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学先驱作家蒋光慈简介

合集下载

蒋光慈 介绍简介-蒋光慈 简历-蒋光慈 作品,名人故事

蒋光慈     介绍简介-蒋光慈     简历-蒋光慈     作品,名人故事

蒋光慈介绍简介-蒋光慈简历-蒋光慈作品,名人故事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字号侠僧。

安徽金寨人。

7岁发蒙,14岁入河南固始志成小学,17岁即1917年入芜湖省立第五中学。

五四运动后,主编校刊《自由花》,积极领导芜湖地区学生运动,为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1920年,经
2月,
1926月,刊》、
1929年11
了不少文学论文。

回国后与鲁迅、柔石、冯雪峰等人组成中国左翼联盟筹备小组。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选为候补常务委员。

11月,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完稿,作品反映了1927年大革命前后农村中尖锐的阶级斗争,是作者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不久,因对当时党内立三路线的“左”倾冒险主义不满,自动要求***。

1931年4月,肺病加剧。

8月31日病逝于上海同仁医院。

主要作品列表:小说:1.《少年漂泊者》2.《短裤党》3.《野祭》4.《冲出云围的月亮》5.长篇小说《咆哮
了的土地》后又改名《田野的风》是他的代表作。

6.《丽莎的哀怨》蒋光慈的创作:蒋光慈早期的创作,都是与其自身的生活同步的:1925年,“五卅”后,他写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通过少年汪中的流浪经历,展现了“五四”到“五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该作品激励了很多年轻的有志爱国青年投入到革命斗争之中,在当时反响很大。

1927年四月,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失败不久,他完成了《短裤党》,、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先锋的光辉——蒋光慈及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先锋的光辉——蒋光慈及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97·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集聚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的精英、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1],其中亦包括文化战线的诸多作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急剧变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风靡一时,其中的先锋作家和杰出代表当属蒋光慈。

作为第一个倡导并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作家,蒋光慈曾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闪耀在中国文坛。

为鼓舞一代青年投身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事业,蒋光慈不畏白色恐怖的迫害,孜孜不倦地创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作品“如一颗爆裂的炸弹,惊醒了无数的青年的迷梦”[2]。

一、启迪浪漫的革命理想蒋光慈(1901~1931),安徽霍邱人,青少年求学时代曾受到革命烈士詹谷堂,革命先驱章士钊、柏文蔚等人的启蒙和影响,内心萌生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渴求找出解救自己及社会的答案。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号角的传来,蒋光慈看见了希望的曙光,他公开声言“要救中国,必须在中国有一个十月革命”,并从此投身于革命的洪流。

1920年,蒋光慈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由中共派往苏联东方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学习,1922年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蒋光慈深受感染,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苏联在红旗下的生活告诉国内的同胞,于是提笔写诗。

作为新生代诗人,蒋光慈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在他看来,评判诗人是否伟大的标准在于对人类的同情心和对现实的表现:我们读歌德、拜伦、海涅、惠德曼诸诗人收稿日期:2018-12-20作者简介:杨光敏,女,贵州遵义人,中共遵义市委党校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党史党建研究;谭笔雨,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制度研究。

先锋的光辉——蒋光慈及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杨光敏1,谭笔雨2(1.中共遵义市委党校,贵州遵义563006;2.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学院,贵州遵义563006)摘要:作为早期共产党员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家,蒋光慈本人及其作品都充满了争议。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六)论述题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六)论述题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六)论述题部分1.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

“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

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

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

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请问,你怎么看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2.《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率先觉醒的时代新人,但是,在白话正文前的文言小引中,鲁迅为什么却要讲他病愈后“赴某地候补”?3.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冷峻彻骨的自审。

比如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都是把自己一分为二,用“我”的目光审视另一个自我。

请问,你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鲁迅这种自审的?4.“幻灯片事件”对鲁迅的心灵创伤一定是太深重了,对看客,对示众,鲁迅是一写再写,接二连三。

在《示众》中,夏日炎炎的街头,无聊的看客成了作家描述和讽刺的主角。

在《肥皂》中,四铭先生在街头充当了一回看客,看孝女乞钱,又听了别的看客的风言风语,淫欲萌动,特意买了珍贵的肥皂回家。

在《阿Q正传》中,阿Q被游街示众,看客们的眼神,让他想到了狼的眼睛。

在《祝福》中,祥林嫂在丧子之后,反复地述说儿子阿毛死于狼口的不幸,周围的人们,始则好奇,诱导她来述说,继则冷淡,不愿再理睬她,终则厌弃,纷纷避她而去,甚至嘲弄她。

