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馆藏精品欣赏:书画
中国宋元精品国画大全,超高清国画
中国宋元精品国画大全,超高清国画中国内陆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创办的私立龙美术馆在上海浦东和徐汇滨江同时拥有两个大规模场馆——浦东馆和西岸馆,构成独特的“一城两馆”艺术生态,也是中国内陆迄今最具规模和收藏实力的私立美术馆。
2014年4月和11月,刘益谦先后以2.8亿港元和3.484亿港元拍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分别创下中国瓷器和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龙美术馆也因其主人一年内大手笔竞投拍得这两件“镇馆之宝”藏品而声名远扬。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馆藏中的宋元绘画精品。
01北宋赵佶 | 写生珍禽图纸本墨笔 | 27.5 x 525cm 上海龙美术馆藏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作为龙美术馆宋画收藏中最受瞩目的一件,是学界共同认可的徽宗真迹,也是现存徽宗绘画中最具艺术价值的作品之一。
徽宗的花鸟画风,普遍认为有精致工整、气质华贵的设色花鸟与粗简朴拙、充满文人气质的水墨花鸟两类,前者如《瑞鹤图》、《金英秋禽图》之类,后者如《枇杷山鸟图》、《柳鸦芦雁图》之类。
而本件《写生珍禽图》即为徽宗水墨花鸟风格的典型作品。
《写生珍禽图》局部《写生珍禽图》局部《写生珍禽图》局部《写生珍禽图》局部本图卷首第一帧所绘青冠雀,与大英博物馆藏《写生翎毛图》中所绘青冠雀形态极似;《写生翎毛图》与《写生珍禽图》比较卷尾倒数第二帧所绘两只踞地对视的白眉鸫,又与下落不明的《金英秋禽图》卷尾极似。
《金英秋禽图》与《写生珍禽图》比较《写生珍禽图》曾著录于南宋邓椿《画继》、佚名《南宋馆阁录续录》、清安岐《墨缘汇观》等书,后入编清内府《石渠宝笈》。
19世纪末期流出内府,2002年被著名的尤伦斯夫妇拍得,2009年再次见拍时入藏龙美术馆。
02北宋易元吉(传) | 山猿野麞图绢本墨笔 | 25 x 73cm 上海龙美术馆藏易元吉以画猿闻名,北宋时名声已然显赫。
但他流传的画作较少,更缺乏用于对比真伪的标准件。
本件《山猿野麞图》是否出自易元吉之手已难考证,但根据卷后数则元人题跋,画作下限至少在元代初年,是一件难得的宋元珍迹。
上海博物馆藏十大珍品名画
上海博物馆藏十大珍品名画1、宋赵佶柳鸦芦雁图卷宋赵佶柳鸦芦雁图上海博物馆藏纸本设色纵34厘米,横223.2厘米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涿州(今属河北)人。
在位25年,怠于政治,而长于书画,擅画花竹翎毛、水墨花卉,对宋代宫廷绘画的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世作品较多,但相当一部分为画院名手代笔。
此图分前后两段,前段绘有四只栖息于柳树树根、枝头的白头鸦;后段绘有四只在芦苇旁临水而饮的大雁,鸦、雁神态各异,充满盎然生趣。
此图生动体现了宋徽宗花鸟画的拙朴风格,设色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墨色浓淡有致、富于变化,用笔圆润流畅,整体寓巧于拙,朴素而不失典雅。
与该画题跋所说“笔法浑然天成,脱去凡格,浓淡运墨,约略如生。
幽静清绝,不可模状。
得江南落墨之余韵”十分相符。
此图署款“天下一人”,是为赵佶的花押。
画上钤有“宣和中秘”、“御书”等印。
2、唐孙位高逸图卷高逸图卷唐孙位绢本设色纵45.3厘米,横169.1厘米孙位(约公元9世纪,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宫廷画家,一名遇,号会稽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擅画龙水、人物、松石墨竹和佛道。
《高逸图》是其存世的唯一一件真迹。
此卷为《竹林七贤图》残卷。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
此卷仅剩其中四人,经考证,从右至左分别为浩然洒脱的山涛、手持如意的王戎、捧杯回首的刘伶和挥动麈尾的阮籍。
四人坐于花毯之上,形态、表情各不相同,四位童子侍立其旁,配合以不同器物,使人物的个性特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技法上,孙位在继承顾恺之行云流水的风格上更加成熟,线条圆润流畅,人物造型细致生动,设色鲜艳典雅。
作为点缀的山石已使用渲染和皴法,皴染手法的运用开启了五代画法之先河。
此卷无作者款印,卷首有宋徽宗题名。
《高逸图》曾著录于宋《宣和画谱》,画上钤有“宣和”、“御书”等印。
3、五代董源夏山图卷五代董源夏山图卷绢本设色纵49.4厘米,横313.2厘米董源(公元10世纪),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曾在南唐时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徵明书画作品评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徵明书画作品评述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1年第08期中國国家博物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通过受捐、购买、调拨等方式,汇集了数量较为可观的明代书画家文徵明(1470—1559)的书画作品,其中既有可以确信的真迹名作,亦有一些颇具研究空间的争议之作,本文掇取数件,加以评述。
《真赏斋图》卷(图1)是文徵明88岁(嘉靖丁巳,1557)时,为当时无锡的收藏家、真赏斋主人华夏(字中甫)而作,绘画没有写明具体时间,卷后以楷书落款:“嘉靖三十六年,岁在丁巳,四月既望,长洲文徵明著并书,时年八十有八。
”在这之前,文徵明80岁(嘉靖己酉,1549)时已经为华夏画过一卷《真赏斋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图后接续有隶书、楷书两种《真赏斋铭》,落款分别为“嘉靖三十六年,岁在丁巳,四月既望,长洲文徵明著并书,时年八十有八”和“长洲文徵明著并书,嘉靖丁巳三月既望,时年八十有八”,两种书体的铭文书写时间差一个月。
这些表明铭文创作及书写时间与国博藏本绘画时间一致,是在上博本绘画完成的八年之后。
在国博本《真赏斋图》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卷开始部分的湖石叠山。
湖石叠山处于画面上下位置,并占据了全卷二分之一的空间。
上博本《真赏斋图》中虽然也描绘了华夏真赏斋中的太湖石,但远没有如此的体量。
在技法上,88岁的文徵明将干笔、湿笔并用,皴法、染法融合,既有元代王蒙以来的繁茂深厚,又发展了吴门画派中由他所开创的空灵雅致之风,成功地营造了一个似真似幻的园居空间,可谓假山石之假、真丘壑之真。
卷后《真赏斋铭有叙》用小楷写就,全文为:真赏斋者,吾友华中甫氏藏图书之室也。
中甫端靖喜学,尤喜古法书、图画、古金石刻及鼎彝器物。
家本温厚,菑畬所入可以裕欲,而于声色服用一不留意。
而惟图史之癖,精鉴博识,得之心而寓于目,每并金悬购,故所蓄咸不下乙品。
自弱岁抵今垂四十年,志不少怠,家坐是稍落,弗恤而弥勤。
