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阅读答案
2019-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 检测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还由于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
近些年来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而中国建筑出现伊始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
中国人造房子一开始就是用木结构,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们创建的木屋,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的灾害,从而庇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先民,而丽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证了中国木结构房屋的减震功效。
可是,我们现在都丢弃了,现今在中国大学里学建筑的学生也很少有人去学习和研究木结构的技术了。
如果说中国的皇家宫殿以及寺庙形式都有些相像,那么,各地的民居则特别丰富多彩。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江南的厅堂以至上海的石库门,它们的平面布局,都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
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礼仪和会聚的场所,这是阖家团聚的需要。
住房中都有天井,讲究上有天,下有地,房屋用墙围合起来求得安全,但不能没有天地。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
中国人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四合院相连而成胡同,宅院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库门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
它们虽然没有间距、密度、绿地率等的指标,在过去人口不是那么膨胀的情况下,却能让入住者安居乐业,邻里融洽。
四合院的温馨、街巷风情以及里弄亲情,住过这些老居民区的人们会有那些美好的回忆。
而现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区、别墅群,似乎很先进,很科学,邻里关系却要冷漠和功利得多。
这些年来,不知道是不是被外来的文化搞得弄不清方向了,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的技术和艺术中的精彩似乎逐步被人们遗忘。
所以,我们要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回归中国建筑中蕴藏着的许多优秀的传统——在这些年造了这么多房屋之后,本也该好好地反思一下。
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答案
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94岁的艺术大师黄永玉上台给比自己小整整30岁的故宫院长单霁翔颁奖。
“故宫很具体,走遍9000多座房屋,1200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一圈,踩破20双布鞋。
”这是2018年12月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
2012年年初,故宫正低潮。
深陷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
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
大家都很关心新官上任会有哪三把火,单霁翔却笑言:我一把火都没有,因为故宫古建筑群最怕火。
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
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古建,凡是门都要推开看一看。
从位于神武门西边的院长办公室出门向西,沿故宫红墙逆时针行走一圈大约4公里。
自2012年初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的每个工作日,这样的例行巡查已经让单霁翔走坏了20多双布鞋。
大夏天,助理脖子上挎着相机,吭哧吭哧跟着跑,偷偷抱怨:“跟着我们院长,费鞋。
”故宫收藏着众多文物,鲜有人能够将其数得一清二楚,但单霁翔做到了。
他可以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数:1862690件(套),这是2016年底的数据。
(摘编自《故宫,你怎么变成这样了》)材料二:对于几个世纪前的外国人来说,进入古老的东方帝国——中国的宫廷甚至面见皇帝,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到中国,就将此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
在中国生活了接近二十年后,他才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真容。
利玛窦在札记中记录,他们被召入一间大殿,“看上去足可容纳三万人,是一座壮丽的皇家建筑,大殿的另一端,有一个顶部高拱的房间,有五扇大门,通向皇帝的起居室。
皇帝的宝座就在这个高拱着的圆顶的下面。
”此时高居圣位的是明朝倒数第四个皇帝万历,他已取消了早朝,这些洋人被领到空空的宝座前行礼,一名朝官在旁按时高喊鞠躬、起立,以及“其他应该遵守的程式”。
中国古代建筑阅读答案(精选2篇)
中国古代建筑阅读答案(精选2篇)中国古代建筑阅读答案篇1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古代建筑》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建筑》阅读原文中国古代建筑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
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其目的是要显示帝王之威,因此有高、大、深、庄四大特点。
故宫的天安门,为进入大清门后的第一个重点建筑,大大高于一般房屋。
