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讲解

合集下载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复习辅导和考试要求-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复习辅导和考试要求-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复习辅导和考试要求《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翻译理论知识和英汉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文字教材为《英汉翻译教程》。

由张培基教授等编写的这本教材是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多年来在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中广泛使用,尤其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论述仍具有权威性。

但由于该教材出版于80年代初,难免带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对近20年来的翻译理论的进展不可能有相应的体现。

为此,在文字教材以外,省电大又专门增设了网上点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辅导讲座,共九讲十八节课,主要讲授翻译理论,以弥补文字教材的不足。

鉴于上述情况,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应该有所侧重,即:翻译理论方面主要依据辅导讲座,而翻译实践方面则主要依据文字教材。

为了便于大家复习,现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复习要求简述如下:一、中国翻译史: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翻译界代表人物。

主要人物有:玄奘,徐光启(古代);严复,林纾,马建忠(近代);鲁迅,傅雷,朱生豪,梁实秋等(现代)。

二、翻译的标准:要求全面了解严复的翻译思想,同时熟悉鲁迅、傅雷、钱钟书等人的翻译见解。

对种种不合翻译标准的译文(特别是“误译”、“宁顺而不信”、“文体不对应”)要具备鉴别能力。

三、理解与表达:要求掌握“直译”与“意译”两种基本翻译方法,并能区别“直译”和“死译”,“意译”和“胡译”。

四、英汉语言对比:要求从“形合与意合”、“被动与主动”、“物称与人称”、“替代与重复”、“静态与动态”等几个方面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异之处。

五、文化与翻译:在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四个方面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掌握如何在英汉翻译中处理这种文化差异的翻译方法。

六、文体与翻译:基本了解文体学中“varieties” 和“register”这两个重要概念。

一般了解英国语言学家M.A.K.Halliday提出的构成语境的“三要素”和美国语言学家Martin Joos提出的语言正规程度的五级分类法。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课程理论辅导(第二章)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课程理论辅导(第二章)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课程理论辅导(第二章)1.翻译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最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2.如何看待译语语言各有所长首先,译者必须认识到,每一种语言各有所长。

例如,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词法、语序、遣词造句方法、话语标记以及各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如谚语和诗歌。

每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词汇以表达所属民族和文化的特征。

例如,苏丹以产牛著称,语言中就不乏“牛”的词汇;秘鲁的渔业很发达,语言中就有不少捕鱼词汇;西方各国科学技术发达,语言中就有丰富的科技词汇。

翻译必须尊重各自语言的特征应尊重语言的特征,尽可能地挖掘它的表达潜力。

例如,某种拉丁美语言没有动词被动式,有人便坚持要给该语言强加一个被动式。

当然,这种尝试是不会成功的。

有许多语言就没有被动式,在任何情况下都使用动词的主动式,并且照样能表达思想。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

各种语言具有同等表达力有些翻译者不理解:人们如果没有见过雪,怎么能够理解诸如“白如雪”之类的语言表达法。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来看。

首先,许多人虽然没有亲眼见过雪,但他们却听说过下雪这种自然现象,因此语言中有“雪”这个词。

第二,有的地方的人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雪,但却有“霜”这个词,并用它来指霜和雪。

第三,许多语言具有与“白如雪”同义的比喻表达法,如“白如白鹭毛”、“白如蘑菇”。

第四,如果没有类似的表达法,人们则可以采用非比喻形式来表示“白如雪”的概念,比如可以说“白极了”。

要说明的问题是,在“白如雪”这个表达法中,雪作为一种物体对传达这个信息并不是关键所在。

必须指出,当某一信息的表达形式是该信息所含意思的实质性成分时,要把这种意思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很困难。

保存原作内容,必须改变形式语言之所以互不相同,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因此翻译中如果保存原作的内容,就必须改变表现形式。

