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实验小结(描述)
组胚实验总结反思
组胚实验总结反思引言组胚实验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将不同种类的细胞或组织组合在一起,观察其相互作用和发育过程,从而揭示生物形态发生和分化的机制。
在进行组胚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实验设计、操作步骤、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细节,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总结我在进行组胚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和思考。
实验设计在进行组胚实验前,实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减少实验的偏差性,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在我的组胚实验中,我首先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和假设,然后选择合适的模型生物和实验方法。
在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时,我尽量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操作步骤组胚实验的操作步骤要求精确细致,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
在我的实验中,我认真准备了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并按照操作协议中的步骤逐一进行实验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细胞或组织时,我掌握了适当的培养条件,如培养基的配制、温度、PH值等,以保证细胞或组织的生长和发育正常进行。
数据分析组胚实验的结果要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和解读。
在我的实验中,我从实验组和对照组获得了一系列数据,包括形态观察、细胞数量和发育情况等。
我使用了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并进行了图表的绘制。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并进一步进行讨论和解释。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我的组胚实验中,我观察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实验组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形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实验的后期,实验组的发育情况表现出了一定的异常,部分细胞甚至发生了死亡。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我初步认为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实验中添加的因素对细胞生长和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由于实验样本数量较小,还需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反思和思考,我意识到在进行组胚实验时,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组胚实验小结(描述)
组胚实验小结中空器官:循环系统:中动脉(34):分内膜、中膜、外膜。
内膜内皮下层较薄,与中膜交界处含内弹性膜;中膜较厚,由多层环行平滑肌纤维组成,其间有少量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与外膜交界处含外弹性膜;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血管与神经纤维。
大动脉(36):分内膜、中膜、外膜。
内膜内皮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胶原纤维与少量平滑肌纤维;中膜很厚,含多层弹性膜与大量弹性纤维;外膜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成纤维细胞。
心脏(38):心脏心壁分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心内膜由内皮与内皮下层组成,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含平滑肌、小血管与神经;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可分为内纵、中环、外斜行三层;心外膜含血管、神经与脂肪组织。
此外,心内膜向腔内突起可形成薄皮状心瓣膜。
消化管:食管(47):食管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粘膜层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
上皮为较厚的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在食管与胃贲门交界处,复层扁平上皮突然变成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内有食管腺导管;粘膜肌层由纵行肌组成。
粘膜下层为厚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食管腺。
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皱襞。
肌层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为平滑肌,中段为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
其肌纤维的排列为内环形和外纵形两层。
外膜由疏松的纤维组织构成,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胃(48):胃壁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粘膜层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
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是表面粘液细胞,细胞染色浅,呈空泡状。
固有层为细密的结缔组织,内含有大量的胃底腺。
胃底腺位于胃小凹和粘膜肌之间,是单管状腺,腺腔小,主要由壁细胞和主细胞组成。
粘膜肌层为平滑肌。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有小血管,小的神经束。
肌层为平滑肌,分内斜、中环、外纵三层。
外膜为浆膜,一层结缔组织,最外面有一层单层扁平上皮覆盖(间皮),内可有脂肪组织,神经束,血管等。
肝脏组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肝脏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
2. 观察肝脏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生长特点。
3. 探讨肝脏细胞在培养条件变化下的生物学特性。
二、实验原理肝脏组织培养是研究肝脏生物学特性、药物代谢、疾病发生机制以及细胞生物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体外模拟肝脏微环境,使肝脏细胞得以生长和增殖,从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三、实验材料1. 新鲜猪肝组织。
2. DMEM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
3. 0.25%胰蛋白酶。
4. 75%酒精。
5. 培养皿、移液枪、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方法1. 肝脏组织处理:将新鲜猪肝组织剪成1mm×1mm×1mm的小块,用75%酒精消毒后,放入含有0.25%胰蛋白酶的DMEM培养基中,37℃水浴消化15分钟。
2. 细胞分离:消化结束后,用移液枪轻轻吹打,使细胞脱落。
收集细胞悬液,离心(1000r/min,5分钟),弃上清,加入适量DMEM培养基重悬细胞。
3. 细胞计数: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ml。
4. 细胞培养:将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皿中,放入37℃、5%CO2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5. 观察与记录:每隔24小时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记录细胞形态、生长速度等。
