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教案一:《游褒禅山记》阅读分析与写作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短文《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掌握关键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3.分析短文内容和结构;
4.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熟悉《游褒禅山记》的内容;
2.分析文中关键句子和段落的意义;
3.提取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1.理解古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义;
2.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教学准备:
1.课文材料《游褒禅山记》;
2.学生读本和学生练习册;
3.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
1.通过提问和诱导,激发学生对山水之美的兴趣;
2.引入《游褒禅山记》的内容和背景。
第二步:导读课文(10分钟)
1.学生阅读课文《游褒禅山记》;
2.学生分段理解,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3.全班共同解答问题和讨论。
第三步:词汇解析(10分钟)
1.教师解释和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关键词;
2.学生跟读和读词。
第四步:分析句式和修辞手法(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2.学生尝试解析句子并找出例子。
第五步:总结思考(10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讨论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2.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第六步:写作练习(20分钟)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讨论思路,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写作;
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3.学生交换作文,互相评改。
第七步: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
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
1.1 教学目标
1.1.1 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1.1.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1.1.3 领会文章的主旨,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1.2 教学内容
1.2.1 课文朗读与翻译
1.2.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1.2.3 探讨文章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感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2.1 教学重点
2.1.1 课文的理解和翻译
2.1.2 文章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1.3 文章哲学思想的阐述和人生感悟的启示
2.2 教学难点
2.2.1 文中生僻词汇和古汉语句式的理解
2.2.2 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教学方法
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阐述哲学思想3.1.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小组讨论
3.2 教学手段
3.2.1 多媒体教学:PPT展示、视频资料、图片素材
3.2.2 纸质教材:课文原文、注释解析、相关阅读材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
4.1 教学准备
4.1.1 教师备课:研究教材、准备讲解内容、设计教学活动4.1.2 学生预习:阅读课文、查阅注释、预习作业
4.2 教学过程
4.2.1 课堂导入:简介作者、背景和课文内容
4.2.2 课文讲解:逐段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讲解
4.2.3 修辞分析: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2.4 哲学探讨:解读文章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感悟
4.2.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小组讨论
4.2.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知识归纳教案理解简单的文言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知识归纳教案理解简单
的文言文
教案一:《游褒禅山记》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游褒禅山记》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2.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能够表达对文言文的基本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
1. 熟悉《游褒禅山记》的大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准备
1. 课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2. 展示工具(投影仪、黑板等);
3. 语文笔记。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导入和预习(10分钟)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事先播放一段与山水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山水的联想和想象。
然后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课文《游褒禅山记》,预习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你了解过褒禅山吗?它有什么特点?
2. 想象一下,在褒禅山上游玩的感受是怎样的?
3. 如果你去褒禅山,你会做些什么呢?
第二步:整体阅读(15分钟)
1. 分发课文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注意抓住大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语调;
3. 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第三步:理解关键内容(15分钟)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关键内容:
1. 简要概括课文的大意;
2.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段落;
3. 解释生词和短语。
第四步:分析文言文的特点(10分钟)
让学生讨论文言文的特点,例如句子结构、词汇用法等。
第五步:品味文言文之美(15分钟)
1. 让学生尝试写一段自己的游褒禅山的经历,用文言文写作;
2. 学生相互交流作文,欣赏和评价对方的作品。第六步:小结和反思(5分钟)
1. 教师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在本课中的学习成果;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__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__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教学重点】
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任务:
1.翻,梳理“其”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本课所有“其”的句子,分类整理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附在相应义项后;
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目的2、3
教学难点:
目的1、4。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
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
1.1 教学目标
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
课文简介:《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悟。
文学背景:了解韩愈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游记文体的特点。
词语解析:学习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古文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主题思想:探讨文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游褒禅山记》的文意和主旨,理解韩愈的文学风格。
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古文句式和用词。
分析韩愈的文学创新和影响,探讨游记文体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将哲理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特点。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文中的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生动展示课文内容。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学术文章,拓展学生视野。
作业与测试:布置适量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
4.1 教学安排
课时:本章节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在作文课上集中练习了“感受生活—描写生活”这一专题,其实在古文中不乏这样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写生活的典范散文。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所以世人称为“王荆公”。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划线词注音释义是否正确?请在括号里作判断。
A 褒禅山(bōushán,即华山)亦谓之华山()
B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ong,坟墓)也()
C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ao,深远幽暗)然()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4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11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记,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本文它一篇游记。那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1.作者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篇一: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公开课】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
(《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
是一篇什么?(游记)。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
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
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
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
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
