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教案一:《游褒禅山记》阅读分析与写作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短文《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关键词汇的意思和用法;3.分析短文内容和结构;4.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熟悉《游褒禅山记》的内容;2.分析文中关键句子和段落的意义;3.提取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义;2.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教学准备:1.课文材料《游褒禅山记》;2.学生读本和学生练习册;3.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1.通过提问和诱导,激发学生对山水之美的兴趣;2.引入《游褒禅山记》的内容和背景。
第二步:导读课文(10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游褒禅山记》;2.学生分段理解,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3.全班共同解答问题和讨论。
第三步:词汇解析(10分钟)1.教师解释和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关键词;2.学生跟读和读词。
第四步:分析句式和修辞手法(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2.学生尝试解析句子并找出例子。
第五步:总结思考(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讨论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题;2.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第六步:写作练习(20分钟)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讨论思路,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写作;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3.学生交换作文,互相评改。
第七步: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游褒禅山记》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古文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同时,通过教学,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十四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

朗读正音
1、庐冢( zhǒnɡ ) 2、今言“华( huā)”如“华( huá)
实”之“华( huá )”者 3、盖音谬( miù)也 4、有穴窈( yǎo)然 5、则或咎(jiù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ɡ)之 7、何可胜(shēnɡ)道也哉 8、王回深父( fǔ )
理清思路
结 构—— 一 (1-2):记叙——游山经过。 二 (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 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 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 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 的态度。十六年后(1070年), 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 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 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 点是一致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名__、山之_寺__、山之_洞__、山之_碑__。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 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 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后洞
慧空禅院慧空禅院
华山洞 (华阳洞、前洞)
泉水
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起名。 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为,是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断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摘要:《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紧密相扣写作方法,《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2.这些游记共侧重是什么,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板课题)《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紧密相扣写作方法二、认识所阐发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折不挠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道理明白这两者当今改革开放代借鉴义三、掌握各、极、观、、其等言词多种含义;辨析些词性活用情况;学习判断句两种形式教学设想、即事明理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难也是重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呼应关系力讲得透辟二、让学生利用课释使用工具己串讲翻译必要教师进行拨、难培养学能力三、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系言思考下曾出现义和用法使反复巩固温故知新教学数三教教教学要作者和课简介串讲1、2两段敦学步骤、导入新课1.初我们学哪些用言写作游记?《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2.这些游记共侧重是什么?抓住景物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板课题)这游记与我们学那些游记不它不重表现山水美而是记游基础上用酣畅笔墨进行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引子说理才是全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二、简介作者及课这课写是次能尽兴游览作者深感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东西可是作者却据得出两深刻启示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景色常常艰险、遥远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才能己无悔不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高深学问还是创建宏伟事业都必须以折不挠精神完成己愿二是由古代献散失代以讹传讹学人们对学问必须深思慎取这两都是值得借鉴王安石生从政、治学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他宋神宗作宰相认准了变法国有利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国十世纪改革王安石学上也是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风主张应有补世他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唐宋八独树帜了作者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这游记体散所蕴含深三、课预习对照释细课1、2两段借助工具弄懂疑难词四、讲1、2段()指名朗、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学回答或由教师拨重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词多义1.卒①死卒葬②终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卒(《赤壁战》)2①碑整其漫灭②独其、③华美、有彩饰舍其轩(《公输》)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方法策不以其道(《马说》)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乐②至多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战》)词性活用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动词始舍其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动词名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动词而莫能名者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动词游者亦不能穷也者也表示判断两种形式①表示单纯判断者前是主语者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庐也廉颇者赵良将也②表示因关系复合判断者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者以先国急而私仇也(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1.概括这两段段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提示记叙游山见闻和主要使用了记叙表达方式2.游记般要写出景物方位使者印象产生空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洞方位提示禅院距华山洞五里西面因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华山洞西面余步地方因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华山洞路上看见;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前是相对洞而言;洞华山洞北面五六里地方因华山洞华山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3.1段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提示写仆碑是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探究事理充分体现了他思深探精神也是面议论提出深思慎取依据4.