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三代彩瓷最传统的说法
多图理清:瓷器中的五彩、硬彩、古彩、珐琅彩、粉彩、软彩、洋彩
多图理清:瓷器中的五彩、硬彩、古彩、珐琅彩、粉彩、软彩、洋彩一、五彩的起源发展提到瓷器工艺中的五彩,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和清代康熙时期的五彩是最兴盛、最典型的两个时期(这里的“五彩”不限于“五”,意指多彩)。
这两个时期的五彩瓷相比,嘉靖万历时期器型偏大、工艺较粗、体量厚重、色彩浓艳,康熙五彩的器型更轻巧、做工更精致;工艺上,嘉靖万历五彩中的蓝色是釉下青花,康熙时期五彩中的蓝色已经有釉上蓝色,并且,康熙五彩的色彩构成更丰富,除了釉上蓝色还有红绿黄蓝紫黑金等更多彩料的运用。
下图可以一目了然:二、五彩与斗彩的区分特别要说明的是,“成化斗彩”这个说法是雍正时期才有的,在成化时期文献中叫“成化五彩”(参见之前发过的《瓷器工艺6:多导图说明白“斗彩”》一文)。
下图顺便说明一下“五彩与斗彩的区别与演绎”。
三、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五彩、珐琅彩、粉彩产生的先后迭代顺序1、釉上五彩是从明代宣德时期开始的。
2、五彩逐渐发展到清代康熙时期,宫廷开始引进了国外彩料,创烧了珐琅彩。
珐琅彩是在景德镇制坯并高温烧成白瓷器——清宫造办处彩绘、低温烧成。
但康熙官窑的主流是颜色釉(高温单色釉瓷器),民窑五彩瓷器发展的比较兴盛,很具有代表性;康熙末期,在珐琅彩的制作基础上又出现了粉彩的烧制工艺,当时的粉彩分为: 白地粉彩瓷器; 绿、黄、紫三彩加上胭脂红彩的运用。
到雍正时期,五彩已不是主流,风格主要是仿成化;同时珐琅彩的制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粉彩仍是雍正朝的主流。
乾隆时期,集成雍正朝基础上,珐琅彩、粉彩瓷都有极精致的出品,粉彩依旧是主流,工艺上更高精、更丰富,在粉彩基础上增加了压印、剔划、绘画(釉上彩、釉下彩)、开光、色釉、镂空、堆塑、描金集于一件器物上;粉彩瓷的用途上也涉及更多领域,比如宗教(菩萨像、五供、贲巴壶、戒牌)、文房用具(笔洗、笔杆、印盒、笔筒)用器比较多。
乾隆中后期对景泰蓝的兴趣替代了对珐琅彩的热爱。
乾隆之后的清朝各代,造办处的珐琅彩已不再重现,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移至景德镇。
乾隆珐琅彩瓷的断代及鉴定(上篇)
《前言》为符合《艺术市场》杂志刊登发表的要求,笔者将本文在原《乾隆珐琅彩系列》这一基础上做了很大程度缩写,如果读者希望详细深入的了解乾隆珐琅彩瓷的断代及鉴别,请参考本网站《乾隆珐琅彩系列》。
《正文》乾隆时期是清三代中制作珐琅彩瓷(又称瓷胎画珐琅)最鼎盛期,由于康雍两朝的迅速稳步发展,使乾隆珐琅彩瓷制作更加成熟。
乾朝时期的珐琅彩瓷不论造型种类、还是绘画图案都丰富多彩,令康、雍两朝制品略感黯然。
一:三朝珐琅彩瓷的制作地点乾隆朝不仅是三朝中瓷胎画珐琅制作时间最长,也是瓷胎画珐琅的制作地点变化较为复杂时期。
为清晰介绍该朝瓷胎画珐琅,笔者先简单概括清三代珐琅彩瓷的制作地点。
1.“武英殿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康煕五十七年:奏准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増设监造一人。
”该处解体时间较早,加上康熙瓷胎画珐琅的制作量相对较少,并缺少《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资料,人们对其认识与研究最为肤浅。
由于该处没有乾隆时期制品,因此本文不多涉及。
2.“养心殿珐琅作”(?——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一日)养心殿造办处创始于康熙初年,设置养心殿珐琅作更要晚些时候。
瓷胎画珐琅派生于珐琅器制作,因此其创始制作应该是宫内珐琅作掌握画珐琅工艺之后的事情。
“养心殿珐琅作”制作终止时间可参考《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资料:“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一日:员外郎达子、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京内造办处各作,著搬挪圆明园去。
钦此。
《记事录》”。
其中“京内造办处各作”里应该包括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
至乾隆二十年养心殿珐琅作解体之前,清宫内务府主要依赖养心殿珐琅作和圆明园珐琅作制作瓷胎画珐琅。
宫内养心殿珐琅作地处大内,受地理条件所限,无法正常扩大生产规模,而雍正中、后期的珐琅彩瓷发展迅速,制作量一再增大,原有造办处两珐琅作的人数、制作规模无法承受所赋使命,于是设备增加、作坊规模扩张就主要转移到京外的圆明园珐琅作。
3.“圆明园珐琅作”(?——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十三日)“圆明园珐琅作”具体创建时间暂因自立资料不全而难以考证,现在所知最早的圆明园珐琅作制作瓷胎画珐琅制作资料为:“雍正四年七月十六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太监杜寿交来珐琅花抹红地头等酒圆二十四个(随紫檀木盘二个)、珐琅花抹红地二等酒圆二十四个。
三彩陶瓷杂谈
三彩陶瓷杂谈说到三彩,在人们的脑海中一般首先会想到名扬天下的唐三彩。
唐三彩以其牛动逼真的造型,绚丽多彩斑驳淋漓的釉色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多样器物,形成具有古代中国独特风格的陶瓷艺术品。
其实除了唐三彩以外,还有一般人不太熟悉的宋二彩、金三彩、辽三彩、元三彩和明清三彩等三彩陶瓷器。
另外,在唐三彩的影响下,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如古代朝鲜的新罗创烧了新罗三彩;日本在奈良时期仿烧成功了奈良三彩;在欧亚地区的陶瓷工匠还创烧了伊朗的波斯三彩、匈牙利三彩(16世纪)、意大利三彩(15世纪)和越南三彩(17世纪)等等。
三彩陶瓷以其多姿多彩美轮美奂的釉色而引人人胜,所谓三彩其实并不一定三种颜色,因为“三”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表示“多”的意思,三彩陶瓷的釉色一般是三至五种不等。
按胎体的材料不同,三彩陶瓷有陶胎和瓷胎的区别,像唐三彩、宋三彩、辽三彩、金三彩、元三彩、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等均属于三彩陶,明和清两代生产的三彩主要是三彩瓷。