五、实验结果1. 细胞形态:培养24小时后,可见细胞贴壁生长,呈多边形、梭形等形态。
培养48小时后,细胞逐渐铺展,相互连接成片状。
2. 生长速度:细胞生长迅速,培养3天后,细胞铺满培养皿底部。
3. 细胞传代:细胞传代培养后,细胞形态、生长速度基本稳定。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成功分离、培养和传代了猪肝细胞,证明了肝脏组织培养技术的可行性。
2. 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形态、生长速度等生物学特性与体内肝脏组织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培养条件、细胞生物学特性等因素有关。
3. 在肝脏细胞培养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CO2浓度、培养基成分等,以确保细胞生长和增殖。
组织胚胎学实验感悟心得
组织胚胎学实验感悟心得
组织胚胎学实验:从细胞分化看生命的奇妙之旅。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胚胎学实验,下面是我的体会和感悟:
一、实验条件: 这是一次实验室环境温暖明亮,老师也物超所值,安排了专业仪器,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二、新技术: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以其专业的知识指导我们,让我掌握一系列的新技术,包括RNA的提取、实验的准备和胚胎学的应用,这些都是我们以后研究所用到的技术。
三、启发性思考:实验完成后,老师还总结了实验的经验教训,极大的提升了我的视野,让我研究起来多有启发性思考,给我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思路。
最后,这次实验收获颇多,也令我深受感染,爱不释手,在学术实践中受益匪浅。
皮肤组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皮肤组胚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目的:1. 学习皮肤组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皮肤组胚的生长发育过程。
3. 掌握皮肤组胚的形态学特征。
实验材料:1. 皮肤组织块(新生儿皮肤组织)2. 生理盐水3. 组织培养箱4. CO2培养箱5. 光学显微镜6. 刀片7. 记录本实验方法:1. 将皮肤组织块用生理盐水清洗,去除多余的血污和杂质。
2. 将清洗干净的皮肤组织块用刀片切成约1mm×1mm×1mm的小块。
3. 将切好的组织块放入含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用镊子轻轻漂洗,去除多余的组织块。
4. 将漂洗干净的皮肤组织块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培养基。
5. 将培养皿放入组织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37℃,湿度控制在95%,CO2浓度为5%。
6. 每2天更换一次培养基,观察皮肤组胚的生长发育过程。
7. 在实验结束时,取出皮肤组胚,用生理盐水清洗,去除多余的培养基。
8. 将皮肤组胚放入装有固定液的容器中,固定24小时。
9. 将固定好的皮肤组胚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切片、染色等步骤。
10.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皮肤组胚的形态学特征。
实验结果:1. 皮肤组胚在培养箱中生长,细胞逐渐增殖,形成多层细胞结构。
2. 观察到皮肤组胚的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层。
3. 表皮层由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组成,细胞排列紧密,层次分明。
4. 真皮层由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血管等组成,细胞分布稀疏。
5. 皮下组织层由脂肪细胞和纤维组织组成,细胞排列疏松。
实验讨论:1. 皮肤组胚实验是一种研究皮肤生长发育的有效方法,通过观察皮肤组胚的生长发育过程,可以了解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2.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皮肤组胚的形态学特征与正常皮肤结构基本一致,说明实验条件适宜,皮肤组胚生长良好。
3. 通过观察皮肤组胚的生长发育过程,可以发现皮肤组织在培养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细胞排列紊乱、层次不清等,这些现象可能与培养条件、细胞遗传因素等有关。
组胚实验的心得体会
组胚实验的心得体会组胚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胚胎发育过程和细胞分化。
在我的研究生期间,我参与了一项组胚实验的研究项目,并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启发。
以下是我关于组胚实验的心得体会。
首先,组胚实验需要细致入微的操作。
组胚实验要求我们将组织样本透明化,然后使用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
透明化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因为它能够移除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和脂质,使得胚胎组织更适合于实验操作。
在进行透明化过程时,我们需要精确掌握处理时间和浓度,以避免对组织造成过度伤害。
此外,组胚实验还需要细心操作培养基的更换和细胞悬浮液的抽取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点的不慎都可能导致结果的错误。
其次,组胚实验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观察。
胚胎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等多个阶段。
在我的实验中,我需要每天观察胚胎的变化,并记录下它们的外观和尺寸。
有时候,我需要用显微镜观察胚胎细胞的形态和细胞核的分裂情况。
这需要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我深知这样的观察对于理解胚胎发育至关重要。
此外,组胚实验也需要强大的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
在我的实验中,我测量了不同胚胎的大小和形态,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通过这些数据,我能够确定胚胎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
统计学知识和数据分析技能是我在组胚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进行组胚实验时,我还发现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各种条件的调节会直接影响到胚胎的发育和细胞分化。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需要仔细监控这些实验条件,并尽量保持它们的稳定。
有时候,我甚至需要在夜间进行监测和调整。
这要求我具备耐心和细致入微的精神。
最后,组胚实验教会了我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我的研究项目中,我需要与其他实验室成员共同合作并互相支持。
我们一起交流结果、讨论问题,并共同解决困难。
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效率,也使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通过参与组胚实验的研究项目,我收获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组织胚胎学实验报告心得
组织胚胎学实验报告心得引言组织胚胎学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研究胚胎和组织的发育过程,可以揭示出生物的发育规律和机制。
本次实验我参与了小鼠胚胎发育的观察和记录工作,在实验中收获良多,下面将详细总结实验心得。
实验过程首先,我按照实验要求准备了小鼠胚胎的培养基和器具。
随后,我们通过在小鼠母体体内孕育一段时间,取出小鼠胚胎进行研究。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显微镜观察小鼠胚胎的发育过程,并使用相机拍摄了相关的照片。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染色实验,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组织的特征。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小鼠胚胎在不同阶段都呈现出明显的发育变化。
