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创作的一首词。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喻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鼠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喻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喻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喻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喻人跟随我出猎喻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队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队向西夏军队。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鼠,右擎苍:左手牵着鼠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喻架势。

鼠:鼠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喻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是汉羽林军穿喻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喻人都出来了。

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

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喻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喻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作品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品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

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①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这首词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②云中:地名。

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是因为报功不确实,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了魏尚,仍旧叫他担任云中太守。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豪情壮志。

(2)词中塑造了一个力挽强弓,奋力杀敌的英雄形象的词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了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词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4)词是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戍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6.在这首词中,作者用了“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这三个典故。

(2分)7.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鬓微霜”着意写自己的年老,表达因年事已高而无法作战的哀叹。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

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作品原文江城子⑴·密州出猎⑵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⑶,左牵黄,右擎苍⑷,锦帽貂裘⑸,千骑卷平冈⑹。

为报倾城随太守⑺,亲射虎,看孙郎⑻。

酒酣胸胆尚开张⑼,鬓微霜⑽,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⑾?会挽雕弓如满月⑿,西北望,射天狼⒀。

作品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聊:姑且,暂且。

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⑹.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jì):形容从骑之多。

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⑺.为报:为了报答。

太守: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

⑻.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

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⑼.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习题及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习题及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赏析】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2,左牵黄3,右擎苍4,锦帽貂裘5,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7,亲射虎,看孙郎8。

酒酣胸胆尚开张9,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0?会挽雕弓如满月11,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1.密州:即今山东诸城。

2.老夫:苏轼自称,时年40。

3.黄:黄犬。

4.苍:苍鹰。

5.锦帽貂裘:锦蒙帽与貂皮裘。

6.“千骑”句:《祭常山回小猎》有“黄茅冈下出长围”,可作此句注脚。

7.为报:传言。

倾城:空城,尽全城所有的人。

8.孙郎:本指孙策(参看《三国志·孙策传》),这里却指孙权。

《三国志·孙权传》说,孙权曾“亲乘马射虎于凌亭”。

9.胸胆尚开张:胸怀还开阔,胆气仍豪壮。

10.“持节”二句:前后倒装,即何日派遣冯唐持节赴云中。

节:符节。

云中: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一带。

遣冯唐:云中太守魏尚被错误地免官,冯唐认为魏尚有功,不应受这样的处分。

汉文帝接受冯唐的意见,派他持节赴云中赦免魏尚,并复原官(参看《史记》与《汉书》的《冯唐传》)。

诗人用这个故事,表示希望出守边疆。

11.会:预期。

满月:圆月,形容拉开的弓。

12.天狼:星名,主侵略,这里指侵扰中国边境的敌人。

【译文】老夫也暂且来一次少年狂游,左牵黄狗,右擎苍鹰,锦蒙帽、貂皮裘,千余铁骑,漫卷山头。

传语倾城百姓跟随太守,我要像那孙权亲自射杀猛虎野兽。

酒正酣畅、胸怀宽广、胆气豪壮,鬓发稍染白霜,又有何妨?何日遣来冯唐,手持符节到云中宣命魏尚。

那时老夫我呵,定当力挽劲弓如满月,往西北方向,一箭射落天狼。

【赏析】此词题一作《猎词》。

傅藻《东坡纪年录》云:“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后果得雨,于是再往常山祭谢。

归途中与同官梅戶曹会猎于铁沟。

苏轼写有《祭常山回小猎》诗: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

2、聊:姑且,暂且。

3、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4、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5、会:定将。

6、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豪
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与赏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赏析一】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赏析二】本篇作于神宗熙宁八年,当时作者在密州任知州。

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散文家和诗人。

这首《江城子》从表面看是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寄壮志之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太守左牵黄,右擎苍率领人马出猎平冈的场面。

突出了老夫的狂放。

老夫聊发少年狂。

老夫是苏轼自称。

熙宁八年,苏轼四十岁,刚到中年自称老夫,这是受古代文人喜欢叹老嗟年的影响,也是因是人当时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会引起年华易逝、老之将至的悲叹,但这句主要意思不在叹老,更在于不服老。

聊,右臂擎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身背雕弓,骑着骏马,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平岗。

少年时代的英姿与豪迈狂放跃然纸上。

上面四句,写黄狗,写苍鹰,写随从,写浩大的场面与声势,无一句直接写作者自我,但我们会发现,句句都与老夫聊发少年狂相关,实际上作者的自我形象已于这种间接的描写中隐约可见。