三彩陶瓷制作工艺一般是先索烧坯,再用釉料中含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钴等元素的矿物质作釉料着色剂,在釉中加入铅作为助熔剂,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经800~900℃烘烧,形成赭、黄、深绿、褐红、茄紫等各种色凋,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唐三彩以及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唐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艺术巾的瑰宝,它诞生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唐代厚葬风气下的产物,因此,唐三彩的用途主要是唐代人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
唐三彩的前身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黄绿釉陶器,但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三彩陶。
彩釉陶发展至唐代,以其丰富多样的造型,斑驳艳丽的色泽而引人人胜,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三彩器在唐墓中是作为一种随葬品而风行一时的,时间约在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可能是因为作为冥器使用,因此在历史文献典籍中鲜有记载,最早的记述应是在民国时期。
1905―1909年间修筑陇海铁路时,在洛阳北邙山一带,从一批被挖开的唐代墓葬中发现了许多三彩陪葬器,随后这批三彩釉陶器被运到了北京文物市场,起初大家对这些陶质三彩器反应冷淡,但是却引起了著名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罗振玉和王国维的兴趣。
粉彩瓷器的鉴定收藏方法
粉彩瓷器的鉴定收藏方法粉彩瓷器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粉彩瓷器的鉴定收藏方法,一起来看看。
粉彩瓷器的鉴定方法1、作旧痕迹突出。
2、胎体有的过于轻薄,也有的过于厚重。
3、造型的整体结构比例不谐调,虽然高度或口径与书本上的尺寸相同,但器物腹部的弧度不准,不是扩大就是缩小。
4、作旧痕迹突出,如未作旧又很光亮。
还有的为了表现是旧物,在器物底或罐的口边涂抹一些灰褐色的泥巴。
5、这些现象与传世品的特点相比差距较大。
更别出心裁的是,一些牟利者自造出一些乾隆款的彩瓷迷惑人们。
在几次鉴定会上都出现诸如银灰色地雕花开光大碗、大罐,开光内彩绘山水人物,器底雕刻篆体“大清乾隆年制”款,让人感觉仿佛是乾隆的银彩器,实际不然,这种器物胎体厚重,工艺粗糙,纹饰绘画水平也很低。
类似低劣的仿品实在是举不胜举。
粉彩瓷器的收藏方法清乾隆官窑粉彩瓷器传世品非常多。
它综合了康熙与雍正两朝的制瓷工艺,进一步发展本朝瓷器,从而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乾隆时记事档中记载了许多乾隆时景德镇御厂为宫廷制瓷的史实,也反映出皇帝直接关注制瓷的情况。
乾隆帝对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画样或木样,审查后才能正式烧制。
器物的款识或有或无,写什么样的款识以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乾隆皇帝的批准。
另外,制瓷粗糙不合要求者还要赔补等情况,在档案中也有详细记载。
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制作精美的宫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华的基础上,还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艺技法,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清三代瓷器精品_墨彩和百花不落地
清三代瓷器精品_墨彩和百花不落地。
墨彩,这是一个我们在日常收藏中相对较为少见的瓷器品种。
墨彩创烧于康熙,主要以釉上黑彩和矾红为主。
盛行于雍正,乾隆两朝。
直至清末民国墨彩都有大量的烧造。
但是颜色以康雍乾三代最为浓郁。
康熙时的墨彩色泽浓重,彩釉配制纯净,上涂一层玻璃白,烧就的墨彩漆黑莹亮;有以绿彩为底者,更为莹亮浓郁。
其制品白釉地多微闪青色,纹饰多以花鸟为主,画风深受同时代画家的影响。
到雍正、乾隆年间,墨彩多用国产彩料仿烧水墨珐琅效果的瓷器,犹如白纸作画,浓淡相宜,洁净素雅。
至清末民国时期,大量的仿制清三代瓷器的墨彩。
但是由于经济的原因,效果未能达到当时的水平,加之各种洋彩的出现,墨彩渐渐淡出。
总的来说,墨彩在整个瓷器的烧造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少的品种。
最初的墨彩仅用于勾勒轮廓,在明代就有使用。
直至雍正时期墨彩才成为一个单独的瓷器品类进行创作。
墨彩瓷器由于其颜色的特殊性,多烧制官窑器,以笔筒,尊,套碗为主。
大器较少。
至清末民国,墨彩开始运用在一些赏瓶,大器型瓷器上。
但画法较之雍正时期的精细夺目,已经完全失去了墨彩本身的艳丽。
因此我们在收藏一件墨彩瓷器的过程中,以雍正为最佳,康熙乾隆次之,至晚清,也只能寻找一些精品了。
墨彩较厚,釉面多以白釉打底,因此一般墨彩瓷器胎质较为厚重,以五彩,珐琅彩居多,兼以粉彩的墨彩瓷器较为少见,但多是精品。
粉彩墨彩的画法大多是以花鸟为主,初期的墨彩多以勾勒轮廓为主,后期用于底色较多,或者以绘画树枝和鸟的羽毛为主。
黑色的墨彩中,雍正时期多有些发绿色,绿底漆墨,是墨彩的巅峰之作。
到后期,墨彩由于釉水的浓淡,多发灰,甚至接近了浅绛彩,因此实际上墨彩的时代判断非常简单。
黑中带绿,清三代,颜色越浅年份越浅,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鉴定方法。
这是一件非常典型的雍正墨彩出口瓷,仔细看都是以辅助为主。
但也是精品了墨彩在瓷器收藏中绝对属于精品,特别是墨彩与粉彩搭配,胡同儿在收藏过程中很少见到墨彩,特别是立件,偶尔遇到一件都是精品,价格不菲。
清代斗彩瓷器的造型纹样设计
清代斗彩的设计陶瓷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结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志,它从侧面反映着我国各个时期的人文与社会风气。
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而这时期的瓷器也大都为皇家所垄断,社会对奢侈品需求量大增,因此这时期的瓷器大多都“工精”,所以斗彩也应势而诞生。
斗彩又称逗彩,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发源于明宣德时期的青花五彩瓷器,正式形成于明成化时期,在清代得到继承与发展。
此外斗彩又称为“青花填彩”、“青花点彩”、“青花加彩”等。
顾名思义,斗彩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而釉下的青花钩线和釉上的五彩互相争奇斗艳而又相辅相成,两者相映成趣而又缺一不可,故而谓之“斗彩”。