“狂人”周围的人们,兄长、医生、乡邻,都有意无意地参与了对他的迫害。

魏连殳的遭遇,在为祖母办丧事时周遭人们的关注和预测,他“发迹”之后无聊小报的窥探和吹捧,足以令人扼腕。

《风波》呢,更是一群无知民众对时代风云的一种盲目的远观了。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5.《故事新编》中的《补天》、《理水》、《非攻》,把炼石补天的女娲、治理水患的大禹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墨子,能够直面灾难、进而以实干态度和奉献精神克服灾难的伟大精神,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重建;对那在大的灾难来临之际,只知逃避远遁,标榜洁身自好而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则在《采薇》中予以辛辣的嘲讽。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第七章:三十年代的小说三十年代即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这时期,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以至造成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左翼小说。

第一节左翼文学一、“左联”早期小说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的出现,即“普罗小说”的出现。

(一)、“普罗小说”主要成员: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等。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以蒋光慈为代表。

“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蒋光慈。

左翼文学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元老。

1、蒋光慈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与胡适同乡。

1924年从苏联回国后,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发起组织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先后主编了《太阳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等鼓吹左翼革命文学的刊物,积极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

《新梦》是蒋光慈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尽情歌唱的诗集。

蒋光慈的第二部诗集《哀中国》。

1925年五卅运动中写有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1926),短篇集《鸭绿江上》(1927)。

1927年又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1927),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

大革命失败后,又写了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野祭》(1927),《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文学出版界进入了一个“蒋光慈时代”。

由于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2、华汉华汉(即阳翰笙1902——1993),曾参加过创造社,是初期普罗文学的一位多产作家。

左翼文学之蒋光慈

左翼文学之蒋光慈

中国革命文学的拓荒者——蒋光慈在大革命时期桂诗新在这所大学负责和任教。

蒋光慈,这位为中国革命文学的发展呕心沥血,以致献出年轻生命的作家,虽然生命短暂,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特别是1931年8月,在特务、军警的追捕下,蒋光慈严重的肺结核得不到治疗,导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鲁迅、钱杏邨(阿英)等人曾表示了深深的遗憾,郭沫若也深为感慨地说:“可惜死太早了一点,假如再多活几年,以他那开朗的素质,加以艺术的洗练,‘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的呼声,怕是不会被人喊出的罢!”一1924年,蒋光慈23岁,正值风华正茂。

他刚刚于莫斯科东方大学毕业归来,与4年前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派他出国学习相比,他已经在思想上完成了由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从莫斯科飞到北京,未及好好休息,他未及回安徽六安白塔畈故乡探望离别4年的父母,便按照党的负责人之一、好友瞿秋白的安排,风尘仆仆南下上海,在我当领导的上海大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当时,上海大学坐落在西摩路和南洋路口,这个学校从外表看相当简陋,仅只几幢临街二建的普通楼房。

但这里确实一所非常出名的学校,聚集了一大批为寻求真理而从祖国各地用来的热血青年,像瞿秋白、邓中夏、陈望道、沈雁冰、张太雷、恽代英、肖楚女等, 都蒋光慈别是1924年蒋光慈从苏联留学回来之后,到1931年去世,短短的6年间,他以笔为武器,鞭挞黑暗,歌颂光明,召唤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工农大众起来斗争,先后发表了《新梦》、《少年漂泊泊者》、《短裤党》、《冲破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等近200万字的作品。

他的作品,充满了“可以吞蚀天经地义的奔进的情绪”,紧紧和现实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催人奋进,给人力量。

特别是《新梦》、《短裤党》等作为革命文学的奠基作品,第一次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工人领袖的崭新形象,对在黑暗中探索的有识之士,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只不过是一个抱不平的歌者,而不是在象牙塔中慢吟低唱的诗人。

