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建筑美学

合集下载

2024年关于桥的美术教案

2024年关于桥的美术教案

2024年关于桥的美术教案鉴赏课《桥梁美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九课《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的第二部分“桥梁美学”。

具体内容包括:桥梁的历史发展、桥梁建筑的美学特点、桥梁艺术的价值体现。

着重分析教材中给出的案例:赵州桥、悉尼歌剧院、南京长江大桥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梁建筑的历史发展,理解桥梁建筑的美学特点。

2. 培养学生从美术角度欣赏桥梁建筑,提高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桥梁艺术的价值,激发他们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桥梁建筑美学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桥梁建筑的历史发展、桥梁艺术的价值体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世界著名桥梁图片,让学生说出桥梁的名字和所在城市,引发他们对桥梁建筑的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桥梁的历史发展,引导学生关注桥梁建筑的美学特点。

3. 案例分析:以赵州桥、悉尼歌剧院、南京长江大桥为例,分析桥梁建筑的美学特点。

4.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从美术角度评价教材中的桥梁建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5.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案例,讲解如何从美术角度欣赏桥梁建筑。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座自己喜欢的桥梁,分析其美学特点,并在课堂上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桥梁的历史发展2. 桥梁建筑的美学特点3. 桥梁艺术的价值体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座桥梁,从美术角度进行欣赏和分析。

答案要求:(1)描述桥梁的基本信息(名称、所在地、历史背景等)。

(2)分析桥梁的美学特点(结构、造型、色彩等)。

(3)阐述桥梁艺术的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从美术角度欣赏桥梁建筑,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桥梁建筑美学特点的理解和应用,适时进行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激发他们对桥梁艺术的热爱。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桥梁建筑,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桥梁艺术的魅力。

桥的美学与艺术桥梁建筑的设计与欣赏

桥的美学与艺术桥梁建筑的设计与欣赏

桥的美学与艺术桥梁建筑的设计与欣赏在桥梁建筑领域,桥的美学与艺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桥梁不仅是连接两个地点的工程结构,更是城市景观中的艺术品和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设计与欣赏桥梁时,我们需要关注桥的美学特点,以及其所体现的艺术价值。

一、桥梁的美学特点桥梁作为一种工程结构,其美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的优美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具备流畅而优美的线条。

线条的设计不仅要满足结构上的要求,还要考虑到桥梁所处环境的审美需求。

有些桥梁的线条柔和曲折,给人以温柔柔美的感觉;而有些桥梁的线条则强烈而刚硬,给人以力量与稳定感。

线条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结构上的需求,更是为了营造出桥梁独特的美感。

2. 材质的选择桥梁的材质选择也对其美学特点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座用石材建造的古桥与一座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现代桥梁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

不同的材质可以带来不同的质感和视觉效果,从而给人不同的美的享受。

3. 融入周围环境桥梁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一座能够与自然景观、城市街道、建筑物等相协调的桥梁,将给人一种和谐和愉悦的感觉。

设计师们通过精心的规划和布局,使得桥梁不仅是一座实用的交通工具,更是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桥梁建筑的设计与欣赏1. 设计阶段在桥梁建筑的设计阶段,设计师们需要考虑桥梁的功能性、结构性以及美学特点。

设计者首先要确定桥梁的用途和功能需求,例如是承载车辆还是行人,是穿越江河还是跨越高山。

接下来,设计师需要进行结构设计,确保桥梁在承受荷载的同时保持稳定。

最后,设计师需要注重桥梁的美学设计,包括线条、材质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等方面。

2. 桥梁的欣赏与桥梁建筑的设计相对应,桥梁的欣赏需要我们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待。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桥的线条美感、材质质感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来获得美的体验。

此外,在欣赏桥梁时还可以关注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探索背后的故事与人文价值。

三、桥梁的艺术价值桥梁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仅是一种工程结构,更是艺术的产物。

设计中桥梁建筑美学的体现方式分析 李伟

设计中桥梁建筑美学的体现方式分析  李伟

设计中桥梁建筑美学的体现方式分析李伟摘要:如今,桥梁建筑已经不局限于用作交通建筑物,同时也是一种建筑艺术的体现,作为可用来欣赏的建筑艺术品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对桥梁建筑的设计观赏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对桥梁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其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以及自身的美学性。

接下来,本文就以提高桥梁设计与环境协调的美学性为主要目的,对其设计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设计;桥梁建筑;美学;体现方式1桥梁美学的基本要素1.1设计的均衡稳定美这里强调的均衡,包括对称均衡和非对称均衡。

对称是美学的基本元素,物体的对称均衡性,符合人的生理要求与心理习惯,属于传统的美,这种美极易造成浪费和呆滞。

现代美学中的非对称结构,具有动态感强,不呆板,但需在力学和视觉上保持均衡,但很容易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和不规则感。

