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合集下载

幼儿心理学考纲重点123.

幼儿心理学考纲重点123.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幼儿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心理现象,简称心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心理的物理基础——人脑人脑就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大脑是最重要的心理器官。

(二)心理的客观源泉——客观现实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和镜子反映镜像不是一回事,其本质区别就在于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的反映,表现在:①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②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现实的反映。

③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④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在婴幼儿身上,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二、什么是幼儿心理学1、幼儿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3-6岁幼儿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研究对象:3-6岁幼儿2、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第三节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1、认识教育对象,形成科学儿童观科学儿童观:婴幼儿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

他们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发展途径和规律。

婴幼儿期对儿童乃至人的一生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他们既稚嫩,又充满生机,我们要充分认识婴幼儿期的特点,由衷的尊重婴幼儿。

2、(了解)探索婴幼儿心理发展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认知,指人的认识和知识。

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知识是认识过程的结果。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统称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过程。

认知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感知觉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过程。

对新生儿和婴儿来说,感知觉是他们心理的主导活动。

第一节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1、感觉:单一的内外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

2、知觉:把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

3、婴幼儿的感知觉:肤觉、前庭觉、嗅觉味觉、听觉(A、听觉是特定范围内的声波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应;B、20周的胎儿就已具备听觉能力,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但新生儿的听力不如成人敏锐,儿童的听力一般要到14-19岁时达到最好水平;C、婴儿的听觉辨别能力表现在语音听觉和音乐听觉中)、视觉(A、可见光对眼睛视网膜的刺激产生视觉;B、视觉表现在:视觉集中、视敏度——<新生儿的视敏度是成人的1/10,3个月的婴儿开始对物体聚焦,2岁左右,婴儿的视敏度接近成人>、颜色视觉——<婴儿比较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儿童在识别颜色的过程中,一般先认识颜色,然后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C、视知觉的功能:空间知觉——知觉物体的位置与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差异辨别——把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区别找出来;背景辨别——把一个对象从其背景中区别出来;视觉填充——当对象不完整是能正确识别;对象再认——以前见过的玩具或到过的地方再次出现时,能认出来。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0-6岁)心理发展、教育与教学相关问题的学科,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实施幼儿教育。

以下是一些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1. 儿童的感觉和运动发展婴儿期:触觉和听觉是初级感觉,视觉和嗅觉逐渐发展;幼儿期:感觉运动整合能力增强,动作逐渐精细;学龄前期:感觉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手眼协调进一步发展。

2. 儿童的认知发展幼儿期:能进行简单的类比思维,但思维仍受限于具体情境;学龄前期:操作思维逐渐发展,开始具备逆向思维能力;早期学龄期:逐渐具备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

3. 儿童的情感发展婴儿期:主要表现为依恋行为和情感反应;幼儿期:开始形成自我概念和情感调节能力;学龄前期:情感表达更加成熟,开始体验到社会情感。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重点关注儿童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以刺激和反应的连续性为基础,强调通过条件反射和塑造形成习惯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关注儿童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发现式学习。

3.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儿童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注重社会情境对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影响。

4. 生态系统理论关注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不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实践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情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习效果。

2. 游戏教学法以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供引导性问题和材料,激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4. 亲子共读通过和家长一起阅读、讨论和互动,促进幼儿的语言、认知和情感发展,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

四、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案例1. 游戏中的认知培养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如堆积积木、穿珠子等,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幼儿心理学复习重点