“大”是占有空间众多,也只有空间的大,才能显出深来。
从大清门到天安门到午门到太和门最后到太和殿,正是在这由建筑的变化形成的节奏起伏的深长的时间进行中,不断地加重着人们对帝王的敬畏情绪。
“庄”是以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墙柱门的深红色显示出来的。
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内心会有一种肃穆之感。
皇宫显示现世帝王的威严,陵墓则表现已逝帝王的威严。
只是陵墓与另一个世界相连,不以房顶的金色表现现世的光辉,而以青土暗示永恒的宁静。
陵墓的地下因看不见而对活人的心理并无影响,但其地上形态仍显另一种高、大、深、庄特征。
唐代高宗与武后合葬的乾陵以梁山为陵,这是“高”。
围绕地宫和主峰有似方形的陵界墙,而进入乾唤的第一道门却在禹陵墙的朱雀门很远的山下,这是“大,,。
从第一道门到地宫墓门要经过“道门,路长约四公里,这是“深”。
在这悠长的时间流动中,从梁山南倾的二峰中间开始是神道;神道两旁有华表、飞马、朱雀、碑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
正是神道使陵墓建筑对观者内心进行庄严肃穆的心理强化。
中国寺庙建筑从最早见于记载的东汉永平十年建立的洛阳白马寺开始,佛寺就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发展而渐渐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
与宫殿和陵墓一样,寺庙也有肃穆的要求,因此整体对称是其特色。
肃穆心理要通过时间来强化,建筑也要求在时间中展开。
只要可能,寺庙进山门后一般都有四殿,而高潮一般在第三殿。
名山中的寺庙则依地形而赋形,有两殿甚至只一殿,但进山后的漫长道路本身即为寺庙的延长,心理转移早就在进行。
“刚柔相济,生克自然”——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的抗震智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3 9・
“ 刚 柔相济 , 生克 自然"
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 的抗 震智 慧
葛 川’ 李华东 。 ( 1 、 中国地质大 学, 北京 1 0 0 0 8 3 2 、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 0 0 0 0 0 ) 摘 要: 本文以 2 0 0 8 . 5 . 1 2汶川地震 为缘起 ; 从 古代木构 建筑的材质特 点入 手 , 分析古代木 构建筑的斗拱 、 榫 卯、 梁柱 、 整体结构抗震 的特点 ; 并提 出中国杰 出木构建筑应县木塔 的组合抗震特征 ; 最后 , 以小见 大归纳 古代木结构抗震性 能对 中国精神形成的贡献。 关键词 : 刚柔相济 ; 中国木 结构 ; 抗震智慧
中华民族不但 自文 明伊 始就睿智地选 择 了木材 等有机材料 作 以刚柔相济 的智 慧 , 巧 妙利用他们相 生相克 的关 系 , 来减抵他 为结构 主材 ,斗棋 的创造是 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 , 们单独 的弱点 , 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瑰 宝。 举世 闻名 的太极拳 , 就是 在地震 时它像汽车 的减震器一样起 着变形 消能 的作用 。 历史经验表 这种 思想 的直接 产物 ;而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 体系抗震 防震 的方 明 , 在遭受 强烈地震时 , 没有斗棋 的低 等级附属建筑 被破坏殆尽 的 法, 堪称“ 中国遗产抗震记忆版 的太极拳 ”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 的 情 况下 , 在 同一寺庙 中带 斗棋 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 , 充分说 明了斗 “ 以刚克 刚” 不同, 中国传统 的木结构 建筑在抵抗地 震冲击力 时 , 采 棋对抗震 的贡献 。斗棋不但能起到“ 减震器 ” 的作用 , 而且被各种水 用 的是 “ 刚柔相济 ” 的思维 , 通过种种 巧妙的措施 , 其 目标是 以最小 平构件连接起来 的斗棋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 刚盘 ” , 按 照 “ 能者多劳” 的原则把地震力传 递给有抗 震能力的柱子 , 大大提高 了 的代价 , 将 强大的 自然破坏力 消弥 于最小程度 。 2 0 0 8年“ 5 ・ 1 2 ” 汶川突发 的大地震 , 大量 现代建 筑的倒 塌刺激 整 个 结 构 的安 全 性 。 着我们 的感官细胞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频发程度 , 灾害程度最 除 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 ,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 中还使用 了大量 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 。 严重 的国家之一 , 在与地震 灾害抗争 的过 程中 , 我们 古代 的哲匠是 的其他技术措施 , 如何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灾害呢? 也许在寻找这个答 案中充满 了悬 比如榫 卯的使用 : 榫卯是极为精 巧的发明 , 我们 的祖 先早在七 念, 但是祖 先留下 的大量建 筑物质遗产 中 , 包含着 中华 民族 的在抵 千年前 就开始使用 , 这种不用钉 子的构件连接方式 , 使得 中 国传统 抗地震灾害 的科学智慧——以柔克刚 。平凡是普通 的 , 辉煌是突 出 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 建筑 排架 、 框架或者 刚架 的特殊柔性结构 的, 尤其是 木结构建筑在抗震方 面的表 现尤 为杰出。我 国许多古代 体 , 不但可 以承受较大 的荷载 , 而且允许产生 一定 的变形 , 在地震荷 建筑的木结构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 , 如处于地震带附近 的 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 能量 , 减小了结构 的地震响应。 古建筑在斗拱下和柱 头上 等位 置 , 会 出现檩垫枋组合体系或单 山西应县木塔 、 辽宁义县奉 国寺大殿 、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 阁、 云南 通海聚 奎阁等等建筑 ,千百年来均 经历 过多次地震 仍然傲然 屹立 个构件 。 