具体工艺是在预先在高温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烘烤而成。
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是在清代,仍然活力满满的发展起来了。
一.发展历程方面:斗彩”这一彩瓷种类然起源于明宣德时期,在明成化时期正式形成斗彩瓷器,但是到了清三代的时候,康雍乾每代的斗彩器完全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康雍乾三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不仅仿制了大量的成化斗彩,而且无论是在器型种类还是烧制数量上均高于成化斗彩瓷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百年间生产力的发展和景德镇御窑厂在清代的改革和发展,使得烧造斗彩瓷器相比于明代更加容易,同时封建专制的进一步强化和集中也会一定程度上通过命令和制度使得烧制给清宫的斗彩瓷器数量更多,而且更加多样和精美。
同样是在清三代时期,除了官窑在烧制斗彩瓷器之外,不少的民窑也开始烧制斗彩瓷器,虽然质量上无法同宫廷的御窑厂相竞争,但是这也增加了清三代乃至清三代之后斗彩瓷器的数量。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明代斗彩的发展也为清三代时期斗彩瓷器的进一步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明宣德时期斗彩开始出现再到明成化时期的正式形成并且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也就不会有清三代时期斗彩瓷器的第二个高峰期和进一步的发展。
论西方传教士郎世宁对清三代彩瓷的影响
0 引 言
据史料载 ,明万历年间意大 利传教士利玛窦带 来了一张 天主画 ,开启了欧 洲传教士来华传教之先河 。清康熙 时,皇廷
郎世宁在 中国画史与中国陶瓷绘画史上 的地位逐渐被 史家们 所认 同。郎世宁最为突出的贡献和成就 是将 西方 美学思想 以 及绘 画技 法带 到当时的宫廷 画院 (如意馆 ),并赢得康 、雍 、乾 三代帝王的赏识后将 其传播到姊妹艺术 一 陶瓷绘 画之上。
摘 要 康 熙晚期 ,郎世 宁远渡重 洋带来 了珐琅 器 ,并且在他的亲 自指导下瓷胎画珐琅 成功创制 ;雍正 时期 ,郎世 宁创作的大量 西洋油 画以及 为御 窑厂绘制 的瓷样 ,成 为广州广彩瓷工 匠们可资效仿 学习的蓝本 ,色彩艳 丽、富丽堂皇的广彩瓷上可清 晰看到 郎世宁油画艺术之风 ;乾隆时期 ,郎世 宁独创的新体 画为乾隆粉 彩带来一股 艺术新风 ,使 其形成 了中西合璧的艺 术特 色,成为彩瓷 艺术史上一个颇为重要 的转折点。
中国 陶瓷 工业 2013年 4月 第 2O卷第 2期
CHINA CERAMIC lNDUSTRY Apr.2013 Vo1.20,No.2
文章编号 :1006—2874(2013)02—0035—03
论 西 方传 教 士郎世 宁对 清 三代 彩 瓷 的影 响
郑 立 新
(韩 山师 范学 院 ,广 州 潮 州 521041)
复生产 ,康熙帝派遣内务府官员驻御窑厂督造瓷器。官窑一方 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二年在宫中设立珐琅作,任用了一批精通 面模仿古代名品,另一方面着手研究新的器型和釉色。至康熙 珐琅工艺 的西方传教士 画家 ,向官廷 内匠师 们传 授铜胎画珐
清三代黄色釉瓷器的帝王气质
高 的 当 数 雍 正 一 朝 。 雍 正 黄 釉 不 仅 在 于 此 时 期 的 黄 釉 瓷 造 型 完 美 、做 工 精
细 、胎 薄、 质 细 , 重 要 的是 此 时 期在 更
釉 色 上 有 所 创 新 , 制 出 了 多种 新 釉 烧 色 。雍正 黄 釉 总体 上 看釉 色 温润 、 晶亮 :
洋 釉 ”。 器 形 有 觯 瓶 、 观 音 尊 、 莲 花
形 折腰 盆 , 盘 、碗 、 杯 、碟 等 。 这种 及
现 的器 型在 黄 釉 瓷 中都 有 出现 , 多 以 大
素 面 为主 , 釉 以仿 明 弘 治 娇 黄 为 多 。 黄
黄 釉 品种 一直 延 烧 至嘉 庆 、道 光 年 间 。 雍 正 一朝 的黄 釉瓷 以柠檬 黄 釉 瓷最 为 出名 , 嫩 , 觉 感 强 , 人 以此 黄 釉 视 世 釉 为清 代 黄 釉 瓷 的 最 高 水 平 。柠 檬 黄 釉 瓷在 拍卖 市 场 中也 有 着 不 俗 的 表 现 ,
Lf i e生活
、 二1 清 三代 釉 瓷器 的帝王 气 质 庸 弋黄色
编 辑 /刘 海 星
清代 , 色 在 皇 族 内部 的使 用 有 着 黄 相 当严 格 的等 级 规定 , 宫 文 献清 楚 地 清 表 明 , 了皇 帝 、 皇太 后 、 皇后 可 配 享 除 纯 黄 釉 瓷 。 贵 妃 可 用 里 白外 黄 瓷 外 . 皇 其 余 人等 均 不得 使 用黄 釉 器 物。 黄釉 瓷 器 顺 理成 章 地 成 为 帝 王 的御 用 瓷 , 为 成
与 前 朝 更 是 不 可 同 日而 语 了 。 此 时 期
釉色 决定 清 代黄釉 瓷 投 资价值
青花五彩的名词解释
青花五彩的名词解释青花五彩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的一种独特技法,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色彩组合,成为了全球陶瓷艺术中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青花五彩的含义、历史背景以及技法进行详细解释。
一、青花五彩的含义青花五彩是指釉面绘制的高温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青花是以蓝色为主要色调的装饰,而五彩则是指除蓝色外,还包括红、黄、紫和绿等多种色彩的运用。
这种装饰方式既能展现出蓝色独特的渲染效果,又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色彩组合,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青花五彩的历史背景青花五彩作为中国瓷器的独有装饰技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瓷器以青花为主,以其素雅典雅的外观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代表,被奉为宫廷贡品。
而五彩瓷器的兴起则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的五彩瓷器将丰富多彩的色彩运用到了瓷器的制作中,使瓷器的造型更加鲜明生动。
三、青花五彩的技法青花五彩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包括瓷器胎体的制作、釉上绘画、装饰痕的刻制等。
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法就是釉上绘画。
