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问题探究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问题探究口宋若涛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支柱性产业.得到全闷各地的高度重视,也引发社会广泛_关注。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莺要贡献。
河南省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优良业绩和社会效益的优秀文化创意企业.一批具有河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创作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仅就动漫来说.2009年.河南全省动棚J年产量达9000分钟.比2008年增长12倍.是全国同期增速的l O倍.动I m i产能已进入全国前六强,但与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不同.创意人才的培养体系相对滞后。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竞争}1益扩张、竞争不断升级.优秀创意人才需求不断增长。
适应产业发展.培养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C A I SH I G U A N C H A1人事纵横才市观察I一、中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现状及原因根据有关方面和企业反映:一方面.我省文化创意人才需求缺口巨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造成我省文化创意产品缺乏原创.大量抄袭模仿;另一方面。
优秀创意缺乏成熟运作.难以实现经济价值。
文化创意人才的匮乏不仪表现为量少.还表现为创意人员整体素质的低下。
据r解.创意人员招聘时并不强调专业和学历.而强调创意.创意缺乏客观标准.造成滥竽充数。
创意人员缺乏专业背景.缺乏理论矮础.创意冲动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往往使广告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
创意人才匮乏成为广告业发展的最大制约阂索。
导致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匮乏和整体素质低下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体系相对滞后、杂乱无章是主要原闲之一。
具体表现为:1.培养模式单一.单纯依赖高等院校。
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高等院校.作为创意能力培养和实现的蘑妥机构.实业公司作为甚小.公司认为培养人才的责任应该归属大专院校.培养创意人才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一定为培养企业服务.公司不可能为他人作嫁衣。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挖掘抽象文化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战略举措。
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突破人才瓶颈的重要途径。
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力特征积极转变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字: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一、引言一个产业的迅速发展必然使得该产业人才需求急剧膨胀,文化创意产业亦是如此。
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经济,是高端人才聚集的产业。
其核心竞争力是人才。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创意产业最上游环节的主体,创意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稀缺资源。
创意人才培养问题成为突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人才瓶颈的重要突破口。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及能力特征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内容创意为核心,综合产品制造、营销和推广,形成创意文化品牌优势,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
文化创意人才是指通过人的大脑对产品进行”加工”从而产生经济附加值或利益的人才。
文化创意人才是与执行人才相对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拥有与其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水平,通过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策划、管理、营销等人才。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
以创意产业所处文化创意产业内部产业链位置,可分为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研究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以创意人才的工作形式分类,可以分为自由创意人才和有组织创意人才。
本文认为,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力要求可以分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综合型人才。
相应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力可以分为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综合能力。
(一)创新能力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不是对文化资源的简单复制和批量化生产,而是挖掘抽象文化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
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知识性劳动。
创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创意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产品的市场潜力。
浅谈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文化广 角
浅谈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庞 晓 婷
1 3 0 0 0 0 长春建筑学院 吉林 长春
摘 要 :文化创 意产业是 智慧产 业,其核 心竞争力是人才。人才 资 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 ・ 心要素 , 是 决定其成败的关键 因素 ,能否建立 支适应 文化创 意产 业发展的人才 队伍,关 系到文化产业的可持 续发 展 。我们应 该在理清 中国文化创 意产业人才 队伍现 状和 问题的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适合 中国国情的文化产: 1 人才的培养机制,以期对进 步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 词: 文化创意;/ x Y ] - ;队伍
游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等。最后可延伸发展一些市场营销、产业 经济学等与行业相关的、指导生产销售的相关专业,作为行业相 关层 面 的专 业补 充 。而核心 层 、外 围层 、相 关层 的专业 构建 ,与 创 意产业 的发展 链条 一脉 相承 ,符合 了产 业发展 的需 求 ,也 提 出 了人 才培 养的纵 深价 值。 即 以创 意技 术为起 点 、突 出创意策 划主 线,培养具有较强创意管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建设定位。 最后业 与产业 发展 的形势 很好 ,国家 重视 、产 业发展 快速 ,文化 人 才如 果跟不 上 ,将难 以支持 与促进 产业 的持 续与深 入发 展。 因 此 。未 来将加 大文 化人 才培养 力度 ,实施 文化 名家 工程 ,制定高 端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 1 . 规 模化人 才培 养 目前中国最为紧缺的文化人才有四种:第一,高素质的文化 创意人才;第二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第三,复合型的文化 专业人 才 ;第 四 。国际性的 文化人 才。 这 四种 人 才的开 发与培 养 将是 未来5 — 1 0 年甚至 更长 时间需 要着 力解决 的问题 。 2 . 文化 人才激 励机 制的实 施 应建 立多元 投入 、立体 培 养和个 性定 制三结合 的产 业人 才培 养体 系。 文化产 业人 才的培 养需 要社会 各界 的参 与和 关注 ,需要 多渠 道 、多元化 的投入 。从 而 为提 升 文化产 业人 才质量 提供 必要