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
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3篇)
关于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名”“进”“观”“道”“以” “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和文言特殊句式。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治学与处世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句中的含义和用法。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三、书目推荐
苏轼的《石钟山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古典文学中具有哲理性的姊妹篇。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但在思想内容上又各异其趣,在行文构思上又各呈其妙。你想知道“其趣”在哪里?又“妙”在何处吗?那就去看看《石钟山记》,去品品蕴藏在文中的跨跃千年时空而不衰的道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新课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主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精选6篇)
教师上课之前,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就叫做教案。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大家可以参考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
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他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1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3篇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1
【课前梳理】
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强认识的地方,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准备进行讲读,计划来两课时完成。
准备教授的内容:
1、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个人准则”。因此上《游褒禅山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2、《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3、与《兰亭集序》的比较:
《兰》尽兴而悲(重在情感)。
《游》败兴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说明,无论是尽兴还是扫兴,都可以对人有所触动,都会使人有所收获,从而可以引申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样会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样观万物而有得。
4、与《赤壁赋》的比较:
《赤》(客)触景生情;(苏)取景论理──事简议多。
《游》依事说理(缘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赋》没有来得及进行,挪到此课中来。)《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篇1
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游褒禅山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游褒禅山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掌握其意义;
(3)了解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领会游览名胜古迹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 《游褒禅山记》全文的背诵与默写;
2. 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3. 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其写作意图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
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文本中描写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3. 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阐述《游褒禅山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3)激发学生对名胜古迹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查找并解释文中遇到的生僻词语、句子;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
3. 课堂讲解:
(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2)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解释其意义;
(3)阐述文本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
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
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
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
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
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对照译文,辨析疑难)
1、第一段:
⑴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一、本课学习目标:
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二、释题:
游褒禅山记:游:游览褒禅山:地名“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修饰,而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果,因为
8.夫夷以近而,并列
9.不随以止也承接
“而”字的用法:
1.而卒葬之承接或递进
2.而记游者甚众因果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并列、因果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递进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转折
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递进
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文体知识:
[记]:本文属于游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
志—志向(决定作用)
力—力量(能力、毅力)
物—外物(辅助条件)
结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第四段:重点词句
后世之谬其传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没有人/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尽,完/说,动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求学的人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8、而余亦悔其之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代词,它,指洞壁
11、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Leabharlann Baidu欲出者
13、吾其还也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以”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2.由山以上五六里而,往
3.余之力尚足以入用来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
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果,因为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更
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责怪,埋怨
译文:华山洞的下边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沿山路而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四、正音:
褒bāo禅chán山始舍shè卒zú葬之庐冢zhǒng音谬miù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转折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因果
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
3、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无“花”字,后来有了“花”字,“花”“华”分家,“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二)、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
问其深形→名,深度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代词,它,指洞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他们,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第二课时
(三)、第三段:重点词句:
于是予有叹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不平常/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达/帮助
至于幽暗昏惑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对于/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_名_、山之_寺_、山之_洞_、山之__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译文: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叹那些古籍的不复存在,后世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无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选取的缘故。
第四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五)、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译文: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与体力,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还有谁会讥笑他呢?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内容
备注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了解文言虚词“其”“以”“而”的不同用法。
【重点难点】
1、文言文的背诵以及文言知识的总结。
2、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和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有穴xué窈yǎo然怠dài而欲出咎jiù其欲瑰guī怪相xiàng之
深父fǔ胜shēng道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动,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是阳:山南水北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六、结构板书:
附:文言虚词用法
“其”字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