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主要土纲性质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土力学教学大纲(本科)

土力学教学大纲(本科)

《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四年制土木工程专业用)(共36学时)(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和要求1.本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本课程对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重要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

2.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一些工程地质知识,为学习地基基础奠定结实的基础,以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结合有关结构设计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地基基础问题。

3.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①要求学生掌握岩石与土的分类和特征。

②要求学生掌握土力学中土的物理性质,地基的应力、变形、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和土压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③对土力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具有初步的了解。

(二)本课程的教学环节组成由课堂教学、讲授、习题课和实验等组成。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1.课堂教学部分绪论(1)教学部分地基与基础的概念,本课程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2)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掌握地基与基础的概念。

(3)重点、难点地基与基础的概念。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1)教学部分第一节土的形成第二节土的三相组成第三节土的结构第四节土的物理状态指标第五节土的物理状态指标第六节土的工程分类(2)教学要求了解土的成因类型;熟悉岩石的类型和特征、地下水的分类;掌握土的组成、土的三相比例指标、土的物理特征、地基土的分类。

(3)重点、难点重点:岩石的类型和特征、地下水、地下水的分类、土的组成、土的三相比例指标、土的物理特征、地基土的分类。

难点:运用土的三相比例指标以及土的物理特征对地基土进行分类第二章土中水的运动规律(1)教学部分第一节土中毛细水及其对工程的影响第二节土的渗透性第三节动水压力及流砂现象第四节流网及其应用(2)教学要求了解土中毛细水的分布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流网及其应用、渗透系数的确定;熟悉动水压力的计算公式、流砂现象、管涌和临界水力梯度;掌握土的层流渗透定律。

(3)重点、难点重点:土的层流渗透定律。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壤地理学》作为地理与资源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阐述土壤剖析、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以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 学 时第一章 绪论 4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5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4第四章 土壤生物 2第五章 土壤水分 4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4第七章 土壤物理性质 4第八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4第九章 土壤溶液 2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4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 2第十二章 土壤主要类型 2第十三章 土壤空间分异规律与土壤分区 4合计 45第一章 绪论土壤与人类,土壤与地理环境,土壤概念(重点),土壤性质(重点),土壤剖面划分(重点),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难点),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展望作业:1.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2.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和组成,土壤原生矿物,土壤矿物质形成与转化(难点、重点),土壤次生矿物(重点),土壤矿物质地理分布作业:1.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2.试分析地壳和土壤中元素组成的异同点。

3. 试说明土壤次生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和共同特性。

4. 如何确定土体硅铁铝率与迁移系数,阐述其土壤地理意义。

土木工程施工复习提纲(3篇)

土木工程施工复习提纲(3篇)

第1篇一、土的工程性质1. 土的可松性- 定义:土在自然状态下经过开挖后,体积因松散而增大的性质。

- 参数:最初可松性系数(Ks1)和最后可松性系数(Ks2)。

- 重要性:计算土方施工机械、运土车辆等的重要参数。

2. 土的工程分类- 分类依据:土的开挖难易程度。

- 分类内容:松软土、普通土、坚土、砾砂坚土、软石、次坚石、坚石、特坚石。

3. 土的工程性质参数- 抗陷系数(C):原状土抵抗压缩变形的能力。

- 超空隙水压力:对土体稳定性的影响。

二、场地设计标高与土方调配1. 场地设计标高的设计方法- 按挖填土方量相等的原则。

- 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使挖方量和填方量平衡,并使总土方量最小。

- 考虑土的最终可松性、工程余土和工程用土、场外取土或弃土。

2. 最佳设计平面- 定义:在满足建设规划、生产工艺、运输要求及场地排水等前提下,使挖方量和填方量平衡,并使总土方工程量最小的场地内设计平面。

3. 土方调配的目的- 合理安排挖方和填方的位置,减少运输距离和工程量。

4. 土方调配方法- 表上作业法:通过计算和优化,确定挖方和填方的最佳调配方案。

三、结构安装工程1. 结构安装工程特点- 构件类型多、体量大。

- 多专业工种配合作业,协同要求高。

- 起重机械在吊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构件吊装过程中内力变化较大,需进行验算。

- 高空作业安全问题突出。

2. 起重机械- 履带式起重机:负重行走,起重能力大,工作速度快。

- 塔式起重机:轨道式和爬升式,附着式。

- 汽车起重机:移动灵活,起重能力大。

- 把杆式起重机:独脚把和人字把。

3. 起重机具的使用与验算- 求解最小臂长:采用图解法。

- 抗倾覆验算: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稳定性验算。

四、土木工程项目经济管理1. 建设程序- 项目建议书、前期工作阶段、可行性研究、设计工作、建设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

2. 可行性研究- 对新建设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论证。

(完整)《土壤学》教学大纲

(完整)《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并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份和土壤主要特性。