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维嘉先生!我真形容不出来人世间是如何的狠毒,人 们的心是如何的不测!在这一两个钟头之内,我父母双双 地被迫着惨死——他俩永远地变成黑暗的牺牲者,永远地 含冤以终古!说起来,真令人发指心碎啊!当时我还是一 个小孩子,一点幼稚的心灵怎能经这般无可比拟的刺激, 我真不晓得为什么我没有疯癫,我还能一直活到现在。 • 原来我去后不久,刘老太爷派一些伙计们到我家来挑 课租。他们如狼似虎的拿着扁担稻箩跑到我家来,不问我 家愿意与否,就下手向谷仓中量谷。我母亲起初只当他们 是抢谷的强盗,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刘老太爷的伙计。她本 是一个弱女子,至此也忍不得不向他们大骂了。病在床上 的父亲见着如此的情形,于是连气带痛,就大叫一声死去 了——永远地死去了。母亲见着父亲死去,环顾室内的物 品狼藉,以为没有再活着的兴趣,遂亦在父亲的面前用剪 刀刺喉而自尽了。
• 1930年钱杏邨先後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 委员﹐这时他继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和研 究﹐同时﹐开始研究近现代和明清的文学资料。 著有《现代中国女作家》(1931)﹑《现代中国文 学论》(1933)﹑《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1934)﹑《夜航集》 (1935)﹑《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小说闲 谈》(1936)﹑《海市集》(1936)等。30年代初期 ﹐他还和夏衍﹑郑伯奇组成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 组﹐参加电影工作。 1937年他编就《近百年国难文学大系》的初稿 5集。 还陆续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 娥传》等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气节的话剧。
• “你为什么不即刻来见我呢?”李尚志插着问。曼 英没有即刻回答他,沉吟了一会,轻轻地说道: • “亲爱的,我不但要洗净了身体来见你,我 并且要将自己的内心,角角落落,好好地翻造一 下才来见你呢。所以我进了工厂,所以我呵,你 的话真是不错的!群众的奋斗的生活,现在完全 把我的身心改造了。哥哥,我现在可以爱你了” • 两人紧紧地拥抱起来。爱情的热力将两人溶 解成一体了。忽然听见有人敲门曼英如梦醒了一 般,即刻便立起身来。 “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概览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概览
第十三讲 30年代小说概览
总体概况: 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的整体特征
1.两大文学潮流 A 革命文学潮流:文学属于革命——文学属于大众 B 自由主义文学潮流:文学是独立的 2.三大小说思潮 A 现实主义思潮:占主流地位 B 浪漫主义思潮:比起五四时期已开始减弱 C 现代主义思潮:心理分析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 兴起 3.小说风格多样化 A 左翼小说 B京派小说 C海派小说
(3)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1905—2003)。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30年代 堪称独步。 代表作《 上元灯 》《梅雨之夕》 《春阳》 《周夫人》《鸠摩罗什》 《《将军的头》《石秀》等。

3.新感觉派创作的心理特点

(1)强调刹那的感觉,以此作为表现人的



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基础。 (2)强调主观和想象,以此构成作品的现 实。 (3)表现人的潜意识心理,强调性与现代 文明的冲突,以此揭示现代文明所造成的 人格分裂的痛苦。 (4)表现人物的二重性格,对人性中恶的 因素的表现。新感觉派表现城市文明下个 性的危机、个性的忧郁和个性的挣扎。

上海的狐步舞(节选) 穆时英


跑马厅屋顶上 ,风针上的金马向着红月亮撒 开了四蹄。在那片大草地的四周泛滥着光的海, 罪恶的海浪,慕尔堂浸在黑暗里,跪着,在替这 些下地狱的男女祈祷,大世界的塔尖拒绝了忏悔, 骄傲地瞧着这位迂牧师,放射着一圈圈的灯光。 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 ,一只Saxophone 正伸长了脖了,张着大嘴,呜呜地冲着他们嚷。 当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 ,飘动的裙子,飘动的袍 角,精致的鞋跟 ,鞋跟 ,鞋跟,鞋跟,鞋跟。 蓬松的头发和男子的脸。男子的衬衫的白领和女 子的笑脸。伸着的胳膊,翡翠坠子拖到肩上。整 齐的圆桌子的队伍 ,椅子却是零乱的 。暗角上 站着白衣侍者。酒味,香水味,火腿蛋的气味, 烟味……独身者坐在角隅里拿黑咖啡刺激自家的 神经。

