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潮》教案

合集下载

《听潮》教案

《听潮》教案
作者的描述是很有层次的,同时,海潮的气势也被层层推动到我们的脑海中。作者对海潮的赞叹也蕴藏于字里行间了。
4.这里我们关注几个词语:
“没有风”这一句是不是赘笔?
——这里点明此时海浪的兴起不是由于刮风,而是潮汐按照自身的规律在运动(当然,这是月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用语的绵密。
文中的“血腥”一词,作何理解?
1、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的作者叫鲁彦,即王鲁彦,原名王衡,现代作家。
2、写作背景:
1929,鲁彦失业回到故乡浙江镇海,因距普陀山很近,便趁机前往游览观光。本文写的就是那次游览中的片断,全属记实。文章原题是《听潮的故事》,前半部写听潮,后半部写听潮引起的故事,写和尚对外国游客和本国游客的不同态度,表现世态炎凉。这篇课文选的是前半部分,所以只用“听潮”二字为题。
——解释:“人的感觉是可以相通的,能够用这种感觉表现另一种感觉,这叫‘通感’,是特殊的比喻。”
“第4段里连用‘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形容飞沫,这一段里更是一连用了6个比喻来描摹海水,这叫什么‘喻’?”
——“叫‘博喻’。”(板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它里面就有通感和博喻。
3.(13—17段)是全文的高潮部分,也是描写海潮最高涨的情景
作者赞美大海的汹涌雄壮之美,表现自己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怀。同时点出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运用之妙。
二、选读详解:
这篇课文的文笔非常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现在我们来选取个几个段落,仔细地体会一下作者的语言之美。
1.(第4段)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听),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迷蒙)升落(看);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嗅),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触)。

《听潮》教案设计

《听潮》教案设计

《听潮》教案设计听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听潮》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 掌握《听潮》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 学习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味。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了解《听潮》的背景、作者、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 透彻理解和分析《听潮》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 学习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并进行文本解读和思想交流。

2. 教学难点:- 理解和分析《听潮》中的寓言手法和象征意味。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最喜欢的一部古代文学作品是什么?为什么喜欢?2.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听潮》,它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步骤二:理解背景(10分钟)1. 分组讨论:根据提供的资料,讨论《听潮》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2. 小组展示:一组代表进行简要介绍,并补充其他组的不足之处。

步骤三:学习分析(15分钟)1. 教师讲解:详细介绍《听潮》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共同探究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3. 全班讨论:随机提问几个小组,听取不同观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步骤四:欣赏解读(20分钟)1. 听读文本:请几位同学朗读《听潮》中的精彩片段,并对每段进行解读。

《听潮》教学设计

《听潮》教学设计

《听潮》教学设计【文本分析】《听潮》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用细腻、生动、传神的笔触描写了大海的变化,写出了海潮涨落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大海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讲授本课要注重两点:(1)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潮涨潮落不同的美;(2)品析语言,学会从修辞、感官描写、动词的运用等不同的角度品析语言。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6-17自然段。

2、学会提取文中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结构。

3、学会从修辞、感官、动词等角度品析文章语言。

(重点)4、理解文章通过描写大海之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难点)【教学层次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二、自读,正音三、听读,理清结构四、男女分读,把握感情五、总结第2课时一、分析图景二、品析语言三、把握主旨四、总结【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2分钟)请学生听平静的海潮声和汹涌的海潮声,直观感受两种海潮声的不同,导入到课文是如何描写海潮声。

二、自读,正音(10分钟)请学生自读一遍课文,要求:(1)课下注释的拼音转移到课文中;(2)圈出不会读的字词。

字音:窗棂líng 深黯àn 云汀tīng宽廓kuò琼台qióng 芳醇chún 琴弦xián 偎依wēi慵懒yōng眼睑jiǎn 酣梦hān汩汩gǔ铙钹náo bó战栗lì嗥叫háo 罅隙xià拨剌là掺杂chān溺爱nì玫瑰guī字形:蒙眬:目不明朦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三、听读,理清结构(15分钟)听朗读录音,感受朗读声音的起伏变化,思考:(1)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海潮?(2)描绘了哪几幅图景?(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概括各幅图景)(1)6-17(2)海睡图(6-12)、海醒图(13、14)、海怒图(15-17)(3)四、男女分读,把握感情(15分钟)PPT上展示三幅图景的图片,整体感知三幅图景的特点(从文中找出关键词),结合刚才所听的录音,说一说,三幅图景分别应该怎么读。

