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到“解构”》的读后感
从结构主义走向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及其启示
从结构主义走向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及其启示靳莹等:从结构主义走向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及其启示发布时间:2009-7-24 阅读:345摘要: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虽各有侧重,但在哲学、心理学依据上却有所关联,不可割裂。
课程观与教育观统一于学科结构,即学科的基本观念以及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形式化体系——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学科的表层结构,随学生年龄的增长可螺旋式深入。
基本观念是稳固的深层结构,以科学方法、科学过程为核心,是知识结构的组织线索和转换依据。
建构的教学应兼顾结构的共性特点与建构的个性特质,追求对学科深层结构的理解,从而理解学科的本质,培养科学素养。
关键词: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科学课程近20多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受到国外教育理论各流派的影响和冲击,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我们似乎从科学理性跨向了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开展建构的学习。
任何事物、任何理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连续性中追求事物的意义中才能发现其本然价值。
探寻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株连,尤其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教学。
一、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哲学关联1.结构主义哲学思潮众所周知,19世纪末自然科学经历了“从原子论到系统论”的飞越。
原子论(atomism)是指传统分类研究。
它强调事物的个性与差异,以便实行比较归纳。
在这种倾向下,人们往往只重视事物内部各部分的认识,忽视对各部分关系的认识。
19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知识整体化的要求日益明朗,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各门科学的概念与方法相互融会。
系统方法、结构方法、模型方法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中广泛应用。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跨学科理论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等自然科学革命的影响下发展起来。
它们将事物看作有机体系,力求把握整体与局部间的组合机制。
这些观念被一些具有革命精神的欧美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家吸纳入其研究当中,在哲学上形成了观察世界的普遍观念即结构主义的思潮。
《结构主义》读后感
《结构主义》读后感
在阅读《结构主义》这本书时,我深入地领略到了结构主义的魅力与智慧。
作者皮亚杰以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引导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各种结构和系统,以及它们在我们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首先,我被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思想所吸引。
他认为,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的组织,它由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
这种思想启发了我去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结构,如社会制度、文化传统、自然规律等,并认识到它们都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系统。
这使我意识到,要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应该探究其内在的结构和规律。
其次,皮亚杰强调了结构的发生与发展。
他认为,结构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
这种观点让我认识到,任何一种结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环境和其他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
这使我更加关注事物的动态性和发展性,认识到只有不断地适应和调整,才能保持结构的活力和生命力。
此外,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思想也启发了我对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他认为,人的认知和思维也是一种结构,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思维和行为都是受到我们所处的文化和环境的影响的,不同的结构和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这使我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到我们应该开放心态、相互交流,以促进更好的理解和合作。
最后,我认为阅读《结构主义》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和升华。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结构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启发了我对生活和世界的新的思考。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以开拓视野、深化理解,并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
结构主义
读《结构主义史》有感开学前,因为对老师所讲的解构主义颇为感兴趣,便买了《从结构到解构》一书作为补充阅读,然而,由于本书涉及内容太过广泛,而且涉及过多法国哲学思想,很是难懂,读起来也比较吃力。
于是,我又入了《结构主义史》这本书,打算先了解一下解构主义出现之前的背景知识。
