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主讲人:吴尉

[课题]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及规律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1704班学生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小节在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三节,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与前一部分内容——地球自转及意义并列,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学生必须理解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感到十分抽象。

[学情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由于学生生活在地球上,又不能从宏观角度及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所以讲述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设计思想]

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中的第三节—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所设计的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难点在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同学空间思维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很好的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综合展现地球运动。通过展现,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地去认知地球空间运动,从而使学生理解由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有3个地方需要提出来:

1.要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演示、自主观察、归纳,相互交流。进而引发学生质疑,分析其成因。因此要适当地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3.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并努力挖掘学生们上课时的隐形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理解晨昏线的概念及理解其特点;

2.用动画演示法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更理解地球的空间运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侧视、俯视两类日照图,理解以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判断昼夜长

短、并分析日期;

2.通过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分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晨昏线与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

2.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一年四季中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资料、表格等内容等制作出来,增强课堂教学气氛,准备一些相关的趣味地理传输给学生。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播放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的视频,说明日期不同,升国旗的时间也不一样,引出问题:天安门升国旗的时间是以天亮为准呢还是以日出的时刻为准?进入新课的学习——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主题内容

师:请同学们看图并阅读课本P.17课文回答:

1、什么是昼弧?

2、什么是夜弧?

3、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是什么?

4、比较图中昼夜弧的长短

生:看图和阅读教材后回答。

师:总结,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昼弧与

夜弧相等则昼夜等长。并引导学生通过昼夜弧的度数怎么样计算昼夜长短?

生: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昼长+夜长=24小时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三幅图,说说在二分二至日赤道上的昼夜状况如何?

生:观察图片后回答:赤道上始终是昼夜平分

师:进入第一个探究,请同学们观察动画,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以后叫一位同学回答

生:通过动画的观察得出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

结论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师:进行点评和强调得出探究的第一个结论

师:继续进行第二个探究:请同学们先观察地球公转运动的动画后活动探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说出在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状况如何?跟纬度有什么关系?

生:认真观察动画并带着问题思考,病的出二分二至日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是: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二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通过观察动画发现纬度越高昼弧或者夜弧的长度所占的比例越大,说明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师:叫一位同学上来在黑板上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

生:在黑板上用平滑的曲线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

师:从学生画的图提问学生那段时期太阳直射北半球?那段时期直射南半球?

生:看图回答:春分到秋分直射北半球,秋分到次年春分直射南半球。

师:让学生观察动画提问学生:春分到秋分这段时间晨昏线的位置?这段时间北半球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关系。

生:观看动画后发现这段时期晨昏线一直在地轴的西侧,北半球昼弧总是比夜弧长,说明这段时间北半球昼长夜短。

师:让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总结一年中全球昼夜长短的情况,思考后提问一位同学

生:思考后得出

结论2:太阳直射哪的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师:总结得出探究的第二个结论,并提醒学生配合太阳直射点运动曲线图去理解记忆。

师:最后进行第三个探究:请同学们继续看动画后进行问题探究:左右两个组看动画后回答

1、从春分(3月21日)到夏至(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中间一个组看动画后回答

2、从夏至(6月22日)到秋分(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生:三个组的同学先看动画演示然后分别回答两个探究问题。

各自得出结论(每个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回答):

1、从春分(3月21日)到夏至(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动到北回归线,在这个过程中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2、从夏至(6月22日)到秋分(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在这个过程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师:能不能也用一句话总结出一年中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呢?思考后也提问一位同学

生:思考后得出

结论3: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另一半球相反

师:最后以北半球为例,对刚才探究的内容用图形的方式进行总结,让学生及时对探究

的问题得到很好的掌握。

生:积极回答一年中各个时期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师:通过学习,又从书本内容回归生活中,请同学们说说今天江川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今天以后昼夜长短又是怎么变化的?

生:思考后快速回答了问题:今天江川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今天以后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昼渐短夜渐长。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师:进行点评,然后做几个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最后留下一个课后探究的内容:探究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的关系是什么?为下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习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节课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归宿;教学过程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学情分析必须要准,教学目标要符合学情及课标要求,教学过程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策略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3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A.1月1日B.4月1日C.7月1日D.10月1日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参考答案】1.C 2.A 3.D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

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二、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 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下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