《听潮》教案

《听潮》教案

《听潮》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领略大海的柔和美、雄壮美。

2、学习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声音形象,抓住景物变化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教学海睡图(1~2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开讲激趣:同学们见过大海吗?听过大海的潮声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鲁彦的散文《听潮》,来看大海听潮声吧!鲁彦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听潮》写于1929年,这是一篇为人们交口称赞的名作。

不过,请大家考虑,作者为什么不写观潮而写听潮呢?前人写大海,多写观潮:想当年三国时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横愬赋诗逞英豪,“洪波涌起,星汉灿烂”,好不壮观!宋代文学家周密写过《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那么作者写《听潮》意在何处呢?能否从海的潮声中听出来呢?(二)正音正字:读准字音:棂(ling)黯(an)粘汀醇慵睑汩铙钹罅隙噑拨剌铙壁汩辨清字形:饶汨绕璧泪(三)教师范读:播放背景音乐,先放轻音乐,后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在音乐声中教师朗读课文,学生静听,感知课文。

(四)理清课文思路:提问:这片抒情散文深情地描绘了大海的形象。

他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海形象的?又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的呢?明确:课文分四个部分,其思路是:依次写听潮的环境——海谁图——海醒图——海怒图。

他是从声音角度用语言文字来描绘大海形象。

(五)赏析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海睡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明确:写挺吵得时间地点以及潮来的概况,为下文从声音方面写还作了铺垫。

时间——夏天;地点——有名的岛,浙江普陀山。

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

这里是佛国,全是寺院,为后文写远寺钟声、铃子、铙钹声埋下伏笔,同时还给全文笼罩一层神秘的气氛。

具体是靠海湾的楼房。

“近水楼台先得月“,早晚领略海景方便。

这样合适的听潮环境不是人人都能遇到的,所以心情是欣幸的——高兴的、幸运的。

(2)学生朗读第4~5自然段,思考:每当潮来的时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从哪方面写潮的形态?明确:从听觉(听见)、视觉(看见)、嗅觉(带着腥气)、味觉(带着咸味)、触觉五个方面来写潮来时的形态。

《听潮》教学设计初中三年级教案

《听潮》教学设计初中三年级教案

听潮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歌作品,也是中学生必备的篇目之一、通过学习《听潮》,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对于大自然的感受力和审美意识,培养学生们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下面是一份初中三年级《听潮》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听潮》这首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2.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创作一首诗歌。

教学准备:1.课本中《听潮》的诗歌内容。

2.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海浪的景象。

3.绘画工具和纸张,供学生们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向学生们展示一张关于海浪的图片或者播放一个关于海浪的视频,引导学生们感受和想象自然界中的海浪。

然后提问学生们对于海浪的印象和感受。

Step 2 学习诗歌内容(15分钟)引导学生们打开课本,一起读一遍《听潮》这首诗,然后再让学生们轮流朗读这首诗,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读得流利。

然后,向学生们解释诗歌的意义和中心思想,帮助他们理解诗歌。

Step 3 诗歌欣赏与分析(15分钟)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讨论:1.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诗人通过什么方式描绘了海浪的景象?3.诗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4.诗歌给你的感受是什么?Step 4 创作阶段(20分钟)向学生们解释什么是自由诗并且给予示范,然后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想法写一首自己的诗歌。

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展示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Step 5 诗歌分享和评价(15分钟)让学生们轮流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并且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鼓励同学们批评性思考,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同学们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Step 6 总结和展望(5分钟)回顾整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让学生们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鼓励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和欣赏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一份关于初中三年级《听潮》的教学设计,适用于中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和欣赏。

《听潮》教案设计.doc

《听潮》教案设计.doc

《听潮》教案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地描摹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文字描写声音的方法。