从早期器官形成到神经系统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鼠胚胎的各个部分逐渐成形。
同时,在染色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组织有不同的染色效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进一步揭示了胚胎发育的过程。
实验心得在本次实验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组织胚胎学的知识。
首先,我了解到胚胎发育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需要严密的控制和调控。
同时,我也理解到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直接决定了器官是否正常发育。
其次,通过实际操作,我对显微镜的使用和胚胎的观察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实验中,我学会了正确地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并且注意到观察时需要有耐心和专注。
此外,染色实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组织的染色效果反映了它们的不同特性和结构。
通过本次实验,我还加深了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我明白了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准确的观察记录,同时还需要团队的合作和交流。
在实验中,我们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任务,这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总结组织胚胎学实验是一项有趣而重要的研究工作,通过观察和研究胚胎的发育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发育规律和机制。
在本次实验中,我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充分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和挑战。
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我相信我将在组织胚胎学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
组胚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组胚学是生物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组胚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组胚学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掌握动植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了解组胚学技术的应用,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动植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包括受精、卵裂、胚胎囊胚期、胚胎器官发生期等。
在实验室中,我们进行了动植物胚胎的制作和观察,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技巧,了解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化现象。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组胚学技术的应用,如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各项实验操作,认真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变化,记录实验数据,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
通过实习,我对组胚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收获及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组胚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变化,掌握了动植物胚胎制作和观察的方法,了解了组胚学技术的应用。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习过程中,我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变化,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这些能力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我还学会了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积极的影响。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组胚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变化,掌握了动植物胚胎制作和观察的方法,了解了组胚学技术的应用。
在实习过程中,我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组胚总结范文
组胚总结1. 简介组胚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化和组织形成的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通过不同的信号调控网络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和器官。
本文将对组胚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进行总结。
2. 研究内容组胚的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2.1 胚胎发育过程研究组胚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和分化过程。
通过观察胚胎的各个发育阶段,可以揭示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的时序和规律。
研究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2.2 信号调控网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通过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
研究这些调控网络可以揭示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和信号传递机制。
其中,包括信号物质的分泌、受体的结合和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等过程。
2.3 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组胚研究还涉及到细胞的分化和组织形成的过程。
细胞分化是指细胞从未分化状态到特定功能细胞的转变过程,而组织形成则是指细胞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组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通过研究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的机制,可以深入了解细胞功能的产生和组织结构的形成。
3. 研究方法为了研究组胚,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3.1 实时成像实时成像是通过显微镜和成像技术,观察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标记特定的细胞和组织,可以了解它们的时空分布和发育动态,从而揭示胚胎发育的机制。
3.2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组胚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编辑胚胎的基因,可以观察到编辑后胚胎的变化和发育异常。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确定特定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3.3 计算模拟计算模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细胞和组织形成过程的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算法,可以模拟和预测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的过程。