幼儿心理学复习重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1.幼儿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本质特征表示有特定的性质;2.生态化:就是强调在现实生活或自然情境中研究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领域兴起的一种新趋势;3.观察学习:简言之,就是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复现过程4动机过程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有较高能力的同伴的合作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5.婴儿期遗忘症:是指婴儿有记忆的表现,但是,在以后的幼儿期和成人期,他们却不能回忆起婴儿期经历的现象;6.幼儿的原记忆:是指儿童对作为记忆者的自己和他人所具有的所有能力、局限和特质所具有的认识;7.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8.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当物体的外形或形状发生改变时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改变;9.词义理解的扩张:指幼儿最初使用一个词时,容易倾向于过分扩张词义,无意中使其包含了比成人更多的含义;10.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师幼关系的类型:1亲密型2紧张型3淡漠型11.学习障碍:简称LD,即智力处于平均水平,而学习成绩比预期的差,或者是不能掌握对学习成功来说非常重要的特殊技能;学习障碍的表现:1语言能力缺陷2阅读理解障碍3书写障碍4数学障碍12.社会性发展障碍:是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常见问题行为有性别倒错、说谎、自伤、偷窃、侵犯、拒绝上幼儿园、固执违拗和过度任性等;13.综合性发展障碍:也称广泛性发育障碍,是指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认知和社会等多方面综合因素所引起的综合性的发展障碍;常见的此类型问题主要有多动症、自闭症、焦虑症以及恐怖症;1、幼儿发展的基本原理:P14(1)遗传与环境问题遗传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究竟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占据多重的分量,二者在心理发展中是如何起作用的(2)内因与外因问题儿童对待环境是主动去改造还是被动去适应(3)连续与阶段问题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或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共存(4)关键期问题2、幼儿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P55(1)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生态化:强调在现实生活或自然情境中研究儿童的心理与行为(2)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趋势了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日益现代化(3)研究中的综合化趋势了解;在同一研究中使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去考察问题;强调多变量设计;研究方式综合(4)研究中的跨文化趋势跨文化研究:指就同一问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儿童进行研究,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3、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P621格塞而尔美——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儿童的学习主要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而学习只是对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2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美——人格发展渐成说3行为主义学派华生美——经典行为主义斯金纳美——操作行为主义班杜拉加——社会认知理论4皮亚杰瑞士——发生认识论5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的发展观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最近发展区(6)朱智贤、林崇德的心理发展观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P651人格结构和动力观早期将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后来又从另一角度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由本我发展而来,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与外界的关系,使本我适应外界要求;超我由自我分化而来,是理想化的自我,遵循“至善原则”;2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左右、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5、埃里克森的发展观人格发展渐成说P716、强化P761按性质分:正强化积极强化、阳性强化、负强化消极强化、阴性强化2按强化物分:条件强化、无条件强化3按强化程式分:连续强化、间隙强化固定时距强化、变化时距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变化比率强化7、幼儿心理学中着名的研究方法P501陌生情境研究法目前最流行、通用的测查婴儿依恋性质的方法2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临床法对儿童的观察、谈话与儿童的实物操作8、观察学习的过程P80注意:人们观察榜样的整个过程,是观察学习的开始;保持:观察者在头脑中保持先前观察到的信息运动复现:把头脑中保持的信息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在现实生活或游戏中表现出来动机作用:诱发观察者将获得的榜样的新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9、幼儿观察力的特征P115:目的性、精确性、持续性、逻辑性10、幼儿创造力的特点及表现P1671特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比较简单和初级的;自发性强,表现相当广泛;主要表现为创造想象;2表现:在幼儿创造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好奇心和创造想象的发展是两个最重要的表现;11、幼儿言语的分类P212外部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初步的书面言语;过度言语;内部言语;12、情绪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P2451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2情绪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对幼儿交往发展的作用13、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P2751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自尊、自信3自我监控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14、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P2811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2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4从带有很大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比较客观的评价15、前运算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P150泛灵论: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自我中心主义:幼儿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16、同伴交往对幼儿发展的影响P3031有利于儿童发展社会认知与社会技能2对儿童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独特影响3有利于儿童情绪社会化、获得安全感、满足归属需要17、幼儿游戏的分类P3671按认知水平分类皮亚杰:练习性游戏感知运动思维阶段0~2岁;象征性游戏前运算阶段2~7岁;有规则游戏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创造性游戏形式运算阶段11~18岁;2按社会性水平分帕登:偶然行为,旁观游戏,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3按教育作用分类:创造性游戏,有规则游戏;18、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P3731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2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3丰富和调节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19、幼儿综合性发展障碍类型的问题行为P4301多动症ADHD:注意障碍,活动过多,冲动性,神经和精神发育异常;2自闭症: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语言交往方面的障碍,兴趣和活动方面的狭窄、刻板和重复性质;3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惊恐湛碍即急性焦虑症20、印刻:奥地利习性学家落伦茨提出,小鸡、小鸭等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印刻现象发生的时期称为关键期,最基本特征是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P1121、1882年,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也被认为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P24 22、吉普森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初设计的视崖实验用于测量幼儿的深度知觉;P109。

幼儿的心理知识点总结

幼儿的心理知识点总结

幼儿的心理知识点总结一、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1.个体差异明显幼儿的性格和才能的集成程度不同,差异明显。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活跃度、适应性、注意力、情绪、维持注意能力和食欲等各方面。

因此,幼儿的个体差异显得特别明显。

2.形成特点幼儿在生理、智力、性情、良好习惯、社交、情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征。

这种特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幼儿的各种特征是互相联系和重要地影响的,所以要真正了解幼儿的特点,必须全面客观地对他们进行研究。

3.发展需要幼儿的体格、智力和社会环境都不断发生变化,他们的情绪、思维、道德和性格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由于这一发展的动态变化,使得他们需要不断的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角色和适应环境等。

4.动机和需要动机和需要是影响幼儿行为的基本因素。

幼儿的动机和需要,是指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某些社会、生理、心理等要求。

这些要求通常通过思想、情感和行为来表现出来。

其中,动机是孩子发生行为的内在要求,而需要是一个孩子由于缺乏某种条件而感到不舒服。

5.善于模仿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能够模仿大人的动作、言语和行为。

而且,在模仿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现和满足心理上的某种需要。

所以,幼儿的模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6.知觉和认知发展在幼儿身上,知觉和认知是一个密切相关的过程。

知觉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基本手段。

而认知是个体对已知经验的再认识、重构和新的认知,是人的思维和智力手段。

二、幼儿心理的主要知识点1.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情感的发展是在学习、适应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对他人情感的学习和经验所形成。

这种学习一方面说明是大量的情感产生和情感经验的积累。

另一方面,经验是形成情感的重要条件。

因此,心得和经验是一个人形成情感的基本手段。

2.幼儿的社会发展幼儿的社会发展是在他们处于一定的年龄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外界社会事件和社会角色的适应和理解是基本社会活动。