为了保存内容而改变形式,其变动程度的大小,必须视不同语言之间在语言和文化上的距离大小而定。

《翻译理论与实践I》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I》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一、翻译定义: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 Dubois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 Nida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二、翻译标准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知识《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翻译定义:1. 张培基——翻译是⽤⼀种语⾔把另⼀种语⾔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翻译是将⼀种语⾔⽂字所蕴含的意思⽤另⼀种语⾔⽂字表达出来的⽂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种语⾔,以使译⼊语所属国家的本地⼈能明⽩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原作语⾔的⼈所领悟、所感受的⼀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种语⾔把另⼀种语⾔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种语⾔(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另⼀种语⾔(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然对等物,⾸先就意义⽽⾔,其次就是⽂体⽽⾔。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 Nida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个⽂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式移译⼊另⼀种⽂字(语⾔)。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译⼊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Dubois12.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翻译标准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 萧山电大讲解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 萧山电大讲解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开放专科)《英语翻译基础》期末复习一、考试题型和模拟题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范围主要包括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问题。

2. 问答题:1题,共10分。

范围主要包括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等等。

3.改译句子:10题,共30分。

3. 段落翻译(英译汉):2段,共40分。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 ---的翻译。

A. 佛教经典B. 文学作品C. 科技著作D. 哲学著作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 ---”的翻译观点。

A. 善译B. 化境C. 神似D. 信、达、雅3. 出版后即风靡海内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 ----的译作。

A.严复 B. 林纾C. 林语堂D. 梁实秋4.“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 ----的形式。

A. 词句B. 词句和比喻C. 各种修辞手段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5. 翻译是一种()的交际活动。

A.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 B. 跨语言C.跨语言,跨社会 D. 跨语言,跨社会6. 翻译的理想单位是:__________。

()A.篇章 B. 句子 C.词语 D. 单词7.下列四个语言特点中,---- --不是广告英语的特点。

A. 多祈使句B. 多后置定语C. 多新词汇D. 多常用词汇8. 鲁迅曾提出过“------- --------”的翻译观点。

A. 宁顺而不信B. 宁信而不顺C.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D. 忠实、通顺、得体9.“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可以翻译为:__ _____。

A. 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绿颜色吗?B.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C. 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嫉妒的感觉吗?D. 你以为我在嫉妒你吗?10.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意思为( )。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一、翻译定义: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有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 Nida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 Dubois12.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二、翻译标准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一、翻译定义: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有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 Nida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Dubois12.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二、翻译标准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

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回顾课件

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回顾课件
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译文的功能和交际性。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总结词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语言学派、文学学派、文化 学派和社会学派。
详细描述
语言学派强调语言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关注语言之间 的对等和转换。文学学派关注文学作品的翻译,强调 译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文化学派则关注文化背景和 内涵的传递,强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社会学派 则将翻译置于社会语境中考虑,关注翻译的社会功能 和影响。这些流派各有侧重,但都是为了提高翻译的 质量和效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作。
01
02
03
增词
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中 没有的词句,以使译文更 加流畅、自然,补充原文 中隐含的译文更加简洁、 明了,避免冗余和重复。
词类转译
改变原文中某些词的词性 ,以适应目标语的表达习 惯和语法规则,使译文更 加地道、自然。
03
语言与文化差异
语言结构差异
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 知识回顾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翻译理论概述 • 翻译技巧与实践 • 语言与文化差异 • 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 翻译工具与技术 • 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01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 将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信 息的传递和交流。翻译的性质包括语言性、文化性和 交际性。
总结词
文化意象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定形象或概念,对于翻译者来说,如何 处理这些文化意象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或表达方式,需要进行适当的 解释或转换,以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例如,“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含 义截然不同,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展开全文第一部分翻译技巧篇复习笔记第1章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问题一、翻译基本问题的提出1. 翻译的定义(1)语际翻译与语内翻译广义地说翻译包括的范围很广,甚至可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

本书讨论的翻译就是指如何将某一语言活动的言语产物转换到另一语言中去,也就是语际(interlingual)翻译。

严格地说,翻译还应包括某一语言内不同变体间的转换,也就是语内(intralingual)翻译。

这两类翻译在本质上颇有雷同之处,而且其核心问题都是如何把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说出来。

(2) 探索翻译的新概念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各类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探索翻译的工具越来越得心应手,出现了许多关于翻译的新的概念,如“忠实”、功能对等、等值、信达雅等等。

