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一、蒙学的起源和发展蒙学是中国古代一种普及于民间的、以教育儿童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方式。
它起源于汉代,经唐代发展至盛行于明清时期。
在蒙学中,教师使用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古代读物,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和背诵等方式学习基础知识。
二、蒙学的基本特点1. 以家庭为单位蒙学是基于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
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亲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会教授一些基础的读写算术,而刻意的教育则需要请专门的先生。
2. 按年龄段授课蒙学按照年龄段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在蒙学中,学生分为蒙童、幼童、小童、大童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3. 重视口耳相传蒙学中的教育方式注重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课文结构简单易懂,富有韵律美感,有助于吸收。
4. 教学内容单一古代的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三、蒙学的启示1. 家庭教育重要性蒙学注重家庭教育,体现了“家庭是儿童第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
家长应该适时引导孩子学习,进行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律、尊重和帮助家人。
2. 年龄逐级分类教育蒙学按年龄段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孩子从小学会分辨自己的年龄阶段,逐步学习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为孩子选择适当的书籍、游戏和其他教育资源。
3. 口头传授是个好办法蒙学中的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现代学前教育中,一些诗歌、童谣等的口头传授,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4. 把教材内容控制在适当范围古代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现代学前教育中,也需要开展适合儿童的简单、易于掌握的教育活动,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四、结论尽管蒙学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的地方。
古代孩子启蒙教育
古代孩子启蒙教育在古代,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古代孩子启蒙教育的方式和特点。
首先,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注重家庭教育。
在古代,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
父母会亲自教导孩子读书识字,传授家风家训,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家庭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还培养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其次,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注重师傅传授。
在古代,孩子要学习一门手艺或者技能,通常会找一个有经验的师傅来传授。
师傅不仅会传授技艺,还会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勤劳精神。
通过与师傅的相处,孩子不仅学到了实用的技能,还受益匪浅。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还注重书院教育。
在古代,书院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
孩子在书院里学习经典著作,领悟先贤的智慧,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在书院里,孩子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人脉关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还注重实践教育。
在古代,孩子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参与农耕、家政等实际工作。
通过实际操作,孩子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锻炼了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总的来说,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它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古代孩子在家庭、师傅、书院和实践中接受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启蒙教育体系,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
中国古代蒙学研究总结
中国古代蒙学总结诵读蒙学经典,传承民族文化,实施启蒙教育,培育良好品性。
小学是启蒙教育,蒙以养正,先入为主,这关系到每个孩子一生的幸福。
我们古代儿童就有许多经典的开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增广贤文》等等。
古人把那些深奥的道理口语化,并辅以押韵、对仗、喻理、排比、递进等修辞手段,使之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今天孩子们读起来,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领悟到其中孝、义、礼、善等为人之道。
诵读经典,可以荡涤儿童心灵,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
让儿童从小诵读蒙学经典,可以使他们穿越时空,体味“千古美文”的韵味,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快乐。
可以帮助他们滋养心灵,净化人格修养,开启智慧潜能,从而为将来成为有作为的人奠定基础。
在活动中,我们以“蒙学经典诵读”为切入点,通过读、写、思、行,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传统美德、文明礼仪、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让孩子学习、生活、成长在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小学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范式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这个时候一个人掌握了什么样的词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他会说什么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
鲁迅先生曾说,现今十来岁的孩子如何,可以预料到二十年后的中国情况,儿童的教育问题,与我们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
良好的儿童教育不仅关系着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昌盛。
以识字教学为主,重视人文精神的古代蒙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对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蒙学教学的开端,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识字教学的教材在明清时期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合称“三、百、千”。