余雅同所好,岁辄过之,室庐靓深,庋阁精好,宴谈之余,焚香设茗,手发所藏,玉轴锦幖,烂然溢目。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
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
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元四家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画中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元四家指赵孟俯、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
这里介绍王蒙精品绘画。
元代早期高克恭,元代中后期,王蒙、吴镇、倪瓒这四人绘画赏析。
王蒙像元代画家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
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
王蒙能诗文,工书法。
尤擅画山水,得外祖赵孟頫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面目。
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
山水之外,兼能人物。
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王蒙传世的代表作上海《青卞隐居图》、北京《夏山高隐图》、上海《春山读书图》、北京《葛稚川移居图》、北京《夏日山居图》、《层峦萧寺图》、台北《具区林屋图》、苏州《竹石图》、台北《花溪渔隐图》、《霜柯竹石图》、台北《谷口春耕图》、美国大都会《空林草亭图》、《太白山图卷》、台北《秋山草堂图》、《溪山风雨图》、台北《深林叠嶂轴》、《黄鹤山樵坦斋图》、《东山草堂图轴》、《辋川图》、《西郊草堂图》《煮茶图》、《鸡西高逸图轴》、《素庵图轴》、《松林写作图卷》、《丹崖翠谷图》、《铜官山图》等。
诗文、史学亦精。
今存诗集《草堂雅集》。
元朝时期王蒙《青卞隐居图》赏析王蒙,青卞隐居图纸本水墨1366年作纵140.6厘米横42.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画作者家乡浙江的卞山。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 16 -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7 -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8 -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9 -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20 -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21 -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22 -
- 11 -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2 -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3 -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4 -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5 -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1-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2-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3-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4-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5-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6-
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7-来自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欣赏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上)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上)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文徽明像文徵明曾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生平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
嘉靖二年(1523年),以岁贡生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
嘉靖五年(1526年),文徵明辞官归乡,专事创作。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文徵明去世,享年九十。
其弟子私谥贞献。
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文徵明毕生嗜好交游,外师造化,汲取养料,创作量较丰,所作散藏于海内外一些公私典藏机构或藏家手中,文征明传世画作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石湖草堂》、《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锺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东园图》等。
明代中期文徽明《人日诗画图》赏析《人日诗画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本幅画作名曰《人日诗画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画作作于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文徵明与友人朱性甫、吴次明、钱孔周,门生陈道复及其弟陈津,雅集自家停云馆。
此作即以此次文人雅集为主题,绘竹树映带、溪水新涨之处,有茅屋数椽,图书满架,二三好友正围案清话,左侧一人正撑伞冒雨跨桥而来。
笔致简括秀润,点苔浓淡相宜,气息温雅,境地清幽。
画幅自钤:"停云生"白文印。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河上花图》在天津博物馆的精品厅中,一幅笔色苍莽、笔触奔放的泼墨大写意格外地引人瞩目,这就是“清初四僧”之首——朱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河上花图》。