但翻译的本质仍然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进行交流的过程。

概括来说,翻译的定义就是把原文中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

2. 原文意思在译文中的表达在翻译过程中,有些句子如照字面直接译过来意思就会不够清楚。

(1) 句子中的有些意思会紧紧地结合在语言本身的形式上使得译者将语言的形式照搬。

例: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译文】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

【解析】本句中it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后面的that从句。

从翻译技巧上看,可先译that从句,后译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但是鉴于原文的语言形式有一种讽刺的口吻,译者有必要依照原文的句法结构进行翻译。

(2) 意思和语言结构完全绑在一起,而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上的不同造成了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 萧山电大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 萧山电大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开放专科)《英语翻译基础》期末复习一、考试题型和模拟题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范围主要包括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问题。

2. 问答题:1题,共10分。

范围主要包括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等等。

3.改译句子:10题,共30分。

3. 段落翻译(英译汉):2段,共40分。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 ---的翻译。

A. 佛教经典B. 文学作品C. 科技著作D. 哲学著作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 ---”的翻译观点。

A. 善译B. 化境C. 神似D. 信、达、雅3. 出版后即风靡海内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 ----的译作。

A.严复 B. 林纾C. 林语堂D. 梁实秋4.“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 ----的形式。

A. 词句B. 词句和比喻C. 各种修辞手段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5. 翻译是一种()的交际活动。

A.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 B. 跨语言C.跨语言,跨社会 D. 跨语言,跨社会6. 翻译的理想单位是:__________。

()A.篇章 B. 句子 C.词语 D. 单词7.下列四个语言特点中,---- --不是广告英语的特点。

A. 多祈使句B. 多后置定语C. 多新词汇D. 多常用词汇8. 鲁迅曾提出过“------- --------”的翻译观点。

A. 宁顺而不信B. 宁信而不顺C.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D. 忠实、通顺、得体9.“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可以翻译为:__ _____。

A. 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绿颜色吗?B.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C. 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嫉妒的感觉吗?D. 你以为我在嫉妒你吗?10.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意思为( )。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 萧山电大讲解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 萧山电大讲解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开放专科)《英语翻译基础》期末复习一、考试题型和模拟题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范围主要包括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问题。

2. 问答题:1题,共10分。

范围主要包括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等等。

3.改译句子:10题,共30分。

3. 段落翻译(英译汉):2段,共40分。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 ---的翻译。

A. 佛教经典B. 文学作品C. 科技著作D. 哲学著作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 ---”的翻译观点。

A. 善译B. 化境C. 神似D. 信、达、雅3. 出版后即风靡海内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 ----的译作。

A.严复 B. 林纾C. 林语堂D. 梁实秋4.“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 ----的形式。

A. 词句B. 词句和比喻C. 各种修辞手段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5. 翻译是一种()的交际活动。

A.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 B. 跨语言C.跨语言,跨社会 D. 跨语言,跨社会6. 翻译的理想单位是:__________。

()A.篇章 B. 句子 C.词语 D. 单词7.下列四个语言特点中,---- --不是广告英语的特点。

A. 多祈使句B. 多后置定语C. 多新词汇D. 多常用词汇8. 鲁迅曾提出过“------- --------”的翻译观点。

A. 宁顺而不信B. 宁信而不顺C.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D. 忠实、通顺、得体9.“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可以翻译为:__ _____。

A. 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绿颜色吗?B.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C. 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嫉妒的感觉吗?D. 你以为我在嫉妒你吗?10.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意思为( )。

华中师大《翻译理论与实践》期末考试备考资料全集题参考答案

华中师大《翻译理论与实践》期末考试备考资料全集题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练习测试题(答案及参考译文)一.在下列句中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每空1分。

共10分。

1.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2.篇章的粘连分(语义)粘连和(结构)粘连两大类,粘连的目的是实现篇章的(连贯)。

3.社会符号学的翻译标准是(语意)相符、(功能)相似。

4.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是促使语言交际成功的语用原则。

5.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以韩礼德所述的语言的社会符号性为根据,以符号学的意义观为核心。

语言符号具备三种意义,它们是(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

6.语言对比是研究语言在(使用)中产生的意义。

7.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了著名德三原则:A.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