识字教学的方法有指物识字、六书识字、卡片识字、圈列识字、拆字识字、带读识字、对比识字、析义识字等,实践中往往多种方法兼用。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文档资料
xx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我国的荣学教育历史悠久,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内容不断完善。
方法也日益成熟,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吸取知识、增长智慧、规范道德的重要思想基础。
由于汉语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汉语文的教学也应该认清本身的独特性,重视从古代的蒙学中吸取教学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一、xx的界定蒙学的称谓取自《易经》。
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义。
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1]这是最早的蒙学论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
对于蒙学的概念,虽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内涵大致相同。
所谓“蒙学”,是指在儿童智慧开启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养成儿童优良的品德、开发儿童的智慧,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蒙学教育,认为它可以使儿童去蒙蔽而变得聪明。
现代心理学认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
可见,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我们从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谋求出路。
二、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一般特点以及对于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一)重视儿童的思恕品德教育,注重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对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的认识。
《汉书?食赞志》在记述“教人之大略”时说过:“八岁入小学,学五甲六方,书记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岁入大学。
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童蒙教育培养儿童基本品德和智慧,通过童蒙教育不但要增长儿童的知识,促进其德性发展,而且还能让儿童“存其心”,“宣其志”。
这都反应了蒙学中“道德至上”的教育思想。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蒙学以识字、读书为形式、提高儿童智力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德育活动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完成了“德智统一”的教育内容。
如《三字经》中明确说“首孝悌,次见闻”,认为人生第一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
中国蒙学教育方法的探讨
中国蒙学教育方法的探讨蒙学是对我国传统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先秦到清末,蒙学教育延绵不断,为后世留下大量的蒙学读物,充满人文精神,对现今的儿童人文启蒙教育也大有裨益。
在清代中国与朝鲜文人笔谈与尺牍的交流中,直接呈现了大量的当时蒙学教育的情况,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为中国蒙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一、从清代中朝文人交流看中国蒙学教育目的蒙学是传统的文化启蒙教育,从先秦开始,孩童通过学习蒙学读物规范训练道德行为,培养知识技能。
到了宋朝以后,理学的兴起使得蒙学教育的道德教化与行为规范训练的职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根深蒂固与封建科举制度的建立,到了清代知识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这一教育目的越来越在蒙学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
首先是普及平民教育的教育目的。
这种识字与写字的教育,是蒙学教学的开端,可以说是纯粹的知识技能教育。
如洪大容《与孙蓉洲书》中记载:小儿始入学,教何书?《六经》亦当有次第,史书先授何书?初学写字临何书帖?临写之法有影摩诸法云,然否?(孙答曰:小儿入学,先教认字。
如《三字经》三字为一句,皆明伦教学经史之类,頗有意义。
《千字文》四字为一句,梁朝周兴嗣奉勑撰之类。
及其认字既多,则授以《四字书》。
)由此可见,识字写字是其他教学的基础,中国的识字教育的基本材料也早在宋元时代就已定型,最主要的就是被简称为“三、百、千”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其次是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教育。
隋唐以来,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蒙学教育也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不断发展并为其服务,变成了更高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燕行日乘》中记载沈乐洙与虞有光兄、虞鸣球、陈木、虞有光的笔谈:余曰:“景山教习何官?”曰:“教习专管官学生读书作文之事。
其中举人、生员、童生俱有教读,勤而成效多者为上等,始得知县。
”余曰:“教育英材好事,所管学生、童蒙约几人?”答曰:“每教习应管学生二十人,不论大小及举、贡人、童生,总以教习,以后学生考试时,能升一等者为成效,每教习应下成效须有三人方为合例。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牛莹[摘要]蒙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机构,蒙学使用的教材就是蒙学教材。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古代蒙学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蒙学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的特点,提出古代蒙学教材对我国今天的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的编写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我国古代蒙学教材蒙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机构。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我们现今的小学。
蒙学教材,指的就是为实现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目标而编成的各种读本。
我国的蒙学教育大致始创于奴隶社会的夏朝,在秦汉时期得到不断发展,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程序。
