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健康的概念及发展

合集下载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健康的概念及发展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健康的概念及发展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健康的概念及发展(许明智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人们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和幸福的源泉。

任何时代和民族均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原来单一维度、消极的健康模式向着多维度、积极的整体健康模式发展,加深了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健康事业的发展[1]。

一、传统的健康观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

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将有无疾病视为健康的标准,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2]。

这个单一维度的健康模式使医生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疾病的预防,是一种消极的健康观。

同时也忽视了生理、病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不同的职业对健康的理解和要求也不相同。

运动教练也许认为,饮食规律,经常体育锻炼,保持体重正常和良好的身体状态,就是健康;临床医师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而心理学家认为健康还要包括具有应对情绪问题和心理创伤的能力[3]。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入,发现这些观点不够完善,仅强调了健康的某些方面或维度,而忽视了整体健康(holistic health)。

现代医学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向着多维度的、积极的、整体的健康模式发展。

二、现代的健康观现代的健康观认为,健康不在仅局限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47),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乃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4]。

健康的含义

健康的含义

健康的含义(一)概念1.对健康的理解从古至今,任何时代和民族无不把健康视为人生第一需要。

健康是基础、健康是保障、健康是根本,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享有健康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

同时,健康不仅是个人资源,更是社会的最重要资源,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保证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2.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在其《组织法》中提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的三维健康观。

这是人类对健康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把健康内涵拓展到一个新的认识境界。

3.健康的三个维度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能说不生病就是健康,健康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1)躯体健康: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2)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

实际生活中,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会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有自知之明,善交友。

(2)对待工作的态度,热爱学习和劳动,能把精力和兴趣投入到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中去,并从中得到乐趣。

(3)对待环境的态度,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4)对困难和麻烦的态度,在一般情况下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勇于面对并积极解决。

3)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健康的个体应有效的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每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

4.WHO对健康概念的拓展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再次将外延拓宽,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到健康的范畴。

把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它的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生殖健康是指人在生殖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妇女可以安全地经历妊娠和分娩,出生的婴儿能存活并健康成长。

健康内涵发展历程

健康内涵发展历程

健康内涵发展历程
健康内涵发展历程: 人类健康是生活的基石,随着社会的进步
和科技的发展,对健康的理解也在不断演变。

健康内涵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理健康
在人类对健康的认知初期,主要关注的是生理健康。

这时人们认为,健康是指身体机能正常,没有疾病或病症。

人们关注的主要是营养摄入、体重控制以及一些基本的身体指标,如心率、血压等。

这个阶段聚焦于疾病的防治和身体健康的维护。

第二阶段:心理健康
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

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心理压力、情绪管理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人们更加注重平衡个人心理健康与外界压力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健康是身心和谐的结果。

第三阶段:社会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体的健康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环境的改善。

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个体、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

第四阶段:全面健康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心理和
社会健康的综合,还包括了其他方面的健康内涵。

例如,环境健康、职业健康、情感健康、全球健康等。

人们开始倡导全面健康,提倡综合性的健康理念,并不断研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体和社会的健康水平。

总结:健康内涵的发展经历了从单纯关注生理健康到逐渐关注心理、社会和全面健康的过程。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健康内涵的发展还将继续前行。

健康与健康教育

健康与健康教育

第一节 健康资料的类型与来源
二、健康资料的来源
(一)主要来源 即患者本人,如患病的经过、患病后的感受、对健康的认识及需求、对
治疗及护理的 期望等。这些资料只有患者本人最为清楚、最能准确地加 以表述,因此也最可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健康资料的类型与来源
(二)次要来源 除患者本人外,护理人员还可从其他人员或记录中获得所需资料。 (1)护理对象的家庭成员或与之关系密切的其他人员如朋友、邻居、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健康资料的内容
二、身体评估结果
1. 一般状态评估 一般状态评估包括性别、年龄、生命体征、发育与体型、营养、意识状
态、面容与表 情、体位、姿势、步态、皮肤和淋巴结等。 2. 头、颈部评估 头、颈部评估包括头颅及其器官、颈部外形与运动、
颈部血管、甲状腺及气管的评估结果。 3. 胸部评估 胸部评估包括胸廓、肺脏、心脏及血管的检查结果。
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
到16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医学进入了实验医学阶段, 许多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分门别类地研究了人体结构和各种生命现象,如 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魏尔啸发表了细胞病理学说等。这些成就给生理 学、医学带来划时代的影响。
进入20世纪,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 健康与疾病,不单纯受生物因素的影响。即使以生物因素为主的传染病, 也日益受社会心理因素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制约。原先的生物医学模式忽 视这些因素的作用,从而暴露了它的局限性。美国学者恩格尔(G L Engle)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了生物医学模式应转向生物—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Bio Psycho Social Medical Model),亦称为现代医学 模式。这一模式几乎涵盖了影响人类健康的各类因素,突出了社会、心 理因素在导致疾病中的作用,使人们在对待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上有