计算模拟可以提供对胚胎发育的定量描述和分析。
4. 研究意义组胚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科学领域,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实习生的实习总结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实习生的实习总结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医学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参与了这个课程的实习环节,通过亲身参与解剖和观察组织胚胎学的实验,我对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形态学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
在这次实习中,我体验到了医学实践的精髓,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
首先,实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参与人体解剖实验。
在人体解剖实验中,我们接触到了真实的人体解剖标本。
通过亲自操作和观察,我对人体的器官、结构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例如,在解剖心脏时,我仔细观察了心脏的各个结构以及其与血管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了对心脏的了解。
这个实习环节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医学的真实性,还培养了我临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还参与了组织胚胎学的实验。
在组织胚胎学的实验中,我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特征。
例如,在观察肺组织时,我通过显微镜明确地看到了肺泡的结构和组成。
这个实习环节不仅让我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锻炼了我精细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此外,在这次实习中,我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自己对于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的理论基础尚不够扎实,导致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难题。
例如,在观察组织切片时,我经常会遇到一些细胞和组织形态上的细微差别,而我对于如何正确辨别和理解这些差别还不够熟悉。
其次,实践操作中的细节处理也是一个我需要提升的地方。
例如在解剖过程中,我在处理组织切割和注射物交互作用上还存在一些操作不够熟练的问题。
不过,通过实习,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和不足,并且在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教训。
首先,我深刻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实践操作。
其次,实践操作中的细节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只有加强基本功,才能够做到纤毫毕现的观察和操作。
组胚实验报告
组胚实验报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其中包括组胚实验。
组胚实验是指在体外将受精卵分裂成多个细胞,再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将其组合成新的形态。
这项技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胚胎发育和相关疾病的发展机制,开拓新的治疗方法和医学应用。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我参与的一个组胚实验的经历和结论。
实验背景本次组胚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人类内耳的发育机制。
由于内耳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感官器官,其发育异常往往会导致听力和平衡功能的失调。
通过组胚实验,我们希望了解在不同条件下内耳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为进一步治疗内耳相关疾病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需要将新鲜收集的卵子和精子进行受精,然后将受精卵在培养皿中进行发育,直到发育到8细胞期。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发育良好的受精卵进行分离和组合,组成四倍体细胞团。
在此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一些辅助技术,如显微注射、化学抑制和生物发光等。
在四倍体细胞团形成后,我们继续将其培养,并在特定条件下观察内耳细胞的分化情况。
具体来说,我们使用了不同的生物探针和荧光染料,以便更准确地检测细胞的类型和状态。
此外,我们还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组胚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内耳细胞的分化和生长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细胞外环境、生长因子和DNA甲基化等。
2. 在特定条件下,组胚实验可以有效地模拟胚胎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一些相关机制。
3. 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的数据表明,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精确地控制组胚实验的条件和技术,以便更好地了解内耳发育和相关疾病的发展机制。
总之,组胚实验是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组胚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模拟胚胎发育过程,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这项技术的潜力,为生命科学研究做出更加深入的贡献。
组织胚胎实验学习心得感悟
组织胚胎实验学习心得感悟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关于胚胎实验的学习,给我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充分满足了我渴望知识的慾望。
胚胎实验学习中,让我意识到了实验研究的重要性,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胚胎培养的重要性。
在实验的实践中,我学到了基于必要基因的种群改良、基因挪移带来的新生物种群(或组织)的优势以及构建胚胎与胚胎发育的知识,让我的知识面更加宽阔,思维也更加乱花迷离。
此外,在实践学习当中,我还懂得了遵守严格的实验流程和实验安全规范,不受外界影响,并可有效地分析实验室中的概念,及时应用到实际实验,从而更加熟练地掌握实验研究方法。
总之,学习胚胎实验的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也让我更加明白实验在科学研究当中的重要性,更加敬畏科学以及科学研究所带来的新概念与新发现,对未来有更准确的预测,诞生更多不可思议的发现。
组织胚胎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组织胚胎学实习心得一、前言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组织胚胎学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发育过程,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奠定基础。
在这个暑假,我有幸参加了组织胚胎学实习,通过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我对组织胚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实习内容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习内容:1. 观察切片: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使用了显微镜观察了各种组织切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通过观察切片的结构特点,我更加明确了各种组织的形态和功能。
