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上古的姓和氏

合集下载

上古八大姓是什么

上古八大姓是什么

上古八大姓是什么
上古大姓是源于母系社会的。

只要是同一个姓氏的,就表示是同一个母系出来的,也就表示着两者间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下面是有上古八大姓简介,欢迎参阅。

上古八大姓简介
姞,都是起源于黄帝轩辕氏黄帝其实姓公孙
姜起源于炎帝神农氏或神农姓烈山
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
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妫、姚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大禹子姓或殷(依燕引)姓为商朝祖先阏(e)伯火祖的姓姜、姬、姚、嬴、姒、妘、妫、姞。

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

因此,上古八大姓,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

同时这些姓氏在经过漫长的世袭与演变过程中而变化,尤其是在周朝周天子姬发分封诸侯国后,许多贵族为纪念封地而改姓,就因此演变成了今天的姓氏,可以说,中国目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来的。

姬、姞同源,都是起源于黄帝轩辕氏
姜起源于炎帝神农氏
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
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
妫、姚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
姒起源于大禹
姬姓——周王室和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姜姓——齐、申、吕、许等国
嬴姓——秦、徐等国
芈姓——楚国
子姓——殷人后裔的宋国
姒姓——夏人后裔的杞国、越国
妫姓——帝舜后裔的陈国、以及战国齐国。

上古八大姓氏排名

上古八大姓氏排名

上古八大姓氏排名1、姬姓姬姓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姓,很多姓氏都从姬姓演变而来。

姬姓追溯到上古时期,是起源于华夏人文始祖黄帝,它叫做姬轩辕。

还有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这几个都是姬最出名的人物了。

姬姓是周王朝的国姓,所以周王朝的诸侯国国君也都是姬姓,只不过后来时间变久了,他们都改名了,姬姓演变出来的姓氏有周、王、魏、曹等等。

2、姜姓姜姓,起源于炎帝神农氏。

炎帝生于姜水,因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

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3、嬴姓嬴姓也比较出名。

秦始皇嬴政应该是嬴姓的第一名人,秦国以嬴姓为国姓。

在整个秦朝,嬴姓之人数量都不多,基本都和秦国王族有关。

4、姚姓姚姓出名的原因在于它比较常见,现代社会中姓姚的大有人在,比如篮球明星姚明。

5、妘姓妘姓是一个中国姓氏,是中国上古最早的姓之一。

妘姓是中国传说时代祝融八姓之一,也是八姓之祖。

周朝的鄅国、夷国、逼阳国都是妘姓。

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

6、姒起姞姓起源于大禹。

相传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

因此禹治水成功后,舜便赐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于禹,因姓姒。

7、妫姓姚、妫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

《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

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8、姞姓姞姓是汉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被认为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先秦以后,“上古十二姓”之一的姞姓后人多以其氏自称,故现在的姞姓人罕见,姞姓的分支姓氏有燕、须、雍、鄂、阚、光、杨、孔、尹、蔡、鲁等姓氏。

上古八姓起源介绍

上古八姓起源介绍

上古八姓起源介绍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上古八姓起源上古八姓:姜、姬、妫、姒、赢、姞、姚、妘上古八姓姬姓起源黄帝诞生在姬河边1、传说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于是形成了姬姓。

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

周武王叫做姬发。

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名讳(姬与基同音),开始改为周姓。

后来一部分人恢复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黄帝的儿子中有姬姓上古八姓起源2、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得到了12个姓,其中就有姬姓。

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启、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

这些后裔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

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

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所以姬姓反而不多了。

加上唐代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姬姓改为周姓,从这以后,姬姓的人就更少了。

得姓始祖:黄帝。

姬姓是黄帝的嫡系子孙。

姬姓在中华民族长达5000年的发展过程中,是为最古老的一个姓氏,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就姓姬。

据《说文》记载,黄帝之所以以姬为姓,是由于当初居住在姬水的缘故,黄帝的嫡系子孙,世代以姬姓相沿袭,一直到周文王父子,仍然姓姬。

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黄帝生于寿山,长于姬水,所以以姬为氏。

根据《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

望族居于南阳郡,即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故姬姓的始祖就是黄帝。

上古八姓姜姓起源(1)、炎帝神农氏。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

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

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姜姓始自炎帝。

(2)、出自桓氏改姓。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学习资料单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一、姓氏称谓1•姓、氏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我国具有世界上最悠久并持续不断的姓氏传统。

