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过教师职业高原期

合集下载

4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4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教师的“高原现象”是教师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暂时的停滞不前,一时找不到前进动力的规律性现象。

处在“高原期”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找不到前进的动力,以致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要克服“高原现象”,教师首先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

下面我就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1、首先要正确认识“高原现象”。

要了解“高原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是由于自己错误归因、压力过大、有疲惫、厌倦等消极因素造成的。

当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克服“高原现象”。

2、要积极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所在。

教师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千差万别,如有的是因为知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的是因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有的是因为缺乏敬业精神;还有的则是因为缺乏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等。

当出现“高原现象”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真正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3、要充分利用周围资源。

教研组、年级组是教师经常性活动的专业生活小区,教师在这里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

教研组体现着教师们直接的人际关系,也是教师专业活动中的微观心理环境,它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情绪和心境。

教研组的集体修养水平,构成了内在的关系状况和心理氛围。

充分利用周围资源,融洽同事关系,获得同事的支持,十分有助于我们克服“高原现象”。

4、可以通过阅读让自己变得充实。

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智慧的化身。

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教育事业赋予我们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怎样使自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呢?那就是阅读。

教育教学类书籍杂志的阅读使我第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到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指导我们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课题研究;历史文化、自然、旅游类的书籍使我开阔了视野。

