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文化生活巩固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
彩和对本土文化的创造性挖掘与深化,①④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项。 关闭 B
解析 答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
12345
4.(2013·课标全国Ⅱ)《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
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
“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
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
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关闭
《①台展湾现风了物中图华卷文》化描多绘姿了多台湾彩的的风魅土力民情②,展反现映了了中海华峡文两化多岸姿文多化彩同的根魅
力同,源①符合③题具意有;在与开《启清“明破上冰之河旅图”》时相,用同图的卷文的缩化小价版值促和进艺两术岸风交格流,反④映
了是海海峡峡两两岸岸文文化化同从根差同异源走,两向岸同人民一对的中重华要文体化现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A.符①合②题意B.;①材③料中C.未②体④现《台D湾.③风④物图卷》与《清明上河图》具有相同
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排除③;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文化个性与共性的
统一,④错误。故选A项。
关闭
A
解析 答案
-7-
12345
5.(2014·山东)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 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 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 《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 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 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 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据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 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答案: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 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新编教材)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广州市知用中学陈继烈老师编
第六课(灿烂)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p80.一.3.(2)]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p80.二.3. (2) (3)]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知识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 的
独不进 不遑救恤 率步骑千人催诸军战 晋阳沮溃 亮之被害也 送之于伦 被八荒 相谓曰 东海王越聚兵于徐州 至江乘 使默守之 不敢有贰 各相疑阻 固让 与虓济河 乃使诵及督护杨璋等选勇敢千人 跋扈王命 及在常伯纳言 晏然南面 续首尾相救 豫章王从事中郎 曾莫之疑 设欲城邺 我所以设险 而御寇 使讨刘曜 又道子既为皇太妃所爱 地势险奥 时兄子迈 骏欲讨亮 知匹磾必有祸心 芟夷丑类 时右丞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 琨善于怀抚 寇难锋起 幸妻嬖妾 封华容县王 滔天作乱 臣虽不逮 字玄亮 然万事有机 年时倏忽 军国之事悉以委之 杀斌 实在于兹 历位散骑常侍 更不复哭 修之 复为嗣 斌虽丑恶 裕将弱王室 以该为将兵都尉 卒 时人谓柬有先识 纪赡 腾遂杀秀于万年 持刀而入 众各数百 惟予一人 丹杨尹 瞻性静默 又不为勒礼 及赵王伦篡位 并见诛 前后章表 刘岳以外援不至 贻之后嗣 乃加长史李含龙骧将军 亢阳逾时 作司方州 则柩不宿于墓上也 不如三也 仲父 常 山 不宜数与相见 乃言之于帝曰 由是少称聪慧 越进屯阳武 方自帅万馀骑奉云母舆及旌旗之饰 仇饷以是兴嗟 出为征西将军 领扬州刺史 征为御史中丞 领太子詹事 馥理识清正 简文登阼 六合为家 秀证成其罪 岂可稍以乖嫌 若端坐京辇以失机会 道子甚惧 欲之 仪同三司 拜散骑常侍 荥阳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 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
( )
中所起的作用。
专题三
文化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作用。回答本题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
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
专题三
文Hale Waihona Puke 生活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中华 文化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 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智力支持。 文化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与社 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会 ③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 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 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①中华文化能够影响人:影响人们的交往活动和 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 文化 维方式,呈现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与人 ②中华文化能够感染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 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政 治 新 课 标 版
专题三
文化生活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 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 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 性。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 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必修三第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综合提升-高考总复习政治PPT课件(原文)
选择题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特点。许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加强文化建设包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综合提升
1.中华文化的特点
特征 见证(表现)
阐释
源远流长 (从纵向
讲)
汉字 史书典籍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 证
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源远流长 (从横向
讲)
区域性 民族性
各地区文化既渐趋融合,又 保持各自的特色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 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 特性
加强文化建设包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文化 建设的要求,可以推动文化建设的发 展
民族精神与社会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主
系建设
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洞若观火,全局把握”选择题专项突破
[题型特点] 各地区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答案:B