所以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对桥梁美学的影响。

1.2设计比例的协调美比例协调是指桥梁各部分的结构比例均衡和谐,包括总体或局部的规模、尺寸协调,但这个协调应首先满足其结构关系和力学原理,在稳定坚固的基础上的协调。

1.3设计韵律美韵律是起伏变化的统称,桥梁的韵律美是通过连续、渐变、起伏、交错的设计结构,来体现其观赏性,来获得韵味和情趣。

2桥梁设计中桥梁建筑美学的体现方式2.1桥梁功能与美观相结合在我国工程界中一直倡导桥梁建设要经济适用,保证安全,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保证桥梁美观,所以桥梁建筑在桥梁设计中的体现要与桥梁建设的功能相结合。

桥梁的主要功能是跨越交通建设中遇到的自然障碍,保证交通的通行,在进行交通桥梁设计时,桥梁结构应该具备稳定、连续以及跨越等能力,保证桥梁功能。

另外注意桥梁建设周围的环境,在桥梁设计中根据周围环境进行设计,保证桥梁的造型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2.2环境协调桥梁建设的施工地点是固定的,所以桥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其他建筑等要构成一个整体景观。

桥梁建筑景观美学与使用功能分析

桥梁建筑景观美学与使用功能分析

桥梁建筑景观美学与使用功能分析在当今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推动着桥梁建设大步向前,桥梁日渐成为各地的标志性建筑,彰显一方文化特色。

造舟为梁,越水其上,桥梁是一个被赋予了连通功能的建筑产物。

而自古山水相依,江河绕川,飞堑处桥贯两岸,衬得江城如画,桥梁又蕴含着无比深厚的景观之美。

通过目前的相关国内外资料查阅,城市桥梁的功能性相对成熟,但与其景观审美的要求仍存在多处契合度不高的问题,如桥梁体态巨大、跨越空间长,桥梁的存在与周围环境极显突兀;桥梁使用材料种类有限,性能较为单调,无法满足艺术设计的灵活需求[1]。

一座桥梁应该实现景观美学与使用功能的协调统一,本文以重庆市东水门长江大桥为例进行分析,了解桥梁关于美学与功能的要求,探索如何在桥梁设计中使桥梁符合景观艺术美与使用功能性双重准则的问题,提高桥梁建筑的使用能力和艺术价值,让桥梁的设计更具地域特色,实现建筑文化的多样化传承,塑造中国桥梁建筑文化自信。

1景观美学的要求1.1景观美学的含义桥梁或横跨于江河之上或坐落在城市路线,承担着重要的交通联结作用,在满足交通需要的同时,更应满足构筑物的审美要求,让桥梁所设之处能与山河共历沧桑,能成为反映不同地域文化和传统的独特景观。

这种美,是结构构型本身给予人们视觉动感的美,而不仅仅是桥梁的静态外形美[2]。

1.2静态之美——构筑景观的艺术构筑景观美是艺术与工程的融合体现,一座桥梁的建设本身就是一处景观艺术的诞生,这种美动态地体现在构筑物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需要设计者从桥梁的力学规律中斟酌每一处线型结构的合理性与适宜性,并根据结构的特异性赋予材料与色彩,让来往的车辆在穿梭中感受一座桥梁构筑的奇特与舒适,江流奔涌之下更显桥梁灵动。

1.2.1线型结构桥梁的外形结构是整个构筑物的审美核心,陈从周教授在《说园》中讲“以静观动,以动观静,则景出”,桥梁的结构美在于车流河流的涌动与桥梁整体结构的动静相衬。

因此,结构要素的合理组合才能形成构筑物的视觉艺术效果。

桥梁建筑环境美学

桥梁建筑环境美学

桥梁建筑环境美学内容提要:在本章内主要介绍桥梁建筑艺术,从美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分别从整体造型、细部处理、主体结构、局部附属等几大方面结合桥例进行分析。

学习的基本要求:1、了解桥梁建筑环境美学2、了解桥梁结构设计要求3、了解桥梁附属结构美学设计同其它建筑一样,人类依靠着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断地将美好的愿望、审美的追求,渗透到桥梁的建筑中,“按着美的规律来建造”桥梁。

我国的桥梁建筑对世界桥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在战国时代就已产生结构较复杂的梁、柱式桥梁(史称“秦梁汉柱”,与当时古老建筑的“秦砖汉瓦”相媲美),是当时世界领先水平的古老建筑技术。

同时中国古桥体现了结构功能和造型艺术的统一,是一些美的规律和法则的浓缩,深刻蕴含着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的风采。

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评价中国的桥梁建筑时说“没有一座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特殊的美”。

我们相信进入21世纪后,随着桥梁建筑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桥梁建筑美的要求将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崇尚。

