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成语故事
四年级成语故事大全

四年级成语故事大全【一、百里挑一】传说古代有一位士兵,姓叫姚太公,他有这样一段故事,当时他在皇宫中为国王办事,需要给国王挑选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女,做为皇宫里皇子的娘家。
姚太公于是开始寻找,他走遍百里,终于在位于九华山一处古怪峰洞中,挑选出一位美丽聪慧的少女,民间就有这个句子:“百里挑一” 。
【二、勤能补拙】古时候有一位叫郑佩兰的人,他天赋聪明,却并不刻苦求学。
他父亲深知这一点,只好把他送到隔壁的老师家上课,希望他学习更多的知识。
每天,郑佩兰都会努力地学习,加之他天赋聪明,不久,就胜过了老师的儿子。
这件事传到身边的人,一个“勤能补拙”的谚语就诞生了。
【三、虎父无犬子】曹刿是一位英雄豪杰,他在抗击外族的战争中,英勇无畏,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他深受国王和百姓的钦佩。
后来,他娶了一位深得国王喜爱的佳偶,夫妻俩非常恩爱,谐和度过了每一天。
曹刿的儿子们也都聪明伶俐,已经是令国王期盼的好孩子,人们就流传起了这句“虎父无犬子”的成语。
【四、入乡随俗】据说有一次,古时有一位唐明王,他曾经去一个山村旅行,发现当地到处都是沼泽和稻草,人们又穿又累,但他也在穷苦中看到了当地人民的勇往直前的精神,便给予了他们慷慨激昂的赞美。
这一次旅行教会了他一个重要的道理,赶乡丁,要承认自己的不同,要“入乡随俗”,否则你就无法融入其中。
这个故事后来成了“入乡随俗”的经典成语故事。
【五、非同小可】古时候有一位学者,名叫来福,他看到两个小孩正在叠罗汉,一个叠的高,但不能稳,一个叠的险,却能够稳,便向他们施以提醒说:“你们应该尝试别的办法,争取做的更好,这才是非同小可的。
”他们听完以后,便换了一种方法,做到了叠得既高又稳,众人看着很是欣赏,便把这段寓言说成“非同小可”成语,流传至今。
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

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小学生看成语故事,既能体验到成语故事的乐趣,又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丰富词汇量,促进了语言思维的发展,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欢迎查阅。
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1战国时期,七国争霸。
七国之中,又以秦国实力。
政治家们看到天下纷争不已,就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
一派是以苏秦为领袖的“合纵”派,主张六国联合起来抗秦。
另一派是以张仪为首的“连横”派,主张由秦国统一天下。
张仪是秦国的着名大臣,一次奉了秦王旨意,劝说魏国与秦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五国。
他见了魏王,说道:“魏国的地理条件非常不好,处于七国之间,打起仗来不能守住城池,这是致命的弱点。
“贵国如果联合南方的楚国而不联合齐国,齐国就会很生气,从魏国的东面打来;如果联合齐国而不联合赵国,赵国也不是好惹的,会在北面挑衅闹事;如果不与韩国联合,韩军会频繁地从西面进攻;如果不与楚国搞好关系,楚国的军队则会从南面发起势不可当的进攻。
“稍有不慎,战争就会降临到魏国头上,一点儿安全保障都没有,这就是我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形势啊!”听了张仪的话,魏王觉得自己联合五国抗秦真是失策,原来这五国都是自己的劲敌呀。
于是,魏王向张仪请教,自己身处乱世之中,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国土。
张仪笑了一下,劝魏王与秦国联合。
因为秦国在七国之中最为强大,联合秦国,其他诸侯国因为害怕秦国,一定不敢轻易侵犯魏国。
这样一来,魏国的安全就有保障了。
魏王听信了张仪的话,终于依附了秦国,结果却整天为秦国的利益南征北战,耗尽了国力。
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2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权倾朝野,名气很大。
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吊唁,见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绝世,不禁心动神驰。
他不顾众人的一再反对,终于娶棠姜为妻。
齐庄公性喜渔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与她暗中来往。
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气,便假装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四年级成语故事手抄报a4纸筒单