此幅画卷全长1292.5厘米,纵47厘米,纸本,墨笔。
全卷以荷花为主,坂坡小草,溪水潺潺,寥寥几笔便将兰竹点缀其间。
卷尾自题诗《河上花歌》37行,文才卓绝,书法颇具风范。
后记:“蕙嵒先生属画此卷。
自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
戏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余字呈正。
”款署:“八大山人。
”丁丑即1697年,可知此图为八大山人古稀之年所作。
八大山人是何许人也?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公元1624-1705年),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后裔,与原济、弘仁、髡残并称为“清初四僧”。
在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有一座纪念馆,它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
那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39亩,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宛若"太极"天成,馆内布局一院一楼一中心,品形而立,风格迥异,。
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自然脱俗,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
北面为真迹陈列馆,建筑风格现在抽象,含蓄简约,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真赏楼"。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朱耷从王孙公子沦落为流民逃犯。
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一时难以承受,落发为僧,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他的满腔悲愤无处宣泄,只有寄情于书画,经常以泪和墨。
直到59岁,他从赵孟頫所书的《八大人觉经》中获得启迪,才逐渐解脱烦恼,并决定以“八大山人”为号,一直用到80岁去世。
从60岁到80岁这20年间,他的心态由早年的失控变得异常平静,人生观也从泪眼看世界,升华到笑对人生,而这种心态的变化也形象地表现在他的落款上,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59岁到69岁时的落款特征是把“八”字写成“折角形”,“八大山人”四个字笔画相连就像“哭之”;而从70岁到80岁,“八”字写作“两点”,其笔画相连又像“笑之”。
这500幅高清图,带你看遍上海博物馆库房里的历代名画(一篇文章,囊括所有)
这500幅高清图,带你看遍上海博物馆库房里的历代名画(一篇文章,囊括所有)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
若看山水、墨竹、梅兰、枯木、奇石、墨花、墨禽等,游戏翰墨,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
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趣。
今人观画不知六法,开卷便加称赏,或人问其妙处,则不知所答。
皆是平昔偶尔看熟,或附会一时,不知其源,深可鄙笑。
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
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
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
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
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梧菀柳。
功倍愈拙,不胜其色。
吴道玄者,天付劲毫,幼抱神奥,往往于佛寺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
又于蜀道写貌山水。
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树石之状,妙于韦鸥,穷于张通。
通能用紫毫秃锋,以掌模色,中遗巧饰,外若混成。
又若王右丞之重深,杨仆射之奇赡,朱审之浓秀,王宰之巧密,刘商之取象,其余作者非一,皆不过之。
近代有侯莫陈厦,沙门道芬,精致稠沓,皆一时之秀也。
本期特别鸣谢:上海博物馆【五代两宋部分】唐孙位高逸图卷唐孙位高逸图卷年代:唐尺寸:纵45.2 厘米横168.7 厘米质地:绢宋人望贤迎驾图年代:宋尺寸:纵195.8 厘米横109.6 厘米质地:绢南唐徐熙雪竹图轴南唐徐熙雪竹图轴年代:五代尺寸:纵151.1 厘米横99.2 厘米质地:绢本五代闸口盘山图卷五代闸口盘山图卷(旧传卫贤绘)年代:五代十国尺寸:纵53.2 厘米横119.3 厘米质地:绢宋佚名秋葵图宋佚名秋葵图局部宋佚名秋葵图局部宋佚名荔枝图宋佚名虞美人图局部宋佚名虞美人图局部宋佚名虞美人图局部宋佚名虞美人图局部宋人虞美人图纨扇卷年代:宋尺寸:纵25.5 厘米横26.2 厘米质地:绢宋佚名猿鹭图宋佚名猿鹭图宋佚名猿鹭图北宋赵佶柳鸦芦雁图年代:北宋尺寸:纵34 厘米横223.2 厘米质地:纸五代董源夏山图卷年代:五代十国尺寸:纵49.4 厘米横313.2 厘米质地:绢宋郭熙幽谷图年代:宋尺寸:纵168 厘米横53.6 厘米质地:绢宋(传)郭熙古木遥山图轴年代:宋尺寸:纵185.2 厘米横107.5 厘米质地:绢宋佚名夜合花图宋佚名夜合花图局部宋佚名夜合花图局部宋佚名红果绿鸦图宋佚名红果绿鸦图局部宋佚名红果绿鸦图局部宋佚名松风楼观图宋佚名松风楼观图(局部)宋佚名荷花图宋王诜烟江叠嶂图卷年代:宋尺寸:纵45.2 厘米横166 厘米质地:绢宋佚名秋庭乳犬图宋艳艳女史草虫花蝶图卷年代:宋尺寸:纵32.5 厘米横333.5 厘米质地:绢本宋人歌乐图卷年代:宋尺寸:纵25.5 厘米横158.7 厘米质地:绢宋吴炳竹雀图散页年代:南宋尺寸:纵24.9 厘米横25 厘米质地:绢宋佚名松下闲步图宋李嵩西湖图卷纸本水墨纵26.7厘米,横85厘米宋人西湖图卷(原传李嵩绘)年代:南宋尺寸:纵27 厘米横80.7 厘米质地:纸宋人雪麓早行图轴年代:宋尺寸:纵163.5 厘米横74.3 厘米质地:绢雪景四段卷(其一)雪景四段卷(其二)雪景四段卷(其三)雪景四段卷(其四)南宋林椿梅竹寒禽图纨扇页年代:南宋尺寸:纵24.8 厘米横26.9 厘米质地:绢南宋马远雪履观梅图轴年代:南宋质地:绢南宋李迪雪树寒禽图轴年代:南宋纪年:淳熙丁未(公元1187年)尺寸:纵115.7 厘米横52.8 厘米质地:绢宋人南宋马麟郊园曳杖图纨扇页年代:南宋尺寸:纵23.3 厘米横23.7 厘米质地:绢南宋米友仁潇湘图年代:南宋尺寸:纵28.5 厘米横196.7 厘米质地:纸南宋元明睢阳五老图题跋册南宋马麟楼台夜月图纨扇页年代:南宋尺寸:纵24.5 厘米横25.2 厘米质地:绢:宋尺寸:纵163.5 厘米横74.3 厘米质地:绢南宋梁楷八高僧故事图卷年代:南宋尺寸:纵 26.6 厘米横64.1 66.4 64.7 厘米质地:绢南宋朱锐溪山行旅途散页年代:南宋尺寸:纵26.2 