高校发展文化产业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百 家 论 坛
王 尧
沈阳音乐学 院艺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 1 0 1 6 8
高校发展文化产业 中人才培养模 式的研究
摘要 : 在 国际金 融危机 的大形势下 , 在 重视发展公益性 文 化事业的 同时, 要 进一步振兴发展文化产业 , 只有这样 才能满 足人 民群众 多样化 、 多层次、 多方面精神 文化 需求。作为人 类 文化发展 的传播基地和创新基地 ,高校具 有深厚的文化底 蕴 的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 源和人力资源 ,应该在 发展 文化 产业上有大的作为。本 文概述 了高校发展 文化产业的基 本情
一
、
化相关单位与高等学校合作举办高级研修班 、 培训班 , 培养 高 素质 的专业技术人才 、 经营管理人 才 ; 鼓励并支持文化人才参 加学术研究与交流 , 并承担重大课题 和项 目的研 支持 , 努力培 养 复合 型人才 。在教学 中淡化 目 前所采用 的传统 的以教师教 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 探索 多种手段 , 积极 为高校提供相关企业 管理人员进行综合 案例教学 , 利用案例分析 、 模拟训 练 、 多媒 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 在实践和就 业方面给予强大的政 策支持 , 支持大学生 自主创业 , 鼓励大学 生提高创新思维 ,从 而满 足我 国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
融领域 同时又有较高的文化 产业投融资水平和能力 。第 是 第 、 用之根本 。 嗣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 、 引进人才 , 为 经 营管理人才 , 通过经营管理打造 文化产业管理 团队 , 提升团 各类 人才的创业和 自我价值 的实现提供 更好的机会 和条 件 , 机制 、 创新层出不穷的开发 出来。 队管理水平 , 使 利润更大化 。 因此 , 高校在发展文化产业时 , 首 使 得全社会 的智慧 、 第四、 机制创新 。改革是创新最根本 的动力 , 我们需要 打 要需要建立 的就是文化产业 相关人才 的培养 ,这不仅对有利 要与社会 主义经济相适应 , 与社 于高校发展产业 ,同时也为全社会 的文化产业 发展提供相关 破束缚人 的思想和制度障碍 , 会主义体制相适应 ,并且 改革 的方 向和重点一定要有利于科 人才。 学发展和最 大限度 的发挥人的创造力 ,这样才能正好 的得到 以人的需求和发 展为 出发点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 、 发展学历学位 教育 , 建立多层次学历 教育体系。在 创新 , 机制也能够得到创新 。 省 内高等院校尽快开设文化产业的相关专业 ,努力建设 完整 第五 , 引领高端。培养一些高端人才 比如 , 治 国理政 的领 经营管理水平非常高的人才 、 市 场开 拓能力非常强 的 的专 、 本、 硕、 博一体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 源源不断的 导人才 、 人才 , 优 秀的科学家和企业 家、 伟大的艺 术家和善 于平 民化 的 打造本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合格从业人员。 第二 、 寻找 自己的特色 , 明确专业定位 。政府需支持各个 教育家等等 ,培养出这些人才就能很好的引领经济发展方 向 院校根据 自己学校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或者相近的传统专业 和文化产业前进方向 , 更好的实现高校文化产业。 高校发展 文化产业是 比较新 兴的话 题 , 2 0 1 1 年 的两会 期 的实际优势 以及 区域文化产业 发展 的实 际情况给予高校适 当 不可 以变成产业 , 特 权做好具体的专业定位 , 管理专业强的就侧重 于观念里 , 技 间与个别代表提出文化是一种人类的共识 , 至于文化 是否 可以变成产业 , 术实力强的就偏重于技术 , 这样办学符合办学规律 , 同时政府 其实这种说法也是 因人而异的, 应加大学科建设项 目 基金投资。 《 国家“ 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 这个话题需要很长时间的讨论 ,本文讨论 的是高校的文化产 这个概念有非常 宽泛 的范围 , 你可 以定义它为一种产业 , 规划纲要》 明确了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 的重要性 , 鼓励政府 文 业 ,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培养具备创意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及存在的挑战和发展趋势等。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意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这些人才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具备艺术和设计能力,同时又要具备市场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应具备创造和传播文化价值的能力,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应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造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等。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项目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运作和市场需求。
二、培养模式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多元化和实践导向。
多元化体现在培养模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上。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
培养模式应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实践导向体现在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和工作经验的重视上。
学生应通过实践项目、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获得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环节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存在的挑战和发展趋势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知识体系的建构、师资队伍的培养、合作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等。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领域广泛,需要建立起涵盖多项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并且与时俱进地更新和拓展。
其次,培养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市场需求的认知。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在当今社会,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然而,要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繁荣,人才是关键因素。
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化产业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影视、音乐、出版、游戏、动漫等等。
