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合集下载

201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9 1 4 0 2 9 0 0 8 8
53 5 3 4 3 7 3 7 6 35 4 4 6
7 . 6 8 9
9 4 1 0 9 1 0 9
全I i i 常 人 l 』 3 0 4 8 . , 1 3 J J ‘ 人 , 比 I 增 I 1 3 1 . 8 8 ) j 人, t , 城镇 人 l 1 1 9 0 8 . 1 5 人, I 常 人 1 1 比- ( 常 仆 人 U城 镇 化 ) 为6 2 . 6 0 % ,比 { I 1 、 1 . 6 6 个l 1 分
济 丈J f ’ l j l f l 1 0 7 2 8 . 7 7 亿 厄,. } f 【 } K1 0 . 9 % ,l I 1 个l i J 济i ' 1  ̄ j 6 1 . 1 l I t I ,【 什 济 增J J 1 】 位8 7 6 0 . 4 9 亿
儿, I 1 . ( ) ” 【 I 1 . : = ; l l ¨ :
J ’ ’ 、 l 增 值 7 7 5 5 . 1 6 亿

拔常仃 人I I 汁 , 个 I 人均地 I 5 7 9 0 2 . . ,  ̄( 8 7 l 7炎儿 ) , 比 埔 K9 . 6 “ o 。
1 7 55 8 7 6
344 5 34
什 』 f 济发 新动 能 ,个 『 1 绛济 现 J 持续
{ 定增 【 , 发 顷 效 旖 川 I 捉 。 济 礼 会发 你 ”j { I I I 仃进 、 稳 I r 『 _ 勺良 念 。

都市功能拓展区
城 市 发 展 新 区
4 2 O1 4 0
59 06 02
1 1 4
11 0 1 O 6
2 3 9

渝中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渝中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根据2024年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渝中区是重庆市的核心区域之一,也是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

以下是该报告的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2024年,渝中区GDP总量达到6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92亿元。

工业生产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50亿元,同比增长10%。

主要行业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工、新能源等。

零售业和批发业持续发展,年销售额达到150亿元,同比增长15%。

金融业方面,各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5000亿元。

二、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方面,渝中区在202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综合改造工程。

广场、公园、步行街等公共设施得到了完善和提升,城市面貌更加现代化。

文化设施方面,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数量增加,让市民更好地享受文化生活。

同时,渝中区还大力推进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人民广场地铁站、解放碑地铁站等交通枢纽得到了扩建和改造。

三、城乡居民生活:2024年,渝中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

基础教育发展方面,渝中区继续加大对学校建设的投入,新增多所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医院、诊所数量增加,医疗服务水平提高。

四、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方面,渝中区持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加大对特殊群体的保障力度。

养老服务设施也得到了改善,老年人的福利待遇得到提升。

文体活动方面,举办了多项群众性文体活动,提高了市民的文化娱乐水平。

此外,渝中区还加强了社会治安管理,保证了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环境保护方面,渝中区加大了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推进了减排措施,并提高了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效率。

总体来说,2024年渝中区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在经济方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城市建设方面,城市面貌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2024年重庆市能源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重庆市能源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重庆市能源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要素之一。

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能源市场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重庆市能源市场的现状,包括能源供应、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

2. 能源供应重庆市的能源供应主要以煤炭和电力为主。

重庆市在西南地区拥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重庆市还积极发展水电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

重庆市的能源供应能力较强,能够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3. 能源消费重庆市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居民领域。

工业部门是能源消费的主要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和建筑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市的能源消费量逐年增长。

另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能源消费也逐渐增加。

4. 能源结构重庆市的能源结构相对单一,以煤炭和电力为主。

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这也与当地煤炭资源的丰富性相关。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政策的调整,重庆市正积极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5. 发展趋势在未来,重庆市能源市场的发展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重庆市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市的能源需求将继续增长,需要进一步扩大能源供应能力。

因此,重庆市需要加强能源规划和管理,促进能源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6. 结论重庆市能源市场在供应、消费和结构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重庆市应加强能源管理和政策支持,推动能源市场的转型升级,促进能源结构的多元化。