《新梦》:中国革命文学的先声——兼谈蒋光慈的留苏经历及其诗人

《新梦》:中国革命文学的先声——兼谈蒋光慈的留苏经历及其诗人
读为基 础 , 才 能在其 中发现 能够 翻译 的作 品 。 此外,
的生 活 ,如 N a d s o n的诗 。三是 关于诗 人 言志之 诗 , 如布洛 克 的 《 我要 拼命 地活着 》和 巴尔 茫特 的 《 人 生 的格 言 》 ,表 达 诗人 愿 为光 明和 自由而歌 唱 的理 想 。这些 诗歌 代表 了苏联 无产 阶级革 命及 社会 主义
中图分类号:l 2 2 6 .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 0 4 - 4 3 1 0( 2 0 1 5 )0 4 - 0 0 8 2 — 0 5
有 关蒋 光 慈 ( 1 9 0 1 — 1 9 3 1 )诗 歌 研 究 的成 果 寥 寥 可数 u ’ ,更缺 少对其 域外 新诗 活动 的专 门研 究 。 实 际上 ,诗集 《 新 梦 》 共 计 收 蒋 光 慈 留 苏 期 间
( 1 9 2 1 — 1 9 2 4 )创作 的新 诗 3 6首 ,译 诗 6首 ,其 中
许处身于莫斯Biblioteka 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生 活 景象 是新鲜 甚至 富有 诗意 的 ,但 如 果不具 备相 应 的艺术 能力 则难 以完成 写诗活 动 。就 此而 言 ,阅读 与 翻译 苏俄 诗人 的作 品,不 失为 一种有 效地 走 向诗
的终 极社 会思 想熏 陶 ,蒋光 慈 想象 出共产 主义 社会 美好 的生 活 图景 。 再次 是对 留苏 目的 的强调 。在 《 西来意 》这 首 唱 和 诗 里 ,蒋 光 慈 以赴 俄 取 经 的鹄 的与 瞿 秋 白共
勉 :“ 俄 罗斯好 似 当年 的 印度 ,/ 你 我好 似今 日的唐 僧。 ” “ 我愿 得到 一 点真经 ,/ 回转 家乡做 牧师 。 ” “ 我 们 负 了取经 的使 命 ;/ 将来 东方 普照 的红 光 ,/ 能不 能 成为 今 日取经 人 的心影 ?/ 我们 不要 中辍 啊 !/ 努

纪念蒋光慈作文600字

纪念蒋光慈作文600字

纪念蒋光慈作文600字蒋光慈1901年9月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白塔畈镇白大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八国联军的入侵,列强的为非作歹,巨额盘剥,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荒淫无度,使中华大地暗无天日,老百姓整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蒋家几代人靠抬轿、经商为生,日子还算过得去。

所以在蒋光慈7岁时才有条件被送到朱丹塾师那儿念书。

由于他天资聪慧,门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深得老师赏识。

11岁时,蒋光慈来到离家20余公里外的河南省固始县陈淋子镇志成高小读书。

毕业后考入固始中学。

入学不久,因反抗富人校长欺辱穷苦学生而被辞退。

1917年夏天,经在芜湖读书的同乡李宗邺的推荐,蒋光慈才得以前往安徽省立芜湖第五中学读书。

这所中学当时是安徽省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皖省内外学校和社会中有着较大的反响。

蒋光慈因从小目睹了下层穷人的苦难生活,所以在“五四”运动中表现积极,被选为芜湖市学生自治会副会长。

他多次组织同学们上街游行,并带领学生到各商店宣传抵制日货,呼吁商界罢市,并代表芜湖学生界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成为安徽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

为了寻求救国图强的真理和道路,蒋光慈于1920年8月只身前往上海,进入“外国语学社”学习,并结识了陈独秀等早期中国共产党创始人。

后经陈独秀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首批社会主义青年团,接受了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

1921年春天,蒋光慈被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选派,与刘少奇、任弼时等赴苏联莫斯科深造,被分配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

1922年12月7日,蒋光慈在莫斯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蒋光慈第一次将自己署名为蒋光赤,以显示其向往革命的决心。

莫斯科4年的学习,使他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以笔作枪,开创革命文学1924年秋天,蒋光慈满怀救国之愿学成返回祖国。

归国后听从党组织的安排,来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当时,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虽然不复存在,但中国共产党仍处于幼年时期,特别是北京长辛店“二·七”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华大地仍阴云密布,混乱不堪,中国人感到无所适从,民族的未来呈现出一片黯淡。

蒋光慈

蒋光慈

侠生与侠僧
蒋光慈自号侠生。 他曾说:‚我所以自号‘侠 生’,将来一定做个侠客杀 尽这些贪官污吏‛。 然而在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蒋光慈愤而想当和尚,改为 ‚侠僧‛,他说:‚我当和 尚,也还是做个侠客杀人‛
诗歌和小说
蒋光慈的诗歌完全是诠释性的。 在他的 诗中,愤青、小资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结合 在一起,他写光明就全是美好的,新鲜的。 ‚鲜艳的红花,娇滴的绿柳。‛(《梦中的疑 境》)红军士兵‚放下枪头,拿起锄头;从枪 头上得了自由,从锄头上要栽培这自由‛。 (《一个从红军退伍归农的兵士》)
阿英 --(1900-1977) ,安徽芜湖人。即钱杏邨,原名钱德富,
又名钱德赋。主要笔名还有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1926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从芜湖逃亡到武汉后到上海,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 动,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抗 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活动,曾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 志主编。1941年去苏北参加新四军革命文艺工
感谢观看
孟超-(1902—1976),原名宪启,又名公韬,字励吾,笔名有东
郭迪吉、林青、林默、迦陵等。山东诸城城关镇人。中共党员。1926年毕业于 上海大学中文系。1927年在武汉全国总工会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蒋光慈、阿 英等人组织太阳社,创办春野书店及《太阳月刊》,参加左联,与冯乃超、夏衍 等人创办艺术剧社,抗战时期任桂林、昆明文协理事,桂林师范学院、重庆西南 学院教授。1947年赴香港,任《大公报》、《新民报》文艺副刊编辑,1949年 后历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委会委员,总署图书馆副馆长,出版总署图书期刊 部秘书,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 作家协会。