以檩垫枋 组合 体系为例 , 其构造横断面类似于工字形状 , 组 这些主体为木结构的建筑之所以具有较好 的抗震性能 , 其一在 合后其抗弯模 量非常合理 , 其抗震效果与现代建筑 中“ 工” 字构造或 T ” 字构造类 似。 于结构选材先天地赋予了它以一定的抗震能力 ; 其二在于结构选型 “ 有利于抗震 ; 更重要 的是 , 我们的祖先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败 中, 总结 又 比如古建 筑木结构体 系中承重 的柱子 , 其高度与柱子 的横断 : l ~ 1 0 : 1的范 围, 如用 现代方法 复核 , 这一精巧 的比例 并创造出了一个个充满智慧和技巧的构造措施 , 这些 措施有机地结 面之 比多在 8 1 o ,折 减系数> 合成了一个“ 刚柔相济 ” 的整体。 它们的和谐 的共生在一个力与美结 完全符合现 代科学对木质压 杆的要求长细 比系数 < 合 的空 间 , 用一 个一个令结构学 家无法简化 的体 系 , 以超静定 的姿 0 . 9 , 该结构内应力很低 , 无须 验算 的要 求。而柱子 的生起 、 侧脚 , 柱 态来有效地消减地震波的对这一 整体 的冲击 。 当现代建筑设计将可 头的卷杀等技法 降低 了建筑 的重心 ,并使整体结构重心 向内倾斜 , 抵御 9度地震烈度为终极 目标 时 , 我 国古代哲 匠们创 造的杰出木结 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 ; 柱顶 、 柱脚分别连 以阑额 、 地袱以及其他的结 构建筑却再无为中基本上达到了这个 苛刻要求 , 而且 其代 价远远小 构构件连接 , 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 , 用现代术语来说 , 就是形成上 、 下 圈梁 , 有效地 制止 了柱头 、 柱脚 的移动 , 增强 了建筑 于西方的“ 刚” , 不能不让人叹服“ 柔” 的力量。 梁架系统通过 阑额 、 由额 、 柱头枋 、 蜀柱 、 攀 间、 搭 牵、 2材质 决定性能 : “ 1 ” 的阐述 。 柔韧 的主体 结构用材 , 赋 予主体 构架的整体 性。 梁、 檩、 椽 等诸多构件强化 了联系 , 显著增强 了结构 的整体 性 ; 柱子 结构抗震的先天优势 当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在欣 赏西方“ 石头史 书” 的时候 , 发现 与柱础的结 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 与柱础顶 面之 间的摩擦 , 进而 在高大的楼阁中 , 如独乐寺 观音 阁、 应县木塔 那些大部分使用砖石材料为结构主体的建筑 , 与我们 以使 用木材构 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 ; 成结构主体建筑不同。木材从材 质本 身来 衡量是一种 自重轻 、 力学 等 , 都在暗层 中设有斜 撑 , 大大强化构架对水平 冲击 波反复作 用 的 在外檐柱 间设置较厚 的墙体 , 起 到现 代建筑 中“ 剪力墙 ” 性能好的接近均质的有 机刚柔相 宜的材料。个性的优势 , 显示 了一 抵抗能力 ; 个“ 活” 的有机体特色 , 用木材 等韧性材料建造 的房屋 , 结构 自重较 的作用……诸 如此类 , 举不胜举 , 精巧 的构造组合 , 精细到构件断面 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 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轻, 具 有 良好 的弹塑性能 , 对于 瞬间冲击 荷载和周期 性疲劳破 坏有 的设计 , 很强 的抵抗 能力 ,所 以结 构本身在地震 中消减 了的地震力大 量能 4 整体 的结构组合 :精 心创造 ,大胆组合 ,措施巧妙 ,实现 1 + 1 >2 ” 的效 应 量, 在历史上甚 至出现过在强大 的地震力 冲击 下 , 木结 构被整 体推 “ 古代哲 匠们在抗震设计方 面的知识 和匠心 , 发展形成了世界上 前了数米但建筑仍不散架的例子。此外 , 分 布在 辽阔土地上的 中华 民族 , 很早就 因地制宜地选则适 合当地 自 然条 件的建筑材料 , 除了 历史最悠久 、 持续 时间最长 、 技术成熟度最 高的结构 体系——柔性 木材 , 还 曾大量采用竹子 、 荆条、 藤草等等有机材 料作 为建 材。这些 的框架体系。我 国木结构技术 的发展 , 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迄今至少 已有近七千年的历史 。 作 为对 比, 西方数千年 中一直 材料性质柔韧 、 质轻 、 耐震性 能高 , 而且能最大 限度地 和当地的环境 算起 , 相协调 , 这 比起 当代才蓬勃发展起来 的可持续发展理 念要 早了数千 采用承重墙体 系 , 直到工业革 命以来 、 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 , 才 年。 意识到框架结构 的优越性 , 遂开始大规模的普及 , 更值得玩 味的是 , 3柔性 的节点构造 : 同样“ 1 ” 的诉说 。 柔韧 的铰节点 。 技术领 先 这 种框架体 系仍然是 “ 以刚克刚” 。而 中国的传统木结构 , 具有框架 的节点体 系 结 构的种种优越性 , 如“ 墙倒屋不塌” 的功效 , 但其柔性的连接 , 又使
浙江省台州市八校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题 (word版含答案) (word版含答案)
2012学年(上)台州市八校联谊期中试题八年级语文温馨提醒:亲爱的同学,如果这份试卷是一片蔚蓝的天空,你就是那翱翔的雄鹰。
请自信地握起你的笔,也许你会比雄鹰飞得更高、更远!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卷面书分(3分)。
二、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2分)1.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提示,把恰当的字填写在横线上。
(4分)11月26日,美国“好奇号”发射升空,开始了令人心chí神往的火星探测之旅。
“好奇号”这个名字可谓别出xīn 裁,它是由一名12岁的华裔小女生马天琪所起的。
美国宇航局2008年向美国学生征集名字,“好奇号”这个名字从9千份参赛作品中脱yǐng 而出。
“好奇”号的着陆点,经过科学家的反复zhuó磨、研究,最终预定在火星盖尔陨坑中心山丘的一处山脚下。
2. 依次填入下面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1)屏在许多餐厅、宾馆用得很,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
(2)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热闹。