第一节桥梁建筑环境美学桥梁建筑环境美学,就是研究桥梁建筑的规划布置和结构形式,使其在保持自身独特的美学表现的同时,与各种各样的周围环境条件相互间达到和谐统一。

中国长城的修建,即充分利用了起伏险峻的地势。

现今观之,既有蜿蜒曲折的秀丽,又有雄伟壮观的气势。

桥梁环境美学设计,一般采用的手法有隐蔽法、融合法、强调法。

一、隐蔽法以保持原有自然和社会环境景观为主,将桥梁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即尽可能做到藏桥于景中。

此法主要应用于山区或风景区的小跨径桥梁上。

[扬州瘦西湖五亭桥]:中国石拱桥的美,不仅表现在桥本身,很多修建在名胜风景区的古老石拱桥,与楼、亭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桥楼、桥亭建筑。

由上观之,只见亭而不见桥,融桥于景色中,大型桥梁而难做到这一点。

[意大利利亚托石拱桥]:该桥上设有商店,其建筑风格与周围建筑相一致。

游人从商店走过时,几乎感觉不到身在桥上。

浅谈现代桥梁建筑的美学设计

浅谈现代桥梁建筑的美学设计

浅谈现代桥梁建筑的美学设计摘要:桥梁是我们常见的城市结构物,它不仅在跨越障碍方面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在视觉上的抢眼更使很多大型桥梁被视为相应地域的标志性建筑。

笔者就桥梁造型设计原则和趋势作出分析归纳。

关键词:桥梁造型;设计原则;趋势1、引言对美的意识和追求,是人类本质活动发生的一种主观意念。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桥梁结构在实现其跨越和承载两个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更要充分发挥其艺术表现张力。

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推动下, 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这种需求的驱使下我国桥梁造型与景观设计也在快速前进着。

但是,目前的这种景观设计多是局限于感性小面上的,进行理性的、系统的造型和景观设计,并能与结构设计有机结合,才是最为理想的桥梁设计。

目前我桥梁建设在造型方面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尽管大型桥梁和一些景观桥梁在美观上受到特别的重视,然而这多局限于感性的层面而缺乏理性的思考。

大量的中小桥存在着美景上的缺陷。

在景观受到强调的桥梁设计中,往往是主体结构标新立异而附属结构草草处理,桥梁各部分之间缺乏统一与协调。

统一高速公路上各跨线桥,或者桥位临近飞多座桥梁,在设计中缺乏统一的考虑和相互协调。

互通立交各匝道桥之间缺乏个性和呼应。

即便有较好的平面线形,在实际布设中也往往会造成墩林密布和匝道错综繁杂的结果,大型立交工程尤为严重。

桥梁景观由于周围小环境的破话和恶化而受损,假如没有良好的环境,造型上无论多优美也谈不上美丽。

2、桥梁美的原则桥型结构布置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保持不同名胜地区景观风格,掌握好与周围建筑空间组合变化规律等,是桥梁环境美学构思的主要内容。

在客观的美学规律中,以下原则最为重要:2.1 和谐统一从本质上讲,多样统一的和谐规律与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发展规律是相一致的,桥梁结构也是如此,从复杂的结构中提出各种可以相互统一的因素,起到衔接、联系和协调的作用,使整体看起来“天衣无缝”,如桥梁中栏杆、灯柱、桥墩、跨度一般采用整齐划一、形态相近的形式,从而起到整体统一协调、简介明快的效果。

桥 之 美--浅谈桥梁美学

桥 之 美--浅谈桥梁美学

中国景观文化桥之美—---浅谈桥梁美学0903405011杨春兰爱美是人的天性。

自古以来,人类在为生存而斗争的过程中,追求美,认识美,创造美,发展美。

桥梁作为公共建筑物,是人类根据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在科学规律和美学法则支配下,通过精心设计而创造出的人工构造物,是人文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桥梁建筑以其实用性、巨大性、固定性、永久性和艺术性极大的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

优秀的桥梁建筑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而且往往成为时代的象征,历史的纪念碑。

桥梁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渊源于桥梁建筑艺术,桥梁建筑艺术的实践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以前,但成为系统的桥梁美学则是近些年的事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周围生存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桥梁美学也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关于桥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

确切的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如道路、铁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设施(如管道、电缆等)跨越天然障碍(如河流、海峡、峡谷等)或人工障碍(高速公路、铁路线)的构造物。

桥的目的是允许人、车辆、火车或船舶穿过障碍。

桥可以打横搭着谷河或者海峡两边,又或者起在地上升高,槛过下面的河或者路,让下面交通畅通无阻。

桥是路的延伸,路因有了桥才没有被江河沟谷阻隔、切断。

1、桥的分类桥有很多种类型,按材质分有木质桥、石桥、砖桥、混泥土桥、钢筋混泥土桥等;按外观分有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高架桥等;按用途分有铁路桥、公路桥、管道桥、多用桥等……2、桥梁的双重属性桥梁结构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它的物质属性体现在它作为一种实用结构物,有其实用功能,具有物质实用性;而精神属性则体现在桥梁不仅是景观文化和时间的工程结构物,并且是人类的审美对象。