厘米横27.3 厘米质地:绢南宋朱锐溪山行旅途散页年代:南宋质地:绢尺寸:纵26.2 厘米横27.3 厘米【元代部分】王冕墨梅图纸本墨色 68x2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王冕墨梅图(局部)王冕墨梅图(局部)王冕墨梅图(局部)元王冕墨梅图轴年代:元纪年: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尺寸:纵67.7 厘米横25.9 厘米质地:纸元王冕墨梅图轴年代:元尺寸:纵90.3 厘米横27.6 厘米质地:纸元王渊竹石集禽图轴年代:元纪年:至正甲申(公元1344)尺寸:纵137.5 厘米横59.4 厘米元盛懋秋舸清啸图轴元盛懋秋舸清啸图轴年代:元质地:绢元李升澱山送别图卷元李升澱山送别图卷尺寸:纵23 厘米横68.4 厘米质地:纸元方从义白云深处图卷年代:元尺寸:纵25.8 厘米横57.9 厘米质地:纸吴镇渔父图卷年代:元尺寸:纵33 厘米横651.6 厘米质地:纸元赵孟頫兰花竹石图卷时代:元尺寸:纵 98.2 厘米横 25.2厘米质地:纸元华祖立玄门十子图吴炳行楷写传合卷年代:元纪年: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尺寸:纵27.8 厘米横403.8 厘米质地:纸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球捐赠元张渥九歌图吴叡书辞卷年代:元纪年: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吴叡时年49岁尺寸:纵28 厘米横602.4 厘米质地:纸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球捐赠元金黼山林曳杖图轴年代:元尺寸:纵126.2 厘米横42.4 厘米质地:纸刘靖基捐赠元柯九思双竹图轴年代:元尺寸:纵86 厘米横43.9 厘米质地:纸元赵原合谿草堂图轴年代:元纪年:约至正癸卯(公元1363年)尺寸:纵84.4 厘米横41.2 厘米质地:纸元张渥雪夜访戴图轴年代:元尺寸:纵91.1 厘米横39.3 厘米质地:纸元高克恭春山欲雨图轴年代:元尺寸:纵100.4 厘米横106.8 厘米质地:绢元赵孟頫洞庭东山图轴年代:元早期尺寸:纵61.9 厘米横27.6 厘米质地:绢元张中芙蓉鸳鸯图轴年代:元纪年: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尺寸:纵147 厘米横56.8 厘米质地:纸元任仁发秋水凫鹥图轴年代:元尺寸:纵114.3 厘米横57.2 厘米质地:绢元马琬暮云诗集图轴年代:元-明纪年:至正己丑(公元1349年)尺寸:纵95.6 厘米横56.3 厘米质地:绢元唐棣松荫聚饮图轴年代:元纪年:元统甲戌(公元1334年)质地:绢倪瓒谿山图轴倪瓒六君子图轴元倪瓒渔庄秋霁图轴倪瓒琪树秋风图轴王蒙春山读书图轴元王冕墨梅图赵奕行书梅年代:元纪年: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尺寸:画:纵30.8 厘米横92.2 厘米诗:纵30.7 厘米横260.8 厘米质地:纸王蒙青卞隐居图轴吴镇松石图轴元钱选浮玉山居图卷年代:元尺寸:纵29.6 厘米横98.7 厘米质地:纸元朱德润浑沦图卷年代:元质地:纸刘靖基捐赠元吴镇竹石图卷年代:元纪年: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作者时年71岁尺寸:纵36 厘米横539.3 厘米质地:纸【明代部分】明安正文黄鹤楼图轴明林良古树寒鸦图轴吴伟孟母三迁图上海博物馆藏明杜堇十八学士图屏(之一)明杜堇十八学士图屏(之二)明杜堇十八学士图屏(之三)明杜堇十八学士图屏(之四)唐寅骑驴归思图唐寅骑驴归思图(局部)明吕纪双雉图轴明李在琴高乘鲤图轴明李在琴高乘鲤图轴(局部)崔子忠云中玉女图明林良枯木寒鸦图轴明吕纪雪柳双凫图轴明周文靖岁朝图轴明杜堇梅下横琴图轴明林良山茶白羽图轴明王绂偃竹图轴明宋旭山水图纸本设色明崔子忠伏生授经图上海博物馆藏明吴伟临流读书图明周臣长夏山村图轴明朱鹭墨竹图轴周璕张天师像明崔子忠长白仙踪图上海博物馆藏明张路溪山泛艇图绢本设色纵165.8×97.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唐寅落霞孤鹜图上海博物馆藏唐寅杏花茅屋图上海博物馆藏明边景昭花竹聚禽图明董其昌栖霞寺诗意明唐寅春山伴侣图轴唐寅东篱赏菊图唐寅葑田行犊图轴唐寅高山奇树图上海博物馆藏【册页部分】明仇英天籁阁摹宋人画册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八开)明郭诩人物图册【长卷部分】明文征明石湖清胜图明唐寅款鹤图卷明沈周京口送别图卷30 ×125.5 厘米明杜琼沈周刘珏山水合卷上海博物馆藏明唐寅洞庭黄茅渚图卷明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人物四段合卷明孙隆花鸟草虫图册明陈洪绶花鸟草虫图明边景昭花竹聚禽图【清代部分】清王震菊石鸲鹆图轴清万上遴红梅图轴清孙亿梨花鸟蝶图轴清钱杜梅花图轴清李因芦雁图轴清李鱓荷花图轴清陈应麟竹石鸲鹆图清余省桃花双绶图轴清周裕度菊石图轴清许楫柳荷鸳鸯图轴清朱耷湖石双鸟图轴清朱耷山水花鸟册清王翚溪亭话别图轴清钱黯仿巨然夏山高隐图轴清王原祁仿高克恭云山图轴清吴历春雁江南图清朱耷荷花翠鸟图清髡残苍山结茅图轴清梅清敬亭霁色图轴清戴本孝秋山图轴清金农山水册(之一)清弘仁雨余柳色图轴清龚贤木叶丹黄图轴清华喦金谷园图轴清高其佩杂画册(选二开)清沈韶三个神仙图上海博物馆藏阙岚李白诗歌吟唱图(意)上海博物馆藏清黄山寿金莲归院图轴现代齐璜黛玉葬花图轴清石涛山水清音图清赵之谦积书岩图轴清恽寿平古木寒烟图轴清虚谷杂画册(选)清叶欣梅花流泉图卷(局部)清王时敏山水图轴清王鉴仿陈惟允山水图轴清郑燮竹石图轴清吴昌硕四季花卉四清恽寿平花卉册清许从隆松石图轴清虚谷花卉卷清吴昌硕四季花卉四屏(之一)清吴昌硕四季花卉四屏(之三)清吴昌硕四季花卉四屏(之四)清吴昌硕荷花图轴清吴昌硕蔷薇芦橘图轴现代齐璜墨蟹图轴现代齐璜七冠报鸣图。
上海博物馆馆藏部分书画
上海博物馆馆藏部分书画1、孙位高逸图卷(局部) 唐代绢本。
设色。
孙位是唐末蜀中著名画家,孙位的真迹流传至今的仅此一件。
画名"高逸图"为宋徽宗赵佶所题,它所描绘的是魏晋时期脍炙人口的竹林七贤的故事。
画家通过娴熟高超的技术,出色地刻划了魏晋士大夫的精神气质。
2 宋赵佶柳鸦芦雁图宋代赵佶,宋徽宗皇帝,精于书法,雅善丹青。
此画水墨淡设色,笔法简朴粗犷,画面明净舒展,平和典雅中蕴涵着自然界的无限生机,体现了高度的文化修养与精湛的艺术技巧的完美和谐。
图上的钤印"宣和中秘"是宋徽宗时期宫廷藏画的印记,也是这一名作的赫然信证。
3 浮玉山居图卷元钱选,字舜举,工诗善画。
此图描绘作者隐居地吴兴浮玉山图景。
图中山峦分三组,山势峻峭,湖上烟雾蒙蒙,山坳白云缭绕,还有用简笔点缀的茅舍、小桥、老翁、渡舟,一派江南水乡清润秀妍景色。
4 文征明石湖清胜图卷明纸本设色纵23.3、横67.2厘米此图绘江苏吴县盘门西南石湖的景色。
图中半壁山崖自右向左逶迤,湖水映山,湖中扁舟荡漾,帆影翩翩。
近处坡上绿树柳烟,长桥跨水,远山浮出天表,天水一色,空阔无边,真实地表现了江南秀丽的湖山。
笔墨清淡而流丽,山石勾勒极其疏简,着重干笔皱擦和淡墨烘染,笔致细密虚灵。
色彩的敷染也分外简洁淡雅,而色感鲜明醒目。
5 唐寅春山伴侣图轴明纸本。
设色。
此图绘春山吐翠、流泉飞溅的山谷内,两位文士盘坐于临溪的矶石上寻幽晤谈的情景。
图中高岭回耸,枯树新枝,绽发嫩芽,透露出春的消息。
谷口悬泉如练,汇入溪流,跳珠溅出,冷冷有声。
环境清雅出尘。