只有通过全面提升能源效率和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重庆市能源市场才能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以上就是2024年重庆市能源市场发展现状的概述,通过对供应、消费和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能源市场正朝着更加清洁、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17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1 2017年年末常住人 口数及其构成
指 标
_年末 数一(万人■) ■ ■比重 ■( %
全 市 常住 人 口 按 城 乡分
城 镇 乡 村 按 性 别分 男 性 女 性 按年 龄段 分 0—15岁 (含 不 满16周 岁 1 6—59岁 (含不 满60周 岁 60周岁及 以上
全 年 人 口 出 生 率 为 11.1 8‰ , 死 亡 率 为 7.27‰ ,人 口自然增 长率 为 3.9I‰ 。全 市常 住 人 口性别 比 (以女性 为 IO0,男性对 女性 的比例 )为
2 0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a 8月 9a 1oa 11月 128
一 月幢 lIjJlt 0I 一0 2 O 2 0 6 0 8 1 0 1 3 1 7 1 5 l 6 1 6
业 生产者购进 价格上涨4.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 上 涨 5.3%。 农产 品 生 产 者 价 格 上 涨 3.2%。
图 3 201 7年 居 民 消 费 价 格 月 度 涨 跌 幅 度 单 位 : %
1.48个 百 分 点 。 全 年 外 出 市 外人 口482.31万 人 , 市
外 外 来 人 口167.65万人 。
W J止I‘ { :总 『直 12894 26 1439319 15872 23 17740 59 19500 27
一 t L 1年 Jf}
12 3 10 9 ii 0 l0 7
9 3
一 一●_■_■
101.74,出生婴儿性别 比l为 l01008 .5■8。 _■ 一
仞 步 核 算 , 全 实 现 地 I×= J'1,:总 值 l9500. 元 , 比 年 增 长 9.3%。按 、 分 , 第 一产 业 坪 1339.62亿 元 ,增 K,i.O%; J :,Iki ̄DN值 85 亿 元 ,增 长 9.5%; 第 三产 、I 增 J J【I{ ̄{9564.o4{z 增 长 9.9%。三 次 产 、I 结 构 比 J.j6.9:44.1:49.( 公有 制 经 济 实现 增 JJl1值 1l924.69亿 元 ,增 长9. 占伞 市 经 济 的 61.2%。 其 中 , 经 济 史 J=!J【!.上f【 9832.61亿 元 ,增 长9.9%, l 伞 IH经 济 的 5O.5

2010年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4-28 9:35:00 重庆统计局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重环境、重民生、重政策”的“三重”理念,加快“精美城市、渝西高地、幸福永川”建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收官”,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十一五”是永川发展历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格局基本显现,为“十二五”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

经重庆市统计局核定,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300.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64.8亿元,增长25.4%,其中:工业增加值为129.12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增加值106.08亿元,增长13.8%。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7.9%,金融业增长17.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2.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4%,房地产业增长6.0%,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22.4%和11.8%。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比重继续提升。

2010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43078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在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为68.1%。

非公经济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10.6:52.2:37.2调整为9.7:54.9:35.4,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其增幅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回升。

根据调查统计,2010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7.5%、烟酒及用品上涨1.9%、衣着上涨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5.5%、交通和通讯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5%、居住类价格上涨3.7%。

重庆市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解读

重庆市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解读

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新作为呈现新变化——《201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重庆市统计局局长蓝庆华《201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

统计公报展现了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在新常态下谋求新作为、实现新变化,全市经济平稳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增长《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6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重庆经济同全国一样增速较往年有所放缓,但与其他省市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位居全国第1位,高于全国增速3.5个百分点,经济实现了平稳健康增长。

从经济波动幅度看,全年季度累计增速波动幅度在0.1 个百分点以内,总体处于合理范围。

从经济增长支撑因素看,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从要素保障看,用电量、交通运输、存贷款余额等指标平稳运行,与经济增长相匹配。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增速放缓适应了调整结构、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就业、居民收入、物价指标处于良好运行态势。

二、区域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后,全市相继出台并完善了相关配套措施,各区县也依托自身区位和功能定位要求,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全市各区域初步形成特色发展、差异发展、联动发展新格局,区域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2014 年,都市功能核心区服务业发展加快,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了较快发展,渝东北、渝东南两个生态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经济,取得较好成效。

《统计公报》显示,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重心的都市功能核心区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2%,占比达78.0%,达到全国服务业先进发达地区的水平。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在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并不能仅仅简单比较一两项指标数据,特别是现在社会经济各行业错综交汇,更应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综合考察,从而描述社会经济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政策制定依据。

我对重庆市40个区市县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各区县市的数据(见附页),并按经济综合实力评价各区市县的地位和发展状况。

在分析过程中,我选取了能足够反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9 项主要指标(万元) :x1: GDP x2:工业总产值 x3:农业总产值x4:水陆货运总量(万吨) x5:邮电通讯总量 x6:固定资产投资x7:预算内财政收入 x8: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x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数据分析:sig值为0,选择a=0.05,由于sig值小于a,则认为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

同时,KMO检验值为0.766,根据KMO度量标准可以得出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KMO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合适;0.8表示合适;0.7表示一般;0.6表示个因子的特征根很高,对解释变量原有的贡献最大,第三个以后的因子特征根3个因子是合适的。

80%甚至90%以上,说明提取的因子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提取的效果比较理想。

采用主成分法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可以说明各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即影响程度。