体现了人类克服自然,为了追求美好舒适生活而付出的努力,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精神,具有精神象征的属性。

3、桥梁的功能(1)交通运输这是桥梁这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桥梁美学

桥梁美学

桥之美一、桥梁美学的兴起和发展概要桥梁美学的问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从根本上说,自从有桥梁这一概念起,桥梁美学就随之诞生。

只要看一看散布在我国各地民间的桥梁,就可发现,它们的造型或庄重、或轻盈,它们的装饰或细巧、或粗犷,尤其在江南一带的小桥流水,其与四周环境的和谐结合,可说到了巧夺天工的程度。

而中国赵州桥、卢沟桥等著名桥梁,无论在技术构思的巧妙绝伦或艺术装饰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上,其美学价值更为历代文人学士和广大业内人士所称道,为国内外的美学家们所首肯,只是没有将这种艺术观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没有构建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当然,现代桥梁的跨度,动辄几百米、上千米,其气派非古代的桥梁所能比拟,其建造的难度也是非过去的桥梁所能企及,因而其美学要求、美学价值也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

现代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桥梁美学的兴起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在经济实力低下的社会条件下,能建造一座简易的人行桥已属不易,就遑论其实用功能以外的艺术装饰和美学讲求。

但当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有条件在构筑自己的生活环境时提出更美好的要求,有必要把自己的生活条件放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同样,过去人们为建一座几米、几十米的木桥、石桥而需耗费几年的劳力,甚至付出血的代价;今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可为我们将以往不敢设想的最美好的设计变为现实。

近年桥梁美学的问世和发展,应该说,是有其必然的现实基础和客观需要的。

二、著名美学思想世界著名的桥梁专家、学者、联邦德国的莱翁哈特(F.Leonhardt)教授曾在他的《桥——美学和设计》专著中提出了下列美学思想,可供借鉴与进一步探索。

1.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要选用最佳的结构型式——纯正、清爽、稳定。

质量统一于美,美从属质量。

2.美,主要表现在结构选型和谐与良好的比例,并具有秩序感和韵律感。

过多的重复会导致单调。

3.重视与环境协调。

材料的选择,表面的质感,特别色彩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

模型检试有助于实感判断,审视阴影效果。

桥梁美学

桥梁美学
技术美学要求把美学运用于广泛的生产技 术领域,它研究的问题还涉及到物质产品的生 产过程中有关人、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因 而除了技术与美学的交叉外,还与社会学、经 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生产工艺学、人体工 程学、教育学以及艺术学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8
.
另外,技术美学思想的形成一开始就与建筑 密切相关,是新建筑思潮的指导思想,自然也影 响到桥梁建筑。随着高速公路的问世与交通事业 的迅猛发展,公路美学、桥梁美学应运而生,并 受到各国土木工程界的广泛关注。
这类观点是把某种客观精神看作了美的起 源与本质,美仅是客观精神的体现。这种客观 唯心主义长期控制和影响着西方美学的哲学思 想。
39
.
1.2 主观唯心主义
这类美学思想是从主观心理上探求美的根 源与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心理因素, 有的从感觉情感中,有的从想象中,从理性中, 从意志中寻找美。如英国的乔治·巴莱克(16841783)认为:“不存在于人的知觉中的东西根本 没有的。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这就是我 说美就美的极端唯我论。这类观点是把主观心 理作为美的本源。
7
.
图1-2 赵洲桥
8
.
宝带桥是现存最长的多孔薄拱薄墩连拱桥
9
卢沟桥
.
10
.
北京颐和圆内的玉带桥
11
.
1.2 西方 相对于我国,西方中世纪正处于黑暗时期, 战争与宗教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两个重要内容, 反映在桥梁建筑上就是既为军事防御性桥又是 宗教色彩较重的桥。设计造桥者有牧师参与, 桥头大都有防御性的桥塔和桥门,还建有教堂 和其他宗教性建筑物,长期的封建战争和宗教 势力的影响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法国瓦伦梯桥 (图1-6)是当时较有代表性的一座桥,该桥两头 及中部各有一个高塔,另外还有一道桥门,共 六个尖拱(跨径16.5m)高高地耸出水面,桥墩处 理得使攻桥者无法从河中乘船上桥。由于军事 考虑上的完整性和它高直式的桥塔,桥看上去 肃穆整齐,像严阵以待、训练有素的武士一般。

