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古诗文整理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古代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这些佳作不仅语言精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充满了生活情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广为传诵,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今天我们将研究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研究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___导入:大家知道___吗?___常常被评价为英雄或奸雄。

今天我们将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会对这位历史人物有更客观的认识。

自学指导: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沧海、碣石、竦峙、澹澹、萧瑟。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高高地挺立)、星汉(银河)、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至(极点)、何(多么)、若(好像)、临(登上)。

3.文体知识: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本课的《观沧海》属于古体诗。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4.作者简介:___(155-220),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___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了军事力量。

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他先后灭了___和___,并在官渡打败了兵强地广的___,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他北征___并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但却被___和___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于诗歌,常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1.加强个别指导,关注学生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方面的进步。
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理解和应用古诗词。
3.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注重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词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活动,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魅力。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积极参与,乐于分享,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同学们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思考。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古诗词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传承与发展。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需要我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古诗词《静夜思》。这首诗展示了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中的精妙运用,以及它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诵读古诗词,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通过诗词诵读,提升语言表达与交流技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潼关》,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2.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之美、分析诗词结构并尝试创作。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潼关》的背景、作者、诗意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的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词背景及作者介绍:了解《潼关》的作者谭嗣同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掌握诗词创作的相关历史情况。
2.诗词朗读:学会正确朗读《潼关》,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以《潼关》这首诗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诗词朗读的指导。在课堂上,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诗词时,对节奏和韵律的把握不够准确。这说明我在这一环节的指导还不够到位,今后需要更加细致地教给学生如何把握诗词的朗读节奏,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好地体验诗词的美。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教案标题:《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作者、创作背景等。

3. 运用所学的古代诗词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所学的古代诗词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的能力提升。

教学准备:1. 课本《部编版初中语文》2. 古代诗词选集3. 多媒体设备4. 学生练习册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古代诗词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提问:你们对古代诗词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古代诗词是哪一首?为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古代诗词的定义和特点。

2. 分享一些著名的古代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作者、创作背景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所学的古代诗词,分析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并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创作实践(20分钟)1. 提供一些古代诗词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创作。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提供互动和反馈。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回顾所学的古代诗词知识,总结其中的要点和特点。

2.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学生在创作和表达中的进步和提升。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册作业,巩固所学的古代诗词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诗词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古代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4《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4《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体会诗歌的写法特点。

3.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穿越千年诗河,我们踏入中华文化的瑰宝殿堂。

《诗经》悠悠,启韵华夏诗篇之始。

今天,我们共赏《古代诗歌四首》,领略先贤才情,感受诗词之美,让心灵在古典韵律中遨游。

二、新课教学知识拓展见教学PPT课件。

观沧海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进作者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

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文学常识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听诗歌朗读,把握诗歌字音、节奏。

(PPT播放视频)4.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5.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清平调·其一》——宋代:辛弃疾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絜输,嗟尔远道之人。

\ 胡为乎遗却少年事,他年会取寻常差。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及常见修辞手法2.学会课内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用典、对仗、排比、押韵等)2.准确读懂课内的诗歌3.有感情地诵读出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难点1.学生对一些生僻的成语、用典理解能力不足2.押韵的理解和表达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用PPT展示古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小诗或歌词,是否有哪些编排模式和修辞手法。

学习新课(25分钟)1.教师将四首古代诗歌在PPT上展示,学生朗读出诗歌,然后老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特点,并解释其中较为复杂的用词。

3.分组讨论,每组精读一首古诗,并在课前准备课后分组朗读以及剧情表演。

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根据课文,出题检测学生的课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根据语言表达练习,提出一些押韵的练习。

总结(5分钟)1.总结学生在今天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问题,进行梳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或点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名著。

课后作业1.整理今天上课的笔记2.按照分组分派的任务,整理出小组的诵读稿3.选择本课中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总结这堂课的核心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修辞手法、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四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四首》教案

《课外古诗四首》教案《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教学目标:1.积累、背诵四首古诗。

2.理解诗中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3.感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千百年来,灿若星辰的诗歌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

而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瑟悲凉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就我们再次学习古代文人更多的赋秋之作。