两位士人的侃侃而谈,平添了些许诗情画意。
6 吴昌硕蔷薇芦橘图轴清纸本。
设色。
吴昌硕的绘画主要得益于其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力,他能以金石书法意融入大写意画之中,因而法度贯通,别有韵味。
此图以山石作衬,描绘出蔷薇红、芦桔黄的味韵,缠之以苍劲的藤蔓,足见其金石之功力。
7 上虞帖王羲之东晋这件古色古香的字卷,是书法史上称为"书圣"的东晋王羲之所写的一份信札,名为"上虞帖"。
元代时期倪瓒二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
元代时期倪瓒二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
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
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元四家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画中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元四家指赵孟俯、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
这里介绍倪瓒精品绘画。
元代早期高克恭,元代中后期,王蒙、吴镇、倪瓒这四人绘画赏析。
元代倪瓒(1306~1374),初名王廷,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净名居士、幻霞生,自署倪迂、懒瓒等,江苏无锡人。
家豪富,筑“云林堂”、“清秘阁”藏法书名画及钟鼎古器。
至正初年(1341)忽散尽家财于亲友,浪迹五湖三泖间。
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
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书法家,他与张雨、杨维桢一样,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画作有:《水竹居图》、《渔庄秋霁图》、《幽涧寒松图》、《容膝斋图》、《丛篁枯木图轴》、《六君子图》、《杨竹西小像》、《雨后空林图》、《琪树秋风图》、《竹枝图卷》、《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秋林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修竹图》、《紫芝山房图》、《梧竹秀石图》、《虞山林壑图》、《秋亭嘉树图》、《霜林湍石图》、《枫落吴江图》、《江亭山色图》、《竹石图》等元朝时期倪瓒《水竹居图》赏析倪瓒《水竹居图轴》纸本设色纵53.5厘米横28.2厘米。
深锁15年,从未展出过的上博国宝
深锁15年,从未展出过的上博国宝上海博物馆书法馆、绘画馆陈列室是现在大陆唯一可随到随看的古代书画陈列,所以自然少不了王羲之的作品,一方面为展示王羲之的书法真相,一方面则为展现唐皇在王羲之书法风格上的传播之力。
上虞帖©上海博物馆上博只有一本上虞帖,据谢稚柳先生考为唐摹本,是从文革中查抄的书画中拣出来的,上面有南唐李后主“内合同印”、“集贤院印”,虽然合于“以墨印之”的记载,但这些早期印章只要细加勘对就知道多半是对不拢的,不是印章有多套,就是后代临摹复制时连印章一起复制了。
“集贤院印”墨印与“政和”朱印上博这期书法展拿了一本宋拓集王圣教序册页,原碑现还在西安碑林。
细看这个本子确实是宋拓,第六行“纷糺所以”之“纷”字“分”的部首已经没了,“以”字“人”部起笔处已经损泐,可见是个北宋晚期本子,是比较珍罕的了。
但此册也有遗憾之处,整本虽然有宋拓之神气,却因为缺损空洞、幅面丢失的原因,修补填墨的本事又不是极佳,“补丁”明显犹如一张花脸,可见对宋拓的修复还要往“宋韵”上靠,而不能拿修补明清旧拓的功夫修宋拓。
在装裱上,此册边脚留得太窄,显得比较小气,不能衬托出宋拓的大气,所选花绫也显得很硬,晚清裱本的可能性比较大。
北宋米芾多景楼诗册多景楼诗册的书写工具很差,而且没有署款,近十几年引来了很多“争议”。
米芾的大字作品不多,纸本墨书的还有虹县诗、研山铭、吴江舟中诗卷等,创作时所用纸、笔、墨的质量都不一致,导致写出来的字形态差别较大。
一般书法鉴别大都从书写经验下手,但大字作品可供比勘的“数据库”不够大,小字更是缺乏可比性,这些问题在一些多景楼册专门研究著述中比较明显。
这就是书法鉴别中有趣的事情,大家都面对着同样的材料,由于创作经验、鉴别套路、考订逻辑等背景上的差异,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
但我个人觉得多景楼诗册在笔法的翻转、控腕的灵活等技法上,与米芾的诸多作品还是很一致的。
多景楼诗册最后一开,有一段北宋崇宁年间时任宰相何执中的跋文:“昨日元度座上见襄阳米元章所题多景楼”,其中“元度”是指前任宰相蔡卞。
明代中期画家周臣二十五幅绘画赏析
明代中期画家周臣二十五幅绘画赏析明代中期的著名职业画家。
他生活在成化至嘉靖年间。
字舜卿,号东村,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年不详,卒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
擅长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
他有两个学生特别著名,一个唐寅,另一个仇英。
唐寅、仇英青出于蓝,风格上极为接近,但当时名气已超过老师。
周臣山水师承陈暹。
曾刻苦临摹李成、郭熙、李唐、马远等作品,其主要取法于李唐派系。
画山石坚凝,章法严谨,用笔纯熟。
曾与戴进并驱,则互有所长。
人物画也非常出色,古貌奇姿,绵密萧散,各极意态。
周臣被人们称为非院派的“院派”画家。
周臣是个丰产画家,流存至今的作品件件结构精整,幅幅见功力,下笔不苟。
主要传世作品有《柴门送客图》、《春山游骑图》、《桃花源图》、《山斋客至图》、《画閒看儿童捉柳花句意》、《渔乐图卷》、《辟纑图》、《春泉小隐图卷》、《水亭清兴图》、《香山九老图轴》、《沧浪濯足图》、《毛诗图》、《村社图》、《长夏山村图》、《山水中堂》、《雪山渔父图》、《北溟图》、《燕子矶图》、《观潮图》、《山间行旅图》、《松下高士图》、《寒鸦月夜图》、《流氓图》、《雪村访友图》、《林亭论古图》等。
明代中期周臣《柴门送客图》赏析《柴门送客图》轴,纸本设色,纵121厘米,横5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以杜甫《南鄰》诗中“相送柴门月色新”句意入画,描绘了杜甫和锦里先生真挚的友情。
二位知心好友谈兴极浓乃至“竟日淹留”,主客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直到月上东山方才告别,船工也已在船头熟睡,直至客人快要上船了,他还未酲来,说明主客送别时间之长,友谊之深。
树石皴法将披麻、钉头、斧劈巧妙结合,用笔苍劲爽利,人物形象质朴传神,线条刚柔相济,墨色浓淡相宜,是其精心之作。
明代中期周臣《春山游骑图》赏析《春山游骑图》,纵185.1厘米,横64厘米,绢本,浅设色。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所描绘的是风和日丽的春天中,游骑行旅的景致。
春山叠翠,小桥流水,主仆一行三人正在过桥,近景山溪岸边,春花几树,山溪湍流有声,山崖巨石用小斧劈加渲染,多用于阴面,山石呈一定的亮度,使山川雄中寓秀。
他的春宫图,个个富豪都珍藏着!