这些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是为了满足市场对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消费者对于高质量、个性化的文化产品的期待越来越高。
只有通过系统的培养,才能让人才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创造出符合大众口味的文化作品。
再者,培养人才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转化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化产品,需要有专业素养的人才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
他们能够运用现代的技术和手段,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呢?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应优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仅要传授文化产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积累实际操作经验。
例如,与文化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吸引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投身教育事业,为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
此外,还可以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因为文化产业往往需要融合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艺术、技术、管理、营销等。
除了学校教育,社会培训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
各类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的学习需求。
在线教育平台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 一些 问题 , 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点。 是人 才 培 养 管 理 体 制相 对 封 闭 。 要 原 因 是 企业 对 学校 培 养 创 新 人 主 才的要求较高, 由于教育管理 体制的 限制 , 但 使企业参与创新人 才培养过 程较少, 产学研结合不够深入 ; 学校人才培养 目标缺 乏针对 性 , 技术学 习较 多 , 践训 练 较 少 , 少 对 岗位 综 合 职 业 能力 的 内化 培 养 ,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实 缺 使
能真 正 产 生 经 济 效益 。 三 是 缺 乏 文化 创 意 高 端 人 才 的 培 养 。 以动 漫 产 业 为 例 , 目前 , 漫 人 才 动
识创新能力与培养创意人才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 中注重对学生创新 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 的批判精神 、 丰富的想象力和捕捉 、 创造灵 感 思 维 的 能 力 , 打 通 学科 壁 垒 ,扭 转应 试 教 育 对 学 生 创 新 思 维 的 扼 杀 , 激 发、 培养学生 的“ 意冲动 ”“创意快乐 ”打好 学生的人文底 蕴, 创 、 , 重视创新 型人文教育 , 培养有 原创意识 和文化精 品意识 的创意人才 , 充分发挥大学 的文化辐射 作用。 实践 中可 以通过积极建立 以专门培养文化创 意人才为 目 标的文化艺术类 学院, 培养更加专 业的文化创 意人才 , 从这 些学院走 向工 作岗位 的人才 也会 更符合 文化创 意产业 的发展要求, 从事文化创意工作也 肯定会 更加得 心应手 。 第四, 有效利用 多方教育 资源 , 积极展开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培训。 0 2 世 纪 9 年 代 起 , 、 、 和 新 加 坡 等 国 都 把 创 意 人 才 的 系 统 培 养 、 0 英 美 韩 培 训视 为 国家 人 才 战 略 。从 发 达 国家 的相 关 学 科 建 设和 人 才 培 养 机 制 看 , 该 类人才培养单纯依靠高等 院校还远不够 ,必须 同时依托 相应 的科研 院所、 基地 、 究中心 , 研 并充分利用 各种培 训渠道和 教育资源 , 多样化 地通力 合 作 、 同推 进 , 能 构 建 完 整 的创 意 人 才 链 。 可 采 用 学 历 教 育 与 职 业 培 训 共 才 如 相结合 , 并积极参与 国际职 业认证 的培养 模式培育 富有 创意的“ 大脑 ”在 ,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学 科 特 别 是 原 创 设 计 人 才 的 培 养 过 程 中 , 善 于发 现 其个 性 应 和 独 特 之 处 , 寻 求 相 对 应 的 培 养 方 式 和 方 法 , 分 鼓 励 和 积 极 重 视 他 们 并 充 在教学和研究 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或超乎寻常的构想 , 引导和发展其 创 意 构 想 中 的 审 美 意 识 、 新 思 维 以 及 创 意 设 计 的社 会 价 值 能量 。 时 , 创 同 文 化创意产业 的发展, 更需要加 强所有 国民的文化艺术修养 , 故要在全体 国 民中重视文艺教 育, 培育创意 能力, 加强创 意思维的培训和 终生学习品质 的 养 成 , 每 个 人 创 造 潜 力 都 能得 到 充 分 的 开 发 , 也 给 予 教 育 培 训 以广 让 这 阔 的 天 地 , 正 让 各 级 各 类 教 育 培 训 成 为 创 意人 才 储 备 的“ 真 蓄水 蓄 能 池 ” ,
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问题
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为核心,依托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服务文化、拓展文化市场的产业。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文化产业不仅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成为了带动就业和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文化人才的培养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一、文化产业所需人才类型文化产业所需要人才类型十分多样化,涵盖了文化创意、文化遗产保护、文学艺术、影视制作、广告营销、数字媒体等多个领域。
这些不同领域的人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因此,要想建设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就需要不同类型、不同职业的人才共同支持。
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化不足的人才培养目前,一些高校的文化产业专业培养仍然停留在表层,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流于表面。
虽然人才培训机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不少发展,但是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能力训练等方面仍存在欠缺。
2. 行业对人才要求与教育培养不匹配传统的文化艺术教育模式仍然广泛存在,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了用人单位不能招到满意人才。
当前,不少企业通过自主培养、专业人才技能竞赛与实习并行等方式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不是理想的状况。
3. 成本问题文化产业是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相互交织,一方面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仍需要人工元素。
而人工投入成本在整个成本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当前的情况下,人才成本高居不下,这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之一。
三、解决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的解决需要涉及政府、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三个方面。
