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教学目标:1. 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宋代欧阳修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能够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意义和主题;2. 感受和理解作者对禅山的描绘。

教学准备:1. 课本与教学课件;2. 多媒体设备;3. 板书。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导入本文话题,探讨学生对禅山的了解和认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褒禅山的图片,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Step 2 作者简介(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欧阳修的照片,并介绍他的基本情况和作品背景。

让学生了解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既有政治文章,也有文学作品。

Step 3 阅读文章(15分钟)让学生阅读《游褒禅山记》全文,并指导他们关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在读书笔记上,备课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Step 4 分析文章(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涵。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说禅山是“高人”之地?2. 文章通过什么样的描写方式展现了禅山的美丽和特别之处?3. 文章中的“游山不知数”、“广寒无穷月”等诗句的意义是什么?分组讨论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总结,进一步加深对文章意义和主题的理解。

Step 5 情感体验(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所描绘的禅山给他的感触和启发,以及自己对禅山的感受和想象。

可以通过观看一些相关的短视频或图片展示来帮助学生建立对禅山的情感体验。

Step 6 小结(5分钟)通过复习和总结,再次梳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确保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预期的效果。

板书设计:《游褒禅山记》- 文章主题- 禅山的描绘- 作者的感触和启发教后反思:通过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一、课程背景介绍《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现为唐代文言小品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描述的是王之涣从羽山宿直到褒禅山的旅途,途经山中林木、溪流和庙观,自然景色独具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同时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在文章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程为普通高中语文教育的一节课,属于延伸阅读教学范畴,适合高二和高三的学生。

通过阅读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深刻体会文言文的魅力,感受文学之美,感受人生之道。

同时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旨、结构、情感表达等基本知识和技能;2.通过文言文阅读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语法和文字特点,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对《游褒禅山记》的学习,让学生领略王之涣的人生哲思,感受其对人生、自然、宗教信仰的深刻思考。

能力目标1.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课文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2.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的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提高其文学审美和人生阅历;3.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情感投入;2.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3.提高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人生体验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分析和解读;2.文言文阅读方法的介绍和实践;3.人生哲思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方法1.教师用PPT或白板进行文本分析,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小组或个人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法和结构特点,进行语法补充和词汇积累;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4.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素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导入1.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他的代表作以及《游褒禅山记》的写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2.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褒禅山的风景、庙宇等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中所写的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通用9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通用9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通用9篇)《游褒禅山记》篇1广西来宾市一中韦茂亮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带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带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带说课稿)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2、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初步疏通、理解课文,了解作者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引“生”入胜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等。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王安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是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跟以前所学的那些游记会不会有什么不同?会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一行共几人?是在什么时间游的山?作者的游踪是什么?(2)作者游览褒禅山有何感想与体会?2、学生就以上问题展开自由讨论并发言,教师作适当补充与小结。

提示:(1)作者一行共五人:王安石、萧君圭、王回、王安国、王安上。

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游的山。

作者的游玩路线是从慧空禅院——石碑——华山洞——后洞。

(2)作者借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山,提到两条深刻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已无悔,于人不可讥。

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二是对“华山”的“华”字读音的谬传而发的慨叹──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

初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范文

初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范文

初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范文一、教学背景《游褒禅山记》是散文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典的课文之一。

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教师讲授该篇课文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分享,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理解作者事迹和文化背景;•掌握文章基本结构;•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哲思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1. 作者介绍陶渊明是中国汉朝晚期的大文豪,他从政不利,背井离乡,深居简出,饱尝世态炎凉,于是就有了《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靠自己的思想、行动当一名自由的人的愿望和追求。

2. 理解文章结构首先,本文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特征,引出游览的主人公。

其次,主人公的品质逐渐为我们所知,包括热情好客、好学不倦、才思敏捷等,从而为后面的思考做好铺垫。

最后,作者在文中加入了自己的哲学思考,用文化的力量关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人们应该时刻保持对真善美之物的追求,拒绝追逐安逸、物质等表层的东西。