幼儿心理学高考知识点大全

幼儿心理学高考知识点大全

幼儿心理学高考知识点大全幼儿心理学是对0-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与成长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在高考中,幼儿心理学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考点。

下面我们将总结幼儿心理学高考知识点。

一、儿童心理发展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一系列阶段,包括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等。

2.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3. 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提出语言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婴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发展1. 感觉:婴幼儿的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等感觉逐渐成熟。

2. 知觉:婴幼儿通过感觉机制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理解。

三、儿童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发展1. 智力:儿童的智力可通过智力测验进行评估,包括智商和智力年龄等概念。

2. 天赋:儿童的天赋包括智力天赋、艺术天赋、运动天赋等,需要正确引导和培养。

四、儿童的性格和行为发展1. 儿童性格: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儿童性格分类方法,比如乐观型、内向型、外向型、敏感型等。

2. 儿童行为:儿童行为包括大运动、粗运动和细运动等方面的发展。

五、儿童社会情感发展1. 亲子关系:儿童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对其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2. 同伴关系: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建立起友谊和社交技能。

六、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发展1. 语言发展:儿童通过各种交流方式逐渐掌握语言和沟通能力。

2. 认知发展:儿童在语言环境的引导下逐渐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

七、儿童的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1. 情绪:儿童有各种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如喜怒哀乐等。

2. 社会行为:儿童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社会行为和规范。

综上所述,幼儿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考中的幼儿心理学考点主要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婴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发展、儿童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发展、儿童的性格和行为发展、儿童社会情感发展、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发展以及儿童的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等。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一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一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一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行为特征和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在大一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幼儿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与整理。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概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

一、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和注意力发展:婴儿期主要依赖感觉器官进行感知,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展出选择性注意力。

2. 认知结构的形成:在幼儿期,儿童逐渐建立起对外界事物的分类和关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3. 语言发展:儿童通过学习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语言能力在幼儿期不断增长。

二、情感与社会发展1. 情绪的表达与调节:幼儿在情绪表达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2. 自我意识的建立: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与他人进行区分。

3. 进入群体和人际交往:幼儿开始进入幼儿园、幼儿社交环境,学会与他人相处,并懂得分享、合作等社会行为。

三、性格与个体差异1. 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个体的性格与基因和环境密切相关,基因决定了个体的潜能,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 幼儿特质发展:不同儿童在个性特质上存在差异,一些孩子活泼外向,而另一些孩子则较为内向害羞。

四、儿童游戏与玩具1. 游戏的意义:游戏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常见活动,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综合发展。

2. 玩具的选择与设计:合适的玩具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进行选择。

五、教育与家庭环境1.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温暖、支持和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2. 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在幼儿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过度的教育可能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合理规划。

总结: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的总结,我们了解到儿童认知、情感与社会发展、个体差异、游戏与玩具以及教育与家庭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幼儿相处和教育,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关怀。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一、发展与发育(一)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则指儿童的认知、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如大脑的发育、身体发育等。

二、转折期与危机期(一)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大体经历了五个关键的转折期:(1)新生儿(0-1个月):主要问题是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适应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

(2)1岁左右:在该阶段,不应坐等孩子各项功能自行发展,而是应该主动训练儿童的注意力、言语表达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爬行、滑梯、接拍球、跳绳等。

这个过程应该持续到3岁以前。

(3)3岁左右:☆3岁的孩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希望什么事情都自己来。

虽然他们吃饭时可能会撒的满地都是饭粒,洗手会打湿衣服,会把新买的玩具拆成碎块,但是他们会自认为不错,不让家长帮忙。

那么在这个时期,家长千万不能压制孩子,改变孩子的独立意识,而要因势利导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与勇气。

(4)6岁左右:6岁孩子的明显变化就是社会角色变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每天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作业,有了学习压力。

因此,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方式。

如果孩子出现的作业拖拉、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不及时加以矫正,到了8、9岁时这些问题就会更加突出,从而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5)青春期(女孩12岁左右,男孩14岁左右):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断乳期”。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开始从心理上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即使对家长的正确建议,有时也会有逆反心理。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发展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成长,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在幼儿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有几个重点知识点值得关注。

1. 儿童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幼儿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儿童在0-6岁期间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认知里程碑。

例如,在2-4岁时,儿童开始发展逆操作思维,可以理解两个物体在空间位置上互换;在4-6岁时,儿童开始发展概念形成和分类思维能力,可以将物体分为不同的类别。

此外,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幼儿认知的促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情绪发展幼儿时期的情绪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

在儿童的情绪发展中,重要的里程碑包括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节能力的建立。

从出生到6岁,儿童逐渐能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表情,并能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情绪。

同时,儿童也开始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调节策略来应对情绪问题。

3. 社交发展社交发展是幼儿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幼儿时期,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交流和合作。

例如,从6个月开始,婴儿会出现对社交参与的兴趣,他们会注视并回应他人的笑容和声音。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这些都是社交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父母与儿童亲子关系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早期的亲子关系可以影响婴儿的安全感和情绪调节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也在逐渐增加。