4.第三章 革命小说

4.第三章 革命小说
、事实材料,流行歌曲引进小说,增强真 实感和新鲜感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1917-1949)
(三)革命小说在现实主义成分之外,渗透
着浪漫主义的抒情气质(前期创造社的风格 的保留):放任感情,直抒胸臆 洪灵菲《流亡》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1917-1949)
(四)在作品中注意塑造群象,以此体现集
体主义思想。能否塑造群象,是具备“无产 阶级小说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苏联 传入的“写群像”理论,削弱了小说中典型 形象的塑造和人物个性的刻划,给左翼文学 的发展带来了挫折和偏差。它既是革命小说 的一个特点,又是这本流派的一个弱点。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1917-1949)
27
• 杨直夫:瞿秋白 • 秋 华:杨之华 • 林鹤生:周恩来 • 史兆炎:赵世炎 • 沈船舫:孙传芳(直系军阀) • 张仲长:张宗昌(奉系军阀) • 江洁史:蒋介石
28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1917-1949)
(二)探索与实验新形式。 串联式的结构方式 “报告小说”:把真实的文件、新闻报道
二、革命小说派的创作特点
(一)革命小说派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
反映属于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题材,将 革命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 物引进了小说创作的领域。 《少年漂泊者》:五四—二七—五卅,林 祥谦 《咆哮了的土地》: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 动,向井冈山的进军的历史事件。 《短裤党》: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工人第 二、三次武装起义。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1917-1949)
2、早期“革命小说”主要作家作品
洪灵菲:长篇《流亡》三部曲、中篇《大海
》和短篇集《归家》 阳翰笙:长篇《地泉》三部曲、中篇《女囚 》和短篇集《十姑的悲愁》; 楼建南:短篇集《挣扎》《病与梦》《盐场 》; 钱杏邨:短篇集《革命的故事》《义冢》《 欢乐的舞蹈》《玛露莎》

蒋光慈

蒋光慈
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 原名蒋如恒(儒恒),又名 蒋光赤、蒋侠生,字号侠僧。 安徽金寨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 基人 。
“五四”时期参加芜湖地区学生运动。 民国10年(1921)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 学习。 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文学 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与沈泽民等 组织春雷文学社。 1925年1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新梦》。 2月,参加创造社。 1928年,与孟超、钱杏邨等人成立革命 文学团体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 《时代文艺》、《海风周刊》、《新流 月报》、《拓荒者》等文学刊物,宣传 革命文学。
1931年,他英年早逝于上 海,陈毅亲笔题写“作家 蒋光慈之墓”,供缅怀 瞻仰。建国后,蒋光慈被 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 命烈士,国内先后出版蒋 光慈传记多本。
主要作品:
新梦(诗集)1925,上海书店 哀中国(诗集)1925,上海新青年社 少年飘泊者(中篇小说)1926,亚东 鸭绿江上(短篇小说集)1927,亚东 短裤党(中篇小说)1927,泰东;1958,人文 纪念碑(通信集)与宋若瑜合著,1927,亚东;后改名《最后的血泪 及其他》,1932,新文艺书店 野祭(中篇小说)1927,创造社 菊芬(中篇小说)1928,现代 最后的微笑(长篇小说)1928,现代 光慈诗选1928,现代 哭诉(诗集)1928,春野书店战鼓(诗集)1929,北新 丽莎的哀怨(长篇小说)1929,现代 冲出云围的月亮(中篇小说)1930,北新 异邦与故国(日记)1930,现代 乡情集(诗集)1930,北新
光慈遗集(诗,小说合集)1932,现代 田野的风,原名《咆哮了的土地》(长篇小说)1932,湖风 夜话(短篇小说集)1936,生活 蒋光慈选集(小说集)1951,开明 蒋光慈诗文选集1955,人文;增订本改名为《蒋光赤选集》,1960, 人文 蒋光慈文集(1—3卷)1982—1985,上海文艺 俄罗斯文学(文学评论集)改编,1927,创造社 失业以后(短篇小说集)编选,1930,北新 现代中国作家选集 编选,1930,上海光华书局 两种不同的人类(短篇小说集)编选,1930,北新 新文艺诗选 编选,19333,上海南强书店 冬天的春笑(新俄国小说集)苏联索波里等著,1929,泰东 爱的分野(小说)苏联罗曼诺夫著,与陈情合译,1929,亚东 一周间(长篇小说)苏联里别津斯基著,1930,北新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个十年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个十年小说