牢固树立土壤作为一种资源在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在整个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土壤资源形成的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特征、掌握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制、系统分类法的分类依据、掌握中国土壤资源的地理优势、开发特点、中国土壤资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对策、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及变化。

土壤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系列规划和多目标决策、全国土壤资源的类型、各土纲、土类的主要形成条件和过程、土壤性质以及利用改良途径、掌握全国的土壤地理分布规律。

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土壤学部分)本章重点、难点:土壤的基本概念、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本章教学要求:需要牢固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了解土壤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认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习题要点:1、什么是土壤和土壤肥力?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的重要意义?3、土壤学有哪些研究内容?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如何?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第一节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1、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2、土壤矿物质组成习题要点:土壤矿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第二节粘土矿物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习题要点: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如何?第三节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1、风化和成土作用与粘土矿物组成的关系2、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习题要点:什么是风化作用?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如何?本章重点、难点: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土壤母质的来源,土壤母质与岩石、矿物间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通过风化作用将岩石逐渐解体的分解破碎的过程,了解各种风化作用的类型、作用特点、风化产物以及影响风化作用强度的因素,了解岩石风化物在各种外力作用下搬运一沉积下来的堆积物。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土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支持。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划和指导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性质和分类;2. 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3. 理解土壤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4. 学习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改良的方法;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概念和土壤形成过程;2. 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大小、结构、密度等;3. 土壤的化学性质:酸碱度、养分含量等;4. 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蠕虫等;5.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养分吸收、根系结构等;6. 土壤环境保护与土壤污染治理;7. 土壤改良技术:施肥、耕作措施等;8. 实验教学:土壤采样、分析和测试方法。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教材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础知识;2. 实践教学:组织实验课、野外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与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土壤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核:开展笔试、实验报告等形式,考察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期末考核:进行综合能力测试,考查学生对整个学期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实践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实践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土壤学概论》等权威教材;2. 实验器材:提供土壤采样器、pH试剂等实验工具;3. 资源平台: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土壤学概念及概论第二周:土壤的形成和分类第三周:土壤的物理性质第四周:土壤的化学性质第五周:土壤的生物学特性第六周:土壤与植物的关系第七周: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第八周:土壤改良技术第九周:实验课程安排第十周:复习及期中考试八、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规划,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土壤的概念、特性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七章主要土纲特征

第七章主要土纲特征
难点:14个土纲之间的发生联系、形态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联系。
参考教材
《土壤地理学》(第三版)李天杰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一节森林土纲系列
森林土纲系列是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有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等土纲。
每种类型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
2.成土作用与土壤性状特征
3.分类与利用
灰土剖面图淋溶土剖面图
富铁土剖面图铁铝土剖面图
第二节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包括:均腐土、干旱土两个土纲。这些土纲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其土壤的共同特征是土壤剖面通体具有石灰发应,土壤具有干旱土壤水分状况或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
每种类型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xwgj/xwgjdetail.asp?n_id=143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土壤数据库/
课后小结
森林土纲系列与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是重点掌握内容,也是本章节内
每种类型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
2.成土作用与土壤性状特征
3.分类与利用
剖面图见课件相关内容。
第六节人为土
1、人为土集中分布于农耕历史悠久的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恒河三角洲,日本群岛沿海平原、以及东南亚红河、湄公河、伊洛瓦底江等三角洲。
授课题目
第七章主要土纲特征
授课班级
地理科学
授课学时
4
课型
讲授
教具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纲的形成条件、主导成土过程、诊断层及诊断特性。

土壤土纲

土壤土纲

❖ 有机土: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有机质含量累积速率 大于分解速率,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 地理分布:世界各地的有机土面积较小,但分布 极为广泛,只要是气候湿润、因地表富集水分和 养分而通气状况较差的地段,都有可能分布有机 土。
❖ 成土条件:①气候以寒冷而湿润为特征②多分布 于负地形区,地表水汇集,利于湿生植物大量生 长,形成大量有机物堆积于地表,在嫌气条件下, 逐渐形成有机表层③成土母质以第四纪堆积物为 主
森林土纲系列
❖ 灰土:具有灰化淀积层的一类土壤
❖ 灰化淀积层的条件:①厚度≥2.5cm,位于漂白层之 下;②由≥85%的灰化淀积物质组成,其指标为: pH≤5.5,有机碳≥12g/kg,其形态和化学指标为单个 土体被有机质和铁、铝胶结;土壤基质主要由棕红 色腐殖质组成
❖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在中 国分布较少,主要位于大兴安岭北端;形成在寒温 带湿润气候区,要保持土壤的冷湿状态
❖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 河流低阶地、滨湖阶地、洪积扇的中下部、滨海平 原以及红树林区
❖ 主导成土过程:盐化过程:土壤中易溶性盐分随 毛管水向表土层运移、累积的过程 碱化过程:土壤溶液中的钠离子进 入土壤胶体,交换出一定量的钙离子或镁离子或铵 离子的过程
❖ 主要诊断层:土表至30cm范围内有盐积层,或上界在矿 质土表至75cm范围内有碱积层
❖ 诊断层:土表至150cm范围内有极端风化作用形成的铁铝 层。
❖ 土壤特征:土壤中原生矿物含量很少且质 地黏重;黏土矿物成分以高岭石为主,并 含有大量的三水铝石和氧化铁;呈强酸性 反应,同时具有较强的潜在酸性。
❖ 分类与利用:亚纲:湿润铁铝土;两个土 类:暗红湿润铁铝土和简育湿润铁铝土。 利用时注意酸碱中和与磷、钾元素的添加。

