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教案一:《游褒禅山记》阅读分析与写作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短文《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关键词汇的意思和用法;3.分析短文内容和结构;4.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熟悉《游褒禅山记》的内容;2.分析文中关键句子和段落的意义;3.提取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义;2.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教学准备:1.课文材料《游褒禅山记》;2.学生读本和学生练习册;3.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1.通过提问和诱导,激发学生对山水之美的兴趣;2.引入《游褒禅山记》的内容和背景。
第二步:导读课文(10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游褒禅山记》;2.学生分段理解,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3.全班共同解答问题和讨论。
第三步:词汇解析(10分钟)1.教师解释和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关键词;2.学生跟读和读词。
第四步:分析句式和修辞手法(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2.学生尝试解析句子并找出例子。
第五步:总结思考(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讨论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题;2.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第六步:写作练习(20分钟)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讨论思路,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写作;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3.学生交换作文,互相评改。
第七步: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游褒禅山记》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古文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同时,通过教学,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十四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

朗读正音
1、庐冢( zhǒnɡ ) 2、今言“华( huā)”如“华( huá)
实”之“华( huá )”者 3、盖音谬( miù)也 4、有穴窈( yǎo)然 5、则或咎(jiù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ɡ)之 7、何可胜(shēnɡ)道也哉 8、王回深父( fǔ )
理清思路
结 构—— 一 (1-2):记叙——游山经过。 二 (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 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 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 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 的态度。十六年后(1070年), 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 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 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 点是一致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名__、山之_寺__、山之_洞__、山之_碑__。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 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 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后洞
慧空禅院慧空禅院
华山洞 (华阳洞、前洞)
泉水
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起名。 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为,是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断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8课文说明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
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个性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一、导语: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二、简介作者并解题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讲课教案

史蒂文森说过:“怀着希望去旅行,比到达目的地更有趣味。” 路上的风景最美,路上的人最幸福。
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
教师寄语: 热爱生活,感悟生活。 愿同学们做个有思想的人!
品读1~2段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按照自己绘制的路线图
介绍游玩经过。
N
后洞
慧空禅院
五六里
华山洞
五里
前洞
碑
品读3~4段
探究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所要阐明
的道理。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志”的重要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至也。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 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 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体验呢?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看风景,不该在山顶,因为东坡曾云:“高处不胜寒”。其 实,我更欣赏的是尼采的处世之道,也就是从半高处去看,这个 世界真美好。最美的风景,就在路上。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7. 以其求思Biblioteka 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古人)8. 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词,难道(表反问语气)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4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11【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记,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本文它一篇游记。
那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1.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划出段落序号、读准字音和停顿2、指名两学生诵读课文,是顺势正音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怠(dài)咎(jiù)好游(hào)仆(pū)碑无物以相(xiàng)之深父(fǔ)3、疏通文意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读也读了,现在就请大家依据课文注释,说说看,文章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好吗?我们分组进行:男生负责一二自然段,女生负责三四五自然段。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1、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2、勾画《高考神梯》3、自制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二、及背景介绍: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
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
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
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
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1、阅读课文。
2、理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而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
古往今来,登山的人无数,但记下自己游览感想,记下自己心路历程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所以王安石是善感的,也是伟大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的所感所想。
二、释题:游褒禅山记:游:游览褒禅山:地名“记”是一种文体。