(3)因此,谁如果要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4)赵州桥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A.普遍寻觅欣赏横跨B.普通寻找鉴赏雄跨C.普遍寻找鉴赏横跨D.普通寻觅欣赏雄跨3.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各有一处错误,共3分)①最新资料表明,全世界至少有5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
②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2500多万人由于饮用不洁净的水而死亡。
③中国水利部门日前发出警告: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在30年内,中国就会发生干净水源枯竭。
4.古诗文名句默写。
(6分)① ,恨别鸟惊心。
《春望》②树树皆秋色,。
《野望》③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④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⑤《陋室铭》中表现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语句是:___ _,___ _。
5.名著阅读(3分)“脚好了之后,他敢跑了。
这使他非常的痛快,因为别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地名他很熟习,即使有时候绕点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已有的是力气。
《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
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到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
《周易·系辞传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
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
并且特以六、九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
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
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
此外,天坛的高度、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的意蕴。
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
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
内廷多用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
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
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之所以如此,是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
精品解析: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根据材料三中“一座殿堂的建造很少超过十年……中国建筑服务于人,因而建筑的理性、实用与适度是显而易见的”分析,中国建筑具有适度性的特点,故④处应填的例子是“在中国,一座殿堂的建造很少超过十年”。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根据材料一中“‘大文章’如宫殿、庙宇,‘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可知,②处应填的例子是:中国建筑有如宫殿、庙宇的“大文章”,也有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的“小品”,还有如影壁、牌楼的点缀装饰。根据“这种‘文法’……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可知,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多样性”,故①填写“多样性”。
我国古代的建筑匠师们积累了世代使用木材的特别经验,创造了在柱头上用层叠的挑梁承托上面横梁的方法,使得屋顶部分出檐深远,瓦坡的轮廓优美。用层叠挑出的木材构成的每一个组合称作斗拱。斗拱和它们承托的庄严的屋顶,都是中国建筑上独有的特征,是人类在建筑上达到的高度艺术性的工程。我国古代的匠师们还巧妙地利用保护木材的油漆,大胆地把不同的颜色组成美丽的彩画、图案。不但用在建筑内部,并且用在建筑外部檐下的梁枋上,取得外表上的优异的效果。在屋瓦上,我们也利用有色的琉璃瓦。这种运用颜色的方法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另外还有一个特征:在中国建筑中,每一个露在外面的结构部分同时也就是它的装饰部分,即每一件装饰品都是加工了的结构部分。中国建筑的装饰与结构是完全统一的。天安门就是这一切优点的卓越的典型范例。
建筑工程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1.建筑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2.建筑物是为人们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提供场所的建筑。
如住宅、医院、学校、办公楼、厂房等。
3.人们不在其中活动的建筑称为构筑物,如水塔、烟囱、堤坝、井架等。
4.按建筑使用性质分类:a)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如住宅、宿舍、公寓;公共建筑,如学校、办公楼、医院、影剧院等。
b)工业建筑包含各种生产和生产辅助用房,如生产车间、更衣室、仓库、动力设施等。
c)农业建筑用于农业的用房,包括饲养牲畜、贮存农具和农产品的用房,以及农业机械用房等。
5.按建筑物层数分类a)低层建筑1~3层b)多层建筑4~6层c)中高层建筑7~9层d)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的建筑物。
e)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物。