城市桥梁建设的美学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

城市桥梁建设的美学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

1 2
独特的历史背景
伦敦塔桥作为伦敦的象征之一,其设计灵感来源 于中世纪的城堡和吊桥,体现了英国深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
哥特式建筑风格
塔桥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高耸的尖塔、尖顶和 细长的窗户,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3
与泰晤士河的和谐共存
伦敦塔桥横跨泰晤士河,其设计巧妙地与河流景 观融为一体,成为伦敦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城市文化的融合
桥梁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其 设计应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 色,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
与交通功能的融合
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应注重 桥梁的美学设计,使其成为城市中 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03 城市形象塑造与城市桥梁
城市形象的特点与塑造方法
A
综合性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 现,包括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历史文化、市 民素质等多方面。
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城市桥梁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城市 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设计能 够丰富城市景观层次,提升城市整体 形象。
优秀的桥梁美学设计能够成为城市的 标志性建筑,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 誉度,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彰显城市文化特色
桥梁美学设计能够结合城市的历史、 文化、地域特色等元素,打造出具有 独特文化韵味的桥梁形象,彰显城市 的文化底蕴和特色。
美学设计在城市桥梁建设中的 05 挑战与对策
技术与艺术的平衡
桥梁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在满足桥梁基本功能的同时,注重其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 免因追求艺术效果而忽视技术要求。
创新技术的运用
积极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为桥梁美学设计提供更多可能 性,同时保证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

桥梁建筑美学赏析

桥梁建筑美学赏析

桥梁建筑美学赏析引言“桥是跨越障碍的通道”。

这是各种词典里对桥的解释中最简洁、准确与科学的定义。

桥是随着人们各个历史阶段中由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桥梁在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

桥,作为历史的目击者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犹如饱经风霜的老人,留下了人类演进的印痕;桥,作为陆上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每一个国家政治上的统一和地缘政治加强的历史;桥,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体现着人类科技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进展历程;桥,集社会文化和建筑艺术于一身,向世人展示着其独特的观赏美。

以下,我想从桥梁的建筑美学角度试作欣赏与分析。

一、桥梁审美的一般规律桥梁是广义建筑的一个领域,于是也就产生了桥梁建筑艺术的问题。

一座城市中,桥头往往是人们休闲游览的地方。

人们欣赏着城市建筑和自然风景,同时欣赏着人类智慧与力量的创造物——桥。

即使是在偏远的农村和重山峻岭之中的峡谷,也有桥梁为自然增添丰富的情调。

在桥梁建筑中也和房屋建筑一样,存在着不同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而使桥梁建筑不断的丰富多彩。

但是,凡事都要有一个标准、一个尺度,桥梁建筑美学也同样如此。

什么是桥梁建筑美学的一般规律呢?我以为,根据桥梁建筑的特点,可以分为:多样性与统一性:此处的多样性是指桥梁由于功能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而造就的结构、样式、造型的多样性。

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是在宁静村庄中跨一条小河而建的,所以样式必然简约、明快、朴实无华。

而像“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所描述的武汉长江大桥,则是横卧大江之上,伟岸挺拔,气势夺人。

而统一性则体现在某一座桥的内部构造上。

可以说,多样并非不好,但在一座桥上把什么东西都放在一起就缺乏主题、杂乱无章了。

一座桥上的装饰如灯栏、浮雕的统一,可以增强桥梁美感。

比如北京卢沟桥上栏杆望柱石狮子,虽然其姿态形形色色、变化无穷,但由于其部位、轮廓、造型都是一致的,所以获得了整体上统一的美感。

桥梁建筑美学浅谈

桥梁建筑美学浅谈

桥梁建筑美学浅谈摘要:桥——作为跨越障碍的通道,其本身也是建筑的一部分。

桥梁作为公共建筑,其自身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环境,既是人类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重要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桥梁历史、细节装饰桥梁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桥梁美学,作为建筑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所以,本人将根据桥梁的发展历程和细节浅谈对桥梁之美的一些理解。

桥梁历史古代桥梁: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

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建有梁桥和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

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桥,桥长达183米。

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

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还有现在尚存的赵州桥。

而早期木桥多为梁桥,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桥,即为多跨梁式桥。

木梁桥跨径不大,伸臂木桥可以加大跨径。

中国3世纪在甘肃安西与新疆吐鲁番交界处建有伸臂木桥,“长一百五十步”和16世纪意大利的巴萨诺桥为八字撑木桥。

还有出现较早的木拱桥,如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杨木拱桥,中国在河南开封修建的虹桥,建于公元1032年。

日本在岩国锦川河修建的锦带桥为五孔木拱桥,建于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国僧戴曼公独立禅桥。

这些古代桥梁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除了它们在功能上是的特性外,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它们对建筑美学的发展也做出了杰出贡献。

桥梁美学教学大纲

桥梁美学教学大纲

桥梁美学教学大纲桥梁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桥梁美学是一门研究桥梁建筑美学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思维和实践技能,使其能够设计出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桥梁。

二、课程目标1、掌握桥梁美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

2、了解桥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掌握桥梁设计中的结构、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4、了解桥梁与环境、文化和历史的相互关系。

5、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思维和实践技能。

三、课程内容1、桥梁美学基本原理1、桥梁美学的定义和理论发展2、桥梁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桥梁的形式和类型2、桥梁结构设计1、桥梁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2、桥梁的形式和类型对其结构的影响3、桥梁与环境的关系1、桥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桥梁与人文环境的关系3、桥梁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4、桥梁文化与历史1、世界著名桥梁的文化和历史背景2、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5、桥梁美学实践1、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桥梁设计实践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四、课程教学方法1、讲授桥梁美学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原则。