骨干教师如何突破发展高原区

骨干教师如何突破发展高原区

骨干教师如何突破发展高原区Is the eternal love the truth. December 22, 2021骨干教师如何突破发展高原区孔凡哲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在本专题中,我们将集中围绕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骨干教师如何突破高原区实现专业成长的快速发展,展开相对系统的分析;一、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 -出现高原现象很正常一教师成长的一些规律国内外着名的学者针对教师成长给出过很多结论,最为着名的是:波士纳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顾凌沅的公式=经验+反思 +行为矫正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丰富的教学实践 +及时反思 +行为矫正 +及时提炼 = 优秀教师成长二教师专业发展进入高原期的标志1. 很难感觉到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他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是在重复;2. 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更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一般情况下也坏不到哪里去;打个比方,两块萝卜放在一起煮,萝卜还是萝卜,味道没有改变,但放进一块骨头,味道就不同了;3. 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偶尔有一些新的尝试,也看不见什么效果;4. 教师发现,自己从同伴那里不能再学到更多的东西,觉得同伴懂的自己也基本上都懂;5. 工作热情明显下降,但能维持着基本的工作状态;一部分教师感到工作的疲惫;6. 开始关心教学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完全说服自己,觉得这些理论都与自己切身的感受不一致;三教师进入第二次快速发展期的标志1. 原先不太关注或不感兴趣的事物,突然或者慢慢开始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工作内容;2. 生活圈和工作圈开始突破原来的格局,向外扩展;3. 关于教育教学和人生事业方面的理解开始与同伴区别开来,甚至有明显的不同;4. 不仅对教学问题感兴趣,而且对教材、对课程资源、对教学评价、对师资队伍建设、对一定区域内的教学管理问题开始感兴趣;5. 开始对某一种理论有热情,甚至成为某种理论的追随者;6. 非常注意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资料的收集,并且非常珍惜自己的这些资料;7. 对朋友或者工作伙伴开始有挑选,而且这种挑选不完全是因为与自己的亲疏关系;8. 在工作甚至生活中的一些方面追求与人不同的看法和作法,表现出对一些固定的看法和做法的不满意;9. 开始在内心怀疑自己过去的一些信念,开始能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甚至否定;10. 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有时会像观察别人一样观察自己;11. 对自己常常有陌生感,感到自己变化很大;12. 既不象过去那样自卑,也不像过去那样自傲,能客观看待自己;四产生高原期的原因分析原因一:“高原”现象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个规律性表现;中小学校部分教师在经历了起步探索期的“学徒”阶段、适应上升期的大展鸿图之后,随着时光的流转,漫步于三十而立年、四十不惑的年龄轨道的骨干教师们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工作激情,进入了专业发展的“瓶颈期”,向上,得到晋升的机会很少,希望也不大;向外,受制于自己的工作经历和背景,可以选择的方向也不多,与此同时,工作越来越重复,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让人心情烦躁,这时的他们容易迷失自己,很难实现再成长,也就难以成为名师;原因二:“高原”现象是教师自我心理缺陷的外在显现;“高原”现象在不同教师身上出现的频率、时间持续长短是不一致的;很多研究表明,这与教师的心理特征差异有关,对于性格怯懦、自卑,缺乏敬业、上进、开拓的工作精神,生活和工作中喜欢“钻牛角尖”等一些不良人格因素的教师,一旦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压力和困难,尤其是一遇到事业上的挫折,就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或方法加以应对,不能正确去面对,很容易导致灰心和失望情结的产生,在这部分教师看来,专业成长上的障碍总是频频“光顾”他们;如果这部分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并突破过去,那么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若是无法找到打开症结的通道,“玻璃顶”就会变成“水泥顶”,让自己很难甚至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从而导致自己今后的专业成长之路将会越发艰难;原因三:“高原”现象是教师职业压力造成的直接结果;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来自学校的学生、家庭以及社会的压力,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现实中教师的实际收入和社会地位与其他行业的人员相比较普遍偏低,教师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相对单一,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角色要求高且多,常造成教师对职业信服感及幸福度较低,很多骨干教师无法从自己的工作中体现更高的希望值;所以,为了缓解压力,有的骨干教师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于是“高原”现象就出现在这些教师身上;同时,部分骨干教师由于在生活和工作中体会不到更高的成就感,加之有的学校教育教学缺少人性化气氛,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从而丧失前进动力,“高原期”现象在这些人身上会持续较长;五基本结论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多个阶段才能完成;职业倦怠是教师成长的一个瓶颈;克服职业倦怠、突破发展的高原期实现二次成长,是走向专业发展辉煌的关键六教师“二次成长”论的主要观点三类教师: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和卓越型教师;优秀的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专业成长构成;从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是教师的“第一次成长”,从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是教师的“第二次成长”;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第二次成长;当前教师成长遇到的瓶颈,不是第一次成长而是第二次专业成长;某些方式途径对第一次成长是有效的,但对于第二次成长往往无效;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克服序言1 .工作是美丽的,工作应该成为幸福快乐的源泉;2 .快乐工作,享受工作,应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3 .小测试:你具备以下状态和行为吗身心疲惫、焦虑、不安、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犹豫不决、不愿承担责任、抱怨、情绪不稳;工作没有目标和中心、忙忙碌碌、穷于应付、感觉很累;不自信、没有成功感、感受不到工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没有激情、没有希望、没有追求、不学习、不上进;不愿与教师沟通、不愿与上级沟通与联络、不愿在乎外界的评价;逃避、得过且过、醉生梦死、撮麻打牌;如果你身上同时具有上面的半数以上的症状,那么,你很可能进入了职业倦怠期;一概念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一种与工作有关的情绪衰竭、疏远、职业效能感降低的综合症,具体表现为:1情绪衰竭:过度支出体力与情绪,以至筋疲力尽,而且不能放松下来恢复体力与精力;2疏离:以冷漠的、疏远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工作中的人;尽量降低对工作的付出,甚至放弃自己的理想;3职业效能感降低:难以体验到成就感,缺乏自信,感到前途渺茫;二表现1生理上经常疲劳、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晕,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2心理上觉得工作无意义、无价值、枯燥、重复、琐碎,感到前途暗淡,常产生厌倦、抑郁、压抑、焦虑、烦恼等负性情绪;3行为上对工作敷衍了事,不思进取,不愿钻研;不仅如此,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学品质,阻碍教师专业发展,会引发家庭冲突和危机,危害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某市有关部门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有关的调查研究,调研结果如下:调查对象:采用整体抽样的方式,从辖区内的某县中小学教师中随机抽取教师 600人进行测量,回收有效问卷560份,有效回收率超过 90%;调查结果:三原因职业倦怠期是指不能有效面对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压力而形成的综合症;具体包括:——工作量超载——工作压力——工作单调——缺乏自主——缺乏回报——缺乏公平——缺乏团队感——价值冲突其中的具体原因,集中表现为:社会与家长的期望频繁的检查、评估、评比、考核教学质量难有提升、班级面貌难有改观理想不能实现、现实阴暗社会不公、付出重不到应有的评价,差距太大、心里不平岗位时间长、看不到希望人生没有定位、没有目标、没有理想误解、关系紧张生源决定论、经济决定论等影响教师职业的平凡、琐碎完美主义四进一步的原因分析1 .职业因素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教师职业的相对封闭性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 工作性质决定工作内容重复、单调;2 .社会因素社会期望过高;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发展前景有限;3 .学校因素人际关系紧张;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学生品行和学习问题;4 .教师个人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的一些缺陷,特别是,性格、人格上的一些缺陷,加剧职业倦怠的症状;五解决方法:正确看待职业倦怠这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需要教师的自我觉醒;适当地放松自己;适当地给自己增加压力;改换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寻找榜样;制定新的目标和新的追求;1 .职业倦怠:来自教师个体的原因1有些教师发展方向不明2有些教师发展动机不足3有些教师发展条件欠缺4教师在家庭的琐事负担5教师受同伴的负面影响2 .来自外部的原因——什么情况容易发生倦怠作为环境因素:倦怠虽然是一种个人体验 , 但它发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之中 , 职业和组织本身的特性对教师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环境因素如何导致职业倦怠一是工作负荷过重;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工作数量负担过重是指要求太多而时间太少;工作质量负担过重与工作的复杂度有关 , 感到工作难以满意地完成;工作负荷过重通常被教师认为是一个主要的压力源 , 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班级人数膨胀、过多的测验与文书工作、社会期望过高等;二是控制感下降或缺失;在下述情况下 , 教师的倦怠会降低许多:在教学中感到有更高的自主程度和控制获得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三是学生问题,比如学生厌学、学生成绩以及师生关系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控班;据美国教协会的民意测验,75%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产生的主要因素;四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研究表明 , 角色冲突不仅是造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 而且与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的关系显着;对教师来说 , 角色模糊主要表现在:①有关学生行为的要求不明确或不一致,批评权;②为适应政府主管的变化而必须调整课程和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探讨;③觉得在学生、家长、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心目中缺乏尊严感等;角色模糊会导致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下降曲;五是人际情绪压力;职业倦怠的研究始自于人际服务业 , 因为这些职业属于情绪性工作 , 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 如职业型笑脸;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 , 更易导致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情绪衰竭正是教师职业倦怠过程的开始及最典型的特点;人际关系紧张、工作负荷大、非教学事务过多、缺乏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赞赏、考试、督导和检查的压力以及评价机制的不科学等原因;六是社会支持;教师通常具有利他精神,能真诚地关注他人,富有理想主义,需要社会评价;工作中缺乏领导支持和资源会导致工作压力;研究发现 , 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绪性社会支持能降低压力和人格解体水平 , 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教师如何获得职业的尊严和欢乐对此,我们认为:首先,这与职业本身创造的价值及其劳动性质有关;其次,这与社会对这种价值、性质的认同与需求状态有关;最后,这与从事这一职业群体的职业自我意识,以及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实践创造出来的社会职业形象相关;为此,必须处理好教师的专业生活与其专业外生活的关系:教师的职业发展周期被置于个人和组织场景之下,在这一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生活与其专业外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教师的专业观念和专业行为与其专业以外的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议:不要将生活中的麻烦带到课堂之中六解决的办法、策略1 .