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较详细地写了洞特及游洞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平旷与洞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洞而记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浅与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其见愈奇欣喜与出洞因不得极夫游乐懊悔相比作用是二部分议论作铺垫(三)全班朗课两遍五、布置作业1.将出现有其句子全部出并归类整理2.预习3、4、5段借助课及工具试口译二教教学要、指导整理其几种用法二、讲课3、4、5段教学步骤、检作业其有二十处多致可分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那那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人称相当我、我们、己⑤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难道如其孰能讥乎二、讲课3、4、5段()指名朗、口译3段重掌握如下词、句词多义1.观①观察、看古人观天地②景象非常观③建筑物种g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王忠肃公翱事》)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难(《赤壁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种蔑称南抚夷越(《隆对》)4.相①助、辅佐xg无物以相②宰相、丞相x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战》)③相xāg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古今异义非常义不寻常、非般是两词如非常观不现代汉语表程副词虚词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以故其名曰褒禅②用、拿无物以相作连词用相当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句子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人可讥省略了而不至类话翻译要补出否则思不连贯(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段着重写什么?提示写游褒禅山心得体会抒发己感想即句所说有叹②这段可分几层思?你对作者所说道理如何评价?提示五层思①用叹紧承上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立论标准从思深和广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原因③拿世人避难就易古人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系⑤强调只要尽了己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也可以无讥、无梅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境地如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客观条件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唯物主义观又强调了志这主观因素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志虽然不能达到目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辩证观作者这儿所论述既是游山所得又是治学处事理也是成就切事业道这对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启发三、讲4段()指名朗、口译重掌握如下词、句词多义1.悲①感叹、叹惜余仆碑又以悲夫古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且曰若毒乎?(《捕蛇者说》)2.胜①尽ēg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ēg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g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g终不能加胜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词性活用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动词世谬其传2.传流传下动词活用名词世谬其传(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段作者表达了怎样观?这观是怎样生发出?提示作者认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己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谨慎地采取其合理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东西这观无疑是正确作者从段有碑仆道其漫灭想到古不存从音谬想到谬其传情况不可胜道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结论逻辑十分严密四、讲析5段这段是补叙交代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并署名思考游者姓名没有出现正里而是记这段这样写有什么处?提示能使行简洁避免横生枝节五、全班齐3、4、5段六、布置作业1.思考练习出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相照应句子并试行编写记叙与议论部分前系对照表2.完成课练习三、四二教教学要理清课前两部分系弄清叙议如何有机结合、问题讨论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系?(试从①渡衔接;②两部分上前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系这三方面思考)提示①两部分使用了渡句二段句不得极夫游乐开启下三段句是余有叹焉紧承上领起全段使前衔接渡然②上前呼应思贯通起照应作用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甚寒问其深则游者不能穷、而记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俱出;可讥和人咎;己有侮和悔其随;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不存和其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记叙正是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深化是从具体事物悟出含有哲理感想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共都必须具有折不挠志和深思慎取态充分讨论基础上指定人到黑板上写出己编订前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学补充订正二、指名人报告完成练习三情况(不仅要指出哪词与其他几不还要说明各作何释)组观A与C作观察、考察讲动词gā;B与作景象讲名词gā;思是建筑物种g二组名A、B.C作命名讲动词D思是名称、名义名词三组A、D作碑、讲名词;B、C作讲名词;E思是掩饰动词四组B、C、D作寻、讲动词A思是探究、思考动词四、指名三人报告完成思考和练习四情况(人加标人翻译人指出主要观每人完成让学们讨论质疑)参考答案加标者已矣;绘画也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巧且华不适用器也;不容其亦若是乎?否也可已也勿先其可也翻译而且所谓事(是)定要有益社会罢了;所谓修辞(就)像器具上面雕刻和绘画如(光是)花巧而且华丽不定适用;如适用也不定花巧而且华丽总以适用根以雕刻绘画作它修饰罢了不适用不是制造器具;不加修饰那结也像这样吗?不是但修饰也不是可以不顾(只要)不(把它)放首要地位就可以了主要观要以容主但也不能不顾形式.。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8课文说明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
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个性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一、导语: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二、简介作者并解题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关于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名”“进”“观”“道”“以” “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和文言特殊句式。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治学与处世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句中的含义和用法。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三、书目推荐苏轼的《石钟山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古典文学中具有哲理性的姊妹篇。
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但在思想内容上又各异其趣,在行文构思上又各呈其妙。
你想知道“其趣”在哪里?又“妙”在何处吗?那就去看看《石钟山记》,去品品蕴藏在文中的跨跃千年时空而不衰的道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主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壹五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4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11【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记,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本文它一篇游记。