积极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而冷漠或不支持的亲子关系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5. 玩耍的重要性幼儿时期的玩耍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玩耍,幼儿可以探索和发现环境,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玩耍的过程中,儿童还可以学习规则、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建立自信心。

因此,在幼儿心理学中,玩耍常常被视为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1. 幼儿发展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和非逻辑为特点。

-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将幼儿期归为性心理发展的第二阶段,即肛门期,强调控制与服从的训练。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期是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的阶段。

2. 认知发展- 直观思维:幼儿依赖感官和直观来理解世界,缺乏逻辑运算能力。

- 符号功能:幼儿开始使用语言、图像和符号来代表现实世界。

- 集中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3. 语言发展- 语言习得:幼儿期是语言快速发展的时期,儿童通过模仿和社交互动学习语言。

- 词汇增长:幼儿的词汇量迅速增长,他们开始理解和使用更复杂的句子结构。

- 语言理解:幼儿对语言的理解逐渐从字面意义转向能够理解隐喻和非字面意义。

4. 社会和情感发展- 自我意识:幼儿开始形成自我概念,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 情感表达: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 同伴关系:幼儿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关系,学习分享、轮流和合作。

5. 道德和价值观发展- 道德认知:幼儿开始理解规则和公平的概念,但对道德判断的理解尚不成熟。

- 价值观形成: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幼儿开始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6. 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 通过游戏,幼儿发展认知技能、社交技能和情感调节能力。

- 游戏也有助于幼儿理解社会角色和规则。

7. 教育干预- 早期教育: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干预,有助于幼儿的认知和社会发展。