解构主义本就源于结构主义,要想了解解构主义,自然也要对结构主义有所了解。
《结构主义史》一书由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多斯所著,记录了法国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主要思潮,简述了结构主义的发展历程,列举了结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其思想和代表作品。
由于结构主义的起源开始于普通语言学,人类学和精神分析这三大学科,而其中语言学又是我相对熟悉的,所以整本书我主要选取有关语言学的篇章进行研读。
在结构主义的几个领袖人物中,也选取了索绪尔作为主要关注对象,对他提出的观点,所著的作品作进一步了解。
首先,我先简述一下结构主义的发展历程。
索绪尔用数学运算方式界定普通语言学遵循的规则,创新提出了能指和所指的关系。
列维•斯特劳斯接受了记号的概念,在索绪尔的基础上对能指和所指作了新的定义,在列维这边,所指是意义,而能指是结构。
在精神分析领域,雅克•拉康对索绪尔的理论进行了改进:所指处于能指链之下,一直处于滑动的状态,一直到找到一个缝合点,这种活动才告终。
在拉康之后,雅克•达里达和罗兰•巴特接受拉康“能指链”概念,不过他们认为,所指和缝合点是根本不存在的。
路易•阿尔都塞则是从征兆性解读的角度,重新研读马克思的著作。
由于此处的“征兆性”解读是精神分析领域,所以就不多加解释。
以上是结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介绍,接下来谈谈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一种范式,这个范式的核心是怀疑哲学。
其目的是消除意义(sense)的自然性,破坏意义的稳定性,并挖掘隐藏在词语之后的奸诈之术。
结构主义推崇“悬置意义”的做法,将其作为对抗欧洲中心主义的工具,当成对抗形形色色的目的论的工具。
结构主义范式的第二个维度和上面提到的三门人文学科密切相关:普通语言学,人类学和精神分析学科。
从结构到解构:国际政治理论的演进
政 治 法律
从 结构到解 构 ●
国际政治理论 的演进
王 日华
作 为定 义 , 只能从其 所具 有 的共 同理想 和共 同特征 来界定 。但 是 , 为 具体 学科 领域 的 结构 主义 则 作
则需要 通过 它所展 现 出来 的批判 意 图才 能 区别 出本学 科结 构主义 的兴 起也 同样 是在批 判先 前一 直 占统治地 位 的经 验 主义 或历 史主 义 的
( 中共广东 省 委党校 科社 教研部 副教 授 , 士) 博
【 摘要】 当代 国际政治理论 的发展受到 了整个社会科 学发展的的影响。 2 世 纪社会科 学发展的背景 在 0
下 , 际政 治 理论 经历 了从 历 史 主 义 、 构 主 义到 解构 主 义的 发 展 历 程 。 结 构 主 义 在批 判 历 史 主 义 与 经 验 国 结
[90 后结 构主 义 的观点 出发 , 4-从 ]4 2 ' 大陆 学者孙 吉胜 比较 了语 言学 与 国际 政 治学 中 的后结 构 主义 。
而 王逸 舟则很 早 就介绍 了后结 构 主义 国际政 治理 论 。[ 一 本文 拟梳 理结 构主 义和结 构 主义对 当代 3 1 国际关 系理论 发展 及其 演进 的影 响 。
主 义 的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 目前 也 正 面 临 着 解构 主 义 的 挑 战 。中 国古代 国 际政 治 思 想 兼 具 历 史 主 义和 解 构 主
义的 哲 学 思 维 , 中国 学派 构 建 国际政 治理 论 留下 了深 刻 的 启 示 。 为 『 键 词 1 史主 义 ; 构 主 义 ; 关 历 结 解构 主 义
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到德里达的“解构”——读德里达的《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
收集成书 , 于1 9 6 7 年 出版 , 即德里达 的重要作品《 书写与差异》 。之后 , 德里达又连续出版了《 论文字学》 《 声音与现象》 等重要论著 , 进一步阐述了其解构主义思想理论 , 引起了世界各 国学界的关注, 奠定了其作 为解构主义创始人的地位。 《 书写与差异》 是德里达第一部系统 阐述其思想的著作 , 在这部作品中 , 德里达分别评述 了诸多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德里达通过解析列维一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思想中的结构符号神话打零活等概念揭示了在列维氏结构主义思想中其整体化倾向无法摆脱地内涵着古希腊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论而结构符号神话都是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列维氏希望通过结构主义放逐中心拒斥形而上学的方案在德里达看来是不够彻底的也是行不通的
号与游戏》是在美国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的一篇演讲 ,这篇文章可 以看作是一篇针对结构主义大师克洛
德・ 列维一 斯特劳斯 ( C l a u d e L 6 v i — S t r a u s s ) 的檄文。在这篇文章中 , 德里达通过解析列维一 斯特劳斯结构主 义思想 中的“ 结构” “ 符号 ” “ 神话 ” “ 打零活” 等概念 , 揭示 了在列维 氏结构主义思想中 , 其整体化倾 向无法 摆脱地内涵着古希腊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 语音中心论 ) , 而“ 结构” “ 符号” “ 神话” 都是这种逻各斯 中心主义的“ 在场” , 列维 氏希望通过 “ 结构主义” 放逐 “ 中心” 、 拒斥“ 形而上学 ” 的方案在德里达看来是不 够彻底的, 也是行不通的。对于德里达来说 , 只有通过“ 游戏” “ 替补” “ 延异” 的方式 , 语言与文字才能脱离
本文将在以下部分解读德里达的《 人文话语 中的结构 、 符号与游戏》 这篇论文 , 通过德里达对列维一 斯 特 劳斯 的批评 和反思 , 重新 “ 发现” 列 维 氏的“ 结 构主 义” 思想 , 进 而梳 理 出德里 达与 列维 一 斯 特劳 斯思想 上
unfinished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 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托斯妥耶夫斯基"首 创"的复调小说则不同。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 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 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 复调"。"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 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 件不发生融"。在这里,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 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雅克(Jaques Lacan 1901~1981),法 拉康 国的精神分析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哲学家。 家 哲学家