B.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C.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

8.汉语语法呈(隐含)性,英语语法呈(外显)性。

9.信、达、雅10.忠实通顺11.理解、表达校核12.译出语(或原文)译入语(或译文)13.口译笔译机器翻译14.意美音美形美15.直译16.合句法17.全译摘译编译18.切近自然信息19.口译笔译机器翻译20.易解丰姿21.归化22.神似23. 钱钟书先生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化境)’”。

24.从涉及到的语言符号来看,翻译可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答题顺序可以颠倒)25.所谓功能指语言所具有的种种社会功能。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将其分为6种:(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酬应功能和元语言功能。

26.将He is armed to the teeth译成“他全副武装”,采用的是(意译)的方法;将其译成“他武装到了牙齿”,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

最新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及答案

最新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及答案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开放本科)《翻译理论与实践》期末复习题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翻译句子。

(每小题3分,共30分)三、篇章翻译(每小题40分,共40分)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美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把翻译分成__________。

A. 语内翻译B. 语际翻译C. 符际翻译D. 以上选项都正确2. 下面哪个选项是错误的?_________。

A. dry goods:纺织品B.white goods:白色的货物C.white wine:白葡萄酒D.toilet water:花露水3. “This is a special offer and is not subject to our usual discounts” 请问下面哪个译文最合适?________。

A. 这是特殊报盘,不以我方通常折扣为条件。

B. 这是特惠报盘,我方通常折扣不适应于此盘。

C. 此系特惠报盘,不另加我方通常折扣。

D. 这是特殊报盘,不局限于我们通常折扣。

4.下面哪句话的描述是错误的?________。

A.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原则。

B.“动态对等”原则是指,运用交际理论和信息论的原理,将焦点从传统的译文与原文两个文本的比较转移到两个过程的比较,使人们注意到影响信息接收的各种语言和文化因素。

C.奈达曾将“动态对等”的提法改成了“功能对等”原则。

D.翻译求的是“形式对等”,而非”动态对等”。

5._________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理念。

A.尤金.奈达B.泰特勒C.许渊冲D.鲁迅6. 下面哪个配对是错误的?_____。

A.赤脚医生:barefoot doctor B.纸老虎:paper tigerC.to show one’s cards:摊牌D.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seaD B C D C D7.哪句话的描述是正确的?______。

《翻译理论与实践》讲义(完美版)练习与作业答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讲义(完美版)练习与作业答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讲义作业一。

字词的翻译一、词的理解1.一词多义:例子:wetShe had a wet nurse for the infant Elliot. 她雇了一名奶妈为艾略特喂奶。

If you think I am for him, you are all wet. 如果你认为我支持他,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She wet her pants at the news. 听到这个消息,她吓得尿了裤子。

2.词的大小:state and revolution, 国家与革命(列宁著作)state of the union (国情咨文)the united states. 美国(联合的各州)3.词义引申:抽象化、具体化例子: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甜有苦。

She stood there chewing over the strange thing. 她站在那儿仔细地琢磨这件怪事。

The engine sounds good. 那台机器听起来很正常。

At 23, he had first learned what it is to be a Negro. 他23岁时,平生第一次尝到了做黑人的滋味。

4.词的褒贬:例子:commentAlice was excited as a child, delighted to be once more the center of the comment.爱丽丝兴奋得像个小孩子似地,很高兴自己有成了谈论的中心。

But what a comment, she could not help reflecting, on her own charms.但她禁不住想到,这对她个人的魅力是多么大的讽刺啊。

He walked around the room. He then stopped and looked around, “comment” ?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之后停下来环视着说:“谁有高见”?5.词的轻重:看词类、看场合、看句型、看习惯等等。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一、要求掌握的主要知识点:1. 中国翻译史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翻译界代表人物,着重了解他们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

