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汇总
教育经济专业知识点总结
教育经济专业知识点总结一、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经济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它既包含了教育学的内容,又包含了经济学的内容。
在教育经济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同时也可以看到经济领域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投入是指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各种资源投入,包括资金、人力、物质等方面。
而教育产出则是指教育对社会、对个体产生的各种效果。
在教育经济学中,我们需要研究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的效果。
2. 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在教育领域,各种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对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也是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3. 教育效率与公平教育效率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投入下,教育所能够产生的效果。
而教育公平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各个群体的公平待遇。
这两个方面在教育经济学中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4. 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制定有效的教育政策和进行教育改革。
在这一方面,教育经济学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政策和改革措施进行评估与分析。
二、教育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经济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的基础上的。
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被引入,比如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效益理论、选择理论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主要的理论:1.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个体的教育投资对其未来收入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生产力,从而提高其工资水平。
因此,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个体愿意为了未来的收益而进行教育投入。
2. 教育效益理论教育效益理论是研究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
根据教育效益理论,教育对个体的效益可以表现为增加收入、提高就业率、提高福利水平等。
而对于社会来说,教育的效益还包括了提高生产率、降低犯罪率、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效果。
教育经济学汇总
✓How to produce...
✓Produce for whom...
• 研究领域: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
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
经济学、市场失灵和政府作用理论。
R:经济学的假设
• 稀缺性★
• “经济人”, “理性人”
– 有动机、有能力寻求自己最大利益
生的成绩有影响。
详见“教育生产”
教育的市场机制
教育:
• 要素市场
• 产品市场
➢教育领域很少存在(竞争性)市场
➢产品不同质
经济学是一把工具
• 借助经济学工具,对教育领域进行解剖和
探索
• 要想更好地研究教育,需要对经济学理论
(假设)和方法做出修正
• 得出新的结论,形成教育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
——如何应用在教育领域?
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分配给不
同的个人。
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
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
——莱昂内尔·罗宾斯
《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1935)
D:经济学有什么用?
• Stigler:
“我不能给你一份工作,但我可以告诉你
为什么失业。”
经济学的分支
• 没有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拓展
• 作业:以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大学生教育消费水平调查”
包括:样本量≥30,项目,金额……
启下:我的一种回应
• 教育消费是一种投资性消费
• 教育消费与教育成本的关系?
第四讲 教育的成本-收益
今日分享
三个问题:
• 教育是一项投资吗?
• E.成本如何核算?
• E.收益如何计量?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2.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把生产的增长,看作为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
3.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4.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一个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工作的,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挑选工人的过程,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教育的社会需求: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6.教育的个人需求: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7.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8.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
9.教育资源分配: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
10.教育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分四级: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教育。
11.教育类别结构:“教育专业结构”: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12客观经济结构:“部门经济结构”1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个种成份,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14.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指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15.劳动力结构就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不断出现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和新的经济活动领域。
16.教育投资:“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第一章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靳希斌观点: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章形成早期:管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庶富教、墨子——教人耕者其功多、荀子——不教无以理民性初步形成:1.威廉·配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政治算数》首次运用数字资料计算广义的教育成果的货币价值教育和训练使人的劳动能力出现差别。
贡献:他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肯定了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指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同。
“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2.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者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他第一次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了论述。
他首次把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教育和训练具有经济意义。
亚当·斯密的教育经济思想1、人经过受教育,学习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2、这种才能的获得“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
3、“劳动工资,因务学习有难易,学费多寡而不同。
4、”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5、“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3.大卫·李嘉图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耗费的劳动的原理。
价值的大小和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复杂劳动所生产的价值比较大。
4.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1、学科概念:P6①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
③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④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效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或者通俗地将,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
⑤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达的一门边缘学科。
2、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斯特鲁米林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
沃尔什1935年写的《人力的资本观》,被西方认为是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它采用了现值折算法。
到1960年,教育经济论文达到53篇。
这一时期的特点:①有了教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及专著;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论述与充分调动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二)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涌现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
形成标志:①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讨论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教育经济学选集》,这一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②也有人认为,英国的韦锥于1962年写了一本正式使用“教育经济学”名称的著作《教育经济学》,为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旨在揭示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规律,以及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以下是对教育经济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