在瓷器的釉面上使用特殊的颜料进行绘画,然后经过高温烧制,使颜料与瓷器釉面完美结合。
这种技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烧制过程中,颜料不会因为高温而褪色或发生形变,而能保持鲜艳亮丽的色彩。
四、青花五彩的艺术价值青花五彩以其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最负盛名的技法之一。
其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造型和色彩的充盈、和谐上,更体现在多种主题和纹饰的创作上。
从花鸟、山水到人物、装饰纹样,青花五彩能够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青花五彩的影响青花五彩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国际陶瓷市场上备受瞩目。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关注。
在国际间,它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形象代表之一,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青花五彩的含义、历史背景、技法、艺术价值以及影响等方面。
源自清三代“康雍乾”御窑技艺
源自清三代“康雍乾”御窑技艺YUAN ZI QING SAN DAI YU YAO JI YI「五彩鱼藻纹系列」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
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
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景德镇市紫宸瓷业”是一家集日用陶瓷,家用餐具,酒店用瓷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致力于引领打造高端日用瓷、酒店用瓷的非国有民营企业。
“紫宸瓷业”创立于2008年6月,现位于景德镇市高新区合盛路8号,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
“紫宸”既是企业名称,也是企业品牌。
紫色,在中国传统里一直被意为是尊贵的颜色;宸,北极星所在,借指帝王居所。
企业以“紫宸”命名,意在显示企业从制瓷起点开始,就要做最好最优陶瓷的信念和信心。
“紫宸瓷业”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传承千年瓷都匠心,打造名镇高端品牌”的企业精神,本着“以人为本,以诚取信,以质取胜,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经营发展理念,全力打造高端日用陶瓷,成为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知名科技型高端陶瓷制造企业。
“紫宸瓷业”在设计制造中注重科技投入,坚持技术创新,其生产的日用瓷产品,器型工整,瓷质晶莹,花色新颖,现已开发出各色品种近四百件(套),其中胭脂红《清韵》餐具在2020年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第九届‘大地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另一套《青花御窑》90头餐具荣获银奖。
“紫宸瓷业”以时尚,新颖,实用性,观赏性等综合优势倾情业界,获得客户的高度赞誉和好评。
R90头餐具·青花御窑胭脂红餐具·清韵绿翡翠餐具·清韵“品牌•设计与制造”BRAN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景德镇青花故事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景德镇南河附近,公司创始人蔡文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
清代瓷器的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
清代瓷器的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清代瓷器的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
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
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
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让写。
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写大量的寄托款。
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
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
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汉人提出"反清复明",电视剧里常能看到。
当时你要有一丝反清复明的倾向,就被杀头了。
可瓷器上写的款,却都是前朝的款。
如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
雍正正官窑瓷器底款的篆书年号,《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分三行,每行两字。
此种篆体六字款有青花、刻印和金彩三种,字体皆方整,外无双框。
那时官窑瓷器另有四字款《雍正年制》,除了青花,还有刻画与模印两种,分两行,每行两字。
少数为四字篆书竖式款,分有框和无框。
有少量四字篆书款乃分上下左右,如古钱文排列方式。
其实,雍正官窑用篆书款不多,主要乃用楷书,中后期为宋体小楷。
真款平整秀雅,亦圆润有力。
至于行书、草书与隶书则绝少见。
另有一些书《雍正御制》,也有官窑器乃依御令不书写年款。
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
清三代瓷器鉴赏以及工艺特点
清三代瓷器鉴赏以及工艺特点“清三代”瓷器指的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生产的瓷器。
这三朝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瓷器的生产也是空前繁荣,为大家介绍一下清三代瓷器的种类及工艺特点。
清三代的斗彩相当部分是追仿明成化等时期的官窑器。
康熙仿成化斗彩比其他二朝少,因而更显珍贵。
雍正斗彩以两部分为主,一部分仿成化斗彩,有鸡缸杯、天字罐;另一部分则是当时流行的造型。
雍正斗彩在彩绘上创造了一种新方法:在青花内填彩,起到特殊的渲染作用。