主要人物有:玄奘,徐光启(古代);严复,林纾,马建忠(近代);鲁迅,傅雷,朱生豪,梁实秋等(现代)。

2. 翻译的标准要求了解著名翻译(理论)家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

主要有:严复的“信、达、雅”理论;鲁迅的有关论述;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

不符合翻译标准的几种情况:理解不当,漏译,“宁顺而不信”,表达不当,“欧式”句子,文体不对应。

3. 翻译的过程理解的三个主要方面:语言现象,逻辑关系,文化内涵。

表达的两个基本方法:直译,意译。

4. 英汉语言对比从五个方面了解两种语言的相异之处:形合与意合,被动与主动,物称与人称,静态与动态,替代与重复。

5. 文化与翻译四个方面的文化差异:历史,地域,习俗,宗教。

处理文化差异的五种翻译方法:直译,代换,增词,意译,注释。

6. 文体与翻译两个基本概念:varieties, register四种不同的专业文体(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Halliday 的“构成语境三要素”Martin Joos 的“语言正规程度的五级分类法”如何区分同义词的正规程度显示语言正规程度的“语域标志”7. 翻译方法和技巧六种主要方法:词类转译,增词,省略,重复,反译,长句拆译。

8. 处理习语的英译汉方法主要有三种翻译方法:1)直译法。

2)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3)意译法。

二、考试题型和模拟题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 问答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3. 段落翻译(英译汉):1段,共50分。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C---的翻译。

A. 佛教经典B. 文学作品C. 科技著作D. 哲学著作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A---”的翻译观点。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及答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及答案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开放本科)《翻译理论与‎实践》期末复习题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翻译句子。

(每小题3分‎,共30分)三、篇章翻译(每小题40‎分,共40分)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美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把‎翻译分成_‎_____‎____。

A. 语内翻译B. 语际翻译C. 符际翻译D. 以上选项都‎正确2. 下面哪个选‎项是错误的‎?_____‎____。

A. dry goods‎:纺织品B.white‎ goods‎:白色的货物‎C.white‎ wine:白葡萄酒D.toile‎t water‎:花露水3.‎“This is a speci‎a l offer‎ and is not subje‎c t to our usual‎ disco‎u nts”‎请问下面哪‎个译文最合‎适?_____‎___。

A. 这是特殊报‎盘,不以我方通‎常折扣为条‎件。

B. 这是特惠报‎盘,我方通常折‎扣不适应于‎此盘。

C. 此系特惠报‎盘,不另加我方‎通常折扣。

D. 这是特殊报‎盘,不局限于我‎们通常折扣‎。

4.下面哪句话‎的描述是错‎误的?_____‎___。

A.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原则。

B.“动态对等”原则是指,运用交际理‎论和信息论‎的原理,将焦点从传‎统的译文与‎原文两个文‎本的比较转‎移到两个过‎程的比较,使人们注意‎到影响信息‎接收的各种‎语言和文化‎因素。

C.奈达曾将“动态对等”的提法改成‎了“功能对等”原则。

D.翻译求的是‎“形式对等”,而非”动态对等”。

5. _____‎____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理念‎。

A.尤金.奈达B.泰特勒C.许渊冲D.鲁迅6. 下面哪个配‎对是错误的‎?_____‎。

A.赤脚医生:baref‎o ot docto‎r B.纸老虎:paper‎ tiger‎C.to show one’s cards‎:摊牌D.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seaD B C D C D7.哪句话的描‎述是正确的‎?_____‎_。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教学辅导(一)讲解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教学辅导(一)讲解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教学辅导(一)翻译的标准几位著名翻译家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规,亦即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现代汉语译文:翻译工作有三项不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文,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

要做到忠实于原著已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使译出来也等于没有译。

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视的。

《易经》指出:“做文章要讲究辞藻的优美和主题的正确。

”孔子说过:“做文章,不过是把意思表达得确切罢了。

”又说:“语言文字枯燥无味,就不能扩大影响。

”可见,文字的准确、流畅、优美乃是做文章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同样是搞翻译的标准。

因此,除了准确和流畅之外,还要求典雅。

)马建忠:“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当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

”傅雷:“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文学既然以整个社会整个人类为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卜星象,无所不包。

……象巴尔扎克那种工笔画,主人翁住的房子,不是先画一张草图,情节就不容易理解清楚。

”钱钟书:“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朱生豪:“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