问题小说、乡土小说、 “自叙传”伤感小说、鲁迅小说等
整体上看,20年代小说创作比较活跃,但大家不多,长篇巨著很少。 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一枝独秀,叶绍钧、郁达夫成就较大;就创作流 派而言,主要有人生派写实小说和浪漫抒情小说。
短篇小说现代文体的形成 ——中国小说现代化的标志
结构:脱离史传文学“纵剖”式叙述结构,采用“横截面”结构方式。 人物:重视人物和环境的关联,以人物为中心,摆脱类型化、简单化。 叙述:区别作者与叙述人,消除“说书”痕迹,发展客观、主观、限制 性叙事。 技巧:开放性多样性发展。
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 1927年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 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 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 代表作 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 漫蒂克”一次攻克。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 化的有力校正。
三个创作的流向憋着劲,争论激烈,但创作上可以相安无 事,都能够发展。
三十年代的创作比较繁荣,小说的进步表现更是突出,与前一时 期比较,这个时期的小说无论内容、写作的视点(角度)、技巧、手 法都有明显长进,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家。 “左翼”小说 “京派”小说 “海派”小说
三十年代 小说
一 左联和左翼小说 二 京派小说及其他 三 海派小说及其传人
左联和左翼小说
一、准备期普罗小说创作:蒋光 慈、洪灵菲、华汉、胡也频、 柔石 二、成熟期的其他左翼小说家: 张天翼、叶紫、吴组缃、 艾 芜、丁玲、沙汀 三、东北作家群:前期:李辉英 、舒群、白郎、骆宾基等;后 期:萧红、萧军、端木蕻良
一、 “左联”准备期普罗小说创 作 普罗小说:创作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n)无产

第2课:几位有特色的左翼作家详解

第2课:几位有特色的左翼作家详解

受损害的角色,处在任人支配的奴隶 地位,丈夫有权出租而地主一家则将 其视作传宗接代的工具。春宝娘对自 身命运、遭际默默承受,偶有所动, 无法表述、无处申诉,是受苦受难的 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电影《为奴隶的母亲》海报
叶紫(1912-1939)
原名余鹤林,湖南益阳人。父亲、
姐姐均为共产党员,“四· 一二”政变 后均遇害,他只身逃出。到上海后, 参加左翼文艺运动,得到鲁迅帮助, 短篇小说集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1925年“五卅”之后,他很快写出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 以少年汪中的经历,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斗争; 1927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过后不久,他完成了小说《短裤 党》,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 “大革命”失败后,他又写了《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 迅速反映了知识青年分化的事实,企图指出他们应走的道路。
《星》揭示出“五四”启蒙思想以及大革命的社会革命思想
根本没有为农民所接受的事实。主人公梅春姐从一个饱受
摧残的普通青年妇女,成为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和中坚力
量,但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革命军队的支撑下实现的,当地 民众并没有自觉的革命思想,所以形势一有改变,梅春姐 又从欢快但也肤浅的革命狂欢中跌入悲惨如故的生活。
换》、《复兴》)1932年重版,瞿秋白等人为之作序,批评了
小说表现出来的“革命浪漫蒂克”倾向,即作者缺乏实际的革命
经验,在作品中有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表现为一种激进心理 和狂热情绪。
柔石(1902-1931)
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1928 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后 发起、组织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 “左联”,担任执行委员。1931年
《二月》描绘了一个倪焕之式的人物萧涧秋,大体反映了“从文 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转换时期的知识(文学)青年的精神状况与 思想动态。萧涧秋经历过“五四”落潮后的漂泊,来到世外桃源的 芙蓉镇,寻求一种安静的生活。芙蓉镇死气沉沉,偶尔有些“茶 杯里的风波”。陶慕侃的人才教育主义、 方谋的三民主义、钱正兴的资本主义等 主张,表明小镇所受的外面世界的影响, 而萧涧秋与陶岚的恋爱以及对文嫂一家 的同情和关爱,不过搅起了流言蜚语, 他在这里遭受中伤、倾轧之后,再度出 走。这种生活、精神的双重漂流,是当 时知识青年较为普遍的状态。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三)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三)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三)四、简答题31.巴金通过汪文宣一家的遭遇,控诉了那个使善良人受苦的罪恶社会。