动轨迹。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太阳视运动轨迹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位置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 (早于6时日出)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 (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 (晚于6时日出)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2.昼夜长短的计算 (1)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白昼以12点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 因此已知某地某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地方时),其方法为: 日出时间=12- 昼长 2日落时间=12+ 昼长 2 相反,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法为: 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 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点)×2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安徽明光中学周兵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一)纬度变化 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 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南半球各地反之。 4.全球各地,春秋分昼夜平分。北半球各地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半年内,昼长夜短;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半年内,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反之。 二、昼夜长短的判断技巧 1.利用太阳直射点来判断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 2.利用日出日落时间来判断昼夜长短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或昼长=2|12-日出时间|。理论上来讲,某地的日落时间(地方时)与日出时间(地方时)之差即为该地昼长。某地的正午时间(地方时12点)为白昼的中间时刻,上午(晨至正午)与下午(正午至昏)的时间相等,均为昼长的一半,则可在只知某地日出时间(晨)或日落时间(昏)的情况下,便可求得该地昼长和夜长。

统考版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练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及其计算含解析.doc

专练3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1.[2020·江苏卷,2]2020年4月8日22时,小明在上海观赏了“超级月亮”。与此时全球昼夜分布状况相符的是( ) [2020·南京市三模]图为安徽省某村住宅楼景观,箭头分别表示日出和正午时刻太阳光线照射的方向,据此完成2~3题。 2.该日当地昼长约为( ) A.10小时 B.12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3.该日之后到当地正午日影最短期间( ) A.正午住宅内光照面积变大 B.安徽各地昼夜差值扩大 C.我国各地日出东南 D.地球公转速度变快 [2020·河南名校模拟]城市路灯有光控和钟控两种,光控路灯可根据光线强弱自动开关,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会导致光控路灯的开关时间不同,下图是我国某城市二分二至日光控路灯开关时刻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该城市的经度最可能是( ) A.108°E B.121°E C.131°E D.141°E 5.该城市光控路灯耗电量最多的节气是( ) A.a B.b C.c D.d [2020·山东济南模拟]家住南京(118°46′E,32°03′N)的小明每天早晨沿着玄武湖边绿道(如下图)跑步锻炼。他从A地出发,按照顺时针方向的线路匀速绕湖一圈。据此完成6~7题。 6.若不考虑天气因素,小明想要做到每天都在日出时出发跑步,有关其出发时间(北京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月1日到5月1日出发时间推迟 B.4月1日到6月1日出发时间提前 C.5月1日到7月1日出发时间推迟 D.6月1日到8月1日出发时间提前 7.某日小明出发时观测到太阳刚好从正东方的湖面升起,他看了一下手表,下列时间最接近的是( ) A.5时30分 B.6时00分 C.6时05分 D.6时12分 [2020·天津滨海区二模]国庆节当天,李明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游览,如图为他拍摄的照

昼夜长短变化练习题

补课练习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班级 姓名 成绩 (2007年全国1卷)图4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1~3题。 1.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是( ) A.5时 B.15时 C.9时 D.19时 2.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 A.55°N B.65°N C.75°N D.85°N 3.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这个季节( )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2007年全国2卷)图4所示区域在北半球。a为纬线,b为晨昏线,b 线M点纬度值最大,N、P两点纬度值相等,回答4~5题。 4.M点的纬度最低为

