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有什么口诀
![地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有什么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8cf692c9ec3a87c24128c44d.png)
地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有什么口诀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夏冬两季昼夜长短不一。
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春分和秋分为长短分界点。
1昼夜长短怎幺变化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
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1cd74472e3f5727a4e96203.png)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安徽明光中学周兵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纬度变化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
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
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
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使用)
![昼夜长短的变化(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8865a821cfc789eb172dc875.png)
思考:
不同纬线上的点,昼夜 长短状况如何呢?
一、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状况:
1、二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 等长。
0° 23°26′ 46°52′
90° 66°34′ 43°08′ 0°
2、北半球夏至日, ①赤道各地昼夜长; 太 ②北半球各地昼长于 夜,纬度越高昼越 长,北极圈及其以 阳 北地区出现极昼; ③南半球各地昼短于 夜,纬度越高昼越 光 短,南极圈及其以 南地区出现极夜。
(1)、四季
1、天文上: 夏季是一年中 白昼最长 , 太阳高度最高 冬季是一年中 白昼最短 , 太阳高度最低 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中纬度地区。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气候统计上: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的季节; 的季节;
二 十 四 节 气 与 四 季
北 温 带
23026′N 北 回 归 线
无太阳直射也 无极昼极夜; 四季分明 有太阳 直射 无极昼 极夜 无太阳直射也 无极昼极夜; 四季分明 有极昼极夜无直射
热 带
23026′S 南 回 归 线
南
66034′S
南
温
极
南寒带
带
圈
小结: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 季节变化 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太阳高度
纬度变化四季五带练习巩固练习:
读地球的光照图(图 1),回答: 6 22 (1)此图是_______月______日前后的光照图。 85°26′ (2)如果长沙在 28゜N,那么它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北 23°26′ 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 (3)A、B、C 三地的昼长状况,从长到短依次排列是 地方时分别是 6月22日4时、8时、10时 ,北 京时间是 6月22日14时 ______________. (4)A、B、C 三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是 C<A<B 此时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 全年最大值 。 __________. (5)A 地的夜长是__________,N 点的夜长是____________. 植树节至国庆节期间,A、B、C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 怎样变化? A地正午太阳高度先逐渐增大,6 月22日前后达到全年最大值,之 后逐渐减少; B地正午太阳高度先逐渐增大,6 月22日前后达到全年最大值90°, 之后逐渐减少; C地正午太阳高度先逐渐减小, 6月22日前后达到全年最小值, 之后逐渐增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592d4dce518964bce847c04.png)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邻水二中xx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纬度变化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
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
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
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
xx各地反之。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bf50c1965ce05087732133f.png)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邻水二中邓明红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纬度变化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
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
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
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3d709f4f705cc1755270914.png)
【图形解析】
北回归线
23º 26´N 6 月22日
赤道
9 月23日 23º 26´S
3 月21日
9 月23日
b
1 月1日
a 南回归线
12 月22日
从a月到b月: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
各地昼渐长 。
月份 b a 0 ① 2 4 ② 6 8 ③ 10 12 14 ④ 16 昼长/时
1.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 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A ) A、66 5°N、66°N、40°N、40°S B、66 5°S、66°S、40°S、40°N C、66 5°N、66°N、0°、40°S D、66 5°S、66°S、0°、40°N
【请记住它】60°N夏至日昼长为 18时29分 。
【高考回眸】