除了控诉,作者还挖掘了哪些更深层的内容?A.写出了对新式生活的反省。

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有勇气追求爱情,也有过自己的抱负,但是,现实的日常生活,消磨了他们的锐气,更压迫着他们的身心,让他们或谨小慎微地看上司的脸色行事,或以身体换取某些现实利益。

(5分)B.写出了爱的悲哀。

曾树生和汪母,作为妻子或母亲,都爱着汪文宣,但是,这两个女性之间,却形成很大的对立,无法妥协,给汪文宣造成新的伤害,造成家庭的破裂。

(5分)32.请简要说明《金锁记》的前一部分主要通过哪些对话写出了曹七巧的婚姻及生存现状。

A.从丫头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到七巧身为麻油店女儿,只是因为姜家二爷身患骨痨,才得以“攀附”高门。

(3分)B.从七巧与姜家人的谈话中,可以了解到她在这大家庭中受排挤、遭嘲讽的地位。

(3分)C.从七巧与姜家三爷季泽的调笑中,可以了解到七巧压抑的情欲。

(2分)D.从七巧与哥嫂的对话及怄气中,则展示出金钱关系支配下的亲情。

(2分)33.请简要说明“苏张”小说的异同。

A.苏青与张爱玲的小说同样摹写上海市民,尤其是职业女性的生活。

(4分)B.苏青的笔墨比张爱玲更显质直激切一些,张爱玲是“苍凉”,苏青则是“哀恸”。

(3分)C.苏青的创作则差不多是她的“自叙传”,而张爱玲的小说故事及人物原型则多从她的远近亲友而来。

(3分)34.现代通俗文学的发展大致上可分“晚清文学时期”、“鸳鸯蝴蝶派时期”、“市场化时期”和“新生代时期”四个阶段。

请简要说明这四个阶段的大致时间和主要特点。

A.“晚清文学时期”大致在1902年到1911年左右。

以开启民智、批评社会为主要的创作取向,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著名的“四大谴责小说”等。

(2分)B.“鸳鸯蝴蝶派时期” 大致在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前后至1921年。

“谴责”逐步地被“揭黑”所取代,“社会”逐步地被“言情”所取代,“批判意识”逐步地被“传奇煽情”所取代,大致上可分为“黑幕文学”和“言情文学”两类。

《新梦》:中国革命文学的先声——兼谈蒋光慈的留苏经历及其诗人角色定位

《新梦》:中国革命文学的先声——兼谈蒋光慈的留苏经历及其诗人角色定位

New Dream: The First Voice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On Jiang Guangci's experience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his Poetic ideal 作者: 李丹
作者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8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 蒋光慈;留苏;《新梦》;革命文学;诗人
摘要:诗集《新梦》是蒋光慈留苏期间从事新诗活动的产物,洋溢着无产阶级革命热情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早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新梦》甫一出版即在青年中引起反响。

由于蒋光慈留苏期间决定当一名"东亚革命的歌者",且在归国后固守于这一角色定位,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蒋光慈革命文学中的皖西故乡书写

蒋光慈革命文学中的皖西故乡书写

蒋光慈革命文学中的皖西故乡书写
江琼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0)1
【摘要】蒋光慈是从皖西大别山走出来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

皖西这片
革命的热土深深地滋养着他影响着他,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


光慈常常把写作背景置于皖西乡村,以革命的笔触审视家乡,以作家的眼光回忆故乡,融皖西田园空间图景于革命叙事之中。

在《少年飘泊者》《咆哮了的土地》《乡情》等革命小说和诗歌中,呈现了大量皖西山川风物、民间风俗以及方言俗语,地域文化
特征凸显。

这些畅销的诗文既广泛宣传了革命思想,也扩充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题材领域,并从一个角度见证了皖西革命历史。

【总页数】5页(P1-5)
【作者】江琼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论蒋光慈革命文学理论中的“凝聚化”倾向
2.蒋光慈革命文学思想研究——纪
念蒋光慈120周年诞辰3.共产党文艺政策的阐释与“革命文学”的实践——论蒋
光慈对左翼文学的贡献4.革命文学的先声:论蒋光慈的文学翻译5.革命文学先驱蒋光慈在192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蒋光慈与韦素园——同殉革命事业的同乡挚友

