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备课到合作教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集体备课到合作教研
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应该是合作性的和社会性的,而不应该是孤独式的和封闭性的。无论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助。
目前教师间的合作主要以教研组为单位、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进行。学校制定了详尽的教研组活动制度,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教研组活动形式化、低效化,教师之间的合作较为浅表、不稳定,缺乏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交流与合作。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研究目标模糊、研究内容琐碎、研究方式单一、研究成果低效等。如何切实提高教师合作的质量,从传统的集体备课走向高效的合作教研,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制定研究目标,凸显教学研究的意图性
教研组负责人应加强领衔意识和责任意识,引领组员明确团队的价值和研究方向,达成共同愿景,并制定学习和研究的整体目标及阶段性目标。例如,对教研团队的整体目标可以依托教研课题进行长期规划,阶段性目标可以依托主题式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在整体目标下制定阶段性目标,使每个学期、每个月、每周的教研活动都力求在一个主线上延伸,通过制定具体的、明确的研究目标,使教学研究专题化、系列化。同时,明确每个成员的地位,根据个人的特点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和研究内容。只有从团队到个人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出明确可行的研究目标,才能引领教学研究更加理性、更加有序、更加高效。
二、拓宽视野,增强研究内容的系统性
(一)知识内容与教学策略兼顾
以往教师在合作交流中更多地关注知识内容的挖掘与落实,而忽视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还应注重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内化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化教学理解,指导教学决策;认真领会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的目标要求,共同研讨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在课堂上落实这些目标要求。例如,关于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部分,必修1模块主要体现系统论的思想、必修2主要体现信息论的思想、必修3主要体现控制论的思想,我们在分析教材时,要以三论思想为指导,
设计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再如,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也是假说-演绎的过程、DNA分子结构和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演绎法的案例。通过对教材全面的分析提高教学站位,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不仅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技能,还能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领悟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教师之间最容易产生思维碰撞的部分。
(二)细节研究与整体把握兼顾
多数教师专注于知识细节的分析性研究,而缺乏对知识框架的整体性把握,人为地把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知识拼装过程,这种做法使得我们的教学和教研共同陷入知识细节,而缺失了学科的整体审视。教师在教研中,要共同研究各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对教材进行系统分析、整体设计,从宏观到微观精心设计模块、单元和章节的教学。例如,在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教学中,教师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把握:从生态系统层次到群落、种群、个体、细胞稳态的维持等,在这样的宏观印象下,再具体研究从细胞到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机制和意义,通过这样的思路,引领教学先从整体上获得知识的意义,把握整体知识构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再研究局部的知识教学,通过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容易在前后知识的交叉中迷失,也更容易理解细胞稳态的维持对于机体的主要意义。这种宏观设计、整体把握还应体现在专题复习的教学设计中,专题教学是创造性的教学,是对教材的二次加工,更需要集体智慧来共同完善。
(三)任务驱动与自主研修兼顾
目前的教研内容更多是围绕课上的教学问题,即问题驱动式的教研活动,缺乏教师的自主规划,教研团队应进行自我规划,自主确定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除了关注课堂的具体教学问题之外,还应探索主题式教研,对教学共性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追求教研活动的系列化、自主化,例如我们可以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针对目前尚待完善的教学评价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问题,进行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通过自主研修,架设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究的桥梁。
三、因地制宜,体现研究方式的多样性
(一)分工与合作
在团队合作中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确定细节、分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青年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骨干教师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分工合作,优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视野,还可以提高备课效率。例如选修1模块的教学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我们可以借助于团队的力量分解任务,分担课题,这样就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本模块的内容,迅速提高教师对这一全新模块的驾驭能力,从而提高本模块的教学水平。
(二)前移与后续
教师的合作研究不仅体现在集体研讨,还要重视研讨前的研究和准备,以及研讨后的实践和反思,即教研的前移和后续。通过前移,每个人都针对研讨内容或主题有备而来,在研讨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而不是主备人的单向信息输出,从而提高参与人员的参与度,提高交流研讨的效率。通过后续,对研讨内容进行学习和反思,将研讨所得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或撰写教学随笔。通过教研的前移和后续,将个人的分散研究与团队的合作研究融合起来,引发教师在合作教研中的有效参与和深度思考。
(三)吸纳与创新
新课程下,教师们非常注重学习,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骨干教师的教学智慧,学校的教研组大都采取“以老带新”、“结对子”的方式来加速新教师的成熟。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吸纳他人经验的同时,要注意不能单纯模仿,不能淹没个性,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来推动自我的发展,把学到的理念和经验内化为自身的认识,提升自我的思想。只有在吸纳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勇于创新,才能形成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从而使得教学不再处于“跟从”状态。例如,在突出骨干教师或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的同时,要赋予年轻教师话语权,在交流过程中可以让年轻教师先发表看法,通过发言顺序的灵活掌握,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跨学科教研与校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