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汪曾祺) 精品课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职业(汪曾祺)5-人教版
《职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2.了解作品中展现的地域风俗;3.理解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内容,感知地域风俗及人物形象;2.理解作者通过卖糕饼的小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不同于一般小说的行文方式;2.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重点段落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3.结合汪曾祺作品,进行适当拓展。
五、教学设想结合《中国民俗文化》的教学要求,以视频导入,让学生对叫卖声体现出来的民俗有所感悟,然后依次分析作品的风俗、人物形象以及思想感情。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京城中的叫卖声”视频导入。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职业》,散文集《蒲桥集》等。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三)整体感知作品的风俗1.学生通读作品,找出其中关于叫卖声的描写。
2.明确作者详写与略写所在。
3.思考:在写卖糕饼的孩子的叫卖之前,作者还写了好几种叫卖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①各种吆喝声形成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②为卖糕饼的孩子的出场铺垫,各种职业、各种风格,与卖糕饼的孩子的动听的叫卖声互相衬托,突出孩子的特点;③各种忙碌的叫卖声也为小说定调,表现了动荡年代生活的奔波劳碌。
(四)读童趣1.分析卖糕饼小孩的形象。
明确:①身世可怜,工作辛苦;②少年老成,懂事尽职;③沉重乏味的职业中不失童趣童心。
2.讨论:结尾处关于卖糕饼小孩的描写。
①生动刻画小孩卸去职业束缚后的率性天真,表达孩子对自由的向往。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职业(汪曾祺)3-人教版
《职业》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品味小说中的风俗人情。
2.分析人物形象,体味小说深意。
教学重点小说人物形象及风俗人情。
教学难点作者借小说要表达的深意。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阅读讨论法,提示引导法。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名言启示录: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1.导入新课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汪曾祺就是个特别有趣的人,他会唱戏,会吹笛子,会画画,会写字,爱美食,同时也善烹调。
他说,“生活,是很好玩儿的”。
文如其人,他的文字也同样有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是汪曾祺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
齐读学习目标。
2.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说一说这篇小说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好玩有趣?学生回答,明确:生动的语言、浓郁的地方风土人情、鲜活的人物形象……(根据学生回答调整)整篇小说,最有趣的是那一部分呢?是结尾写卖糕饼的孩子高喊一声街上孩子模仿他的叫卖声。
这一部分,“捏着鼻子吹洋号”的叫卖声有趣,孩子的行为也有趣。
3.再读课文,讨论析疑。
初读汪曾祺,他的文字的确好玩儿,但好玩儿不等于浅薄,好玩儿的背后有作者独具的匠心。
这篇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卖糕饼的孩子。
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回答)明确:孩子的形象特点:①家境贫寒。
父亲早亡,为生活所迫,早早承担了养家糊口的责任。
②尽职尽责。
像个小大人。
没有童年。
③仍有童心童趣。
看马,结尾模仿别的孩子。
这个孩子和别的叫卖的人不一样,他虽然肩着生活的担子,但还保有童真,对生活充满热爱。
作为劳动者,这个孩子比别的孩子多一种光彩,他一方面尊重职业的神圣,一方面没有被生活的束缚异化,保留着健康的童心。
在孩子的形象塑造中,最出彩的是哪一部分?是结尾两段。
请大家齐读结尾两段。
在预习时,大家都提出了对这篇小说的疑惑之处,其中有一个普遍提出的问题:结尾为什么要写他学别的孩子模仿他的吆喝声?现在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体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小男孩的鲜活、可贵之处正在于此。
人教版高中语文《职业(汪曾祺)》部优课件
1.了解小说情节内容,概括卖糕饼小孩的 形象特点。
2.从情节设计分析作者的构思特点。
3.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小说的主旨。
4.关爱底层劳动人民,挖掘他们身上的闪 光点,培养对职业对生活的热情。
作者简介
汪曾祺
(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以短
篇小说和散文闻名。被视为京派作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在短篇小说创作 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 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职业》, 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 《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 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主张发扬我们
人物形象方面,互相衬托,突出卖糕饼的 孩子的性格特点。
表现了主题,底层劳动者生活的辛酸和劳 动美。
效果方面,使文章详略得当,引发读者的 思考。
2、小说以“职业”为题是不是太大了,改为“卖糕 饼的孩子”好不好?为什么?