图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完成1~3题: 1.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 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 份可能是( C )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a Q
【高考回眸】
图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4)日出、日落
①晨线上的各地同时(当地地方时)日出,昏线上 的各地同时(当地地方时)日落。 ②根据某地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刻。 日出=12-昼长/2,日落=12+昼长/2,
【高考回眸】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 成1~3题。
月份 b a 0 ① 2 4 ② 6 8 ③ 10 12 14 ④ 16 昼长/时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
节气时间段 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极昼极夜范围 变化情况 北极圈内极昼 范围逐渐扩大 北极圈内极昼 范围逐渐缩小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0271624bd64783e09122b97.png)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北半球为例)
一、春分日:日出= 日落= 昼夜长短特点:
二、春分日以后:
1、太阳直射点:
2、昼长变化:
3、极昼极夜范围:
4、日出日落时间
三、夏至日:
1、太阳直射点:
2、昼长变化:
3、极昼极夜范围:
4、日出日落时间
四、夏至日以后:
1、太阳直射点:
2、昼长变化:
3、极昼极夜范围:
4、日出日落时间
五、秋分日:日出= 日落= 昼夜长短特点:
六、秋分日以后:
1、太阳直射点:
2、昼长变化:
3、极昼极夜范围:
4、日出日落时间
七、冬至日:
1、太阳直射点:
2、昼长变化:
3、极昼极夜范围:
4、日出日落时间
八、冬至日以后
1、太阳直射点:
2、昼长变化:
3、极昼极夜范围:
4、日出日落时间。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4a184b750e2524de4187e29.png)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长夜短
极昼
南半球昼短夜长 北极圈内是极昼
南极圈内是极夜
赤道上昼夜等长 北半球此日昼最长 南半球此日昼最短
极夜
夏至日昼夜长短规律: 从南极圈向北,昼渐长,夜渐短。
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是极夜 南极圈内是极昼 赤道上昼夜等长
23°26´ S
A
C
B
D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A
例.读某日甲、乙、丙、 丁四地的昼长或夜长 示意图,若图中有两 地位于南半球,这两
地是(双选)(CD)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 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 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 变化幅度越大。与太阳直射点位置 无关。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4. 极昼、极夜规律:
极昼(极夜)的起
始纬度=90°-太
阳直射点的纬度。
P.
纬度愈高,极昼
(极夜)出现的天
数愈多。
5、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太阳直射在 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 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
23°26´ N 赤道
23°26´ N 赤道
23°26´ S
A
C
B
D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A
7、昼夜平 分规律:春 秋分日,全 球各地昼夜 平分,均为 12小时。赤 道上终年昼 夜平分,均 为12小时
三、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的计算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5343cefbb4cf7ec4afed036.png)
例7.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 成8~11题
8.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9.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A.30°~40° B.45°~55° C.5°~l 5° D.60°~70°
在太平洋中有甲乙两个小岛,岛上居民发现一年中有时 甲的日出时刻早,有时乙的日出时刻早,有时同步日出。 甲地比乙地日出时刻早的时间大约有一个月左右。
(1)甲地日出早的一个月日期大约是 162°40′ 到 左右。 (2)若要想一年中任何时候甲 地日出时刻都不会比乙地早,甲 地位置应该在什么地方?在右图 中作图说明。
例1. 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在中国北极黄河 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 (1)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出日出时,北京时间约 为 A.10时 B. 13时 C.16时 D.19时 (2)当日,日落于黄河站的 A. 东方 B.西方 C. 南方 D.北方 (3)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 A. 9月21~30日 B.10月1日~10日 C. 10月11~20日 D.10月21~30日
例2.图1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 (1)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b两月 分别是 A.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2)在图示月份中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例3.图3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例7.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 成8~11题
10.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月、17时 30分 B.9月、17时 C.6月、4时30分 D.4月、5时 11.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c638ccb6137ee06eff9187f.png)
用什么衡量昼夜长短? 昼夜长短用昼弧和 夜弧 夜弧所占的比例表 示。
昼弧
昼 弧
赤道
昼 弧
夜 弧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同一纬圈上,昼弧+夜弧=24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 等长 ; 昼弧>夜弧,则昼 长 夜 短 ; 昼弧<夜弧,则昼 短 夜 长 ;
在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是否相同?