由于初始的因子载荷矩阵系数不是太明显,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系数向0-1 分化,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下表所示:邮电通讯总量=0.975F1+0F2+0F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902F1+0.336F2+0F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0.828F1+0.311F2+0F3地方财政预算内收=0.815F1+0.451F2+0.119F3GDP=0.707F1+0.608F2+0.273F3固定资产投资=0.660F1+0.651F2+0.165F3水陆货物周转量=0.631F1+0.525F2+0F3工业总产值=0.123F1+0.967F2-0.103F3农业总产值=0F1+0F2+0.993F3由表中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在除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外,在其它变量上都有较大的载荷,主要表现为除工农业外的各经济指标的综合影响,可将其定义为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因子;第二公因子在工业总产值上有很大载荷,体现了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定义为工业发展影响因子;同理,第三公因子在农业总产值上有很大载荷,定义为农业发展影响因子。

当前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重庆市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情况综述

当前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重庆市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情况综述
总产 1 3 2万 吨 , 获丰 收 。 础设施 建设 力度 加 7. 再 基

础设 施投 资 2 元 。 5亿
( ) 资消 费齐拉 动 , 三 投 经济 增 长动力 加强
1 —2月投 资仅 增 长 1. % ,是 2o 38 00年来 的 最低 开局 , 市委 、 市政 府 高度 重视 , 大工作 力度 , 加 有关 部 门加强 协作 配合 ,深入基 层 为项 目单 位解
( ) 度效益 同提 高 。 二 速 工业 多元 化增 长格局
逐步 形成
年 以来 最高 增速 。 是结构 进一 步优 化 , 农产 业 二 非 增加值 比重达 到 9 . % ,提 高 2 5 百分 点 ;扶 12 .个 持 区域 中心城 市 、 农村 地 区 、 三峡库 区 和少数 民族
今年 , 全市 召开 了农 村 经济 工作 会议 , 专题 研 究新 农村 建设 。 惠农 政策 力度 加大 , 种粮 直补 范 围
以上工业 企业 完成 新产 品产 值 47 8 元 , 长 0 .7亿 增 4. % 。 0 6 开发 区建 设步 伐加 快 , 部新 区 、 北 高新 区 、 经 开 区工 业 总产 值 分别 增 长 184 、3 .% 和 .% 1 76 2 .% , 寿化 工 园区完 成投 资 74亿元 , 74 长 . 西永 微
大 , 成农 村公 路投 资 1.8亿元 , 长 1% ; 完 07 增 0 完 成 水 利投 资 2 .4亿 元 , 长 4 .% , 决 4 07 增 35 解 2万
农 村人 口饮 水安 全 ; 成 沼气池 8 0 建 7 0口。 动“ 启 干
村 推 进 、 村示 范 ” 百 工程 ,0 0个村 级综 合 服务 中 30

201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图1 2014-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图2 2014-201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单位:%
权威发布 AUTHORITATIVE RELEASE
图3 2014-2018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元/人、%
全市常住人口3101.79万人,比上年增加26.63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31.5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50%,比上年提高1.42 个百分点。全年外出市外人口479.29万人,市外外 来人口177.44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02‰,死亡率为7.54‰,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8‰。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1.63,出 生婴儿性别比为107.55。
表1 2018年年末常住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 标
年末数 (万人)
比重 (%)
全市常住人口 按城乡分 城镇 乡村 按性别分 男性 女性 按年龄段分
外资企业0.66万户,个体工商户168.62万户,农民 专业合作社3.50万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年规模以上工 业产能利用率为72.4%。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产能利用率为73.4%,比上年提高8.0个百分点;黑 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2.0%,提 高2.4个百分点。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750.74万平 方米,比上年末减少300.95万平方米。其中,商品 住宅待售面积383.63万平方米,减少194.45万平方 米。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7%, 比上年末下降1.5个百分点。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 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21.6% 和13.8%。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8年末全市农村贫困 人口1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万人;贫困发生率 0.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全年全市贫困地 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0元,比上年增长 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

2013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紧密围绕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全市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态势。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5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2.68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6397.92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5256.09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9:50.5:41.6。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782.56亿元,增长12.4%,占全市经济的61.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795元,比上年增长11.3%。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2.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比上年上涨0.5%。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上涨3.0%。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8.09万人,比上年增长4.0%。

新增农业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员2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6.08万人,比上年增长0.9%。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

截止2013年,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53.23万户(内资企业39.30万户,外资企业0.54万户,个体工商户111.4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93万户),比上年增长11.9%。

其中,微型企业11.18万户。

2013年新发展微型企业3.13万户,解决就业22.60万人。

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9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其中,税收收入1112.30亿元,增长14.6%。

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5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02.68亿元,比上年增长4.7%。