二、感悟节奏,有感诵读1.老师伴乐指导朗读,注意老师的语调,节奏。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2.加入自己理解,同桌之间互相朗读四首古诗。

三、疏通文意这四首诗被冠以“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名字,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同学们课外阅读、自主学习。

请大家用默读的方法,阅读每首诗的提示文段,把其中对诗歌内容的解释标注出来。

(理解诗歌的内容)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不过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课后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教授一些表达技巧,帮助他们更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 诗句朗读: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语气和情感,以传达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 诗句解析: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和意象,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时节”象征人生的无常,以及“君”字的深情厚意。
- 诗词赏析:掌握从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诗词鉴赏的方法,例如分析杜甫如何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在诗词创作实践方面,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如“友情”,让学生尝试使用杜甫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表达友情的五言绝句。
- 在诗词背诵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将全诗分成几个意义段落,逐段背诵,最后整体串联,以提高背诵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江南逢李龟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久别重逢的朋友?”(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主题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友谊和时光的珍贵。
3. 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感受美、鉴赏美,提升审美能力,激发创造美的兴趣。
4.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解析和创作练习,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5. 培养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和创作练习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诗词鉴赏能力: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可能缺乏系统的分析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者背景、时代背景、艺术手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这五首诗歌的基本背景,包括作者和时代环境。

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对这些诗歌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我会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让每个人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那些美妙的诗句。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味美。

我希望同学们能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体验诗歌中的情感与意境。

这不仅仅是一堂语文课,更是一次美的旅程。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的世界,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吧!1. 理解并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的内容亲爱的同学们,咱们今天的学习重点来了!今天要走进诗歌的世界,一起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先来了解下我们这节课的目标哦,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的内容。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小挑战呢?但别担心老师会带领大家一步一步走进诗歌的世界。

首先我们先来朗读这五首诗,感受下古诗的韵律之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每一句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节奏。

读诗的时候,你们可以轻声地跟着老师一起读,体会其中的韵律之美。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解读这五首诗的内容,咱们可以分组进行,每组负责一首诗。

每个小组可以讨论并解释诗句的意思,老师会在旁边给予帮助和提示。

记住理解诗歌的关键是要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

在理解了诗歌内容之后,我们要试着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下这样的诗句?这样我们能更容易地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

我们要来挑战背诵这些诗歌了,虽然可能会有些难度,但别担心我们可以分段背诵,一句一句地来。

背诵诗歌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好啦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如何学习这五首古代诗歌了吧!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今天的任务,加油哦!2. 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和美感咱们接下来要走进古诗的世界,去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部编版初中古诗文专题教案

部编版初中古诗文专题教案

部编版初中古诗文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分析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文的基本特点:诗、词、赋、散文等。

2. 古诗文的语言:典故、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古诗文的意象:自然、社会、人物、情感等。

4. 古诗文的思想内容:爱国、友情、亲情、哲理等。

5. 古诗文的鉴赏方法:朗读、解析、比较、品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对古诗文中的典故、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引出古诗文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包括诗、词、赋、散文等不同体裁,以及其语言、意象、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特点。