古代的蒙学教育承担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对儿童进行读书、习字、作文的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儿童进入官学、书院学习以及日后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我国古代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很多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都参与过蒙学教材的编写,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蒙学教育的发展,也保证了蒙学教材的质量。
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蒙学教材的种类繁多,大约有二千种左右,古代很多蒙学教材为我们今天编写儿童教材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研究古代蒙学教材的价值,对我们现今儿童启蒙教材的编写是有极大帮助的。
从发展状况来说,我国的蒙学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第一时期是周朝至唐朝。
这个时期的蒙学教材内容上主要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并包含了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周朝是我国蒙学教材出现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
由于我国早期的儿童教材特别重视儿童识字和写字的教学,所以我国最早的能够蒙学教材,主要是字书一类的读本。
秦代的蒙学教材最重要的是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和胡母敬的《博学篇》,这三个教材都是以识字和写字为主的,是在《史籀篇》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汉代时,这三种书被称为“三仓”是主要的蒙学教材。
汉中时,闾里书师将这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钱加清 蒙学即启蒙之学,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
所谓蒙学教材,指的就是为实现启蒙教育目标而编成的各种读本。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语言文字的传习,尤其重视蒙学教育,对蒙学读物的编写给予极大关注。
蒙学教材编写历史悠久,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存的蒙学教材加以考察,蒙学教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周朝至唐朝的蒙学教材,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并包含多方面的知识。
二是宋朝至清朝中叶的蒙学教材,在内容上出现分门撰写倾向,如道德教育、历史故事、典章名物、诗词歌诀等都各有专书。
三是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的蒙学教材,出现了些采用旧形式介绍声、光、电等新内容的课本,也有改写的蒙学教材问世。
从内容上看,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综合类,其中最早的一本识字教材是《史籀篇》,《汉书・艺文志》说它是“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流传时间最久的是汉元帝时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宋人晁公武解释说:“杂记姓名诸物五官等字,以教童蒙。
‘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
”流行最广泛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三、百、千”。
还有一些杂字课本在各地使用。
二是伦理类,如《性理字训》和《弟子规》等。
三是历史类,影响较大的如《十七史蒙求》、《叙千古文》和《小学》等。
四是诗歌类,以《千家诗》和《神童诗》为代表。
《千家诗》历史上曾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千”。
“三、、百、千、千”各有所长,如明代路吕坤所说:“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五是名物类,《名物蒙求》、《幼学琼林》、《龙鞭文影》和《兔园册》等影响较大。
六是工具类,如《字学举隅》、《文字蒙求》和《声律启蒙》等。
蒙学教材的撰写形式则主要有三种,即韵文短语形式、散文的形式和诗歌的形式。
中国古代的蒙学(小学)知识讲解
(泛爱众而亲仁)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
第一 ,集中识字 ,注重实用
《急就篇》 和 《百家姓》 均是这类教材的代表
第二 ,句式简短整齐 ,讲究押韵对仗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五字鉴》 等
古代的蒙学教材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一)道德启蒙
“蒙学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进行道德的启蒙。他们在教育 教学中 ,往往把道德训诫与识字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儿歌 与韵语的形式把艰深的哲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除伦理道德外 ,蒙学教材中还蕴含着另一种德 ,那就是对 国家、 对事业、 对他人、 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 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坚定的、 高尚的行为。古人利用 蒙学教材对孩童进行道德启蒙 ,其目的在于最终达到 “修 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最高境界。
古代蒙学 (一)构建 诵读 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对当
前小学文 “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
言文教学
的启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
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小学教材文言文内容的编制需向生活化转型。
(三)注重精选语言形式,易读成诵,适当应用。
《算学启蒙》
《三字经》
▪ 宋人所作,最有影响的蒙学读物,几乎成为蒙书的 代名词。全文1086字。
▪ 成功的奥秘: 第一,内容丰富,知识密集。 第二,句子短小,便于诵读。 第三,语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易懂。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试析宋元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
试析宋元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发表时间:2007-3-28 16:02:56 编辑:安治国点击/评论:1259/0摘要:我国古代就有“蒙以养正”(《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
”儿童阶段是蒙昧无知的阶段,需要用正道来培养他) 的思想,十分重视儿童教育。
蒙学始于汉代,至宋日益完备;特别是在朱熹理学的影响和他本人身体力行的倡导之下,私学大兴,蒙学教育走向成熟,出现许多比较专门而系统化的蒙学用书。
蒙学对中国道德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发展,甚至对整个中华氏族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宋元时期的蒙学教育,有助于为当今教育洞开新视野。
关键词:蒙学私学一、蒙学教育概述1、蒙学教育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叫“蒙学”,它所使用的教材叫“蒙学读本”。
其教育内容主要为识字、写字和道德教育。
学习年限无严格确定。
主要采用个别教学,偏重背诵和练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蒙学教育的传统。