重庆八张高分报表内容

重庆八张高分报表内容

重庆八张高分报表内容一、人口结构报表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市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报表显示,重庆市的总人口约为300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约为1500万人,女性人口约为1500万人。

在不同年龄段中,15岁以下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5%,15至64岁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5%,65岁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

这一数据显示了重庆市的人口年龄分布相对平衡,具有较高的劳动力人口比例。

二、经济增长报表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

报表显示,去年重庆市的GDP总量达到了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约为1000亿元人民币,第二产业增加值约为9000亿元人民币,第三产业增加值约为10000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据表明,重庆市的经济结构逐渐向着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三、旅游业发展报表重庆市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支柱。

报表显示,去年重庆市接待游客数量达到了1亿人次,同比增长了10%。

其中,国内游客约占总数的80%,国际游客约占总数的20%。

重庆市的旅游收入达到了1000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量的5%。

这一数据显示了重庆市旅游业的巨大潜力和贡献。

四、教育水平报表重庆市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关注和重视。

报表显示,重庆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50%,中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80%,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90%。

这一数据表明,重庆市的教育普及率较高,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五、交通发展报表重庆市的交通发展日益完善,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报表显示,重庆市的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1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达到了500公里。

此外,重庆市还拥有多个国际和国内航线,方便居民和游客的出行。

这一数据显示了重庆市的交通网络日益完善,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六、环境保护报表重庆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报表显示,重庆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到了80%,水质达到了国家标准。

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变化分析

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变化分析

查阅统计年鉴、完成图表分析一、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变化分析1、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原始数据如下:GDP指数(上一年为基年份GDP(亿元)GDP增长率(%)期)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GDP增长率变化图示:3、分析如下:该图反应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GDP增长率变化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重庆市直辖以来,GDP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没有经历大的波动。

1997年GDP为亿元,2011年为亿元,是1997年的倍;而GDP增长率的变化则呈现先下降后总体上升的趋势,且一直保持正值,直辖以来,重庆市GDP保持年均%高速增长。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1999年重庆市GDP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至1999年达到最低值%;之后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良性轨道,GDP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了一个小的高峰%,但是由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GDP出现下滑,2009年经济开始复苏,并且在2010年达到峰值%,是1999年的倍。