土壤学 1-9章复习提纲及答案

土壤学 1-9章复习提纲及答案

土壤学题型一、名词解释。

(10道*3=30分)二、选择题。

(5道*2=10分)三、图形题。

(共20分)四、简答题。

(5道*4=20分)五、论述题。

(2道*10=20分《土壤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概念:1.土壤P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2.聚合土体P5 :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合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组成聚合土体3.土壤圈物质循环P51 :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4.土壤的自净能力P10 :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负载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过程,是其浓度降低、毒性减弱或者消失的性能。

5.土壤发生层P4:二、其他1、单个土体图解P42、西欧主要土壤地理学派的代表学家及观点P15-16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归还学说”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岩石-岩石”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派。

“土壤演替序列”3、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哪些?P10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④生物自净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章一、概念1、次生矿物P29: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叫次生矿物。

2、粒级P36: 把土壤颗粒中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就为粒级3、土壤质地P40: 土壤中各个粒级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4、灰分P42: 植物组织回落土壤之后,将经历化学变化和降解过程,则构成植物组织的元素,从植物组织分解后,将以离子或离子团形式保留在土壤中,它们就是灰分元素,简称灰分。

5、土壤腐殖质P437、土壤结构P57: 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

8、土粒密度P60: 是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土力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土力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学教学⼤纲完整版⼟⼒学教学⼤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学教学⼤纲课程编号:140134课程名称:⼟⼒学英⽂名称:SoilMechanics学分:3学时:51/10适⽤年级专业(学科类):⼟⽊⼯程,三年级第⼀学期。

⼀、课程概述(⼀)课程性质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建筑⼯程⽅向⼀门必可少的专业技术课。

这门科学主要是利⽤固体⼒学的基本知识解决⼟的强度,稳定性等问题,从⽽为地基与基础的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教学⽬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了解⼟的成因和分类⽅法,熟悉⼟的基本物理⼒学性质,掌握地基沉降、地基承载⼒、⼟压⼒计算⽅法和⼟坡稳定分析⽅法,掌握⼀般⼟⼯实验⽅法,达到能应⽤⼟⼒学的基本原理和⽅法解决实际⼯程中稳定、变形和渗流等问题的⽬的。

(三)重点和难点⼟的⼯程性质指标及其测定,⼟的压缩变形与地基固结沉降计算⽅法,有效应⼒原理,抗剪强度。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需先修过材料⼒学,弹性⼒学和⼯程地质学。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学》,李镜培,赵春风编着,⾼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

2、《⼟⼒学与基础⼯程》,赵明华主编,武汉⼯业⼤学出版社,2001年12⽉。

第⼀章绪论教学⽬的和要求:了解⼟⼒学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概况,了解⼟⼒学的学科特点,熟悉课程的学习内容、要求和学习⽅法。

主要内容:1.⼟⼒学的重要性及学科特点2.⼟⼒学发展概况3.⼟⼒学课程内容、要求和学习⽅法第⼆章⼟的物理性质及⼯程分类教学⽬的和要求:了解⼟的成因和组成,熟悉掌握⼟的物理性质指标,熟练掌握⽆粘性⼟和粘性⼟的物理性质,了解⼟的结构和击实性,掌握⼟的⼯程分类原则,了解⼟的类别与其⼯程性质的关系主要内容:1.⼟的成因和组成2.⼟的物理性质和物理状态指标3.⽆粘性⼟的物理性质4.粘性⼟的物理性质5.⼟的结构性6.⼟的击实性7.⼟的⼯程分类重点:⼟的物理性质指标;⽆粘性⼟和粘性⼟的物理性质;⼟的⼯程分类原则,⼟的类别与其⼯程特性的关系。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1. 引言概述土壤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介绍本教学大纲的目的和结构。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和形成机制等知识。