一 拉康的前期思想
雅克·拉康自本世纪20年代从事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以来就一直 对人格的心理构成有浓厚的兴趣。他对妄想型人格,攻击性人格 以及人的心理生成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 即主体问题,展开讨论。拉康在50年代初语言学转向之前对主体 的探讨都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虽然1953年提交的会议论文 《罗马报告》标志着拉康在精神分析方法论上的突破性进展,但 是1926—1952这一“前语言”阶段为以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哲学 基础。而且这一阶段产生的著名的“镜象理论”贯穿着拉康后来 的学术生涯,成为最广为人知的精神分析观念之一。
在《S/Z》中,巴尔扎克的一篇不太引人注意的短 篇小说《萨拉辛》,被罗兰·巴特切割成了561个基本 语言单位,分别被纳入到了五种代码系列里,并在93 个单元中得到了详细分析。这种做法几乎可以算得上 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文学作品或文本最具有科学色彩 的研究了,甚至于这 仍然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唯一 一种这样从事学研究的理论性著作了
本书亦诗亦论,文思,玄言,滋味,欲望,恐惧因 “阉割”主题而生,皆熔铸于一炉,为当代西方文论 的实验之作,也是罗兰.巴特思想的一次汇聚。然而巴 特将巴尔扎克的《萨拉辛》分割为长短不一的语义单 位,缀以评注,系以旁逸的闲墨,由此种种,镶嵌而 成,是“一种难以融入知识话语的形式”。虽则评注 是传统中国的著作方式,我们对此倍感亲切,但其难 以融入知识话语,也就是说,难以系统整合,因而就 其“大体”的勾勒,一时竟莫可措手。 ——译者屠 友祥
结构与解构的读后感
结构与解构的读后感《结构与解构》一书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重要著作之一。
作为后现代思想的重要代表,德里达通过对结构与解构的思考,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对现实的诠释。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受益匪浅,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德里达在书中深入探讨了结构和解构的概念。
他指出,结构不仅具有稳定性和秩序性,同时也存在着固化和限制个体的弊端。
解构则是对结构进行批判和颠覆,寻求在自由和开放性中重新审视事物的本质。
这一思想引发了我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各种结构和规范束缚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德里达呼吁我们要超越这些约束,以更加自由的方式面对世界。
其次,德里达对二元对立的挑战与否定也是本书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指出,传统的哲学和文化倾向于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极,并将其中一方视作优越或者正常。
而德里达则认为,二元对立包含着隐含的偏见和剥夺。
他主张我们应该摒弃这种对立思维方式,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看待世界。
这使我深思,我们在面对各种事物时,往往陷入黑白对立的思维模式,而忽略了其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德里达的思想提醒着我,要善于拓展视野,接纳并尊重不同的观点和存在。
同时,德里达还深入讨论了语言的本质和存在。
他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固定和确定的,而是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他用解构的方法对传统的哲学和语言学理论进行了质疑和重构。
这引发了我对于语言的思考,我们常常认为语言是一个工具,用来表达和沟通,但德里达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语言的复杂性。
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系统。
我们要谨慎地使用语言,同时也要学会去理解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下的语言。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阅读《结构与解构》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关于哲学和语言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德里达的文字凝练而深入,他的见解通透而独特。
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不仅更好地理解了德里达的理论,也对自己做出了一些反思。
从结构到解构——解析岁兰·巴特的文论思想
就传达 出了资产 阶级 的意识形态 ,资产 阶级 的意识形 态以近
似 匿名 的形式渗透进社会 。 自然语 言结构指涉 和包含着整个
主义的色彩很重 , 具 有结 构主义的特征 ; 在6 0年代末 , 法 国经 社会和历史 的语言 , 事实上就 已经包含 了全部的社会 意义 。 我 们说 巴特 的神话具有意识形态性 ,霍克斯 总结 巴特的神话是 “ 指一个社会 构造出来 以维 持和证实 自身存在 的各 种意象 和 信仰的复杂系统。” 巴特在 1 9 6 8年发 表的论 文《 作 者之死》 是他后 期后结构 造它的作者那里去寻找根源 , 作者是起 源性 的存 在 , 而作 品只
罗兰 ・ 巴特是法国最重要的文论家和批评 家之 一 , 同时也 是结构主义 向后结构主义过渡 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于 1 9 1 5 年
语 言 自始至终是 巴特 的主题 。并且 他认 为“ 健康 的” 符号 是一种使人注意它 自己的任意性 的符号。《 神话集》 ( 1 9 5 7 ) 和
他提 出了四对 范畴 : 1 .语 言与言语 ; 2 .能指与所指 ; 3 .组合 与 系统 ; 4 .内涵与外延 。他认为通过说 自己是 “ 自然 的” 符号
个不 可能 实现 的神话 。 他 提出的“ 零度” 写作就是零度风格 。
传统 的认识 总是把个人 风格与作品风格联系起来 ,针对 这一 会 ,作者 已经开始走 向死 亡。作者只是具有某种写作功能的
点, 他倡导无作者思想 。 “ 写作 的零度” 是 一种严格的 中立态度 , 它试图坚持“ 沉默 中的纯 洁性 ” , 极力使 自己摆脱社会思想 的影响 。 有些评论说 , 作者如全能上帝似地 直接 在作 品中干预社会和生活 。中性 的 得 审美评价更 隐晦曲折 罢了。” 作者没 有评 价 , 他要运用语 言 词汇 的组合 和拼贴进行评 价。在这里 , 作者从 属于语言 , 失 去