健康定义及标准

健康定义及标准

健康定义及标准健康,是指人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的综合表现。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身体健康,还具备正常的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那么,如何定义健康的标准呢?在不同的领域和角度下,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健康标准和定义。

一、生理健康标准生理健康是指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正常状态,以及体内代谢的平衡状态。

衡量生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身体功能: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健康的基础,例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

2. 身体指标:身体各项指标的测量和评估,如血压、体温、心率、体重指数(BMI)等。

3. 疾病和疼痛:健康的人应该没有严重的疾病和长期的疼痛,能够忍受正常范围内的运动和活动。

二、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是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正常表现。

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定义:1. 心理状态:积极乐观、情绪稳定、充满自信,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具备调节和适应的能力。

2. 心理问题:没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3. 心理需求: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如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自我实现。

三、社会健康标准社会健康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适应。

一个社会健康的人,不仅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还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角色。

1. 社会关系:积极融入社交网络,与他人建立互信、尊重和支持的良好关系。

2. 社交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场合。

3. 社会责任:承担个体在家庭、社区和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具备良好的社会伦理和道德意识。

总之,健康的定义及标准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各个层面。

只有在这些维度上保持良好的状态和平衡,个体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状态。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关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以实现全面的健康发展。

【第一章】体质健康概论

【第一章】体质健康概论

二、体质评价的内容与指标
指标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概念存在的一个标记,是我们 选择的观察对象,它反映我们所要研究的变量。体质指标 是对体质范畴的变异方面的规定性加以具体化。
第一章 体质健康概论
本章导语
健康是一个多维的综合概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本章从体质的不同维 度介绍健康,首先介绍了健康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促进健 康的概念、方法与原则,其次介绍了我国医学和体育领域 对体质的界定,以及体质所包含的5个方面(身体形态、身 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的结构构成、 相关概念、测试指标及评价量表,最后将体质健康作为一 个整体概念,对其丰富的内涵做了解析。
第四,从能够明显表现体格健康的几个主要方面提出标 准,诸如体重(适当的体重可表现出良好、合理的营养状 态)、身材、眼睛、牙齿和肌肉等的状态。
二、 影响健康的因素
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状况有赖于遗传、环 境、机体和病因等相互之间的平衡关系。
二、 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1行为因素 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影响健康因素的 作用都与行为有关。例如吸烟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 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酗酒、吸毒、 婚外性行为等不良行为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2.生活方式 由于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可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性 病、艾滋病迅速增加,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 病已占总死亡原因的61%。据美国相关机构调查只要有效地 控制行为危险因素,如饮食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吸烟、 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l/3的急性 残疾和2/3的慢性残疾发生。
一、健康的概念
(二) 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2年提出了10条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健康的基础。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动态的,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标准.一、健康的概念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过去,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强调的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即大部分人会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1977年恩格尔(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在该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Engel, G.L.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Science, 1977, 196,pp.129-136。

这立即在医学和健康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导致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了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与此相一致,1989年WHO又将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WHO还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第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第二,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第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第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第五,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第六,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第七,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第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齿和牙龈颜色正常;第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第十,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协调。

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材料2

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材料2

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材料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兴旺的保证。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和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健康教育则是一项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其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并被列为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

(一)健康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生活水平的进步,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对健康内涵的全面理解有助于指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践。

(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即是使教育对象知识、观念、行为改变的统一。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

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根据1988年第13届世界健康大会提出的新概念: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

它重点研究知识传播和行为改变的理论、规律和方法,以及社区教育的组织、规划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通过传播和教育手段,向社会、家庭和个人传授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惯,消除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促进人类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三)健康促进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控制影响健康因素,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所负的责任。

是指以健康教育、组织、立法、政策和经济等综合手段对健康有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以促进人类的健康。

我国的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个阶段。

健康与疾病

健康与疾病

第一节健康健康是与人有关的事,其定义与人对健康的认知密切相关。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主要从微观及宏观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健康的概念1.健康的微观概念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1)健康就是没有疾病:这是一种传统的生物个体健康观。

此概念是对健康的消极定义,因为它没有真正回答健康的实质,也没有说明健康的特征,而是将健康与疾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