6.按照承重结构材料分类a)木结构主要承重结构所使用的材料为木材,多用于单层建筑或低层建筑。
b)砖混结构以砖墙(柱)、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面板作为主要承重构件,属于墙承重结构体系,在我国居住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中大量采用。
c)钢筋混凝土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构件作为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多属于骨架承重体系。
通常大型公共建筑、大跨度建筑、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多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d)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主要承重材料由型钢和混凝土组成,多用于超高层建筑。
e)钢结构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全部采用钢材,多用于某些工业建筑和高层、大空间、大跨度的民用建筑中,如重型厂房、受动力作用的厂房、可移动或可拆迁的建筑、超高层建筑或高耸建筑等。
7.7按建筑结构形式分类a)墙承重体系由墙体承受建筑的全部荷载,并把荷载传递给基础的承重体系。
适用于内部空间较小,建筑高度较小的建筑,b)骨架承重体系由钢筋混凝土或型钢组成的梁柱体系承受建筑的全部荷载,墙体只起维护和分隔作用的承重体系。
适用于跨度大、荷载大、高度大的建筑。
c)内骨架承重体系建筑内部由梁柱体系承重,四周用外墙承重。
适用于局部设有较大空间的建筑。
中国古建筑抗震原理
中国古建筑抗震原理
中国古建筑的抗震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性: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屋顶与墙体共同承载重量,并通过斗拱、榫卯等连接方式实现相互支撑和传递力的作用,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结构。
这种整体性结构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的冲击,减少建筑物的损坏。
2. 消能减震:中国古建筑中的墙体、屋顶、柱子等构件采用弹性材料和节点柔性连接方式,能够在地震时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建筑物的损坏。
此外,一些古建筑还采用石板、砂石等重物作为“镇物”,通过调整重心或利用惯性原理,实现消能减震的作用。
3. 结构优化:中国古建筑的抗震性能还来自于其合理的结构优化。
例如,古建筑的屋顶采用悬山顶、歇山顶等多种形式,能够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适应性调整,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 文化和历史价值:中国古建筑不仅是实用的建筑物,更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珍贵遗产。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因此,保护古建筑不仅是为了抗震减灾,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抗震原理是多方面的,包括整体性、消能减震、结构优化和文化价值等方面。
这些原理不仅是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之处,也是现代建筑抗震设计的借鉴和启示。
1。
2024全国甲卷-语文试题+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
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
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
柱为梁的支撑构件。
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
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
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
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
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
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
“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
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
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
在加固古建筑的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状态。
其二,从柱的角度而言,它是竖向支撑构件,并最终把上部构件的重量传给地基。
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载力,且与梁有可靠连接时,才能有效承担梁传来的作用力。
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
实用类文本《中国古建筑中的科技与智慧》阅读练习及答案(云南昆明2023学年高三上开学考)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开学考试语文试卷(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国古建筑虽然有十六种类型,但是它的结构形式只有五种。
第一种是砖结构的长城、城郭;第二种是石结构的阙;第三种是木结构或砖结构的塔;第四种是以木结构和石结构为主的水利工程、桥梁;第五种是以木柱承重抬梁架承托屋顶的中国木结构古建筑。
尽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建筑类型多样,但却拥有一个共有性质——所有的中国古建筑艺术风格全部都是木结构风格。
换句话说,中国古代建筑所有的结构形式都是以木结构为主。
(摘编自侯兆年《中国古建筑中的科技与智慧》)材料二:中国古代建筑是劳动人民的精美杰作,而这其中最负盛名的民居建筑当属乔家大院了。