3. 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游褒禅山记》不仅仅是一个名胜古迹的游记,它更重要的是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转变过程中,表达出了人的精神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对人们现实中的处境和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思考。

在启迪读者的同时,也点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

4. 培养学生哲思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深层含义,可以培养学生的哲思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山水画家的品质、条山龙宿的境界、琴音与境界之间的相通等等问题。

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游褒禅山记》的内涵,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的哲思和思维。

四、教学方法1. 形式多样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

2. 积极引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问题和启示。

3. 重视学生自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的机会。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实用一篇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实用一篇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实用一篇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文章因事析理、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作者“深思而慎取”“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重点:一、积累重点字词。

二、掌握虚词“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学习文章因事析理、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因事析理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合作学习,积累重点字词,总结“其”字用法,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学习记叙部分。

第三课时:学习议论部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比较《始得西山宴游记》与《游褒禅山记》的异同,梳理文章思路。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相同点:都有对景点,景物的记叙。

我们今天学__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不同点: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而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它的作用是起一个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叙引出作者的议论。

2、梳理文章思路,哪些是记游部分,哪些是议论部分。

(注意找提示性的句子:于是余有叹焉)总结思路: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补叙同游者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

二、学习记游部分(一)分析第一段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2、作者身为学者,治学严谨,一开始,他对山名做了一番考证,作者拿出了怎样的证据证明本名为华山,别名为褒禅山?第二句写出了褒禅山名称由来。

写禅院,为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而作的补充,证明此说正确,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

鲁人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鲁人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鲁人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授课老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鲁人版必修二的《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这是一篇由宋代文人苏轼所写的游记体散文,通过描写他游历褒禅山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吧。

二、文章概述《游褒禅山记》是宋代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写游记为主线,通过描写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考。

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真挚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希望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3.学习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和改写文章进行创作。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4.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学习模仿文章进行创作。

4.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义。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结构。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并保持与原文的连贯性。

五、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讨论法、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和创造性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文本、模仿创作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并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6.1 导入讨论在课堂开始时,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们有没有去过褒禅山?”“有没有读过与自然景观有关的文章?”等等。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入到本文的话题,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6.2 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在导入讨论之后,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仔细揣摩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如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内容安排。

然后,我们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即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义。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导入部分说起中国文化,我们往往会想到它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而禅宗文化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禅的精髓,也体现在了诸多名篇之中。

今天,我想向同学们介绍的,就是其中一篇——《游褒禅山记》。

二、作者简介1. 洛阳纸贵一代才子——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篱,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内,是北宋名臣苏洵的次子。

他早年就读于洛阳附院,自幼聪颖,曾访求名士,涉猎经史,工书法、绘画、文学,以诗文、书法驰名。

1077年,他中进士,历任知制诰、集贤校理、端明殿学士等职。

时人称其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故被尊称为“东篱先生”。

2. 文学范畴——《东坡乐府》等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主要表现为诗、散文和词。

他的诗以疏逸自然、情致深切著称,被誉为“唐宋之际第一大家”。

而在散文方面,他更是有“散文之神”之美誉。

最有名的莫过于《东坡乐府》,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篇更是传诵千古。

三、作品简介1. 篇名与背景《游褒禅山记》,是苏轼在北宋中期所写下的游记散文。

褒禅山,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之一。

这一地区山峰陡峭,云雾缭绕,在古代有着禅修之地的盛名,吸引着许多闻名亲王、贵族、学问达士、僧侣访寻禅法。

2. 文章内容《游褒禅山记》以“携妓赏花”为主题,讲述了苏轼率领友人、妓女游览褒禅山的事。

在游山途中,苏轼零零散散地插入对历代人物的赞美、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以及对禅宗思想的探讨。