显然,这对于人们认识健康、研究健康、谋求健康,都没有实际意义。

(2)健康是人们感到身体舒适:此定义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认识健康。

但必须注意,虽然健康的身体会给人带来舒适,拥有健康身体的生活较之不健康身体的生活更为舒适和愉快。

但是,健康并不等于舒适,例如使用某些药物(如吗啡)后,能给身体带来暂时的舒适,但成瘾后则会从根本上破坏人的健康。

(3)健康是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此定义虽然古老,但它抓住了健康的重要特征,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人通过其各种功能的发挥,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和谐或平衡而生存。

人体各部位功能如何,当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体的健康程度,但这一定义却忽视了人体精神心理的作用与影响。

(4)健康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与上述健康定义相比,此定义增加了人的精神、心理层面,认为人的健康不仅只是躯体的健康,也应包括心理健康。

这个健康定义比前者又进了一步,但它仍欠全面,只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健康,而没有把健康置人人类生活的广阔背景中,忽视了人的社会适应性。

2.健康的宏观概念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主要考虑了人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功能,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可以追求的状态。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健康作出的定义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978年,WHO又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赢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并再次提出了“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如何正确看待健康演讲稿

如何正确看待健康演讲稿

如何正确看待健康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如何正确看待健康”。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而正确看待健康更是
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健康,健康不仅仅
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交健康。

身体健康是我们身体各
个器官和系统正常运转的状态,心理健康是指我们的心理状态健康,社交健康是指我们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这三者缺一不可,才能称得
上是真正的健康。

其次,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健康。

要认识到健康是靠自己去守护
和维护的,只有自己珍惜健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我们要养成
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适量的运动,合理的饮食,这
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心理健康,学会释放压力,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社交方面,我们要学会与
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保持社交健康。

最后,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健康问题。

要有预防意识,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同时,我们也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不要盲目追求完美的身材,不要过度追求健康,要有适度的放松和
享受生活的态度。

总之,正确看待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只有正
确理解健康,正确对待健康,才能更好地保持健康,享受生活。

谢谢大家!。

现代的健康观

现代的健康观

现代的健康观一、健康(Health)的概念自古至今,健康成为各朝各代人们谈论的永久话题,并被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

然而什么是健康?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健康的确切内涵?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该宣言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事隔多年后,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physicalhysi。

alhealtl)、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会ychological。

alth)、社会适应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

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个现代健康概念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是对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补充和发展,它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

1.躯体健康(生理健康)躯体健康是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无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的状态;广义的心理健康还包括心理调节能力,发展心理效能能力。

3.社会适应良好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于社会现状有清晰、正确的认识。

既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注重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对于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怨天尤人,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解决。

当发觉自己的理想与愿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时,能够迅速地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发展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妄自尊大和一意孤行。

谈谈你对健康的认识

谈谈你对健康的认识

谈谈你对健康的认识健康是每个人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我们应该对健康有更多的认识和关注。

在本文中,我将谈谈我对健康的认识,包括健康的定义、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健康。

一、健康的定义健康并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健康等多个方面。

身体健康是指身体器官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疼痛;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状态稳定、积极向上,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社交健康是指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社交活动和参与。

二、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首先,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只有身体健康,我们才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和快乐。

其次,健康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就也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身体不健康,就很难有精力去追求梦想和实现目标。

此外,健康还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大部分人都拥有健康,社会就能够更加和谐稳定,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会得到充分发挥。

三、如何维护健康维护个人健康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

1. 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均衡的膳食结构,摄入足够的营养。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高糖、高盐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避免暴饮暴食和吃太多加工食品。

2. 适度的运动: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选择跑步、游泳、瑜伽等运动方式,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和免疫力。

每天坚持30分钟的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3. 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神,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4. 积极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压力过大。

可以通过娱乐、阅读书籍、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放松自己,减少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6. 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参加社交活动,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

人类身体与健康的历史变迁

人类身体与健康的历史变迁

人类身体与健康的历史变迁从史前时期到现代社会,人类身体和健康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人类史上,我们经历了多种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经历了不同的医疗技术和健康观念的演变。

本文将就人类身体和健康的历史变迁进行探讨。

史前时期的身体与健康距今约9000年前,人类从狩猎采集为生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社会,人类的体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出现了大小不一的营养不良和肥胖。

史前时期的人类对身体和健康问题的理解相对较为简单,他们普遍认为人体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

一旦身体生病,就需要通过祭祀、草药和巫术等方式治疗。

古代文明时期的身体与健康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身体和健康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