那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1.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划出段落序号、读准字音和停顿2、指名两学生诵读课文,是顺势正音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怠(dài)咎(jiù)好游(hào)仆(pū)碑无物以相(xiàng)之深父(fǔ)3、疏通文意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读也读了,现在就请大家依据课文注释,说说看,文章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好吗?我们分组进行:男生负责一二自然段,女生负责三四五自然段。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1、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2、勾画《高考神梯》3、自制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二、及背景介绍: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
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
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
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
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1、阅读课文。
2、理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而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
古往今来,登山的人无数,但记下自己游览感想,记下自己心路历程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所以王安石是善感的,也是伟大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的所感所想。
二、释题:游褒禅山记:游:游览褒禅山:地名“记”是一种文体。
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体特点: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文体知识:[记]:本文属于游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
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
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
改革变法触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接受王安石辞去相位,再任江宁知府。
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至1076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朝廷启用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四、正音:五、课文分析:(一)、第一段:重点词句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多以作者游玩经历中所见所感综述成文,由于散文故事情节性弱行文恣意洒脱加之对文言的厌烦恐惧心理使得高一学生对游记类散文敬而远之。
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深入文本,体会景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感悟文章严谨的行文与作者高尚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提高文言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3、学会用质疑批判的目光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灵
二、疏通文本 字斟句酌为哪般
1、 齐读文章,纠正易错字音
游山——游洞——感叹——感悟 补记
run
动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飞扬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
被誉为“十一世纪的革命家” 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收获呢,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让我们一起
走进《游褒禅山记》。
2、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3、通过导学案检测学生对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实
词采取生问生答的抢答模式
4、教师总结“其”的用法
** lit JK J 却 rhi me 示在 t±± "
八 以—巧**» L L I N dL!也 N tii ■■
C >的ftflYj ■丁白勺 N 白勺
< 3 > HP 用国妊
z 辛* itT 亦M 不晌丹
(斗 m M —人*加"
*.乜,ei C -L * p >
- < 2 >■示兼!IflK ・
“ H HT L£j 于Lt 匕乎〒 "
<
3>谯賀崔卧昉矩4 gr 三质疑探究一一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1、 为什么说《游褒禅山记》不是“合格”的游记散文?
(设计思路:在题解中介绍游记类文体并分析游记类问题的特征后,不难发现 文章“即事说理”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为后面深 入分析文本做准备。
)
预设:其一,文章山水描摹过少
其二,作者半途而废未得风景 其三,议大于叙文体不符
2、 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表现出王安石什么特点?
(设计思路:让学生抓住文本,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预设: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表现出王安石细心谨慎的特点
3、 作者游洞的经历是怎样的?表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游踪,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能结合生活谈自
己感想)
*0 平犷
・7 -电巴蚌黑甚众居河[他辭者沪避难就轻
1
预设:往洞里走愈深愈难其见愈奇。
而随洞深入,题记者少,乃至加少。
这种情况又表现出无限风光在险处的人生规律,而人们往往是“就难避轻
4、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志”“力”“物”?
(设计思路:通过分析王安石的感叹总结古之学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人成功的原因)
志:志向
成功「力:能力尽志无悔
物:外物------ - ---------
—
预设:有志一一能力一一物相三者结合才能真正达到险峰,但作者强调的其实不是志而是尽志,尽志无悔
5、王安石提出“尽志无悔”有什么深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应当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生平更能体会作者抒情议论的由来,更好把握作品的深意,明白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为变法尽志无悔的大无畏精神。
)
预设:纵观王安石一生,大半生致力于改革变法事业,其实他对事业成功与否并无完全把握,因为事情的成功是内因和外因的组合,外物的影响毕竟存在的。
但在北宋内外交困的情况下,1058年毅然向皇帝上万言书提出革新的主张,1070年任宰相全面推行熙宁变法,因触碰大家族大官僚利益受到保皇派反对,虽后来司马光尽废新法,王安石郁郁病逝,但他“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却是为世人所景仰。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知其不可为而为的不悔精神恰恰是这种执着精神的反应。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其实就是个人勇往直前无畏浮云的政治宣言。
6人的一生该怎样做才可能尽可能地做到“无悔”?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经历谈谈曾经有过的“悔”,再畅谈未
来应该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教师做相关的点评并补充相关的名人名言及时事素材)相关素材::
(1)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正因为诗人有着不畏万难不惧风浪的精神品质才拯救了中华民族命运,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着目标奋斗才不枉此生不负苍生。
(2) 苔.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又那么渺小,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
但是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毫不自惭形秽,在逆境中有勇气实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3)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
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7、同游者有几人?他们有记游之文传世吗?这又说明王安石与他们有何区别?
(设计思路:结尾补叙了同游之人,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深入思考体会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恰似无关紧要之笔却尽显人格风采)
预设:有4人,未有此次游褒禅山记的游记,说明王安石懂得反思总结。
四、感悟人生一一绝知躬行尽志无悔
悲伤的十月里李咏将无尽欢乐留给我们后撒手而去,金庸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留给我们后驾鹤归西,生命易逝,但又何妨,且行且珍惜。
勤勤
恳恳耕耘属于自己的土地,尽自己努力向前挺进,大树有大树的挺拔,小草亦有小
草的清新,尽志方无悔,人生才无憾!
【作业布置】
1、完成《一遍过》知识梳理
写一篇字的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