(1)从文章内容上看,小说写了各种职业的吆喝声。 (2)从情节上看:以职业为题,使情节详略得当,详写
❖ 各种职业都有它的辛劳与无奈,但也有它的喜悦与快乐,老 师的教学是如此,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我们要善于发掘职 业蕴藏的乐趣,像小说中的小男孩一样,在“椒盐饼子西洋 糕”单调、辛苦的职业常态中,善于寻找“捏着鼻子吹洋号” 的愉悦与轻松。在尘世里的颠扑与奔波中,直面困苦、随遇 而安的人生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呢?这种境界正是作者 热爱生活,内心乐观平和的体现,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
“小大人” 的形象特点
(1)勤劳能干,身世孤苦但自立 自强。
(2)乖巧懂事,对职业认真负责 (3)吆喝技艺熟练、精湛。 (4)率性天真,对美好生活有所希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职业(汪曾祺)6-人教版
《职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对民生之艰辛不易的理解和以诗意消释悲苦的人文关怀2.体会作者在叙事描写方面的高超技巧。
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2.演示法;3.探究法;三、教学过程1. 初步感知:听课文诵读,初步感知内容。
2. 探究主题(1)导入:“谁是主人公?”预设:从文字量(详略比较)和写作技法的调度(多角度的叙事描写)方面可以得出结论。
(2)出示汪曾祺《<职业>自赏》中的一段:第四稿我增写了一些别的叫卖,作为这个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叫卖声音的背景。
有的脆亮,有的苍老,也有卖杨梅和玉麦粑粑的苗族女孩子娇嫩的声音。
这样是为了注入更多的生活气息。
这样,小说的主题就比原来拓宽了,也深化了。
(预设:说明原先这个故事只有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小孩一个形象,那么作品主旨应该也限定在这个小孩的人生经历上。
)(3)思考问题1:原来的主题是什么?拓宽深化成为什么?(感受作者对民生艰辛不易的理解)(预设:原文中提过“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
但是他没有上过学”,并且描写了一群“上了学”的孩子对他的戏弄,这种背景交代和形象对比很明显是在表达对这个失学儿童的关怀。
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因家庭缘故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而失去了童年的欢乐,那么“童年的失去”就极有可能是最初的立意。
但加入了诸多职业的叫卖声,使得作者关怀的目光从一个孤独辛苦的孩子身上,拓宽到了普天下为生计而劳碌的劳动人民身上,作者思考的也就不限于“童年的失去”,而转移到对艰辛生活的人们的关注与同情上。
)结论(板书):童年的失去→底层劳动者的艰辛问题2:你如何理解作品主题?(1)出示资料导入汪曾祺《<职业>自赏》中的一段:职业是对人的框定,是对人的生活无限可能的限制,是对自由的取消。
……他(糕饼少年)的童年是没有童年的童年,他在暂时摆脱他的职业时高喊了一声街上的孩子摹仿他的叫卖声,是一种自我调侃,一种浸透苦趣的自我调侃。
同时,这也是对于被限制的生活的抗议。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职业(汪曾祺)7-人教版
一、初读质疑
学生自读反馈
①重点写卖糕饼的孩子为什么还要写前面各色人的吆喝?
②写“卖糕饼的孩子”却以“职业”为题,有什么深意?
③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孩子在巷子里的一声吆喝?
④“玉米粑粑、椒盐饼子”等民俗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课前阅读小说,学会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研讨
教
学
思
路
初读质疑----再读解疑-----合作探究 “职业”主题------比较分析作者情感态度----布置课后拓展阅读
主要
教学
方法
1、点拨法:符合启发式教学原则,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2、合作讨论探究法: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合作研讨:小说是不是也写孩子的悲惨命运,抨击职业对童真的压制,表达作者的同情呢?