”在2000年翻译史上,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这些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根据柯平的分类):(1)以作者或读者两方中某一方为主要者眼点的原则。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812英汉互译(笔译)真题描述与复习方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812英汉互译(笔译)真题描述与复习方法

一、英汉互译基础真题解读
I英译汉(一篇,要给出自己的观点)
II汉译英(一篇,要给出自己的观点)
III写作(中英文各一篇)
二、翻译复习方案与提升方略
1.练习素材:
(1)书籍: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英语笔译实务3级,2级,散文佳作108篇,中式英语之鉴等;
(2)期刊:英语世界,英语文摘,经济学人等;
(3)网站:译言网等。

练习时间安排:
暑假前:练习(上面的素材)+阅读
暑假后:练习为主
考前两个月:真题
2.古文翻译理论
古文翻译:罗经国译《古文观止》,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拿来多做汉英对照阅读
考试时,关键是先要把古文在脑海中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翻译就简单了
理论:马会娟《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Gentzler《当代翻译理论》
Susan Bassnett《翻译研究》
理论书看完之后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流派体系,每个流派里重要人物的观点也要熟知,争取在考试前一个月,把重要派别都能自己用一篇小短文概括出来。

也就是说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

翻译理论与实践(赵秀明)期末复习题

翻译理论与实践(赵秀明)期末复习题

一、翻译的基本理论复习题〔一〕列举至少三种翻译标准〔中、西均可〕,并指出是由谁提出的。

中国的:严复,信雅达三字标准;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傅雷,神似;茅盾:意境论;钱钟书:化境赵秀明:韵味说外国的:泰特勒的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费道罗夫的等值论:等值即译文和原文等值,表现在读者看了原文和译文之后,其感受的等值性。

奈达的等效理论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观点,提出“最接近的,自然的等效翻译〞概念,认为翻译必须以接受者服务为中心,要根据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对译文作相应调整。

二〕翻译的主要方法有_直译_和_意译_。

“直译〞就是忠实的再现原作思想内容,并尽量保存原作语言形式的表现方法。

原文如在形、义上与译语全同或是基本相同的可以直译,原语中的比喻或形象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有时也可以采用直译。

“意译〞是忠实传达原作思想内容而放弃原作形式。

多强调译文的效果,不求表层次形式对应,只求语言在深层次中的对应。

不是主观臆断,是以不背离原文为限度,注意翻译时对原文结构的调整,用规X的译语表达。

〔三〕列举你所掌握的翻译技巧。

技巧是翻译的具体策略,在直译和意译两大类翻译方法之下,具体的翻译技巧有分切、转换、转移、还原、阐释、融合、引申、反转、替代、拆离、增补、省略、重复、重组、移植等。

再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增、减、移、换四大策略。

〔四〕列举中、西翻译史上著名翻译家至少十位。

傅雷,季羡林,草婴,鲁迅,杨绛,朱生豪,X谷若,诺思,查普曼,费洛里欧,何兰德,阿瑟伟利,弗兰茨库恩,玄奘、义净、徐寿、李善兰、赵元益、卞之琳、叶水夫、黄龙、茅盾;乔叟、西塞罗、哲罗姆、阿尔弗雷德国王、波伊提乌、诺思〔五〕谈谈翻译的困难〔至少两点〕。

首先理解的困难。

汉语和英语都是很发达的语言,以表达丰富细致著称,要理解的准确必须处处细致。

Eg:in the seventh heaven不可按表面译为“升天〞本意是“非常高兴〞:翻译方法的选择是另一困难。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一、翻译定义: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有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 Nida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 Dubois12.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二、翻译标准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2007年1月一、考试题型和模拟题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范围主要包括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问题。

2. 问答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范围主要包括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标准,比如玄奘对翻译事业的贡献等等。

3. 段落翻译(英译汉):1段,共50分。

这部分在课外。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C---的翻译。

A. 佛教经典B. 文学作品C. 科技著作D. 哲学著作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A---”的翻译观点。

A. 善译B. 化境C. 神似D. 信、达、雅3. 出版后即风靡海内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B----的译作。

A .严复 B. 林纾C. 林语堂D. 梁实秋4. “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D----的形式。