心理调节:适应、调节,思想要开阔,忙中偷闲,不断转换思维空间;2 .丰富生活、培养兴趣:多种生活方式、多方面兴趣,如唱歌、运动、旅游、聊天、朋友相聚等;3 .认识自我: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身价值和贡献;4 .协调人际关系:加强沟通,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朋友;5 .感受幸福和快乐:从工作中体验快乐和幸福;6 .追求理想、目标:树立远大想,并努力实现;不规划人生,追求卓越;总之,教师专业发展上的高原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力不从心;具备实践的能力,但不会总结、提炼;不会研究,不会创造,只会模仿;策略一,需要摆脱孤独 ,克服职业倦怠 .即,需要摆脱教师职业的孤独处境,克服职业倦怠;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形式中,我们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分的差异的确与学生有隔离,同时,我们还经常与学校中的其他同行隔离;像一位教师所说的那样,“在教师休息室中,除了寒暄以外我们不谈班级的事情;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害怕他们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老师”;事实上,教师之间若不合作,彼此孤立,这样很容易导致竞争的感觉;这种孤立是不幸的,因为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彼此身上汲取获得;正确看待职业倦怠,需要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免疫力:1教师应正确认识职业倦怠2教师要加强个性学习修养3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4教师应增强自我调适能力5教师要学会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正所谓:积极的心态——山不过来,我过去我改变不了现实,但我可以改变态度;我改变不了过去,但我可以改变现在;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可能样样顺利,但我可以事事顺心;我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我不能左右天气,但我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选择容貌,但我可以展现笑容;策略二,需奥在合作中成长;为此,需要学会与同事合作,在同伴互助中发展;教师的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进行合作;为此,教师要主动学习交往与合作的技术,如倾听、谈话、沟通的技巧等;策略三,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寻找专业发展的动力;例如,学会同伴之间的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很多益处:可以获得心理支持 --能有人与我们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总是一件好事;可以获得新想法 --我们的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可能获得示范合作 --我们需要展示给学生:在说合作很有益时,我们也在力行自己所倡导的信念;可以获得力量 --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可以减少工作负担 --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及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可以获得动机 --与同事合作可以鼓励我们试验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可以支持变革 --人们试图单独实施革新时,往往不会发生革新的变化;教育史的调查表明,当教师集体参与时,教育改革会更成功;策略四,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主动与家长的合作;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工作,它要求学校与家庭的通力合作;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有责任解释新课程、新理念,有义务解释教育工作的行动意图,一边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糊涂和生疏;教师也有义务向社区的成年人说明将要进行的变革,以便家长能带着同情、理解以及对新课程的敬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必须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商教育问题,以求达到教育的协调一致;策略五,学会沟通,在和谐中发展;特别是,与教育管理者合作;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育管理者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但是他们对新课程推行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要走在改革的前面,对于新课程中的问题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而是要有一种协商的气氛,教师要勇于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设计思想,寻找新的评价标准的支持;新旧观念、新旧评价标准都会同时存在的,必然有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讨论和合作中去完成,需要教师具有耐力和抗干扰的能力;策略六,在评价中寻找动力;学会进行自我成长的专业性评价;专业性的评价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状况的综合性判断,是对教学情境做出的专业判断,包括教学情境产生的原因,存在的价值,发展的阶段,教学情境的结果分析等;当前,由于教育类专业知识缺乏,在教学历程中仍然是直觉多于理性的分析,充满了未经深思熟虑的作法和个人表现意愿上的抉择或判断;教师非专业性评价的大量存在削弱了教师专业化与其他专业工作相比较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专业工作的技术含量;只有当教师对教学情境做出的评价是基于教育专业知识时,这种评价才能被称为是专业性评价;策略七,内在动力是最好的发展潜力;因而,需要逐步培养主动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主动获取自主反思的机会;反思和交流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新课程实施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主动和其他人交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克服职业倦怠,最重要的三个方法是,学会实践;学会反思,特别是教学反思;学会做研究;三、如何诱发骨干教师的热情、实现专业引领一如何恰当地引领中小学骨干教师外部力量1 .一些尝试金晓敏等 2007年给出了自己的做法,即“反思—诊断—学习 -—反思—提升”模式,如图 1所示;2 .对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若干策略1专业引领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在教师们以个人或集体为单位,以案例研究为依托,反复思考、研究、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最好是学校的骨干群体就某一个主题的教育活动进行了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研究之后,教师们有共同关注的问题,有过各自和集体的思考,经过亲身的实践或观察别人的实践获得了共同的经验背景,才能使所有参与的教师都收益;2 专业引领的基本策略:基本策略 1:教师的集体反思;基本策略 2:骨干教师小组研究团队,采取专题理论讲座、参与式培训、案例式的听课研讨、参与课题研究、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骨干教师评课、上示范课等形式;基本策略 3:校内外的专家引领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现场会诊,实战式、互动式培训等;3 专业引领的核心任务与时机:核心任务:将外在的理念物化为教学行为——帮助教师实现新理念与适宜行为的对接,将不适宜的行为进行剖析,找出共同适宜的策略;最佳时机:困惑不可逾越时——典型案例效果最佳当教师集体在倾尽自己的智慧,达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平台时,进行专业引领最为有效;此时的专业引领会使教师变换新的视角,看到新的层面,获得新的思路,继而在引领下产生新的策略;专业引领可以发生在案例研究的各个阶段:讨论、论证和确定主题,研究思考和构想方案和蓝图,付诸实践并观察效果,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践等各个阶段;4 专业引领的几个技巧第一,激励中改进——闪光点多于待改进的问题;第二,突出关键问题和亮点,帮助其提炼可能的特色;第三,指出思考的方向或给出实践的策略——专业引领者要成为教师信任的合作伙伴,自身必须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仅能够敏感地发现教师们的关键问题和闪光点,而且能够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教师自己找出改进的方法,并在教师自己不能找出改进的方法时,指出思考的方向或给出有借鉴意义的实践策略;5 帮助骨干教师走出高原期的几个技巧:①学校给其设定一个专业成长目标;②“羊圈里面放一只狼”——适度的危机;③外部指导与支持是骨干教师成长的专业化引领;④在职培训含校本教研是骨干教师素质由量到质变化的催化剂;⑤家庭是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水平与速度的重要因素;6处于高原期的教师要“努力争取社会承认”;因为在突破期内存在一种“有者愈有,无者愈无”的马太效应规律;邱学华就曾坦言:“在中国,要成为名师,你既要当官,又不能当官;因为当了校长,当了官,你才有更多脱颖而出、成名的机会,更容易被社会认同;如果你只顾着当官,又会牵扯你更多研究的精力和时间……”一旦“成名”,你就会拥有更大的“学术自由度”,可以做自己醉心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而保证了名师更大的专业化发展的自由空间;四、骨干教师如何突破高原区、实现二次发展来自教师的内部力量一自我更新与二次成长1. 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教师成长的内在机制 ;2. 主动地“自我更新”:是骨干教师“二次成长”的关键,也是有别于第一次成长的最显着的特征;这源于三个主要变化:成长环境:适应性成长—超越性成长;成长代价:低—高成长状态:单一—综合不少特级教师成长有这样的经验:绝大多数特级教师的成长之路,给了我深切的感悟:教师发展的重要源头是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与重建;促进教师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力;二“二次成长”的价值取向首先,努力形成自己独具个人魅力的教育教学特色;。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1、正确理解人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人生本来就是一条波浪线,有高峰,也有低谷。