古代对8—15岁的儿童的教育叫“蒙养”教育,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蒙馆”。
蒙养教育,即儿童初级阶段的教育。
在中国古代,官方办学的重点放在高等层次的精英选拔型教育上,除举办宫廷贵族子弟的小学外,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在社会上大办初等教育,蒙养教育主要是由家庭教育来承担,而私学则为那些没有能力或没有精力进行家庭教育的人家提供蒙养教育的机会。
进入科举时代以后,“学而优则仕”成为凡有条件的子弟追求的目标,于是蒙养教育大为扩展。
苏轼自称他8岁入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受业的学童有几百人。
陆游说:“农家十月,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农家十月,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可见,宋代的蒙学已相当发达,乃至影响到少数民族统治的辽、金、元。
到明清时期,蒙学已遍布城乡,教育水平也有进一步提高。
2、蒙学教育主要植根于民间私学私学,是指私人或民间团体出资兴办并管理的学校,近现代称为私立学校。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进行评析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进行评析
蒙学教材是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必修之课,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和鲜明的教育特点。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在传授知识、培养道德、开发智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注重德育教育。
蒙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蒙学教材,都强调了孝顺、友爱、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这些品质的培养为儿童日后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注重知识传授。
蒙学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哲学等。
这些知识不仅让儿童了解世界,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千字文》用一千个不同的字来描述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种富有创意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最后,中国古代蒙学教材还注重智力开发。
蒙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思维训练和智力开发的,例如谜语、对联、诗歌等。
这些内容不仅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也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发智力。
例如,《论语》中的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思考与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思想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珍贵遗产,它们在德
育、智育、知识传授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通过对这些蒙学教材的评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略论中国传统蒙学养正教育的现代借鉴意义-2019年文档
略论中国传统蒙学养正教育的现代借鉴意义传统蒙学教育,相对于中国古代的经书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更基础、更广泛、更持久的影响力,因此它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最重要、最基本、也最成功的教育类型之一。
几千年来,它承担着开启蒙昧、化育国民、传承文化的重任。
在中华民族善良、诚实、勤劳、智慧、谦虚、礼让、尊老爱幼、热情好客、重责任、重气节、重品德修炼、重文化修养等等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的形成过程中,蒙学养正教育发挥了它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今天,传统蒙学虽已淡出中国教育史,但蒙学的文化精义和合理内核仍然生生不息地传扬在我们的现代文化教育中,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养正”是中国几千年教育思想的核心,蒙学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养正”教育。
什么是蒙学?蒙,古语解释它是物之稚也”。
稚,就是幼小。
所以这个“蒙”字也引申为“蒙昧无知”。
《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王弼注:“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童蒙,即初入学的儿童。
蒙学,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蒙学教育尽管内容驳杂、形式多样、途径各别,但教育目标都共同指向学生的成人、成才这一根本的目的。
中国古代向来重视儿童教育,儿童教育又以“养正”教育为重。
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启迪儿童的智慧、培育儿童的品德,使之健康地成长。
元许衡的《小学大义》云:“当其幼时,如不克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
”明沈鲤《义学约》云:“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
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
”等等,都不约而同地把蒙学“养正”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上。
据有的学者统计,蒙学教材自《史籀篇》始,到“三百千千”,两千多年间约有1,300 余部。
它们通过极其明达晓畅而又精准隽永的语言形式,将诸如德性的彰显、人格的培育、生命的完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等中国式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美丑观等注入到少年儿童的心坎上,渗透到他们的意识深处,因此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扬、对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形成和促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宋代蒙学教材研究
宋代蒙学教材研究引言蒙学教育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宋代蒙学教材的研究价值备受。
这一时期,蒙学教材种类繁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代蒙学教材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教材内容分析宋代蒙学教材的内容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在众多宋代蒙学教材中,伦理道德的教育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如《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教材,都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等基本道德观念。
2、知识体系完整。
宋代蒙学教材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等,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3、编写意图明确。