据统计,我国现存姓氏有3500多个,而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有 2. 2万多个。

姓氏是一个人血统的标志。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有不同的含义。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其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

姓原本表示妇女世代相传的血统关系,山女性方面决定,U前已知的古老姓氏,如姬、姜、赢、妊、姒、妫等均带有“女”字偏旁,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氏”原为“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其主要作用在于“明贵贱”。

起初,“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从属于“姓”,是指较小的、派生的氏族。

黃帝轩辕氏即属于姬姓部落。

氏成为古代贵族的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用于区别子孙的出身。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

到了汉代则全叫作姓,并且自天子到庶民人人都可以有姓。

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2.名、字、号名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

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

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与名相表里,乂叫“表字”。

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标志其人可立身于社会了,要另取一个字。

女子未许嫁时叫“待字”闺阁;到了15岁许嫁时,要举行及笄礼,也要取字。

名和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字往往是名的阐释和补充。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 是同义词;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意也相近;韩愈字退之,“愈”和“退之”则意义相反。

号,亦称别号。

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别名,一般为尊称、美称。

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陆游号放翁,郑燮号板桥。

另有一类号叫“诲号”“诈名”,即通常说的“绰号”“外号”,如梁山好汉“智多星” “豹子头”“母夜义”等,大部分是对人物外貌、能力或品行的概括。

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名具有“名以正体”的严肃性,一般用于谦称、卑称。

古代的姓和氏

古代的姓和氏

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格的区分。

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

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

《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

”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遗忘。

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

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

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

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

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

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

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姓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

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

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

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

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中国古代的姓和氏

中国古代的姓和氏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

确实,很久以来,一个人的姓就是氏。

所谓“氏”、“氐,,换言之即“姓的”、“姓的”。

但是,在中国上古时期一一先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

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

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

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

《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月乍之土而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意思是说: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赐姓,分封土地而又根据封地命名氏。

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世代担任某一官职而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作为族号的。

先来谈谈姓。

有人根据《春秋》,考得汉以前的二十二个姓(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

例如周王室和鲁、晋、、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都是姬姓,齐、中、吕、许等国是姓,、徐等国是贏姓,楚国是芈姓,殷人后裔的宋国是子姓,夏人后裔的越国是姒姓,传说中虞舜后裔的国是妫姓,等等。

这大致可以反映西周至春秋时代姓的情况。

这些姓究竟如何发生,当时的人己不能详考,只有一些零碎的历史传说。

譬如《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雹《周语》载“我姬氏出自天畫至于汉以后,对于姓的发生,说法虽多,也更为精致详密,但往往出于后人的自我作古,可信程度还赶不上先的传说。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透过一些有关姓的记载、传说,从中窥得上古和远古时期社会的某些重要侧而。

许多古姓都从女旁,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我们祖先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有的古老姓氏与动物有关,则暗示了我们祖先曾有过原始氏族的“图腾蟻拜现象。

周代的姓和氏,有一套相当严密的制度。

它是当时盛行的封建宗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姓氏和名号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姓氏和名号



三、号

庙号 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 并以题庙室,这就叫庙号。 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从汉朝起,每个朝代的第一 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 宗等。如汉代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 称世宗。但是,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上都有庙号,必须是生 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称"祖"、称"宗"。南北朝起,称"宗 "已滥,从唐朝起,几乎无帝不"宗"了。
四、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 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 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 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 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 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 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三、号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 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 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叫作“谥”或“谥号”。 谥号是用一些固定的字来表达的,这些字具有特定 的含义,用以表示对死者的贬斥哀怜和褒扬。如汉 文帝,"文"表示"经天纬地",这是褒扬。皇帝的谥号, 一般由礼官仪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如 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 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 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 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二、名和字
1、名、字的起源 《说文》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 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 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者,乳也。”本意为哺乳, 生育。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姓氏称谓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姓氏称谓
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到清末。是封建皇帝纪年的 名号。汉武帝即位的一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 称为建元二年,直到改元,明清两代皇帝基本不 改元,因此可以用年号称皇帝,如康熙、乾隆等。
年龄称谓
提醒
赤子:未满周岁的婴儿
髫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女子十三四到十五六岁
姓氏·称谓
姓·氏 ①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②古代氏的重要作用:“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 贱者有名无氏。”
③氏同姓不同,可以通婚姻;姓同氏不同,不可通 婚姻。
名·字·号
提醒
①“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时所起的, 供长辈呼唤的。男子到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 要另起一个“字”。女子十五岁成年许嫁,举行 “笄礼”,也要取字。
志学之年:十五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加冠:男子二十岁——弱冠
提醒
年龄称谓
提醒
而立:三十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克壮:正当壮年)
Hale Waihona Puke 不惑:四十岁 知命:五十岁
(艾,半百)
耳顺、花甲:六十岁
下寿:六十岁以上
古稀,从心之年:七十岁
耄耋:七八九十岁,指老人
喜寿:七十七岁
年龄称谓 伞寿:80岁寿辰 中寿:80岁以上 米寿:88岁 上寿:90岁以上 白寿:99岁 期颐:100岁 茶寿:108岁 双稀:140岁
提醒
②周代贵族男子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 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表示性别,就构 成了男子字的全称。
如孔丘,字仲尼,字的全称为仲尼甫,略称为仲 尼、尼父。
提醒 ③名和字连起来称呼是为了表示尊敬,古人尊对卑