2.2 技能目标:具备土壤样本采集、分析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2.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3. 教学内容3.1 土壤学概述3.1.1 定义和研究对象3.1.2 土壤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性3.2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3.2.1 岩石风化和土壤母质的形成3.2.2 土壤发育的过程和演替阶段3.3 土壤的物理性质3.3.1 土壤颗粒组成和结构3.3.2 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3.4 土壤的化学性质3.4.1 土壤pH值和酸碱性3.4.2 土壤养分和肥料利用3.5 土壤的生物性质3.5.1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微生物活动3.5.2 土壤动物的分类和功能3.6 土壤分类与名称3.6.1 国际土壤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3.6.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名称3.7 土壤与环境3.7.1 土壤与水资源的关系3.7.2 土壤污染与修复4. 教学方法4.1 授课讲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递土壤学的基本知识。

4.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本采集、实验分析和观测。

4.3 讨论研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术讨论。

5. 教材和参考资料5.1 主教材:《土壤学导论》(作者:XXX)5.2 参考资料:《土壤理学导论》、《土壤化学导论》、《环境土壤科学》等。

6. 评价与考核6.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6.2 实验报告: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提交。

6.3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提交一篇关于土壤研究的学术论文。

6.4 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对土壤学全面知识的掌握。

7. 进修与应用推荐学生参加相关培训或科研机构,深造土壤学研究或应用领域的技能和知识。

8.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教学大纲的编写思路和内容安排,展望土壤学教学的未来发展和趋势。

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2)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
•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群落组成了生物圈。 • 土壤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和物理化学条件。 • 土壤肥力的特殊功能,使陆地生物与人类协调共存,生 生不息。 • 不同类型土壤养育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形成了生物 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也为土壤培肥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也为人类提供各种可开发利用的资源。
(1)土壤与大气圈的关系
• 土壤与大气间在近地球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热、 气的交换和平衡。 • 土壤能向大气释放CO2和CH4、NO2和NOX等。而这 些气体被认为温室效应气体,是导致全球范围内气 候变暖的重要原因。 • 温室气体释放与人类的耕作、施肥、灌溉等土壤管 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 土壤是这些气体的库,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农业活 动中温室气体的释放,已成为当今全球共同关心的 环境保护问题。
自然土壤是在
♣ ♣ ♣ ♣ ♣ ♣ (一)母质(parent materials) (二)气候(climate) (三)生物 (organisms (四)地形(topography) (五)时间(time) (六)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一)母质
★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土壤的某些性 质是从它的母质那里继承过来的,二者之间存在着 “血缘”关系。 1.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育过程中 进一步风化 2.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 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 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 化学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 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未来创新研究
土壤圈(PEDOSPHERE)
Soil Science (土壤学)
Pedosphere (土壤圈<学>)

土力学教学大纲

土力学教学大纲

土力学教学大纲土力学教学大纲引言:土力学是土木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土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对于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维护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土力学教学大纲的设计,以期为土力学教育的改进提供一些建议。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在土力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土体的基本力学性质,如重度、孔隙比、饱和度等,并能够理解土体的变形规律和力学行为。

同时,学生还应该了解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土力学的常用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

1.2 能力目标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分析和解决土力学问题的能力,包括土体的稳定性分析、承载力计算等;- 进行土力学实验的能力,包括土体的野外勘探和室内实验;- 运用土力学知识进行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土体的组成和结构、土体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等。

同时,还应该介绍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有效应力原理、塑性力学原理等。

2.2 土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一些常用的土力学实验,如土体的压缩试验、剪切试验等。

此外,还应该介绍一些土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2.3 土力学计算土力学计算是土力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一些常用的土力学计算方法,如土体的承载力计算、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等。

此外,还应该介绍一些土力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3.1 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土力学教学的基础,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教材阅读等方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2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课程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土力学知识的理解。

土的基本工程性质教案

土的基本工程性质教案

土的基本工程性质教案教案:土的基本工程性质教学目标:了解土的基本工程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水文性质;掌握土的分类方法和常见土的性质参数;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土的基本工程性质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一、土的物理性质1.毛细管现象与土壤水分;2.体积质量和容重;3.试验方法:测定土壤容重和含水率。

二、土的力学性质1.比重和比容;2.细观结构与孔隙率;3.三相和四相模型;4.试验方法:测定土壤比重和孔隙率。

三、土的水文性质1.含水饱和度与孔隙水压力;2.饱和导水率和孔隙度;3.水力渗透计算;4.试验方法:测定土壤水力导水率。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或呈现一个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土的基本工程性质与工程实践的关系。

二、讲授1.土的物理性质-教师讲解毛细管现象如何影响土壤水分;-教师解释体积质量和容重的概念及其与土的排水性能的关系;-教师介绍测定土壤容重和含水率的方法。

2.土的力学性质-教师解释比重和比容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土的细观结构与孔隙率的关系;-教师介绍三相和四相模型对土的描述;-教师讲解测定土壤比重和孔隙率的方法。

3.土的水文性质-教师解释含水饱和度与孔隙水压力的概念;-教师介绍饱和导水率和孔隙度的概念与意义;-教师教学生如何计算水力渗透;-教师讲解测定土壤水力导水率的方法。