2、结合实例,分析不同类型桥梁的设计特点和结构形式。

3、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了解桥梁与环境的关系。

4、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加深学生对桥梁美学的理解。

5、进行课程设计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五、课程评估1、平时作业:占总评分的50%。

2、期末考试:占总评分的50%。

3、课程设计:占总评分的20%。

4、出勤率:占总评分的10%。

六、课程安排1、总课时:36学时。

2、授课时间:每周3学时,共12周。

3、实践学时:每周2学时,共10周。

4、期末考试:2学时。

七、教材与参考书1、《桥梁设计原理》2、《桥梁建筑美学》3、《桥梁结构与设计》4、《世界著名桥梁鉴赏》5、《中国古代桥梁》八、教学资源1、教学PPT2、教学视频3、实例图纸和照片4、相关参考书和文献5、实地考察的机会九、教师要求1、具有建筑学或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硕士或以上学历。

桥梁设计中的美学应用分析

桥梁设计中的美学应用分析

桥梁设计中的美学应用分析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桥梁设计要求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桥梁建筑既要契合应用层面的主要功能,又要彰显独特的美感,并在艺术层面体现一定的价值。

现代化桥梁美学在评判层面的标准不具备统一性,但在形式美与造型美层面务必保证统一,并与周围环境相互契合。

基于此,文章主要在桥梁设计工作中对美学应用展开探讨,着重阐述了生态类美学、色彩装饰类美学、造型类美学在桥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桥梁设计;桥梁美学;美学应用前言:桥梁建筑拥有普通建筑无法与之比拟的规模与独特特征,桥梁建造期间不可单纯依赖工程与建造人员,且艺术美与功能性无法兼得。

由此,在桥梁设计中对美学应用展开探讨,在满足桥梁具体应用功能的前提下,提升桥梁在艺术层面的整体水准,让桥梁设计美学在现代化背景下实现更深层次的创新与发展。

1 生态类美学在桥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1.1 人文生态美学的应用分析桥梁设计就美学角度而言,可以对人文资源予以巧妙应用,与人文生态实现深层次的结合,可以在视觉感官、通行等层面起到较好的效果,让桥梁自身的美学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就未来发展而言,桥梁在设计层面需着重思考如何为群众提供游览参观的机会,让群众通过游览参观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人文生态的自身价值,在应用及发展层面提高更好的效果。

例如:日本在建造岩黑岛大桥时,设计了游客参观中心,让桥梁自身与区域内的人文生态实现有机融合。

此种方法可让旅游行业的范围得到进一步延伸,又在间接角度增强了经济层面的效益,让城市文化在传播层面与生态实现了巧妙的碰撞,在人文角度强化了生态的内涵。

1.2 自然生态美学的应用桥梁工程建设项目较为庞大,要想削弱施工建设对周围自然生态形成的影响,需保证设计方式的科学性,合理强化桥梁工程在自然生态层面的建造效果,让桥梁与自然环境达到更高的适配度,提升桥梁在后期投入应用后的整体质量。

桥梁建造期间需跨越动物保护区域时,利用自然生态廊桥,加强动植物与桥梁之间的兼容性,避免各种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梁建筑美学自古以来,建筑(包括桥梁建筑)与绘画、雕塑被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又称为空间艺术或视觉艺术)。

它和其他门类艺术有共同的特征,如:鲜明的形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反映时代特征等。

但是桥梁建筑艺术作为实用艺术,又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功能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桥梁建筑不仅要表现出结构上的稳定连续、强劲力感和跨越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形态与内涵,只有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才能显示出不朽的生命力。

艺术和技术紧密相关。

技术本身也是美的因素之一,计算力学、钢筋混凝土的发展,才使各式轻巧、大跨的桥梁得以出现。

桥梁建筑美的基本因素:一.统一和谐二.均衡稳定三.比例协调四.韵律优美统一和谐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一种高级形态,也是创造形式美的最高要求。

从本质上讲,多样统一的和谐规律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相一致。

多样统一产生和谐是自古希腊以来美学家们一向极为看重和追求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思想就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和谐,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和谐是杂多的统一",和谐的事物可以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共鸣,因此就产生了美感。

并从数的和谐又联系到音乐的节奏乃至建筑上的柱、门窗等构造要素的排列,形成了衡量美的客观理论性尺度。

多样统一,一般表现为两种形态,即有差异的统一和对立的统一。

前者属于各种不同量的因素之间的变化,如各种形式要素的多少、高低、长短、大小等,呈现出一渐变的调和美。

后者是指各种不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如刚柔。

明暗、冷暖。

浓淡等有规律的组合,这种形态往往造成强烈的感观效果,在对比中见统一。

在桥梁建筑设计中应该注意在变化中呈对比,于对比中求和谐。

这里变化多样是基础,差异对比是手段,统一和谐是目的。

二、桥梁建筑中多样统一手法桥梁及周围环境的复杂多样是必然的,桥梁的组成有上部结构、下部结构、附属结构,又有主桥、引桥之分,不同部位的组成部分各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功能又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而所构成的桥梁整体,要完成一个具体的总的目的或功能。