-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包括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 教育策略:使用适合幼儿发展阶段的教育策略,如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8. 幼儿心理健康- 早期干预:对幼儿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有助于预防长期的心理障碍。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2.儿童:0~18岁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4.心理现象的分类: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二、大事件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三、综合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理论研究法②实论研究法观察法:最简单、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5.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习惯化;6.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四、补充知识1.人脑分为三部分2.洛克“白板说”3.卢梭爱弥儿顺应自然、尊重儿童4.王守仁王阳明儿童的天性是爱游戏、好活动的5.科学儿童观: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6.婴幼儿具有朴素的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一、认知1.概念:是指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2.认知的作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3.认知过程是基础作用,情感过程是动力作用,意志过程是调控作用;4.认知的分类: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二、感觉感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认识活动的开端;1.概念:单一感觉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2.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个别属性3.肤觉:具有性别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敏感;①触觉:机械刺激手心、脚心最敏感巴宾斯基反射②痛觉: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伤害性刺激③温觉:新生儿怕冷不怕热,胎儿在母亲腹中属于恒温4.前庭觉嘴——认识手——探索1主要管理平衡和运动的感觉2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3抓握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第3周胚胎发育5.嗅觉1六个月的胎儿,其嗅觉细胞就能接受嗅觉刺激;2嗅觉具有“嗅觉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6.味觉通过味觉可以找到母亲14个月的胎儿,就开始接受味觉刺激;2新生儿偏好甜味;3四个基本味道:酸甜苦咸7.听觉1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2婴儿对女性的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尤其是母亲的声音;320周的胎儿具备听觉能力,14~19岁才达到最佳水平;46个月~3岁,婴儿易患中耳炎;8.视觉12岁左右,视敏度接近成人;2婴儿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比如“红、橙、黄”红黄蓝绿常见颜色;3儿童一般先认识颜色,再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 5~7岁的儿童,能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3到4个月分辨彩色和非彩色; 4颜色视觉有性别差异,女孩的颜色视觉比男孩强; 5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通常男性多于女性;6视知觉的功能:空间知觉、差异辨别、背景辨别、视觉填充、对象再认7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的感觉器官是眼睛,70%~7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三、知觉1.概念: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2.形状知觉:以视觉为主,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1婴儿喜欢圆形2偏好正常的人脸3偏好运动的物体4婴儿喜欢中等复杂的圆形3.深度知觉1测试深度知觉的实验称为“视觉悬崖”实验,由吉布森提出;26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3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爬行有关,爬行有助于中枢神经发展;4.方位知觉1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7~9岁辨别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6~7岁是发展左右概念最快的阶段;5.可知度由吉布森提出,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6.自我效能感2个月与9个月,是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高峰时期7.多通道感知最常见的感觉联合视觉和动觉,视觉和听觉;8.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1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抵制的不良情形;2常见的感觉轰炸:大量的早教训练、兴趣班、幼儿教育小学化;3感觉剥夺:感觉过少;4常见的感觉剥夺:包办孩子的生活,缺乏玩具、家庭气氛冷漠;四、注意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其他心理过程一起出现;3.吉布森认为注意和知觉是同一个过程;4.注意分类①有意注意上课②无意注意看电视5.影响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条件与别人有关: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③刺激物的运动④新异的刺激物2主观条件:①人的需要和兴趣②人的情绪和状态自己有关③人的知识经验6.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①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②动用意志,排除干扰③把智力活动与际操作结合④培养间接兴趣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停止3生理运动变化8.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1年龄越小,无意注意的作用越大;2在整个学前期,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迅速发展;3注意力的稳定性逐步增强,3岁注意力集中时间5~7分钟,4岁15分钟,5岁20分钟,6岁25分钟; 4注意力的范围逐步扩大;五、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述1.概念: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2.提取有两种水平,回忆和再认,再认记忆是回忆的初级水平,回忆比再认困难的多;高级水平3.艾宾浩斯提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索,遗忘规律为先快后慢,20分钟达到41.8%,一天后66.3%;4.元记忆和内隐记忆1内隐记忆: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无意识的影响;2元记忆:是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过程影响;二记忆的分类内容:形象识记主导和语词识记态度:无意识记主导和有意识记方式:机械识记主导和意义识记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婴儿记忆的发展1.婴儿期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2.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也有一定的回忆能力;3.直到4岁,儿童的再认能才非常精确;4.自传体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5.自传体记忆是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具体事件的记忆;四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期记忆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形象识记占主导,语词记迅速发展;形象识记的效果好于语词识记;2.从态度上看,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开始发展; 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3.从方式上看,机械识记占主导,意义识记迅速发展;意义识记效果好于机械识记;4.各个识记类型在幼儿期都在发展,它们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五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1.有意识记: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识记方法,需要意志努的识记;2.影响有意识记的因素活动动机和活动性质,通常游戏的方式比学习直接教授的方式识记的效果要好;3.无意识记:没有自觉的目的,不需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4.影响无意识记的因素1外部因素:材料必须直观、鲜明、生动;2内部因素: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智力水平和活动方式有关,其中情绪状态是关键因素; 六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为死记硬背,意义识记为理解性记忆;2.为什么幼儿使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的效果还是意义识记好答:①由于幼儿的知识和经验较少,难以将新材料与已有经验加以联结②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各个材料都是孤立地,缺乏联系地保存在头脑中,相对于成人来说,幼儿较多地使用机械识记;七再认和回忆的影响因素1.年龄,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认与回忆的能力都有所提高;2.活动的性质,记忆目标明确的活动,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不明确的要好;3.材料的位置,受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幼儿对位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中间的部位的好;八记忆恢复现象1.概念: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完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2.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小班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比大班明显,在智力落后的儿童身上,并没有发现; 九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方法1.概念: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2.1视觉复述策略盯着目标反复的看位置;2特征定位策略标签附加一个,典型特征3复述策略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4组织性策略分别组成不同的类别5提取策略找出线索3.婴幼儿通常采用“视觉复述策略”出是最简单,最常的策略;4.复述策略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知识的结构或组织是影响记忆的关键因素有效记忆是将知识分层次贮存和按层次提取5.组织性策略是最好的策略6.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六、幼儿想象的发展——2岁最初表现一想象的概述1.概念: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二想象的类型1. 目的①无意想象无目的②有意想象有目的2.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①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有依据②创造想象:根据已有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依据的3.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①积极幻想:符合实际,有积极作用②消极幻想:不符合实际,有消极作用三与童年期相比,幼儿想象的特点1.幼儿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开始发展;2.主题与时间不稳定,易变换;3.不易分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线最典型的特点4.缺乏计划性和预定的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过程的本身;5.