要求: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有理有据
小组合作讨论:职业是否压制了童真?
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在交流中取长补短。通过体验性学习活动,培养学
(3)比较性阅读:
比较两个版本结尾,探究作者这样改的意图。
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要学会细读文本,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质疑。
二、品读解疑
(1)再读文本、品味涵咏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问题:小说描写了了哪些人的吆喝声?选择的这些人有哪些共性的东西?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从人物的身份、生活境遇和对职业的态度上去引导
适时总结:
汪曾祺在《职业》自赏中说:《职业》是一篇旧作,初稿只描写了卖糕饼孩子,近半个世纪中,我曾经把它改写过三次,增加了前面各种叫卖声的描写。为什么要重写?因为我还没有挖掘到这个生活片段的更深、更广的意义。
职业汪曾祺教案
职业汪曾祺教案教案标题:职业汪曾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职业汪曾祺的背景和成就。
2. 探索职业汪曾祺的职业道路和成功经验。
3.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职业汪曾祺的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对职业发展的兴趣。
主体: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职业领域,研究该领域中的成功人士,并与职业汪曾祺进行比较。
小组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所选择的成功人士和职业汪曾祺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该领域的职业发展趋势。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职业汪曾祺的职业道路和成功经验,以及他的职业规划思路。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并接受其他组员的建议和意见。
5. 职业规划活动:要求学生以职业汪曾祺为榜样,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学生可以考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个人能力和目标,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6. 学生展示: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职业规划,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
总结: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发展的探索和规划。
拓展活动:8.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成功人士的职业道路,并与职业汪曾祺进行比较和分析。
评估方式:- 小组展示和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 学生制定的职业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延伸:-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拜访相关企业或机构,了解职业汪曾祺所从事的行业。
- 邀请职业汪曾祺或其他成功人士来校分享职业经验和职业规划建议。
教案注意事项:- 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信息搜索和整理,引导他们辨别信息的可靠性和价值。
- 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规划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潜力,避免对学生进行过度限制和评判。
职业(汪曾祺)-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职业(汪曾祺)-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 教材内容概述中国民俗文化作为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了民俗的起源、分类、研究方法和民俗的传统节日。
而本教材聚焦于中国民俗文化中的“职业”事宜,通过阅读经典小说《职业》来深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人文内涵及其特色。
二.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1.了解中国民俗文化中的“职业”概念及其内涵。
2.分析文学作品中“职业”题材的表现形式。
3.理解文学作品中“职业”与现实生活中的关联。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重点1.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
2.深入理解“职业”的概念内涵。
3.分析文学作品中表达出“职业”题材的手法。
四. 教学难点1.辨析文学作品中“职业”与现实生活中的关联.2.学生学习“职业”的思维方式。
五.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 + 学生互动 + 小组讨论 + 个人思考六. 教学过程与设计6.1 课前准备1.教师抽取故事线索。
2.学生自我准备笔记本,准备紧扣“职业”题材的分析。
6.2 课堂教学6.2.1 阅读文学作品1.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职业》的人物概况以及故事情节,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疑惑。
6.2.2 分析“职业”题材1.教师让学生围绕“职业”题材进行笔记,并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分享和交流。
2.团队相互分享笔记,学生讲解各自分析结果和看法。
6.2.3 发散思考1.学生可以在“职业”中得到的收获和启发不仅限于文学作品以外。
2.学生自我思考,探讨“职业”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
6.3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文学作品中“职业”题材的表现形式,理解了“职业”在现实生活中的内涵和作用,以及提高了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七.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职业》故事的读后感和想法,以及对于“职业”的自我理解以及怎样更好地选择自己的职业。
八. 教学反思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以中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以鼓励学生自我思考为主调,在民俗文化和“职业”宏大的背景下,通过文学作品来加深对“职业”的了解。
职业(汪曾祺) 精品课教案