我们作为老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为挫折所困扰,暂时处境艰难,要寻找积极因素,决不放弃取得可能成功的一切机会,创造条件迎难而上;面对挫折,不应幻想奇迹出现,依赖他人,更不能畏缩,自暴自弃,而更应该锲而不舍,勇往直前,以毅志对付挫折,笑傲得失。

2、掌握正确方法,认真调适心理。

(1)学会宣泄,缓解紧张。

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尤其心理压力更大,既要搞好素质教育,又不能降低了升学率,既要在夹缝中生存,又要在两难中取胜,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又不知有多少的苦。

应有选择地找同事、领导、朋友或自己信得过的人面对面尽情倾诉,也可以用书信等方式交流,利用各种方式把挫折、委曲说出来。

也可以借助活动如打球、郊游等把挫折中积累的能量排遣出来,使情绪得到缓和;如有意识地做操、散步等控制生理及心理活动,调节因紧张反而紊乱的心理生理功能。

(2)学会幽默,自我解嘲。

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调节一下失衡的心理,冷静地看待挫折,使工作增加情趣和活力。

(3)自我暗示,自增信心。

不妨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要成功”、“我比他人更善于控制自己”,对自己说的话往往更能影响自我感觉,只要我自信就会改变沮丧情绪,工作就会出现新的意义。

(4)理喻反问,摆脱困扰。

为失败挫折找“借口”,或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暂摆脱困扰,排除自卑心理,平静心理之后,再仔细分析原因,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和如何采取措施。

3、正确认识自我,制定恰当的人生目标。

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对自己客观地认识、评价、监督、控制,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可行的奋斗目标。