10. M点的纬度最低为 ( ) A.71.5°N B.66.5°N C.61.5°N D.56.5°N 5.若Q、R两点相距60个经度,且R点为30°E,图示区域为夏半年。此时北京时间为( ) A.6时 B.8时 C.18时 D.20时 (2008年全国2卷0图3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6~8题。 6.若该圈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 A.66 5°N、66°N、40°N、40°S B.66 5°S、66°S、 40°S、40°N C.66 5°N、66°N、0°、40°S D.66 5°S、66°S、0°、40°N 7.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三 微专题5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微专题5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以内有极昼;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以内有极夜;南半球相反。 3.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达到一年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南半球相反。 4.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5.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等;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 读“部分月份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图”,回答1~2题。 1.曲线e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A.5月B.8月 C.11月D.12月 2.图中三条昼夜长短分布曲线能够明确表达出的规律是() A.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 B.赤道昼夜等分只出现在春秋分日 C.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D.纬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一地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答案 1.C 2.D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知,此时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半年,由于极昼或极夜范围较小,可能出现的月份为11月。第2题,该图示表达出部分月份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分布规律,从中可以读出纬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一地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读“某日四地的昼长对比表”,完成3~4题。 3. 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D.丁、甲、乙、丙 4.当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时() A.甲地的日出早于乙 B.乙、丁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丙地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大于其他三地 D.丁地出现极昼现象 答案 3.D 4.B 解析第3题,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位置越偏南,昼越长,据此排列从北到南的次序。第4题,甲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时期昼长为12小时,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的春分(或秋分)日;根据表中乙、丁昼长知二者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位置。春秋分时,纬度相同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教案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知识归纳】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昼夜长度各为12小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为0小时。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可达24小时。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冬至与夏至,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春分与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夏半年(春分—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 1.昼长=昼弧所跨经度/15° 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3.昼长=(12:00—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00)×2 4.昼长=24—夜长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1.利用昼夜长短判断南北半球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昼长夜短为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南半球。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昼长夜短为南半球,昼短夜长为北半球。 2.利用昼夜长短判断纬度的高低 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越大,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所处的纬度越高;差值越小,纬度越低。 3.利用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地方时=12—昼长/2,日落地方时=12+昼长/2。 4.利用昼夜长短判断某地的季节 昼长夜短为当地的夏半年,昼短夜长为当地的冬半年。 【典例精析】 一天,我国某城市于北京时间4时30分日出,18时30分日落。据此回答1—2题。 1.该城市的经度为() A.123.5°E B.112.5°E C.127.5°E D.135°E 2.该城市应位于北京的() A.西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东北方向 【解析】当地的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8时30分—4时30分=14小时,故日出时间=12—昼长/2=5时。所以当地地方时为5时时,对应北京时间为4时30分,要早30分钟,即该城市经度应在北京时间所用经度120°E向东7.5°,即127.5°E。 该城市位于我国,而我国经度超过125°E的领土绝大部分位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应位于天津的东北方向。 【答案】1.C 2.D 下图各线示意不同纬度地的白昼长度变化。读下图,回答3—4题。

昼夜长短计算

二、昼夜长短 日照时间的长短是地球上冷热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某地日照时间长,就意味着可以接收较多的太阳辐射能量,就会热一些,反之则要冷一些。决定日照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昼夜的长短变化。 1.晨昏圈和昼夜交替 地球是个非透明的球体,阳光只能照亮它的一半。阳光照射的半球为昼半球,该半球处于白昼状态;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该半球处于黑夜状态。随着地球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在地表不断地移动着。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晨线;从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昏线。晨线和昏线都是半圆弧,二者构成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叫做晨昏圈(如图4-4)。由于地球的自转,晨昏圈通过的地方,就是该地一天中的早晨或黄昏。昼半球和夜半球是不断相互交替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 2.昼夜长短的计量 晨昏圈一般都把地球的纬线分成两部分,即两个弧段。位于昼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夜弧。昼弧和夜弧的相对长度,决定着某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如图4-5)。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若夜弧长于昼弧,则昼短夜长;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某地昼弧和夜弧的变化,即昼夜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一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用表示;二是太阳赤纬,用δ表示。 如图4-6所示,设某地纬度为,该日太阳赤纬为δ,圆弧ABCD即 为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轨迹。当太阳处于A点时,太阳升出地平,也就是白昼的开始和黑夜的结束;当太阳处于B点时,即太阳上中天,当地此时是正午,白昼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当太阳处于C点时,太阳落入地平,也就是白昼的结束的黑夜的开始;当太阳处于D点时,即太阳下中天,当地此时为子夜。所以,昼长实际上就是,太阳自出地平(A点)经上中天(B点),到落地平(C点)的时间间隔,它等于做周日视运动的太阳由B点运移到C点所需时间的两倍。而太阳由B点运行到C点所需的时间,就是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所以,昼长等于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的两倍。我们把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叫做半昼长。 通常选用T代表昼长,用t代表半昼长,则有T=2t。由下图可见,t 密切。根据球面三角学的原理,得到: cost=-tgδ·tg 这就是半昼长的计算公式。在计算时,按照习惯,δ和都以北半球 为正号,南半球为负号。利用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任何地点、任何日期的白昼和黑夜的长夜。

高考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高考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3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A.1月1日B.4月1日C.7月1日D.10月1日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 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 【参考答案】1.C 2.A 3.D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

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二、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 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下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太阳视运动轨迹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 (早于6时日出)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 (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 (晚于6时日出)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2.昼夜长短的计算 (1)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白昼以12点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