姓和氏的意思(古代姓和氏的区别 姓和氏在先秦时期的含义是)

姓和氏的意思(古代姓和氏的区别 姓和氏在先秦时期的含义是)

姓和氏的意思(古代姓和氏的区别姓和氏在先秦时期的含义是)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氏”字最初造字时本义已难知。

那么古代的姓和氏是怎么回事呢?姓和氏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姓在先秦的含义:朱凤瀚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将“姓”字在先秦时代的含义如下:其一,实本义是女子所生的子女。

《说文》:“姓,人所生也。

占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户,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所谓“人所生也”即母所生之子女。

其二,“姓”即是子女,子女相为亲,相组为族。

所以广其义,姓可作族属、族人解,亦可以进一步将之理解为泛称的“族”的意思,如殷墟卜辞中之“多生”西周春秋金文中之“百生”。

在卜辞中“多生”是指占卜主体(王)的亲族。

西周金文中的“百生”,从铭文内容看,可以用来称本族族人,也可以泛指没有亲族关系的其他族的族人。

至于东周文献中所见的“百姓”,则不仅可以有以上“百生”之义,而且有的含义更广泛,几乎近于今日所说之百姓,即民众,旧解或将”百姓”释为“百官”,其说不可信。

其三,“姓”本义既为女子所生子嗣,则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组成的亲族也可以称为“姓”。

以表示其同出于一个女性始祖的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

这是“姓”的另一引申义。

此种亲族组织强调女性始祖,则当如许多学者所推拟的。

高考文化常识专题:传统文化之中国人姓、氏、字、号的由来

高考文化常识专题:传统文化之中国人姓、氏、字、号的由来

中国人姓、氏、字、号的由来我们中国人都有名有姓,古人还有字有号。

那么,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吗?一、姓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远古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中国有多少个姓?宋代的《百家姓》里面提到了502个姓氏。

明代有一本《皇明千家姓》,记载的姓氏有1968个。

当代的《中国姓氏汇编》这本书里共收姓氏5730个。

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

台湾的《中华姓符》这本书里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

二、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

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

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

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上古24姓

上古24姓

上古24姓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这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是家族的传承。

一定不能轻易改变。

那么你知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有哪些吗?本期我们就来看看民族文化,了解一下古代的24个姓氏是什么。

古24姓古24姓出自三皇五帝之一的尧。

姚的复姓是。

逐渐衍生出23个姓氏:易、恒、齐、尧、陶、唐、、方、项、姬、李、刘、玉龙、魏、杜、石、隋、、毕、范、姬、和海狸。

加上齐一,这24个姓氏被称为古代24个姓氏。

关于尧的故事,人们推测,尧生于公元前2188年,卒于公元前2067年,距今约4000年。

姚的母系在后羿国,后迁到齐(今山西祁县),所以他的姓是复姓:。

尧的父亲是,母亲是,父亲是黄帝的直系血亲。

尧的父亲继承了帝位,于是在尧13岁时,封他在陶(今山西襄汾县陶寺乡),辅佐弟弟智;15岁时,尧改平阳(今山西临汾),故名陶氏。

尧二十岁时,取代智为帝,定都平阳。

远古时代的其他姓母系社会的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这八大姓氏中如今很多姓氏都已经不常见到了,不过这些姓氏却是最尊贵的几大姓氏之一,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中,后流传于各大部落之中。

颛顼族和炎帝部落的祝融氏的八大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祝融氏并非是指一个人,而是一种官职,在颛顼族和炎帝部落中担任夏官火正。