A. 词句B. 词句和比喻C. 各种修辞手段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5. 翻译是一种( A )的交际活动。

A .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 B. 跨语言C .跨语言,跨社会 D. 跨语言,跨社会6. 翻译的理想单位是:__________。

()A .篇章 B. 句子 C. 词语 D. 单词7. 下列四个语言特点中,----B--不是广告英语的特点。

A. 多祈使句B. 多后置定语C. 多新词汇D. 多常用词汇8. 鲁迅曾提出过“-------B--------”的翻译观点。

A. 宁顺而不信B. 宁信而不顺C.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D. 忠实、通顺、得体9. 在下列四组特点中,---D---组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情况。

A. 重意合,多主动结构,多动态词,多重复,多生物词作主语B. 重形合,多主动结构,多动态词,多替代,多物称词作主语C. 重意合,多被动结构,多静态词,多重复,多生物词作主语D. 重形合,多被动结构,多静态词,多替代,多物称词作主语10. 下列四种语言特点,----B----不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情况。

A. 重形合B. 多动态词语C. 多替代D. 多物称词作主语11.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意思为( 。

A .昨夜我听见他把他的猪赶到市场。

B .昨夜我听见鼾声如雷。

C .昨夜我听见他开车把猪送到市场。

D .昨夜我听见他开车去了市场。

12. 名词化 (nominalization倾向是---C---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语法特点。

A. 广告英语B. 新闻英语C. 科技英语D. 文学英语13.“to laugh off one’s head” 被译为“笑掉大牙”,这是运用了什么翻译方法?CA .直译法 B. 意译法C. 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D. 归化法14.严复的“雅”是指:___A____。

A .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

B .指保存原作的风格。

C .指保持原作的形式。

D .以上的答案都不正确15.“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是指哪三种意义相符。

()A .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B .表达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C .指称意义,联想意义,语用意义D .语法意义,音系意义,语用意义16.列车的“慢车”应该翻译为( . 。

A .slow train B. local train C. fast train D. tardy train17.文化差异在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在词汇层面上主要表现为()。

A .词汇空缺,词义冲突,语义联想,语用含义B .词汇空缺,语用含义C .语义联想,语用含义D .词义冲突,语用含义问答题:1. 如何理解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

1.1)所谓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即尽量完全保留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

2)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

意译不是任意乱译。

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3)直译与意译应该互相兼容,而不应互相排斥。

翻译实践中,在能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可取之处。

因为直译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同时,直译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起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汉语变得丰富。

4)翻译时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要灵活处理。

直译和意译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忠实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互不排斥,互不矛盾。

译者必须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

其实,真正主张直译的人其实并不排斥意译,而是反对胡译、乱译;而主张意译的人也不是排斥直译,而是反对死译、硬译。

直译容易出现“翻译症”,即追求机械对等;意译容易脱离原文本意,即随意乱译。

2.如何理解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应包含以下三层意思:1)作为翻译标准,“信、达、雅”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

三者之中,信和达更为重要,而信与达两者之中,信尤为重要。

2)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3)“雅”可以作不同的解释。

严复认为的“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

这样就有人认为严复用一个“雅”字打消了“信”和“达”,但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严复重视译文文字润饰这一点却值得我们注意的。

3.请分析英汉在心理文化方面的异同。

从性质上分,中国文化属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属科学文化。

具体表现为:1)中国人重直觉与具体形象,而西方人重理性与逻辑。

即汉语体现的是形象性,而英语注重功能性。

如A “人”(sun 子酷像分腿站立,顶天立地的人的形象;“雨”(rain )字的四点表示雨滴;“连衣裙” (形容上衣连着裙子;overall skirt。

因此汉语形象鲜明生动;而相应的英译文绝大多数只说明功能,极少具备原文的形象性。

B )汉语爱以具体比喻抽象。

如“蚕食”(to nibble)比喻逐步侵占像蚕吃桑叶一样。

“如日中天”(like the sun at high noon; at the apex of one’s power, career, etc.); “手忙脚乱” (in a frantic rush)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