乾隆斗彩与雍正斗彩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有不少器物是为宫廷寿庆典礼特别烧制的,常常加饰金彩、粉彩、洋红等。
造型有盘、碟、杯、碗、鸡缸杯、天字罐等,品种十分丰富,雍正突出的图案有“八蛮进宝”、蝠鹿等。
雍正斗彩代表了清代斗彩最高成就。
清三代斗彩有相当部分很难区分各自的特点,有些只得从款式、造型上加以区分。
清三代粉彩绘画原料是在含铅粉的玻璃白(含砷元素)中加呈色金属而制成。
在工艺上受了珐琅彩的影响,用粉彩绘画原料在素胎上作画,再低温烧成康熙粉彩属初创阶段,工艺不够精致。
雍正时技艺精熟,胎薄,瓷质洁白。
用纯净的透明釉在烧成的白瓷上彩绘,用没骨法绘出物体的浓淡相间,明暗阴阳,达到了淡雅柔丽的极致美感。
乾隆粉彩品种多于雍正时期,风格承袭了雍正时期,又大胆吸收了油画技法和题材,显得更加富丽而又不失雅致。
造型以杯、碟、罐、花觚、笔筒、六角瓶、提梁壶,及文房用具笔洗、印盒等。
纹饰以花蝶、蝠鹿、过枝花卉多见。
康熙粉彩的产生给彩绘艺术带来了新领域。
雍正粉彩代表了清代粉彩的最高水平。
康熙珐琅彩彩料为进口料,有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料,发色剂是黄金,称为“金红”,很名贵。
康熙珐琅彩改变了以往彩瓷用胶水或清水施彩的做法,而是用油施彩。
雍正珐琅彩以白地彩绘为主,图案远比康熙丰富得多,以画配诗最为名贵。
乾隆珐琅彩品种更为丰富,除了沿袭雍正朝的风格外,还风行色地开光图案,以及圣经等西洋人物故事题材。
造型以碗、盘、花瓶、茶壶等多见。
“清三代青花瓷赏析
“清三代青花瓷赏析摘要:“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因其清雅高贵,这种白底蓝彩、千年如新的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抹幽兰。
清三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
《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
关键词:青花瓷;清三代中国青花瓷始于唐①,兴于元,盛于明清。
自诞生以来,其纯洁高贵、典雅清逸的艺术风格倍受世人青睐。
青花瓷属釉下彩范畴,系素瓷胎上以钴蓝为着色剂描绘纹饰,再敷以玻璃质透明釉经高温烧结而成。
因成品划纹呈青蓝色,故名“青花”或“青华”,又因花纹与地章蓝白相间,称“青白花瓷”。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这是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②。
元代景德镇14世纪前后青花瓷器的制作,开始大批生产,产品运销国内外。
明清两代,青花瓷器都是景德镇瓷都最大宗的产品,青花瓷始终占着瓷器生产的主流地位③。
唐英(1682-1756)在《陶治图说》中记:“青花圆器,一号动累百千。
”其时的色调于青蓝之中又蕴含丰富的变化,浓淡散晕,青翠披离,如同水墨一般。
“清三代”瓷器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
这三位皇帝,康熙仁厚大度,雍正严谨精细,乾隆倜傥洒脱。
三位皇帝的性格差异不但表现在各自执政风格中,还影响到了瓷器的制作。
那些制作精美、品种丰富的瓷器或古拙,或雅致,或华贵,既一脉相承又风格迥异。
一、康熙时期清康熙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达,国家强盛,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复御窑厂后,景德镇至此也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瓷工业和技术都有所创新,也是既明代永、宣清华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
”清《在园杂志》:“至国朝御窑一出,超越前代,其款式规模,造作精巧”。
康熙青花有它独特的气质,从呈色、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都有特殊的成就。
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很细腻。
浅谈清三代的胭脂红
浅谈清三代的胭脂红清代康、雍、乾时期是景德镇御厂彩瓷制作发展的一个历史高峰,无论是当时的单色釉、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胭脂红应算是该时期极具创新意义的代表性彩釉之一。
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
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
胭脂红虽然在康熙中早期就传入景德镇御厂,但是由于科技含量较高、造价较昂贵,直到康熙末期也没有被御厂普及使用。
雍正中后期,由于御厂制瓷的发展革新,胭脂红逐渐推广使用至众多彩瓷领域。
真正做到对胭脂红运用自如、广泛普及则还要属乾隆时期,胭脂红在该时期被近乎奢侈的运用到色地、刻花、轧道等装饰手法上。
一:胭脂红的发色因素应该说,官窑中“胭脂红”一词只是人们对上述带有紫色调金红釉的统称,由于配方、配料比例以及施釉方法、烧制情况等不同因素,“胭脂红”可呈现多种不同发色状态。
例如,除局部绘画渲染装饰的胭脂红外,仅其色地釉就可以大致划分为“粉红”、“胭脂红”、“胭脂水”、“胭脂紫”等。
鉴于胭脂红的发色与太多变量有关,笔者无法逐一深入,因此这里着重介绍其与含金量及烧制温度之间的关系。
1.胭脂红发色与釉中金含量的关系提及胭脂红中含金,一般人都容易误解为含金量较大,其实金在胭脂红中的含量并不高,基本在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二之间。
胭脂红的发色原理类似于铜红,利用釉中的金变成胶体状处于悬浮状态,并因其粒子的大小不同而产生不同色调。
据有关资料介绍,当釉中含金量在万分之一时,会产生粉红色调(图1);含金量在万分之二时,则产生红宝石色调(图2-1)。
图1:胭脂红的粉红色调。
当釉中含金量在万分之一左右时的发色情况。
图2-1:胭脂红的宝石红色调。
清代珐琅彩瓷器装饰特征
关 键 词 :清代 ,珐 琅 彩 ,瓷 器
体 感 。其 纹饰 风 格 富贵 、华 丽 ,与 当时 景 德镇 官 窑器 纹 饰 风
格相 类 似 。
珐 琅彩 瓷 器是 清 代 康 熙 、雍 正 、乾 隆 三 朝 极 为名 贵 的 御 用 器 。为 康 熙 时 始 烧 造 。其 起 源 于 明 代 一 种 新 兴 手 工 艺 品 , 它 是 在 铜 胎 上 以 蓝 为 地 色 ,掐 以铜 丝 , 填 上 红 、 黄 、 蓝 、
炼 珐 琅 料 。 烧 珐 琅 料 有 专 职 工 匠 ,造 办 处 提 及 的 有 “ 釉 ” 吹 炼 珐 琅 人 胡 大有 ”等 。
一
雍 正 后 ,珐琅 彩 瓷 器 制作 更 为 精 进 ,部 分 和 康 熙 时 色 地 样 外 ,绝 大 多是 在精 致 的 自 瓷上 彩 绘 。白 瓷器 从景 德 镇 烧
琅彩 料 色 料凝 厚 ,色釉 晶 莹 润 泽 ,绘 瓷 后 画 面微 凸 ,频 增 立