这些教材大多由经验丰富的教育家编写,旨在培养儿童的基本素养和思维能力,为其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使用分析关于宋代蒙学教材的使用情况,以下几个方面值得:1、学生接受程度高。
由于教材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深受儿童喜爱。
同时,教师们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2、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蒙学教育,许多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代背景和学科发展影响宋代蒙学教材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学科发展的影响:1、政策推动。
宋代政府重视教育,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读书的政策,为蒙学教材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会文化背景。
在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宋代,蒙学教材的内容充分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3、教育观念转变。
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读书应试成为主流,蒙学教材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研究方法和结论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教育实验等方法,对宋代蒙学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宋代蒙学教材在内容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教育观念和时代精神。
2、这些教材在培养儿童的基本道德素养、拓展知识视野和激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我国历代重视蒙养教育,旨在对少儿实施知识和道德启蒙,依此规定教育内容多为识字和习惯的培养,还缩写出一系列蒙养教材。
无论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教材缩写,有许多经验值得当前教育改革所借鉴。
关键词:蒙养教育;蒙养教材;教育内容;启示我国古代向来重视蒙养教育,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教育,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大体相当于今日初中以前的儿童所应该接受的教育。
一、蒙养教育旨在“养”《新华字典》对“蒙”的解释是“愚昧,没有知识”。
如果“蒙”加以养,即养蒙、蒙养,使之变得聪明和文明,这便是蒙养教育或者称启蒙教育。
其理论依据是“正本”和“慎始”,“正本”就是要确立的发展方向,因为这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所以一开始就要特别慎重,即所谓“慎始”。
诚如《易经》云:“正其本,万物理。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就告诉我们,人一出生就要接受教育,还必须是正确的教育,而且旨在“养”,包括知识之“养”和道德之“养”,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教育理念,自有文字便有记载,并且一直为后人所重视,在其支配下,使得我国的蒙养教育理论和实践日益成熟和完善。
二、蒙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端在基本常识蒙养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常识的教学,因而每天的功课也就是背书、授新书、作对、写字、读诗等项以及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训练。
学童入塾后即先识字,每日教以识十字左右,日日反复温习,识至千字为好。
何以如此?“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
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
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
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
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
”①在识字的同时还要进行写字训练,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要求一致,也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育内容与经验有哪些特点
宋元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最突出的特点有以下三点。
第一,强调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蒙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这个阶段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对于儿童日后的发展将会长期起作用。
因此,宋元蒙学教育十分强调对儿童进行严格的基本训练。
例如,在生活礼节方面,要求儿童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堂室必洁等。
在学习方面,要求儿童读书必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且要熟读成诵;写字必须“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而且尤为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要求:“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
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书,仔细分明读之”;“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皱折”;“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
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一经形成,不仅有利于儿童的成长,而且还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第二,重视用《须知》、《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
蒙学阶段的儿童可塑性大,为了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宋元时期的教育家制定了各种形式的《须知》、《学则》等,以此作为规范儿童行为的准则。
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都作了详密的条文式规定。
程端蒙、董株的《学则》,也对儿童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这些规定和要求虽不免繁琐,且有压抑儿童个性发展的缺陷,但使儿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对于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蒙学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宋朝教育家已经注意到儿童的这个特点,积极引导,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朱熹亦主张用历史故事、道德诗歌来教育儿童,并开展“咏歌舞蹈”等文娱活动,以引起他们的乐趣,增加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境界。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一、引言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是从先秦时期开始,历经汉、唐、宋等多个朝代,直至清代废除科举制度而彻底消失。