一、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教育能够增加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1、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对人力的投资,如同对物质资本的投资一样,可以带来未来的收益。
个体通过接受教育,积累了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些构成了他们的人力资本。
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能够在工作中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的外溢效应教育不仅对受教育者本人产生积极影响,还对整个社会产生外溢效应。
例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体更有可能进行创新和发明,推动技术进步;他们还可能具有更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密切,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1、教育与就业机会一般来说,较高的教育水平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现代社会,许多职业都对教育程度有明确的要求。
例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等职业通常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才能从事。
2、教育与收入水平教育与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这是因为他们具备了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更复杂、更有价值的工作。
3、教育的信号作用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还具有信号作用。
雇主在招聘时,往往难以直接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和潜力,而教育程度可以作为一种信号,表明求职者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育成本与收益在考虑教育投资时,需要分析教育的成本和收益。
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学费、书本费、学杂费等;间接成本则包括因上学而放弃的工作收入(机会成本)、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等。
2、教育收益教育收益可以分为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
教育经济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必背知识点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学】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利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教育投资】即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其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3.【教育经济效益】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4.【教育经济效率】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5.【经济】涉及到三种解释,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运动,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是说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发展生产力6.【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7.【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8.【教育需求】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9.【教育供给】指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受教育者的机会。
10.【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1.【教育的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2.【教育的单位成本】指生均成本,即培养一名某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开支。
13.【知识经济】简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
或“人类正在步入一个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经济时代”。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总结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总结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问题的学科,它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分析和研究。
教育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教育的经济影响和效益,并为制定教育政策和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本文将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总结教育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教育投资教育被视为一种投资,因为它可以为个人和社会带来长期的经济回报。
教育投资的回报可以体现在个人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上,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投资的决策需要考虑学习成本、机会成本和预期回报等因素。
2.教育支出教育支出是指政府、家庭和个人为教育目的所支付的费用。
教育支出可以用于教育设施的建设、教育资源的采购和教师工资的支付等。
教育支出的分配和使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至关重要。
3.教育财政教育财政是指政府为教育目的而筹集和分配的资金。
教育财政可以通过税收、预算拨款、捐赠和国际援助等方式来实现。
教育财政的规模和结构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公平性。
4.教育市场教育市场是指教育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互关系。
教育市场的特点包括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品等。
教育市场的运作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干预,以保证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5.教育效率教育效率是指在给定的资源和条件下,教育系统实现其目标的程度。
教育效率可以通过教育产出和教育投入之间的比较来衡量。
提高教育效率可以通过改善教育管理、教育政策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措施来实现。
6.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指的是不同人群在教育机会和教育结果上的差异。
教育不平等可以体现在性别、地区、社会经济地位和民族等方面。
减少教育不平等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7.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教育政策可以包括教育财政、教育改革、教育评估和教育法规等方面。
制定有效的教育政策需要充分考虑教育经济学的原理和实证研究。
总结起来,教育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为教育政策和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旨在探讨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以下是对教育经济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教育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提高劳动力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技能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更复杂和高效的工作任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2、促进科技创新教育培养了具有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3、增强社会凝聚力通过教育,可以传播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决定教育投入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水平,包括教育经费、教育设施等。
2、影响教育需求经济的发展会改变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从而影响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选择。
3、制约教育规模和质量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例如在贫困地区,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短缺、师资不足等问题。
二、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指为了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而耗费的资源。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教材采购、教师薪酬等直接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费用。
2、间接成本间接成本则包括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家庭为学生提供教育支持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等。
教育成本的核算对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制定教育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对教育成本的分析,可以探讨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教育成本。
三、教育收益教育收益是指通过接受教育所获得的经济和非经济回报。
1、经济收益经济收益主要表现为个人因接受教育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通常来说,教育程度越高,个人的收入水平也越高。
此外,教育还可以提高就业机会和职业稳定性。
教师资格证教育经济学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经济学重点总结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经济问题的学科,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考试科目。
下面将对教育经济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教育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经济问题的学科,它的基本原理有:1. 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教育资源是有限的,需求超过了供给,因此需要进行合理配置。