葩 ,在 中 国陶 瓷发 展 史 上 占有 重 要 地 位 。 本 文 通 过对 清 三代 珐琅 彩 瓷工 艺 特征 的 阐述 ,进 一 步 揭 示 了清 三 代 珐琅 彩 瓷 工
艺特 征 , 对 陶 瓷 艺术 家 继 承 发 展 陶 瓷 历 史优 秀 传 统 不 无 裨
,
品 , 国 内流行 在 铜 、玻 璃 、瓷 等 质 地 胎 子 上 ,用 进 口的珐 琅
彩 料 描 绘 器 物 形 成 珐 琅 彩 器 ,并 被 称 为 “ 胎 珐 琅 彩 器 ” 铜 、
“ 瓷胎 珐 琅 彩器 ”等 。 “ 胎 珐 琅 彩 器 ”就 是 著 名 的 “ 琅 瓷 珐
常 在 画好 的图 样上 补 上较 深 的 颜 色 表 示 阴影 ,时 而 点 上 小 点
珐琅彩文字资料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彩绘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种,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
由于其烧造数量少而且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故显得异常珍贵,又被称为官窑中的“官窑”。
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
彩绘和烘烧,则大多是在北京宫廷造办处的珐琅作坊内完成,受皇室亲自监控及严谨审查,而一般粉彩瓷器从制胎、彩绘,到烘烧都是在景德镇御窑厂完成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也显示出珐琅彩瓷器的珍罕之处。
近几年来,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瓷器均在上千万港元左右。
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过墙枝蝠桃纹大盘”,以1520万港元成交。
同一场拍卖会,清乾隆“珐琅彩黄地开光式胭脂红山水纹碗”,以2147万港元成交。
1999年,一件雍正胭脂红地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以1784万港元成交。
2002年,一件雍正珐琅彩题诗过枝梅竹纹盘以3252.41万港元成交。
去年以1.15亿港元成交的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锦鸡图双耳瓶,曾在1975年出现在伦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当时的成交价格为1.6万英镑。
30年的时间,它的身价暴涨了近千倍。
珐琅彩瓷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投资价值,主要还是与它的存世量有关。
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大约在400件左右,其中的300多件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40件左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他零散于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整个市场的流通量也只有60件左右。
这也使得珐琅彩瓷器很早就成为了收藏界的“宠儿”,清代的珐琅彩瓷器,色彩绚丽、雍容华贵、工艺精湛让人叹服,再加上其宫廷御用品的特殊身份,堪称瓷器中的“贵族”,极少流入民间,其工艺还曾经一度失传。
如今,随着现代的制瓷技术破解了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奥秘,现代的珐琅彩瓷器也在收藏人士的热捧下“飞入寻常百姓家”珐琅彩瓷器“百里挑一”一件乾隆御制题诗“珐琅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在苏富比的一次秋拍中曾拍出1.22亿元的天价,令全球收藏界人士咋舌。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珐琅彩瓷器特点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珐琅彩瓷器特点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釉上彩瓷品种之一。
珐琅彩瓷器是由铜胎景泰蓝演变而来,因其将铜胎画珐琅彩料画置于瓷胎之上,故称为“瓷胎画珐琅”,又名“珐琅彩瓷”,以别“铜胎画珐琅”。
因画珐琅彩料昂贵,烧纸数量有限,又因珐琅彩瓷专为清宫皇帝及宫中之用,故弥足珍贵。
它的生产历史很短,延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珐琅彩瓷器特点陶瓷是中国人发明的,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原始瓷器-瓷器,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志中,距今约4000多年的历史。
真正瓷器的出现,是在东汉时期,首先是在浙江绍兴上浦小仙坛发现的东汉晚期陶瓷窑址和青瓷残片,其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粗糙原始性,已经初步符合了现代瓷器的标准。
中国陶瓷历经长期的发展和创新,在不同时期,都会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在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后,在陶瓷的发展中,也会出现一些创新,比如,87年法门寺地宫第一次出土唐代的“密色瓷”,宋代的“五大名窑”官、汝、定、均、哥,元代的青花等等,都是一个时代陶瓷鼎盛时期的代表。
到了清代中期,随着社会的稳定,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反应在陶瓷的发展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个时期的陶瓷发展又有了很好的机遇。
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釉上彩瓷品种之一。
珐琅彩瓷器是由铜胎景泰蓝演变而来,因其将铜胎画珐琅彩料画置于瓷胎之上,故称为“瓷胎画珐琅”,又名“珐琅彩瓷”,以别“铜胎画珐琅”。
因画珐琅彩料昂贵,烧纸数量有限,又因珐琅彩瓷专为清宫皇帝及宫中之用,故弥足珍贵。
它的生产历史很短,延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由于珐琅彩是专供宫廷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制作数量非常少。
社会上的收藏者很少有人能见到此类珍稀品。