春 秋 分 日: 太 阳 直 射 赤 道
B C D
E
思考:该图表示哪个极点的俯视图?日期是?判断图中 各点的昼长,并总结该日全球昼长的分布规律。
180º A B
C
读图描述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情况
侧视 图
北极上空俯视图
A
南极上空俯视图
全球各地的 昼夜均等长,为12 个小时。
思考:图中各点的昼长分别是多少?总结该日全球 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A 冬 至 日: B 太 阳 直 射 C 南 回 D 归 线 E
F C
四 四季的更替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随时间的变化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
四季的更替
四 季 的 划 分
天 文 特 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北寒带 北 极 圈 66°34′N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北 回 归 线 23°26′N 有太阳直 射现象 南 回 归 线 23°26′S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66°34′S 南 极 圈 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寒带
思考:一年之内,晨昏线与经线圈之间的夹角最大为 多少度?出现于何节气?直射点的纬度数和极 昼极夜的纬度度数之间有何关系?
晨昏圈所在平面 与地轴的夹角等 于直射点的纬度
6月22日 3月21日 9月23日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56dbbc94028915f804dc266.png)
图 2-3-2
(2012 年山东卷)
图 2-3-8
(2012 年福建卷)
图 2-3-9
(2008年宁夏文综)图1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 昼长度变化。读图1,完成34~35题。
A
34.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 b两月分别是( ) A.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4.昼夜长短的对称性
①同一天,北半球某地的昼长 等于南半球同纬度某地的夜长
②某地夏至日的昼长等于冬至日的夜长
在5月份,开普敦( ) A.昼长于夜且昼逐渐变短 B.昼长于夜且昼逐渐变长 C.昼短于夜且昼逐渐变短 D.昼短于夜且昼逐渐变长
C
【跟踪练1】(2011 年佛山二模)
,
④同纬度地区 昼长相等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昼最长,夜最短
夏至
23°26′N
昼渐长 夜渐短
0°
春分
昼渐短 夜渐长
全球昼 秋分 夜平分
全球昼夜平分
次年春分
全球昼夜平分 23°26′S
昼渐短 夜渐长
冬至
昼渐长 夜渐短
夜最长,昼最短
以北半球为例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往北(南)移,
北(南)半球各地昼长 增长 ②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 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 最小值 。冬 至日,反之。
A+θ =90°
θ
A
太阳直射点
A: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θ:与晨昏圈相切的纬线的纬度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3.极昼、极夜及其变化规律 极昼或极夜出现的起始纬度与太阳直 射点的纬度互余;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2b99c14a76e58fafab0034e.png)
规律:4、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5、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 越长;另一半球则相反。 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 移动,太阳 直射点向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7、越接近二分日,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反之 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昼最长 夜最短
三、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
节气时间段 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春分 至 夏至 夏至 至 秋分
昼 长 夜 短 昼 短 夜 长
白昼逐渐变长
白昼逐渐变短
白昼逐渐变短 白昼逐渐变长
秋分 至 冬至
冬至 至 春分
极昼极夜范围 变化情况 北极圈内极昼 范围逐渐扩大 北极圈内极昼 范围逐渐缩小 北极圈内极夜 范围逐渐扩大 北极圈内极夜 范围逐渐缩小
同一时刻:全球正午太阳 高度自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
侧递减。(随纬度变化)
同纬度地区:正午太 阳高度相等且随季节变化
(1)、四季
1、天文上: 夏季是一年中 白昼最长 , 太阳高度最高 冬季是一年中 白昼最短 , 太阳高度最低 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中纬度地区。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气候统计上: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的季节; 的季节;
太阳直射在哪个纬度? 赤道上
全球昼夜有什么分布规律? 等长,均为12小时
二分日、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状况
时间 6.22 北半球
北极圈以内为极(昼)
南半球
南极圈以内为极(夜)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12.22 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南极圈以内为极(昼)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3279dc1a1c7aa00b52acb62.png)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极其计算全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归纳1.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且纬度越高,昼夜长度相差越大;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黑夜越长,昼夜长度相差越大。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昼夜长度相差越大;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黑夜越长,昼夜长度相差越大。
归纳为: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
2.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则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则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归纳为: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3.春分、秋分这两天,全球昼夜平分。
4.直射点纬度越高(即越接近夏至日或冬至日),地球上各地(除赤道外)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5.关于昼夜长短的特殊规律:(1)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白昼长度是指日出到日落这一段时间,日出日落时刻关于正午对称(以地方时为标准),如图1所示。
(2) 在同一天中,θ°N的昼长等于θ°S的夜长;θ°N的夜长等于θ°S的昼长。
因为同一天中,θ°N的昼弧等于θ°S的夜弧,θ°N的夜弧等于θ°S的昼弧。
如图2所示。
(3)关于夏至、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昼长、夜长、日出时间、日落时间相等。
因为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在同一条纬线上。
如下图所示。
(a与b这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c与d这两个日期关于冬至日对称。