他的春宫图,个个富豪都珍藏着!来源:央视鉴宝(ID:CCTVYSJB)他是⼀代风流才⼦,诗、⽂、画样样俱佳。
他笔下的仕⼥,端庄⽽娇媚,雅俗共赏;他留下的春宫画,在众多相同题材中脱颖⽽出,黄也不淫地表现出了时⼈的⽣活情趣。
他前半⽣风流倜傥,率性不羁,后半⽣随着仕途失意,从此与名⼭⼤川结缘在满腔愤懑与穷愁潦倒中,专攻绘事,⽤⾃⼰的创作揭露和反抗着整个官场和社会的丑陋与虚伪。
他就世⼈⼼⽬中的“传奇”艺⼈,被称为“江南四⼤才⼦”之⼀的诗书画⼤家与全才——唐伯虎⼤街上裸奔的仕途迷失意⼈世⼈笑我忒疯癫,我咲世⼈看不穿!明成化六年⼆⽉初四(1470年3⽉6⽇),⼩⼩的唐寅就在⼀户酒家呱呱坠地,那年刚逢虎年,⼲⽀庚寅,故得名唐寅;⼜因是长⼦,故字伯虎。
唐家虽不是什么⼤户⼈家,所幸还算富裕,唐家少爷从⼩便⾐⾷⽆忧,给的家庭教育也是最好的。
要说这⼩⼉学才平庸就罢,偏偏⽣来聪明伶俐,很⼩便才名显露,唐家世代从商,没出过什么达官贵⼈,唐⽗遂把这振兴门户的厚望寄予了他。
⼗⼏岁时他先后认识了祝允明、⽂征明、张灵等⼈,他们⼀起交游玩乐、谈诗论⽂,度过了⼀段⽆忧⽆虑的快乐⽣活。
《西洲话旧图轴》“醉舞狂歌五⼗年,花中⾏乐⽉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书本⾃惭称学者,众⼈疑道是神仙。
些许做得功夫处,不损胸中⼀⽚天。
”——《西洲话旧图轴》题词⼗五六岁⾸次参加科举的唐伯虎,以第⼀名的优异成绩考上秀才,被乡⼈传为“神童”。
可好景不长,24岁这年,唐⽗去世了,唐家⼀下⼦失去了⽀柱,在莫⼤的悲痛中,唐伯虎的其他⾄亲也在两年内相继死去。
浩瀚⼈世,独留伯虎⼀⼈,可以想知,这对于他来说该是多么⼤的打击啊,⼆⼗⼏岁的唐伯虎就在这意⽓风发的年纪遭受着厄运的洗礼,沉默地承受了这来⾃⼈⽣的不可承受之重。
《松溪访隐图》设⾊纸本,纵41厘⽶,横29.8厘⽶家境衰败后,祝允明不愿看好友这样⼀直消沉下去,规劝他潜⼼读书,唐答应了,便打起精神,全⾝⼼地投⼊到了书本中。
吴镇《渔父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本渔父图真迹高清大图赏析
吴镇《渔父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本渔父图真迹高清大图赏析作品名称:渔父图卷作者名称:吴镇创作时间:元代作品规格:纵33厘米,横651.6厘米作品材质:纸本水墨收藏现状:上海博物馆藏图片规格:画心30000x2194像素资源大小:12.9MB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
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署梅道人。
浙江嘉兴人。
早年在村塾教书,后从柳天骥研习“天人性命之学”,遂隐居,以卖卜为生。
擅画山水、墨竹。
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取马远、夏圭,干湿笔互用,尤擅带湿点苔。
水墨苍莽,淋漓雄厚。
喜作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
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
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精书法,工诗文。
存世作品有《渔父图》《双松平远图》《洞庭渔隐图》等。
吴镇生于元至元十七年,卒于元至十四年,终年七十五岁。
祖名吴泽,字伯常,南宋时从汴梁(河南开封)移家至嘉兴,定居浙江嘉兴魏塘(今浙江嘉善魏塘)。
吴镇年少好剑术,成年后与其兄吴瑱同受业于毗陵(今江苏武进)柳天骥学习易经,自此韬光养晦,讲天人性命之学,坚持高尚志气,不与众人和同,贯通儒、道、释三教,达生知命。
长住魏塘,深居简出。
为人抗简孤洁,一生清贫,高自标青,隐居不仕,与达官贵人很少往来。
曾在村塾中教书,于钱塘等地卖卜。
吴镇十八九岁开始学画,年轻时游历杭州,吴兴,饱览太湖风光。
开眼界,长见识,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启迪了他创作灵感。
吴镇于六十八岁〔至正七年(1347年)〕侨寓嘉兴春波门外(今嘉兴市城区)春波客舍,专写墨竹。
时与友人会于精严寺僧舍,心仪佛门,始自称“梅沙弥”。
四年后回到魏塘,殁前自选生圹,自书碑文:“梅花和尚之塔”。
墓在今梅花庵侧。
其工诗文书法,绘画题材多为渔父、古木、竹石之类,善画山水、梅花。
草书学巩光,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而又独出机杼,以雄强笔法辅以丰富墨法,自有一种苍茫沉郁、古厚纯朴之气。
精写竹,师李衎,晚年则专写墨竹。
墨竹宗文同,为文同后又一大家。
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
元倪瓒《六君子图》(上海博物馆藏)
元倪瓒《六君子图》(上海博物馆藏)元倪瓒六君子图纸本墨笔 61.9x33.3 上海博物馆藏《六君子图》作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时倪瓒年四十五岁。
画幅中有元黄公望、朽木居士、赵觐、钱云等人题诗。
诗塘中有明人董其昌题识,裱边有明人王铎,清人周寿昌、许乃普、陈荣等题跋或观款。
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拥陂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
”《六君子图》因此得名。
《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疏密掩映,姿势挺拔。
图的上部有远山地抹。
全图气象萧疏,近乎荒凉,用笔简洁疏放。
此图后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披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倪瓒生活于元代后期,其时文人绘画的创作理念和纸本山水画的“干笔皴擦”笔墨技法已经完善,而《六君子图》可谓经典之作。
《六君子图》,该藏品上有倪瓒自题:“卢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苦征余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
大痴(黄公望)老师见之必大笑也。
倪瓒。
”知倪瓒此时四十五岁,而黄公望长他三十二岁,其时已是七七岁老者。
黄公望曾以十年时间为倪瓒画《江山胜览图》浅绛山水卷,长二丈五尺多,倪瓒推崇他,尊称“老师”,可知两人相交之深。