职业(汪曾祺)【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大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2.理解小说中几处关于卖糕饼小孩叫卖的描写的作用3.理解作者想要通过卖糕饼小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的大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2.理解小说中几处关于卖糕饼小孩叫卖的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想要通过卖糕饼小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文体引导——小组合作——课堂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来了解一下大家小时候的职业理想和现在的职业理想以及梳理此理想的原因。
学生们自由回答。
二、作者简介教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介绍了中国早期的职业——叫卖,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中国当代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职业》,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教师:作者是怎么对叫卖这个职业进行介绍的呢?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在此基础上,1 / 3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写作手法。
学生阅读课文,并且回答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什么?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2.在写主人公叫卖声之前,作者先写了其他几种叫卖声,请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
考查环境描写和次要人物的作用。
(1)各种吆喝声形成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各种忙碌的叫卖声也为小说定调,表现了动荡年代生活的奔波劳碌,提供了社会背景。
(2)描写了卖糕饼的孩子的同行们,为卖糕饼的孩子的出场做铺垫。
(3)各种职业,各种风格,与卖糕饼的孩子的动听的叫卖声互相衬托,突出卖糕饼孩子的特点;为了生活不得不牺牲童年的欢乐。
(4)前四种职业,男女老幼,本地外地,再加上孩子,基本概括了下层劳动者,表现了主旨:牺牲部分权利和自由,不得不为了生活辛苦奔波,表现了劳动的辛酸与劳动美。
汪曾祺 职业 教案
汪曾祺职业教案教案标题:汪曾祺职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汪曾祺的职业生涯和他对文学的贡献。
2. 分析汪曾祺的作品,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判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汪曾祺,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化名人。
2.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汪曾祺的了解,询问他们对他的作品有何印象。
步骤二:汪曾祺的职业生涯(15分钟)1. 分享汪曾祺的职业经历,包括他的教育背景和从事写作的起源。
2. 引导学生思考汪曾祺的职业选择对他的写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步骤三:汪曾祺的作品分析(20分钟)1. 指导学生阅读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或散文,如《木棉道》或《茶馆》。
2.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情感和写作风格,讨论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和观点。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与同学们分享。
步骤四:学生写作活动(20分钟)1.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汪曾祺的作品为参考,写一篇短篇故事或散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建议,包括如何组织思路、运用形象描写和表达情感等。
3.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并提供个别指导和反馈。
步骤五:分享和讨论(15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作品,并提供互相反馈和建议。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以及汪曾祺的作品对他们的启发。
步骤六:总结和评估(10分钟)1. 总结汪曾祺的职业生涯和他的作品特点。
2. 评估学生对汪曾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在写作活动中的表现。
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研究其他作家的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汪曾祺的其他作品和他的文学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活动,以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3.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和题材,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对汪曾祺的职业生涯和作品的分析,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写作的热情。
《职业》汪曾祺 教学设计
《职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略文本中蕴含的风俗底色,提升美学品格2、过程与方法:品读文本,感受童趣里充满的人生哲思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汪曾祺不动声色叙述背后的悲悯情怀二、教学重点:汪曾祺作品中关于“吃”的民俗融入三、教学难点:把握汪曾祺的悲悯情怀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材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的片段。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中国的饮食艺术源远流长,千年不坠。
写食谈吃,也向来被文人墨客视为寄寓个人趣味的乐事。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汪曾祺,通过他的作品《职业》去领略浓浓的风俗情韵,以及他个人价值观的坚守。
2、默读文本5分钟,并批注一些能展现小说艺术特色的细节。
3、合作探究:请各小组认真研读文本并讨论,你们小组认为汪曾祺的《职业》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讨论10分钟,形成一篇小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鲜明,论证严谨4、请各小组同学展示,你们组的小论文。
5、教师明确:(1)关注小人物充满生活气描绘了一幅昆明街头充满生机的市井图。
文本中涉及到了几种职业:收旧衣烂衫、卖化风药、卖壁虱药、卖椒盐饼子西洋糕。
把世俗、繁琐的生活诗意化。
汪曾祺在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中说,放学回家总要经过一个大街和一条弯曲的巷子。
这种气息就是生活的气息,让汪曾祺感动了一生。