1. 政府方面:政府可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可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文化产业教育培训的支持,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2. 教育机构方面:教育机构如高等院校等可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尽早获得实践中的成长。
文化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文化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人才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竞争力。
为了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势所必行。
本文将探讨文化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文化旅游行业需要具备丰富知识储备、创新意识和跨学科技能的人才。
人才培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高等教育培养:加强文化旅游相关专业的开设,提高专业水平。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实地参观考察,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 跨学科培养:鼓励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推动文化、旅游、经济、管理等领域的交叉融合。
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旅游经营的人才,增强行业整体发展的综合实力。
3. 实践锻炼:建立规范的实习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旅游企业要加大对实习生的培养力度,通过实战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激发人才活力和创造力的关键。
适当的激励措施可以吸引、留住并激发人才的潜能。
下面是几个针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激励机制建议:1. 薪酬激励: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根据个人绩效和贡献程度给予相应的报酬。
对于表现优秀的人才,可以给予额外的奖金或股权激励。
2. 职称评定:设立完善的职称评定制度,鼓励人才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贡献度上取得突出成绩。
职称评定的结果可以作为职业发展晋升的重要依据。
3. 培训与发展:提供广泛的培训机会,包括外部培训、行业交流等,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建立健全的培训发展规划,为人才的个人成长提供有效支持。
4. 创业支持:为有创业意愿的人才提供支持和引导,包括项目申报、创业培训、资金扶持等。
为人才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5. 荣誉表彰:建立荣誉表彰制度,每年评选出一批在文化旅游产业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社会公众和企业的认可和奖励,激发更多人才的积极性。
三、建立行业联动机制为了更好地支持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实施,需要建立行业联动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协作。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践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践文化产业是当前发展迅速的产业之一,但其人才的不足与不匹配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怎样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融入到教育体系中。
当前,我国高校已经开设了众多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但专业的设置却往往是依据市场需求来制定的,而非真正的培养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再度纳入到教育系统重要的学科范畴中,并且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师德教育,让他们真正了解文化产业的特点和本质。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文化产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过去,我们比较重视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但这在文化产业中,尤其是在高科技化的文化产业中已经显得有些单薄。
现在,要求文化产业人才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展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
再次,我们需要建立文化产业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强、知识面广、跨学科的产业,其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多元化。
例如,开设跨学科的专业、举办实践性强的活动、注重学生创新创意等,这一切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产业领域的实践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够与实际企业进行沟通和互动,让学生能够比较及时地了解到所学技能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并进行及时调整。
最后,应该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这种实践不仅体现在课程实践、毕业实习等层面,同时也体现在比赛和活动层面。
例如,在全国各地举办全国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节等比赛和活动,都是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文化产业实际工作的好机会。
总之,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综合性强的产业,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短缺与缺匹配的问题。
我们需要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期培养出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文化产业管理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湖南高校为例
应培养“ 复合型” 专 门型” 结合的优 秀人才。 与“ 相 【 词 ] 文化产业 ; 学科 ; 才培养模式 ; 门型 关键 跨 人 专 [ 中图分类号 】 G 1 78 [ 文章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04 (0 1 0 — 15 0 6150 21 ) 6 00 — 2
一
止, 什么都学 了, 么都没有学好 。 却什 一到工作 岗位上更是无所
适从 , 最终是得不偿失。 ( ) - 对工程 和技术学科属性 的忽视 。对文 化产业管理这一
、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不足
文化 产业管理本 科专业是 教育部在 20 04年开始开设 , 距 专业 的学科属性 , 大部分 高校都关注到 了它 的文化属 性 、 济 经 今仅有七 年 , 是—个非常年轻的新 专业 。到 目 前为止 , 约有 10 和管理 属性 , 0 但对于它 的工程 与技术属性 , 遍没有得到重 却普 余 所高校开设 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 , 且还在呈现 出不断扩张之 视 。许多高校只是象征性的开设一两门相关课程 , 至不 开设 甚 势。相对 于专业设置 的快速扩张 , 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研究 相关课程。 如长沙某 高校 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 了 1 门专 开设 4
[ src] Clr dsy aa mnseitica cre td c la a r Tee a h nh a r hwvrst Abtat uu lnut ng etpcl r tid ytie iii rf te h s r ift e oee isl nt tai rm e aysh a ez b i n rspn yeu . re c o tse u , s , iii l s