后黄公望果见此图,并欣然题诗图上:“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
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大痴赞云林画。
”此图之名“六君子”,应该就是从这首诗中来。
《六君子图》构图依然是典型的倪画“三段式”:一水间隔两岸,近岸土坡陂陀,挺立着六株古木,据辨析是:松、柏、樟、楠、槐、榆树,背后河水茫茫,遥远的天边是起伏的山峰,意境清远萧疏。
其时倪瓒的笔墨风格也趋成熟:勾、皴用笔燥而灵动,山石以其特色的折带皴勾、皴,而土坡则兼用披麻皴乃至解索皴,使土和石的形态及质感更为分明;树分别以2株和4株聚合,枝干挺拔,彰显“正直特立”,而树叶则2株以线勾,4株为点叶,或横点,或直点,或介字点,前浓后淡,错落有致。
清朝中期扬州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华喦三十四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清朝中期华喦三十四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的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的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我们一起分享扬州画派华喦绘画作品,绝对不会失望的。
华喦(1682-1762以后,一作1682-1756)清代著名画家。
字秋岳,一字空尘,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离垢居士,东园生,布衣生。
福建临汀人,侨寓扬州。
工诗善画、山水、花鸟、人物皆精,尤以人物见长,随意点染,无不佳妙。
藏在上海博物馆里的宋画小品
藏在上海博物馆里的宋画小品1 朱锐溪山行旅图绢本设色26.5×27.2cm2 朱□溪山行旅图绢本设色24.8×26cm3 林椿梅竹寒禽图绢本设色25×26.8cm4 吴炳竹雀图绢本设色25.1×25cm5 马远(传)松下闲吟图绢本设色24.7×24.4cm6 马麟郊原曳杖图绢本设色23.2×23.6cm7 马麟楼台夜月图绢本设色24.6×25.3cm8 佚名布袋和尚像绢本设色31.4×24.7cm9 赵孟坚岁寒三友图绢本水墨24.2×23.2cm10 朴庵烟江欲雨图绢本水墨25×26.3cm11 佚名溪桥归骑图绢本设色18.3×29cm12 佚名水阁纳凉图绢本设色24.4×24.9cm13 佚名松下憩寂图绢本设色22.9×23.1cm14 佚名携琴闲步图15 佚名渔村归钓图绢本设色22.9×22.1cm 16 佚名花坞醉归图绢本设色23.8×25.3cm 17 佚名荷塘按乐图绢本设色25.8×22.3cm 18 佚名江妃玩月图绢本设色25.4×24.8cm 19 佚名寒林策蹇图绢本设色26.9×30.1cm 20 佚名松风楼观图绢本设色25.5×27.1cm 21 佚名澄江碧岫图绢本设色23.8×26.3cm 22 佚名江村图绢本设色23.4×23.9cm 23 佚名溪山风雨图绢本水墨23.7×25.3cm 24 佚名雪江归棹图绢本设色26.4×26.5cm 25 佚名花篮图绢本设色25×25.3cm 26 佚名荷花图绢本设色25.1×25.7cm 27 佚名虞美人图绢本设色25.4×26.1cm 28 佚名蜀葵图绢本设色21.5×22.9cm 29 佚名秋葵图30 佚名荔枝图绢本设色24.3×25.1cm31 佚名夜合花图绢本设色24.1×25.6cm32 佚名山茶蝴蝶图绢本设色22.1×23.1cm33 佚名鹌鹑图绢本设色23.7×23.2cm34 佚名红果绿鹎图绢本设色24.1×25.1cm35 佚名荷塘鹡鸰图绢本设色22.4×23cm36 佚名竹汀鸳鸯图绢本设色25.6×25cm37 佚名锦雉竹雀图绢本设色24.3×24.9cm38 佚名猿鹭图绢本设色23.4×23.8cm39 佚名秋庭乳犬图绢本设色24.1×25.2cm。
百万图库
百万图库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五)xianger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五)      《竹林听泉图》清沈宗骞纸本设色纵906厘米横351厘米沈宗骞,生卒年月不详,字熙远,号芥舟,为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工画,善山水、人物。
此轴设色偏于青绿,十分素雅。
近处苍苔布满溪畔石丛,坡地上生有一片翠竹,竹林间一座茅舍,从敞开的窗扉中可以看到屋里短榻上端坐一人,青衫白裳,沉浸在山林天籁的氛围中。
远处是几抹山峰,以青绿色调皴染,山间溪流淙淙,白云弥漫,与近处风景的色调十分一致。
《盘车图》清李寅绢本设色纵133.5厘米横73.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寅(17世纪末—18世纪初),字白也,号东柯,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擅画山水、楼阁及花鸟,画风工细,设色娟妍。
《盘车图》画大幅雪景,笔法工整,风格古朴。
《图绘宝鉴续纂》、《扬州画舫录》等著录。
《山水图》清唐岱绢本设色纵83厘米横4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岱(1673—?),字毓东,号静岩,又号知生、默庄,满洲正白旗人。
官内府总管,以画供奉内廷。
善画山水,系王原祁的弟子,画风沉稳浑厚。
唐岱的山水用笔沉着,布置沉稳,从宋人中吸取最多。
其绢本中幅,丘壑位置,神似王原祁,但画风稍嫌骨格软甜,只是摹其形,尚未得其神韵。
此画构图严谨,气势雄劲,是唐岱山水画的代表作。
唐岱作为内廷画家,深得皇帝喜爱,蒙皇帝御题诗最多。
《晴峦春霭图》清唐岱立轴,绢本,设色,纵282厘米,横15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云崖锦树图》清张宗苍张宗苍(1686—?),字默存,一字墨岑,号篁村。
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以主簿理河工事,乾隆辛未以画进呈,蒙召入祗候,授予户部主事”。
其山水师黄鼎,多用干笔皴擦。
“年将七十,以老告归。
中国名家书画鉴赏(仇英、朱耷、董其昌、郑板桥、李鱓、虚谷、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