轩辕氏黄帝部落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

这十二个姓氏最早是黄帝的几个儿子的,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姓氏,所以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得到赐姓的人仅有十四个人,而黄帝却拥有二十五个儿子,可见这十二个姓的珍贵。

姓名称谓

姓名称谓

女子字的全称

周代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 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母”或“女”字 表示性别,这样构成女子字的全称。
• 例如孟妊车母(注:见《铸公簠》。),中姞义 母(注:见《仲姞匜》,中即仲字。),等等。 有时候省去“母”字,例如季姬牙(注:见《鲁 大宰原父盘》。);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 母(注:见《应侯簋》。);有时候单称“某母” 或“某女”,例如寿母(注:见《鲁生鼎》。), 帛女(注:见《帛女鬲》。)。但是最常见的是 在姓上冠以排行,例如孟姜、叔姬、季芈,等等 (见前)。
颜渊、季路侍。(论语•公冶长)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先进)
只有对曾子称子不称字,对有若也有一次称子不称字,所以有人推想 《论语》是曾子和有若的门人所记的。
直到后代称名、称字基本上还是依照这个标准。
别号
• 后人通常用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陆机字士衡,鲍照字明远,等等。 • 除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字)。别号和名不 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 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三个字以上的别 号,例如葛洪自号抱朴子,陶潜自号五柳先生,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第二类是两个字的别号,例 如王安石字介甫,别号半山,陆游字务观,别号 放翁。两个字的别号和字在应用上没有什么显著 的区别,甚至不大称字,反而以称号为常(如陆 放翁)。三个字以上的别号有时候也可以压缩为 两个字,例如苏东坡。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 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 • 例如: 子产(公孙侨) 子犯(狐偃) 子胥(伍员) 子渊(颜回) 子有(冉求) 子夏(卜商) 子我(宰予) 子贡(端木赐) • 这个“子”字常常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宰我,等等。 • 附带说一说,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 称名。例如孟明(字)视(名)、孔父(字)嘉(名)、 叔梁(字)纥(名),等等。

什么是姓和氏古代姓和氏有什么区别(二者有何区别)

什么是姓和氏古代姓和氏有什么区别(二者有何区别)

什么是姓和氏古代姓和氏有什么区别(二者有何区别)在翻阅中国古人资料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的姓和氏并不相同。

比如大家熟知的秦始皇,就是嬴姓,赵氏。

有人称秦始皇的姓名为“嬴政”,也有人说秦始皇叫“赵政”,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专业人士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姓和氏的区别。

据一些学者考证,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而“天道”,则是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

至于“图腾”,学术界有3种观点。

观点一:图腾名称是一个群体共同的名称。

观点二:图腾是群体的祖先,成员是由图腾繁衍而来;观点三:图腾是群体的保护神。

而祖先崇拜,则是指“姓”创造的初衷乃是为了区分血缘关系。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是由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的。

在母系社会,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子女都是随母姓。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得也很清楚:“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

春秋传曰天资因生以为姓。

”所以在古代,姓多加女字旁,比如姬、姜、姚、嬴等。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从母系社会迈入了父系社会,男性掌握了政治权力。

为了表扬一些作出特殊贡献的男子,便诞生了“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也就是说,在先秦时期,氏乃是男性专属,女子只能称姓。

同时,地位高的男子才有氏,低贱者有名无氏。

那姓和氏又有哪些区别呢?首先,姓出现的时间比较久远,氏在姓之后出现。

氏往往能追溯到同一个祖先,姓却因为亲属数目庞大、分支众多,很难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始祖。

其次,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姓是固定的,但氏却有不同的来源。

有人以邑为氏,有人以官为氏,还有人以谥为氏。

即使父子、兄弟,也可以不同氏。

以秦始皇的嬴姓为例,他这一族以赵为氏,其他人也可以韩为氏。

然后,姓是统一的,没有层级之分,但氏却有贵贱之别。

国学宝典《百家姓》:和姓

国学宝典《百家姓》:和姓

国学宝典《百家姓》:和姓【姓氏源流】和(Hé)姓源出有:源流一源于族名。

源自纳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古代纳西族四大支系“禾、束、叶、梅”之首“禾”的后裔,以族名“禾”为姓氏。

源流二源于祝融氏,出自远古时期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

唐尧时,重黎原的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

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和氏。

和姓渊源该之和氏主要源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准确读音作huò(ㄏㄨㄛˋ),今音读作hè(ㄏㄜˋ)亦可,就是不能读作hé(ㄏㄜˊ)。