3.学会用“评点批注法”。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

2.学习有表情地朗读,注意重音、速度、节奏和语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熏染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和不怕挫折、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情美。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略)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潮这种现象的产生吗?生说。

师述: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面对澎湃的海潮,作者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于是就有了《听潮》这篇文章,作者用文字成功地塑造了声音的形象,很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里面有大量的优美句子,今天我们就为《听潮》评点批注吧!二、听录音朗读课文6-17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进行品读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潮的声音的?师述:我们怎样赏析优美的句子呢?从哪些方面切入?(生答)师黑板出示1、抓关键句子赏析句子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从结构的角度赏析句子4、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句子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三、示例引路“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齐读)这句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切入赏析(生思考作出答)。

生1:抓关键词语进行赏析,这句用“冲""粘""润湿”形容潮来时的动作, 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

生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运用三个比喻来描摹海潮。

《听潮》的教学设计

《听潮》的教学设计

《听潮》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听潮》这篇抒情散文,以我和妻子观赏大海的落潮→涨潮→高潮为线索(详细描绘了这三种状态的大海),以欣喜之情为基调,以听字统领全文,贯穿始终。

落潮写静,涨潮写动;静时柔情脉脉,动时雄健奔放,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作者对大海的深情,融注在各种景物中,以物我交融来抒发赞赏之情。

本文为我们描述了三幅大海图,即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不管是轻描素抹,还是浓墨重彩,字字含情;不管是激昂高亢,还是轻缓舒徐,句句有意。

情与景融为一体。

如月下大海,波光闪闪,浩渺无垠,那么恬静,那么柔美,那么圣洁,似乎远离了尘世的纷扰。

他们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那喜悦之情,真可说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这种宁静、安祥、温柔、亲昵,是一种静谧之美。

当大海掀起洪波巨浪,响雷般地怒吼着的时候,妻惊叫了,战栗了。

真是物我交融,情与景糅合在一起了。

这是伟大的乐章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呵!一样的美!在写海潮的整个过程中,既写景物,也写感受,使情景含一。

心随潮动,情随潮迁,海潮起伏,也如作者心潮起伏,内情与外境达到完美的结合。

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作者在写看潮之感时,不是直接写海潮上涨,海浪汹涌的壮观,而是由近及远,描绘宁静的夜海景色,渲染出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气氛,以静衬动,使海涨潮的动景更为壮观。

2、抓住特征,描绘海潮。

作者抓住海潮汹涌澎湃的特征,先写潮涨的声音、情态和性格;然后从声、光、色、形等方面来描绘渲染;最后重笔描绘涨潮达到高潮时的雄伟气势和惊心动魄的奇观。

开始写海在沉吟,像是情人的蜜语,微风拂过琴弦。

继而钟声惊醒了海的酣梦,我们脚下的岩石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越大起来。

海自己醒了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早,片片飞散。

接着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声音也就越大了。

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听潮教学案

听潮教学案

8、《听潮》[知识与能力]1.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文字塑造声音,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2. 赏析和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3. 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感情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编写阅读提纲。

并在课外进行拓展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原名王衡、王鲁彦。

现代小说家、翻译家。

鲁彦出生于农村商人家庭,小学未能毕业便去上海洋行当学徒。

受“五四”新思潮影响,1920年,参加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自上海到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夏,到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女学和第一师范任教。

同年在 l1月号的《东方杂志》发表处女作《秋夜》。

此后陆续有许多小说发表,早期代表作为《柚子》。

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柚子》。

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日报》副刊编辑。

1928年春至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

1930年至福建厦门任《民钟日报》副刊编辑。

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7年7月号《小说月报》发表他的小说《黄金》。

抗战前夕出版重要作品长篇小说《野火》。

为重要的乡土写实派作家。

2、时代背景:提示: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宣传从事世界语翻译工作,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将“蔡公时惨案”一事如实地向世界作了报道,被撤了职。

1929年夏来到上海,这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

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这里的,面对着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撼心灵的最强音:“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反映了作者渴望战斗以及对幸福生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自主、合作,积累字词掌握字音字形,每个词抄三遍。

