开部主要是以主部材料和插部材料为基础进行展开的,因此还是体现在前倚音的回音的运用上。
最后是再现部,和呈示部的装饰音运用手法一致。
2、吐音整首乐曲最具代表性的吐音运用主要体现在呈示部结束部分的材料。
大量的吐音运用除了为表现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外还有一些音乐情绪的发展,这些吐音的运用使音乐情绪开朗、活跃,仿佛在描绘美好的未来。
3、颤音这首乐曲最具代表性的颤音在第267—274小节的演奏上,这是乐曲再现部的结束部分,音阶式的向上冲击,把乐曲引向高潮。
三、结语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韦伯在音乐的风格上、结构上、演奏上完全遵循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体现出韦伯作为一名浪漫主义作曲家在情感表达上具备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