3. 实例分析:通过对具体古诗文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鉴赏方法,包括朗读、解析、比较、品析等。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定的古诗文进行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和鉴赏方法。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掌握鉴赏技巧。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审美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古诗文分析和鉴赏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基本内容、诗词意境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陆游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坚守自己的梦想。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8.课后作业:布置与诗词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陆游的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作欲望。
举例:
-在朗读环节,重点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重音,感受诗词的节奏美。
-在诗词解析环节,重点讲解生僻字、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在主题探讨环节,强调诗人陆游的忧国忧民情怀,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的思想内涵。
-在诗词鉴赏环节,指导学生从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作者在风雨交加之夜,梦回战场,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词。它体现了陆游坚定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句式,了解陆游如何借助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诵,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我看到了他们在小组内的合作和交流,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不够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夜雨寄北》的背景、作者李商隐的情感表达以及诗词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的是《夜雨寄北》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思念亲人或朋友的经历?”(举例说明)这种情感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商隐如何通过诗词表达思念之情。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审美素养,使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夜雨寄北》的意境美、韵律美。
2.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理解古诗词的能力,掌握关键词、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方法,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
- 诗词的朗读技巧: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 诗词的关键词、意象、修辞手法: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君”、“未有期”),意象(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以及修辞手法(如对仗、用典等),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 诗词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寄托,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 诗词背诵与默写: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学生可能会遇到记忆困难,教师需教授有效的记忆方法,如通过理解背诵、分组背诵等,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 诗词情感体验: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感到难以捉摸,如李商隐在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对友人的思念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增强情感共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意境的深度理解:学生对古人的生活背景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够熟悉,难以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
-诗词写作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理解不透,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诗词分析中。
-文化内涵的挖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诗词实例来感受和领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掌握得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练习的地方。
课堂上,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写作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明确讨论的方向和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与实践,使学生能够:
1.提高古诗词朗读技巧,把握诗词节奏与韵律,增强语感;
2.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课本中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分析诗词的写作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传承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分析其豪放的情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古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我会通过对比和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导语】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2.借助课*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澹澹:水波摇荡.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星汉:银河.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至:极.何:多么.若:好像.临:登上.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交流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三)深层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水:澹澹山岛:竦峙(壮丽气势)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向荣姿态)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博大胸襟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五、拓展延伸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王安石《登飞来峰》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借助课*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客路:旅途.风正:风顺.悬:挂.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2.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3.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三)深层探究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首联:旅途奔波之意借颔联:恢弘阔大之景景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抒尾联:思乡之情情五、拓展延伸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寄杜郎中》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第三课时钱塘湖春行一、新课导入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欣赏过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感受过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跟随白居易一起去领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孤山寺北贾亭西(jiǎ)(2)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3)浅草才能没马蹄(mò)(4)绿杨阴里白沙堤(dī)2.解释下面词语.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暖树:向阳的树.没(mò):隐没.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3.作者简介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4.诗歌大意《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5.背景链接《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选择下面的句式,对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1)“从……中我看到了……”(2)“从……中我听到了……”(3)“从……中我感受到……”【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我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交流点拨】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 (三)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水涨云舒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白沙堤踪踪花多草浅游人如织西湖早春图(最爱)五、拓展延伸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交流】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文体知识《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2.作者简介《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_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3.背景链接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二)整体感知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三)深层探究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2.《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景小桥流水人家悲怆愁苦古道西风瘦马思乡之情情--夕阳断肠人五、拓展延伸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辉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在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瘦骨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2.试读课文.(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2)简介作者和作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观沧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古代诗歌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韵律,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分析曹操如何借助大海的形象抒发壮志,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诗意,运用诗歌表达情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示例: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孤寂之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感悟诗人的孤独与落寞。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被美景感动,想要表达自己情感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是如何借助诗歌表达情感的。
(2)韵律难点的掌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平仄、对仗等韵律知识较为抽象,教师需通过举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如何将诗歌背景知识与诗歌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可通过讲故事、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雨寄北》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雨寄北》教案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人离愁别绪的深刻情感,教师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词应用:如何将所学诗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创作或表达情感,是学生的一个难点,教师应提供具体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跨文化理解:在了解诗词背景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礼仪等缺乏了解,教师需适时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的理解。
-在诗词应用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夜雨寄北》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对亲朋好友的思念。
-在跨文化理解方面,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唐代书信往来的礼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雨寄北》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有过在夜晚思念亲友的经历?”这种感觉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商隐如何通过诗词表达离愁别绪。
举例说明:
-在讲解意象时,教师可以提问:“‘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和‘秋池’分别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情感等方面去体会。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比较“君问归期未有期”与“你问我何时回家,我不知道”两种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
-在探讨情感体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分别的经历,进而理解诗人的离愁别绪。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古诗词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情感的引导和激发。我需要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人的智慧,同时也让他们能够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古诗词的影子,体会诗词的魅力。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更多互动和表达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七年级古诗文整理观沧海作者:曹操【魏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唐代】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作者: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作者:刘义庆【宋代】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诫子书》作者: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课外古诗诵读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唐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唐代】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岑参【唐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李益【唐代】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陆游【宋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作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I U)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 i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课外古诗词背诵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春韩愈(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杜甫(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王安石(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游山西村陆游(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河中石兽》纪旳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外古诗词背诵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贾生李商隐(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约客赵师秀(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