听潮课文教案设计

听潮课文教案设计

听潮课文教案设计本文可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诵读赏析为主,第二课时以写作教学为主。

【知识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2.学习通过听觉写景来抒情。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赏析。

教学难点;学习从听觉写景。

教具:录音机及课文朗诵磁带。

第一课时一、出示题目,检查预习(课前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读课文1~2遍,了解课文大意),作一些字词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

1.检查学生预习完成情况(老师抽查或学生互查)2.字词基础知识分析讲解。

汩(gǔ)→泪(mì)战栗一粟米朦胧一■■→蒙胧二、作者简介。

(课本p134提示》第一段)三、提出问题。

1.你们读过《听潮》,你对本文哪些段落的描写最感兴趣?为什么?2.本文写景相当出*,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感受的(听觉)?人们一般是看潮(如每年的钱塘观潮),本文却是听潮,作者听到了什么?四、放录音带。

(听之后问:作者听到了什么?学生各谈初步印象)五、教师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与学生一道赏析。

1.读1——-4段,问:你们听到什么了?〔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声响〕2.有表情地读5——12段,和学生一起体会大海落潮时的温柔静谧3.读13、14段,问:听到潮声了吗?〔涨潮初起,激起兴奋〕4.读15、16、17段,高潮时的潮声。

5.妻子和“我”的问答,体会海的壮美。

6.作者的直抒胸臆。

六、学生读课文,讨论:你喜欢哪些段落?指导学生重点读课文第二部分。

七、学生交流学习收获,讨论,教师作结,布置学生完成背诵任务。

※本课时重点步骤为五——赏析。

第二课时一、检查诵读,加深学生对听潮的印象,进行基础训练1.统计多少学生喜欢大海平静时的景象,多少学生喜欢涨潮时的景象。

2.指名学生朗诵退潮和涨潮部分,指导学生落实课后练习。

大海涨潮时——凶猛雄壮大海退潮时——平静温柔二、作文训练。

1.问:你们在生活中听到过如此美妙的乐音吗?〔老师:我听过—一7月中旬,张家界旅店之晨:鸟儿的清脆鸣叫,溪水的哗哗流淌,偶尔一两声汽车喇叭声。

《听潮》课教学设计

《听潮》课教学设计

《听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品读生动形象的语言
通过“圈点句画批注”,多种讨论和朗读体会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思想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回顾预习展示:熟悉课文,理清层次,收集疑问
二、合作探究
(一)集中探讨
1、作者是怎样描写海水涨潮的?
(“圈点句画批注”文中描写涨潮的语句)
2、海水涨潮在作者笔下经过了哪些阶段?
(在文中句画关键词句)
(二)分组讨论
1、海水涨潮时有什么特点?
请依据句式“我从文中(语段、词句)看出来,海水涨潮具有的特点”
2、海水落潮时具有什么特点?
请依据句式“我从文中(语段、词句)能够看出来,落潮具有的特点。

3、从全文来看,作者更喜欢落潮还是涨潮?为什么?(提示学生:结合特点分
析感受)
4、标题“听潮”能否换成“观潮”。

为什么?(提示学生:结全内容和主题来探讨)
三、当堂检测
1、海潮涨潮具有的美,落潮具有的美。

2、海水涨潮经过→→→→
五个阶段。

3、标题“听潮”含义
(1);
(2)。

四、拓展延伸
仿照8段改写“涨潮”。

《听潮》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听潮》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听潮》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听潮》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听潮》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现代文学精品阅读与鉴赏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别能力。

在精选文学作品中,方宇的《听潮》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贴近生活,充满人文情怀,适合学生阅读。

本次教学的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听潮》这篇作品的文学意义、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听潮》的作者方宇及作品背景。

2.理解《听潮》中的文学意义和情感表达,并与自己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对比和思考。

3.掌握《听潮》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并了解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4.通过阅读和解析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别能力。

5.能够准确使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作文的写作。

三、教学过程教学步骤: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通过图片、简介、相关视频介绍方宇及其作品《听潮》。