结构与解构引发的读后感
结构与解构引发的读后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与解构成为了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技巧之一。
结构是指作品的框架和组织方式,而解构则是对这种框架和组织方式进行颠覆和重构。
结构与解构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不仅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引发人们对于作品的深层思考。
在阅读了一系列以结构与解构为主题的作品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它们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并产生了一些读后感。
首先,在结构与解构的游戏中,我感受到了作品创作者的巧思和智慧。
在一些作品中,作者运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将故事通过不同时间点、不同视角交织呈现,给读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例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Gabriel Garcia Marquez的小说《百年孤独》。
这本小说采用了一种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通过交织不同世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庞大而丰富的家族史。
作者的结构安排巧妙地将时间和空间相互重叠,以非凡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历史的循环和重复。
通过这种结构与解构的手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深思熟虑和艺术创造力,这也使得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其次,结构与解构带给我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重新思考。
通过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文学规则,让人们开始怀疑和反思现实世界本身。
在一些结构与解构作品中,作者以一种破碎、混乱的方式呈现故事,这样的叙事方式能够让读者思考现实世界的本质和真实性。
例如,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就是这样一部结构与解构交织的作品。
小说中的故事并不遵循传统的时间线索,而是通过碎片化的片段和跳跃式的叙述,呈现了一种流动而混乱的感觉。
这样的结构给人以一种对生活的反思,让我开始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社会的现状。
最后,结构与解构的应用也展现了作者对于语言和文学的探索精神。
在一些结构与解构的作品中,作者通过创新的叙事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使作品更富有张力和艺术性。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就是一部结构与解构的经典之作。
这本小说以一天的时间为背景,通过不同风格和叙事手法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城市的多样性。
从结构到解构:文本语言思维生成的价值流变
自结 构 主义研 究视 角发 轫 以来 , 大 多 学 者都 将 索 绪 尔 的作 品作 为指 导 理论 使 其 开 始 进 入 公众 的视 野 , 但 其并 未作 为一 个 流 派而 成 型 于 世 。然 而 , 解 构 主义 研 究方 法作 为一 种学 术研 究风格 的普 世方 式 的探源最 早 可 以追溯 到 2 0世纪 末期 。起 初 , 西 方社会 出现 了各 种 价值 思潮 , 各 种运 动 和 躁动 对 于 自然结 构 以及 固有 的语 言体 系 出现 了偏 差 和 质 疑 。诚 如伊 格 尔顿 所 言 , “ 后结 构 主义 无 法 与 现 行 国 家 机 器 相抗 衡 , 也 无 法 构 想 出新 的技术 理念 , 但 在实 践 中 , 后结 构主 义者 开始发 现 颠覆语 言 结 构 还 是 可 能 的 。 ” _ l 伴 随着 对结 构 主 义 为 中心 的挑 战 日渐兴 起 , 解 构 主义理 念开 始抬 头 ,向开放 , 论域构成从局部到整体的宏观考察 , 从词体到文本精妙设计的语言 生成 与篇 章研 究模式 。因此 , 要 注重对解构主义视界 下语 言研 究的创新思维 , 并对教 学 内容构建一个合理 的评价机制 。
关 键 词 :结 构 主 义 ; 解构 主 义 ; 价 值 流 变 中 图分 类 号 : H 0— 0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9 6 1 7 ( 2 0 1 3 ) 0 2— 0 2 1 0— 0 3
、
价值 主 旨: 从 隔 离 到 开 放 的 自 由
界 说
语 言论 不仅创 造 了人 类 的现 实 , 而且 语 言 作 为 一 种 交 流工具 在人 与人 之 间得 以传承 。西方 语言 哲学 经
《结构思考力2透过结构看问题解决》读后感
《结构思考力2透过结构看问题解决》读后感最近读了这本书,哎呀呀,真的是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呀!
书里讲的那些方法和思路,就好像是给我大脑里安了个导航仪一样。
就说前几天吧,我遇到了一个特别头疼的事儿。
我家的洗衣机突然坏了,这可把我愁坏了。
我就开始按照书里说的方法来分析,先明确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是完全不运转了呢,还是有其他奇怪的声响之类的。
然后呢,我就开始想各种可能的原因,会不会是电源没插好呀,或者是里面有什么东西卡住了。
嘿,你还别说,这么一分析,我还真就慢慢找到头绪了。
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智慧的小助手,在我面对问题的时候给我指点迷津。
它让我明白了解决问题不能瞎着急,得有个清晰的结构和思路。
以前我可能就是手忙脚乱,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现在可不一样啦,我有了这个“秘密武器”。
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意识到,生活中好多问题其实都可以用这种结构思考的方式去搞定。
它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各种难题的锁。
我以后可得好好运用起来,让自己变成一个解决问题的小能手。
总之呢,这本书真的是太有用啦,让我受益匪浅。
我强烈推荐大家也去读一读,说不定也能像我一样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哟!哈哈!