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体特点: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文体知识:[记]:本文属于游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
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
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
改革变法触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接受王安石辞去相位,再任江宁知府。
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至1076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朝廷启用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四、正音:五、课文分析:(一)、第一段:重点词句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4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4【课前梳理】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强认识的地方,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准备进行讲读,计划来两课时完成。
准备教授的内容:1、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
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个人准则。
因此上《游褒禅山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2、《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3、与《兰亭集序》的比较:《兰》尽兴而悲(重在情感)。
《游》败兴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说明,无论是尽兴还是扫兴,都可以对人有所触动,都会使人有所收获,从而可以引申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样会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样观万物而有得。
4、与《赤壁赋》的比较:《赤》(客)触景生情;(苏)取景论理──事简议多。
《游》依事说理(缘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
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
(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赋》没有来得及进行,挪到此课中来。
)《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论点考察自的生活学习。
3、通过比较加深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计划用时两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多以作者游玩经历中所见所感综述成文,由于散文故事情节性弱行文恣意洒脱加之对文言的厌烦恐惧心理使得高一学生对游记类散文敬而远之。
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深入文本,体会景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感悟文章严谨的行文与作者高尚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提高文言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3、学会用质疑批判的目光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灵
动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飞扬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
被誉为“十一世纪的革命家”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收获呢,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让我们一起走进《游褒禅山记》。
二、疏通文本——字斟句酌为哪般
1、齐读文章,纠正易错字音
2、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游山——游洞——感叹——感悟——补记
3、通过导学案检测学生对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实
词采取生问生答的抢答模式
4、教师总结“其”的用法
三质疑探究——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1、为什么说《游褒禅山记》不是“合格”的游记散文
(设计思路:在题解中介绍游记类文体并分析游记类问题的特征后,不难发现文章“即事说理”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为后面深入分析文本做准备。
)
预设:其一,文章山水描摹过少
其二,作者半途而废未得风景
其三,议大于叙文体不符
2、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表现出王安石什么特点
(设计思路:让学生抓住文本,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预设: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表现出王安石细心谨慎的特点
3、作者游洞的经历是怎样的表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游踪,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能结合生活谈自己感想)
入,题记者少,乃至加少。
这种情况又表现出无限风光在险处的人生规律,而人们往往是“就难避轻
4、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志”“力”“物”
(设计思路:通过分析王安石的感叹总结古之学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人成功的原因)
志:志向
力:能力
物:外物 预设:有志——能力——物相 三者结合才能真正达到险峰,但作者强调的其实不是志而是尽志,尽志无悔
5、王安石提出“尽志无悔”有什么深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应当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生平更能体会作者抒情议论的由来,更好把握作品的深意,明白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为变法尽志无悔的大无畏精神。
)
预设:纵观王安石一生,大半生致力于改革变法事业,其实他对事业成功与否并无完全把握,因为事情的成功是内因和外因的组合,外物的影响毕竟存在的。
但在北宋内外交困的情况下,1058年毅然向皇帝上万言书提出革新的主张,1070年任宰相全面推行熙宁变法,因触碰大家族大官僚利益受到保皇派反对,虽后来司马光尽废新法,王安石郁郁病逝,但他“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却是为世人所景仰。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知其不可为而为的不悔精神恰恰是这种执着精神的反应。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其实就是个人勇往直前无畏浮云的政治宣言。
6、人的一生该怎样做才可能尽可能地做到“无悔”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经历谈谈曾经有过的“悔”,再畅谈未来应该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教师做相关的点评并补充相关的名人名言及时事素材)
相关素材::
(1)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正因为诗人有着不畏万难不惧风浪的精神品质才拯救了中华民族命运,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着目标奋斗才不枉此生不负苍生。
(2) 苔.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
但是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毫不自惭形秽,在逆境中有勇气实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3)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
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
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
的解放而斗争’。
7、同游者有几人他们有记游之文传世吗这又说明王安石与他们有何区别
(设计思路:结尾补叙了同游之人,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深入思考体会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恰似无关紧要之笔却尽显人格风采)预设:有4人,未有此次游褒禅山记的游记,说明王安石懂得反思总结。
四、感悟人生——绝知躬行尽志无悔
悲伤的十月里李咏将无尽欢乐留给我们后撒手而去,金庸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留给我们后驾鹤归西,生命易逝,但又何妨,且行且珍惜。
勤勤恳恳耕耘属于自己的土地,尽自己努力向前挺进,大树有大树的挺拔,小草亦有小草的清新,尽志方无悔,人生才无憾!
【作业布置】
1、完成《一遍过》知识梳理。
2、作者强调“尽志无悔”,而也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说法,谈谈你的看法,
写一篇字的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