源流三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军制官吏和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和令,是西周初期在军队中设置的旗令官,以示军纪军威,通常由武艺高强之军官担任,负责把守军门。

古代,军营大门至统帅大帐之间一般有三百步左右距离(一百八十米),营门至大帐门之间的通道,称作辕道,为高级军官、探作(侦察兵)的专用通道。

辕道上距大帐之间五十步距离的道两侧竖有两杆大纛旗,左为朝廷标志旗,右为统军将领(元帅、司马)标志旗,两旗之间称“和”,就是“军门”,亦称“垒门”。

军门以外二十步之内称“辕门”,凡召集下级军官布置作战命令,以及处罚违令将士,就在辕门区域内,而不是某些书籍上注释的在军营大门外。

排班值站于军门的军官,就称作和令官,由中级将领中选拔出来的军官当值,负责内外军令、情报的传递,以及警卫等工作。

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以旌为左右和之门。

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和姓郡望代郡在和令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和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和氏。

源流四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内廷官吏受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古代姓与氏

古代姓与氏

古代姓与氏展开全文古代姓与氏说:在大禹时代,牵头联合治水的是一个由四大部族组成的联盟,他们的首领分别是:居于领导核心的禹,以及契、稷、伯益。

有意思的是,这四位正分别是后世夏、商、周、秦四朝的先祖。

治水工程完结之后,四大部族都接受了舜帝的赐姓:禹部族姒姓;契部族子姓;稷部族姬姓;皋陶、伯益部族嬴姓。

最早的“姓”与后世所言并不是一个概念,这是一个贵族才有的概念,普通人是没有“姓”的。

此外,“姓”由一族人所共有,一族有姓,即说明他们对所在区域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荣誉和权力,也就是说,姒、子、姬、嬴四族是当时中国最为显赫的大族。

至于所谓某某氏,其实要看你所在的地方,比如商鞅,最早在卫国,所以叫卫鞅,得了商於封地以后,就改称商鞅。

又比如始皇帝嬴政。

武王灭商以后,因为嬴姓部族站错了队,被周人流放,其中一支到了后来的赵国,所以他们就是嬴姓赵氏,另一支去了后来的秦国,严格来说就是嬴姓秦氏。

有人认为嬴政其实应该叫“赵政”,其实在他回国以后,叫他“秦政”可能还更靠谱一点。

当然,作为王室成员,当时人家真正的称谓应该是“秦王子政”,继位之后,就该叫“秦王政”。

同理,《封神榜》里著名的反派“崇侯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这个称呼并不是说他姓“崇”,真正的意思是:崇国国君、爵位为侯爵、名“虎”。

不过为了不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混乱,所以书中的称谓都是按照我们通常的习惯来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姓氏体系自春秋时代就开始趋于模糊,到战国后期,已经基本实现了姓、氏融合,人人有姓(日本到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人人有姓)。

摘自:《权力密码:当历史遇见经济学》—王伟-----2019-书签《阅读·书摘》(2)。

“姓”和“氏”到底有什么区别?

“姓”和“氏”到底有什么区别?

[键入文字]“姓”和“氏”到底有什么区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 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与常见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是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

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格的区分。

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

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

《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

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遗忘。

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

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

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

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

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

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

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姓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

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1。

上古八姓

上古八姓
m ǐ
jiāng
起源 姜 起源于炎帝神农氏
诸姓 经考证, 从姜尚起到如今, 历史上共有 102 个氏都是从姜姓 繁衍而来, 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 但是姜姓却是他们最初 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吕姓、许姓、章姓、 谢姓、齐姓、 高姓、国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卢姓、柴姓、 庆姓、贺姓、纪姓、丘姓、薄姓、赖姓、盖姓、丁姓、査姓、 封姓、邱姓、崔姓、骆姓、左姓、充姓、郦姓、逄姓、连姓、 向姓、谷姓、聂姓、尚姓、焦姓、柯姓、饶姓、景姓、浦姓、 厉姓、强姓、斜姓、晏姓、檀姓等 64 个单字姓氏和淳于、 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 38 个复姓。 姬姓族人主要为汉族,满、回、白、壮、苗、水、布依、僳 僳族等多个民族也有姬姓人家
5 6
嬴 姞
j í
yíng
嬴 起源于少昊金天氏 姬、姞 同源,都是起源 于黄帝轩辕氏。姞姓源于 传说中的黄帝王朝开创 者姬轩辕, 是直接由黄 帝所赐姞姓 妫、姚 同源,都是起源 于帝舜 妘 起源于帝喾高辛氏 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 后裔
7 8
姚 妘
yún
yáo
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 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 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 ,称为罗国,后以国名为“罗”氏。
上古八大姓
一说是指:姜、姬、姚、嬴、姒、妘、妫、妊。 另一说是:姜、姬、姚、嬴、姒、妘、妫、姞。 嬴 起源于少昊金天氏 ;姜 起源于炎帝神农氏 ;姬、姞 同源,都是起源于黄帝轩辕氏 ; 妫、姚 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 ;姒 起源于大禹 ;妘 起源于帝喾高辛氏 ; 姬姓——周王室和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 ; 姜姓——齐、申、吕、许等国 ; 嬴姓——秦、徐等国。 序号 1 姓氏