《江城子·密州出猎》对照翻译及原文(最新4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对照翻译及原文(最新4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对照翻译及原文〔最新4篇〕《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一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彫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彫通:雕〕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

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局部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另解释为:天弓〕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诗词赏析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诗词赏析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诗词赏析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四川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与同僚打猎时所作。

诗词主题诗人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重点理解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亲射虎,看孙郎”,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喻,表现自己打猎时英勇形象。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的是当初魏尚被冤屈,朝廷派遣冯唐免去他的罪并官复原职。

此处以魏尚自喻,表达自己渴望被朝廷重新起用。

诗词鉴赏“老夫聊发少年狂”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

赏析:1.“狂”字贯穿全篇,统率全词,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 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

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译文: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的帽子,身穿貂皮衣,带着千余骑随从疾风般席卷过山冈。

赏析:这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出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江城子_密州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江城子_密州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①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发恳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向来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 ,西夏大力攻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同苏轼其余豪放词对比,这首词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②云中:地名。

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可是由于报功不的确,获罪削职。

以后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了魏尚,依旧叫他担当云中太守。

(1)本词上阙写景,描绘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的弘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盼望报效国家(或:盼望立功立业)激情壮志。

(2)词中塑造了一个力挽强弓,奋力杀敌的英豪形象的词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词是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戍边抗敌的盼望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利处?[答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宛委宛。

6.在这首词中,作者用了“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这三个典故。

(2分)7.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 3 分)a.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状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壮心壮志。

b. “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振作。

c. “鬓微霜”着意写自己的年迈,表达因年纪已高而没法作战的哀叹。

d.这首词从题材、感情觉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豪放的。

一:【试题及有关答案】1.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2.画线的句子勾画了如何的人物形象?抒发了如何的思想感情?(3)“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3 分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画出了如何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如何的心态? (3 分)5.本词上阕写景,描绘了的弘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激情壮志。

古诗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赏析

古诗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赏析

古诗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言】《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

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聊:姑且,暂且。

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⑹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ì):形容从骑之多。

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⑺为报:为了报答。

太守: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

⑻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

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⑼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

尚:更。

⑽鬓:额角边的头发。

霜:白。

【翻译】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原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自古以来,有才华有理想的人中,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遭到周围人的妒忌和排挤,就是因为不满社会现实而不能一展拳脚。

前者如李白,后者如陶渊明,纵使他们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抱负,也不免于落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

苏轼也是这样。

很多人知道苏轼,是因为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我最欣赏的是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因为这是苏轼处在人生低谷时所作。

这位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诗人因为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上书反对,被迫离京,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三年任满后,又被调往密州做太守。

《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苏轼做太守的次年出城打猎时所做。

且看“聊发少年狂”的意气风发,再看“左牵黄,右擎苍”的英姿,又审“锦帽貂裘”的庄严与隆重,苏轼,哪一点像一个刚遭贬谪之人?还有那“千骑卷平岗”的神速与席卷一切的气势,不禁令人热血澎湃!全城的人都跟随来观看太守打猎,苏轼誓言要射杀老虎,效仿孙权。

虽已不再年轻,但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昔日曹操曾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日,苏轼不过两鬓稍白,有什么可怕的呢?当年皇帝派冯唐来重任魏尚,属于苏轼的冯唐几时到来?苏轼永远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那时就可以一展英姿,为国杀敌。

这是一首描写苏轼带领部下与同僚出城打猎的词,上阕描写打猎的场面,下阕描写打猎后的心情,抒发诗人的志向。

全词押ang韵,朗诵起来口型要张大,声音响亮。

这与这首词的豪放之气不无关系。

从这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面对常年的贬官,但苏轼没有忧郁、没有感伤、没有愤怒。

纵观这个时期苏轼的作品,在他被贬官时候,他常常以“狂”“老狂”自比,他曾在词中写到“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的语句。

我们经常说“乐以忘忧”,那么,放在苏轼的身上,应该说就是“狂以忘忧”了吧。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11 江城子·密州出猎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11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1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11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诗词赏析〗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

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阅读训练〗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参考答案〗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2.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

狂夫老更狂。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①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这首词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②云中:地名。

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是因为报功不确实,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了魏尚,仍旧叫他担任云中太守。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豪情壮志。

(2)词中塑造了一个力挽强弓,奋力杀敌的英雄形象的词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词是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戍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7、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________”。