让学生了解作者是谁,他的经历,他的文学生涯及其代表作,掌握《听潮》的主题、情感表达等内容。

2.阅读《听潮》在教师的讲解下,带领学生朗读全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词语的含义。

并以“文学意义”和“语言风格”为线索,逐一进行剖析和理解。

3.解读文学意义并寻找个人共鸣通过对文学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与对照,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对于“品味人生、爱护自然、珍惜时间”等观念的感悟,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情感理解和情感共鸣。

4.分析文章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通过选取文中的词汇、句子进行分析,从好几个角度来进行深入的解读,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文章的语言艺术。

例如:笔法、形象的构想、修辞手法等等。

5.阅读体验与感性认知的提升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学生进行全文的有声朗读,将阅读体验提升到感性认知的层面,使学生对《听潮》产生深刻的感受和意义。

6.学习《听潮》的鉴赏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分析,例如:了解文体、分析语言表达,加深学生对其中含义的了解。

听潮教案

听潮教案

《听潮》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通过了解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大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二、学习运用多层次多角度运用修辞手法的描写。

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美文的朗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体会和欣赏作者笔下海的魅力。

二、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从不同角度描摹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呢,我们一起对鲁彦先生的《听潮》进行了初步的学习,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还记不记得上节课学了什么,谁能告诉我,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呢?(听了各种潮声,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作者,读了文章,分了段,还讲了听潮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恩,非常不错,记得很清楚呢!所谓听潮,重在一个“听”字,那么听到的应该是什么,应该是声音,对吧,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的品味一下,鲁彦先生用笔写下的潮声有怎样的魅力。

大家先认真地读一下写潮的这部分,也就是文章的第5至20段。

(板书:课题,作者)二、大家应该已经读完了吧?不知道大家读完之后对海,对潮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看来大家感受颇多啊!下面听老师朗读潮刚起时的这部分,大家要仔细体味,然后想想这时的海潮有什么样的特点。

(老师范读)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之后,觉得这时的海潮有什么样的特点啊?(安静,恬适。

)大家都说得很不错,在这个部分,海是怎样的状态啊?(睡)那睡着的海有什么特点啊?(静)对,一个“静”字,潮刚起时是这么地安静,“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指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这样的情景就像是温柔的母亲,在唱着摇篮曲哄孩子睡觉那般恬静,如此优美,温馨,作者更是用了连续的四个比喻来描绘这般美景,“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指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这四个比喻啊,可谓是各具特色,“温柔”有情,“芳醇”有味,“低低”、“轻轻”有声,“微风拂过琴弦”有形有声,“落花飘在水上”有形有声还有色,这样的海,这样的潮,怎能不爱呢!刚才老师读了一遍课文,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读出那份温柔,那种感觉。

听潮教案教学设计

听潮教案教学设计

听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以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感染学生。

2.领会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海潮的艺术效果。

3.进行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

作者对潮声的描绘特别突出,作者的心潮也随着海潮起伏,教学时就要抓住描写潮声的不同和海面的变化领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本文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朗读训练与教材分析结合进行。

朗读训练分四步:首先参看旁批默读;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朗读;分析内容后再在理解基础上朗读;最后表情朗读全文或听朗读录音,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一课时教学在点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分析第一部分,明确听潮的环境及来潮概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歌颂大海的文章,有的赞颂它浩瀚无垠,包容万千;有的赞颂它巨浪滔天,无坚不摧;有的赞颂它深透奥秘,令人`遐思神往。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也是讴歌大海的文章《听潮》(板书)。

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潮涨潮落的海,让人感受到大海的伟大力量和它的雄壮美。

二、默读课文。

要求:(1)先看“阅读提示”;(2)划出生字难词,依据工具书,做正音解词笔记;(3)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

检查词语掌握情况(幻灯)正音:汀tīng dīng(×)钹bóbá(×)棂 ling léng(×)辨析字音、字形,然后组词释义:罅隙(裂缝)战栗(颤抖)欣幸(欢喜而庆幸)三、学习第一部分(l-4段)。