文化产业 管理跨学 科人才培 养模 式探析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索本文从产学研结合视角,阐述了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结合西安外事学院的改革实践,提出探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和小学期制;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根据课程内容,积极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积极开拓产学研的合作路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等多项设想。
标签: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当前是一个很“热”的专业,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并不乐观。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而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
本文试结合西安外事学院的实践,对如何创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调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脱离社会实践,没有及时适应市场需求(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适应市场需求。
许多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在没有掌握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情况下,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1](2)课程设计没有适应市场需求。
主要表现为该专业的课程设计偏重理论教授,实践教学比例过小。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传统偏重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各高校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等层面的政策,导致许多教师迫于考核晋级压力,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教学方面得过且过。
2、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创建真实意义的知识和环境高等学校作为教学组织虽然具有高效、便捷的优势,但并不具备满足人才培养的一些特殊要求,无法为学生创建真实意义的知识和环境。
3、由于经费有限,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和实验条件文化产业的行业实践要求担任实践类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关从业经历。
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摘要:我国的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十分稀缺,需要加强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本文从加强社会的控制力,增强社会的促进能力等方面探讨了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内容产业,智慧产业。
它所需要的素养比其他的产业都要强。
我国的文化产业从事者千千万万,但是高端人才却十分稀缺。
2009年,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针对我国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稀缺的情况,经调研后研究得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健全高校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我国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科性质、学科归属一直没能得到明确的规定。
文化产业一直属于边缘性学科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也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高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摇篮,是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
直到2003年底,才有云南大学、山东大学等设立本科专业进行试点招生。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总计有40余所大学对文化产业设置专门的学科进行专门的教育。
1.1革新教育方法,树立教育理念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的高校专业,它的创新性、服务性、公众性和社会性更强。
在教育专业人才的理念上必须结合文化产业的特色对各个不同领域的文化产业进行分别对待。
一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培养专业性培养人才和管理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专业地指导。
同时,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培养学生掌握综合判断力和独立执行力。
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教育观念进行革新,定期组织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最有效地把握,给予学生在专业定向上正确地引导,培养专业化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
1.2 内外兼修,努力建构专业师资队伍要实现培养从事文化产业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支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目前,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别的或相近的专业转过来的,理论水平不是很强,也不够系统,知识结构并不合理,尤其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
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浅议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最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在设定培养方式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应用性人才的社会需求。
特别是在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和师资聘用等方面都应向应用性倾斜。
关键词: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15-012009年9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为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
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
主要包括:具有原创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如设计、策划等人员;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即将创意思想商业化的人才;专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规律的人才。
二、高校在培养人才的现状1、重数量而轻质量。
从2004年,教育部先后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开此专业,到2006年我国诞生大约100多个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或相关方向。