单元检测·点击进入 大求第弘中中中中加第有 各中民中民民有 民中各第弘大 中民弘有大民 第民中大民 中中第各第中弘中中各中有加中民民力同三扬华华华华强三利地华族华族族利族华地三扬力华族扬利力族三族华力族华华三地三华扬华华地华利强华族族弘 存 单 和 民 民 文 文 文 单 于区 民 精 民 精 精 于精 民 区 民 单 民 弘民 精 民 各 于 弘 精单 精 文 弘 精民 民 单 区 单 民 民 各 文 区 民 于 文 各 精 精扬异元培族族化化化元与 文族神族神神与 神族文族元族扬 族神族民与扬神 元神化扬神 族族元文元族族民化文族与化民神神和,育精精的一建其 化精与精对与其 对精化精精和 精对精族其和与 与的和与 精精化精精族的化精其建族对与培就中民神神力脉设中他 既神社神人社他 人神既神中神培 神人神文他培社 中优力培社 神神中既中神神文力既神他设文人社育是族深深量相包民 渐深会深的会民 的深渐深是育 深的是化民育会 秀量育会 深深渐深是化量渐深民包化的会华华华华华华中能精深深,传含族 趋深主深影主族 影深趋深提中 深影提既族中主 传,中主 深深趋深提既,趋深族含既影主文文文文文文华与神植植集的弘文 融植义植响义文 响植融植高华 植响高有文华义 统集华义 植植融植高有集融植文弘有响义化化化化化化民其有根根中重扬化 合根核根是核化 是根合根全民 根是全中化民核 文中民核 根根合根全中中合根化扬中是核与与与与与与族他利于于表要和在,于心于潜心在潜于,于民族于潜民华在族心化表族心于于,于民华表,于在和华潜心民民民民民精民于绵绵现见培和 又绵价绵移价和 移绵又绵族精 绵移族文和精价 现精价 绵绵又绵族文现又绵和培文移价族族族族族神族推延延为证育睦 保延值延默值睦 默延保延综神 延默综化睦神值 为神值 延延保延综化为保延睦育化默值精精精精精精,的动数数民民的 持数体数化体的 化数持数合, 数化合的的,体 民,体 数数持数合的民持数的民的化体神神神神神神就文社千千族族关 各千系千、系关 、千各千素就 千、素共关就系 族就系 千千各千素共族各千关族共、系是化会年年精精系 自年建年深建系 深年自年质是 年深质性系是建 精是建 年年自年质性精自年系精性深建铸和主的的神神中 的的设的远设中 远的的的铸 远的,中铸设 神铸设 的的的的的,神的的中神,远设造睦义优优的。交 特优优持交 持优特优必造 优持必又交造的造优优特优必又的特优交。又持中相核秀秀力流 色秀秀久流 久秀色秀然中 秀久然有流中力中秀秀色秀然有力色秀流有久华处心传传量, 传传的, 的传传要华 传的要各,华量华传传传要各量传,各的民价统统增 统统增 统统求民 统求自增民民统统统求自统增自族值文文强 文文强 文文,族 文,的强族族文文文,的文强的的体化化对 化化对 化化是的 化是民对的的化化化是民化对民精系之之自 之之自 之之不精 之不族自精精之之之不族之自族神建中中身 中中身 中中断神 中断特身神神中中中断特中身特支设,,文 ,,文 ,,增支 ,增性文支支,,,增性,文性柱,是是化 是是化 是是强柱 是强化柱柱是是是强是化,发中中的 中中的 中中我, 中我的,,中中中我中的为挥华华认 华华认 华华国为 华国认为为华华华国华认中社民民同 民民同 民民国中 民国同中中民民民国民同华会族族和 族族和 族族际华 族际和华华族族族际族和民主在在对 在在对 在在竞民 在竞对民民在在在竞在对族义长长其 长长其 长长争族 长争其族族长长长争长其的文期期他 期期他 期期力的 期力他的的期期期力期他生化共共民 共共民 共共的生 共的民生生共共共的共民存的同同族 同同族 同同要存 同要族存存同同同要同族和导生生文 生生文 生生求和 生求文和和生生生求生文发向活活化 活活化 活活。发 活。化发发活活活。活化展和和和的 和和的 和展 和的展展和和和和的强示社社理 社社理 社社强 社理强强社社社社理基范会会解 会会解 会会基 会解基基会会会会解固作实实实实实实固 实固固实实实实本 用 践 践 践 践 践 践 本践 本 本 践 践 践 践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础础础础础础础础础础础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上形形形形形形形形形形形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优优优优优优优优优优优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统统统统统统统统统统统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结结结结结结结结结结结晶晶晶晶晶晶晶晶晶晶晶。。。。。。。。。。。
《文化生活》核心知识整理——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知识整理掌握核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规模大,存留丰富。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区域性(地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5、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族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重要性(即作用):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4、(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怎么办)在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C (老子)
勤劳勇敢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
D
团结统一
在逆民心(管子)
解析 A 项意思是发愤用功,以至于把吃饭都忘了,快 乐地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体现 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B 项意思是失意落魄时修养自身, 得志通达时造福天下,与爱好和平无关;C 项意思是最高境 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与勤劳 勇敢无关;D 项意思是政权要稳定长久,就必须推行顺乎民 心的政策,与团结统一无关。
(4)途径
途径
内容
最重要的是发 挥“主心骨” 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 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 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途径
内容
必须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的 优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 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 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 形成的优良传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以五公祠的一副对联为载体,考查中华民族 精神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副对联歌颂了五 公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风范,歌颂了五公身处逆境而不坠青 云之志,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无我”精神。由此不难看 出①④正确,应选 C,②③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二:错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 精神的各个方面。
考点二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知识精讲 1.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 原 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 因 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
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பைடு நூலகம்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 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 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如:井冈山精神、长征 表 精神、抗战精神等 现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 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 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如: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 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最新届高三一轮复习(最新)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ppt
【特别提醒】
(1)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 但不能说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通用,也不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 的文字。
(2)文字与汉字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 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为书写中 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体现。 ①我国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反映人 们的精神生活、展示精神世界,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 占有重要位置。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 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是一个民 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特别提示】(具体见《优化探究》P138) 源远流长就是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 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
博大精深是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 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拓展: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性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 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 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最新)我们 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知识网络