以上就是我读的一些感悟啦,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呀!。
流动的盛宴-浅谈《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之结构主义
CA IX U N财讯流动的盛宴一浅谈《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之结构主义□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左晋铭/文《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m m W k4m m%-m-m :来史择’¥风趙云¥茜六不牟m鹵思_M 涵涵¥美¥琬。
-M是涵言学-运是a M,申-祕—f—WM研M—剩。
结构主义法国思想史语言学人类学书名虽为“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然而作者多斯的叙述内容主要是围绕结 构主义历史。
书中频频出现的名人大家 也不仅仅局限于法国,索绪尔、乔姆斯 基、雅各布森、叶尔姆斯列夫、胡塞尔 等各国思想家齐聚一堂,欧洲大陆与美 洲大陆的群英苔萃。
思想超越国界,不 分种族,记录的是在法兰西这个舞台的 结构主义传奇。
他们要么依恋结构主义,撰写专栏,如阿尔都塞、福柯、巴特、拉康、列维-斯特劳斯等,要么反对,试 图超越其影响,如德里达和萨特。
作者多斯认为,在50年代后期到60 年代,在这近20年间,结构主义在法国知 识分子的生活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这是因为结构主义是一种从科学中获取希 望的严格方法,而且结构主义还是思想史 中的一4i■寺殊时期。
这就是被称作“批评意 识的重要时刻”的时期。
结构主义范式的胜 利首先源于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的 蓬勃高涨的结果。
这种结果是敢于咐童古 老巴黎大学的学院式的专制禁锢,因为这 种学院专制掌握着学术的合法性。
结构主 义就表现着一种对抗,顺应了西方历史的 一个特定时期’表现了寻求新的模式表达 对西方传统文化的否定、对“现代主义”的渴望的要求。
结构主义与语言学罗马不是一夜建成,也没有一种主义 可以在一夜之间名震天下,结构主义亦是 如此。
追溯结构主义的源头,它其实在20 世纪初就已经出现,当时有部分学者对现 代文化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倾向感到不 满,渴望恢复注重综合研究的传统,因此 提出了“体系论”和“结构论”。
强调从大的 系统方面来研究其结构和规律性。
流动的盛宴-浅谈《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之解构主义
流动的盛宴一浅谈《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之解构主义□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左晋铭/文《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是_^_运殳学—兰运嵙这些m思a m "m i,涵、涵、蘇涵H解构主义超结构主义德里达作者多斯将风起云涌的六十年代的 法国思想界描述的活灵活现,特别是在 著名的1968年前后。
本书下卷就名为《解 构主义篇》,就是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到法兰西科学院,在这些激烈的思想碰 击的战场上,将结构主义在六十年代前 后的兴盛、分裂、衰落娓娓道来。
结构主义与德里达(超结构主义)1967年,媒介已经把结构主义宣扬 的沸沸扬扬,美国哲学界要“引进”法国结 构主义的时候,德里达已宣称“结构主义 之死”,那实际上已经是结构主义激进 化、解构主义的“散播”和“回溯”时代的开 始。
德里达无疑是应被列入其中的最引 人注目的一位思想家。
德里达最初的工作是从现象学开始 的,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位现象学家。
他 的第一本著作就是介绍胡塞尔的《几何 学起源》。
德里达不同于萨特等人只关 注经历、感知意识等,而是首先关注在 内在观察水平上的对象性、科学问题。
这就更多地偏向于胡塞尔的德国传统之 中。
德里达首先是要从几何对象提出的 谜出发追问现象学的最终基础。
胡塞尔 的这些思想吸引了德里达,他特别关注 作为胡塞尔公理的界限,以及被称作为 现象学直观“原则的原则”的界限。
由此,德里达继续对胡塞尔论及符号、语言、文字的著作进行探讨。
在《声音与现象》中,他对胡塞尔现象学进行了激进的改 造。
在《声音与现象》,德里达就 是从语言问题为始研究胡塞尔的现象 学。
他认为,在提出“符号”一词的两种意 义之间的纯粹“现象学”的区分之前,或毋 宁说在认识这种区分、在成为一种简单描述的要求中指出这种区分之前,胡塞尔提出了一种先于文字的现象学还原:胡塞尔切断一切被构成的知,他强调源于形而上学。
心理学或自然科学的先假定的必要的不在场。
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文档资料
结构主义文论的发展
索绪尔语言学 捷克结构主义 法国结构主义(20世纪六七十年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索绪尔语言学和捷克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的长处和局限都与其语言学根 底有关。” (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 20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的 结构语言学,为当代大多数结构主义者提 供了思想源头。
如果说萨特代表强弩之末的思辨传统,那 么,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方兴未艾的分 析哲学和系统论,引发了结构主义革命。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罗兰· 巴特(结构主义文论) 雅克· 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 福柯(结构主义历史学) 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更是一种客观的现时 存在,因此只有集中于某一状态,排除历 时的干扰,才能深入到它的系统内部去了 解和描述它。
2 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
作为语言结构基本成分的语言符号,“连 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 象。”(索绪尔) 能指: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 所指:语言符号的概念。
1 建立共时语言学的思想
人类言语活动
言 语
语 言 言语:在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 活动。
语言: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相应的语音、 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这是一个完整结构, 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则惯例。