四年级成语故事手抄报a4纸筒单【四年级成语故事手抄报参考内容】一、成语故事1. 井底之蛙故事简介:从前有一只住在井底的青蛙,它非常骄傲自满,以为井底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一只来自外面的鸟来到井口,告诉蛙井底之外的世界是多么广阔美丽。
蛙不相信,还争辩称只有井底才是最好的。
鸟没有理会蛙的狭隘,飞走了,留下蛙在井底自慰。
寓意:比喻能力或见识狭窄、不开放。
2. 画蛇添足故事简介:从前,有个调皮的少年在山上看到一只蛇爬行,他觉得这样太无聊,就用画笔在蛇身上画了几条腿。
结果,蛇变得笨拙无比,连根本不用腿行动的蛇飞快地窜进了草丛,不再让少年捉弄。
寓意: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3. 守株待兔故事简介:从前,有个农夫每天都耐心地在田地里扔栗子给山上经常跑下来吃栗子的野兔吃。
一天,农夫突然看见一只兔子被树枝绊倒,站起来时跑不动了,于是农夫高兴地捉住了兔子。
寓意:比喻等待机会到来,不主动努力。
4. 杯弓蛇影故事简介:从前,有个人经常喜欢在杯子附近晃动蛇形的弓。
有次,他把眼前的弓当成了蛇,吓得手一松,结果杯子摔碎了。
他反思后明白是自己多疑造成的误会。
寓意:比喻因多疑而引起的错误或误会。
5. 守口如瓶故事简介:从前,有个宝物被偷偷藏在庙里,大家都不知道是谁偷了。
庙里的和尚都守口如瓶,不肯说出真相,直到警察来了,经过一番调查,才发现和尚偷了宝物。
寓意:形容人说话非常慎重保守,不泄露秘密。
二、成语的用法和解释1. 井底之蛙:形容知识、见识或眼界狭窄,只看到眼前的局限,不知道外面的更大世界。
2. 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3. 守株待兔:比喻等待运气或机会到来,而不主动努力。
4. 杯弓蛇影:比喻因多疑而引起的错误或误会。
5. 守口如瓶:形容人说话非常慎重保守,不泄露秘密。
三、成语故事配图在手抄报上可以选择适当的配图与成语故事进行配合,例如:1. 井底之蛙:画上一个很深的井,井底有一只青蛙,井口上方有一只展翅欲飞的鸟。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10篇)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10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汉语中上万条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块瑰宝,虽然一般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其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往往我们会用来简单的形容一个人、一件事、一件物品、或者一只动物。
不由的说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1跳梁小丑【成语故事】宋朝时期,户部副史张景宪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他不畏权势坚持将为非作歹的郑昉流放。
元丰初年,他成为河阳地区最高长官。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入侵,张景宪向皇帝进言:“那些骚扰边关的人都是些跳梁小丑,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2唾面自干【成语故事】唐朝监察御史娄师德率军抗击吐蕃进攻,八战八捷,深得武则天的器重,提拔为宰相。
他为人处世宽宏大量,他问即将出任代州刺史的弟弟如何对待别人挑衅,弟弟说即使别人吐唾沫到脸上自己擦掉就行了,而他坚持要让唾沫自己干。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3首鼠两端【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丞相田汾娶小老婆,窦婴与灌天等去祝贺。
田汾故意怠慢灌夫,灌夫气愤大骂,田汾立即拘捕灌夫及他全家准备操斩。
窦婴求汉武帝过问此事并力保灌夫。
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杀也可不杀也可。
田汾抱怨韩安国的首鼠两端的态度。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4生关死劫【成语故事】贾宝玉去宁国府游玩,中午在秦可卿床上歇息,梦中畅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带领他翻阅了“金陵十二钗副册”,品尝百花美酒,欣赏仙子们的《红楼梦》歌舞,其中《虚花悟》唱道:“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5死灰复燃【成语故事】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的手下中大夫韩安国因犯事被关在蒙地监狱,狱卒田甲经常欺辱他,韩安国说:“死灰独不复燃耶?”,田甲说撒泡尿浇灭它。
不久韩安国被释放并做了更大的官,田甲便光着身子向韩安国求饶,韩安国并没报复他。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6桑田沧海【成语故事】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
四年级成语故事

四年级成语故事故事一,画蛇添足。
从前,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非常擅长画画。
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蛇的作文,要求学生画一幅与作文内容相关的图画。
小明非常兴奋,他拿起画笔,开始勤奋地作画。
他画了一个漂亮的蛇身,但他却觉得画得还不够好,于是他在蛇的身边又加上了四只脚。
当他拿着画去找老师时,老师笑了笑说,“画蛇添足,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小明听后才明白,原来画蛇添足是指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他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后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故事二,井底之蛙。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口井,住在井底的蛙儿们天天盼望着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一只从外面跳进井里的大蛙听到了小蛙们的呼唤,他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美丽。
可是小蛙们并不相信他,他们认为井口就是整个世界的边界,外面的世界根本不存在。
大蛙无奈地离开了井底,而小蛙们却继续过着狭隘的生活。
后来,一场暴雨使得井水暴涨,小蛙们才明白了外面世界的广阔。
他们感叹自己原来一直以为的世界只是井底的一隅,他们懂得了井底之蛙的含义,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和无知。
故事三,掩耳盗铃。
有一个村子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村子里的铃铛突然失踪了。
村民们四处寻找,却找不到铃铛的踪迹。
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听到了铃声,大家都不相信他,认为他是在说谎。
后来,一个聪明的村民提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可以让小孩子再次听到铃声,而其他人掩住耳朵。
于是大家都按照他的方法做了,结果小孩子再次听到铃声,其他人却没有听到。
原来,小孩子之前说的是实话,而其他人却因为掩耳而错过了铃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指因为自己的主观臆断而忽视了真相,而导致了错误的判断。
故事四,守株待兔。
有一个农夫,他非常懒惰,整天只知道在田地里守着自己的株苗。
有一天,他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株苗上,结果不仅株苗被撞倒了,兔子也死了。
农夫非常高兴,因为他觉得这是天赐的好运,可以吃兔肉了。
可是过了几天,他发现株苗又长直了,原来株苗并没有死,而且还长得更好了。
四年级经典成语故事