1.默读1-4自然段,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低声朗读一遍。

2.问: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

为什么说“这里是佛国’勾因为“除了七八家店铺以外,全是寺院”。

这个“佛国”暗示普陀山岛。

3.第4自然段总写海潮来时的景观。

请扣住词语,看作者从哪些感官写潮,又写了潮的哪些方面?明确:感官潮“听见……音响”--听觉声音“看见……飞沫”--视觉形态(似细雨、朝雾、暮烟)“黏在身上”--触觉动作(冲、黏、润湿)4.用叙述语调朗读第一部分,教师视情况指导。

《听潮》教案

《听潮》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难点:
◆教学突破: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听潮的故事》
◆学生准备:
五、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一、阅读《听潮的故事》全文,整体感知。
二、概括导入。
《听潮》是《听潮的故事》的前半部分,选入课本时,人教社的同志拟了个标题,而且作了不少的删改。
鲁彦和妻子起初被寺里当家的安排在一座突出在海上的幽静的房子里。过了四天,来了两个肥胖的外国人,当家的让鲁彦夫妇让出房间。鲁彦不搬,说:“一样给你们钱,为什么要我们让给外国人?”以后几天,当家的不来打招呼,和尚也脸上没笑容,饭菜也变坏了,里面还有虫子。临走的那一天,鲁彦跟寺僧开了个玩笑:他从箱子里取出了军队里的制服,穿在身上,把符号和徽章特别露挂在外面。当家的见了非常吃惊,连忙口称:“鲁老爷”。鲁彦给了些香火钱,当家的就办了一桌酒席饯行,又送了佛国的特产和蔬菜。鲁彦对妻子说:“这只是平常的故事,一来一去,完全和潮一样的!”了解了这些情节,我们就能明了鲁彦夫人关于“鲁彦说过,他爱大海,人生就像大海。……应该把作家对大海的感情和作家对人生的态度联系起来”这段话的含义了。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听的内容?第4段算不算听潮的内容?为什么?
这是平常涨潮的情况。
3、默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时间段,迅速找出标志语,将听潮过程切分画面。
第一部分(1—4),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
第二部分(5—2l),描写落潮、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对大海尽情赞美讴歌。
海潮激起心潮,作者由此发出“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的由衷赞叹。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听潮八年级语文教案

听潮八年级语文教案

听潮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2)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通过景物描绘来抒发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听潮》。

(2)请大家谈谈自己对大海的印象,分享一下与大海有关的趣事。

2.自主学习(1)请大家用5分钟时间,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勾画出课文中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2)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3)探讨课文主题,理解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4.生字词学习(1)请同学们齐读生字词,注意发音和书写。

(2)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5.课堂小结(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大海的作文,要求描绘大海的美丽景色,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2.同学们在分析课文修辞手法时,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3.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参与度较高。

4.对于生字词的学习,同学们还需加强记忆,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实际中。

5.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拓展1.请同学们收集有关大海的诗词、散文,进行阅读分享。

2.组织同学们参观海洋博物馆,了解海洋生物和环境保护知识。

听 潮(通用9篇)

听 潮(通用9篇)

听潮(通用9篇)听潮篇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丽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感知大海安静时和涨潮时的情态,体会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摹景物的方法,体会写景壮物作用重点- 紧紧抓住“听“字,体会描摹声音和通过想象维妙维肖地写出大海情态的表现手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教具预备:录音机、录像机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借助解释和词典,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

按描写的内容,理清层次第一部分(开头~“妻欢心地呼喊着说”)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心情第三部分(“大海上一片清寂”~“血腥的浪花泼溅在……”)分别描写了涨潮前、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第三部分(“彦,这里会塌了!”~最终)通过对话直抒胸臆,表达了喜爱大海的感情一.重点诵读其次部分,找出课文中描写大海涨潮前后情景的内容,领悟这些描写如何体现出“听”的特点。

分析海潮变化的过程,说说它们可分为几个画面。

1.沉睡图:涨潮前的安静状态抓住“静”的特点,多侧面、多角度地进行描写,“清寂”、“吻”、“沉吟“等词句,写出了涨潮前的静谧,“那声音仿佛是……,又像是……;像……” 更出神入化地表现出安静温顺的特点,而这一切全是通过听觉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来表现的。