古代希腊的医生们开始提出“非物质原理”与“身体内部平衡”等概念,将医学从魔法和神秘学中解放出来。

他们提出了治疗方法,最著名的是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和运动,维护身体健康。

相比古希腊的理性,古代中国的医药则更加关注自然界的力量。

这一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的中医理论强调治疗对身体的整体考虑,而不是只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中药可以采取口服、外用、熏蒸等多种方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世纪的身体与健康中世纪的欧洲跟考古学和解剖学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有关。

随着解剖学与人体结构的探索,欧洲医学被深刻地改变了。

对身体和健康问题的认识从神秘学和祈祷中转向了理性和科学。

以下是中世纪的一些医学发展:1.伊本·锡那的古典医学这是西班牙欧洲大陆之外最杰出的医学成就之一。

伊本·锡那是一位阿拉伯外科医生,擅长手术和治疗伤口。

他的著作以及对希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重视非常有说服力。

2.根据日食决定疫情在中世纪欧洲,对瘟疫和疾病的原因(比如黑色死亡,伊氏病毒等)还不知道。

因此,针对这些大规模的疾病,大型的共同祈祷和想象力等仪式被用来减轻病患的痛苦。

3.解剖学的迅速发展在文艺复兴期间,解剖学家们逐渐对人体结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欧洲医学家还通过采取经验主义的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谁都想活得潇洒、健康,度过幸福而美满的一生。

但疾病往往悄悄缠身,使人感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和人生旅途的艰难,有的人因此而英年早逝,有的成了长期"专职"病患者,给家庭、社会增加负担。

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也越来越宽,新病、奇病、时代病、富贵病不断袭来,经常困惑着现代人。

人们在与疾病不断抗争中,慢慢地认识到健康不单纯是肉体无痛无病,还与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健康的含义: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

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健康概念不断发展,由过去单一的生理健康(一维)发展到生理、心理健康(二维)又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良好(三维),再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良好、道德完善(四维),这个四维健康新概念是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概括的。

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更多的人们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个新名词,但却是21世纪出现的新名词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甚至可能是划时代的概念。

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焦虑不安、易激怒、头痛、失眠、胸痛。

胃纳不佳,懒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理解判断能力降低、社交障碍等。

亚健康人普遍免疫功能低下,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亚健康状态既是疾病的先导,也是早衰的先兆。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亚健康是21世纪威胁人类的头号杀手。

二、中学生与健康:第一方面:青春期的生理卫生。

(这方面的知识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已经学过,就不多说了。

[最新]健康教育与发展

[最新]健康教育与发展

健康教育与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健康的认识逐渐深化,对健康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们比过去更关注自己的健康。

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必要的健康知识,掌握保持健康的技能,使具有健康实用价值的科学知识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改善、维护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水平。

一、健康概念的演变与发展关于健康,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作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提出把健康作为人的第一权利,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作为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英国教育家洛克则强调若没有健康,就不可能有什么幸福而言、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则形象地指出,一个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

的确,没有健康作为基础,人生的一切都会黯然失色。

健康是一个综合的历史性的概念,是人类生命存在的良好状态,是人们生活的目标。

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不断发生变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搏斗过程中,若失去了健康就无法生存,此时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就等同于生命。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和社会物质资料的日渐丰富,人类才有可能考虑抵御和消除疾病和伤痛,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以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衡量健康的标准是以其是否患病为尺度的,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

随着科学枝术的发展和新兴边缘学科的兴起,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日益深入,对健康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了人类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这一定义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异常现象而免于疾病的观念。

20世纪5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健康不仅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心理、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健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传播一定的健康知识,促进人们自愿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健康的环境,并学会在必要时求得适当的帮助,从而保护和促进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讲座稿