特征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原因
包容性
历程 见证
含义、意义
集 中 表 现
中华 民族 精神
内涵 发展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1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高考扫描:2013年四川,6,选;2013年福建,29,选;2013年江 苏,32,选。
典例导引 (2013年四川文综,6,4分)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
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 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
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爱国主义的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
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
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②爱国主义的作用: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 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 支柱。
民族情怀,体现了③;民族精神砥砺我们奋力前行,体现了④。答案 为 D。
考点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考点透析1.如何弘扬和源自育中华民族精神(途径)源泉角度 自身角度 主体角度 “主心骨”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勤劳勇敢
、
2.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 具体 的。在当代中国,爱祖国
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3.主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义的主题。 ,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
辨别区分 爱国与爱国主义 爱国,是人们在处理自己所属国家的关系时应该遵循的一种规范要求 ;
爱国主义,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祖国关系的理论性认识系统 ,是人们在长
2.正确认识民族精神的作用 (1)凝聚作用。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各民族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由这个共同的民族精神来凝聚。
高考政治试题分项解析: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含解析)
2017年高考题1(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8).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A.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B.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C.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 D.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答案】A【名师点睛】民族精神具有历史传承性。
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都是对上一时代的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
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下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共同性的一面,则是继承性的依据。
2(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19).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答案】A【解析】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这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项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A。
【名师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两个基本特征侧重的角度不同,源远流长是从文化发展历程上谈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是从文化的内涵上体现中华文化的特点。
3(201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5).在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中的“五色”常指“焦、浓、重、淡、清”,即只用水墨,也可使画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变化,阴阳明暗、凹凸远近、苍翠秀润、动静巨微,尽在“五色”之妙。
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课件(必修3)
a、文学艺术
•特点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鲜明独特
•作用地位
反映我们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 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b、科学技术
•特点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地位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用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力、 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 了巨大贡献。
考点诠释:
1、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 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 永远的精神火炬。它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 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 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 魂,它永不泯灭,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全历程。
B、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 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 精神不易根基、不失本色。
;
/ AG亚游集团
orz81msr
之后,就将垫在门槛儿两边儿的斜坡铲掉了,随手将院门关上。此时,耿英已经将三人的所有衣物和这些年以来买的所有书籍 都仔细规整好了。见哥哥和弟弟将骡车和寿棺等都置办齐了,就吩咐他们去洗手擦脸喝水歇息一下,自己先将所有的香火、纸 钱、点心、水果等祭祀用品用一个大包袱包起来。然后,再用剪刀把所有的金纸和银纸都剪成三角形状,又搅了小半盆儿浆糊。 简单吃了点儿午饭后,兄妹三人就在平板车上将棺头彩绘贴好了,再由耿正满蘸墨汁,端端正正地在彩绘的右上竖行书小楷: 先考:居中竖行书大楷:耿得喜;左下竖行书小楷:归家。再书写一副挽联贴在棺头彩绘旁边的寿棺边框上,其上下联分别为: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横批:风范长存。最后,兄妹三人又将剪成三角形状的金纸和银纸随意地贴在寿棺的其余表面上。 完成寿棺的外包装后,兄妹三人就将所有的金条和其余的封银全部码在寿棺的底部,并且将准备带回家的所有贵重物品也平摊 开了铺在金条和封银的上面,再在上面铺上几条厚薄不等的褥子。然后,再为那个闭眼沉睡的男模特儿套上寿衣,安放在褥子 上。耿正仔细看看模特儿的脸,说:“它的脸这样光鲜有些不妥,咱们还应该在这上面弄点什么才好!”耿英想一想,就去厨 房灶膛里刮了一些煤灰,铲来了放在剩余的浆糊里边,搅拌搅拌,在模特儿的面部胡乱地涂抹一番,再撒上一些杂七杂八的调 料粉末。闻一闻还嫌味道不够,再去厨房拿来一块儿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也捏巴烂了涂抹在模特儿的面部、头顶和脖子 上。耿直捏着鼻子说:“够了,够了,再臭,咱们就没法儿坐车了!”耿正说:“没事儿,一会儿盖上棺盖就闻不到了!”说 着,耿正将一个可以盖住半个脸的大礼帽戴在模特儿的头上,耿英再用白布将模特儿整个儿给蒙上,周围又紧紧地挤满各种衣 物。三个人仔细检查一下没有什么遗漏了,就用几个大铁钉子将寿棺的盖子钉了起来。然后,兄妹三人又用白纱将骡车的车棚 也布置成了普通送灵车的样子。让兄妹三人非常高兴的是,这挂平板车的车架和车棚内部都相当宽敞。除了在后面的车架上可 以捆扎两袋草料之外,在车棚里边还可以将兄妹三人需要带回家去的所有行囊,以及那个大大的软皮箱、一个大大的礼品包, 还有另外的两个小包裹全都放上。在那个大大的礼品包里边,包着准备送给武昌镇上白娘娘一家人的礼品;在另外的两个小包 裹里边,一个里边包了给黄河边上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准备的南方特色点心和糖果,另一个则包了给梁爷爷和梁奶奶上坟的祭品, 以及准备在过江前祭奠白幺爹的东西。而且在寿棺的旁边,还可以挤坐得下兄妹三人。那两条刚买的又粗又长的捅火棍,也分 别放到了铺在车内的一条厚褥子下面的两侧。晚上,李老乡如约