三、实践操作1.学生组织实验小组,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土壤容重和含水率的测定;2.学生利用测定结果计算土壤的体积质量。

四、讨论与总结1.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识别测量中的误差及原因;2.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3.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五、拓展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拓展与土的基本工程性质相关的知识,如土的压缩性、剪切性和侵蚀性等。

教学资源:1.PPT课件,用于演示和讲解;2.教材和参考书籍,用于辅助讲解和深入学习;3.实验室设备,用于进行物理性质试验。

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其对土壤容重和含水率测定方法的理解和操作能力;2.小组讨论评估:根据学生的讨论表现,评估其对土的基本工程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小结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小结,评估其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和总结能力。

《土力学》教学大纲

《土力学》教学大纲

《土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主要研究土的物理性质、力学行为和工程问题。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土的基本性质,掌握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土力学问题。

二、课程目标1、掌握土的基本物理和力学性质,包括土的分类、颗粒级配、密度、含水量、孔隙比、饱和度等;2、理解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土的压缩性和渗透性、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土压力和边坡稳定性分析等;3、能够应用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包括地基设计、挡土墙设计、基坑开挖等;4、了解土力学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包括环境土力学、地质工程中的土力学、岩土工程中的土力学等。

三、课程内容1、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分类3、第三章:土的压缩性和渗透性4、第四章: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5、第五章:土压力和边坡稳定性分析6、第六章:地基设计7、第七章章:挡土墙设计8、第八章:基坑开挖9、第九章:环境土力学简介10、第十章:地质工程中的土力学11、第十一章:岩土工程中的土力学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12周,每周4学时,共计48学时。

其中,理论授课30学时,实验环节18学时。

实验环节包括实验室试验和计算机模拟两部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多媒体教学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土力学的原理和方法,而传统教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土力学的知识点。

实验环节将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土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环节的表现等,占总评成绩的30%。

《土力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土力学实验》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土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一、章 目 第七章 土壤圈第5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二、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分配 1.了解土壤资源的特点,世界与我国的土壤资源概况。

2.理解土壤、土地、耕地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学时)三、授课重点 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授课难点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五、授课形式 理论课六、授课方法 讲述法、归纳法、课堂讨论与训练七、课前准备 安排预习课程相关内容,了解学生已学课程同期课程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准备好教案(或教案与讲稿合一)、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展示、课外训练计划、自学指导方案等。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熊毅,李庆奎.中国土壤(第二版) :科学,19902.南京大学等.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 :人民教育,19853. 龚资同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 :科学,19994. 李天杰等,土壤环境学 :高等教育,1995相关期刊:1.土壤学报2.水土保持学报3.土壤通报4.土壤5.中国水土保持6.水土保持通报7.应用生态学报8.水土保持研究9.土壤与环境(改名为:生态环境)九、网络教学资源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广州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3.中国土壤数据库:5.中国土壤学会:6.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十、作业与课外训练如何更好地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

教研室审查意见系主任签字:年月日新课导入一、土壤资源的概念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转:要想更好地理解土壤资源的概念,我们还要与土地、耕地区分开来,这几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土壤、土地与耕地的区别与__土地是地球上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要素组合的自然综合体,以与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

土地并不是疏松层,它包括了陆地,陆地上的水域与滩涂。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_____学时课程学分:_____学分先修课程: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性、分类、分布、利用和管理的科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林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土壤与环境、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分类和分布规律。

(3)熟悉土壤肥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以及土壤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原则。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良和利用措施。

(2)具备进行土壤调查、采样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土壤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土壤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课程内容1、绪论(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3)土壤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包括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

(2)土壤形成过程,如原始成土过程、有机质积聚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等。

(3)土壤发育的阶段性和土壤剖面的特征。

3、土壤的物质组成(1)土壤矿物质,包括矿物质的类型、性质和在土壤中的分布。

(2)土壤有机质,包括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和作用。

(3)土壤水分,包括土壤水分的类型、含量、有效性和运动规律。

(4)土壤空气,包括土壤空气的组成、含量、通气性和与大气的交换。

4、土壤的物理性质(1)土壤质地,包括土壤质地的分类、测定方法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
1.1 课程背景
1.2 目标与意义
第二章:基本概念与原理
2.1 土壤的定义与分类
2.2 土壤形成的过程与要素
2.3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特征
2.4 土壤的化学性质与特征
2.5 土壤的生物性质与特征
第三章:土壤调查与分析
3.1 土壤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3.2 土壤采样与样品处理
3.3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
3.4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
4.1 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
4.2 土壤养分的来源与循环
4.3 土壤养分的供应与管理
第五章:土壤水分与水分管理
5.1 土壤水分的来源与循环
5.2 土壤水分的保存与利用
5.3 土壤水分管理的原则与方法第六章:土壤环境与污染控制
6.1 土壤环境的评价指标
6.2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来源
6.3 土壤污染的监测与防治
第七章:土壤改良与保护
7.1 土壤改良的目的与原则
7.2 增施有机质与调整土壤pH
7.3 土壤侵蚀与保护措施
第八章:实践与案例分析
8.1 土壤学实验室技能培养
8.2 土壤学相关研究领域案例分析
第九章:课程评价与考核
9.1 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9.2 考核方式与要求
结语
注:以上教学大纲为土壤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与章节划分,具体教学安排可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与需要进行调整与补充。