还运用通感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海浪声音的温顺、芳醇和轻微,制造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大海沉睡图。

2.渐醒图:涨潮初起时的涌动状态 3.怒吼图:涨潮高峰时的汹涌状态二.作业:1、把2 、3图分析整理 2、熟读课文第二教时一.继分析海潮变化过程图2、渐醒图涨潮初起时的涌动状态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大海渐醒渐烈的动态,维妙维肖地描绘大海的“涌动”状态。

“惊醒”、“汩汩”、“吐着气”、“奏鸣”等词写声音,而对初醒时的情态也是依据声响加以想象而描绘出来的。

图3、怒吼图:涨潮高峰时的汹涌状态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想象驰骋千里,各种音响,各种动态,像千军万马的疆场,像你死我活的搏斗,血雨腥风,怒吼厮杀,感情进展到高潮。

听潮教案教学设计

听潮教案教学设计

听潮教案教学设计听潮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文字塑造声音,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2.赏析和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3.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点精讲作者简介鲁彦(1902~1944),原名王衡,生于浙江镇海。

1920年,参加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自上海到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夏,先后到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妇女学和第一师范任教。

同年,在11月的《东方杂志》发表处妇女作《秋夜》。

此后陆续发表许多小说,早期代表作《柚子》。

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柚子》。

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日报》副刊编辑。

1928年春至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

1930年,至福建夏门任《民钟日报》副刊编辑。

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

他逐渐成为乡土写实派的一位重要作家。

1927年在7月号《小说月报》发表他的小说《黄金》。

抗战前夕出版重要作品长篇小说《野火》。

抗战期间,创作了《炮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等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并在《广西日报》副刊上连载长篇小说《春草》。

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

这一时期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

1944年在桂林逝世。

题解作者通过对潮声的一往情深的绘声绘色的描写,抒发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热烈追求的人生态度。

正如作者所说:“我喜欢大海,人生就像大海。

”字词字的读音多音多义字形近字1.汨:mì汨罗汩:gǔ 汩汩2.栗:lì 战栗票:piào 票房3.睑:jiǎn 眼睑脸:liǎn 脸面词语积累欣幸:欣喜庆幸。

深黯:熟悉。

沉吟:低声吟咏(文章或诗句)。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词语辨析领略领会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但“领会”强调领略事物后而有所体会,“领悟”则没有这一层意思。

赏鉴赏析“赏鉴”与“赏析”都有“欣赏”之意,但前者重在鉴别艺术品的高低好坏,后者重在分析(诗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潮》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领略大海刚柔相济的美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3、分析第一部分,明确听潮的环境及来潮概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歌颂大海的文章,有的赞颂它浩淼无垠,包容万千;有的赞颂它巨浪滔天,无坚不摧;有的赞颂它深邃奥秘,令人遐思神往。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也是讴歌大海的文章《听潮》。

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

欣赏海潮,一般是用眼睛看,作者则别出心裁——听潮,鲁彦用文字成功地塑造了声音的形象,实在难得,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出示本节课目标,指出学习重点,学有方向。

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三、一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给自然段标序号。

2、默读课文,划出生字难词,并给下列字注音。

棂()黏()黯()汀()
醇()恍()惚()慵()
睑()酣()汩()铙钹()
栗()嗥()咆哮()罅隙()
拨剌()溺()
3、文中描写了哪几种潮音?
明确:落潮时(睡)、涨潮时(醒)、高潮时(怒)
四、自学指导:
默读1—4自然段,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低声朗读一遍,按以下要求
认真自学,8分钟后看谁能准确回答问题,相信你们一定能出色完成任务的!
1.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

2.第4自然段总写海潮来时的景观。

请扣住词语,看作者从哪些感官写潮,又写了潮的哪些方面?
示例:“听见……音响”——听觉声音
明确:“看见……飞沫——视觉形态(似细雨、朝雾、暮烟)“黏在身上”——触觉动作(冲、黏、润湿)
五、教师巡视,学生自学。

六、学生交流,教师点评,检查自学效果。

七、当堂训练。

1、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

2.播放录音,学生把眼闭上体会大海刚柔相济的美
《听潮》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海潮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