乔家大院是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这种建筑结构最大的优点是“墙倒屋不塌”。
乔家大院虽已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依然挺立,与这种特殊的屋体构造密不可分。
乔家大院主体建筑的屋架结构是我国古建筑中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抬梁式木构架。
这种木构架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斗拱和榫卯等技艺,形成有弹性的整体。
榫头与卯眼结合时,构件之间具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因而在地震发生时,榫卯结构的建筑主要部件会在晃动之后,依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在一定限度内可有效减少地震对房屋的危害,起到较强的抗震作用。
这种抬梁式结构首先沿房屋的进深方向在地基或石础上设置立柱,再在立柱上架梁。
然后,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自下而上,逐层加高,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接立柱的上端,并在各层大梁和屋脊下的平梁之上设置若干横向的檩,檩上排列椽子以承载屋瓦的重量。
抬梁式结构复杂,加工细致,结实牢固,经久耐用,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
抬梁式木构架是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主要由柱类、梁类、枋类、檩椽类等构件组成。
这种木结构建筑的墙体不承重,房屋门窗的安装位置可按居室的空间大小灵活布置,也易于增加建筑的整体空间。
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阅读练习及答案《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阅读材料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①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
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②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减到最小程度。
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
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级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
我国古代建筑是如何以“柔”的办量来抗震的呢?③其一,柔性的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
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
而西方数千年间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但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
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不仅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而且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这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
③其二,整体浮筏式基础、斗拱、榫卯:抗震的关键。
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
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
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积,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⑤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粱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拱层。
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物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丝笪盔堂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
北京故宫古建筑抗震原理
北京故宫古建筑抗震原理
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古建筑抗震原理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设计和建造古建筑时,考虑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古代建筑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抗震措施,以保证建筑的牢固稳定。
首先,古建筑在地基的选择上非常讲究。
北京故宫是建于内城紫禁城上的,底部采用了多层砖石建筑,这样的构造使得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多层不同材质的阻碍,从而减小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
其次,故宫的建筑结构具有很好的合理性。
古建筑采用了木结构与石结构相结合的形式,使得建筑具备了一定的柔韧性和稳定性。
木结构能够吸收部分地震能量并进行分散,而石结构则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
另外,故宫在建筑设计上注重均衡和对称。
建筑物的各个部分都具备相似的结构和重量分布,这种均衡结构能够有效地分散地震能量,减小震动对建筑的影响。
此外,故宫还采用了各种加固措施。
例如,在柱子和梁上设置了铁箍和铁链,以增加木结构的稳定性。
同时,砖石结构中的空隙填充了黄土和砂浆,使得建筑更加坚固。