中国古代文化思维导图——姓名

中国古代文化思维导图——姓名

中国古代文化思维导图——姓名上古有八姓:姜、姬、妫、姒、赢、姞、姚、妘“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为女字旁是母权社会的象征关于“姓”、“氏”周朝的时候,贵族有姓氏,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女子称“姓”,用来“别婚姻”;贵族男子称“氏”,用来“明贵贱”。

周王室同姓封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例如楚国,就是“芈”姓。

贵族的妇女,姓比名更为重要。

关于“名”、“字”古代人,在婴儿出生三个月以后由父亲起名字。

男子在20岁的冠礼上取字,女子在15岁的笄礼上取字。

有人的名和字是同义词,有人的名和字是反义词。

贵族男子在“字”前加上“伯仲叔季”表示家里排行,例如孔子的“字”是“仲尼”,表示他在家里排名老二;孔子的得意门生叫“季路”,表示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孟姜女指的是“姜家的大姑娘”。

“字”的后面加上“父”或“甫”表示男性性别。

关于“谥号”和“避讳”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谥号是用一两个字对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

文、武、明、睿、康、景、庄、宣等是褒谥;厉、灵、炀等是恶谥;怀、悼、哀、思、殇是表同情的谥号。

古代除对帝王可以“谥号”外,对大臣、学者也可以称谥号,例如:称曾国藩为曾文正、称岳飞为岳武穆。

古人讲究“避讳”,例如子女要避祖、父的名字,平民要避讳君王的名字。

如果遇到名字相同的时候,一般采用改字和缺少笔画的方法。

尤其在写文章的时候,还要采用其他的字来替换。

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把“民风”写成“人风”,就是避讳“李世民”的“民”字。

相关文章:中国古代文化思维导图——天文中国古代文化思维导图——乐律欢迎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就华夏民族而言,上古有姓有氏。姓 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 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 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於 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 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 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 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 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 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可见姓和氏 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二、姓和氏的功用及演变
•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 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 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 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 的(别种族、明世系),姓是用来“ 别婚姻”的(厚亲亲),二者的作用 不同。正因如此,上古时的"百姓"即 百官。《尚书·尧典》: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四、氏的来源以及贵族男子的称呼
• 1、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例如:郑捷 (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2、卿大夫 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例如:屈 完、羊舌、赤解狐3、或以所居的地名为 氏。例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 百里孟明4、或以官名为氏。例如:卜偃、 司马牛、乐正克5、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 或谥号为氏的。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 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 庆父字仲)庄辛(楚庄王之后)6、此外 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上古的姓和氏一ຫໍສະໝຸດ 姓和氏的起源• 姓氏的产生与血缘姻亲关系十分密切。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发现,血缘 关系相近的婚姻家庭产生出的子女中 间比较容易出现白痴、畸形等心理或 生理缺陷。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人们便制定了姓氏,并且产生了同姓 不通婚的社会习惯。既然生育是全人 类都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姓氏也 就是全人类共同的现象。
五、
• 第一,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 • 第二,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 • 第三,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 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自天 子以至于庶人就都能有姓了。 • 第四,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例如长孙、 宇文、慕容、贺兰、独孤、拓跋等等。 • 第五,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 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 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 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 有意义上的联系。
三、贵族女性的称呼
•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 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 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 伯 姬 仲子 叔姬 季芈 •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 方法: •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 姜 晋姬 秦嬴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 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秦姬 芮姜 息 妫 江芈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 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 孔姬(孔圉妻)秦 姬(秦遄妻) 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例如 :武姜(郑武公妻) 昭姬(齐昭公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