二、重庆市直辖以来三次产业变动情况1、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数据如下:本市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表12、1997—2011年重庆市各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变动情况示意图:图13、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饼状图:图2 4、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数据如下:表25、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变动情况:图36、分析如下:表1、图1和图2反应重庆市1997—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变化的情况;由图表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下降,1997年到2011年下降了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缓慢增加趋势;第三产业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997—2006年呈增加趋势,由1997年的%到2006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10•【字号】渝府发〔2021〕6号•【施行日期】2021.0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渝府发〔2021〕6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2021年2月10日目录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一章“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第二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二章“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一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第二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三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第四节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第三章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第一节聚焦科学主题“铸魂”第二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第三节联动全域创新“赋能”第四章加快培育创新力量第一节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第二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第三节培育产学研融合新型研发机构第五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一节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第二节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第六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一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第二节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第三节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第三篇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第七章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第一节推动重大战略任务落实落地第二节构建一体化发展机制第八章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第一节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第二节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第三节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第四节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第四篇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第九章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第二节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第三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第十章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一节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第三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第四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升级第十一章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第一节推动数字产业化第二节促进产业数字化第三节强化数字化治理第十二章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完善城市交通系统第三节完善能源保障体系第四节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第五节系统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第五篇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第十三章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第一节畅通国内大循环第二节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水平第十四章全面促进消费第一节推动消费供给升级第二节优化消费需求管理第十五章拓展投资空间第一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第二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第六篇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第十六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三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十七章持续推进城市提升第一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第二节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第三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十八章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第一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第二节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第三节推动城乡融合改革试验第七篇在更高起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九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第一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第二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第二十章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第二十一章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第二十二章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一节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第二节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第二十三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第一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二节优化涉企公共服务第三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第八篇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第二十四章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第一节畅通出海出境大通道第二节打造内陆口岸高地第二十五章推动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发挥内陆开放龙头带动作用第二节提升创新国际化水平第二十六章提升开放平台能级第一节创新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第二节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第三节推动开发开放平台转型升级第二十七章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第一节加快贸易转型升级第二节统筹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第九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第二十八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一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二十九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第一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二节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第三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十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第一节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二节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第三十一章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第一节打造高品质文旅产品和业态第二节全面升级配套设施第十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第三十二章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第一节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第二节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第三节推进生态系统修复第三十三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第一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二节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第三节健全环境治理机制第三十四章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第一节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第二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第三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第四节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第五节探索绿色发展示范第三十五章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一节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第二节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三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四节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第十一篇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第三十六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一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第二节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第三十七章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第一节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第二节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第三十八章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第一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第二节增强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第三节加快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第三十九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第二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第三节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第四节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第四十章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第一节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全面发展第二节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第四十一章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第一节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第二节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第三节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第四节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第五节建设体育强市第四十二章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第一节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第二节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第四十三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一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二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第十二篇统筹发展与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第四十四章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第四十五章坚决维护政治安全第四十六章突出抓好经济安全第一节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第二节加强战略物资储备第四十七章切实保障公共安全第一节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第二节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第三节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第四十八章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一节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第二节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第四十九章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第十三篇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第五十章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第五十一章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第五十二章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第五十三章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第五十四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第五十五章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第一节建立统一规划体系第二节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第三节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一章“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第二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二章“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一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第二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三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第四节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第三章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第一节聚焦科学主题“铸魂”第二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第三节联动全域创新“赋能”第四章加快培育创新力量第一节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第二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第三节培育产学研融合新型研发机构第五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一节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第二节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第六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一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第二节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第三节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第三篇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七章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第一节推动重大战略任务落实落地第二节构建一体化发展机制第八章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第一节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第二节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第三节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第四节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第四篇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第九章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第二节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第三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第十章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一节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第三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第四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升级第十一章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第一节推动数字产业化第二节促进产业数字化第三节强化数字化治理第十二章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完善城市交通系统第三节完善能源保障体系第四节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第五节系统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第五篇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第十三章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第一节畅通国内大循环第二节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水平第十四章全面促进消费第一节推动消费供给升级第二节优化消费需求管理第十五章拓展投资空间第一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第二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第六篇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第十六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三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十七章持续推进城市提升第一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第二节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第三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十八章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第一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第二节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第三节推动城乡融合改革试验第七篇在更高起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九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第一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第二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第二十章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第二十一章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第二十二章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一节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第二节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第二十三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第一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二节优化涉企公共服务第三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第八篇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第二十四章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第一节畅通出海出境大通道第二节打造内陆口岸高地第二十五章推动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发挥内陆开放龙头带动作用第二节提升创新国际化水平第二十六章提升开放平台能级第一节创新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第二节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第三节推动开发开放平台转型升级第二十七章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第一节加快贸易转型升级第二节统筹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第九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第二十八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一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二十九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第一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二节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第三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十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第一节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二节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第三十一章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第一节打造高品质文旅产品和业态第二节全面升级配套设施第十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第三十二章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第一节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第二节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第三节推进生态系统修复第三十三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第一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二节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第三节健全环境治理机制第三十四章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第一节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第二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第三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第四节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第五节探索绿色发展示范第三十五章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一节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第二节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三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四节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第十一篇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第三十六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一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第二节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第三十七章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第一节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第二节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第三十八章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第一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第二节增强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第三节加快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第三十九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第二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第三节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第四节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第四十章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第一节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全面发展第二节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第四十一章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第一节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第二节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第三节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第四节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第五节建设体育强市第四十二章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第一节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第二节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第四十三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一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二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第十二篇统筹发展与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第四十四章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第四十五章坚决维护政治安全第四十六章突出抓好经济安全第一节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第二节加强战略物资储备第四十七章切实保障公共安全第一节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第二节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第三节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第四十八章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一节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第二节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第四十九章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第十三篇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第五十章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第五十一章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第五十二章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第五十三章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第五十四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第五十五章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第一节建立统一规划体系第二节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第三节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十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路线,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重庆现状资料

重庆现状资料

重庆现状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嘉陵江下游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其地势起伏,山地、丘陵、盆地交错,自然条件多样丰富。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山川景色秀丽。

二、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重庆市的经济飞速发展。

其产业结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汽车、电子、化工、冶金等行业蓬勃发展。

特别是重庆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区,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企业进驻,经济持续增长。

三、城市建设与交通发展
近年来,重庆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交通发展也取得显著成就,拥有多条轻轨线路和新建的跨江大桥,交通便利。

同时,重庆在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四、文化教育与旅游业
重庆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为城市注入活力,文化、艺术等领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重庆还是一座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特色的旅游胜地,深受游客喜爱。

五、社会治安与城市管理
在发展的同时,重庆市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如城市管理不够完善、交通拥堵等。

政府加大治安维稳力度,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升,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