8、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答案】】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2.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3)“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老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的疯狂,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

为了酬报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猎的盛情,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郎那样。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

鬓间虽已染白霜,那又有何妨!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遣冯唐?(召我奔赴战场)(到那时,)我定将手中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

主旨: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1.背景。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时任密州知州,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2.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全文▲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

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

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豪放派词篇的典范。

上片表现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说说“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高原《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高原《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高原《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老夫聊发(fā)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g) 苍。

锦帽貂裘(diāoqiú),千骑(jì)卷(juǎn) 平冈。

为(wèi)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十分倚,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到:“将近却颇并作小词,虽并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哈哈,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荣获颇多,塞里西一阕,而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奏乐以为节,颇壮丽也。

”苏轼此词一反华“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脸绮罗香泽之态,彻底摆脱绸缪之句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至句陡峭兀,用一“狂”字弥漫全篇,藉以抒发胸中雄浑洒脱的一腔风骨之气。

“狂”虽是由林峰,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居乡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例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疑惑狂。

狂夫旧更狂。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为“老夫” ,又言“由林峰”,与“少年”二字构成猛烈落差,形象地投影出来、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此中意味,须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拖黄狗,右手挟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披上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诗词赏析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诗词赏析《词四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完整版教学课件PPT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品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

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

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

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作品鉴赏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

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

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

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潇洒的词人本就生性豪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千骑锦士驰卷平冈,何等声势,何等豪气,由此倾动了满城老少,使老夫陡发少年狂气,在亲射虎,看孙郎的奇想中跃现的,正是当年孙权射虎的风采!但词人的胸胆,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称雄?连年犯边的西夏,正需要魏尚那样的勇将御击!酒酣的词人因此宣告:倘若汉文帝再遣冯唐,我便是当世魏尚,愿换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侵掠”的恶星天狼!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和乐的歌唱文体,因此一首词从音律上讲,具有自己的曲调,即词调。

一种词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这个专用的名称叫“词牌”。

[江城子]就是词牌。

一般来说词的内容5词牌没有直接关系。

词除了表明词牌以外,有时作者还要加上一个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内容和表达的主旨。

《密州出猎》就是这首词的题目,如果把题目写得长一点,就成了词前的小序,叫作“词序”。

词有“序”是从苏拭开始的。

词如果按字数来区分,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等。

[江城子]全篇70个字,属于中调(在100字以内)。

词若分段,又可分成“单调”、“双调”、“三叠”和“四叠”。

“双调”分成上下两阙。

“阙”,音乐中止的意思。

“两阙”,指音乐演奏两遍。

所以双调的词就是两段歌词。

“阙”,有时又叫“片”。

“双调”是词中最为常见的形式。

[江城子]词牌在唐代是单调,35个字,到宋代以后演变为双调。

词和诗显著不同点,是它的句式长短不齐。

所以词又“长短句”。

[江城子]的句式:3、5、7言的均有。

词和诗一样必须押韵,其韵脚是有固定位置的,不能随便改变。

用韵有疏、有密,大致短调的词比较密。

上阙、下阙要求在第1、2句,3、5、8句押韵。

押韵又有押平、仄韵之分。

[江城子]这首词一般押平声韵,但后世也有押仄声韵的。

除押韵外,词中每个句子,每句中的每个字,都有平仄音律的规定,那一个字用平声,那一个字用仄声,原则上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在苏轼词集《东坡乐府集》中,[江城子]共9首,每首下面都有一个题目。

这首词的词是《密州出猎》。

“密州”,今山东诸城县。

宋神宗熙宁7年(1074年9月),苏轼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相当于汉唐时太守)。

到熙宁10年(1076)离开,在密州共住3年左右时间。

这几年正值密州连年饥荒,久旱不雨。

熙宁8年苏轼到密州的第2年的冬天,密州灾情十分严重。

苏轼除组织百姓救灾以外,曾到城南二十多里的常山祭天求雨。

据说山上有一座神祠,百姓到这里求雨,往往有求必应。

这座山常常有德于百姓,所以就称它为“常山”。

这次苏轼到常山求雨之事,他曾写过几篇诗文来记载,一是《密州祭常山文》另有两首诗《祭常山回小猎》《和枚之曹会猎铁沟》,据这两首小诗提示,我们知道苏轼在祭常山的归途中和另外一位姓枚的官吏,曾在一个叫“铁沟”的地方打过猎。