2. 观察胚胎发育过程:我们通过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了解了胚胎发育的正常顺序和过程,对人类胚胎的早期发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3. 实践操作:在实验室里,我们亲自操作显微镜,学会了切片制作、染色和观察的基本技能。
通过实践操作,我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提高了观察效果。
4. 参加讲座:实习期间,我们还参加了组织胚胎学相关的讲座,了解了组织胚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通过讲座,我对组织胚胎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实习心得通过这次组织胚胎学实习,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实习心得: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我对组织胚胎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发现,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又是检验理论知识的唯一标准。
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组织胚胎学。
2. 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切片和胚胎发育过程,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是发现问题的关键,而思维能力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对我的医学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3. 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自主查阅资料、参加讲座和讨论,提高了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医学领域不断发展,只有具备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
肝组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肝组织结构及其在体内的分布。
2. 掌握肝组胚切片的制作方法。
3. 学习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肝血窦、肝内胆管等结构。
二、实验原理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具有代谢、解毒、储存、分泌等多种功能。
肝组胚切片的制作,是观察肝组织结构的重要方法。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了解肝细胞、肝血窦、肝内胆管等结构,从而了解肝脏的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猪肝、酒精、甲醛、蒸馏水、石蜡、切片机、显微镜等。
2. 仪器:解剖显微镜、显微镜、切片机、切片夹、染色缸、载玻片、盖玻片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新鲜猪肝,用手术刀将其切成2-3cm的块状。
2. 将肝组织块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2小时。
3. 将固定好的肝组织块放入70%酒精溶液中脱水。
4. 将脱水后的肝组织块放入95%酒精溶液中脱水。
5. 将脱水后的肝组织块放入无水酒精中脱水。
6. 将脱水后的肝组织块放入二甲苯中透明。
7. 将透明后的肝组织块放入石蜡中包埋。
8. 将包埋好的肝组织块放入切片机中切片,切片厚度为5-7μm。
9. 将切片放入载玻片中,用显微镜观察肝组织结构。
五、实验结果1. 肝细胞:肝细胞呈多角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内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2. 肝血窦:肝血窦为不规则腔隙,内衬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间有窗孔,有利于物质交换。
3. 肝内胆管:肝内胆管为单层上皮细胞组成,细胞核位于细胞基底部。
4. 肝窦周隙:肝窦周隙位于肝细胞与肝血窦之间,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等组织。
六、实验讨论1. 肝细胞是肝脏的主要细胞,具有代谢、解毒、储存、分泌等多种功能。
肝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有利于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2. 肝血窦是肝细胞与血液交换物质的重要场所,内皮细胞间有窗孔,有利于物质交换。
3. 肝内胆管是胆汁生成和排泄的重要通道,细胞核位于细胞基底部,有利于分泌胆汁。
组胚实习小结
实习一上皮组织小结:1.通过本次实习大家应该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学会观察组织标本的方法,养成从肉眼低倍高倍的观察标本习惯,注意断面与立体的关系,学会怎样描述细胞:形状大小形状大小核位置细胞数目核仁颜色胞浆颗粒功能2.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分类、构造及主要分布。
3.重点是会辩认单层柱状、复层扁平、假复层纤毛柱状、变移和单层立方上皮。
1)难点是变移上皮与复层扁平上皮的区分。
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基底面与表面是否平行不平行,结缔组织乳头状突入上皮上皮表面与基底面平行基底层细胞胞质嗜碱性强弱强弱表层细胞形态数层扁平细胞,核扁平或梭形,染色质浓缩,染色深,胞质嗜酸性一层盖细胞,长方形或立方形,核圆形,胞质嗜酸,有浓缩现象从基底层到表层细胞核形状变化椭圆扁椭圆扁平或梭形核基本都为圆形2)另一难点是单层柱状上皮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区别。
大家自己总结,提示:细胞种类、游离面特殊结构、基膜厚度等。
3)其他:间皮与内皮概念区别:虽然都是单层扁平上皮,但分布部位不同。
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为内皮,游离面光滑。
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为间皮,游离面光滑。
4)绒毛、微绒毛、纤毛的区分。
绒毛:小肠绒毛,由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突出而形成,学习消化管时会在低倍镜下看到。
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特化结构,为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电镜下,这些小突起外为细胞膜,内由微丝组成,一般光镜下观察不到。
但具有活跃吸收功能的上皮细胞微绒毛丰富,可形成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纹状缘或刷状缘。
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电镜下为纵向排列的微管组成,按9+2结构排列,光镜下可观察到。
(编者:吴俊) 实习二结缔组织(一)小结:1.掌握结缔组织形态、结构的共同特点,与上皮组织相区别。
上皮组织固有结缔组织细胞多少多,排列紧密少,种类多细胞间质少多纤维除基膜内有网状纤维外,其他部位无三种纤维血管无有极性有无腺体形成腺体存在腺体分布体表,管、腔、囊的内表面器官组织,细胞之间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不与外界接触,形成微环境。
组胚课程心得
组胚课程心得组胚课程是我在大学期间选修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组织的发育过程和胚胎学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组胚课程让我深入了解了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通过学习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及其相关的细胞和组织的形成过程,我对人类的生命起源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了解胚胎发育的基本原理,对于研究生物学、医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胚课程培养了我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胚胎组织和细胞,我学会了如何准确地观察和描述胚胎的发育过程。
同时,课程中的实验也让我学会了科学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巧,提高了我的实验能力。