2. 教育效益和成本关系:教育应该在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成本,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 教育经济学中的效率和公平:追求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但也要关注教育的公平问题。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内容:1. 教育需求和供给:分析教育需求的特点、规模和结构,并与教育供给进行比较。
2. 教育成本和效益:研究教育的各项成本和效益指标,评估教育的经济效果。
3. 教育投资和财政支出:分析教育投资的规模、结构和分配情况,以及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4. 教育市场与竞争:研究教育市场的运行机制、竞争程度和规模。
5. 教育公平与效率:探讨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三、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理论1. 人力资本理论:指的是教育对于个体的经济价值,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越大,对个体的收入和就业率产生积极影响。
2. 教育的外部性:教育除了对个体自身产生影响外,还对社会产生积极外部效应,如提高整体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等。
3. 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教育资源配置需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间进行权衡,追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4. 教育投资的回报率:研究不同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以及投资回报率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四、教育经济学的政策应用1. 教育改革:基于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制定教育改革政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2. 教育经费分配:根据教育经济学的原理,合理分配教育经费,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和公平性。
3. 教育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竞争力和效率。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总结教育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教育发展、教育资源配置和效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一、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内容1. 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问题与经济问题的交叉学科,它是对有关教育经济方面问题进行经济分析、经济评价和经济决策的一门学科。
2. 教育经济学的内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教育市场与公平、教育财政与经费筹集等方面。
二、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1. 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效率与公平的权衡。
教育经济学强调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教育效率,同时也要注重公平,追求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教育公平。
2. 教育投入产出理论教育投入产出理论是研究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它通过分析教育投入对教育产出的影响,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益。
3. 教育市场理论教育市场理论是研究教育市场的运行机制与规律。
它从供需关系、价格机制、信息不对称等角度探讨教育市场的特点,为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育经济学的应用范围1. 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益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如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教育财政与经费筹集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财政与经费筹集问题,分析教育经费来源与使用状况,提出合理的财政支出政策,确保教育资金的合理分配与使用。
3. 教育市场与竞争教育市场与竞争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教育市场的运行机制,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四、教育经济学的现实意义1.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益,可以帮助决策者更科学地规划教育资源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最新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学科概念:P6①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
③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④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效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或者通俗地将,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
⑤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达的一门边缘学科。
2、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斯特鲁米林1924 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
沃尔什1935年写的《人力的资本观》,被西方认为是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它采用了现值折算法。
到1960 年,教育经济论文达到53 篇。
这一时期的特点:①有了教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及专著;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论述与充分调动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二)形成时期:20 世纪60 年代涌现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
形成标志:①1963 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讨论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教育经济学选集》,这一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②也有人认为,英国的韦锥于1962年写了一本正式使用“教育经济学”名称的著作《教育经济学》,为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也为教育提供了资源和投入,提供了就业机会,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
2.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包括师资、课程、设备、资金等,它们在社会中的分配和配置对教育公平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资源不平等会导致教育机会不均衡,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因此,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是教育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3.教育投资效益教育投资是指个人或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包括资金、时间和精力等。
教育投资可以提高个人的技能和素质,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同时,教育投资也可以为社会创造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投资的效益是评估教育投入是否合理的关键指标。
4.教育市场教育市场是指教育服务的供求关系和交易行为。
教育市场的发展程度对教育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市场可以通过竞争机制来提高教育质量,并增加教育的选择性;但同时也需要政府对教育市场进行监管和引导,防止市场失灵和不公平。
5.教育与发展6.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平衡现象。
这种不平等可能源于地域、贫富差距、性别等因素,不平等的存在会削弱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也关注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7.教育与技术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
技术创新可以为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改变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的兴起。
教育经济学研究如何利用技术创新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8.国际教育比较国际教育比较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水平和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教育制度、教育质量、教育投入等指标,可以了解不同教育体制的特点和优势,为教育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之,以上是教育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了解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投资效益、教育市场、教育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经济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一、教育经济学思想萌芽①孔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是教育重要,二是先富后教②墨翟:“教人耕者其功多”③孟轲:主张英明的君主规定民众的产量,让他们丰衣足食,再办好各级学校。
④柏拉图:“如果把算术、量积、称重等方法从生产工艺中拿掉,那剩下的只有猜测了。
”把生产工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耕田、畜牧、仿制器具,这一类与知识的关系甚为密切。
深刻认识到知识在生产工艺的作用二、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①统计学家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认为由于人的素质的差异,他们所提供的生产力也是不同的。
②亚当斯密:对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首次进行较为系统和较为专门分析,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受制于人们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而这又是人们受到教育和培训的结果。
“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
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
”《国富论》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1、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着教育及其发展。