总的来说,北京故宫的古建筑抗震原理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经验。
通过合理的地基选择、均衡结构设计、木石相结合的形式以及各种加固措施,故宫在承受地震冲击时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
这种抗震原理对于今后的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阅读答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广厦苍穹。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广。
古代中国人重视社会团结与互助,因此建筑常常被设计成广阔的场所,能够容纳大量人群。
例如,宫殿、庙宇和官府常常具有巨大的规模,以展现国家的富强和威望。
广阔的空间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尊重和敬畏天地之间关系的信仰。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厦。
厦是指房屋,古代中国人对于房屋的构造有着独特的理念和技艺。
传统的中国房屋通常由木材和砖石构成,建筑结构以梁、柱和榫卯相连接,使得建筑坚固耐久。
古代中国建筑也注重空间布局,将房间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域,并且建立起内外相连的庭院、门厅和走廊等空间结构,使得房屋更具生活和审美价值。
古代中国建筑的第三个特点是苍。
苍表示对于古老和高大建筑的尊崇。
古代中国人崇尚传统和历史,因此建筑往往会采用古旧的风格和材料。
例如,皇宫和庙宇的建筑常采用传统的黄色琉璃瓦和红色木雕结构,以突显其庄严肃穆的氛围。
苍还体现在古代建筑所处的环境中,中国的庙宇和古镇常常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苍茫悠远的感觉。
最后,古代中国建筑的特点是穹。
穹表示对于天空和宇宙的崇敬之情。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被设计成具有向上突出、拱形屋顶的形状,象征着对天空和上帝的景仰。
这种穹顶结构还能够有效地防止水雨的积聚,保持建筑物内部的干燥和稳定。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空的高度和广阔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宇宙的神秘,因此他们通过建筑来表达对天地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崇拜。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以广厦苍穹为特点,具有广阔、厚重、崇尚传统和拥抱天地的特点。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也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古老而博大精深的建筑艺术。
它既是古代中国人工程技术的辉煌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达形式。
古代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样式、材料和结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江苏省南师附中2024年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殇歌圆明园苏峰圆明园历史上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这里也称“夏宫”。
1860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
游园那日,虽是晴天,但寒风刺骨。
入门前,我已心潮起伏,残损的圆明园啊,仿佛一饼陈年的茶、一坛尘封的酒,在我心里发酵了数十年,今日终于要闻香了。
我知道圆明园以水系为主,但如今只剩一片荒芜,几处残垣,所以对其景致并不抱任何期待。
万不料从南门刚入,就被绮春园的一片湖水迷住了。
这湖面无遮无挡,四环开阔,仅西北有一座两层飞檐的红色鉴碧亭,它安详地坐在那里,俯瞰着灰蓝清澈的湖水。
湖面庇荫处依然结着薄薄的冰,因往日水波的起伏而凝结成各种花纹。
环湖的一丛丛芦苇,疏密有致;一株株老柳,树皮皴裂,深如沟壑。
午后的阳光为它们晕染出温柔的苍黄,光线斜射处的芦花,则银白剔透,如梦如幻。
柳丝和芦苇们于阵阵寒风里,袅袅摇摇。
斯情斯景,如一位不得见的琴师于太空之中将最低音的弦,悠悠拨动,既沉郁浑厚,又韵致风雅。
时间已是下午三点多,不敢于一处多逗留,冷风里,顺着轻声碎语的人流和指示牌,一路迂回曲折,又看了几个景点,虽然尽皆断石水泊、苇丛寒鸭以及残荷,却没有丝毫遗憾。
必得这样逼人的荒凉,才是我们心中镌刻了那段最屈辱历史的圆明园啊!融姐最想去看的西洋楼遗址,恰也是我和宁子心中所愿。
河北省承德市2024年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承德市2024年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陈参军永华,字复甫,泉郡同安人。
父某科孝廉,以广文①殉国难。
公时年舞象②,试冠军,已补龙溪博士弟子员。
②因父丧,遂随郑成功居厦门。
成功为储贤馆,延四方之士,公与焉,未尝受成功职也。
其为人静穆,语呐呐如不能出诸口,遇事果断有识力,定计决疑,了如指掌,不为群意所动。
与人交,务尽忠款。
平居燕处无惰容,布衣蔬食,泊如也。
成功常语子郑经,指公曰:“吾遗以佐汝,汝其师事之!”③成功既没,郑经继袭,以公为参军,职兼将相。
公慨然以身任事,知无不言,谋无不尽,经倚为重。
知公贫,常以海舶遗公,谓商贾僦此,岁可得数千金,聊资公用。
公却不受,强与之,辄遭败,更与之,亦然。
公笑曰:“吾固知吾命穷,徒损他人资,无益。
”台郡多芜地,公募人辟之,岁入谷数千石,比获悉以遗亲旧量其所需或数十百石各有差;计己所存,足供终岁食而已。
④逮耿逆以闽叛,郑经乘机率舟师攻袭闽粤八郡,移驻泉州;使公居守台湾,国事无大小,惟公主之,公转粟馈饷,五六年军无乏绝。
初,郑氏为法尚严,多诛杀细过,公一以宽持之,间有斩戮,悉出平允,民皆悦服。
相率感化,路不拾遗者数岁。
⑤一日,命家人洒扫厅事,内设供具,户闭甚严,日斋沐具表入室拜祷,愿以身代民命,或曰:“君秉国钧,民之望也,今为此,实骇观听,其若民心何?”公曰:“此吾所以为民也”,复叹曰“郑氏之祚不永矣!”居无何,诘朝端坐而逝。
[注]①广文:指同安县教谕(官职名)。
河北省邢台市语文高考2024年自测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河北省邢台市语文高考自测试题及解答参考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建筑称为“营造”,这并非偶然。