该大纲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并通过实践与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实验技能。

考核方式旨在评价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

第七章土壤第五节土壤类型与分布

第七章土壤第五节土壤类型与分布

土壤垂直带与水平地带相关性示意图
土壤垂直带的结构
随山体所处的地理位置、山体高度、 山体坡向及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有规律 的变化。地理位置不同,其基带土壤不 同,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亦不同. 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至高纬,土 壤垂直带谱由繁变简,土壤垂直带的数 量由多变少,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由高 到低。
三、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 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递减, 降水在最大降水高度以下是向上递增,超 出该高程后减少,从而引起植被等成土因 素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 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 各土壤垂直带谱中,除基带以外,其中 的主要土壤带称为建谱土带。土壤垂直带 谱由基带土壤开始,随着山体海拔增高, 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相应的土壤 类型。
世界地带性土壤分布图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z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z 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向
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z 可分为世界性土壤地带和区域性土壤地
带,前者如冰沼土、灰化土地带。后者 可分为沿海和内陆两种变型。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是:
因海陆分布而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 的带状分布。一般从沿海至内陆依次出现湿润 森林土壤、半湿润森林草原土壤、半干旱的草 原土壤和干旱的荒漠土壤系列 在我国从东北到宁夏和新疆的温带区域内, 依次出现淋溶土(暗棕壤)—潮湿土(黑土)—钙积 干旱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石膏盐积干 旱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在暖温带范围内,由沿海向西依次划为淋溶 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干旱土(黑垆土、 灰钙土)—石膏盐积干旱土。
z 1、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z z
z z
(1) 诊断层 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 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 按诊断层在土 体中的位置不同,又分为“诊断表层”和“诊断 表下层”两类。 1) 常见的诊断表层:松软表层、人为表层、暗 色表层、淡色表层、有机表层等。 2) 主要的诊断表下层:淀积粘化层、灰化淀积 层、高岭层、氧化层、漂白层、雏形层、钙积 层、石膏层、积盐层、含硫层等。

第七章主要土纲性质

第七章主要土纲性质

第七章主要土纲性质第7章主要土纲特征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纲的形成条件、主导成土过程、诊断层及诊断特性。

2.掌握14个土纲之间具有明显的发生联系、形态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联系。

3.熟悉14个土纲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联合国FAO土壤制图单元的相互参比关系。

关键词森林土纲系列(forest soil order system)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steppe-desert soil order system)水成型土纲系列(hydromorphic soil order system)过渡土纲系列(transitional soil order system)岩成型土纲系列(lithomorphic soil order system)人为土纲(anthropogenic soil order system)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将中国境内的所有土壤划归为14个土纲,这些土纲之间的发生联系按土壤景观特征可将14个土纲归并为: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即新成土-干旱土-均腐土-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过渡系列:新成土-雏形土-变性土;副系列:水成型的盐成土-有机土-潜育土;成型的新成土和火山灰土;人为土。

7.1 森林土纲系列森林土纲系列是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有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等土纲。

7.1.1 灰土1. 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灰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即寒温带针叶林气候区。

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呈现纬向地带性分布。

在中国,灰土分布区相对教小,灰土主要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

2. 成土作用与土壤性状特征在寒温带湿润的气候条件下,针叶林对土壤有机物累积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强酸性化合物将矿物分解成为各种氧化物,并使土体发生分异,其土壤剖面特征,如图7-2和图7-3所示。

3. 灰土分类与利用灰土可划分为腐殖灰土和正常灰土两个亚纲。

中国灰土区属于重要的原始林区,由于初夏大量冰雪融化水与降雨注入土壤,再加土壤心土层还处于冻结状态,极易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导致针叶林-灰土生态系统的崩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主要土纲性质第7章主要土纲特征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纲的形成条件、主导成土过程、诊断层及诊断特性。

2.掌握14个土纲之间具有明显的发生联系、形态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联系。

3.熟悉14个土纲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联合国FAO土壤制图单元的相互参比关系。