组胚课程也使我了解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研究方法。
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胚胎的形态学、细胞分裂和分化、器官形成等内容,了解了这些问题在胚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同时,课程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胚胎学研究方法,如基因敲除、转基因技术等,这些内容对于我今后的科研工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组胚课程还开拓了我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的胚胎学知识,同时还需要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我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胚课程还培养了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和复杂之处,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将能够在生命科学领域做出一些有意义的贡献。
组胚课程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胚胎发育的过程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我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拓展了我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我相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将能够为了解生命的奥秘和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组织胚胎学实验技巧总结
组织胚胎学实验技巧总结组织胚胎学是一门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实验课程对于深入理解这门学科至关重要。
在组织胚胎学实验中,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观察和理解组织结构,提高实验效率和质量。
以下是我在组织胚胎学实验中的一些技巧总结。
一、实验前的准备(一)理论知识的复习在进行实验之前,一定要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了解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结构特点、细胞组成以及功能,这样在实验观察中才能有的放矢,快速识别和理解所观察到的结构。
(二)熟悉实验设备和工具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是进行组织胚胎学实验的基础。
了解显微镜的各个部件,如目镜、物镜、调焦旋钮等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能够熟练地调节焦距、光亮度和视野范围,以便获得清晰的图像。
同时,要认识和掌握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如切片刀、镊子、染色试剂等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损坏或影响实验结果。
(三)预习实验步骤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的目的、内容和步骤。
明确每个实验环节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提前思考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切片的制作与观察(一)切片制作1、取材取材的部位和大小要准确,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组织。
同时,要注意保持组织的新鲜和完整性,避免挤压和损伤。
2、固定固定是为了防止组织自溶和腐败,常用的固定剂有甲醛、乙醇等。
固定时间要适中,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组织的结构和染色效果。
3、脱水脱水是将组织中的水分逐步置换出来,常用的脱水剂有乙醇。
脱水要按照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顺序进行,逐步增加乙醇的浓度,以避免组织过度收缩和变形。
4、透明透明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乙醇被有机溶剂取代,常用的透明剂有二甲苯。
透明时间要适当,过长会导致组织变硬,过短则达不到透明效果。
5、浸蜡浸蜡是将组织浸泡在融化的石蜡中,使石蜡渗透到组织内部。
浸蜡温度要控制好,一般在 58 60℃之间,温度过高会破坏组织,过低则石蜡难以渗透。
6、包埋将浸蜡后的组织放入模具中,注入融化的石蜡进行包埋,使其形成蜡块。
组胚切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组胚切片观察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者:XXX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 了解和观察人体基本组织切片的结构;3. 熟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原理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生物体组织结构和发育过程的基础学科。
通过观察不同组织切片,可以了解其细胞结构、组织层次、细胞类型以及组织间相互作用等。
本实验主要观察人体基本组织切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三、实验材料1. 人体组织切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2. 显微镜;3. HE染色切片;4. 记录本和笔。
四、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打开显微镜,调整光源和焦距,确保视野清晰;2. 观察上皮组织切片:观察细胞排列、细胞核、细胞质等结构特点;3. 观察结缔组织切片:观察纤维、细胞、基质等结构特点;4. 观察肌组织切片:观察肌纤维、细胞核、肌节等结构特点;5. 观察神经组织切片:观察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等结构特点;6. 记录观察结果,总结各种组织的结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上皮组织切片:观察到的上皮组织主要由上皮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细胞核较小,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丰富。
根据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可分为单层上皮、复层上皮和假复层上皮。
单层上皮细胞呈扁平状,如皮肤角质层;复层上皮细胞排列成多层,如口腔粘膜;假复层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如呼吸道上皮。
2. 结缔组织切片:观察到的结缔组织主要由纤维、细胞和基质构成。
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和浆细胞等。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和连接作用,如皮肤真皮层、肌肉间质等。
3. 肌组织切片:观察到的肌组织主要由肌纤维构成,肌纤维呈长条状,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根据肌纤维的收缩特性,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如四肢肌肉;平滑肌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如消化道、血管等;心肌具有节律性收缩功能,如心脏。
组胚实验报告血(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细胞类型及功能,掌握血液涂片的制作方法,并观察不同类型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组织,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负责运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激素等,血细胞则负责免疫、凝固等生理功能。
血液涂片是通过涂取少量血液,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以了解血液的生理状态。
三、实验材料1. 新鲜血液样本2. 血涂片载玻片3. 吸管4. 稀释液5. 显微镜6. HE染色液四、实验步骤1. 取新鲜血液样本,用吸管吸取少量血液。