蒋光慈与韦素园——同殉革命事业的同乡挚友

蒋光慈与韦素园——同殉革命事业的同乡挚友
江琼;潘应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4)003
【摘要】皖西籍革命作家蒋光慈与韦素园少年时代就疾恶如仇、敢于抗争,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勇敢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他们献身革命事业的开端.作为中国共产党秘密派往苏联“取经”的最早成员,他们取来革命火种、力驱社会黑暗.他俩同以革命文艺作品“为光明而奋斗鼓号”,携手战斗,生命不息,事业不止!而立之年为革命事业殉道离世,为理想挥洒一腔热血.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江琼;潘应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六安237012;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弦指无声意味长——《忆韦素园君》文本探微 [J], 贾小林;吴丹
2.病隙中的碎笔——论未名社作家韦素园的文学创作 [J], 黄艳芬
3.楼下的石材园中的泥土——论韦素园的诗文创作 [J], 张登林
4.和可爱的人永远是朋友--读《忆韦素园君》 [J],
5.革命作家蒋光慈与同乡同学李宗邺轶事钩沉 [J], 江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他还阅读了较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籍,翻译了一些苏联
文学作品。1929年底回国,他贫病交迫,仍主编《海风周刊》,
写出了他最后一部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咆哮了的土地》(即
《田野的风》)。这是蒋光慈开始趋于成熟的一部作品,比较完整地
反映了大革命前后广大农村中剧烈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反映了党
革命文学的论文。1924年至1926年间写成具有强烈反帝反封建精
神,以争自由求解放为主旋律的诗集《哀中国》。
此后,他以较多的精力从事小说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和短篇
小说集《鸭绿江上》。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作品,表现了在不合理
社会中弱者的挣扎与反抗,有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青年中
加学生运动。1920年5月到上海,同年8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冬
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时期,他开始了新诗创作,纵情歌颂十
月革命,歌唱自己在新的生活中的欢欣感受。他出版的第一部诗
集为《新梦》。《新梦》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
基础的工作”,为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9年夏,他东渡日本,与日本左翼作家来往甚密,写出长
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反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青
年知识分子的分化,并企图指出他们应走的道路。在日本,他还
写出了日记《异邦 与故国》及诗歌《我应当归去》,革命前途
作了新的探索,消极思想有了很大的克服,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挚
和革命者的形象,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尝试。大革命失败后,他辗转沪汉,较多地看到了现实生活中蜕化或没落的方面,心情悲
愤而低沉。这期间写出了《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
等作品,“革命加恋爱”的公式化倾向有所发展。他的消极倾向
在《丽莎的哀怨》中表现得较突出,作品给予读者的并不是对于
白俄贵族的厌弃和憎恨,反而给予怜惜,受到当时进步作家的批
社会主义新生活放声歌唱的诗集。这部诗集出版于五卅运动前夜,
对当时的知识青年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留苏期间,他还编写了
《列宁年谱》,撰写宣传革命文学的论文,寄回国内在《新青
年》、《向导》上发表。他是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作家之一,对
于建设中国的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贡献。1924年7月回国,
在上海大学任社会学教授,先后在《新青年》等报刊上发表关于
蒋光慈,现代著名诗人、小说家、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为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诞生耗尽毕生精力,是革命文学最有代表性
的作家之一。
蒋光慈,原名光赤,又名侠僧。1901年生于安徽金寨,1931
年8月31日在上海去世,年仅31岁。他于1917年考入芜湖五中,
在学校接受新思想,担任学生会副会长。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
1931年6月,蒋光慈在孤寂中病逝。他一生致力于革命文学
的创造。他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诞生贡献了毕生精力。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7年4月初,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后不到半月,蒋光慈完成了中篇小说《短裤党》,及时地反映了
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比较真实地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面貌和
当时的社会气氛,作者着力刻画斗争的领导者杨直夫、史兆炎的
坚定、忘我的光辉品质,还写出了工人李金贵、邢翠英等勇往直
前、不畏牺牲的英勇气概。描写这样重大的题材,描写共产党员
领导下早期农民武装革命运动的面貌。比起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
品,这部长篇不仅表现农民形象数量多,而且性格也描写得饱满
丰富,艺术上有很大进展,生活实感强。《咆哮了的土地》的崭
新的题材和人物,在当时的文学界具有开创的意义。这部小说在
作者生前未能出版单行本,直到1932年才易名《田野的风》出
版。
评。同时期还写了长诗《哭诉》,感情虽嫌忧伤孤寂,但对反动
派表示了极大的愤怒,在序文里更表示了自己虽受创伤但决不屈
服的心情。正是这种坚定的革命感情,保证了作者此后在思想上
和创作上的新进展。1928年他与钱杏邨、孟超等人组织太阳社,
出版《太阳月刊》,接着又主编《时代文艺》、《新流》、《拓
荒者》等文学刊物,提倡革命文学,做着“建设无产阶级文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