关键词森林土纲系列(forest soil order system)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steppe-desert soil order system)水成型土纲系列(hydromorphic soil order system)过渡土纲系列(transitional soil order system)岩成型土纲系列(lithomorphic soil order system)人为土纲(anthropogenic soil order system)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将中国境内的所有土壤划归为14个土纲,这些土纲之间的发生联系按土壤景观特征可将14个土纲归并为:•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即新成土-干旱土-均腐土-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过渡系列:新成土-雏形土-变性土;•副系列:水成型的盐成土-有机土-潜育土;成型的新成土和火山灰土;人为土。

7.1 森林土纲系列森林土纲系列是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有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等土纲。

7.1.1 灰土1. 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灰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即寒温带针叶林气候区。

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呈现纬向地带性分布。

在中国,灰土分布区相对教小,灰土主要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

2. 成土作用与土壤性状特征在寒温带湿润的气候条件下,针叶林对土壤有机物累积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强酸性化合物将矿物分解成为各种氧化物,并使土体发生分异,其土壤剖面特征,如图7-2和图7-3所示。

3. 灰土分类与利用灰土可划分为腐殖灰土和正常灰土两个亚纲。

中国灰土区属于重要的原始林区,由于初夏大量冰雪融化水与降雨注入土壤,再加土壤心土层还处于冻结状态,极易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导致针叶林-灰土生态系统的崩溃。

7.1.2 淋溶土1. 地理分布和成土环境淋溶土广泛分布于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7%,横跨了5个大自然带。

中国淋溶土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到亚热带均有分布,约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3%(约 125 104km2)。

2. 主导成土过程与特性淋溶土具有淀积黏化和次生黏化作用。

淋溶土的土体构型为O-A-Bt-C。

土壤剖面通体无石灰反应,土壤呈微酸性至酸性,pH值多为6.0~7.0,土壤阳离子代换量较高,淋溶土质地黏重,次生黏土矿物以2:1型水云母、蛭石为主,如图7-4和图7-5所示。

3. 分类与利用淋溶土纲分为冷凉淋溶土、干润淋溶土、常湿淋溶土和湿润淋溶土4个亚纲。

淋溶土是中国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也是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因气候湿润易发生水土流失,在利用中应加防治。

7.1.3 富铁土1. 地理分布和成土环境富铁土广泛分布于世界亚热带地区。

在中国富铁土则广泛分布在江苏、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大部分地区,以及广东、广西、海南、台湾、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区。

2. 主导成土过程与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中度风化作用、强烈盐基淋失作用、明显脱硅和铁铝氧化物富集作用。

富铁土的土体构型为Ah-Bs-C。

土壤剖面通体呈酸性或强酸性,土壤质地黏重,黏粒硅铝率在2.0~2.4之间,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如图7-6和图7-7所示。

3. 分类与利用富铁土分为干润富铁土、常湿富铁土、湿润富铁土3个亚纲。

富铁土区降水和热量丰富,可种植各种经济作物或粮油作物,生产潜力很大。

但因质地黏重,易于遭受侵蚀,在开发利用应加防范。

7.1.4 铁铝土1. 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铁铝土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区。

在中国铁铝土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及云南等省区。

2. 主导成土过程与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包括:土壤矿物的高度风化分解、盐基元素强烈淋失、硅酸强烈淋失与氧化铁氧化铝的相对富集、强烈的生物富集过程。

铁铝土土体构型为:Ah-Bms-BC-C。

其pH值在4.5~5.0之间,潜在酸度较强,质地黏重,黏粒含量大于50%,黏粒硅铝率在1.5~1.8之间,如图7-8和图7-9所示。

3. 分类与利用铁铝土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故只有湿润铁铝土一个亚纲。

铁铝土中原有有机质迅速分解,作物携出、淋洗、侵蚀作用都会招致土壤中氮素大量损失。

因此,在生产中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土壤氮素水平,再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油棕、咖啡、橡胶、柠檬、可可等。

7.2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包括:均腐土、干旱土两个土纲。

这些土纲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其土壤的共同特征是土壤剖面通体具有石灰发应,土壤具有干旱土壤水分状况或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

7.2.1 均腐土1. 地理分布和成土环境均腐土分布于世界温带半干旱及半湿润气候区。

在中国均腐土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区。

2. 主导成土过程和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腐殖质积累作用和钙积作用。

土体构型为Ah-AB-Bk -C。

土壤pH值在7.0~8.0之间,盐基饱和,代换性盐基以钙、镁离子为主,土壤次生黏土矿物以2:1型伊利石为主,在土体下部常有弱黏化,如图7-10和图7-11所示。

3 分类和利用均腐土可分为干润均腐土、湿润均腐土、岩性均腐土3个亚纲。

均腐土区植被以羊草、针茅、杂类草为主,是良好的放牧场和割草场,适宜于各种家蓄饲养,尤其大畜发展。

应根据土壤特点,因地制宜地安排农牧林业用地,建立林网粮草轮作制度,促进农牧林业全面发展。

7.2.2 干旱土1. 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干旱土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区。

