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土地政策归类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

中国近代现代史土地政策整理1.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内容:A.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C.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根本无法实施。

③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略封建主义经济范畴。

2. 民族资产阶级:(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但不能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并且打击封建势力不够彻底,所以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1924.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3.中国共产党:(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1931.春):目的: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目的:为巩固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课件 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课件  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

D.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
习题巩固
3.下面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化表(部分)。
C 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978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粮食总产量(万吨) 30000 35343 38728 40712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材料解析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原创)
材料一
习题巩固
图1《天朝田亩制度》
图2 红四军在平原县城书写宣传墙标
(1)“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
谁就会赢得农民。”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判断哪
一幅图“赢得了农民”,并简要说明理由。
图2;理由:土地革命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巩固了农村革命
B. 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D. 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习题巩固
2.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
“三农”工作。以下关于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法
正确的是
A.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C
B.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
彻底摧毁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政策
知识梳理
事件 时间
内容
实质
影响
人民 公社化
运动
将规模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 合并为规模大的农村人民公 盲目追求公有化
- 社,生产队和社员的部分财 程度,掀起“共 1984年 产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即 产”风,向共产
“一大二公”,在分配上搞 主义过渡。 平均主义,大办公共食堂, 吃大锅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开始的年代: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2、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几次主要侵华战争和条约。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4、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5、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概略了解:只有一个资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6、中国近代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7、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分配,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天下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绝对平均分配方案;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8、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及其与新三民主义的比较。

民族主义提出反帝要求,民权提出“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三民主义核心:创立民国9、辛亥革命主要历史意义:推翻5000年封建专制10、清朝统治结束的年代和标志性意义:1912,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结束11、被称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人物:陈独秀(《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李大钊(中国第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胡适;鲁迅1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间、政治基础:1924-1927;新三民主义13、八七会议的意义:枪杆子里出政权;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1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的意义:开辟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革命道路15、抗日战争中的几次大捷: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16、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时蒋介石集团政策的转变:“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17、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四大国:英美中苏19、1946年初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争论的焦点: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20、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发起的全国性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辽沈,淮海(歼灭和改编敌军人数最多),平津2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195622、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土地政策的纲领或主张(1840—1990)

中国近现代史——土地政策的纲领或主张(1840—1990)

中国近现代史——土地政策的纲领或主张(1840—1990)[知识梳理]一、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1、代表: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2、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以“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原则,每户留足余粮,其余归圣库。

3、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因而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

二、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1、代表:三民主主中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2、内容: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

3、评价: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三、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或纲领(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作用:使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2、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1、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作用:极大地调动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提供可靠保证。

(四)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四步曲(1949——1990)1、土地改革(1950——1952)①主要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不同时期的土地问题_毙考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不同时期的土地问题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不同时期的土地问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

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不同时期的土地问题: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不同时期的土地问题
1.《天朝田亩制度》:根本否定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
2.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耕者有其田),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难以发动广大农民群众。

3.井冈山土地法: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4.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保护了中农利益不受侵犯。

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5.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使广大农民减轻了负担,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团结地主抗日。

6.解放战争时期《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推行的土地改革:将减租减息改变为耕者有其田,标志着由削弱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剥削转变。

为革命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物质基础、阶级基础
7.新民主主义时期(1949-195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更加全面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转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近现代以来的土地政策

近现代以来的土地政策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无产阶级 (中共)
关系
评价
含义
土地革命(路线) 内容
(1927-1937)
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基பைடு நூலகம்路线
(1937—1945)
目的 内容 意义
目的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土地法大纲》
内容 性质
意义
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 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 命”纲领,也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要实现的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 性质。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革命斗争缺乏群众 基础,反映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也表明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 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 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使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 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为夺取抗战胜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开明地主,提高农民生产和抗战的积极性; 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对地主阶 级既限制又联合);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积蓄了力量;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 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在解放区实行土改,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2019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基政治知识:毛概-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变迁

2019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基政治知识:毛概-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变迁