因此,一切都要围绕着这个目的,使整个桥梁建筑自身及与周边环境成为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杂乱无章、支离破碎。

1.多样中求统一从复杂的结构中提出各种可以互相统一的因素,起到衔接。

联系和协调的作用,使整体看起来"天在无缝"。

如桥梁中栏杆。

灯柱、行杆。

桥墩、跨度一般采用整齐划一,相同形态、相同间距或有规律的变化,从而起到整体统一协调、简洁明快的效果。

2.统一中求多样单纯的同一是统一的最简单形式,过多的"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单调。

呆板。

所以,同中求异,统一中求多样。

求变化,才能营造情趣与韵味。

如纵观卢沟桥柱头上的狮子,它们的间距、大小、轮廓都是统一的,内容上也以表达狮子的情态为主旨而统一,但细看这485个石狮却是千姿百态,趣味无穷,堪称一绝。

3.结构体系统一桥梁各局部设计要体现整体划一的概念,避免产生孤立、离散、自成体系的不和谐现象,这在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

4.结构形态的统一恰当地处理次要部位对主体部分的从属关系,使所有细部形态从属于总体的几何形态,用相似的几何形态将各个部分协调在一起,如同音乐中主旋律反复出现一样,产生和谐统一美感。

均衡稳定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美的形体无论如何复杂,大概含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平衡和匀称。

"桥梁建筑是一种空间实体结构,通过它的外在形象所展示的体量就有一种均衡稳定感。

左右的对比存在着是否均衡的问题,上下的对比就产生了是否稳定的问题,二者相互关联。

一般来说,均衡的建筑外观常常能满足稳定的要求。

一、均衡均衡是大自然赋于人类生理上的一种本能要求。

一方面人们从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与重力有联系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视觉的特点,能给予审美感受上的满足。

桥梁建筑作为视觉艺术,应该注意强调均衡中心,或者说只有容易觉察的均衡,才会令人满意。

均衡分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前者主要指在静力状态下的体量。

形态的均衡,后者指依靠运动来求得瞬间平衡的形态,如乌的飞翔、动物的跑跳等。

桥梁建筑其固定不变的形态自然属静态均衡,但由于在结构上的对称与非对称,又可分对称均衡与非对称均衡,前者对称的形态引起稳定、平和、安全、满足的美感,后者不对称的形态使在静态中具有运动的趋势,产生类似动态均衡的心理诱惑力,令人兴奋、激动,有一种生机勃勃的勉力。

二、对称均衡对称形式大然是均衡的。

生物体态是对称的,如人及动物都是凭借左右两侧对称的器官才能保持机体的平衡。

因而对称形式符合人的生理要求与心理习惯,必然产生美感。

在传统美学中认为对称就是美,也是自古以来重要的构图手法。

如古希腊的雅典神庙、巴黎圣母院,罗马教堂以及我国的故宫、大坛。

大安门广场……等等都是对称形式,表现出肃穆、端庄。

大部分古今中外桥梁所采取的布局也都是对称形式。

我国古代桥梁更是具有良好的对称均衡性,多孔桥大多为三、五、七、九等奇数跨。

一般中孔大边孔渐小,这不仅可以在水深急流的河中心不设桥墩,利于通航,而且在主从关系分明、均衡稳定上也是得当的,如11孔的卢沟桥、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等均是如此。

三、非对称均衡对称处理得当,具有对称美。

然而它只是多元美中的一元,并非仅只有对称桥等均是如此。

三、非对称均衡对称处理得当,具有对称美。

然而它只是多元美中的一元,并非仅只有对称才美,若不分场合、不分功能一味追求对称,则会流于平庸呆板。

况且由于环境。

地理条条件诸多因素难以处理,许多桥梁并不适合采用对称形式。

在建筑上,现代派认为对称是古典主义原则,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潜在习惯。

而在经济上、美学上如不因势利导,对称布置极易造成浪费和呆滞。

特别是随着现代建筑中新技术、新工艺。

新结构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建筑观点已自发地倾向于不对称结构,几乎作为一种"革命"冲破对称模式的约束,不拘一格自由多变,追求新、奇。

巧、变,充分发挥非对称的自由、灵活、生动、经济、轻快、活泼的优点以及动态的美感,突出个性,适应多层次审美心理要求,以显示人类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丰富多采。

这种建筑思潮自然也影响到桥梁建筑,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建筑也有不少这方面的大胆尝试,出现了别具一格、造型新颖、令人赞叹的杰作。