(2)平静的叙述悲悯的情怀汪曾祺写了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挤压,看似叙述平静克制,却深藏着巨大的悲悯,读起来令人动容。
汪曾祺采用了隐身文本背后的叙述策略。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由于生活所迫,从小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过早地承担了养家糊口的职业。
小学生的书包与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的木桶形成了对比。
在对孩子形象的叙述中,看得出叙述者对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的同情和欣赏之情。
(3)品美食悟风俗杨梅、玉麦粑粑、椒盐饼子西洋糕汪老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中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
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
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
职业(汪曾祺)
吆喝现百态,痴心成极致——汪曾祺《职业》简案陈仲梅【教学目标】1. 体会民俗文化中小商小贩的职业百态;2. 把握卖糕饼小孩儿尽职懂事、乐观坚韧的形象特点;3. 体会汪曾祺平凡处见奇崛、关照人生的特点;4. 拟写重庆吆喝,体现山城民俗。
【教学重难点】1. 体会民俗文化中小商小贩的生活百态;2. 把握卖糕饼小孩儿的形象特点。
【教学方法】点拨、讨论、写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郭德纲相声视频——《卖布头》片段导入。
二、现职业百态1.浏览全文,勾画文中描写了哪些吆喝声,并思考这些吆喝声分别体现的是什么职业。
2.选择其中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吆喝,结合文本分析其特点,并朗读出来。
3.从这些文字当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三、展人性坚韧1.在这些吆喝声中,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个人物的吆喝?明确:卖糕饼的小孩儿。
2.文中写了小孩儿的6次吆喝,在这些吆喝声之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请大家讨论并概括。
3. 品味重点段落,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性坚韧。
(1)朗读21段,结合文本分析小孩的身世特点,作者采用什么样的写法来描述他的身世特点?(2)文中写到小孩儿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但他却每天都要看马,这是因为小孩儿对马情有独钟,还是有其它原因?请大家默读23-25段,从文本中寻找原因。
(3)这篇作品作者四易其稿,到了80年代终稿,作者才加上看马情节。
该不该加,你怎么看?(4)有位在新疆教古典文学的教授说他每读《职业》的结尾都要感动得流泪,请大家默读32段,体会其中的情感。
4. 此篇为何以《职业》为题?四、课后作业:写山城民俗本文的吆喝表现的是昆明当地的民俗之美,而以码头文化、豪爽性格著称的山城,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吆喝声。
打开记忆的闸门,选择一种你印象深刻、独具特色的重庆吆喝声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向大家展示你心中独特的山城民俗。
提示:写作时,要求突显吆喝的情境,从声音特点、叫卖者特点、货品特点等方面进行描写。
汪曾祺《职业》优秀课件
5.小说以“职业”为题是不是太大了,改为“卖糕 饼的孩子”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 ①从内容上看,小说写了各种职业的吆喝,卖糕饼的孩子是其 中详写的一个点。 ②从主题上看,职业是对人的限制,对人的拘束,意味着人的 生活模式的固化,这种固化体现在一个孩子身上,格外令人同情。 ③以“卖糕饼的孩子”为题,主题会接近于“失落童年”;而 “职业”为题,小说的内涵更深远,是“人生的艰辛”。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小时候经常听见各种各样的叫卖声,“换 大米”“收长头发”“补锅底”等等,短短几个 字,在大爷的口中却是百转千回。这是一种最原 始、最简单的广告形式,是一项拼嗓门的体力活, 也是老百姓谋生的“必备技能”。今天我们来走 近汪曾祺的《职业》,聆听那些年的叫卖声。
《职 业》
汪曾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赏析文中关于卖糕饼小孩叫卖的描写。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赏析文中关于卖糕饼小孩叫卖的描写。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 人,当代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1.深入大街小巷、农贸市场或小商品市场,用 心聆听和观察,描写一段叫卖的场景。要求:既要描 写声音,又要描写人物的神态,300字左右。
2.学完本文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五、情感升华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烟火气,是楼下店铺的豆浆油条,是平凡生 活的柴米油盐,是红泥火炉的把酒言欢,是街巷 市井的嘈杂喧闹…… 认真对待每一餐烟火,用心感悟每一个朝夕。
3.字词积累 刮痧(shā) 饼铛(chēng) 模仿(mó)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三单元《职业(汪曾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三单元《职业(汪曾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从情节设计方面理解小说的构思特点。
•2.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从叙写人物角度探究小说的主旨。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教材的学习,对小说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再加上这种教材通俗易生,学生读后大多都能明白,为此在设计中除了按高考考纲学习外,还可以更大程度不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重点难点
探究小说的主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新设计
一、情境激趣:
秦戈尔的散文诗《我愿意》导入:
早晨,钟敲十下的时候,我沿着我们的小巷到学校去。
每天我都遇见那个小贩,他叫道:“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他没有什么事情急着要做,他没有哪条街道一定要走,他没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去,他没有什么规定的时间一定要回家。
我愿意我是一个小贩,在街上过日子,叫着:“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下午四点钟,我从学校里回家。
从一家门口,我看见一个园丁在那里掘地。
他用他的锄子,要怎么掘,便怎么掘,他被尘土污了衣裳。
如果他被太阳晒黑了或是身上被打湿了,都没有人骂他。
我愿意我是一个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
天色刚黑,妈妈就送我上床。