蒙学,即私塾和家塾,是传统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变迁,蒙学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及借鉴意义:蒙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蒙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蒙学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影响,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蒙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所谓蒙学,指的是古代私塾和家塾。
私塾是由一些知识渊博的老者和学究创建的,主要是传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同时也教授一些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家塾则更多地是由父亲或祖父亲自为家族后代所设立,教育范围主要是家族后代。
这两种形式的蒙学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社会上的教育都是由个别的知识分子为一小部分人传授,没有形成特定的教育体系。
但到了汉朝时期,出现了“家学”和“师古”,也就是私塾和家塾。
学生一般从六岁开始进入蒙学,通常只有男孩子才有机会接受教育。
唐代时期,经学开始成为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宋代时期,科举制度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蒙学也随之发展壮大。
到了明清时期,则形成了完整的封建教育体系,科举制度也更加完善。
在封建社会,蒙学教育成为社会统治阶层垄断知识教育的主要方式。
三、蒙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蒙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经典和文化知识。
经典有《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还包括历代文人的诗词、文章和历史典籍等。
蒙学注重学生的精神修养和道德教化,重视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蒙学教育把“教人以德,传承中华文化”作为首要任务,要求学生遵循道德规范,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经典和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国学大讲堂之 古代蒙学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阶段,西周初期到唐代: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 德教育,兼授各种知识。
现存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周宣王时)。
秦代有《仓颉篇》(李斯)、《爰历篇》(赵高)、《博学篇》(胡 毋敬),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是对《史籀篇》的发展。汉代闾里 书师合并为《仓颉篇》, 成为当时学校使用的通行课本。
蒙学教材是古代语文教育的载体,称为“小儿书”、“蒙学书”,种类繁多, 且自成体系,凝结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大量的人生经验、做人的良方、 处世的诀窍。
蒙学教材的实际意义已经超过了启迪童蒙的范围,被很多人终生学习并广 泛应用到生活领域,成了人们汲取文化、获取信的一个重要源泉。
研究古代蒙学教材,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语文教育,了解教材在教育中的 作用,并发掘其合理的成分,这对于审视语文教育的沿革、发展、创新有
五是有关韵对类的蒙学读物,主要用以训练蒙童的古音韵知识,为作诗作 赋、作骈文、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做准备。如无名氏的《对类》、《时古 对类》,蒋义彬的《千金裘》、祝明的《声律启蒙》、李渔的《笠翁对韵 》等。
《声律启蒙》按照平水韵上下平声的顺序排列,涵盖了平水韵106韵部,是童蒙掌握音 韵的必读教材,教材内容丰厚,不仅包含了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也包括了名物典故、 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蒙童在掌握声韵的同时对知识进行综合的梳理。
四是诗歌类,如刘克庄的《千家诗》、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汪注的 《神童诗》等,既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又对他们进行语言和美感教育。现 传本《千家诗》共收录唐宋时诗人的诗作227首,其中包括七言绝句95首, 七言律诗48首,五言绝句39首,五言律诗45首。所选诗作大都浅显易懂, 通俗自然,充分注意了儿童的特点。
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探究
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探究一、蒙学教育的背景和特点1. 蒙学教育的起源宋代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蒙学教育作为当时主要的教育方式,起源于唐代,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教育体系。
2. 教育内容和方法蒙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著作的背诵和理解,以及基础的文字、数学和礼仪知识的学习。
而教育方法主要以师徒传授、裙体学习和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
3. 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在宋代,蒙学教育主要面向士大夫家庭的子弟,但也逐渐向一部分平民家庭开放。
蒙学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教育形式,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宋代蒙学教育的原因分析1. 社会政治因素在宋代,社会政治稳定,科举制度的实施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上升通道。
士大夫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也大大增加,蒙学教育成为他们培养子弟的重要手段。
2. 文化传统的影响自古以来,我国文化便重视教育,强调“教育为本”。
蒙学教育作为传统教育方式的延续,自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宋代是儒家思想的全盛时期,儒家对蒙学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3. 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宋代,商业、手工业和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蒙学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途径,自然备受关注。