(1)通过生活经历、教学历程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应包括自己的观念、价值、情感、态度、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客观、冷静地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中重新了解自己,从而客观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期待和要求,不因无法达到过高的要求而产生挫折感,也不因过于轻易达到过低要求而陷于自傲的境地。

专家型教师职业高原期的应对策略

专家型教师职业高原期的应对策略

专家型教师职业高原与职业压力教育心理学家在研究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时,发现了人类在学习的一定阶段上会出现效率降低,进步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1]1977年美国职业心理学Ference等将它引入职业生涯领域,用以描述个体由职业生涯发展的停滞所引发的诸如疏离感、低效能感、挫折感、失败感等系列职业生涯认同危机。

他们将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定义为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中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

Feldman等先后又从晋升、流动和责任角度重新界定了职业生涯“高原现象”,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

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现已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教师职业地位的提高,许多高学历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同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呼唤专家型教师。

斯腾伯格认为:专家型教师不同于一般教师,他们是在其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和组织化了的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2]专家型教师一旦进入职业高原期会对教师、学校和学生三方面造成影响,应当加以重视。

一、专家型教师职业高原期主要表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要经历新手教师阶段、熟手教师阶段,最后发展为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的内涵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科知识、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研究能力。

[3]专家型教师的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职业高原期的到来,成为专家型教师后也会出现职业高原期。

专家型教师的职业高原期的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上的变化。

1、生理方面教师职业是需要教师个体身心极大付出的行业,尤其是专家型教师,承受的压力尤其大。

在重压之下,容易感受到的是个体生理方面的不适应症状,如饮食不香、睡眠不好、身体乏力、体重降低、精力减退等,呈现亚健康状态等。

2、心理方面教师职业是用生命去塑造和完善生命的过程,对生命的塑造与完善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境,具备对职业的热情和激情。

专家型教师已经从事教师职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很难始终保持着职业的热情和激情,容易产生例如情绪、情感体验趋于平淡,甚至逐渐丧失职业激情与热情,感觉生活乏味、精神疲惫等心理问题。

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与对策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是指教师长期处于职业发展的高峰期,但职业发展却停滞不前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发展,也会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教师的职业发展主要依靠职称评定,但职称评定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如职称评定条件不科学、评定流程不透明、评定结果不公平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发展难以有所提升,使得许多教师长期处于职业高峰期,却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另外,教师职业高原现象还与教师职业满意度有关。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面临着工作压力大、社会关注度低、待遇不优等问题,使得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充满担忧,也导致了他们对职业的满意度不高。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呢对于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完善教师职业发展体制机制。

应该加强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划与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提高教师职业发展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2.提高教师职业满意度。

应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充实和满足。

3.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应该为教师提供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引导教师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应该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教师能够在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避免长期处于职业高峰期而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需要加强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划与管理,提高教师职业满意度,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如何突破教师成长的高原期

如何突破教师成长的高原期

《如何突破教师成长的高原期》学习心得五龙背小学李艳军教师专业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成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的专业成长停滞现象,心理学称这一现象为教师发展中的“高原现象”。

处于“高原期”阶段的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对自己专业成长中停滞可不前原因进行归因分析,对自我高原现象没有正确的认识并及时加以解决,就会失去专业发展的信心,丧失工作的内动力。

因此在教师研究中,对教师专业发展高原期这一带普通性的共性问题加以探究,并引领导教师进行自我归因和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前提。

通过这次学习培训,学习了姜主任的《如何突破教师成长的高原期》,对照自己这几年在教学工作上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以及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才知道自己和很多同行一样,都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我真的是受益匪浅。

一、高原现象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性表现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而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

不仅要求从教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从教者具有一定专业技能。

大学毕业新走上教坛的教师,虽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但由于教师职业特殊性,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并非同步,一般是知识掌握在先,能力形成在后,也即是教师要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配合起来转化为技能或能力,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

同时,教学改革,尤其课程改革,也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教师在已有知识尚未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前,尤其是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尚未形成之前,教师专业发展常会出现一个相对停顿状态时期,甚至会给人造成一种专业知识和能力退步的感觉。

二、高原现象是教师自我心理缺陷的外在显现高原现象在不同教师身出现的频率、时间持续长短是不一致的。

研究表明这与教师的心理特征差异有关,个别教师由于性格的怯懦、自卑、优秀寡断,缺乏工作上的敬业精神和开拓精神,生活和工作中喜欢钻出角尖等一些不良的人格上的内因,一旦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压力和困难,尤其是一遇到事业上的挫折,往往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或方法加以应对,会产生核心,失望情结以致专业成长上的障碍频频“光顾”。

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

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

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每天的脚步穿梭在办公室和教室之间,每天的目光深锁在教材和学生作业本之中,日复一日的行色匆匆只是忙于应付琐碎且繁杂的日常教学事务。

“分数、考核”之类的话题累积着工作强度过高产生的疲劳和倦意,“学生越教越难教”的抱怨引发的只是灰心丧气的职业懈怠,没有情绪挑灯课读,更没有时间思考和研究,有时甚至把写论文、做课题也看作累赘。

随之而来的是教师职业承诺动摇、职业情感的萎缩和职业角色的模糊,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出现了故步自封式的因循徘徊。