2019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基政治知识:毛概-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变迁土地制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各项制度中的重要一环,近代史上,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要要想解决好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是首要问题,土地制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之下,我国在近现代史上的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土地制度,而土地制度的变迁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毛概部分也时常出现,这里通过对不同时期土地制度、土地政策的梳理,以帮助学员掌握相关考点。

1.近现代史上不同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1)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虽然前期共产国际提出了一些土地政策,但这些政策脱离中国具体实际并没有得到推行,自1926年往后,农民开始了打土豪、分田地、反地主等做法,并延续到了土地革命时期。

(2)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土地革命,并且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这一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这一时期处于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时期,为了实现全民族抗战,对抗日本侵略者,我们需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因此在这一时期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土地政策,开始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双减双交)”的政策,一方面可以保障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从而保障地主的权益,联合地主抗日;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抗日的积极性。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根据1947年颁发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剥削制度的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这些政策也能够调动农民进行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从而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近代史土地政策的演变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过程,涉及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土地政策的变迁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本文将就近代史土地政策的演变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清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为封建农业经济,老百姓多为小农,土地所有权分布极不平等。

地主阶级占有大片土地,农民只能靠佣工、负债或租种来生存。

土地在封建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晚清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土地革命势头逐渐增强,清政府开始尝试一些改革措施,如百姓地地赋灾、地公法等,但效果有限。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取而代之,土地政策也有了新的变化。

孙中山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号召农民占有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

由于时局动荡,内战频发,农田开垦工作受阻,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随后,孙中山去世,中国进入了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等人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方案,但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土地政策有了重大转变。

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农民获得了长远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改革结束了农民长期受压迫的历史,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此后,中国陆续实行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如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

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土地政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国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实行户籍化管理,鼓励农民通过经营提高收入。

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

随后,国家又推动了土地流转经营、农村土地整治等政策,加快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至今,中国土地政策仍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需要,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

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朝时期的封建制度、民国时期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现代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清朝时期,土地政策主要体现为封建土地制度。

土地是由封建地主集中占有和控制的,农民只是土地使用权的享有者,而无法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这种封建制度限制了农民们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农民的贫困。

民国时期,土地政策取得了一些进展。

政府开始推动土地改革,试图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国民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法规,如《农民土地法》等,鼓励土地承包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这些政策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土地政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变革。

农村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引入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承包租赁等新特点。

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封建制度到土地改革再到现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今后,随着中国农村发展的不断深化,继续完善土地政策将是重要的任务之一,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近代史纲要——农村土地政策

近代史纲要——农村土地政策

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中 富农 农, 发展互助合作,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 雇农/贫下中农/中农阶层 削
政策 消灭地主阶级,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实行农民的土地私 有制 限制富农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 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地主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生活、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 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利益 农民交租交息 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 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不侵犯中农土地 继续土改,把新解放区的土地分给农民,在大陆消灭地主 新解放区土改的过程中,保存富农经济 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 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他生产资料 农业合作化的同时,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 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
时期
农村阶级路线
阶层 地主阶级 富农 雇农/贫下中农/中农阶层 地主阶级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 者,消灭地主阶级
抗战时期
富农 雇农/贫下中农/中农阶层 地主阶级
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富农 雇农/贫下中农/中农阶层 地主阶级 富农 雇农/贫下中农/中农阶层
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翻身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作用 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相关文献 《井冈山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调动广大农民抗日积极性, 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边 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放, 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 《五四指示》 《中国土地法大纲》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

中国近代现代史土地政策整理1.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内容:A.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C.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根本无法实施。

③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略封建主义经济范畴。

2. 民族资产阶级:(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但不能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并且打击封建势力不够彻底,所以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1924.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3.中国共产党:(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1931.春):目的: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目的:为巩固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土地改革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土地改革政策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等等。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的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吴迪或少地的农民。

2016考研政治揭秘!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土地政策?

2016考研政治揭秘!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土地政策?