2. 将血液滴在载玻片的一端,用另一端迅速将血液均匀涂抹在玻片上,制成血涂片。
3. 将血涂片放入稀释液中浸泡,使血液细胞分离。
4. 取出涂片,用纸巾吸去多余水分。
5. 将涂片放入染色缸中,加入适量的HE染色液。
6. 静置染色5-10分钟。
7. 取出涂片,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8. 将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五、实验结果1. 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含有大量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
2.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含有血红蛋白,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3. 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负责免疫和炎症反应。
4. 血小板:无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状,负责血液凝固和止血。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血液涂片,了解了血液的基本组成和细胞类型。
在制作血涂片过程中,要注意涂抹均匀,避免细胞重叠;染色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染色时间,避免过度染色。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血液涂片的制作方法,对血液的生理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七、注意事项1. 在制作血涂片时,要保证载玻片清洁、干燥。
2. 涂抹血液时,动作要迅速、均匀,避免细胞重叠。
3. 染色过程中,要控制好染色时间,避免过度染色。
4. 观察显微镜下血细胞时,要注意区分不同类型的血细胞,观察其形态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胚实验小结中空器官:循环系统:中动脉(34):分内膜、中膜、外膜。
内膜内皮下层较薄,与中膜交界处含内弹性膜;中膜较厚,由多层环行平滑肌纤维组成,其间有少量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与外膜交界处含外弹性膜;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血管与神经纤维。
大动脉(36):分内膜、中膜、外膜。
内膜内皮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胶原纤维与少量平滑肌纤维;中膜很厚,含多层弹性膜与大量弹性纤维;外膜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成纤维细胞。
心脏(38):心脏心壁分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心内膜由内皮与内皮下层组成,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含平滑肌、小血管与神经;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可分为内纵、中环、外斜行三层;心外膜含血管、神经与脂肪组织。
此外,心内膜向腔内突起可形成薄皮状心瓣膜。
消化管:食管(47):食管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粘膜层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
上皮为较厚的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在食管与胃贲门交界处,复层扁平上皮突然变成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内有食管腺导管;粘膜肌层由纵行肌组成。
粘膜下层为厚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食管腺。
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皱襞。
肌层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为平滑肌,中段为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
其肌纤维的排列为内环形和外纵形两层。
外膜由疏松的纤维组织构成,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胃(48):胃壁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粘膜层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
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是表面粘液细胞,细胞染色浅,呈空泡状。
固有层为细密的结缔组织,内含有大量的胃底腺。
胃底腺位于胃小凹和粘膜肌之间,是单管状腺,腺腔小,主要由壁细胞和主细胞组成。
粘膜肌层为平滑肌。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有小血管,小的神经束。
肌层为平滑肌,分内斜、中环、外纵三层。
外膜为浆膜,一层结缔组织,最外面有一层单层扁平上皮覆盖(间皮),内可有脂肪组织,神经束,血管等。
十二指肠(50):十二指肠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粘膜层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
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构成,含少量的杯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游离面有薄层染红色线状结构为纹状缘。
固有层为结缔组织,含大量小肠腺,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神经,散在的平滑肌细胞及淋巴组织。
绒毛中轴结缔组织内纵行的毛细淋巴管,为中央乳糜管。
小肠腺为单管状腺,开口于相邻的绒毛之间,腺上皮与绒毛上皮相连,细胞构成与小肠上皮相似,小肠腺底部有成群分布的潘氏细胞。
粘膜肌层为平滑肌。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粘膜下神经丛。
十二指肠含粘液性的十二指肠腺,腺上皮细胞为锥形或柱状,胞质染蓝色或空网状,细胞核扁圆形靠近基底部,腺泡腔较小,不规则,导管穿过粘膜肌开口在小肠腺的底部或相邻的绒毛之间。
肌层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在横切面上各为何种切面两层肌之间的结缔组织内可否找到肌间神经丛。
外膜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的浆膜.空肠(51):粘膜面有高而密的环形皱襞,绒毛呈指状,杯状细胞较多,并可见许多散在的孤立淋巴滤泡。
回肠(52):粘膜面环形皱襞稀疏,绒毛短而小,杯状细胞多,有集合淋巴小结。
结肠(53):结肠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粘膜层无绒毛和环形皱襞,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
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含较多的杯状细胞。
固有层含大量肠腺和较多淋巴组织,肠腺为单管状腺,开口在粘膜表面。
粘膜肌层为内环形,外纵行两层平滑肌。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细胞,无肠腺。
肌层为内环形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
外纵肌在局部增厚形成结肠带.可见几条结肠带。
外膜为纤维膜或浆膜。
阑尾(54):管腔小而不规则,大肠腺短而少。
固有层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突入粘膜下层致使粘膜肌层不完整。
肌层薄,外覆浆膜。
呼吸系统:气管(66):气管管壁分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三层。
粘膜表面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和小颗粒细胞组成。
纤毛细胞呈柱状,游离面有纤毛,核卵圆形,位于细胞中部。
杯状细胞也甚多,其结构与肠道上皮的杯状细胞顶部胞质内含大量粘原颗粒。
基细胞呈锥形,位于上皮深部,可分化形成前述两种细胞。
刷细胞呈柱状,游离面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微绒毛,形如刷状。
小颗粒细胞呈锥型,胞质内有许多分泌颗粒。
固有层结缔组织中的弹性纤维较多,也常见淋巴组织。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固有层和外膜无明显分界。