据查在常山东南有一个蜿蜒15里的冈峦叫黄毛冈,附近有一溪水叫“铁沟”,这次打猎当是《密州出猎》所记之事。

苏轼是一位具有政治热情,有报国壮志的文学家,从年轻时起,就以才华横溢的才气,勃勃雄心,关心朝政,渴望对国、对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北宋是个内忧外患惨重的朝代,除国内政局动荡外,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北方辽国、西北西夏常犯宋之边境,使北宋统治集团常常惶惶不可终日。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代的北宋统治者只是消极防御,甚至妥协苟安,致使外族入侵更加猖狂,养虎成患,丧权辱国。

在宋神宗一朝,每年要捐赠给西夏大量绢、银、茶叶等财物。

就在苏轼写这首词的前几个月,还发生了七百里土地与辽的事件。

苏轼面对此情此景,清醒的认识到,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

他主张积极备战,争取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并且提出一系列对敌斗争策略。

但因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得罪了宋神宗,最后只好请求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

他先作杭州通判,后改任密州知州。

这对于有志的苏轼来说,实在是不得以而为之。

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苏轼虽贬官在外,但他的政治热情并没削减,他是不在其位也谋其政。

形势的危机,固守边防的重要,时刻萦绕于他心中,只要一有机会就喷发出来。

熙宁8年冬天在常山会猎,正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

当苏轼擎鹰、系狗,前呼后拥来到会猎场所,在山冈上纵马驰骋,弯弓射箭,追狐捉兔的时候,长久郁积心头的忧事之心、报国之志,随即触发,尽情喷泄,于是发挥为词。

这首[江城子]名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之志,抒发了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愿望。

他在《祭常山会小猎》诗中说:“青盖前头点皂旗,黄毛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乘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这首诗也是描写出猎的场面,突出了作者自己在猎场身手狡捷的雄姿,尤其诗最后两句用晋朝善用兵的西凉主簿谢艾和手挥羽扇从容退敌的顾云,用这两个人物自匡,抒发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报效国家与人民的心情。

他在另一书中记载:意取西凉主簿谢艾氏,艾本书生也,善能用兵,故以此自比,若用拭将不减谢艾也。

意思是这首诗用了西凉主簿的典故。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主题与[江城子]词差不多,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首词。

先看上阕:写知州率领人马行猎平冈。

“老夫聊发少年狂”。

“老夫”是苏轼自称。

熙宁八年,苏轼四十岁,刚到中年自称老夫,因为古代文人喜欢叹老嗟年,是因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会引起年华易逝、老之将至的悲叹,但这句主要意思不在叹老,更在于不服老。

“聊”,暂且。

“发”,抒发。

出猎这是一次得以抒发心情的偶然机会,所以说“聊发”。

“少年狂”,少年那样的豪壮之情。

“狂”,概括了苏轼的精神状态,意气昂扬,豪迈狂放。

年龄虽然老了,但精神犹如少年。

所以这句的重心落在“少年狂”三个字上。

全句是说,我虽然已是一个老人了,但是偶然还会有少年那样的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呢!这开头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扬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却不能施之于疆场,而只能见诸猎场。

在“聊发”两个字里面,实际上蕴涵着作者的理想与作者所处身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他那不满的情绪。

但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处境中,还焕发着“少年”的英气,难能可贵。

一个“狂”字足见报国之情之烈。

下面我们看这“老夫”的“少年狂”都表现在什么地方?首先是行为上的“狂放”。

“左牵黄,右擎苍。

”“黄、苍”都是色彩。

“苍”,青黑色。

这里以色彩代替事物。

这是古代诗词常见的借代用法。

用“黄”代黄狗,用“苍”代苍鹰。

这两句是说:我左手牵着狗,右手举着鹰,这是“出猎”题中应有之义,这里写物是为了写人,写出了作者出猎时的雄姿。

“牵黄、擎苍”是一种豪迈的举动,它往往和人的快意情绪相联系。

据说古代一些著名人物,像李斯在年轻时,就是牵着黄狗,手擎苍鹰;像梁代的张聪出猎时是左手擎鹰,右手牵狗。

“左牵黄,右掣苍”这两个短句,节奏轻快,似乎也传达出了苏轼在出猎时一种豪迈快意的心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头上戴着锦缎帽,身上披着貂鼠裘,这是苏轼的随从人马,也就是“千骑”的打扮。

据说汉代羽林军才有这样的装束,这里用来形容“千骑”,可见出狩猎队伍阵容之整齐、气概之英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