健康教育讲座稿

健康教育讲座稿——什么是健康一、教学目的通过讲解让教师了解健康的概念,什么是健康的人;影响健康的因素,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概念;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健康的概念2、健康的生活方式3、影响健康的因素4、健康促进三、教学过程导入:健康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保证;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帮助人民获得健康是我们每一个卫生工作者的职责,更是每一个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作为医院的管理者更是责无旁贷;一什么是健康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条件不同,对健康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过去,人们一般认为身体没病、无伤、无残就是“健康”;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深化;现代的人们认识到:除了生物性因素外,心理、社会因素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行为都是许多疾病发生和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关注人的健康时,单从“生物人”的角度看问题就明显的不够全面,必须考虑到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人健康的影响;随着这种认识的加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则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在其组织法中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这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是在生理上没有疾病、躯体健全和不虚弱,而且还应该是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平衡状态,并且还包括人与社会的良好适应,达到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不仅有肉体还有精神;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人、生物人,还是一个社会人;这一健康的新概念就是把人的躯体与精神结合,并把个体与社会结合所提出的,是对健康的一个全面定义;一个完全健康的人不仅是自身客观上拥有健康,而且应该懂得基本的健康知识,具有追求健康的信念和意识,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对他人和社会承担健康责任;还有一种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我们称为亚健康;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的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二影响健康的因素人类的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遗传、心理和行为生活方式等内在因素外,生物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稳定状况战争或和平、经济状况、医疗卫生服务、食品和饮水供应、社区服务、人际关系、文化风俗等等,其中无一不与健康关系密切;自然环境:它包括气候情况、地理条件、水质和土壤情况包括所含矿物质、磁场与射线等等,也都直接与人的生存和健康密切相关;如某些地区由于水土中微量元素的多或少可以造成氟中毒、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地方病;生物环境:主要指人们生存的环境中的生物状态,特别是致病和传播疾病的生物的浓度、活跃情况和致病性等;如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和蚊子、苍蝇、蟑螂等虫媒以及老鼠等动物;当人生存的环境中这些生物浓度较高或致病性强时就必然对人的健康产生威胁;遗传因素:人的身体素质特点会遗传给后代,某些疾病也具有遗传性,如血友病、白化病、糖尿病等;心理因素: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健康,例如长期的心理紧张可以导致高血压,突然的情绪激动可以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行为生活方式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健康,如长期大量吸烟可以导致气管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甚至会增加患肺癌和其他癌症的机会;长期过量饮酒可能损害肝脏并引发其他消化系统疾病;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可以导致动脉血管硬化和冠心病;高糖饮食、缺少运动可能引起糖尿病;科学研究表明,在上述影响健康的诸因素中,人类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在美国,不健康生活方式占总死因中的%,在我国占%;这说明人类的行为因素对自身健康的影响极大;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早期受家庭的影响较多,如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如刷牙习惯、起居习惯等;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也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进入青年和成年以后就会形成比较固定的行为习惯;如是否讲究卫生、是否喜欢运动、是否喜欢与人交流、是否吸烟饮酒等等;这些行为习惯也就是生活方式将对他们的健康产生长期影响;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影响现代人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全球人口的期望寿命可以延长10年以上;1、合理膳食;即营养要全面均衡;每餐以八分饱为宜,主食由细粮、杂粮搭配,减少动物性脂肪和甜食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豆制品和牛奶,限制盐的用量,每人每天摄入盐的不超过6克;2、适量运动;运动贵在坚持,重在适度;项目应因人而异,每周可做轻中度运动5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中青年可打球、长跑;中老年可快步行走、慢跑、骑自行车;适量运动是预防和消除疲劳、保证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3、戒烟限酒;吸烟酗酒是健康的大敌;吸烟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肺癌、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害因素;任何年龄的人戒烟都可获得健康上的真正收益;据科学家们多年的实验后发现,吸烟者在戒烟后其体内器官会发生一系列有益的变化: 20分钟内:血压降到标准水平;脉搏降到标准速度;手、脚的温度升到标准体温;8小时内:血液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降低到正常水平;血液中氧的含量增至正常水平;24小时内:心肌梗塞危险性降低;48小时内:神经末梢的功能逐渐开始恢复;嗅觉和味觉对外界物质敏感性增强;72小时内:支气管不再痉挛,呼吸大为舒畅,肺活量增加;2星期至一个月:血液循环稳定;走路稳而轻;肺功能改善30%;1至9个月:咳嗽、鼻窦充血、疲劳、气短等症状减轻;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上出现新的纤毛,处理粘液的功能增强;痰减少,肺部较干净,感染机会减少;身体的能量储备提高;体重可增加2_3公斤;1年内:冠状动脉硬化危险减至吸烟者的一半;今年是我国政府承诺执行全球控制烟草框架公约的第一年,希望我们的医务人员走在控烟大军的前列;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请勿吸烟;如果一时戒烟有困难,每天吸烟应限量,并逐渐减少直至彻底戒烟;酒要少饮,不喝高度烈性酒,经常或过量酒会影响健康;4、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最重要;保持心理平衡要做到以下几点:三个快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三个正确: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对待社会;三个既要:既要尽心尽力奉献社会,又要尽情品味美好人生、既要在事业上有颗进取心,又要在生活中有颗平常心;既要精益求精于本职工作,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业余生活;三、健康教育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健康教育被正式引入我国以后,健康教育已经为许多人所熟悉;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活动及其过程;健康教育就是以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作为主要出发点,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人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改变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以及影响行为与生活方式改变的环境条件;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而不仅仅是广播电视、宣传画、标语等,它强调的是健康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合作,通过两者共同努力,达到健康的目的;即是使教育对象知识、观念、行为改变的统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四、健康促进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宪章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促进作如下定义: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其基本内涵包括个人行为改变、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结合我们国家的实践经验和文化背景,我们将健康促进定义为: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广泛动员和协调个人、家庭、社区及社会各相关部门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健康促进以健康教育为基础,但与健康教育相比更侧重社会性,着重于发挥社会功能;健康促进具有以下功能促进制定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通过健康促进使政府部门产生共同认识和行动;让人们获得健康是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制订并实施相应的政策,实行广泛的部门合作,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促进社会动员,加强社区行动;社会动员是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健康环境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健康教育,发展个人技能;通过提供健康信息,开展认知教育和保健技能培训,帮助人们树立健康观念和提高作出健康行为选择的能力;如帮助孕妇获得孕产期保健知识,使其主动选择系统保健和住院分娩,促进母婴安全;促进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健康促进,建立有助于健康的卫生保健网络体系;通过多部门的协作和社区的参与,对卫生服务项目进行优化选择,把卫生服务的重点调整到最需要的地区和最急需的人群;但是,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涵义,常常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卫生宣传等同看待;其实,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卫生宣传有着重要的区别; 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健康教育是卫生宣传在内容上的深化,范围上的拓展和功能上的扩充;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促进战略思想为指导和支持,不仅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个体群体的认识水平与采纳有益于健康行为的能力,同时还须借助健康促进中政策、资源、环境等提供的支持,最终促进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健康促进也需要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来推动和落实,即通过传播与教育活动,促进各部门对健康教育的关注与参与,促进政策制定者、社会领导群体观念与行为的改变,实现对健康相关事业与活动的支持;。