在数量怎长的同时高校的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真正能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少之又少,从而直接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产特的发展。
2、师资不足,教材不精。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刚兴起的一个产业,所以这方面的专家人才是十分紧缺的,一些学校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步步请其他专业的老师给学生上课,这势必会造成学生专业性不强的问题。
3、培养目标不正确,教程设置不合理。
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在当前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产业人才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培养模式的探讨以及培养策略的思考等方面对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进行阐述。
一、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在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首先,文化产业人才是文化事业的生命线。
他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和把握决定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其次,文化产业人才具备专业素养和才能,有利于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文化产业人才是创新的驱动力。
他们的多元思维和创造力能够为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因此,进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二、培养模式的探讨针对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可以借鉴以下培养模式。
1. 综合性培养模式综合性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
这种模式下,学生将接受全方位的学科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文化产业人才。
同时,提供跨学科的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灵活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 产学研结合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着眼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文化事业单位可以与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
这样的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通过与产业的深度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并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模式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人才储备和更新。
通过引进具有优秀经验的人才,可以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通过自主培养,可以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策略的思考在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以确保培养效果的最大化。
1. 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持。
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项目
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项目在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产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而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项目也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项目的关系,分析其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案。
一、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资产为基础,通过生产、创造、传播和管理等活动而形成的一类以人为核心的产业群体。
它包括了文化艺术、文化传媒、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需求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文化创意人才具备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艺术视野,能够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元素。
然而,目前我国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高校教育领域,更多的是注重传统的艺术技能培养,而缺乏多元化的思维培养和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项目的重要性为了满足文化产业对创意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项目的建设。
培养项目的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领域中进行跨界创作和合作。
同时,培养项目应该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与文化产业企业进行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实际项目经验。
四、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项目的具体方案1. 学科交叉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一系列的跨学科课程,涵盖文化、艺术、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实践机会提供: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项目的机会,与文化产业企业合作,亲身感受行业的运作和需求,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3. 导师指导:设立专门的导师团队,由资深的文化产业人士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个人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
4.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选:设立学生作品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意作品展现给大众。
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摘要: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空间最大的产业之一,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支持,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战略。
但高校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专业定位不明确等问题。