比例协调和谐的比例与尺度是建筑形态美的必要条件。

圣·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一种悦目的颜色";关于建筑的美,维特鲁威斯所著粮筑十书冲认为建筑之美在于比例,建筑的理论是:"证明和说明建筑物的比例与规则的能力";17世纪法国建筑家法兰梭亚·布龙台称:"建筑上整体的美来自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为的数学上的比例";几乎所有的美学家、建筑学家都一致认为比例在建筑艺术上的重要性。

合乎比例或优美的比例是建筑美的根本法则,适宜的数比关系是建筑形式美的理性表达,是建筑外观合乎逻辑的显现。

工程建筑和谐美,体现在量上就是寻求比例与尺度的协调,对桥梁建筑这种单维突出的结构,协调比例尤为重要。

一、比例与尺度的概念比例是艺术领域中诸相对面间的度量关系(数比关系为其一)。

一般是指建筑物各部分相对尺寸,狭意的说指整体或局部的长、宽、高尺寸间关系,广义的看还包含实体与空间之间,虚与实之间,封闭与开敞之间,凹凸之间,高低之间,明暗之间,刚柔之间。

尺度是指建筑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的对比。

简言之:比例是物与物的相比;尺度是物与人(或其他易识别的不变要素)间相比,前者只表明各种相对面间的相对度量关系,不需涉及具体尺寸。

但尺度是感觉上的印象。

是建筑与人的关系方面的一种性质。

当建筑物和人体以及内在感情之间建立起紧密而简洁的关系时,建筑物的实用、美观、舒适等更为明显。

二、桥梁建筑的比例桥梁各个局部及整体的比例是以其固有的功能关系和结构关系为艺术构思前提的,必须在深刻了解桥梁结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去寻求桥梁体态匀称和比例和谐,决不能违背结构关系和力学原理。

比例的概念和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条件、功能要求以及一定的思想内容是分不开的。

比如古代石梁、石拱相对厚重,预应力混凝土技术使桥梁的跨越能力大大提高,与旧的结构相比就显得十分纤细。

一座桥梁,其各部分的比例只有达到匀称和谐时,才能构成优美的形象。

但实际上比例处理不当也是"常见病",比如,挪威特罗姆斯港桥,其悬臂孔跨径较边孔跨径还小,显得布置缺少章法。

另外,净高和跨径之比为2.5左右,显得桥墩过细过高而比例失调,缺乏稳定感。

三、桥梁建筑的尺度建筑的一切取决于人的要求,所以,人是衡量建筑尺度的最直接、最明显的标志。

对桥来说,与人体功能紧密相关的踏步、栏杆扶手、行驶的车辆等都是辅助标志。

良好的建筑尺度应当从建筑物及其局部的大小同它本身用途相适应的程度,及其大小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程度来理解,由这种综合的判断获得的尺度感可以分为三类:1.自然尺度一般情况下,人的视觉印象尺寸和真实尺寸之间是一致的,这就是正常尺度,也称自然尺度。

桥梁的自然尺度就是要求桥梁的整体与局部和人体等尺度标志之间形成合乎功能要求、合乎常情的空间外观,给人一种真实、自然、亲切的感觉。

例如,城市桥梁相距较近、关系密切,应当具备令人舒适、便利的尺度。

2.雄伟尺度有时,为了满足精神功能要求或赋予建筑以特殊的性格(如纪念性),往往有意识地采用夸大的尺度,使建筑的视觉尺寸印象超过真实尺寸,显得更大、更有力、更雄伟壮观。

大型桥梁建筑环境空间宽广无垠,桥梁凌空架设,因而大多选用长、大、高的尺度以构成壮观、磅礴的气势。

3.亲切尺度使建筑空间比它实际尺寸看上去小一些,产生一种自由的、非正规的亲切感,建筑必须具有与功能、环境协调的良好尺度,就像人有好的风度一样。

不适宜德、夸大虚假的尺度会使人产生装腔作势的不愉快感。

我们乐于领受桥梁的雄伟壮观,也喜欢园林小桥典雅、秀丽的风姿。

韵律优美一、节奏与韵律节奏一词源于生活,富于音乐,是表现乐音的高下缓急即重音与音程的重复和交替,又称节奏的强弱快慢。

诗歌中的韵律为音韵、节律,韵古称作均;律即规律,韵律即和谐优美的旋律。

事实上节奏与韵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是美感的共同语言,是创作和感受的关键。

按我国古代"阴阳生万物"的哲学,桥梁建筑中直线的、刚劲的、明亮的、坚实的构件如塔;梁、柱、墩等被赋予"阳性",而建筑中曲线的、柔和的、幽暗的、虚空的如曲线的拱。

主缆、拉索、桥上桥下空间……等属于阴性,阳性为实,阴性为虚,虚实相生,对立统一。

其交替组合及变化,能产生变化无穷的节奏与韵律。

人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通过节奏与韵律的体现而造成美的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