从开着的窗口,我看见更夫走来走去。
小巷又黑又冷清,路灯立在那里,像一个头上生着一只红眼睛的巨人。
事业(汪曾祺) 精品课教案
事业(汪曾祺) 精品课教案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汪曾祺的经典小说《事业》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追求事业成功的道路。
学生们将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了解汪曾祺对于事业的独特见解,并从中汲取启示。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事业》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塑造手法;
3. 讨论小说中关于事业的思考和观点;
4.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事业目标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
1. 小说《事业》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2. 小说的概括和批评分析;
3. 关于事业的哲学思考和理解;
4. 学生展示和讨论:个人的事业目标和追求。
四、教学方法
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小说内容理解和分析讨论;
2. 个人思考和写作:学生通过写作或日记等方式进行个人思考
和观点表达;
3. 老师讲解和解读:老师对小说内容进行讲解和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个人写作或日记的观点和思考深度;
3. 学生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和表达。
以上为《事业(汪曾祺) 精品课教案》的大致内容和安排,希望
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事业的意义,并激发他们对事业追求的兴趣和动力。
专长(汪曾祺) 精品课教案
专长(汪曾祺) 精品课教案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他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汪曾祺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分析汪曾祺的创作特点和写作风格- 解读汪曾祺的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学内容1. 汪曾祺的生平介绍- 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 学术背景和荣誉- 文学创作经历和成就2. 汪曾祺的创作特点和写作风格- 描述微小事物的细腻表达- 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手法- 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3. 汪曾祺的代表作品赏析- 选取汪曾祺的代表作品,如《讲桥》、《井冈山上的韭菜》等,进行详细解读- 分析作品中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4. 文学鉴赏和创作实践- 给学生提供汪曾祺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鼓励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评论-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写作汪曾祺风格的短小小说或故事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使用幻灯片展示汪曾祺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就汪曾祺的创作特点和作品进行讨论和交流- 作品解读:在课堂上深入解读汪曾祺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课堂写作:通过指导和示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短小小说或故事的创作实践教学评价-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情况和讨论交流的质量-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创作作品和书面阅读评论- 考试评价: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对汪曾祺生平和作品的理解和认知教学资源- 幻灯片:包括汪曾祺的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品的内容- 作品阅读材料:准备汪曾祺的作品给学生进行阅读和鉴赏- 创作指导材料:提供短小小说或故事的创作指导和示范范文参考书目- 汪曾祺,《新腚东京》- 汪曾祺,《风萧萧兮易水寒》- 汪曾祺,《小城之春》以上是《专长(汪曾祺) 精品课教案》的内容概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汪曾祺的文学世界,培养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职业》教学设计
《职业》教学设计【教材与学情分析】《职业》是选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一篇小说,作者汪曾祺,因为对于小说文体很熟悉,高三下学期的学生研读鉴赏起来难度不大,但风俗化散文体小说的特征又与传统小说有别,是值得探讨和学习的。
结合高考内容,选择对学生指导意义较大的“细节描写”作为突破,学生还是容易把握并大有裨益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预习,了解汪曾祺其人,通过微课,初步了解汪曾祺散文化风俗体小说的特点,初读小说,学生能够梳理并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熟悉小说中的人物,对小说主题形成初步感知。
2、过程与方法:关注描写,研究对人物、环境的细节描写,并通过比较阅读,在理性探究过程中,评价人物;能联系小说三要素,鉴赏小说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小说的品读与鉴赏,理解职业的含义,深悟人物的天性在职业里按捺不住探出头来,童趣里充满的人生哲思;从小说的风俗底色中,体味平凡生活之美。
在幽默的语言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感悟。
重点:散文化风俗体小说中细节描写的用意。
难点: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与鉴赏。
关键:如何分析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明晰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畅所欲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读了文章,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生答……)反正第一遍读完后,我就记住椒盐饼子西洋糕了。
这其实是一个孩子的叫卖声,如果再说还有印象,就是叫卖声不止一种,多姿多彩的“叫卖声”。
其实,古今中外的诗文中不乏对“声音”的描写,陆游写临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夏丐尊在《叫卖声》中写道:寒夜的‘茶叶蛋“细砂粽子“莲心粥’等等,声音发沙;英国作家约瑟夫艾迪生在《伦敦的叫卖声》中写道:“修理匠常用他那悲怆、庄严的语调向居民们发问:‘有修理椅子的没有?’……,这些“市井之声”蕴涵了生活的丰富内容,而今天我们走进文林街,跟着汪曾祺先生去感受20世纪40年代的昆明,去体味那里的生活。