任何具体言语都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它们 之所以能够表情达意,都是由于那个超越 其上的语言系统即结构的作用。
共时语言学与历史语言学
历时语言学: “语言中凡属历史的,都只是由于言语”。 言语的历时性发展,构成了语言从一个 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的演化,研究这种 演化的,称为历时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从语言的现时用法的角度, 将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对构成这一系 统的各项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展开共时研 究,称作共时语言学。
业务架构-解构与实践 读后感
业务架构-解构与实践读后感
《业务架构-解构与实践》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
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业务架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这本书对业务架构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和分析。
它从整体上介绍了业务架构的概念和定义,以及其在组织中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对各种实际案例的分析,书中给出了许多具体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业务架构。
其次,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导和方法论。
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介绍了一系列的工具和技术,如业务组织模型、业务流程模型、业务价值链等,来帮助读者进行业务架构的构建和管理。
这些方法论都经过实践验证,非常实用,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业务架构与企业战略的密切关系。
作者提出,业务架构应该与企业的目标和策略相一致,通过对业务架构的分析和优化,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在实际工作中我要更加注重将业务架构与战略的衔接,以实现更好的业绩。
总的来说,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业务架构的理论和实践,并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方法。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应用这本书中的知识和经验,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业务架构,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我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与同事们分享,希望能够给我们的业务架构工作带来更好的效果和价值。
培养学生对作品结构的理解与写读后感
培养学生对作品结构的理解与写读后感作品结构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作品的布局和发展。
培养学生对作品结构的理解对于他们写读后感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对作品结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作品结构的方法以及作品结构对写读后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培养学生对作品结构的重要性作品结构是作品表达意图和构建情节的基础,对于学生全面理解作品的内在逻辑和内涵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习作品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起承转合,把握作品的整体框架。
其次,作品结构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使他们能够理解作品中的深层含义,识别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
最后,通过学习作品结构,学生可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
二、培养学生对作品结构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对作品结构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实践。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结构简单明了的文学作品,例如寓言故事或者小故事,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起承转合,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结构的基本要素。
其次,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或者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整理作品结构的脉络,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作品的结构逻辑。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作品结构的深入理解。
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模仿和阅读多种结构形式的作品,不断提升学生对作品结构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三、作品结构对写读后感的影响作品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读后感。
首先,作品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作者采用起伏扣人心弦的结构形式,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不同的情绪变化,从而产生对作品的积极情感和深刻感知。
其次,作品结构的紧凑和精彩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
对于写读后感来说,一个引人入胜的作品结构可以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进而丰富他们的写读后感体验。
总之,培养学生对作品结构的理解是提高他们写读后感水平的重要手段。
读《透过结构看世界》有感
读《透过结构看世界》有感读《透过结构看世界》有感马莉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竞赛,你不可能凭借一时的冲刺就获得成功。
抛开外在因素,你会发现,身边优秀的人,往往都具备一种持续稳定的能力。