三、结语在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原因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古代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其发展的深入探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教育的演变历程,还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教育经验,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四、个人观点就我个人而言,宋代蒙学教育确实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不仅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对我国古代教育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借鉴意义。
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探究
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探究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是一种非常特别且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原因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1. 从简到繁的探讨方式我们将从简到繁地探讨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
宋代蒙学教育着重于对儿童进行基础知识的灌输,如语文、数学、历史等。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基础知识的牢固打下,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由浅入深的探讨方式我们将采用由浅入深的探讨方式,深入了解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
蒙学教育在宋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不仅在官方学校得到重视,而且在民间也有普遍的开设。
这种教育方式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后来的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原因探究1. 文章内容最好使用序号标注,并在内容中多次提及我指定的主题文字。
我们来探究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原因。
宋代社会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文化水平较高。
蒙学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方式,在这样的社会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
2. 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原因还在于社会对于基础教育的需求。
在宋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蒙学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给了古代社会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
通过蒙学教育,社会中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蒙学教育的发展也为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教育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和回顾通过对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原因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蒙学教育作为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教育方式,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既与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有关,也与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
结语通过本篇文章的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原因。
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
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幼儿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师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进行阐述。
首先,师资是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幼儿启蒙教育多由家长或家庭教师负责进行。
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他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和基本的礼仪知识。
同时,富裕家庭还会雇佣家庭教师,专门负责孩子的启蒙教育。
这些家庭教师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传授孩子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教育内容是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幼儿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礼仪和道德教育等方面。
在语文方面,家长或家庭教师会教导孩子识字、识数、识图等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学方面,会教导孩子简单的数学知识,如加减乘除等,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还会注重礼仪和道德教育,教导孩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修养。
最后,教育方式是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幼儿启蒙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口头传授和示范教学。
家长或家庭教师会通过口头讲解和示范的方式,教导孩子学习语文、数学和礼仪知识。
同时,还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寓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总之,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认知能力,师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教育方式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对当代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古代幼儿启蒙教育中汲取经验,为当代幼儿教育提供更好的借鉴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摘要:蒙学即启蒙之学,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
重视蒙养教育,重视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本文结合分析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的三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传统蒙学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蒙学;德育;借鉴
一、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
1.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努力使学生懂得并自觉实践传统的伦理道德。