(板书:《职业》汪曾祺)二、温习微课,整体感知1、小说重点讲了那个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小孩子,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讲讲他的故事?明确:迫于生活重压早早有了“职业”的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整天叫卖“椒盐饼子西洋糕”,小学生们常常相跟着戏仿喊作“捏着鼻子吹洋号”。
汪曾祺职业教案
汪曾祺职业教案教案标题:汪曾祺职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汪曾祺的生平和职业成就。
2. 分析汪曾祺的作品特点和文学风格。
3. 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创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汪曾祺的照片和作品,引发学生对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汪曾祺的了解和印象。
知识讲解:1. 介绍汪曾祺的生平和职业经历,包括他的学习背景、工作经历和文学成就。
2. 分析汪曾祺作品的特点,如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幽默的笔调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3. 解释汪曾祺的文学风格,如细腻的情感描写、独特的语言表达和对细节的关注。
活动实践:1. 阅读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或散文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或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汪曾祺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汪曾祺的作品,了解他的文学创作思路和风格变化。
2. 引导学生尝试模仿汪曾祺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实践。
3.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分享会,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互相欣赏。
评估反馈:1. 设计简单的选择题或问答题,检查学生对汪曾祺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作品创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教案总结: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汪曾祺的生平和职业成就,分析他的作品特点和文学风格。
同时,通过阅读和创作实践,学生将培养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并提高自己的写作和创作能力。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职业(汪曾祺)》2
汪曾祺《职业》一、导入新课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上有一位大师级的小说家——汪曾祺,他的一系列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反映着某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
今天,我们就通过他自己最满意的小说《职业》,赏析中国的民俗文化。
二、了解作者汪曾祺三、初赏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职业》,思考,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来反映职业的?2、小说在选材用材上有什么特点?四、探究交流要求:1、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2、各小组展示、点评、质疑、引导点拨探究题一、赏析风俗中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它流传在老人家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中,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天。
汪曾祺是当代作家中写民俗的大家,本文提到了哪些当地的风俗?大家分组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探究题二、分析人物文章中重点写了“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这一人物形象。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形象特征。
探究题三、标题作用小说以“职业”为题是不是大了,改为“卖糕饼的孩子”好不好?为什么?五、课外拓展(一)端午的鸭蛋汪曾祺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1。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2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3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4。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5,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汪曾祺)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大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2.理解小说中几处关于卖糕饼小孩叫卖的描写的作用
3.理解作者想要通过卖糕饼小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的大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2.理解小说中几处关于卖糕饼小孩叫卖的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想要通过卖糕饼小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文体引导——小组合作——课堂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来了解一下大家小时候的职业理想和现在的职业理想以及梳理此理想的原因。
学生们自由回答。
二、作者简介
教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介绍了中国早期的职业——叫卖,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中国当代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职业》,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作者是怎么对叫卖这个职业进行介绍的呢?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在此基础上,
1 / 3
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写作手法。
学生阅读课文,并且回答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什么?