最后,他回思本次行程,慨叹人生短暂,如山间流水般流去,倡导抛弃浮华,回归本性,精修内心,含蓄地宣扬了“道、禅、性、理”的哲学思想。

四、文学价值1. 乐观风趣形式《游褒禅山记》采取游记形式,将妓女带上山,游览过程形式活泼,语气欢畅,给人以愉快的读后感。

同时,《游褒禅山记》还以诗人的敏捷流畅之笔,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之气,是苏轼文学风貌的一种重要表现。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游褒禅山记》是职高语文第三册课文。

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三〕关于教材: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文言文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开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从语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较上册的文言文更为浅显。

文言文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

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表达这种倾向,防止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拟浓厚,课堂气氛活泼。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二、说教学目的〔一〕教学目的:①诵读课文;②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③归纳并掌握“道〞“盖〞“文〞三个多义词的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的用法;④体会并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文章所阐发的哲理。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

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倾向,因为读背是“理解、内化、学以致用”的基础环节,是积累语言,澡雪精神,形成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三、教学方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此,我主要采用“反复诵读法”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导入设计2、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2班的杨先玉。

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游褒禅山记》,我将对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课。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二.关于学情: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2、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3、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1、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二.说学法、教法:我采用的教法学法是: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串讲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⑴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读准音:“相之”。

⑷口译本段。

4、第四段:⑴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前言《游褒禅山记》是中国明代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王守仁的代表作之一。

该文运用纪实的手法,描写了作者游历禅山的经历,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本篇说课稿将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中的《游褒禅山记》为内容进行讲解。

通过对文本的解析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的文学作品。

课程目标•熟悉《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理解《游褒禅山记》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掌握《游褒禅山记》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结构•分析《游褒禅山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内容分析1. 背景介绍《游褒禅山记》是明代文学家王守仁所写的游记,描写了他游历禅山的经历和所感所悟。

禅山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无锡市太湖之滨,是一座以山水胜景和佛教文化闻名于世的名山。

王守仁是明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游山的过程中,对自然景物和人文背景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2. 文本结构《游褒禅山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序言、自然景物描写、禅山寺描写和结语。

通过这种结构的安排,作者先通过序言引入读者,然后通过细致入微的自然景物描写,使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接着通过禅山寺的描写,引发读者对心灵和自我存在的思考;最后通过结语,归纳总结整个游记的主旨。

3. 文本内容分析作者以亲身经历为基础,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感受的表达,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他游山的过程。

全文中,作者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丽和壮观,引发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从而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重要词语分析•褒禅:指禅山寺,位于禅山上,是作者游记的重要场景。

•晴峦:描写山峦青翠的词语。

•川智:指禅宗智慧的修行。

5.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对仗: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褒不凿(采)其泉而遣之川,绝不屑焉;云雾冥冥,潇湘隐隐”等。

•比喻:作者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自然景物和人类的情感进行了巧妙的联系,如“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磐音。

”教学步骤步骤一:背景知识讲解通过讲解禅山的背景和王守仁的身份,使学生对《游褒禅山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旷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则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都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三)教学目标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3篇

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3篇

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3篇《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创作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1导语今天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翻译优秀教案汇总等相关教学资源,希望能给大家的教学和学习带来帮助!1游褒禅山记翻译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教案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教案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教案《游褒禅山记》说课稿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

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1、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2、教学目标的定位(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领会"意志"、" 深思慎取"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判断句、陈述句、反问句等常见文言句式4、教学难点的突破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二、说教法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

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

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褒禅山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游褒禅山记》,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记叙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学习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治学处世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再次,我来说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不必对艺术特色等做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体会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教案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通过游览褒禅山的过程,抒发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本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说学情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把握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色。

(3)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审美价值,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把握文章的审美价值。

五、说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交流心得体会。

4.情景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褒禅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讨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景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提升审美情趣。