想象的创造成分还保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不能在语词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想象;七、幼儿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人脑机能高级成就“在地球上最美花朵”一思维的概述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特点:1间接性:不是直接的认识事物2概括性:从大量感性材料中,归纳出本质特性3组织性:打破原有的组别重新进行分组二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直觉行动思维:做1借助动作进行思维2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3直觉行动思维由12~18个月一直延续到幼儿园小班3岁时期2.具体形象思维:看1借助表象进行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3特点:①具体形象性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想1借助语言、概念进行思考总结:思维的发展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水平也有人习惯于称为三个阶段,就发展进程来说是不可逆的,就发展的成果来说,又不是互相排斥的;三表征1.概念:儿童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2.表征是思维发展的理程碑;3.智慧动作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表现,表征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四概念:1.概念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其中基本概念最容易表征的为核心层,围绕着基本概念还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知觉特征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儿童头脑中的范畴类型也是进行分类获得概念的重要因素;动物——狗——哈巴狗上位概念——基本概念——下位概念2.幼儿最常掌握的概念为日常具体概念3.幼儿的计数原则1一一对应原则2稳定次序原则3基数原则4抽象原则5次序无关原则五问题解决和推理1.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2.编码水平有直接关系解决问题最根本的策略是进行推理;3.推理分为演绎推进、归纳推进、类此推进;4.幼儿最常使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进;5.年幼儿童倾向于归纳推理,青春期儿童倾向于演绎推进;六婴幼儿的社会认知:物理世界和社会两岁的儿童开始懂得别人心中的愿望他想要,4岁儿童开始懂得信念他认为;2~4岁之间的儿童则介乎愿望和信念之间;当代的发展心理学们,倾向于认为,儿童的头脑中拥有形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最初的特殊资源;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第一节早期情绪的发生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的经验概括②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③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2.区别:①从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发生的较早,情感发生的较晚,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③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更多的是内心体验,不轻易流露出来;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人类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体执表情和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三、情绪和情感的发生一情绪的发生1.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怕、怒、爱;2.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八种二婴儿的几种基情绪表现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表现,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1.哭: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2.笑1笑是婴儿与成人交往,沟通的基本手段2第3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是“真正的微笑”3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能够区分人与物体4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区别熟悉的人和陌生人3.恐惧有明确对象的: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4.焦虑没有明确的对象鲍尔华依恋理论1陌生人焦虑2分离焦虑两者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第二节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一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中班1在3岁前,主要为生理性动因,3~4岁幼儿生理性动因向社会性动因过渡,4岁以后主要为社会性动因2在社会动因中,人际关系为最主要的动因二表情的社会化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2.运用表情的能力观察学习也是幼儿学会运用表情的主要途径3.幼儿理解表情的能力高于运用表情的能力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化与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认生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两、三岁以后出现扮妖怪,蛇会咬人、黑夜有鬼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幽默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生1.道德感判断一个事情正确与否并做出相应的行为1婴儿看到别的孩子哭或笑,也会跟着哭或笑,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共鸣”,心理学称为移情;移情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22~3岁的幼儿已经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3为什么幼儿喜欢告状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进的;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2.理智感好奇心、求知欲有关的都是理智感3.美感对美的追求高级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三、幼儿的情绪调控1.概念:情绪调控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2.情绪调控的发展,是幼儿情绪发展的核心3.情绪调控的方式:1适应性调控: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2功能性调控:自身的存在和发展3特征性调控:反映个体对情绪调控的手段①生理放松②重建认知一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小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到内隐4.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①建构性策略这种策略的采用在幼儿里最为常见:商量②回避策略标志着幼儿社会化的进步:离开情绪发生的场景③破坏策略:损坏自己或他的利益二幼儿情绪的掩蔽面不由心言不由衷1.情绪掩蔽受两种因素的驱动①规则驱动的掩蔽②情境驱动的掩蔽四、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1.父母的影响①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②父母对儿童讨论情绪③具体情境的作用2.同伴的影响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通过协商、争执、妥协、服从等活动,逐步学会通过适当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3.教师的影响1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任务,不仅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2在幼儿环境中,教师可以用三种策略调整幼儿情绪;①认知策略:对这件事的看法改变来帮助幼儿提商情感能力;②行为策略:对好的进行资历,对坏的进行惩罚强化③情感策略以情动人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概述一、社会化的概述一概念: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二内容1.语言的发展2.亲子关系3.同伴关系4.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三社会化的前提—是认知的发展四社会化的目标—形成完整的自我1.完整的自我①角色系统②能力结构2.完整的自我指的是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二、语言的发展一前语言时期:准备说话的阶段称之为前语言时期0-1岁知觉表达2.对语言的表达分为三个阶段①0-3个月:单音节阶段②4-8个月:多音节阶段③9-12个月:模仿音阶段二语言时期—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能力1.语音的发展11岁半到3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24岁以上,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2.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3-6岁增长较快三四倍2词类范围用扩大先实后虚,实词中先名词动形,最后其他实词3积极词汇的增长3.语法结构的发展1从浑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大约在1岁到1岁半时单词句1岁到2岁时:双词句儿童早期的语言大约2岁半左右:复合句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和指物三个方面4、语用能力的发展1合适的表达方式4岁2国家法贯的复述能力5岁3行动的调节能力自我中心语言:①重复②独白③集体独白社会化语言:①适应性告知②批评各嘲笑③命令请求和威胁④问题与回答4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①习得的时间②习得的策略A.指物策略常物B. 表现策略三、亲子关系依恋——鲍尔华安思沃斯“陌生情境”一依恋的概念1.指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二依恋形成后的表现1.主动寻求依恋对象2.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会表现出紧张3.对依变对象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及时的反应4.与依恋对象重逢时会表现出轻松和愉悦三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70%和谐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深刻的情感,而且孩子有很强适应能力留守儿童情绪化父母2.不安全依恋①矛盾型依恋:最爱哭20%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冷漠,当父母离开后又表现出十分思念②回避型依恋:不哭、不怕陌生人10%孩子对父母的存在漠不关心单亲家庭、不负责的父母四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1.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主要取决子后天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养育方式决定性因素2.婴儿后天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因素五依恋的作用1.帮助儿童认知世界,提高认知能力2.稳定儿童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3.规范儿童的行为,发展教育能力四、同伴关系一同伴关系交往的作用1.发展社会认知看法知识2.满足归属需要助人、夸奖3.培养积极性格二幼儿期同伴交往的特点1.练习社交技能2.强化交往行为3.积极投入游戏4.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2、3岁三同伴交往的策略同伴交往的策略主要有协调、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最常出理的,给予效果最好成人:同伴交往:互惠性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身体特征1婴儿偏好正常的人脸2幼儿出现“以貌取人”的倾向2.行为特征:儿童的社会之间交往的成败不同,与他。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重要)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重要)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绪论1.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之父”,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 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 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 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 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3.幼儿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 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4.卢梭: 自然主义倡导者。