这种能力一般表现在自身思维的严谨性,讲话的逻辑性,做事情的高效性这三个方面。
李忠秋老师所著《透过结构看世界》这本书,通过对结构思考力的剖析和讲解,使你觉察并改善自身的思考结构,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成为善思、善讲、善写的人才,从而帮助你从思、言、行这三个层次提升个人的实战力。
一、该书观点鲜明,结构清晰。
著作本身就是一个运用结构化思考的成熟佳品。
李忠秋老师围绕着透过结构看世界,层层分解,向我们传达了洞悉本质的思考艺术。
本书分为理论篇,方法篇和应用篇。
每篇分别采用三章两到三个小节,简明扼要的将结构思考力的核心理念,三层次模型,以及三个方面的应用进行深入的讲解。
为读者树立了运用结构思考力的最佳典范。
二、从内容上看,该书通俗易懂,给人印象深刻。
理念篇,介绍结构思考力的原理和理论依据,让我们对结构思考力有了初步概括的认识。
通过讲解透过结构看世界帮我们洞悉本质,以及思考结构与客观事物存在偏差,让我们树立觉察并改善自身思考结构的科学思维。
方法篇,结构思考力三层次模型的解析,是该书的精髓。
该篇分别从理解、重构、呈现这三层结构的视角,对结构思考力具体的方法、工具展开阐述。
重点讲解了理解层"识别概括技术的三个步骤",重构层"站在全局看局部、透过现象看本质、站在未来看现在、逻辑思维要验证"的正确理念和"论证类比"的四个核心原则,以及呈现层运用"结构罗盘"工具"配关系、得图示、上包装"的3个步骤。
帮助我们将隐性的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结构化、结构思维形象化。
应用篇,分别介绍结构思考力在表达、问题解决、会议共识三个方面的实际应用。
使我们达到:有方案时关注表达想清楚说明白,无方案时针对问题找方案说明白,帮团队时达成共识找方案说明白。
从建构到解构
从建构到解构本文以张洁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张洁小说中爱情主题的历史嬗变过程。
旨在梳理出张洁小说中爱情理想从建构到解构的全过程,进而挖掘出张洁创作发生重大转变的深层次原因,拓展张洁研究的深度。
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理想的爱:灵与肉的分离。
分为爱情理想的建构、爱的彷徨、无穷思爱和亚当的坠落四个小部分。
以《爱,是不能忘记的》这部作品作为张洁爱情理想建构的开始,继而通过《方舟》这部作品作者表达了对爱的怀疑和彷徨,再到《祖母绿》中作者对只需要呼应,而不需要任何回报的无私之爱的认可。
以分析这三部作品作为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一章中女性表现为对爱的渴望以及对理想男性形象由深情赞美到怀疑的过程。
第二章:从审美到审丑。
《他有什么病》的发表,标志着张洁创作风格从审美到审丑的转变。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标志着张洁爱情观陡变的三部作品:《日子》、《上火》和《红蘑菇》。
通过这三部作品表现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现实丑恶面前分崩离析,理想大厦土崩瓦解。
第三章:绝望后的情感超脱。
这一章包括三大点:回到母亲那里、破灭之后的绝望和清算财富的另一半(对男性世界的唾弃)。
这一阶段最能体现作家创作水平的作品是:《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无字》。
这时的张洁将恨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娓娓道来,她对男性已经由厌恶转为唾弃,他们猥琐也好,虚伪也罢,张洁超脱了。
第四章:缺失记忆与传统情怀。
这一章在总结张洁作品中有关爱情描写特征的同时,挖掘出作家如此创作的深层原因。
从无法弥补的缺失记忆和小说中的传统情怀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对作家创作的原因有一个更全面的审视。
第五章:张洁小说艺术风格的转变。
由于内容的转变、情感的转移,作家创作的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
本章从语言风格、艺术视角和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结语部分指出了张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以及创作中的缺陷和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从“结构”到“解构”》的读后感
文秘 090103219 刘牡丹
此前,我所认识的“结构”应当就是我们传统概念中的“结构”了。
就是文学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是根据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按照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的生活材料、人物、事件按照轻重主次合理地加以安排和组织。
就像造房子得先立框架一样,作品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结构模式,才有可能把作者的思想充分地表达出来。
但很显然,这里所讲的“结构”是一种更大的、更广泛和深刻的概念,它是以索绪尔的语言学为基础涉及文学、哲学、建筑、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一次思想运动。
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对传统思维的颠覆。
它是一种思维的探险, 打破了人们思考问题的习惯, 因此我们对历史,对文学的思考都与以往大不相同。
而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解构主义,是对结构的分解、挖掘和揭示,让其在被怀疑中得到超越与把握。
然而否定一切必然导致否定自身,消解一切必然导致消解自我,结构和解构都是在对思维的创新上各自走向极端而必然陷阱困境!
受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结构主义将语言学方法推广到人类文明各个领域,文学也不例外,文学被视为由词语构成的封闭自足的本文结构,它的意义不再取决于它与历史的关联而是取决于本文结构内部诸成分之间的区别性关系。
结构主义的文学理论与艺术批评就是关于文学艺术结构的分析,它所要着力寻找的便是文学系统内部的秩序和规则。
在结构主义文论看来,语言的整体结构决定语言的意义,就如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由于它同其他各要素之间的对立才能确定它的价值。
所以结构主义主要揭示文学结构同语言结构的相似性,从而对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性的语言特征以及语言的功能做出描述。
结构主义文论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封闭式的结构整体,其探讨的不在于作品的各种因素的意思,而在于构成整体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所以结构主义把作品看成是一个独立、完整、封闭而又自足的系统,作
品具有的封闭性以至于把包括作品产生的社会和历史原因的考察以及创作主体等一切外部研究排斥在外,而仅把语言分析作为其研究的惟一内容,力求通过对结构模式的描述探索达到对作品的解释。
例如:斯特劳斯著名的用结构对神话的分析,就是要证明神话及其语言结构是如何反应人类思维本质的。