本文就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对高校的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高校;发展误区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28-01一、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一)国际背景上世纪20年代末爆发经济大萧条后,美国开始提倡发展文化产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框架,到如今,其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约四分之一,成为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二)社会背景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的增强,也刺激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这方面人才的需要,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是十分匮乏的,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缺口近20万,人才匮乏这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尽管近几年高校也扩大了对文化产业方面人才的培养,令人尴尬的是文化产业是缺人的,但该专业毕业生却很难找到工作。
二、高校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现状(一)重数量而轻质量从2004年,教育部先后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等开办此专业,到2006年我国诞生大约100多个文化产业专业或相关方向。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高校的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忽略了质量和效益意识,真正能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少之又少,从而直接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的培养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师资不足,教材不精文化产业是近几年刚兴起的一个专业,所以这方面的专家人才是十分紧缺,一些学校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不得不请其它专业的老师来给学生上课,这势必会造成学生专业性不强等问题。
创新融合视角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融合视角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文化产业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如何培养优秀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基础。
创新融合是指对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从而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文化消费市场的多样性需求。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基于创新融合视角,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首先,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课程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包含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文化创意设计等多个方面。
其中,文化创意设计可以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各种设计软件进行文化创意设计,锻炼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构建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
实践是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注重实践教学。
学生可以参与到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相关企业的实习中,了解各大文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策划文化节等方式进行实践,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
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其实际运用能力。
最后,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多元化评价机制旨在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潜质,包括考试成绩、实践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方面。
此外,学生可以参加各种设计竞赛、文化创意活动等,通过获奖或被选为优秀作品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评价和认可。
多元化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成长,更好地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功效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虽然
有人基于保护文化的原因反对文化的产业化,但一来文化注入经济的
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二来历史事实也证明,经济要想长远发展必
须要以文化来支撑,而文化要想完善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因此,为
顺应这样的时代需求,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文化产业成为国家
未来发展的重点是顺理成章的大举措。
近年来,各式各样、各级别的
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出,这当然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发展
文化产业的认可。
事实上,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所
带来的收益或许更多,而付出的代价却更少,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和未来。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确实也出现
了破坏文化的现象。
有人觉得这仅仅暂时的副作用,有人觉得这是发展产业的代价,但我
却认为,问题的出现可能跟文化产业化没相关系,而是因为我们缺乏
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
我们知道,一个行业要想深入发展,没有一定
数量的人才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本文就将主要探讨相关文化产业
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能够发现一种有别于过去、完全适应新时代要求
的相关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我们以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与中央新影集团的合作办学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需要简单介
绍一下两家单位:中央新影集团于2010年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
准成立,是我国唯一生产新闻纪录影片的专业机构。
它涉及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电影院线经营,同时,还经营动漫产业、新媒体
业务开发等,是目前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影视文化产业集团。
首都师
范大学科德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以艺术类专业设置为
主的四年本科独立学院。
该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主要培养应用型
的艺术人才。
其次,我们来讨论两家单位合作的发心和目的。
2014年
底双方正式签订共建协议,即共订培养方案、共拟教学大纲、共同培
养学生。
作为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大型企业,前者希望将自己的丰富
实践教授给学生,同时借助大学的传统优势资源,培养出更多适应行
业需求的优秀人才。