代表作《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5.福禄贝尔: 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者之一, 是“幼儿园之父”。

设计了恩物, 确立“游戏是儿园教育活动的节本形式”。

6.蒙台梭利: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重视幼儿(3-7岁)的感官教育。

7.认知主义教育方案认为学前阶段儿童习得的基本概念, 必须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个过程。

8.凯米和德芙里斯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延伸出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充实性、结构化原则。

9.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知: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又与脑发展的关键期有着密切联系, 在幼儿期, 脑的发展也最为快速而有效。

10.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什么样的学习者,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方式, 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学习的条件, 幼儿处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体中, 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学习的环境, 幼儿在日常生活情境中, 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 学习效果最佳;学习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认知与学习方式。

第二章学习理论1. 华生: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913年作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斯金纳提出的两种类型的学习: 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3.强化: 凡是能够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活动就是强化。

幼儿心理知识点总结

幼儿心理知识点总结

幼儿心理知识点总结一、认知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指幼儿在认知、感知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1.感知能力幼儿的感知能力是其认知能力的基础。

幼儿的感知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方面的感知。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觉刺激和游戏活动来培养和发展。

2.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是指幼儿对事物的关注程度和集中程度。

幼儿的注意力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的注意力在早期阶段比较短暂和分散,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注意力逐渐增强和集中。

3.记忆能力幼儿的记忆能力是指幼儿对事物的记忆和回忆能力。

幼儿的记忆能力在早期阶段相对较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

4.思维能力幼儿的思维能力是指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

幼儿的思维方式主要有感觉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的思维方式逐渐由感觉性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变。

幼儿的思维水平在认知过程中逐渐发展,从最初的具体思维、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水平。

二、情感发展幼儿的情感发展是指幼儿在情感、情绪和性格方面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情感发展包括情感认知、情绪表达、情感体验和性格形成等方面的发展。

1.情感认知幼儿的情感认知是其情感发展的基础。

幼儿的情感认知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情感表达、接受和回应他人的情感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情感认知能力。

2.情绪表达幼儿的情绪表达是指幼儿对自己情绪的体验和情感表达。

幼儿的情绪表达主要包括情感表达、情绪表达和行为表达等方面。

幼儿能够通过情绪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同时也能够通过情绪表达和行为表达来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和情绪。

3.情感体验幼儿的情感体验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情感和情绪的体验。

幼儿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来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同时也能够通过情感体验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情绪。

高一幼儿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高一幼儿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高一幼儿心理学必背知识点高一阶段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较多的时期。

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是高一幼儿心理学必背的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是指3至6岁的儿童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 运动发展:幼儿期的运动能力逐渐增强,他们逐渐能够掌握基本的跑、跳、爬等运动技能。

2. 语言发展: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们逐渐掌握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能力,开始运用简单的语句进行交流。

3. 认知发展: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逐渐建立起稳定的认知结构,包括对数量、时间、空间等概念的理解。

4. 情感发展:幼儿期的情感发展主要表现为与父母和周围人的情感依恋,以及逐渐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幼儿心理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 遗传因素:幼儿的基本心理特点和发展潜能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

2. 环境因素:幼儿成长环境对其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包括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社会环境等。

3. 教育因素:幼儿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对其心理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

4. 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幼儿教育的原则幼儿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幼儿教育的原则:1. 个别发展原则: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潜能,因材施教,注重个别差异。

2. 综合发展原则: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交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3. 激发兴趣原则:通过激发幼儿的兴趣,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 游戏教育原则:幼儿通过游戏来学习、认识和发展,游戏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幼儿常见心理问题与解决方法1. 分离焦虑:幼儿普遍存在对于与父母分离的焦虑,可以与父母一起制定渐进式离别计划,逐渐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2. 恶习养成:幼儿时期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家长可以通过正确引导和激励来纠正这些恶习。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嘿,亲爱的幼教同仁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幼儿心理学那些事儿!作为一名资深幼儿工作者,我发现掌握幼儿心理学对于我们的工作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为大家梳理一下幼儿心理学的重点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成为更专业的幼儿教育者吧!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遵循阶段性原则幼儿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又有阶段性。

我们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2.遵循个体差异性原则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心理特点,我们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遵循发展性原则二、幼儿认知发展1.认知发展阶段幼儿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我们要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适当的认知活动。

2.认知发展任务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任务主要是培养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我们要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帮助幼儿完成任务。

三、幼儿情感发展1.情感类型幼儿情感主要包括愉悦、愤怒、恐惧、焦虑等。

我们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合理表达和调节情感。

2.情感发展任务幼儿期的情感发展任务主要是培养安全感、自尊心、自信心、同理心等。

我们要通过关爱、鼓励、陪伴等方式,促进幼儿情感健康发展。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1.社会交往能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包括合作、分享、沟通、竞争等。

我们要创造丰富的社交场景,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

2.社会规范意识幼儿社会规范意识包括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关心集体等。

我们要通过教育引导,让幼儿学会遵守社会规范。

五、幼儿个性发展1.个性特点幼儿个性特点包括活泼、内向、胆小、独立等。

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因材施教。

2.个性发展任务六、幼儿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1.心理卫生幼儿心理卫生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等方面。

我们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

2.心理辅导幼儿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幼儿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矫治。