• 仇英在山水画方面亦颇有造诣。他的山水 画大多与人物活动结合起来,人物的情趣 主要取自文人的隐居生活。他的山水画, 主要有两种面貌:一种是工细设色画,主 要师法赵伯驹和刘松年,笔法细润而风骨 劲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南宋 院体“青绿工整”的风格,并以绢本为多, 如故宫藏《莲溪渔隐图》和《桃村草堂图》 以及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桃园仙境图》等。
• 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9岁以前 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 “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 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 工致,劲挺有力。画风未脱沈周、徐渭影 响,题字似董其昌 。
• 59岁至69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 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 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 甚至翻着白眼;石作卵形,上大下小,岌 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
• 仇英工山水、人物,工笔设色、水墨、白描等无 一不精,在融各家之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精工、 蕴藉、艳逸、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正因为他的 画有精深的艺术造诣和崇高的声望,价格颇高, 于是一些贪图小利之人,制造了大量的伪作,以 欺骗收藏爱好者,从中牟取厚利。清代著名书法 家王文治在仇英作《后赤壁赋图》(真迹)卷后 题跋曰:“往见仇十洲写东坡《后赤壁图》,青 绿璀璨,董文敏谓其仿赵伯驹粉本,有过蓝之妙, 且谓吴中赝本甚多。”
他画竽头竹笋丝瓜茨菇扁豆西瓜葫芦萝卜白菜菌子辣椒樱桃荔枝梨柿子葡萄全是乡间常见的水族家禽家畜飞禽和蔬果这其中的大多数都是他以前的画家包括吴昌硕先生没有画过的所以白石先生在题材上地文人画的拓展是无人可比白石老人的花鸟草虫画有写意工笔兼工带写三种画法但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几乎没有整幅工笔的作品既便是画工细之至的贝叶草虫老人可以在一幅画上工细地画出贝叶再添上精细的蜻蜓蝉螳螂蟋蟀但仍然会用粗笔去画树干和树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博物馆馆藏精品欣赏:书画
元赵孟頫行书光福寺重建塔记[一个人的旅行--上
海江苏山东山西内蒙古宁夏2013.3.30--5.16 ]
乌鲁木齐--上海市--江苏常熟市--淮安市--山东临沂市--邹城市--陕西华阴市--山西芮城县--运城市--永济市--临汾市--平
遥县--祁县--太原市--五台山--浑源县悬空寺--大同市--内蒙
古呼和浩特市--宁夏银川市--中卫市--乌鲁木齐
每到一地旅游,逢有规模较大,或富有地域、专项特色的博物馆,我都尽量参观学习一番。
来到上海,知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十分丰富,自然不能错过,于是两进上博,边赏边拍,记录了许多珍品。
本篇是所拍书画展示,根据有关资料和我所知,对作者略加说明。
因有些作品尺幅较大,全幅拍下不能看清字迹或画面,就只拍了局部。
1、商代(祖庚时期)刻辞卜骨
(甲骨文,我国最早的文字,此片刻于牛肩胛骨上,内容是占卜卜辞)
2、北宋
黄庭坚行书小子相帖页
(作者与苏軾、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以行书见长)3、北宋米芾行书章侯帖页
(“宋四家”之一,以行书见长,后人评其书风如“风樯阵马”。
此翁还是位收藏家、石痴)4、北宋赵佶
楷书千字文卷
(宋徽宗的“痩金体”。
这位皇上能书善画,但治国无方。
)
5、南宋赵构
真草书嵇康养生论卷
(看来这位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字写得好,也会养生,活了八十岁。
)6、元赵孟頫行书光福寺重建塔记
(其书风影响甚大,至今仍为临习范本,被称为“欧(欧阳询)柳(柳公权)颜(颜真卿)赵)7、元赵孟頫行书光福寺重建塔记
8、元朱德润行书田园杂兴诗卷
(朱德润是元代书画家,善诗文,书法格调遒丽。
)
9、元张雨
行书游仙词页
(张雨年二十余弃家为道士,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书法、绘画皆工)10、明董其昌行书苏軾词轴
(明代著名书画家,其书法极受清康熙、乾隆帝推崇。
)11、明祝允明小楷江赋卷
(常见祝允明狂放的草书,小楷竟写得这样雍容)12、明祝允明小楷江赋卷13、明朱耷行书题画诗轴
(作者为朱明皇室后裔,明亡后出家,号“八大山人”,每在书画上署名似“哭之”)
14、明
唐寅行书赠舜承诗卷
(明代书画家唐伯虎,常入影视作品,几乎尽人皆知。
诗文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
(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15、清
刘墉行书苏軾游汤泉诗轴
(刘墉其书用墨厚重,貌丰骨劲,与铁保、翁方纲、成亲王并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
刘墉因电视剧
《宰相刘罗锅》为当世所知,据说他的部分作品是由妻妾代笔)
16、清赵之谦
真书急救篇册
(清代晚期书画家、篆刻家,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17、清伊秉绶
隶书五言联
(伊秉绶喜书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
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18、明
仇英梧竹书堂图轴
(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
)
19、明唐寅
落霞孤鹜图轴
20、明文徵明
石湖清胜图卷(局部)
[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
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才子”)。
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