)6.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1) 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 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2=(24-日落时间)×2。
昼夜长短怎么变化高一地理
![昼夜长短怎么变化高一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b08a1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2.png)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夏冬两季昼夜长短不一。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春分和秋分为长短分界点。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昼夜长短怎么变化高一地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昼夜长短怎么变化
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夏季为什么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分析一:
1、由于地球在其运动中始终保持这66.5°的倾斜角绕太阳公转,而且还北极点始终正对着北极星附近,于是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只在南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你可以用一个球体的东西演示琢磨,就很容易明白了。
2、夏之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5°N)上,北极圈(66.5°N)以北的地区这一天24小时都被太阳照射,形成极昼。而南回归线(23.5°S)上,南极圈(66.5°S)以南的地区这一天24小时都见不着太阳照射,形成极夜。
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按季节变化
夏天(北半球)昼长பைடு நூலகம்短;
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
春秋两季(全球)昼夜平分。
按纬度讲:(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冬半年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南半球
昼短夜长。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a44a02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64.png)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定。
⼀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弧长15°,折合时间1⼩时各地的昼夜长短,因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发⽣变化。
扩展资料
昼夜长短的具体变化规律
1、春分指向夏⾄
北半球:昼长夜短
春分昼夜长短相等,昼长持续增加,⾄夏⾄昼最长夜最短。
春分北极开始出现极昼,⾄夏⾄极昼范围扩⼤⾄整个北极圈。
南半球:昼短夜长
春分昼夜长短相等,昼长持续缩短,⾄夏⾄昼最短夜最长。
春分南极极开始出现极夜,⾄夏⾄极夜范围扩⼤⾄整个南极圈。
2、夏⾄指向秋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
昼长持续缩短,⾄秋分昼夜长短相等。
夏⾄北极极昼范围开始缩⼩,⾄秋分完全消失。
南半球:昼短夜长
昼长持续增加,⾄秋分昼夜长短相等。
夏⾄南极极昼范围开始缩⼩,⾄秋分完全消失。
3、秋分指向冬⾄
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长持续缩短,⾄冬⾄昼最短夜最长。
秋分北极开始出现极夜,⾄冬⾄极夜范围扩⼤⾄整个北极圈。
南半球:昼长夜短
昼长持续增加,⾄冬⾄昼最长夜最短。
秋分南极开始出现极昼,⾄冬⾄极昼范围扩⼤⾄整个南极圈。
4、冬⾄指向春分
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长持续增加,⾄春分昼夜长短相等。
冬⾄北极极夜范围开始缩⼩,⾄春分完全消失。
南半球:昼长夜短
昼长持续减⼩,⾄春分昼夜长短相等。
冬⾄南极极昼范围开始缩⼩,⾄秋分完全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长短变化》
主讲人:吴尉
[课题]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及规律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1704班学生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小节在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三节,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
与前一部分内容——地球自转及意义并列,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学生必须理解的章节。
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感到十分抽象。
[学情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
由于学生生活在地球上,又不能从宏观角度及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所以讲述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设计思想]
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中的第三节—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所设计的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及规律。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难点在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同学空间思维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很好的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综合展现地球运动。
通过展现,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地去认知地球空间运动,从而使学生理解由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
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有3个地方需要提出来:
1.要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演示、自主观察、归纳,相互交流。
进而引发学生质疑,分析其成因。
因此要适当地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3.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并努力挖掘学生们上课时的隐形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理解晨昏线的概念及理解其特点;
2.用动画演示法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更理解地球的空间运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侧视、俯视两类日照图,理解以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判断昼夜长
短、并分析日期;
2.通过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分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晨昏线与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
2.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一年四季中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资料、表格等内容等制作出来,增强课堂教学气氛,准备一些相关的趣味地理传输给学生。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播放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的视频,说明日期不同,升国旗的时间也不一样,引出问题:天安门升国旗的时间是以天亮为准呢还是以日出的时刻为准?进入新课的学习——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主题内容
师:请同学们看图并阅读课本P.17课文回答:
1、什么是昼弧?