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2.在写主人公叫卖声之前,作者先写了其他几种叫卖声,请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
考查环境描写和次要人物的作用。
(1)各种吆喝声形成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各种忙碌的叫卖声也为小说定调,表现了动荡年代生活的奔波劳碌,提供了社会背景。
(2)描写了卖糕饼的孩子的同行们,为卖糕饼的孩子的出场做铺垫。
(3)各种职业,各种风格,与卖糕饼的孩子的动听的叫卖声互相衬托,突出卖糕饼孩子的特点;为了生活不得不牺牲童年的欢乐。
(4)前四种职业,男女老幼,本地外地,再加上孩子,基本概括了下层劳动者,表现了主旨:牺牲部分权利和自由,不得不为了生活辛苦奔波,表现了劳动的辛酸与劳动美。
3.小说结尾有什么特点?
(1)用模仿的叫卖声结尾,难得的轻松一刻反衬小孩职业的辛苦。
(2)生动刻画小孩卸去职业束缚后得率性天真。
表达孩子对自由地向往。
(3)他在此处的吆喝声,本是其他孩子学他的,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自己也吆喝上了。
出乎意料,戛然而止,引人回味。
(4)再次重复上文的叫卖声,使得文章结构富有节奏感,音韵美。
四、阅读课文,语言品味。
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并且对以下几个句子进行分析,品味语言。
1.课文原句: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
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
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昆明人叫玉米为包谷,苗人叫玉麦),下一点盐,蒸熟(蒸出后粑粑上还明显地保留着拍制时的手指印痕),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
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赏析:人是穿戴整齐、干干净净、很秀气的少女,所卖的东西是大大的、红得发黑、衬着新鲜绿叶的杨梅,嫩玉米做成的还保留着拍制时的手印的黄黄的玉米粑粑,这些玉米粑粑包在黄绿色的玉米的嫩皮里,真是人纯、物美、味香。
山里的夏天和初秋,想来也是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的吧。
人、物、景(想象中的)交相映衬,不觉使人迷醉其间了。
这段描
2 / 3
写充分调动了人的感官功能:视觉、嗅觉、味觉和想象力都用上了,色彩的搭配尤其清新宜人,读者读了这段文字,不禁也陶陶然身心愉悦。
2.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
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
它总不好好走路。
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总是骒腰骧骧的。
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
赏析:这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眼中的马群。
他不会根据马的年岁、高度、毛色等正确地给予它们名称,因为没有上学,所以也不会用华丽的形容词来形容他喜欢的马群,他眼中有的只是它们的颜色和情态。
在描写这些马时,作者用了“雪白雪白”“郭答郭答”等节奏性、音乐感较强的词语,这些马儿,就像美妙的歌声一样萦绕在这个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的心中吧。
【作业布置】
1.要求同学们写出自己当前的职业理想,并说出理由。
2.在学习完《职业》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