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兼评潘新和“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 李华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兼评潘新和“表现本位”语文教育

观李华平

摘要:潘新和教授有个观点,他认为阅读是为了写作。其“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意在确立写作与写作学的至尊地位,试图摧毁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根基。从其出发点、哲学基础、学科目的来看,其本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教育观。其实,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而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是写作的基础。从辩证法来看,我们要摒弃“本位主义”,积极倡导阅读与写作,及其其他因素之间的“共生主义”,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关键词:阅读与写作阅读本位表现本位共生主义关于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讨论中,总有一种声音很响亮:“阅读是为了写作。”每年中高考之后,总有人呼吁“只考一篇作文”;不少人认为,不需要考阅读理解,甚至认为阅读不需要学、不需要教。强调语文教育中写作重于阅读、阅读是为了写作,并从理论上进行了较充分论述的是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这以他的“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为标志。这种将阅读看作写作附庸的观点是极为错误的,我们很有必要正本清源,正确处理语文教育各种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潘氏“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检讨潘新和教授学术功底深厚,又是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先生的弟子,他的一些观点在学界、一线教师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其

中不乏真知灼见,当然也一些观点值得商榷。他的“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就需要我们审慎对待。(一)“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表现了什么?潘教授这样阐述他的“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①]在语文教学系统的整体结构中,言语表现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只有指向言语表现,以表现为本位,才能打好全面的言语基础,才能达成言语教育的应用性目标。这段话表现了潘教授对语文教育的三个基本认识:(1)言语表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2)“言语教育的应用性目标”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3)如果不“指向言语表现,以表现为本位”,就不能“打好全面的言语基础”,就不能“达成言语教育的应用性目标”。通过这番论述,潘教授到底想达成什么样的学术目标呢?1.试图确立写作与写作学的至尊地位在潘教授的话语系统里,“表现本位”等于“写作本位”,尽管我们都知道言语活动中的“表现”并不简单等同于“写作”(他自己也清楚)。他认为,表现本位“由于其最具有代表性的能力是写作,所以也可称其为写作本位”[②]。经过这番概念漂移,潘教授的意图明朗起来——确立写作与写作学的至尊地位。潘教授在论述“表现本位”(写作本位)语文教育观时,明确地将阅读看作写作的附庸:(1)写作的功用大于阅读的功用(或者说写作包含了阅读),因为“没有人学习语文仅仅是为了一辈子当一名读者”,“内化得怎么样,只有通过外化出的言

语来体现”;(2)写作活动兼容了阅读活动,因为“会读未必会写,会写必然会读”;(3)写作能力的要求高于阅读能力的要求,因为“阅读活动是一种个人行为,读者大多只为自己负责;而写作一般是面向大众的,应向读者负责,文章的质量是必须苛求的,在智力的投入上,自然也要高于阅读”;(4)阅读有益于写作,写作更能促进阅读,因为“真正高质量的阅读,有赖于写作的推动”,“写作必然会促使人去读更多的书”;(5)写作本位比阅读本位更能达成教学结构和功能的和谐统一,因为“以写来统摄听、读、说的学习,比以读来统摄听、说、写的学习要顺得多”。[③]这番阐述,颇有迷惑性,言之凿凿,似乎真的代表了“当代的学术进展”,其实似是而非:(1)写作的功用不一定大于阅读的功用,因为更多的人学习语文并不就是为了将来当一个作者(作家、记者、秘书等);(2)写作活动兼容不了阅读活动,因为会写也不一定会读,会写新闻的不一定会读散文,会写小说的不一定会读科技文;(3)写作的能力要求不一定高于阅读,因为二者本就不能简单比较,正如诸葛亮与张飞,一者智谋胜天下,一者勇猛胜天下,前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后者“在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谁能说哪一个能力水平更高?(4)写作不一定能促进阅读,高质量的阅读也不一定有赖于写作的推动,比如科技文阅读中要求准确筛选信息,需要的是耐心、细致的态度和对关键信息的辨认、提取,

而不必写作;(5)写作本位不一定更能达成教学结构和功能的和谐统一,因为如果真以写作为指归,语文教学就会蜕化为单一的写作训练活动,不仅阅读能力提升会成为一句空话,听说训练更会杳无踪迹——我们不是常见一些人写作能洋洋万言,而说话却吞吞吐吐、话不成句、言不及义吗?潘教授为什么要不顾一切地确立写作的至尊地位呢?因为他

是在高校专门研究写作学的学者,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工作让他对写作学具有了不可代替的情感。这种情感因素会使人失去理智的价值判断和符合学理、符合实践的逻辑推理。不容置疑,潘教授和孙绍振先生一样,对语文教育很有感情,很有热情,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但他研究的主要精力不在语文教育,而在写作学——正如孙先生研究的主要精力在文艺理论。潘教授从写作学的角度看世界,发现整个世界都是由写作支撑着的。这是由学科意识膨胀带来的“学术遮蔽”,是一种由于爱之入骨所带来的我们可以理解的,甚至应该表示深切敬意的“一叶障目”。这种由确立写作至尊地位而及写作学的“学术遮蔽”,可以理解,但不可以无视,更不可不管。摆正位置,才能理顺关系;理顺关系,才能确定抓手;确定抓手,才能用准力气;用准力气,才能干出效益。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大面积存在效益低下的问题,与上述方面“不正”“不顺”“不定”“不准”相关性很大。我们首要的就是摆正包括阅读与写作在内的各方面的位置,理顺几者之间的

关系。这需要跳出阅读与写作的范围,站到语文教育的高度来审视。正如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价值,需要站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否则就会导致“本位主义”——单方面强调某一因素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因素。“本位主义”是学术研究之忌,也是实践探索之弊。2.试图摧毁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根基潘新和教授提出“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还基于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巨大影响力的不满。潘教授说:“直到今天仍试图用叶圣陶教育思想和传统语文教育观念来统一语文界,这既是语文界的耻辱,也是对语文界的羞辱。”[④]因此,他认为“不能不把矛头指向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为习惯所崇奉’的主流语文教育思想的整个理论范式,并试图摧毁它”[⑤]。对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评价,我们暂且放在一边。潘教授对学术研究的基本态度是值得肯定的:“政治、家庭需要平治和稳定,而科学与学术研究,更需要的是论争、批驳和僭越。”[⑥]按照他这一思想,我们也就有理由对其“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进行一番检讨。由于叶圣陶先生专门论述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潘教授就认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观是以“阅读本位”为主要内容的“实用论”,并且由于各方面原因,“这种实用主义的认知已成为语文界的集体无意识”[⑦]。其实,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并不是“阅读本位”的,他的语文教学思想是系统的、整体的,没有偏废的。他不仅重视阅读,也重视写作,甚至重视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