有的人得过且过,对于自己的将来更是充满了疑虑和迷惘,仿佛自己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甚至到了江河日下的崩塌边缘,这种近于杞人忧天式的心态正是处于职业高原期的中学教师的典型表现。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知识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刚开始学习时、进度很快、学习效果显著、而后就逐渐慢了下来,达到一定程度后仿佛到了极限,很难再有进步。

在曲线上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水平只是在一定的高度上徘徊,甚至出现下滑的迹象。

这种现象像登山一样,一开始时上坡的速度很快。

但当爬上了一定的高度,却感受不到什么高度的变化,稍不留神却会跌下山涧,这就好像上了高原一样。

因此被称为“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的另一个特点是,“高原现象”维持的时间有长有短,但只要突破了这个高程,认知水平的曲线又会继续上升。

世人瞩目“高原现象”,就因为“高原期”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实现“高原期”的有效突破,是教师成长之路取得成功或归于失败的分水岭。

为什么会出现职业高原期呢?现代教师职业发展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终身从事教育的教师都要经历几个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教师职业成熟水平分为六个阶段,即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

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可能会出现前进的暂时性停止。

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类型与水平、个人的努力程度以及所处的具体环境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其专业发展中产生“高原现象”的时间也会有先有后、维持时间也有长有短。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第一篇: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工作中,教师们会出现一个普遍性问题:工作近十多年了,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取得一些成绩,本身还有继续发展的愿望,可是却无法突破现有的教学现状,为此很是苦恼。

也常有领导会说:“某某学校有很多教师原来都是很不错的,为什么这些教师现在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还后退了呢?”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这就是教师们在专业化发展过程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

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像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被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许多经受着“高原期” 现象的困扰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克服高原现象,将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高原现象”,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有教育专家将教师专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适应阶段。

从教的1—2年内,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

第二,成长阶段。

从教3—8年之间,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

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已有较多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已获得初步的教育教学经验。

第三,称职阶段或熟手型教师,又称为高原阶段。

进入这一阶段,一般是35岁以后。

在这一阶段,教师已基本上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能驾驭班级、课堂。

业务水平、自信心、外部的评价都达到较高水平。

但是,相当多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在这一时期开始缓慢下来,一部分教师甚至出现了停滞,定型为教书匠。

第四,成熟阶段(也称专家型教师)。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将经历重大改造,认知、情感、人格等全面升华,形成了自己教育教学的独特风格和特色,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对教育教学理论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答: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心态调适与自身的努力。

1、调整认知,以平和的心态接受“高原现象”到来的事实。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职业高原”来临时,首先要接受这一事实,努力克服自己的挫折感和愤怒情绪。

我们对“高原现象”要有正确的认识: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暂时停顿,而非事业的终止;是一个创造型发展的间歇,是职业生涯新的飞跃的起点。

教师在“高原现象”期间要善于自我激励,调整心态,使自己顺利度过“职业高原”期,进入职业生涯发展的新起点。

2、修正目标,调整自我期待。

自我期待过低的人往往安于现状,陷入高原期而不能自拔;而自我期待过高的人则往往事事追求完美,任何事情都要求合乎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容易产生挫折感,更多受到职业高原期负面情绪的困扰。

因此,教师要调整好自我期待,一方面要善于自我激励、自我超越;另一方面要冷静分析自己的能力和工作条件,必要时将目标降低一点,以增加成功的机会,增强个人有效感和工作有效感,使自己更快走出职业高原期。

3、赋予自己的工作以积极意义,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职业高原期的个体容易对自己工作的绩效、能力产生怀疑,缺乏热情与持续成长和追求的劲头。

因此,教师要善于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在工作中取得新的成绩,走出职业发展的停滞阶段。

4、提高综合素质,挖掘潜能。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进行在职培训,开发职业技能。

5、在现有工作中寻找亮点。

教师要突破“高原现象”既要增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意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明白“经验加上反思等于成长”的道理。

对教师而言,做一些更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如改变一下教学风格,进一步完善师生关系,开展教学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等,都将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的新突破点。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答:要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

在倡导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一个人会不会学习显得格外重要。

教师应是最会学习的人,这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及时补充到新鲜血液。

通过学习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于“高原期”的教师要有新突破,最好的做法就是不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使之得到升级更新,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时代。

因此,教师在每天工作后,要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学习,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具体备那一节课,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为终身备课服务。

要把学习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负担,要以学习为乐。

不仅要学习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获取相关的信息,还要学习一些边缘学科知识,懂得一些现代科学方面的基本常识,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2、深刻反思教学理念,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有效方式。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 做教育实践的有心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想到的问题、获得的启发,进行分析,留心积累,必定会帮助自己日益接近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同时,教师要坚持写教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要经常听取同行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意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监控、自我完善,真正做到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克服“高原现象”3、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除了要求自己多进行教育基本功的练习、还要多借鉴他人成功的教育经验、积极参与各种可促进自我发展的培训活动、多进行教育反思、积极参与各项教科研活动等等,从而不断地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外。

如何突破教学高原期

如何突破教学高原期

如何突破教学高原期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水平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存有一个“高原期”。