2016考研政治揭秘!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土地政策?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和土地法,各位2016考研的考生要重点关注,这是可以出选择题,也可以出材料分析题的。

我们需要从宏观的层面,作为专题内容来分析备考。

下面文都考研政治辅导老师给大家梳理一下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以及制定的土地法和文件。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这一时期有两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的内容不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其做法是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

《兴国土地法》做了修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这是个临时的土地政策,为了团结抗日的人群,为了扩大抗日的力量。

这种土地政策依然存在剥削。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①1946年《五四指示》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近代史 土地政策归类49年前

近代史 土地政策归类49年前
1947年7月至9月
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
这个大纲指引着封建制度下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实行这个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的积极向,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5月4日
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根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革命的中心工作的变化。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
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此后,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辛亥革命
1905年11月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同盟会机关报《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井冈山土地法
1928年12月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偶有、禁止徒弟买卖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1929年4月
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其地主阶级的土地”。
中国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相关知识点总结

近现代史纲要土地政策的发展变化

近现代史纲要土地政策的发展变化

1、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1、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2、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

1、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3、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1、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2、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1、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2、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禁止土地买卖。

3、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4、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2、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3、这两个土地法有两个共同点:第一,都是消灭封建的土地制度;第二,农民对分到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1、毛泽东和邓子恢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2、土地分配的方法是: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一考点是历来是考试的重点,出题角度较多,客观题或主观题都有可能。

因此,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扎实掌握。

下面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王老师就这一考点为同学们做一个详解。

一、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3)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3)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强调注意两点:(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高频考点:各时期土地政策

高频考点:各时期土地政策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1.颁布的土地法1.“井冈山土地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局限: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法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2.“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意义:相对于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一个原则性的修改,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2.阶级路线(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4.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的原因1.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土地问题。

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5.意义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基本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意义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1.纲领性文件1.《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2.《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2.原因1.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附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附录

解放时 期土地 革命
1Hale Waihona Puke 471947《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48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 决议(草案)》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的决议》
“一化 三改时 期
1951 1953
措施整理 意义 我党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 获得土地的权利 保护了中农和富农利益
共产党关于土地问题的措施整理 时期 时间 1928 第一次 土地革 命 1929 1931 1931 1946 名称 《井冈山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 《中国苏区中央局通告》 内容 1.没收一切土地;2.土地所有权归政府,禁止买卖 提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确立了废除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目标和任 务; 农民已分得的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可自主租借买卖 农民不仅要取得土地使用权,还要取得土地所有权
1.在政治上,农民翻身后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提高,对我党更加信任 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2.在经济上,农民从封建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提高,农 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3.在军事上,解放战争有了巩固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为 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群众基础
农村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和经营的历史性转 变,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
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政策;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 由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 过渡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土地制度, 实现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 提出土改基本原则:1.必须满足贫雇农要求,这是最基本 任务; 2.必须坚决团结中农 提出土改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 消灭 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要求按照自愿和互利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
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农村合作化运动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中国农村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
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
农村合作化运动
1953年12月
新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根本好转,党和人民面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任务,需要把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同时,农村土地改革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形式。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
辛亥革命
1905年11月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想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土改运动的发展表明,解放战争在胜利推进的同时,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深入发展。经过这个运动,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1931年2月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德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阶级路线: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再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减瘦。
井冈山土地法
1928年12月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偶有、禁止徒弟买卖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1929年4月
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其地主阶级的土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调的弊端,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和土地的潜力。
实行这个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的积极向,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5月4日
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根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革命的中心工作的变化。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
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此后,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相关知识点总结
时间
背景
文件内容Βιβλιοθήκη 意义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第一,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第二,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第三,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又一同船,有钱同使,无处不均与,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进步性: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它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绝对平均的社会,是不切实际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指引下,根据地开展了热火朝天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减租减息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
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他们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农民要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
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 地或少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 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以来
人民公社化,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加上高度集中的劳动方式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约束。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制。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47年7月至9月
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
这个大纲指引着封建制度下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