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专题1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专题(1)》复习

名词解释

(红色标记的表示已考过,加粗的表示考过两次。)

第一章语音

切音字运动:清末20年间发端于民间的创造和推行提倡文字改革、创制拼音文字的运动。

国语运动: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段时间推广汉民族共同语口语的运动。国语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确立了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北京音。

白话文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旨在以白话文取代传统的文言文的运动,是一场书面语的变革。

读音统一会:1913年召开,正式采用“国语”这一名称。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标准审定国音,创建“注音字母”。由此,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个有政府部门法定的国语标准音及其注音字母。

京国之争:即京音和国音之争。读音统一会制定的“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老国音标准于1918年推行不久,1920年就爆发了“京国之争”。老国音推行过程中,京音教员和国音教员常因读音发生争执。后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制定了以北京音为标准的新国音,争执才平息。

通用语言:即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老国音和新国音:老国音是指由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确定的国语读音标准“京音为主,兼顾南北”;新国音是指由国语统一筹备会确定的国语读音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的。

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规范汉字: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整理简化的汉字和未整理简化的汉字,并且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推行的、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法定文字。

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是近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采用拉丁字母,分为六个部分: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调号和标调规律、隔音规则、省略规则。

声母:一般由辅音充当,是汉字字音开头的部分。(有些音节开头没有辅音叫“零声母音节”。)

韵母:汉字字音声母后面的部分。

声调:贯通整个字音高低升降的调子,由音高变化形成,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普通话音节“天”的声调就是阴平,调值是55。

调号:表示声调的符号,如阴平用“ˉ”,阳平用“ˊ”,上声用“ˇ”,去声用“ˋ”。

音节:语音里最自然、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

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而发出的音。如[p]。

浊音:发音时声带振动而发出的音。如[m]。

韵头:韵腹前面的音素,如“i、u、ü”。

韵腹:韵母中开口度最大、声音较响亮的音素。如“dà”中的“ɑ”。

韵尾:韵腹后面的音素。如“dai”中的“i”。

韵基:一个韵母,除去韵头,剩下的部分就是韵基,包括韵腹和韵尾,韵基是组成韵母的基本成分。如韵母uang中ang就是韵基。

强辅音:强辅音指发音时有较强气流呼出,这样的音素是强辅音,例如普通话声母p、t、k。

逆同化:指韵尾的发音特点对韵腹产生影响,使韵腹也具有韵尾的某些相同的特征,这种变化就是逆同化。

第二章词汇

固定语:在语言中作用相当于词、可以把词作为构成分的独立运用单位。固定语根据其特点可分专门用语和熟语两个大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跑龙套等。

专门用语:是指各个学科、各个部门的术语、行业语,是以词作为构成成分的短语(狭义理解)。

词义:人们的意识对客观现实现象的反映和主观评价。

概念义:概念义就是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如:“树”的概念义是:木本植物的总称。

附属色彩:在樨的概念义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三类。

反身指代义:词在运用中指示它自身,例如指代它作为词的、音节的、书写单位的身份等等。“‘米’”是一个单音节词。“‘米’”由六画构成。“‘米’”的韵母是单韵母。

言语义:词在具体运用中临时获得的意义。如:“说话要讲逻辑,写文章更要逻辑逻辑”中的第二个“逻辑”是名词转化为动词使用,“讲究逻辑”是言语义。

义项:词义的单位是义项,义项就是一个词概括、确定下来的意义,是词义的最小单位,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例如“死”的“失去生命”、“不通的”、“机械、死板”等,就是义项。

上位词:就是上下位关系词群中在上一层的词,例如“葡萄、李子”的上位词是“水果”。

下位词:语义场有不同的层次,下一层次中的某个词是上一层次的下位词。如“汽车、火车”相对于“车”来讲就是下位词

同位词:语义场有不同的层次,同一个层次中的词互为同位词。如“汽车、火车”相对于“车”来讲处于同一个层次,“汽车”、“火车”是同位词。

类词语:用定义式或准定义式方式解释词语意义时,其中表示词义类别的成分叫类词语。例:法网"的意义是"严密的法律制度",其中"法律制度"就是类词语。

第三章语法

语法:语言中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包括词的构造、变化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主要功能是构词,充当词的构成材料。

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法单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词由语素构成,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

词组:词和词按一定句法规则组合成的比词大的语法单位。

句子:词组或词加上一个语调就形成一个句子,句子能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

词类: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区别词:有的教材又叫“非谓形容词”,这类词只能做定语,不能做谓语,本教材把它从形容词中分离出来,叫区别词。如:西式、大型、急性。

单宾动词:动词后面只能带一个宾语的动词,例如"学习"、"讨论"。

双宾动词:动词后面可以同时带两个宾语的动词。例如"给",可以说"给你一元钱",其中的"你"、"一元钱"都是宾语,"给"就是双宾动词。

体宾动词:只能带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作宾语的动词,例如"做文章"中的"做"。

谓宾动词:只能带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作宾语的动词,例如"打算、进行"这样的动词。

动作动词:能表示某种具体的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的动词,例如"打击、学习"等。

非动作动词:不表示具体、实在的行为动作的动词就是非动作动词,例如"是、有、姓、从事、叫做"等等。

自主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受动作者自主控制,例如"跑、跳、笑"等。

非自主动词:动作行为不能受动作者自主控制的动词,如"看见、听见、死、病、发烧、冻、咽气、感冒"这一类动词。

兼类词:兼属两个或多个词类的词叫做兼类词。如:“科学”就是兼类词,名词兼形容词。

无主句:非主谓句的一种,可以不依赖上下文里能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明确的意思。如:下雨了。

不完全主谓句:非主谓句的一种,在一定的上下文里才能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明确的意思,即承前省略了主语的主谓句。如:(“哥哥去吗?”)“去。”

直接成分: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研究问题”中“研究”和“问题”就是直接成分。

递系结构:复谓词组的一种,由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构成,我们分别称之为VP1和VP2,VP1中的宾语,与VP2的动词形成施事与动作的关系。如:请他看电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