少部分人通过自身努力和外在的优良环境支持,顺利突破这个“高原期”而成为名师,绝大部分教师正是因为没有越过这个平台而没能成为名师。

所以,如何协助教师突破“高原期”就成为当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

在创造中工作。

表面看,教师的工作是在周而复始的重复中实行:上课、判作业、组织班队会、处理班里的事情......实际上,因为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材在变,环境在变,教师必须实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跟上这些变化和发展。

今天的教师,更多的应该研究来自开放的信息时代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处于4加2加1家庭结构中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研究在多元文化包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的时代烙印和特征,研究在网络、电视机、游戏机、QQ中长大的“90后”“00后”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育背景、研究时代特征、研究文化潮流。

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有的放矢,才能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清晰、明亮,才能让我们的胸怀更加宽广。

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需要,是青少年学生的渴望。

在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的时代,在“专家”泛滥、“指导”盛行、“理念”迭出、“创新”不止、“经验”层出不穷的时期,作为最需要传承和坚守、最应该深刻和崇高的教育,此时此刻,唯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一代新人。

在创造中工作的教师,就不会产生职业倦怠,就会持续地进步成长。

在思考中学习。

思考是人的**,思考是工作的需要,思考是成长的过程,思考是教师的状态。

面对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思考,面对媒体的误导我们应该思考,面对教育对象的变化我们应该思考,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理论我们应该思考。

没有思考、不会思考的教师,只能是一部重复作业的机器,周而复始,劳累一生。

作为教师,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教师,应该思考什么?不但要思考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某几个知识点,不但要思考教育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和多样性,不但要思考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让他们顺利升学。

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

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

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在教育领域中,职业高原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许多教师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工作后,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本文将探讨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重新激发自己的教育热情,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一、认识职业高原期职业高原期是指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发展瓶颈,无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状况。

对于中学教师而言,职业高原期可能表现为教学热情减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对教育工作的价值观逐渐偏离等。

在高原期,教师可能会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感到困惑和焦虑。

二、走出职业高原期的方法1、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目标当教师陷入职业高原期时,首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目标。

教师需要思考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初衷,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

通过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重新审视,教师可以找回自己的初心,激发内心的动力。

2、积极寻求专业发展机会专业发展是帮助教师走出职业高原期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培训、学术研讨会、教育实习等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技能。

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与同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当教师陷入职业高原期时,可以尝试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4、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当教师陷入职业高原期时,往往会产生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

此时,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可以与家人、朋友或同事倾诉自己的困惑和烦恼,释放内心的压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辅导来排解负面情绪和调整心态。

5、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帮助教师走出职业高原期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拓展人际关系。

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自我应对

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自我应对

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自我应对高校教师是职业高原现象的易发人群之一,专职辅导员表现尤为突出。

分析了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产生根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自我应对措施。

标签: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自我应对1 职业生涯高原的含义“高原现象”原本属于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1977年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菲伦斯等将“高原现象”引入职业生涯领域,提出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用以描述个体由职业生涯发展的停滞所引发的诸如疏离感、低效能感、挫折感、失败感等系列职业生涯认同危机。

他们将职业生涯高原定义为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中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

后来,西方研究者主要从职位晋升、岗位流动以及责任增大等三个角度对职业生涯高原概念进行界定并丰富其内涵。

1981年费戈认为职业生涯高原不仅包括晋升的可能性很小(垂直流动)的停滞,还包括水平流动(横向运动)的停滞,他对职业生涯高原定义为由于长期处于某一职位,从而使得个体未来的职业流动变得不太可能。

1988 年费尔德曼和威茨从员工所承担的责任大小的角度对职业生涯高原的概念阐述为承担更大或更多责任的可能性很小。

2 高校專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的现象的负面影响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6年,教育部签发第24号教育部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年,教育部制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这一系列文件和制度明确了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聘任条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明确了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目标。

在教育部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目前,高校专职辅导员从业人数超过了10万人,无论从质量上或者是数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克服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对策

克服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对策

克服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对策“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和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

造成教师“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笔者以为教师出现高原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原现象,一个学校的发展出现高原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这个学校的领导(更多的是一把手)自身出现了高原现象,或是因为学校过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某一个地区无人能敌,自我满足;或是限于自身水平,目光短浅,固步自封,看不到学校发展存在的不足,学校的发展原地踏足踏,难有更大的超越。

这样学校教师就很容易产生高原现象。

因此克服教师的高原现象首先要从学校自身改革做起。

一、学校要善于用高远的目标,引领教师发展一个登山者登上一座山峰,如果没有确定下一个更高的山峰去攀登,他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停留在原有高度四处观望,一是沿着下山道路往回走。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高远的志向,努力进取,不断超越。

学校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要适时制订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并且要把这种目标分解到每一个教师个体,让教师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

否则学校发展将会迷失方向,教师个体发展也会变得迷茫。

要让教师认识到在学校更高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大有作为,要让教师看到自身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存在的不足,为达成学校奋斗目标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这样教师就会产生进取的动力。

二、学校要主动开展校本培训,帮助教师发展教学过程不仅是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教师才能在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理念上提升自己。

人一旦不学习,就会变得心胸狭隘;越学习越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

好学才会避免僵化的教,教师只有通过终身学习和不断反思才能有充分的自信和决心向“高原现象”挑战,才能使教师在提高教学素质的同时,不断向一个个顶峰跨跃,冲破一个个职业生涯的“高原现象”。