粘膜下层除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还有较多混合性腺。
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较厚,主要有多个“C”形透明软骨环构成管壁支架,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组成的膜状韧带连接,使气管保持通畅并有一定弹性。
软骨环的缺口朝向气管后壁,缺口处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和平滑肌束。
泌尿系统:膀胱(70):膀胱壁由内向外分粘膜层,肌层和外膜。
粘膜层为变移上皮与固有层。
肌层由内纵、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纤维构成。
外膜由纤维弹性组织构成。
输尿管(71):输尿管壁由内向外分粘膜层,肌层和外膜。
粘膜层为变移上皮与固有层。
肌层由内纵、外环两层平滑肌纤维构成。
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
男性生殖系统:输精管(79):输精管壁由内向外分粘膜层,肌层和外膜。
粘膜层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固有层弹性纤维丰富。
肌层由内纵、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纤维构成。
女性生殖系统:子宫(84、85):子宫壁由内向外分粘膜层,肌层和外膜。
由单层柱状上皮(有分泌细胞和纤毛细胞二种)和(由结缔组织构成,其内有大量的星形细胞,称为基质细胞)固有层组成。
子宫内膜可分为浅表的功能膜和深部的基底层,功能层较厚,约占内膜厚度的4/5;基底层较薄较致密,约占1/5。
肌层由成束或成片的平滑肌构成。
外膜为浆膜。
输卵管(88):输卵管由内向外分粘膜层,肌层和外膜。
粘膜层包括上皮和固有层。
粘膜层沿输卵管长轴向管腔突出许多皱襞,每个皱襞又有第二级甚或第三级分支突起。
粘膜层的上皮为单层高柱状细胞所构成,上皮细胞可分为4种不同类型:纤毛细胞、分泌细胞、楔形细胞和未分化细胞。
固有膜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血管、淋巴管网和无髓鞘神经。
输卵管肌层分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实质性器官:神经系统:脊髓(25):由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组成。
灰质,呈蝴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中央管,前角内含有α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与润绍细胞,后角内有感觉细胞。
白质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
大脑(31):由浅层皮质与深层髓质组成。
皮质含高尔基Ⅰ型神经元(大中型锥体细胞与梭型细胞)与高尔基Ⅱ型神经元。
皮质从表及里共分六层:①分子层(神经元少);②外颗粒层(星型细胞为主);③外锥体细胞层(中小型锥体细胞为主);④内颗粒层(星型细胞为主);⑤内锥体细胞层(大中型锥体细胞为主);⑥多形细胞层(梭型细胞为主)。
小脑(32):由浅层皮质与深层髓质组成。
皮质主要含星型细胞、篮状细胞、浦肯野氏细胞、高尔基细胞和颗粒细胞。
皮质从表及里分三层:分子层(星型细胞、篮状细胞)、浦肯野细胞层(浦肯野氏细胞)和颗粒细胞层(高尔基细胞和颗粒细胞)。
脊神经节(24):位于脊神经后根,节细胞成群分布,胞体切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胞体及其附近盘曲的胞突外有一层卫星细胞包裹。
脊神经节细胞为假单极神经元,神经纤维大部分为有髓神经纤维。
交感神经节(30):位于脊柱两旁或前方。
节细胞属多级运动神经元,包绕节细胞包体或突起的卫星细胞较少,神经纤维属无髓神经纤维。
免疫系统:淋巴结(42):被膜由较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被膜伸入淋巴结内形成小梁。
皮质可分成浅层皮质区、副皮质区与皮质淋巴窦。
浅层皮质区由淋巴小结和小结间区组成。
淋巴小结在被膜下方,圆形或卵圆形。
在淋巴小结内可看到帽区、亮区、暗区,含大量B细胞。
副皮质区位于淋巴小结和髓质之间,有大量T淋巴细胞。
皮质淋巴窦位于被膜下或小梁旁以及与淋巴小结之间,窦壁由内皮细胞组成,靠被膜或小梁侧窦壁完整;有网状细胞的突起在皮质淋巴窦中形成网眼,网眼中有少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
髓质由髓索和髓窦组成。
髓索是索状相互连接成网的弥散淋巴组织含有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
髓窦呈网状,含较多网状细胞与巨噬细胞。
胸腺(43):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胸腺实质把胸腺分成许多不完全分隔的小叶。
小叶周边为皮质,深部为髓质。
皮质主要由胸腺细胞与胸腺上皮细胞组成。
髓质含大量胸腺上皮细胞,较少T细胞。
髓质内含胸腺小体。
脾脏(44):脾被膜与脾门的结缔组织伸入脾内形成小梁。
脾分为白髓、红髓与边缘区。
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构成。
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围绕在中央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T细胞与少量巨噬细胞组成。
其一侧有脾小体。
红髓由脾索和脾血窦组成。
脾索含较多B细胞与巨噬细胞,脾血窦呈网状。
内分泌系统:脑垂体(72):分腺垂体与神经垂体。
其中腺垂体分远侧部、中间部和结节部。
远侧部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细胞间具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
细胞可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嫌色细胞。
中间部由嫌色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组成。
结节部包围着神经垂体的漏斗,在漏斗的前方较厚,后方较薄或缺如。
神经垂体与下丘脑直接相连,因此两者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神经垂体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并含有较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网状纤维。
下丘脑前区的两个神经核团称神上核和室旁核,核团内含有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其轴突经漏斗直抵神经部,是神经部无髓神经纤维的主要来源。
神经垂体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含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
神经垂体中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
肾上腺(75):可分为皮质与髓质。
皮质分球状带,较薄,细胞小,排列成球状;束状带,最厚,细胞大,多边形,含脂滴多,呈单行或双行索状排列;网状带,细胞排列成条索状,交织成网。
髓质主要是嗜铬细胞,排列成团或成索并连接成网。
甲状腺(73):由大量滤泡和少量间质构成。
甲状腺滤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滤泡腔充满嗜酸性胶质。
甲状旁腺(74):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由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组成。
消化腺:肝脏(56):肝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
结缔组织在肝门处增厚,与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一起伸入实质,将肝分割为很多肝小叶。
肝细胞表面可分为窦状隙面、肝细胞面和胆小管面三种,有的含双核;肝细胞构成肝板。
肝血窦的窦壁由内皮细胞构成,内皮有孔,细胞之间的间隙较大。
肝血窦内有肝巨噬细胞。
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有一狭窄间隙称窦周隙。
其内充满血浆,是肝细胞与血浆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窦周隙内还有贮脂细胞。
胆小管是相邻肝细胞之间的微细小管,以盲端起于中央静脉的附近,呈放射状走向肝小叶的周边,出肝小叶后汇合成小叶间胆管。
胰腺(62):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
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润管一端伸入腺泡腔内形成泡心细胞,另一段汇合成小叶内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