体育填空题题库2013

体育填空题题库2013

填空题题库1 健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对健康的认识随着(生产)、(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2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包括(道德健康),只有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3 马克思曾把(健康)作为人的第一权利,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作为历史的第一前提。

4 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如(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因素。

5 环境健康指的是周围环境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6 构成自然环境的诸因素中主要有化学、物理和(生物)三大因素。

7 生物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利用,以摄食和被摄食的关系逐级传递(物质)和(能量),以此形成一种食物链。

8 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9 未经处理的生活废弃物和工农业生产废弃物是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前者对人多为(生物性危害),后者多为(化学性危害)。

10 大学生室内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吸烟、生活垃圾以及因宿舍通风不良和个人卫生不好而造成的室内异常臭味等,其中(吸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11 合理的营养不仅能够增进健康,而且也是(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有效手段。

12 大学生正处于特殊生长发育阶段,代谢旺盛,精力充沛,活动量大,因而需要通过合理的(膳食),吸收足够的营养作为物质基础,才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

13 营养素是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保证生长发育和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必须不断摄取的某些物质,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

14 水占人体总质量的(60~70%),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

15 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包括合理的(膳食计划)和合理膳食的(营养安排)。

16 每一种食物都不能包含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所以食物要力求___。

17 古人把这种自觉运用保健知识和经验、以求健康长寿的许多做法统称为(多样化)。

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一、健康概念的演变怎样才算健康?什么叫“健康”?传统观点认为:“无病(指躯体疾病)即健康”;“身体合格就是健康”;或者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疾病就是“失去健康”。

这些健康的定义是含糊的、狭隘的,因为它们没有考虑到人们的情绪状态和社会处境。

《辞海》中关于健康的概念:“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劳动效能的状态。

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

”这种提法比“健康就是没病”要完善些,但仍然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来对待。

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宪章中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从而形成了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全面健康观。

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可知,全面健康具有三个要素: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和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全面健康必须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其实,人是一个整体,生理和心理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这就是现代全面健康观的出发点。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证和动力。

一个人只有具备心理健康这一基本条件,才能保证机体处于完整统一的全面健康状态,才能保证身心功能的协调和稳定。

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全的标志,是确立正确人生观、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保证。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从以上健康概念的探讨中,我们知道了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学者就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和探索。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定义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健康课件PPT