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通过公式计算

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通过公式计算? 2007-06-23 07:49 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12—(12—日出时间)×2=(日落—12)×2 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公式计算见下 1.晨昏圈和昼夜交替 地球是个非透明的球体,阳光只能照亮它的一半。阳光照射的半球为昼半球,该半球处于白昼状态;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该半球处于黑夜状态。随着地球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在地表不断地移动着。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晨线;从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昏线。晨线和昏线都是半圆弧,二者构成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叫做晨昏圈(如图4-4)。由于地球的自转,晨昏圈通过的地方,就是该地一天中的早晨或黄昏。昼半球和夜半球是不断相互交替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 2.昼夜长短的计量 晨昏圈一般都把地球的纬线分成两部分,即两个弧段。位于昼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夜弧。昼弧和夜弧的相对长度,决定着某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如图4-5)。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若夜弧长于昼弧,则昼短夜长;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某地昼弧和夜弧的变化,即昼夜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一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用α表示;二是太阳赤纬,用δ表示。 如图4-6所示,设某地纬度为α,该日太阳赤纬为δ,圆弧ABCD即为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轨迹。当太阳处于A点时,太阳升出地平,也就是白昼的开始和黑夜的结束;当太阳处于B点时,即太阳上中天,当地此时是正午,白昼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当太阳处于C点时,太阳落入地平,也就是白昼的结束的黑夜的开始;当太阳处于D点时,即太阳下中天,当地此时为子夜。所以,昼长实际上就是,太阳自出地平(A点)经上中天(B点),到落地平(C点)的时间间隔,它等于做周日视运动的太阳由B点运移到C点所需时间的两倍。而太阳由B点运行到C点所需的时间,就是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所以,昼长等于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的两倍。我们把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叫做半昼长。 通常选用T代表昼长,用t代表半昼长,则有T=2t。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相关的应用(教师版)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的应用 概念(注意与昼夜现象、昼夜更替的差异) 形成原因:黄赤交角 晨昏线移动 规律:1. 2.总结: 技巧总结: (06地理卷)1.若 AB 弧表示夜弧,则 D 点的日出时刻是( B ) 日出时刻=夜长 / 2 A .21 时 30 分 B .2 时 30 分 C .8 时 00 分 D .3 时 30 分 2.下列哪座城市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图示情况最接近( A ) A . B . C . D . 3.若AB 弧表示2006年3月1日的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 B 点为零时,则100°E 的区时为( C ) A .2 月 28 日 13 时 40 分 B .2 月 29 日 13 时 40 分 C .3 月 2 日 14 日 00 分 D .2 月 28 日 14 时 00 分 总结:1.同一纬度上各点日出日落时间相同,昼夜长短相同 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 )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 )资料。据此回答4~6题。 4、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A ) A 、②④①③ B 、③②①④ C 、④③①② D 、①③④② 5、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B ) 最短昼长*2+昼长最大差值=24 A 、8小时21分 B 、9小时9分 C 、10小时42分 D 、11小时22分 6、当国际标准时为10时24分时,①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则①地的经纬度可能为( C ) 可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规律判断 A 、42°26′N, 156°E B 、23°26′N,24°E C 、20°S ,24°E D 、46°34′S,156°E 总结:2.同一地点最长的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为24小时,昼长差关于12小时对称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设计 主讲人:黄兴永 [课题] 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及规律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302班学生 [课标与教材分析]本小节在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三节,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与前一部分内容——地球自转及意义并列,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学生必须理解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感到十分抽象。 [学情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由于学生生活在地球上,又不能从宏观角度及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所以讲述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设计思想]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中的第三节—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所设计的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难点在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同学空间思维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很好的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综合展现地球运动。通过展现,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地去认知地球空间运动,从而使学生理解由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有3个地方需要提出来:1.要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演示、自主观察、归纳,相互交流。进而引发学生质疑,分析其成因。因此要适当地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3.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并努力挖掘学生们上课时的隐形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理解晨昏线的概念及理解其特点; 2.用动画演示法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从 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更理解地球的空间运动。 过程与方法 1 / 4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主讲人:吴尉 [课题]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及规律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1704班学生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小节在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三节,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与前一部分内容——地球自转及意义并列,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学生必须理解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感到十分抽象。 [学情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由于学生生活在地球上,又不能从宏观角度及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所以讲述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设计思想] 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中的第三节—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所设计的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难点在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同学空间思维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很好的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综合展现地球运动。通过展现,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地去认知地球空间运动,从而使学生理解由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有3个地方需要提出来: 1.要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计算 1、(2011年浙江五校联考)下图中ACB为晨昏线,C为中点。图示范围仅阴影区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天。据此回答(1)~(3)题。 (1)C点地方时最晚可能是() A.18:40 B.22:20 C.9:00 D.8:40 (2)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值为() A.2/3 B.7/12 C.11/12 D.3/4 (3)当天北极圈昼长() A.24小时B.最长达22小时40分 C.最短10小时40分D.最长达23小时20分 [解题导引]①根据图示内容可判断此时120°W的地方时为6点。②北京时间即为120°E的地方时,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经线和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③可以根据图示信息先求出南极圈的夜长,然后根据南北极圈的昼夜长短的关系得出正确结论。[解析]第(1)题,通过对图示进行补充可以得出下图。从图上可以看出,此时A点为120°W、赤道和晨线的交点,其地方时为6时,20°W的地方时为12时40分,30°W的地方时为12时。根据题意分析可知,B点的地方时小于12时,C为ACB的中点,故C点的地方时小于9时,D项正确。