比如《三字经》内容就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多方面我国古代所提倡的思想品德。
首先,传统蒙学,十分强调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三字经》中有“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饮食起居,都有具体的礼仪规范和要求。
可见,古代蒙学教育家都重视倡导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其次,重视“孝”。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宗亲、宗族、宗法体制以传统伦理道德为纽带,人伦纲常成为道德的核心,“孝亲”观念也成为人伦纲常的中心内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
”可见,孝亲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所倡导的行为美德。
“百行孝为先”,《三字经》有“首孝弟,次见闻”。
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首先当牢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再者,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传统蒙学教育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实现寓德育与智育,养成儿童的道德人格。
因此,传统社会一直主张培养儿童的理想和志气。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
2.教材编纂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儿童爱听故事,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东西,喜欢大声朗读。
古代蒙学教材适应这一共同的心理特点,在教材中编入许多简短的故事和浅显的诗歌,有的还附有插图,以引起学生兴趣。
把讲故事和讲历史结合起来,儿童喜欢听,愿意学。
如《日记故事》中的“击瓮出儿”、“磨杵成针”等都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有启迪教育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注意选择一些浅易诗歌让学生诵读。
儿童从小读些富有情趣性的诗歌,不仅可以促进智力和语言的发展,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启发鼓舞其向上的志趣。
明代学者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
”他认为孩子的性情喜欢游戏,害怕拘束,好像草木刚萌芽一样,如果让它舒展通畅就能茁壮成
长,反之就会枯萎下去。
所以在进行儿童教育时,要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
3.强调“熟读成诵”。
学生读书,先由蒙师讲认生书。
讲书的形式有个别“口授”和“粗粗讲解”。
“口授”是教师先教学生认字,带学生缓缓朗读,然后让学生自读。
“粗粗讲解”时用通俗话,要指实事说明,使儿童易懂。
还要启发儿童思考,培养儿童智力的发展。
学生读书必须熟背,以背书驱使学生勤奋用功,“以期所习永永不忘”。
所以,蒙师对学生背书要求甚严,在背书时,教师也要“听差”,以纠正学生的读音、分句等。
背书时,还有“提背”,提到哪里背到哪里,以检查学生熟记的程度。
又有“初背”(背生书)和带背(背熟书)和按时“抽背”,最后读完一册还要“通背”。
故学生必须时时读书,时时背书。
在蒙学中,认书、读书、背书和温书四步曲,周而复始,日日如此,月月如斯。
这对训练儿童的记忆力是有帮助的。
同时也充分利用少年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
儿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背熟了许多文词,这对以后的写作也大有帮助。
不过儿童所诵读的书,并不都懂,教师也不要求儿童全懂,只好等儿童长大了才明白,现在只记住,到“后来受用”。
二、蒙学教育特点给我们的启示
主张儿童教育从小抓起,为我国历代蒙学教育家所共
识,给当代儿童道德教育实施与开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试作出如下思考:
1.重视小学阶段教育的德育功能。
在社会发展快速现代化的今天,高度的物质享受和较多的感官刺激给儿童发展带来了较问题,受社会“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等现象的误导和影响,不少儿童从小就形成了“攀比心理”,追求的是吃喝穿戴,家长也以儿童的“外在形式”作为自身能力和地位的显示方式,过于关注儿童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忘却了对儿童生命形而上的追求和探索,忽视了儿童的理想教育,忘却了对儿童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养成,已经成为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一大困惑。
我国古代教育十分重视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播,在蒙学教材中体现为重视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宣传儒家思想。
但是这类教材除了对封建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说教外,还有一些诚实、忠信的道德教育,这些优良的传统道德,到今天,仍然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2.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蒙学教材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结构、知识程度,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及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那么我们当今的小学教育也应该从中受到启示,不是一味地填鸭式灌输知识,为了得到好的成绩而对学生的特点有意忽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因
此,在教材编纂与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向蒙学教育学习,多多编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故事,在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和知识技能,学生又怎么会厌学呢?
3.重视诵读能力的培养。
上文已经分析道传统的蒙学教育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儿童的诵读能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当今小学生背诵的篇目已经大大缩水,因此,就很有必要借鉴一下蒙学中的诵读教学,重视当今儿童诵读能力的培养。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国学经典诵读对小学生道德修养也有很大的的影响。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有很多,因此在实验中将重点研究经典诵读对学生道德修养产生影响有效策略。
可以说,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是教育中的一块瑰宝,其中纵然有缺憾,但其固有的价值仍待我们思考、开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静.从古代蒙学教材的演变看当代启蒙教育.现代语文,2007
[2]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
出版社,2000
[3] 刘天风.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意蕴.曲阜师范大学,2008
[4] 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3
[6]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