学校应当积极地开展各种校本培训来帮助教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如何度过教师职业高原期

如何度过教师职业高原期

如何度过教师职业高原期高原期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其形成的可能性很多,可能会是个体自身认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也可能是自身所付出的努力不够。

面对这种境况,教师应认清自身产生高原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扭转高原期给自己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等不利局面,树立克服高原期的坚定信念。

不能一味消极地抱怨环境的不合理与命运的不公平。

只有积极面对,勇往直前,才能度过高原期。

1、坚持终身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我虽然有十来年的教齡,但理论功底相对较弱,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常常凭直觉或经验来随机确定,缺乏理性缜密的思考。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加强学习,提高自我。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突破高原期的关键之一是加强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用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理性化、规范化、科学化,进而用自己的实践丰富教育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2、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积极参与校本教研。

我认为学校教研组或年级组是专供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场所,在帮助我与其他教师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教研组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专业活动微观心理环境,对我工作的情绪和心境起着决定作用。

教研组成员所共同建立、支撑的集体修养水平,决定了组内的成员间的关系状况及心理氛围。

在教研组内,每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我可以从中发现其他教师所独有的教学艺术:怎样创设语言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用亲和力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怎样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厚实的底蕴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怎样打造一个激情四射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只要用心发现,我认为就能找到帮助自己度过高原期的方法。

3、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

现代教学观提倡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帮助教师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最有效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逾越职业高原期的基本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逾越职业高原期的基本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逾越职业高原期的基本对策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现阶段教育环境是变化与发展,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教学课程,充满挑战的学科,教师们也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

据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的教师都会经历着职业高原期,这期间会对大多数老师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取合理的对策,以克服这种状况。

首先,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学习更多新技能和知识,以便应对新面临的挑战。

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深入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相关思想,搞清楚教学内容和要求,掌握新技巧。

此外,还可以尝试从其他教学经验中获取灵感,增加教学内容的新活力和多样性,以满足学习需求,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也可以增加学习机会,改变生活方式,辩证思考,完善一系列处理策略,优先考虑学习和研究,以此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职业调整和发展。

同时,改变教师的价值观念,将现在的学科教学视作一种职业的成长,有利于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最后,在风险控制上也应该采取很好的措施,不要急于求成,制定可行的计划,以减少职业压力。

总的来说,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通过多种对策克服职业高原期的挑战,这有助于实现更加优秀的教育成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度过教师职业高原期
高原期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其形成的可能性很多,可能会是个体自身认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也可能是自身所付出的努力不够。

面对这种境况,教师应认清自身产生高原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扭转高原期给自己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等不利局面,树立克服高原期的坚定信念。

不能一味消极地抱怨环境的不合理与命运的不公平。

只有积极面对,勇往直前,才能度过高原期。

1、坚持终身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我虽然有十来年的教齡,但理论功底相对较弱,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常常凭直觉或经验来随机确定,缺乏理性缜密的思考。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加强学习,提高自我。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突破高原期的关键之一是加强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用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理性化、规范化、科学化,进而用自己的实践丰富教育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2、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积极参与校本教研。

我认为学校教研组或年级组是专供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场所,在帮助我与其他教师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教研组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专业活动微观心理环境,对我工作的情绪和心境起着决定作用。

教研组成员所共同建立、支撑的集体修养水平,决定了组内的成员间的关系状况及心理氛围。

在教研组内,每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我可以从中发现其他教师所独有的教学艺术:怎样创设语言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用亲和力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怎样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厚实的底蕴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怎样打造一个激情四射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只要用心发现,我认为就能找到帮助自己度过高原期的方法。

3、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

现代教学观提倡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帮助教师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最有效方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认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中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分析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所见、所想,进行积累,日久天长,必能从中受益。

写教学后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另外要经常与同行进行探讨,并听取学生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评价,特别是学生的反馈,这样的教学相长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交往中获益,还能促进学生的正向发展。

4、教师的自我激励是度过高原期的根本动力。

教师的自我激励,是指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个人目标的追求与教学、科研目标的追求结合起来,通过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目标来满足个人的需要。

高教师能够达到自我激励,对个人来说,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最佳状态。

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来进行自我激励:(1)目标激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我们就要时刻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用它来激励自己。

(2)竞争激励: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3)暗示激励:自己是最棒的。

我们对自己的期许和信心久而久之就会真实地影响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使我们的人生轨迹朝着自我所期许的方向发展;(4)榜样激励:榜样是迷路人前方的灯塔。

对于榜样的确定,我们近可以从朋友、同事中找到值得学习的榜样,远可以从历史故事、名人自传中汲取精神的力量,甚至还可以从虚构的人物形象中汲取榜样的力量。

(5)箴言激励:践行一句,受用终生。

总之,激励,不管是来自社会的外部激励,还是来自自身的自我激励,都是推动我们教
师不断前进的动力。

对于我们教师自身,也不能仅依赖外在的各种激励手段,而应凭借自己人格、道德、意志的力量,自己建立一套自我激励机制,不断走向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让激励真正成为自己前行的源动力,成功走出职业的高原期,并不断向前发展,获得更大的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