四年级经典成语故事四年级经典成语故事篇章如下:1. 画蛇添足从前有个村庄里住着一位画家,他非常擅长画动物。
有一天,他在画布上画了一条非常逼真的蛇,蛇的眼睛、鳞片、甚至蛇舌都画得栩栩如生。
但是当画家画蛇的时候,他突然不知道该画什么样的背景。
于是,他想在画中加一些树木来丰富画面。
可是画家心想,如果画里有一棵树,蛇就会爬上去,画就变得不自然了。
于是他用画笔给蛇的脚画上了几条斑点,使它看起来像蛇上长着的似的。
然而,这种增加被称为“画蛇添足”。
2. 守株待兔很久以前,有个农夫种了一片蔬菜园。
一天,他在园子里发现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因为不小心把自己的脚卡在了一个树桩上。
于是农夫觉得这只兔子再也跑不了了。
他心里盘算着,兔子脚上的肉会很好吃,于是他决定把兔子带回家宰了。
然而,就在他转身的瞬间,一只大黄鹂飞到了树上,兔子因为害怕大黄鹂的突然出现,使出全力挣脱了脚上的树桩,转眼间便消失不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的人是不会成功的,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3. 马到成功古代有一位将军名叫曹蕤,他的军马都非常英勇善战。
一次在激烈的战斗中,他的马表现出色,不仅勇猛,还能迅速判断敌人的位置。
因此,曹蕤所率领的队伍取得了极大的胜利。
他们用英勇的战斗换来了不少土地和荣誉。
所以人们说他马到成功,也就是指在关键时刻,他的马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曹蕤取得了成功。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关键的因素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4. 纸上谈兵有一天,一群年轻人在一起讨论战争的策略。
他们并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战争,只是通过书籍和文章上的知识来谈论。
虽然他们将事情认真地分析和讨论,但他们只停留在纸面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实践过。
后来,当他们面对实际情况时,他们无法将纸上的想法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所以人们说,他们纸上谈兵。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了解和解决问题。
5. 掩耳盗铃有一个人,他贼心昭然,常常偷窃别人的财物。
有一天,他听说有个铃声非常好听,于是他想偷走那口铃。
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5篇

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5篇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欢迎查阅。
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1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
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躬着身子插秧。
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可躲避,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起往下淌。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
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
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
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
他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还不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蔓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一大截。
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一跃而起开始忙碌起来。
傍晚,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
他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什么?你……”宋国人的妻子大吃一惊,她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
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
阅读心得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愚蠢的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2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52、塞翁失马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
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
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
”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
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
”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
”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
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53、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
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
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54、安居乐业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
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
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5、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注释]反:推及,推论。
[提示]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56、班门弄斧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头砍削木器,所以人们认为在他的门前舞弄斧头是不自量力的行为。
明代诗人梅之涣讥讽在李白墓前题诗的人,写过这样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
1、胸有成竹: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她就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就是春夏秋冬,也不管就是刮风下雨,或就是天晴天阴,她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
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
可就是文与可照
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
她一会
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
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就是她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
接着,电闪雷鸣,眼瞧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
人们都纷纷往
家跑。
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
她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瞧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她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
她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
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
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
记在心头。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与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
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与在明净的月光
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她都摸得一清二楚。
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与可说: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意思】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近义词】心中有数
2、杏林春满: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与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她虽然医术高明,但就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她的宅旁种植杏树。
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
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
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就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就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
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
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
这样
一来,正就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奉更就是闻名遐迩,颂声载道。
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
后来人们又
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
术的高明与高尚的医德。
【意思】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经常用“杏林春满”。
【近义词】誉满杏林
四年级下册:
1、手不释卷: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她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
总就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
”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孙权说:“您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就是要您去研究学问, 而只就是要您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您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就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您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意思】读书瞧书入迷,手不舍得松开书,形容勤奋好学。
有时也比喻十分喜爱。
2、鹏程万里:据《庄子·逍遥游》记载,在遥远的北方,有块不毛之地,那里有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名叫天池。
天池里有一条鱼,其身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
鲲变为鸟,就就是鹏,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开双翅,宛如遮天的乌云。
大鹏鸟乘着旋转的狂飙盘旋向上,搏击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乘着旋风一下子就可以飞出九万里。
沼泽中有只小小的雀儿,瞧见大鹏在高飞,不以为然地笑笑说:“它将飞到哪里去呢?我跳跃飞腾,悠然向上,不过几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自由自在,这也就是极得意的飞行啊。
它将飞到哪里去呢?”
【意思】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
比喻前程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