2、理解作者歌颂大海的思想感情。

3、以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感染学生。

4、领会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海潮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本节课目标,指出学习重点,学有方向。

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三、自学指导(一)
1、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提示自学5-12自然段,4分钟后看谁能又快又准回答问题。

a、潮落的大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这个特点的?(可在书上勾画)
明确:特点:静寂(或平静、幽静等)
主要描写潮声的轻柔及海面的宁静。

b、上面的描写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法?请各举一例说明。

明确:“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大海“诗人一般”“沉吟
..着”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作用:使描述事物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赋予它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

接着又用了四个比喻,“温柔”有情,“芳醇”有味,“低低”“轻轻”有声,“微风拂过琴弦”有形有声,“落花飘在水上”有声有形还有色,作者把无形的抽象的声音用文字塑造成看得见的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

它宛如一支甜美的小夜曲,更像一支温馨的摇篮曲,大海的静谧被作者写静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是高音区的休止符。

c、此时作者对大海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是幽静的愉悦的神秘。


2、请同学们据以下提示自学13-21自然段,4分钟后看谁能又快又准回答问题。

a、涨潮的大海有什么特点?给人以什么样的美感?从哪些角度描写的?(可在书
上勾画)
明确:凶猛、激烈;雄壮美;视觉、听觉;
b、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用比喻、拟人把无形的看不见的声音变成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

音响就越大了。

听,八音齐发、声威壮烈!有唤醒沉沦、振奋弱者的“战鼓”、“呐喊”,有横扫沉渣障木的“马蹄”、“车轮”、“机翼”,有新生与腐恶较量的“叫号”与“啼哭”,这一切交织成摧枯拉朽、翻天覆地的“千军万马”。

古语说:“千万军声半夜潮”,以“军声”喻海潮的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c、面对海浪汹涌、潮声大作的海,“我”和“妻”的感受一样吗?
明确: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科搞世界语翻译工作,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将济南惨案一事如实地向世界做了报道,被撤了职。

1929年夏来到上海,这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

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这里的,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撼心灵深处的最强音;“这是伟大
..
的乐章
...,海的美就在这里!”反映了作者渴望战斗的火热生活,对幸福生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三、教师巡视,学生自学。

四、学生交流,教师点评,检查自学效果。

五、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提示自学最后一段,4分钟后看谁能又快又准回答问题。

1、本段为什么应独立成为一个部分呢?
明确:因为“我喜欢海……”这句话,不仅是写退潮时的感受,而且是写涨潮与退潮两方面内容的总体感受,因而是全文的总结段。

2、开始住下来时说“尽够欣幸了”,全文又以这句话收尾,两处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

前面因住房位置好,朝晚可以领略海景,所以“尽够欣幸了”。

结尾表达听了“伟大乐章”后的满足心情。

3、这一段有何作用?应如何朗读?
明确:作者直抒胸臆,抒发溺爱大海的感情。

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

(朗读要舒缓而满怀深情)。

六、教师巡视,学生自学。

七、学生交流,教师点评,检查自学效果。

八、当堂训练
分析海睡、海醒、海怒片段,分别找出大海的动作、月光、声音和作者的感受,完成下列表格。

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
动态吻喘、打、伸
推、踢、咬冲击、扑泼溅
海面月光鱼鳞般银龙样消失了
声音
沉吟……一般
温柔“仿佛……”
芳醇“像……”
汩汩
“像……奏鸣”
一样美
响雷般
战鼓声……
千军万马混战
感受平静赞美
凶猛、雄伟(伟大乐章)
九、课堂小结:
本文描述了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

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了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

文章借景抒情,作者通过表达潮涨潮落“一样的美”的见解,表明了对大海富于变化的理解,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的言表,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

这就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发人们要热爱生活,要勇于在生活的海洋中迎潮,弄潮。

作者对大海的描绘,饱含着他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立世态度,因此在作者笔下大海的狂暴凶猛都成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本文通过对大海涨潮前后的情景的描绘,热情讴歌了大海的雄壮气势和伟大力量,表达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赞美大自然伟力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