因此,对于这类词的理解,不能浮于字面,而应了解其喻义。

翻译时,可用直译再现原文的形象,让译文读者凭借共享的文化知识理解其喻义;也可用意译直接表达喻义。

C 汉语丰富的量词也是汉语形象化的体现。

2)中国人重整体,西方人重个体。

具体表现为:a 汉语词义一般较笼统,英语词义一般较具体。

如:“车来了!”中的“车”可指公共汽车(bus也可指面包车(minibus,还可指卡车(lorry, 甚至出租车(taxi,英语中却需分门别类十分明确地表达。

又如中国人问“你吃了饭没有?”,我们往往无需细说,因为从问话的时间就明白问话人的所指。

但如译成英语,则需将早餐(breakfast、午餐(lunch和晚餐(supper分得清楚。

b 汉语表意较模糊,英语表意较准确。

如“”()“我饿死了。

”是指“我”饿的很厉害。

”又如“”中的“饿死”才是“的意思。

3)汉语重意念,英语重形式。

如:学院请来一位洋教师,长得挺怪,红脸,金发。

分析:“长的挺怪”的逻辑主语应是“洋教师”,“红脸”指洋教师的脸是红的,他的头发是金色的。

翻译时不仅要断句,而且要增添主语。

所以,可以翻译成:Our institute employed an English teacher. He looked very strange----red-faced and golden-haired.段落翻译:(1)First impressions are often lasting ones. Indeed, if you play your cards right, you can enjoy the benefits of what sociologists call the "halo effect." This means that if you're viewed positively within the critical first few minutes, the person you've met will likely assume everything you do is positive.How you move and gesture will greatly influence an interviewer's first impression of you. In a landmark study of communications, psychologists discovered that seven percent of any message about our feelings and attitudes comes from the words we use, 38 percent from our voice, and a startling 55 percent from our facial expressions.(2)Beauty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something praiseworthy. Almost everyone thinks attractive people are happier and healthier, have better marriages and have more respectable occupations. Personal consultants give them better advice for finding jobs. Even judges are softer on attractive defendants. But in the executive circle, beauty can become a liability.While attractiveness is a positive factor for a man on his way up the executive ladder, it is harmful to woman.Handsome male executives were perceived as having more integrity than plainer men; effort and ability were thought to account for their success.(3)Science finds order and meaning in our experience, and sets about this in quite a different way. It sets about it as Newton did in the story which he himself told in his old age, and of which the schoolbooks give only a caricature.In the year 1665, when Newton was twenty-two, the plague broke out in southern England,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was closed. Newton therefore spent the next eighteen months at home, removed from traditional learning, at a time when he was impatient for knowledge and, in his own phrase, "I was in the prime of my age for invention." In this eager, boyish mood, sitting one day in the garden of his widowed mother, he saw an apple fall.What struck the young Newton at the sight was not the thought that the apple must be drawn to the earth by gravity; that conception was older than Newton. What struckhim was the conjecture that the same force of gravity, which reaches to the top of the tree, might go on reaching out beyond the earth and its air, endlessly into space.(4)If an occupation census had been taken in the eleventh century it would probably have revealed that quite 90 percent of the people were country inhabitants who drew their livelihood from farming, herding, fishing or the forest. An air photograph taken at that time would have revealed spotted villages, linked together by unsurfaced roads and separated by expanses of forest or swamp. There were some towns, but few of them housed more than 10,000 persons. A second picture, taken in the mid-fourteenth century would show that the villages had grown more numerous and also more widespread, for Europeans had pushed their frontier outward by settling new areas. There would be more people on the roads, rivers and seas, carrying food or raw materials to towns which had increased in number, size and importance. But a photograph taken about 1450 would reveal that little further expansion had taken place during the preceding hundred years.(5 One of my favourite moments of the day is among the last -- the last conscious one, anyway. After several attempts at keeping my eyelids from fluttering closed and the book from collapsing onto my chest, I know it really is time to go to sleep. I affectionately place the book on the bed beside me. We sleep together, me and my book, me and those characters, me and my mixed-up dreams.Reading in bed seems to run in families. The last time my mother babysat for me, I got home to find the house dark except for two small lights. One came from my son's room, where I discovered the eight-year-old holed up under the covers with Goosebumps and a flashlight.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house, my mother had already dozed off with her boo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