结语
总的来说,重庆市现状积极向好,快速发展的经济、繁荣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随着政府的不断努力和市民的积极参与,相信重庆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201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12765.38 1692.45 89965.00 21093.77 14.16 3610.54 202.37 952.59 2453.38 2.20
-0.8
8.4 7.5
0.6
9.6 12.6
全年旅客运输总量6.36亿人次,比上年下
降0.1%。旅客运输周转量967.74亿人公里,增
长6.9%。空港旅客吞吐量4643.63万人次,增长
4
权威发布 AUTHORITATIVE RELEASE
万吨,增长7.8%。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149.33
万标准箱,其中铁路吞吐量24.21万标准箱,增长
15.4%。
表5 2019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绝对量
比上年增长(%)
货物运输量(万吨) 铁 路 公 路 水 运 航 空 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铁 路 公 路 水 运 航 空
8.3%。
表6 2019年各种运输方式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绝对量
比上年增长(%)
旅客运输量(万人次) 铁 路 公 路 水 运 航 空 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 铁 路 公 路 水 运 航 空
63558.26 8406.80 50990.00 756.34 3405.12 967.69 236.35 242.98
3
CHONGQING STATISTICS 重庆统计
249.5万吨,减产0.7%。全年猪肉产量112.07万吨,
下降15.2%。生猪出栏1480.42万头,下降15.8%。年
末生猪存栏921.62万头,下降21.0%。
表3 201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产量
比上年增长(%)

201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0.27亿元,比上年增长9.3%。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339.6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8596.61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9564.04亿元,增长9.9%。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9:44.1:49.0。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1924.69亿元,增长9.5%,占全市经济的61.2%。

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832.61亿元,增长9.9%,占全市经济的50.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689元(9433美元),比上年增长8.3%。

全市常住人口3075.16万人,比上年增加26.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70.6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08%,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

全年外出市外人口482.31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67.65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18‰,死亡率为7.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1‰。

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1.74,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58。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4.23万人,比上年增长3.0%。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30.67万人,增长4.7%。

累计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819.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

高校应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95.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0%,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4.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3%。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2%。

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34.43万户,比上年增长9.2%。

其中,内资企业72.83万户,外资企业0.62万户,个体工商户157.7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23万户。

2017年新发展微型企业7.41万户,年末微型企业达56.07万户,增长8.3%。

重庆市南岸区

重庆市南岸区

年重庆市南岸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南岸区统计局年月日年,国际、国内经济复杂严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南岸区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宜居创新区、江南增长极”发展定位,优化“三区两带”发展布局,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创新经济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年全区生产总值()总量亿元,增长。

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下降;二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

三次产业经济结构从年的︰︰调整为︰︰。

二、农业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其中:农业产值亿元,增长;林业产值亿元,增长;牧业产值亿元,增长;渔业产值亿元,下降;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亿元,增长。

三、工业和建筑业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增长,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全区工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

工业生产稳中有进。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速度;销售产值亿元,增长;出口交货值亿元,增长;实现综合效益指数,增长了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增长;利税总额亿元,增长。

主要行业生产保持稳定。

从行业大类看,全区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个行业总产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

通信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业()、印刷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个行业总产值增幅超过%。

小微企业逆势上扬。

户规模以上小微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

小微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增速快于全区个百分点,拉动全区利润总额增长个百分点。

通信设备产业高速发展。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全区工业的第一大产业。

重庆市渝中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重庆市渝中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重庆市渝中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渝中区政府•【公布日期】2021.04.25•【字号】•【施行日期】2021.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渝中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一、2020年计划执行情况2020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执行区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年度计划,积极应对抗疫大战和抗洪大考,全力以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八项行动计划”三年任务总体完成,年初计划确定的目标、项目和任务相继落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一)努力战疫战洪稳增长。

面对发展困难不慌神,组建一系列工作专班攻坚克难,有力克服经济下行、疫情洪灾等不利影响,有序实现了经济回升、发展回稳。

全力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区总动员、各方齐联动,迅速组建指挥体系、责任体系、工作体系,织密筑牢社区防控力量、排查网络,依靠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各基层单位奋战努力,打赢了抗疫阻击战、抓牢了常态化防控。

高效应对百年一遇的洪水,迅速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全区干部职工连续42天坚守岗位、奋战一线,全速抢通滨江道路、全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实现了“人员零伤亡、灾害零次生”。

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一对一”“点对点”化解企业、工地、市场、商场、学校、景区、影剧院等单位的抗疫困难,复工复产、复市复消、复学复课有序实现,经济社会恢复性增长、常态化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回升,赶超了全市服务业发展速度。

(二)着力稳存引增强产业。

面对经济下行不泄气,用心开展“战疫情·送温暖”活动,用情兑现各级复苏政策,成功稳住金融、商贸两大基本盘,努力推进文化旅游、专业服务、数字经济、大健康等优势产业。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XX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314"总体部署和国发〔XX〕3号文件[1] 精神,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五个重庆"[2] 建设,加快建设"两江新区"[3] "保税港区"[4] 坚定不移地扩内需、调结构、防通胀、惠民生,全市呈现出"经济高位平稳增长、民生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发展纵深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9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5.3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56.41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52.44亿元,增长.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7%,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2%,比上年上升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1%,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

图1 "xx"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5]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5%;渝东北翼完成1342.66亿元,增长17.7%,占全市的17.0%;渝东南翼完成431.18亿元,增长16.8%,占全市的5.5%;"两翼"所占比重较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6] 比上年上涨3.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5%。