古人对建筑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其中,宫殿建筑是古代建筑的代表。
宫殿建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周朝的宫殿规模较小,多为土木结构。
到了秦汉时期,宫殿建筑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以宫殿为中心的宫殿群。
隋唐时期,宫殿建筑达到了鼎盛,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成为当时建筑艺术的典范。
明清时期,宫殿建筑以故宫为代表,更是达到了顶峰。
宫殿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布局严谨:宫殿建筑讲究对称,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严谨。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结构精巧:宫殿建筑采用木结构,梁、柱、枋、檩等构件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稳固的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不仅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还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3.装饰华丽:宫殿建筑注重装饰,屋顶采用重檐歇山顶,瓦面用金色琉璃瓦,檐下装饰有斗拱、雕梁画栋等。
这些装饰使宫殿建筑显得庄重、华丽。
4.空间丰富:宫殿建筑内部空间丰富,包括殿堂、廊庑、亭台楼阁等。
这些空间既满足皇帝和皇族的生活需求,又具有象征意义。
5.环境优美:宫殿建筑选址讲究风水,多建于山川秀丽之地。
宫殿周围环境优美,有利于皇帝和皇族修身养性。
(一)阅读上文,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历史发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周朝的宫殿规模较小,多为土木结构。
B. 秦汉时期的宫殿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以宫殿为中心的宫殿群。
C. 隋唐时期的宫殿建筑达到了鼎盛,规模宏大,装饰华丽。
D. 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以故宫为代表,更是达到了顶峰。
答案:B2.下列关于宫殿建筑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布局严谨,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
B. 结构精巧,采用木结构,构件相互连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
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
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 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
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
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但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
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
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 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
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
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
历史上,很多带斗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
斗栱不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
比如榫卯的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又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柱顶、柱脚分别与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有效地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
梁架系统通过阑额、由额、柱头枋、蜀柱、攀间、搭牵、梁、檩、椽等诸多构件强化了联系,显著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在高大的楼阁中,如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等,都在暗层中设有斜撑,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
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1 •第1段中划线的句子里列举的这种建筑现象的用意是具体地说明我国古代许多木结构的建筑都成功地经受了大地震的考验。
2•结合文章第2段,说说为什么我国古代建筑选择木材等有机物作为结构主材?为了形成柔性的框架结构,使之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修复能力。
3.说说第2段中“以刚克刚”中两个“刚”字在文中的意思第一个刚:在文中的意思是西方建筑砖石结构或西方建筑的承重墙体系。
第二个刚:在文中指地震
4•第四段“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分别是指:①台基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②梁架采用抬梁式结构③大屋顶结构复杂、需要大量构建④斗棋群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钢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