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彩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彩瓷器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前身就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画珐琅”,“景泰蓝”兴起于明代,是从西洋传入的一种工艺技法,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纸而成的工艺批。
浅谈清三代粉彩瓷工艺的艺术韵味
41收稿日期:2020-11-04一、清代粉彩瓷器的特点1、康熙时期粉彩瓷康熙时期的粉彩瓷属于清代的粉彩初期,所以在粉彩的运用上并不像雍正时期自如,康熙时期的粉彩工艺更多的表现为边角装饰纹饰绘制,并且大多数延续了五彩的绘制方法,仅仅是在部分的花卉纹饰中运用了粉彩的点染工艺,但还是较为简朴所以康熙时期的粉彩是为雍正时期做了极大的铺垫。
2、雍正时期粉彩瓷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在添加了玻璃白后对原本瓷器上的发色便有一定的掩盖,所以也更好的表现出了色彩的层次感效果。
在雍正时期除去对绘画技法的创新之外,其次便是对画面的修改,雍正粉彩瓷器画面都兼备着写实与艺术性并存,对画面的每一处位置上的处理都是极为讲究,该删减部分和该增加部分都有自己的思量和考虑,重点描绘画面的细节和层次,同时兼备了色彩的深浅变化,这也让雍正时期的粉彩表现得更加立体,可以说雍正皇帝对中国的粉彩工艺有着极大的贡献。
在雍正一朝过后清代的末期乃至民国时期对雍正时期的粉彩瓷都有较多的仿制和复刻。
3、乾隆时期粉彩瓷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在工艺上是集清代粉彩瓷器制作工艺之大成。
在画面的诸多方面,既延续了雍正时期的风格,同时也添加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想法,这也让乾隆时的粉彩瓷器从画面的搭配上、瓷器的细腻程度上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甚至出现了瓷王瓶这种极为惊人的复合工艺瓷器的出现,瓷王瓶哪怕是放到现在来烧制都是极其的困难,可见在乾隆时期瓷器工艺进步和发展是非常强力的。
二、粉彩瓷器的艺术表现1、色彩灵活生动粉彩瓷器在艺术的表现上色彩更加的柔和,比起当时同为彩瓷五彩和斗彩瓷器在艺术审美上要更加的接近宣纸国画的感觉,并且当粉彩瓷器添加了玻璃白后在粉彩的色彩表现上就更加的柔和,五彩给人的感觉要比较硬朗,但是粉彩的柔软和色彩的过渡变化让其画面显得更加的精致,粉彩在古代亦有软彩的称呼,粉彩瓷在绘制上属于工艺较为复杂的一种,由于特殊的绘制用料和烧制手段使得粉彩在制作上极为困难,但是也正是因为复杂和严苛的工艺才能创造出这样精致的艺术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清三代彩瓷最传统的说法,一般区别和称呼为五彩(硬彩、古彩)、珐琅彩和粉彩(软彩),将粉彩作为从珐琅彩转化而来的一种介乎独立的彩瓷种类。
国内专业文献在解释清三代彩瓷时是这样说的:古彩:清康熙年间,景德镇御器厂发明和使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因此在彩瓷创作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康熙釉上彩的独特风格---康熙古彩。
并在大明五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釉上彩料的制作工艺,使五彩色料成玻璃状。
珐琅彩:以珐琅料作为色料的釉上彩称珐琅彩。
珐琅彩料在化学组成上和传统的中国釉上彩料差别很大。
首先,珐琅彩料中含有硼,它的基质是铅硼玻璃。
其次,珐琅彩料中含有砷。
再次,珐琅彩中的黄彩属锑黄。
最后,珐琅彩中的胭脂红属于金红。
粉彩:粉彩工艺技法要点是用玻璃白打底,用没骨法进行勾涂渲染,突出纹饰的阴阳转测和浓淡深浅的立体感。
粉彩不含硼,但是含有砷。
粉彩的含砷主要体现在借鉴珐琅彩料的制法,在白色彩料(玻璃白)中引入砷作为乳浊元素。
其作用是,对各种色彩进行粉化,同时借助玻璃白加入量的改变,增多色阶。
以上为国内专业文献对于清三代彩瓷的基础看法和结论。
粉彩与珐琅彩不同点主要在不含硼。
相同点主要在含砷。
而这个砷,是含在玻璃白的运用中,玻璃白在珐琅彩中的称呼实际就是白色彩釉子。
所谓玻璃白概念的釉子的调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油来调和,另一种是用清水来调和。
而这两种调和方法的不同采用和时间段却是很有讲究的,需要探讨的,是被忽视的。
类似于玻璃白的白色彩釉子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对于清三代彩瓷的认识和准确理解非常重要,这种转变的明显表现集中体现在清三代相当时间段里的白色釉子上。
从上手对实物的观察和拍摄照片上看的感觉,用当时的特定油来调和彩料的白色釉子,显得鲜润乳透,而且油中闪亮,有明显的玉质感。
而用水调和彩料,则显得相对的干枯泛硬,没有明显的玉质感“康雍乾珐琅彩料通常经皇家严格把关,康熙器全用进口彩料,加入所谓“多尔门油”作绘画润滑剂,雍正时,国产珐琅彩料试制成功,不少用国产料绘制的作品质量也很高。
从传世康雍乾珐琅彩作品看,彩绘工细,色泽艳丽,光亮透明,晶莹润泽,有一种玻璃质感,富有层次。
后仿者着彩通常稍晦暗,色彩层次感差,光泽度、透明度均不及真品,有的彩绘过于浅淡,有的过分浓厚,手摸有过分的凸起感。
有的则厚薄不均。
而且,光绪、民国所仿作品,用彩多有不同,除少数接近清三代真品珐琅彩外,许多仿品用粉彩料,大致有三种:1、类似康、雍、乾粉彩的彩料。
2、清末民初的“重工粉彩”,彩料浓厚如堆脂。
3、浅绛粉彩(近代兴起的粉彩)。
这三种粉彩效果不同,均不属典型的仿珐琅彩,但常被人当做珐琅彩,遇到这样的作品,应与清末民初粉彩多对照”。
“瓷胎,是景德镇通过九江码头专供宫廷使用优质素胎,细腻如玉。
珐琅画面采用进口西洋法郎彩料添加“多尔门油”,色彩绚丽、妙不可言。
人物采用西洋油画画法,充分体现了清代宫廷画师的高超技艺,可谓鬼斧神工。
清末民初民间仿作珐琅彩瓷,由于缺乏珐琅料多由粉彩替代,因而很容易区分,那就是彩料缺乏滋润感、凝结感、层次感,白釉色也缺乏乾隆器的玉质感,另外线条时断时续、欠流畅,风格与所仿洪宪瓷如出一辙”。
“以珐琅彩为例:先由皇帝下诏,由景德镇制胎,千里挑一,作为贡品送到北京;由工匠制作模型或由如意馆出的画样,送皇帝审批,再返如意馆绘成纹饰。
如意馆画师多是高官,如蒋廷锡、张宗苍;或皇室供奉、宫廷画家,有名者如郎世宁、冷枚、袁江等等。
绘画以后是在故宫、颐和园等地烘烧,最后送皇帝验收,再下旨配座送端凝殿存放。
所用珐琅和多尔门油全是进口。
一个器形需经多次修模和试烧才能完成,一个器物的绘画少则三四个月,多则八九个月才能绘成。
烧制时,能得到发色很好的也不多。
由以上工艺说明:一只官窑珐琅彩瓷器不知成本有多高,你现在要仿成和真品一样,那怎么可能?因而收藏一件珐琅彩官窑器就能抵万件乃至十万件、二十万件民窑器。
收藏家一定要收官窑器。
投资收藏,收到珍贵的官窑器,就一定能保值、增值,时间越久增值潜力越大,这早已为历史和市场所证明”。