健康课件PPT
•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健康定义的阐述中,又在此基 础上增加了道德健康。所谓道德健康,就是指不能损害他 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 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 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 10年后,即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合理膳食, 戒烟,心理健康,克服紧张压力,体育锻炼”的促进健康 新准则。
健康的人格表现
• 一、对祖国热爱忠诚。 • 二、对工作尽职尽责主动积极。 • 三、对朋友宽厚友善,诚实守信。
总结
• 1.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概念。 • 2.健康的几种层次。 • 3.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10条健康标准。 • 4.健康的人格表现。
健康
•一、介绍什么是健康的概念 •二、如何理解真正的健康
健康的概念
•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类的健康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20世纪以前,人们对健 康的认识就是不生病,仅此而已。 1984年,世界卫生组 织(WHO)在其《宪章》中提出了著名的健康新概念: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 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概念的发展变化,是对健康的比较 全面的认识。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观,表明人们传 统的健康思维发生了变化,明确指出了只有在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生殖健康五方 面都具备,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健康概念的发 展变化,说明了人类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和生活质量的不断 提高。
•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生物——心理——社 会医学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 健康的定义下,又提出了衡量人体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准。
• 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健康: 生理层次 、心理层次、社会层次

心理健康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以往对健康传统定义的表述中,都是认为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阿拉木图的成立大会上,有一项重要议程,就是给“健康”重新定义,人们把这个定义称作健康新概念。

这个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残缺,而且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状态。

”人所以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及其复杂的心理功能,即具有能进行抽象思维、有着创造智慧和预见能力,以及丰富情感色彩的主观内心世界。

在人身上,生理活动功能和心理活动功能不可分害地联系着,而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能互相转化,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还是一个社会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人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的身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只有在这个统一整体中正常运转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总之,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健康新概念,已逐渐成为人们一致认同的看法。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躯体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都处在完好状态,才能称得上是健康的人。

显然,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概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这是因为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和制约躯体生理健康,同时也直接影响着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心理失去健康的人,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必然会使身体生理功能承受损害,同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心理导向的偏差,也必然会严重影响其社会适应功能,因此,对人们把健康概念推延到心理健康方面,这是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表现,从而对人的健康问题的认识变得更全面更科学。

那么,应如何表述心理健康的含义呢?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面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且具有良好的自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健康的概念及发展(许明智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人们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和幸福的源泉。

任何时代和民族均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原来单一维度、消极的健康模式向着多维度、积极的整体健康模式发展,加深了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健康事业的发展[1]。

一、传统的健康观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

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将有无疾病视为健康的标准,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2]。

这个单一维度的健康模式使医生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疾病的预防,是一种消极的健康观。

同时也忽视了生理、病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不同的职业对健康的理解和要求也不相同。

运动教练也许认为,饮食规律,经常体育锻炼,保持体重正常和良好的身体状态,就是健康;临床医师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而心理学家认为健康还要包括具有应对情绪问题和心理创伤的能力[3]。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入,发现这些观点不够完善,仅强调了健康的某些方面或维度,而忽视了整体健康(holistic health)。

现代医学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向着多维度的、积极的、整体的健康模式发展。

二、现代的健康观现代的健康观认为,健康不在仅局限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47),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乃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4]。

这个定义从三个维度衡量健康的水平,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 –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在健康概念中的具体体现,促进了健康运动的迅速发展。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WHO的三个维度的健康模式仍不够完善。

有人认为“完满(complete)”要求太高,太理想化,恐怕很少有人达到此标准[5];也有人认为,“状态(state)”反映了静止,而健康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更多的健康工作者认为,健康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情绪、理智、环境、人际关系等,但WHO的健康模式维度太少、太抽象,且不能包括影响健康的所有因素。

1、健康水平(health level)疾病和健康是一个连续状态,构成疾病/健康谱(illness/wellness cnotinuum)。

在疾病/健康谱中,一端为疾病状态,可出现症状、体征和伤残,其极端情况为死亡,而另一端为健康状态,可表现为最佳健康(optimal health)[6]。

WHO的标准仅强调了疾病/健康连续谱中的两种极端情况,而多数人处在疾病/健康连续谱中的不同位置,故无法对个体的实际健康水平如亚健康状态、亚临床疾病等多种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疾病/健康谱的模式,对个体的实际健康状态进行测量,可了解个体不同时期的健康水平,而不仅仅是两种极端情况。

因此,使用健康水平衡量个体的实际健康状态较为恰当。

2、健康的维度(dimensions of health)60年代随着整体健康运动的发展,重视个体对自身及所有因素对健康的全面影响,推动了三维度健康模式的不断扩充。

1986年世界心理卫生协会的宣言指出,健康还要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

多数学者研究发现,情绪和理智负责心理健康的不同方面,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提出将健康的心理维度分为情绪维度(emtional dimension)和理智维度(intellectual dimension)并增加了心灵维度(spiritual dimension)。

为强调职业性人际关系在社会维度(social dimension)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有学者建议将其从一般社会关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职业维度(occupational dimension)。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日益突出。