《游褒禅山记》说课

《游褒禅山记》说课
11
(三)分析第四段(小组合作)
1.在第四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2.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3.文章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演绎?
12
(四)深入探究
你会写“一块仆倒在路边的残碑”吗?
13
环节四:知识反馈
开放性题目:通过本文的学习, 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14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慧空禅院
华山洞 (华阳洞、前洞)
泉水
10
(二)分析第三段(小组合作)
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2.今人为何很少有人能够欣赏到“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 3.要欣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需要哪些条件? 4.作者认为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小组合作法、探究法
4
四、说教学设计
5
环节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游玩过祖国的一些大好河山? 你写过游记吗? 你的游记都写一些什么内容?
6
环节二:诵读文章, 整体感知
7
环节三:分析文本, 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8
(一)研读第一、二段
1.学生在文中找出“记游”部分; 2.画出作者游览的空间方位图; 3.教师在PPT上展示空间方位图。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1
一、说教材和学情
2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 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古今异义词 、 特殊句式;
2.能够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分析来把握文章 的主旨;(教学重点)
3.领会“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 法。(教学难点)
3
三、说教学方法
课前:引导法 课上:情境导入法、诵读法、提问法、
9
记游: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 褒不禅能山穷亦也谓,之──华谓山之,後唐洞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 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广西来宾市一中韦茂亮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下面我将从五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与学情简析:
《游褒禅山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言简而意丰。

学习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散文入选高中语文必修2的第三单元。

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其他两篇分别是《兰亭集序》和《赤壁赋》。

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

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的同时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情。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外自读文本。

单元话题是“山水神韵”前边已欣赏了赤壁、冷雨、康桥,从锻炼学生欣赏能力,培养学生欣赏习惯的角度想,应放手让学生去欣赏“褒禅山”。

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习“以”“观”“之”等文言常见词语及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文言的精妙说理艺术,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以”“观”等文言常见词语及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当堂背诵第三段。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毛泽东“无限风光在险峰”引入本课第三段的讲解。

二、初读文段,梳理文意:
1、听视频朗诵,把握节奏。

2、朗读第三段至六自然段,梳理文意。

(1)齐读,正字音。

(2)自由读,圈点重点词,梳理文意。

(3)同桌合作,翻译文段。

三、合作探究,当堂检测:
1、小组讨论
(1)这几段分别主要讲什么?
(2)可以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有哪些?
(3)解释重点字词
(4)归纳:“以”的意义和用法、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2、师生互动
(1)点拨
①这几段分别主要讲什么?
——明确:(3-4):议论——游山心得。

(5-6):记叙——补叙同游者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

②找出第三、第四段作者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即具有概括性的核心句。

——明确: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补充:知人论世:王安石追求变法,为此愤而辞职六次,做到了“尽吾志”,虽变法失败,然而其“可以无悔矣”。

③解释重点字词
④归纳:“以”的意义和用法、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2)解疑: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四、拓展延伸
作者在第三段告诉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哪些条件?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
么启发?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谈自己的心得。

如:当我________时,我要___自己:“ ______________”,我应该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
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
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六、堂上练习,小试牛刀
1、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①用“叹”领起下文。

(于是……)
②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古人之观……,往往……,以其……也)
③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夫……,而世……,常在于……,而人……,故非……也)
④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有志矣,不……也,然……者,亦不能至也;有……,而又不……,至于……,亦……也。

然……焉,于人为……,而在己为……)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尽……也,而……者,可以……矣,其……乎?)
⑥回应段首(此……也。


2、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可以单独背诵,也可以合作背诵。

七、课外作业:
完成《金版学案》课内阅读(阅读三、四段完成7—11题)
附【拓展延伸】参考:
当我在学习上感到迷茫时,我要勉励自己:“有志者事竟成”,我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坚持心中志向;
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要激励自己:“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应该咬紧牙关,靠自己的毅力迎难而上;
当我在学习中感到疲惫时,我要告诉自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应该不断加强锻炼,让自己充满力量;
当我在努力后停滞不前时,我要提醒自己:学习要“善假于物”,我应该借助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的学习条件,虚心请教他人,以帮助自己进步。

附【游褒禅山记】原文作者: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