2、什么是夜弧?
3、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是什么?
4、比较图中昼夜弧的长短
生:看图和阅读教材后回答。
师:总结,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昼弧与
夜弧相等则昼夜等长。
并引导学生通过昼夜弧的度数怎么样计算昼夜长短?
生: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昼长+夜长=24小时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三幅图,说说在二分二至日赤道上的昼夜状况如何?
生:观察图片后回答:赤道上始终是昼夜平分
师:进入第一个探究,请同学们观察动画,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以后叫一位同学回答
生:通过动画的观察得出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
结论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师:进行点评和强调得出探究的第一个结论
师:继续进行第二个探究:请同学们先观察地球公转运动的动画后活动探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说出在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状况如何?跟纬度有什么关系?
生:认真观察动画并带着问题思考,病的出二分二至日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是: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二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通过观察动画发现纬度越高昼弧或者夜弧的长度所占的比例越大,说明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师:叫一位同学上来在黑板上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
生:在黑板上用平滑的曲线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
师:从学生画的图提问学生那段时期太阳直射北半球?那段时期直射南半球?
生:看图回答:春分到秋分直射北半球,秋分到次年春分直射南半球。
师:让学生观察动画提问学生:春分到秋分这段时间晨昏线的位置?这段时间北半球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关系。
生:观看动画后发现这段时期晨昏线一直在地轴的西侧,北半球昼弧总是比夜弧长,说明这段时间北半球昼长夜短。
师:让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总结一年中全球昼夜长短的情况,思考后提问一位同学
生:思考后得出
结论2:太阳直射哪的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师:总结得出探究的第二个结论,并提醒学生配合太阳直射点运动曲线图去理解记忆。
师:最后进行第三个探究:请同学们继续看动画后进行问题探究:左右两个组看动画后回答
1、从春分(3月21日)到夏至(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中间一个组看动画后回答
2、从夏至(6月22日)到秋分(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生:三个组的同学先看动画演示然后分别回答两个探究问题。
各自得出结论(每个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回答):
1、从春分(3月21日)到夏至(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动到北回归线,在这个过程中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2、从夏至(6月22日)到秋分(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在这个过程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师:能不能也用一句话总结出一年中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呢?思考后也提问一位同学
生:思考后得出
结论3: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另一半球相反
师:最后以北半球为例,对刚才探究的内容用图形的方式进行总结,让学生及时对探究
的问题得到很好的掌握。
生:积极回答一年中各个时期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师:通过学习,又从书本内容回归生活中,请同学们说说今天江川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今天以后昼夜长短又是怎么变化的?
生:思考后快速回答了问题:今天江川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今天以后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昼渐短夜渐长。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师:进行点评,然后做几个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
最后留下一个课后探究的内容:探究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的关系是什么?为下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习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归宿;教学过程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
学情分析必须要准,教学目标要符合学情及课标要求,教学过程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策略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