为此,许多学者认为健康还应包括环境维度(environmental dimension)。

目前健康已有原来的单一维度发展到了今天的七个维度,各个维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个体处在不同的健康水平[7]。

故健康是由其各种影响因素构成,且相互作用的动态多维结构。

现将健康的七个维度介绍如下:(1)躯体健康(physical health):指个体的结构和功能状态,以及对疾病和损伤的反应。

躯体健康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健康”,它是健康人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对躯体健康而言,健康的行为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如合理的膳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保持体重正常,限制有害物质如酒精、香烟和成瘾药物等的使用。

另外,注意身体的疾病信号,定期体检身体,学会基本的自我保健技术,正确对待自身的健康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2)情绪健康(emotional health):通常指人们的情感和心境健康。

情绪可表现为愉快、幸福、悲伤、激动、担忧、恐惧、沮丧等,而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为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核心作用,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情绪异常(如焦虑、抑郁、恐怖等)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情绪对躯体健康和疾病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降低应激相关疾病(如溃疡病、血管性头痛、哮喘等)的发生率,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长期应激和负性情绪可抑制免疫功能,增加患各种疾病的风险[8]。

(3)理智健康(intellectual health):理智(intellect)为心理的一部分,指个体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定的能力,在个体整体健康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均需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冷静思考和分析,做出理智的选择或决定。

理智健康和情绪健康均为心理健康的组成成分,二者不同,但可相互影响。

情绪可损害个体的思维能力,而混乱的思维会增加处理情绪问题的困难。

(4)心灵健康(spiritual dimension):心灵(spirituality)指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态度或整个人的品德。

心灵健康在个体的健康中居核心地位,人们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种族不同,心灵健康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心灵可促使情感发展,而个体的健康水平又可影响人们的心灵。

(5)社会健康(social health):指个体愉快的、有效的扮演自己的角色(如儿子、女儿、父母、配偶、朋友、邻居、市民等),且不至于伤害他人的能力[9]。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责任和风险。

故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对人们的心理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满足人们对爱、亲密和友谊的需要是社会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这些需要被剥夺将会损害个体的健康。

(6)职业健康(occupational health):个体的职业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指客观环境,属于环境健康的内容;后者指职业性人际关系,从一般社会关系中分离出来。

职业健康主要包括个体对受雇用的满意度,与雇主及同事的工作和人际关系等。

(7)环境健康(environmental health):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环境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

前者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后者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健康主要探讨外环境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火灾、龙卷风、泥石流等,以及人为的化学物质(如空气、水源、食品、土壤污染等)、物理因素(重金属、放射、噪声污染等)和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减少灾害和环境污染对健康和生存的危害是当前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社会环境如工业化、城市人口剧增、居住拥挤、交通事故、社会动乱、移民、战争等一系列问题均能危害人类的心身健康。

故减少社会环境中这些有害因素,将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3、整体健康(holistic health):健康的七个维度对个体的整体健康而言都十分重要。

有些人也许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躯体健康,而另外一些人也许很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情绪健康、理智健康、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

然而,影响健康的所有维度的整合构成个体的整体健康。

这些维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个体健康水平的发展。

美好的心灵有益于个体的情绪健康,而良好的情绪又有益于个体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关系,且心灵健康、情绪健康和社会健康可使个体更好地预防各种躯体疾病,并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

加强健康的任何一个维度将有益于其他健康维度的发展,而忽视健康的任何一个维度将损害个体的整体健康。

因此,充分认识各个维度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保持各个维度平衡发展将有益于个体的整体健康。

参考文献1.Edlin G, Golanty E. Health and wellness. 3rd ed. Boston, MA: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Inc. 1988:1—172.Kane WM, Blake P, Frye R, et al. Understanding health. 2nd ed.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Inc. 1987:3—123.Levy MR, Dignan M, Shirreffs JH. Targeting wellness: The core. McGraw–Hill,Inc. 1992:1—204.Payne WA, Hahn DB. Understanding your health[M]. 2nd ed. Missouri: Times Mirror/Mosby college publishing. 1989:1—175.Hales D. An invitation to health: Taking charge of your life. 4th ed. Redwood city, California: The Benjamin/cumming publishing company,Inc. 1989:1—106.Sarafino EP.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osocial interactions. John Wiley & Sons,Inc. 1990:1—347.Prentice WE, Fitness for college and life. 4th ed. Missouri: Mosby-Year Book, Inc. 1994:23—428.徐斌.从WHO 的健康定义到安康(wellness)运动—健康维度的发展. 医学与哲学杂志2001;22(6):53—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