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形态;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
3、劳动价值论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马克思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力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
”这就说明复杂劳动之所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是由于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四、庸俗经济学家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李斯特将资本分为:物质资本、精神资本。
四、教育经济学的形成1、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一项对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估的考试,其中的教育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教育经济学旨在帮助教育者了解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本文将对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应的例子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需求与供给在经济学中,需求与供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
在教育经济学中,需求与供给的概念同样适用。
需求是指学生对教育的需求量,而供给则是指教育资源的供给量。
在教育经济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通过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来分析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以及如何调整供给来满足需求。
例如,某地区的中小学教育资源供给过少,导致学生人数超过了学校承载能力。
这时,通过教育经济学的分析,可以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如增加学校建设投资、提高教师招聘数量等,以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二、资金投入与产出教育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教育活动需要资金投入,而评估教育的效果则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资金投入与教育产出的效益,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举个例子,某个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如增加教职员工数量、提供优质的教育设施等。
而当评估学校效果时,我们需要考虑这些投入是否带来了相应的教育产出,如学生成绩提升、学生满意度的提高等。
三、教育固有成本与经济学中的固有成本教育固有成本是指一项教育活动在没有增加规模的情况下所需的最小成本。
而经济学中的固有成本则是指在一项活动中必须发生的成本,无论该活动规模是否增加。
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教育经济学强调教育活动的规模对教育成本的影响。
当教育规模增加时,教育活动的固有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合理控制固有成本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改革的方向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在一所学校中,每年都会有固定的运营成本,如教师工资、电费水费等。
教育经济学知识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概论一、教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教育的经济功效和经济条件。
它从教育活动具有经济意义的观点出发,分析教育与经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探讨加强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和工作效力以达到提高教育成果的经济效益和促进国民经济节约增长的目的。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归纳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经济分析法(效率研究、成本-收益分析)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经济学假设--稀缺、经济人(理性、利益、最大化)。
教育学假设--人可以改变、人具有教育性。
四、经济学基本理论与范畴:1、资源稀缺问题。
经济学把资源问题归结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如何生产?产品为谁生产?谁作出经济决策?以什么方式作出经济决策?这六个问题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选择就形成了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以计划为主配置资源:劳动力资本消费品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价格信号对三种主要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2、经济主体及其约束经济人假设市场3、价格如何配置资源:资源稀缺——效率为谁生产——谁出得起价(均衡价格)生产什么——市场价格变动来传递信号怎么生产——如谁当农民生产多少——由均衡数量决定价格的自发调整能使得供需均衡,避免了资源浪费。
五、市场1、买与卖——需求与供给2、需求量的决定因素:价格(负相关)收入(正常商品正相关、低档商品负相关)相关商品价格(替代品正相关、互补品负相关)嗜好预期(收入、价格)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价格(正相关)成本(负相关)技术(正相关)预期卖者人数3、供给与需求的结合——均衡点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
供给者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销售量。
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
买者愿意提高价格以免买不到商品,而卖者可以提高价格而不会失去销售量。
4、消费者剩余:愿意支付的价格超过实际支付价格的部分。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实际出售商品的价格超过愿意出售价格的部分。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合计就是社会福利。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要点总结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要点总结第1章绪论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学科性质为部门经济学或教育部门经济学。
学科研究的对象为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
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为教育投资、教育经济效率、教育经济效益。
学科体系结构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发展历史;(2)学科的理论基础;(3)教育与经济的关系;(4)学科的具体概念、范畴、定律、原则、规律以及计量模型和数据指标;(5)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组合以及劳动报酬;(6)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发展战略。
第2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经济思想。
教育劳动有一部分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教育劳动直接生产劳动者的能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教育劳动在劳动力再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科学技术生产力;教育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劳动价值学说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
第3章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的内容包括教育资本、知识与技术资本、健康资本、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资本以及培训资本等。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教育投资收益率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计量的。
人力资本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筛选假设理论、社会化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等。
第4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需求和供给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多层面、多方位的,有宏观层面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
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
教育需求:是指人们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是获得教育服务的愿望与对教育的支付能力的统一。
个人教育需求:是指个人为了增进知识技能,并在未来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较高收入的意愿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教育供给:是一定社会为满足教育需求,通过教育投资组织人、财、物等因素举办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和为社会各行业提供教育产品。
教育资源:指的是全社会的经济资源需要并可能用于教育事业的那部分人力、财力和物力。
教育投资:就是为了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同教育投资主体将其经济资源中可能用于教育事业的那部分资源以货币形式投放到教育领域。
教育的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个人间接成本: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即机会成本。
生均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综合指标之一,指平均每名在校生所分担的教育费用。
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出的各类人才投入到生产领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在生产部门中取得的国民收入增长额,抵偿了全部教育投入之后的余额。
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这是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一个较有效的指标二、简答1、教育需求具有哪些明显的特点:1、教育需求主体具有多元性和重合性;2、教育需求对象的双重性;3、教育需求的预期满足与过程满足的融合。
2、政府调节的主要手段包括:1、为教育供求双方提供信息2、制定和调整教育规划3、对教育机构的财政拨款4、必要的行政手段。
3、社会间接成本主要包括: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学生如不上学而就业时国家可能获得的税收;教育所使用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如不用于教育而用于其它方面可能获得的利息、租金收入;用于教育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免除或可能课征的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