在中国干旱土广泛分布于西部,包括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和西藏省区。

2. 主导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干旱表层的形成、钙积过程、石膏化过程和盐积过程。

干旱土的表土层由特征表土、孔泡结皮层和片状层组成,如图7-12和图7-13所示。

3. 分类和利用根据土壤温度状况可以将干旱土细分为寒性干旱土、正常干旱土2个亚纲。

干旱土是受干旱因素控制最强的土纲,这里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7.3 水成型土壤系列水成型土壤系列包括盐碱土、有机土、潜育土和冻土。

在目前世界主要的土壤分类系统中均未将冻土作为一个独立的土壤分类单元划分出来,但冻土是土壤圈与水圈、大气圈相互作用最为密切的部分之一,因此,冻土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议题。

7.3.1 盐成土1. 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盐成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低平洼地、滨海平原以及红树林区。

盐成土是在气候、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盐类直接参与成土过程而形成的。

2. 主导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盐化过程和碱化过程。

盐成土表层常有白色或灰白色盐分富集,盐成土中的碱土则具有特殊的土体构型,即E-Btn-Bz-C型。

盐成土有机质含量低,pH值高,土壤结构差,盐分含量高或代换性钠离子含量高,如图7-14~7-17所示。

3. 分类与改良利用盐成土细分为碱积盐成土和正常盐成土2个亚纲。

盐成土分布区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也具有发展农牧业的巨大潜力。

只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就能适度开发利用盐成土资源。

7.3.2 有机土1. 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有机土分布极为广泛: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区到内陆区、从平原区到高山区。

只要是气候湿润、因地表富集水分和养分而通气状况较差的地段,都有可能分布有机土。

在中国有机土分布于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

2. 主导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有机土的主导成土过程是沼泽化过程。

土体构型为H-G,泥炭层(H层)有机质含量可达500 g/kg,以黑棕色或灰棕色为主,潜育层(G层)因受还原过程影响,以灰绿色、浅蓝色为主,土壤质地多为壤黏质,土体紧实,常有锈纹斑物,如图7-18和7-19所示。

3. 分类与利用有机土分为永冻有机土和正常有机土2个亚纲。

有机土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氮素,再加平坦的地形,更有利于开发利用。

但因有机土过湿、土壤比热大、解冻升温缓慢,磷、钾等矿质养分含量偏低,故在垦殖时需修建排水系统,增施矿质养分。

7.3.3 潜育土1. 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潜育土的形成发育总是和低洼地形相联系,全球潜育土集中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北极苔原带。

中国潜育土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

2. 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强烈的还原过程和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

潜育土土体构型为A-G型。

表土层有机质累积明显,土壤腐殖质呈现泥质腐殖质,潜育层则是还原过程的产物,有少量锈斑纹、铁锰凝团、结核或铁锰管状物,如图7-20所示。

3. 分类与利用潜育土分为永冻潜育土、滞水潜育土和正常潜育土3个亚纲。

潜育土作为湿地土壤的组成部分,既是可垦耕地的重要后备资源,又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

7.3.4 冻土1. 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冻土分布于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北冰洋沿岸地区是冻土的主要分布区。

据统计全球冻土总面积约5.9×106 km2,占陆地总面积的5.5%,故有学者将冻土与冰雪合称为冰冻圈。

在中国冻土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山区、西部高山区及青藏高原。

2.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在冻土形成发育过程中生物化学风化相对微弱,而土壤物理风化强烈,季节性冻融过程会形成石环、石河等。

冻土土层浅薄,典型冻土的土体构型为Oi -Cg层,即表层泥炭层(Oi层),下层为滞水潴育母质层(Cg层),如图7-21和图7-22所示。

3.分类与利用赵其国建议在中国土壤分类方案中将冻土列为独立的土纲,下设正常冻土、高寒冻土亚纲。

冻土由于热量条件差,再加养分贫乏,故开发利用价值不大。

冻土在全球变化、自然地理学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当今学术界十分关注全球变化与冻土之间的相互影响。

7.4 过渡土纲系列7.4.1 变性土1. 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变性土分布于亚热带季节性干旱区。

在中国,变性土多零散地分布于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湖北等省。

变性土集中分布于大河湖的平原或河谷阶地等低平地区,以及台地丘陵的坡麓或低洼处。

2.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土壤扰动过程和矿物蒙脱化过程。

变性土剖面通体相对均一,土壤剖面中层次分异模糊,其土体构型大致为耕作层(Ap层)-蒙脱石聚集及矿物风化层(Bw层)-钙化母质层(Ck层),如图7-23和图7-24所示。

3.分类与利用变性土分为湿潮变性土、干润变性土和湿润变性土3个亚纲。

变性土具有质地黏重、耕性差、干缩湿胀性强、肥力水平低等特征,在开发利用时要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建立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科学施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