主要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3.1%,油脂价格上涨5.2%,猪肉上涨3.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9%。

图2 "xx"期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单位:%表1 XX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1.5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5.30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基础差、底子薄,改革和发展任务繁重,一直都处在爬坡上坎、追赶跨越中.这些年,我们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全面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科学、健康的快车道.进入“十二五”,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好民生路、念好共富经,力争实现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区域差距缩小到∶1和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左右,基本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要求,着力打造低税费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融通成本、低物业成本的“五低”发展环境,推动重庆经济逆势而进.近三年,全市经济增速均保持全国前三.去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切实抓好能源、资金、土地、物价、外资“五大调控”,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能源调控,针对全国性又一轮的大面积“电荒”,市财政拨出12亿元,对国家电网和电力企业外购电、储备电煤进行补贴,在严重缺电的情况下实现了最有效的保障,基本没有拉闸限电.又如资金调控,在银根抽紧情况下,通过银行信贷、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外资利用、央企信托等渠道,新增社会融资4000多亿元,保障了资金供需平衡.再如土地调控,通过争取国家计划与市场挖潜相结合的办法,满足了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的用地需求.通过这些努力,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接近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增幅跃居全国第一.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00亿元,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00亿元,增长%.工业总产值达到万亿元,增长%,企业利润突破500亿元.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到113万户,增长23%.按目前发展态势,未来五年有望保持15%左右的经济增速,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可达到万亿元,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整体进入现代化阶段.第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战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材料、轻纺和电子信息等六大支柱产业已基本成型,工业带动金融、商贸、物流产业大发展,形成工业销售值、金融资产总值、商品销售总额“3个万亿”的规模.有三大产业基地建设值得一说:一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我们通过“整机+零部件”一体化,“微笑曲线”高中低端一体化,进项、出项和保税物流一体化,探索出内陆加工贸易新模式,变“两头在外”为“多头在内、一头在外”,构建起以惠普、宏碁、华硕、思科为龙头,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纬创、和硕、仁宝六大代工商和5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的“4+6+400”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2011年,“重庆造”笔电产量突破2500万台;未来五年产量可达到亿台,加上打印机、交换机、路由器、监视器,最终形成2亿台件产能、近万亿销售值和1000亿美元进出口的全球最大IT产业基地.二是云计算中心.在工信部等部委支持下,我们正在利用国际云计算调整布局的机遇,引进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太平洋电信等战略项目,加快建设智能城市,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离岸数据处理中心.三是汽车基地.重庆汽车产量2010年已突破200万辆,销售产值达3000亿元,是我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基地.我们正在利用“整车+零部件”产业垂直整合模式,集聚长安、一汽、二汽、上汽和北汽等行业龙头,配齐小、微、卡、重、轿车等门类,加上既有的汽摩零部件扎堆优势,力争2015年产量达300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第三,聚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近几年,我们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推动重庆加速融入全球化,基本建成内陆开放高地.招商引资方面,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利用外资格局.近几年,重庆实际利用外资呈现井喷现象,一年上个大台阶,四年翻三番多,从2007年的亿美元猛增至2011年的100亿美元,增幅连续四年全国第一,总量跃居全国第八,跻身全国利用外资第一梯队.在渝世界500强企业超过200家.“十二五”期间,外资利用额总量预计可达500亿美元,继续保持中西部领先水平.进出口方面,加工贸易大发展,推动重庆进出口贸易突飞猛进.即使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全市进出口总额实现了四年翻两番,增速连续三年全国第一,2011年达到300亿美元.其中,笔电出口超过千万台,带动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超过20%.预计2015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大大领先中西部地区.“走出去”方面,配合国家开放战略,面向国内市场和重庆需求,策划实施了矿产资源、粮食安全等一系列海外投资项目,2010年在巴西和阿根廷投资农业、澳大利亚投资矿产资源等5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项目获准实施,今年又启动了50亿美元,居各省市海外投资规模前列.今后五年,总额有望超过300亿美元.开放口岸方面,成功获批西永综保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协调促成开通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并实现多国海关“一卡通”,使重庆成为内陆口岸高地、国际贸易枢纽和西部通向欧洲的桥头堡,改变了中国内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格局.去年,外地货物经由重庆转口的货运量占比达到32%,国际航空货运量翻了三番多.贸易结算方面,将惠普1000亿美元结算量的亚太地区结算中心争取到重庆,新增上百亿元税收,集聚了一大批会计师等高端人才.第四,全面建设“五个重庆”.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重庆致力于建设1千平方公里、1千万人口的大都市,联动发展6个大城市、20余个中等城市和一批中心镇,形成特大城市带城镇群、城镇群带广大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全市城镇化率已达到53%.我们把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五个重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平台,五年规划投入万亿元,推动重庆从发展理念到实践都实现根本性转变.宜居重庆方面,累计拆迁主城危旧房1324万平方米,改造城中村61个,均超额完成三年计划任务.主城干道环境综合改造圆满收官,完成630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一大批老旧街区焕然一新.集中打造500个产业坚实、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建设2500个农民新村、25万户巴渝新居,使城乡同样舒适宜居.