第(2)题,图中120°W的地方时为6时,北京时间为22时,150°E的地方时为24时,故从180°向东到150°E的330°经度范围所处的日期均与北京同处一天,故C项正确。 第(3)题,根据图示分析可知,20°W与66.5°S相交点位于DE之间,故D、E所处经度之差大于或等于10°,B、E之间的经度差大于或等于20°,E点的地方时比B点的地方时最少早1小时20分,故此时66.5°S的夜长小于22小时40分钟,根据南北极圈昼夜长短的关系可以判断出B项正确。 [答案](1)D(2)C(3)B [解题技巧] 1.昼夜长短的判读: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无关。 3.同纬度地区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相同,而且一年中昼最长+昼最短=24小时。 4.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地,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的夜长。 5.纬度越低昼夜变化幅度越小,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6.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变 化幅度越小。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邻水二中邓明红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一)纬度变化 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 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南半球各地反之。 4.全球各地,春秋分昼夜平分。北半球各地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半年内,昼长夜短;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半年内,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反之。 二、昼夜长短的判断技巧 1.利用太阳直射点来判断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 2.利用日出日落时间来判断昼夜长短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或昼长=2|12-日出时间|。理论上来讲,某地的日落时间(地方时)与日出时间(地方时)之差即为该地昼长。某地的正午时间(地方时12点)为白昼的中间时刻,上午(晨至正午)与下午(正午至昏)的时间相等,均为昼长的一半,则可在只知某地日出时间(晨)或日落时间(昏)的情况下,便可求得该地昼长和夜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案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设计 主讲人:黄兴永 [课题] 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及规律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302班学生 [课标与教材分析]本小节在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三节,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与前一部分内容——地球自转及意义并列,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学生必须理解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感到十分抽象。 [学情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由于学生生活在地球上,又不能从宏观角度及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所以讲述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设计思想]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中的第三节—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所设计的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难点在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同学空间思维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很好的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综合展现地球运动。通过展现,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地去认知地球空间运动,从而使学生理解由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有3个地方需要提出来:1.要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演示、自主观察、归纳,相互交流。进而引发学生质疑,分析其成因。因此要适当地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3.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并努力挖掘学生们上课时的隐形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理解晨昏线的概念及理解其特点; 2.用动画演示法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从 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更理解地球的空间运动。 过程与方法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的计算、比较

高三一轮复习同步练习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 (昼夜长短变化) 1、7月1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A.悉尼B.海口C.北京D.哈尔滨 2、下列日期中,长沙白昼最长的是() A.5月1日B.6月1日C.7月1日D.8月1日 3 A.甲地 B.乙地 C.丙地D.丁地 4、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5~7题。 5、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 ) 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6.5°N、66°N、0°、40°S D.66.5°S、66°S、0°、40°N 6、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 )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7、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 a与P b的关系应符合 ( ) A.0<P a/P b<1 B.P a/P b=0 C.P a/P b=1 D.P a/P b>1 右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N分别是某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一年中M、N两点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读图回答8~9题。 8、当M、N的经度差为90°时,O点的日出时间为() A.6∶00 B.9∶00 C.3∶00 D.12∶00 9、该纬线的纬度可能为() A.40°N B.50°N C.60°N D.70°N 读右图,回答10~11题 10、若AB 弧表示夜弧,则D 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 时30 分B.2 时30 分 C.8 时00 分D.3 时30 分 11、下列哪座城市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图示情况最接近() A.大庆B.海口C.岳阳D.长春 某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坚持观测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并作详细记录.以下是6月22 12 A.110°E,40°N B.110°E,50°N C.115°E,40°N D.115°E,50°N 13、12月22日,该校所在地的昼长约为() A.7小时B.8小时C.9小时D.10小时 图1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月21日至6月30日的日出时间。读图,回答14~18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学习重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计算 〖考点探究〗 一、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如下图所示: C B F A E D 【例1】请写出下列各地的昼夜长短情况: B:_昼长夜短___ A: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E:___________ F:___________ 【例2】比较A\B\C 的昼长情况;