我从多个英汉字典里都没有查出“多尔门油”的中英文词,上海交通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汉英大辞典》,对于芸香油一词的英文注释为RUE OIL。
而对“多尔门油”也无任何注释,如果没有其他发现,估计“多尔门油”的字义是当时皇宫对其外来语的一种音译,很可能与ENANELS词的发音本身有关系,比如:是ENANELS OIL,而不是RUE OIL(芸香油)一词的音译,从这里也可以断定芸香油可能是“多尔门油”在清三代或者以后的一种替代品。
随着材料科技的进步和降低珐琅彩料制作成本的需要,后世和现代的实际应用于瓷器调和油料更是新型工业油料的混合配方,越来越与最早期原始的“多尔门油”相左。
说明清三代珐琅彩料的使用及其特殊效果与“多尔门油”的极其密切的关联关系,在那个时候的“多尔门油”是进口的特殊的,而在雍正六年皇宫自治的珐琅料彩,很有可能已经改变了“多尔门油”的某些特殊成分,以至于演变成以后的珐琅料彩成分,使应用“多尔门油”的珐琅彩瓷的特殊魅力失传了。
清三代的的这类“油”很可能与古油画的调和油料相似都是植物油或是动物油,而不是工业用油,不含现代工业元素,所以其釉面反映和釉质反映会与现代的不一样。
所以,即应该重视清三代珐琅彩瓷使用油调彩料的重要性,也要重视当时使用“多尔门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这是鉴定清三代,尤其是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和康熙堆垛彩瓷的关键环节。
粉彩瓷与珐琅彩瓷在工艺上的不同,突出表现在粉彩瓷的彩釉颜料中调入“玻璃白”,因此使画面具有粉质感,立体感也很强,所绘图象表现力强,融汇中国工笔重彩的构图与技法,画面浓淡相间,阴阳衬托,形象生动,线条工细流畅,色彩清丽粉润,而且色彩柔和,细腻,雅致,不论山水景物,人物故事,花卉鸟兽、草木虫鱼以及静物图案均可入画,极富诗情画意。
国内传统的认识都是清三代的粉彩瓷是从珐琅彩瓷转化过来的,其转化的主要依据点是在粉彩瓷的玻璃白粉料中含有与珐琅彩相同的砷材料。
“玻璃白是粉彩颜料中的一种重要原料。
有多种不同的配制方法,但其主要原料不外乎青铅、石末、玻璃粉、牙硝、白信石等。
将它们按配方称量、混合、磨细后放在耐火坩埚中加热熔化,然后流入冷水中让其碎裂,再磨细成白色粉末备用。
白信石是一种含有As2O3。
的天然矿物,也是一种强力的乳浊剂”(摘自《中国陶瓷企业网》)。
这里指的乳浊剂应该是砷材料。
通常的说法是:由于玻璃白和五彩、珐琅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
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与康熙硬彩(五彩)相对,亦称“软彩”。
在粉彩没有发明之前,我国彩瓷都是单线平涂,所作花卉缺乏立体感。
自从发明了玻璃白以后,在瓷器上面绘画时,先在所需要的纹饰部分施一层玻璃白,如同纸上粉本一样,然后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颜料。
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填色和洗染、烧成等工艺步骤。
康熙晚期粉彩由于初创,原料依赖进口,画意较为简单,传世器物极为少见。
雍正六年(1782),粉彩所需的原料已能自己生产,粉彩技艺也已日臻成熟,有时一件器物上的用色达二十多种。
粉彩取代了五彩地位,跃居于釉上彩绘榜首。
不仅官窑制品以粉彩为主要装饰,而且也广泛地应用于民窑。
到了乾隆年间,粉彩瓷器的烧制更进入了黄金时代。
粉彩的渐趋繁缛,不仅能自如流畅地着上一切颜色,同时能细腻地表达意象。
其表现手法被誉为清朝官窑中典型代表,成为景德镇的主要生产制品。
嘉庆朝的前期,粉彩基本保留着乾隆朝的遗风,但已远逊于乾隆盛世。
到了道光、咸丰朝,已趋衰落,粉彩瓷器的数量虽多,但品种、造型已大为减少,而且上乘佳品上少。
同治、光绪两朝,由于整个社会陷于动乱和衰败,除少量官窑粉彩器外,景德镇制瓷业已无特珠精致的粉彩作品。
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传统的说法可能由于种种原因,遗漏了一个重要的理解,就是由于使用的油调料的不同,遗漏了所谓“玻璃白”的质的不同,缺憾了对“玻璃白”作用的理解,只是简单的认为这就是粉彩瓷的特征。
其实,“玻璃白”在粉彩瓷的应用与珐琅彩瓷的不同之处,主要就在于同为“玻璃白”的质变。
珐琅彩瓷的“玻璃白”指的是色度不一的白色彩釉子,是使用油(多尔门油)来调得珐琅彩料,而粉彩瓷的“玻璃白”越到后期越是用清水来调得色底子料,包括现代正常使用的“玻璃白”都是用清水来调得料。
这就出现了粉彩瓷的“玻璃白”是粉状结构,而珐琅彩的白色彩釉子是油性结构。
粉彩“玻璃白”起着色底子的作用,珐琅彩“玻璃白”起着白色彩釉子的作用。
传统说法是这样描述粉彩瓷的:“粉彩特征是彩绘人物衣服或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色中有的用芸香油调合施彩;所用彩料很多是进口料,如红彩多以黄金为呈色剂的洋红,又称胭脂红;又有洋黄、洋绿、洋白等色。
焙烧温度比五彩略低,色彩比五彩更为丰富,以其淡雅柔丽的特色,感觉比五彩柔软,因此又有软彩之称。
雍正粉彩的盛行,很快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
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也有各种色地绘彩,如珊瑚红地,淡绿地、酱地、墨地等。
精巧的器型,配上典雅的粉彩,使之相映成趣。
还有描绘用芸香油调料绘画的插图说明粉彩瓷所用颜料与珐琅色相同。
其调色之法有芸香油、胶水和清水三种。
油色便於渲染,胶水所调便於拓抹,而清水之色便於堆填。
画面上的画匠有就案者,有手持者,有俯身於低处者,各因器之大小,以就运笔之便。
关键是用白色玻璃粉子打的色彩底子是用清水调和而不是油,这就带来清三代的珐琅彩与粉彩的根本不同,而不是含不含砷材料的不同。
即在鉴定时,要注意重新修正过去的鉴定观点和方法,要观察清三代彩瓷瓷器使用的是用水调和的“玻璃白”,还是用油调和的白色彩釉子,应该是以此作为判断点来区别是珐琅彩还是粉彩瓷。
对白色彩釉子和玻璃白的区别,个人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确定其在绘画中的应用作用。
自康熙时期开始,珐琅彩瓷的白色彩釉子的用法是作为珐琅彩瓷的一种或几种不同白度的色素使用的彩料,所以在瓷器的绘画中是作为一种白色颜料或者类似古油画的色阶调节使用的,并与其他多种珐琅彩料直接在某种以珐琅彩色为地的瓷器素胎上使用,也会起着调和画面冷暖丰富灰色的作用,但是这种调节与玻璃白的作用是有所区别的。
而玻璃白的作用基本是作为瓷器彩色颜料的衬底粉底使用的。
第二,判断白色彩釉的调和是否是使用油来调的料子。
如果作为珐琅彩的彩料使用,会采用油来调和白色彩料,经过近300年后,其色度异常油润、带有明显的半透明玉石感;如果仅是作为瓷器的珐琅彩或粉彩绘画的粉底使用,会采用清水调和白色粉料形成玻璃白色底子,干燥后再在粉底上施彩渲染,虽然也含有砷元素,但其色度明显干润,没有油脂感和玉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