将神话与语言联系起来,进一步扩展了语言的结构意义。
叙事文学研究是结构主义文论的重要研究领域,其文学批评的目
的在于探寻文学普遍的深层结构模式, 通过对各类作品的简化、归纳, 找出在所有故事之下隐藏的故事的基本叙述结构, 达到对不同叙事作品做出普遍性的解释。
例如:普洛普不满足于按照人物和主题对通话进行分类,而是注重“功能”。
就是注重从情节过程的意义出发来确定某个人行为的方法,对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类似于语言学的语言成分分析,这样显得更加抽象。
结构主义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完全作为一个封闭的体系,按照类似语法成分的方式,注重“功能”,作品中的因素的地位就像是语言中的各种成分,只有互相联系才能产生意义,这一点将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语言的游戏而独立自足,脱离了对社会现实的研究,是走上了一种极端的。
然而,前人建立学说后人修正,甚至今天的我打破昨天的我。
结构主义的思潮席卷过后,必然会引起人民的反思与超越。
解构主义就在对其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翻掘和揭示,以致结构主义在被怀疑和超越中得到把握。
巴尔特最先对结构主义的怀疑与反叛,在其《叙述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一反结构主义把“功能”作为叙事结构分析的唯一依据,注重研究叙事作品中叙述人、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的重要性。
与结构主义相反,解构主义否定文本中心和作者权威,而转向对文学作品内在结构关注的同时,特别强调读者参与文本意义的创造过程。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一方面否定以语言内部结构为中心的文本以及作者权威的,一方面把对文学作品内在结构的关注进一步转向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参与、解构与重构,强调不应将文本意义看成是结构所规定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应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历史结果,是与语言无意识、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相结合的
结果。
相对于结构主义强调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解构主义强调的是二者的区别与差异,这样就解放了语言,语言的意义是很不稳定的,能指可以指向同一所指,也可以指向多种所指,存在着多种因素的交叉,不仅与文本之内的因素交叉,而且也与文本之外的因素交叉,因此这就反对了文本是独立自足闭塞的空间。
正如德里达认为:“任何由语言构成的文本都是无中心的系统, 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并非是一个事先明确规定且界限分明的稳固结构,而是如同蜘蛛网一样,各个相互联结、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并不断变化游移,进行不断的循环交换”。
因此,符号就需要保持自身的某种连续性,以使其能够被理解。
但在运用中,它又事实上在分裂自身,绝不会永远与其自身保持一致。
文本具有同样的特点,其意义总是要超出文本的范围而不断变化游移, 从而提供了多重涵义的可能性。
这样,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就否认文本内在结构及其终极意义的存在。
巴尔特解构思想体现在他对作者权威的否定和对读者阅读过程的重视。
巴尔特批判传统文学批评和结构主义文学提倡作者的绝对权威, 反对把结构所决定的作品终极意义的追求作为文学结构观察的基点。
由于符号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无法对意义加以控制,意义只有通过某一文本与其它文本的相互关联和对立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价值,所以对于文学作品是一个中心系统是持否定态度的。
对此巴尔特形象地把文本比喻为葱头,一层层地剖开,直到最后, 也不可能找到这个葱头的核心,只有无穷的包膜,其中包着的只是它本身表层统一。
因此,结构的解放和读者的介入,就使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多重意义的,作品的多重意义不在其自身,而在读者在与其接触对文本的解读。
应该注意的是,解构并不否定文本意义的存在, 而是强调不应将而是强调不应将文本意义看成是结构所规定的固定不变的终极意义, 而应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历史结果, 是语言、无意识、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相结合的结果。
它否定的是结构的简单化和模式化。
解构主义从否定文本结构中心及其恒定终极意义入手, 强调批评阅读的重要性, 强调批评阐释的权力和自由,为读者、接受者的视
野打开了方便之门,无疑是对20世纪中叶西方文论发展方向的一次猛烈冲击,对于结构主义来说,是一场意义深刻的革命。
但是,解构主义在否定结构主义的同时,再一次走向了极端。
作品存在的意义不确定性和多重性确实是文学作品中存在的特质,认识到这一点,确实会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发挥其能动作用。
但是,把读者与作者对立起来,宣告了作者意图的消解,认为意义的游移连作者本人也无法控制。
然而,文学作品也并不排除相对意义的存在,作者与读者也不可能是截然对立的关系。
否则,就会导致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倾向。
解构主义在否定作品意义和作者权威的同时,实际上也否定了作品和作者、作品和时代及其社会历史之间的必然联系, 再次将文本看成是一种符号游戏, 实质上是另一种极端表现形式而,并没有完全摆脱结构主义的局限性。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作为文学批评理论, 都以索绪尔的符号语言学为基础, 结构主义强调文本的内部结构,解构主义强调对文本的拆分和读者的阐释权。
前者催生了后者,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扬弃和否定。
两者均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拓宽了文学批评的视野, 但与此同时又都走向了极端: 前者过分强调抽象的文本中心性, 后者过分强调读者对文本的阐释自由, 最终使两者都进入了无法自圆其说的误区。
只有正确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统一,使两者互相借鉴,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才能在文学批评和创作中走出这种误区。
因为文学作品无论如何都不应当是作为一种文字游戏,而是应该通过语言的符号表达自己生活的感受、经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思辨,最终才能不断的得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