【例3】比较D\E\F的夜长情况。 二、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例4】 三.昼夜长短计算——看“特点”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例5】求D点的夜长 8小时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 ①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2=24-昼长时间。 【例6】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 ①地当日昼长为__14小时___________ ②地次日夜长为__12小时40分________ ③地当日昼长为____13小时8分_________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 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例如,北回归线的昼长等于南回归线的夜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基础回顾 1.读太阳光照图,回答: ⑴此图是月日前后的光照图。 ⑵A、B、C三地的昼长状况,从长到短依次排列 是。 ⑶A地的夜长是 小时, N 点的夜长是小 时。 2.下图是12月22日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局部图,弧ABD是纬线53° 一半,C点是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角BSC为22.5°,此时漠河 的昼长为 A.10小时 B.9小时 C.8小时 D.7小时 3.读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 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 ⑴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三地相同 ⑵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 A.甲 B.乙 C.丙 D.三地相同 4.下列城市中,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的地方是( ) A.广州B.哈尔滨C.上海D.北京 图中①-⑤为0°-66°34′N之间不同日期的昼长分布曲线示 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曲线由①→②→③变化的时段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 是()

A.从北回归线到赤道B.从赤道到南回归线 C.从南回归线到赤道D.从赤道到北回归线 6.曲线由④→④→③变化的时段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缩短B.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增长 C.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夜逐渐缩短D.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逐渐增长 读北极俯视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7~8题。 7.当地球在b—a之间公转过程中,全球昼夜变化情况正确的 是 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C.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长于夜 8.当地球在d—c之间运动时,我国会出现的节日是() A.国庆节 B.端午节 C.七夕 D.春节 读2011年某日我国四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表(北京时间)及下图,回答9~10题。 9.四点纬度排列由高到低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③②① D.③②④① 10.此时,地球可能位于图中的() A.1位置 B.2位置 C.3位置 D.4位置 下图是不同地点6月22日的日出时刻与日照时数之间的关 系。读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地点位于南半球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6月22日①②两地同时日出。9月23日当①地日落 时,②地的地方时为() A.15∶00 B.16∶30 C.19∶30 D.21∶00 13.当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达最大时() 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B.北京昼夜等长 C.华北平原正是小麦播种的季节D.广州白昼或黑夜达最长 实战演练 图甲示意A地地理位置,图乙 是12月22日在A地海边拍摄的 风光照片。完成1~2题。 1.图示时刻太阳所处方位是 A.东南 B. 东北 C.西南 D. 西北 2.图示时刻北京时间大约是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极其计算 全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归纳 1.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且纬度越高,昼夜长度相差越大;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黑夜越长,昼夜长度相差越大。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昼夜长度相差越大;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黑夜越长,昼夜长度相差越大。 归纳为: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 2.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则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则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 长。 归纳为: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3.春分、秋分这两天,全球昼夜平分。 4.直射点纬度越高(即越接近夏至日或冬至日),地球上各地(除赤道外)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5.关于昼夜长短的特殊规律: (1)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 白昼长度是指日出到日落这一段时间,日出日落时刻关于正午对称(以地方时为标准),如图1所示。 (2) 在同一天中,θ°N 的昼长等于θ°S 的 夜长;θ°N 的夜长等于θ°S 的昼长。因为 同一天中,θ°N 的昼弧等于θ°S 的夜弧, θ°N 的夜弧等于θ°S 的昼弧。如图2所示。 (3)关于夏至、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昼长、夜长、日出时间、日落时间相等。因为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如下图所示。 (a 与b 这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c 与d 这两个日期关于冬至日对称。) 6.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 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 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2=(24-日落时间)×2。 (3)日出时刻=12 - 昼长的一半;日落时刻=12 + 昼长的一半 训练题:(2011·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期中考试)下图为不同纬度一年中昼长变化曲线图。a 、b 、c 为三个不同纬度上所作出的曲线,A 、B 、C 、D 为不同的日期,读图判断1~2题。 1.在c 纬度附近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A .一年中四季分明 B .终年多雨 C .经常可以看到极光 D .夜空中难以用北极星确定方位 2.在b 纬度附近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A .一年中有一天的极昼现象 B .在 C 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C .四季如春 D .一年中有半年左右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