畅通重庆方面,以空港、内河航运港、信息港和高速公路枢纽、铁路枢纽“三港两枢纽”为主要标志的西部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目前,2000公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路网密度居西部第一,新的1000公里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开工,11条铁路、3个火车站、两个编组站同时在建.港口集装箱通过能力增至240万标箱、正向700万标箱努力,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江北国际机场复合型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旅客吞吐量达到1900万人次.投资260多亿元,建设江北机场第三跑道和东航站区,预计到2015年,旅客和货邮吞吐能力分别达到4500万人次和110万吨.森林重庆方面,发动群众大兴荒山绿化和城市增绿,三年植树造林16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主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荣获生态中国城市奖.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通过专家组验收,主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4天.“五个重庆”建设的其他方面,也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幅提升了城市发展和群众生活品质.第五,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近几年,按照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突出先行先试,加强改革攻坚,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着眼着手,集中破解了一批普遍存在、长期困扰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针对目前农民工被现行户籍制度阻隔在城市之外的突出矛盾,我们启动了以工业园区、主城区和区县城为重点承载地的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在城里工作三年以上的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在城市确保他们的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等待遇“一步到位”,在农村实行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自愿有偿退出,深受农民工欢迎.运行一年多来,平稳有序转户322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达到39%.平均每天6387人,整户转移万多户,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省市规模最大的一次户籍变迁.今年起,转户进入常态化,每年转户50万人,到2015年累计转户500万人,将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0%.针对住房单轨制供给的缺陷,我市率先建立起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模式,推动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制度体系,并对高端商品房和投机性炒房加以财税约束.三年规划建设公租房4000万平方米,可解决200万中低收入者住房难问题.再加上危旧房、棚户区改造改善住房条件的100万人,保障性住房可覆盖30%的城镇人口.截至2011年12月,已开建公租房2871万平方米,配租11万套.为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我们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都是财产权,在农村“三权”确权到户基础上,分离量化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益,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设了“地票”交易制度,累计交易地票万亩,农民直接获得增值收益124亿元.组建了30亿元资本金的兴农融资担保公司,“三权”抵押贷款达到180亿元.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817个,建立起农民按股份分享经营收益的体制机制.争取到2015年,我市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目前的3%提高到10%以上.第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年,我们始终坚持财政一般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75%用于区县和基层,不仅解决了大量突出的民生问题,而且激活了内需,拉动了经济增长,日益呈现出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新格局.比如,发展微型企业,出台实施资本金补助、贷款融通、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创办微型企业,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创业热情.一年多来,全市设立各类微型企业特色孵化园、创业基地118个,发展微型企业万户,带动万人就业.到2015年,全市发展微型企业15万户,大中小型企业增加到35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50万户.又如,合理调节国民收入格局,按照“经济增长加一块、改革机制调一块、通货膨胀补一块”的思路,通过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开展相关税费改革试点等,做到年年有小调、三年有中调、五年有倍增,力争5年内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再如,加强国资收益调节,我市从2007年起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到2010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财政的比例已达到15%.2011年国企上缴收益282亿元,其中用于民生支出135亿元,占上缴总额的48%.今后五年,国资收益上缴比例将提高到30%,预计有1000亿元由财政用于全社会公共服务.我市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已走在西部前列,正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教育方面,连续多年保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全面实现“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学毛入学率达到30%.医疗卫生方面,在全市域规划创建30所三甲医院,加快建成1000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万个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零利率销售,通过药品交易所降低药品中间交易费用,使群众看病就医方便、实惠.社保方面,养老已实现全市域所有区县和农村老人全覆盖,比全国提前了3年.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已缩小到2∶1.第七,扶正祛邪促进和谐.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我们广泛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有效增强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全市干部群众参与面超过90%.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不枉不纵、不拔高、不扩大”,共立案侦办涉黑涉恶团伙567个,破获命案1000多件,维护了公平正义,净化了社会环境,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考评首次排名全国第一,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大下访”、“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累计投入127亿元解决各类信访问题,组织20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基层,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与57万户困难群众结为“亲戚”.实行基层党组织书记接访、成员走访和群众意见定期反馈的“三项制度”,以制度化方式使群众意见有人听、困难有人帮、怨气有处诉,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全市村、社区接待群众万人次,走访群众万户次,调解矛盾纠纷万件,群众满意度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