我们要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技巧,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一、发展与发育(一)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则指儿童的认知、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如大脑的发育、身体发育等。

二、转折期与危机期(一)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大体经历了五个关键的转折期:(1)新生儿(0-1个月):主要问题是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适应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

(2)1岁左右:在该阶段,不应坐等孩子各项功能自行发展,而是应该主动训练儿童的注意力、言语表达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爬行、滑梯、接拍球、跳绳等。

这个过程应该持续到3岁以前。

(3)3岁左右:☆3岁的孩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希望什么事情都自己来。

虽然他们吃饭时可能会撒的满地都是饭粒,洗手会打湿衣服,会把新买的玩具拆成碎块,但是他们会自认为不错,不让家长帮忙。

那么在这个时期,家长千万不能压制孩子,改变孩子的独立意识,而要因势利导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与勇气。

(4)6岁左右:6岁孩子的明显变化就是社会角色变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每天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作业,有了学习压力。

因此,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方式。

如果孩子出现的作业拖拉、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不及时加以矫正,到了8、9岁时这些问题就会更加突出,从而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5)青春期(女孩12岁左右,男孩14岁左右):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断乳期”。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开始从心理上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即使对家长的正确建议,有时也会有逆反心理。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指通过研究幼儿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学科。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心理学知识点。

1. 儿童发展的阶段特征研究儿童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特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情感、言语和身体发展等方面的特点,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能力,并为他们的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2. 幼儿的认知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幼儿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从感性认识向概念认识转变。

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发展阶段,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培育方法,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

3. 幼儿的情感和社会发展幼儿的情感和社会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领域。

幼儿的情感和社会能力发展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幼儿的生长成长很有帮助。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幼儿在情感、社会交往、自我意识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鼓励幼儿开放、积极的情感表达和积极的社交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4. 幼儿的性格养成幼儿的性格养成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幼儿的性格养成过程与其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者需要通过创造和谐愉悦的教育环境和体验,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基础,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性格的持续发展。

5. 幼儿教育策略幼儿教育策略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特点以及性格特征,精细地设计教育方案,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方案,从而实现幼儿教育的目标。

以上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部分重要知识点,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经验,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最好的教育。

6. 鼓励自主探索和学习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学习机会。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笔记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笔记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笔记1.幼儿期的发展特点-心理发展: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快的阶段,大脑和神经系统迅速发育,感知、认知、语言和情感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社交发展:幼儿开始与他人建立关系,表达情感和需求,逐渐发展出合作、分享和互助的能力。

-自我意识:幼儿逐渐认识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具备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2.情绪和情感发展-基本情绪:幼儿能够表达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但还需要学会适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

-情感发展:通过与父母和其他亲近人的关系,幼儿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情感依恋的基础。

3.认知发展-感觉和运动发展:幼儿通过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并通过运动行为进行探索和学习。

-语言发展:幼儿在这个阶段开始学会说话,通过模仿和重复来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认知发展:幼儿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开始理解数量、空间、时间等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推理。

4.社交与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幼儿开始与同龄孩子进行互动,建立起友谊和合作的关系。

-家庭关系:家庭是幼儿社交关系的重要环境,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5.游戏与玩耍-游戏的作用:游戏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培养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技能。

-类型和特点:幼儿的游戏包括自由游戏、角色扮演、建构性游戏等,它们具有自主性、愉悦性和虚构性的特点。

6.幼儿教育的原则-个别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节奏,教育应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个别化的教学。

-情感支持:营造温暖、支持和关爱的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

-亲子参与:家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境,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活动,促进家校合作。

7.儿童行为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幼儿可能因为年龄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适当的引导和激励方法。

-冲动与焦虑:幼儿可能会表现出冲动和焦虑的行为,需要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幼儿心理学,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方法,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健康成长。

以下是小编带来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心理学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讲师,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需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真题再现】1903年( )撰写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

(XX)A.华生B.斯金纳C.桑代克D.杜威答案:C。

中公讲师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这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成为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此知识点经常会考。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二【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心理发展概述》一、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4.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1.童年期。

2.少年期。

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映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

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做出反应,动作也得以加强和丰富。

顺应是: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分化,只能靠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早期的符号功能;b.自我中心性;c.思维的片面性。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三【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的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需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地人格特征,发展健多的人格。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时发展对周围是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个体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其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独立探索的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主动、自主的性格;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羞耻感。

3.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

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新的任务。

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这个时期,多数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

他们追求任务完成时获得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

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讲理,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形成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本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敏感、耐心、富于指导经验的教师有可能使自卑的学生重新获得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本阶段的任务时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分化等方面。

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理论的教育意义十分突出。

它指明了每个阶段发展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三)最近发展区20世纪30年代,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研究,提出“良好的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的著名论断。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指导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为促进教学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可采取教学支架,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注意:教师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要合适。

【练习】1.名词解释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2.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A、信任感B、自主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答案:D3、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A、定势B、最近发展区C、学习迁移D、学习准备答案:D4、最近发展区是指( )A、获得的能力B、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答案:B5.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需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多的人格;否则,危机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多的方向发展。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随着信任感的确立,儿童开始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家庭之外。

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

(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陛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