后者则希望可以通过前者,将教学环节更加丰富化、深入化,在提升就业率的同时使得学生真正可以做到学以致用。
于科德学院来说,因为新影集团派出的老师都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教授给学生的更多是他们从实践工作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包括他们
所遇到的问题,这些与书本上的知识相比较更具有可操作性;于学生
来说,该模式可以将教学与实践,包括学生未来就业都能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就有了较强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使学生对学校产生
了归属感;于新影集团来说,这样的模式可以为其培养一大批特需的
熟悉业务、善于沟通的人才,为自己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件三方共赢的好事。
甚至,对于学校的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再学习、更新完善自身知识储
备的过程。
因为新影集团是一个第一线的传媒企业,它直接负责相关
的作品的制作,具有较强的前沿性与实际操作性。
在共建过程中,又
因为双方是共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所以,对一些具体的教学要点
会进行深入的沟通,乃至碰撞,这种沟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
过程。
这个模式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传统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经常被人
诟病的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也就是说学校里所教授的知识,
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应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从而在一定水准上造成
了一种学习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学以致用也就成为了一种空话。
但是,作为一个文化教育的工作者,我们还需要看到文化产业与其他行
业相比有它的特殊性,它必然要以文化为其发展的最重要支撑,才能
切实地产业化。
如前所述,新影集团之所以寻找与高等院校合作,是
想借助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包括教学的环境这样一个外界无法比拟
的优势,来为本集团深入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而科德学院意图从中获
取的更多是一种新的教学包括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而言,是为
了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高等人才。
这是科德学院办学的宗旨。
从今
天的经济发展来看,专业性人才的缺失是目前最大的经济需求。
而且,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借助新影集团的优势力量,更好开展学校相关
设施的建设,比如共建电视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可以开展
辅修专业、举办主持人及演员选拔大赛等。
显然,仅仅局限于学生就业为主要目的的合作模式并不能被称之为文
化产业的新模式。
从双方的发展来看,新影集团与科德学院之间的合
作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于新影集团来说,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人才
储备的基地,更应该是一个行业引领的平台,是集团发展文化事业最
好的顾问团队、策划团队和科研团队。
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可以提供经
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实践的基地。
在西方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模式,即
由公司提供大量的科研基金来解决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者为企业提供一个完整的发展规划。
进一步说,只有这样的模式才
能进行良性的循环,具有可持续性和创新性。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探
讨的模式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的“学”字,而不是“用”字。
从发
展的角度看,强调“用”不可避免地会有受制于企业自身的状况和社
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而缺乏一种长远的眼光。
从学校来说,我们要培
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于当一个技工,更应该是具有开拓性和延续性的人才。
他们不仅仅可以胜任眼前的工作,更可以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
思路和意见,甚至主导这样的过程。
从本质上来说,在新模式的构成中,学校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而企业
对于学校的支持更多是为了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体制。
这也体现了以
文化为核心的用意,也恰恰是当今文化产业模式的新起点。
这么多年
以来,大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诟病不能单纯地归纳为大家对文化产业
化的不理解和不支持,而应该看到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过于注重产业化,压榨文化产品的剩余价值,而忽略了文化也需要保护和完善。
否则,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饮鸩止渴似的经济发展战略,没有可持续
性不说,更会导致最终的崩盘,带来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
具体一点,我们可以这样想:作为艺术类为主要课程的科德学院,是否可以提供
一些很好的项目,而中影集团提供充足的资金以实践这样项目。
项目
本身具有实验性,一旦具体落实,可能带来巨大的商机,则中影集团
自然会成为首要的受益方。
比如文化艺术名人的纪录片。
在我研究的
领域中,为当代著名艺术家做纪录片的尝试不是没有,但少质量过关、学术性强的产品面世,更没有一个集中和体系性的存有。
如果我们科
德学院能够利用学院人才优势和中影的设备优势,或许我们可以为当
代艺术家立传,不仅仅涉及他们的人生经历,更有他们的艺术创作过程的留影,这样的资料显然对于未来的文化研究者和学习者是弥足珍贵的。
现在网络中流传的一小段艺术大师的视频,就会有相当多的人点击观看,更何况有成体系和完整权威的纪录资料呢?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其中部分做成文字版,还有光碟盘等等衍生的商品,更可以邀请被采访的艺术大师来学校讲课,对学生又是很好的激励。
更深一层的文化意义在于,这个项目本身着眼的不是经济利益,而是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留存充足丰富的资料,建立一个档案库。
雅昌艺术网之所以在艺术领域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跟他具有十分强大的信息库有很大关系。
这个项目一旦完成,其信息量将超越雅昌,而后续的艺术和经济空间将是十分庞大的。
我们当然要肯定具有丰富第一线工作经历的老师授课的好处,但这也不是要否定传统教学的优势。
相比较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大学中的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具客观性,也就是更具有长远性,而学生的活力和思维更是超前和跳跃的。
因此,在大学老师的辅导之下,活跃的思想或许能为我们开启更多文化产业化的新模式。
这个新模式的核心原则就是:以文化完善为核心。
当然了,对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这一问题的探讨,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越加深入。
从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这条道路上,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好!我们也衷心祝福双方都能在合作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