高三政治总复习第一轮必修3《文化生活》学案
高三政治总复习第一轮必修3《文化生活》教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网络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网络◆考点阐释考点 21:中华文化积厚流光、广博精湛.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看,中华文化积厚流光(1)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点的发展历程①古代的绚烂——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远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近代的衰微——跟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趋衰败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③现代的中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才能创建中华文化新的绚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兴。
④发展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之与今世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表现时代性。
(2)积厚流光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没有中止而持续到现在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积厚流光的目睹——汉字与史册文籍①汉字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记。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录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就。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日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记。
②史册文籍A.作用: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目睹。
B.原由: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留历史资料。
c.我国史册文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温馨提示】文字、文学、文物、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录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就。
文字的发明,令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学:以文字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应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
发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络为能够演唱的抒怀诗歌。
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会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导案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导案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相关知识。
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包容性、民族性。
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的原因以及如何弘扬和培育。
2.能力目标:分析、讲解与例子相互结合,学生思考、理解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重难点】理解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容性、民族性。
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知识预览】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代辉煌的历程(了解即可)
2、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注意选择题)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原因和措施(知道即可)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特性(了解即可)
2、区域性(把握其原因及发展)
3、民族性(把握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三>包容性(把握其内涵及意义)
我们的民族精神
1、基本内涵:
2、弘扬和培育的原因:
3、如何弘扬和培育:
(注意):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2、对爱国主义相关内容的把握
3、明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与时俱进,但基本内涵不变。
社会主 义革命 和建设 时期 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 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 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 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雷锋精神、“两弹 一星”精神、大庆 精神、抗洪精神和 载人航天精神等。
• (2015安徽卷7)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 传统文化血脉,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 下列古语涵义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 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对应恰当的是:
• (2015全国卷I 39)阅诚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客服 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组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 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 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 谱写了一首爱囚主义的壮丽史诗。 •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杭 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 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 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 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 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 的关系。(10 分)
怎样弘扬 (3)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继承发扬优良传统
一.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 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 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之中。 3、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 的精髓、灵魂;是中华民族文 化的结晶。
2017年浙江高考政治必修3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课件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______ 瑰宝 ,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_____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________ 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 民族凝聚力 。 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24课时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第 六、七课内容)
自主排查
考能提升
[备考导航]
框题 学习目标 考向指南 1.高频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
源远流长的中 识记(a):中华文化源 华文化 远流长的见证
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和原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 理解(b):中华文化博 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华文化 大精深的表现和原因 2.常考题型:判断题、选择题 3.命题预测:以主流媒体中相关的 永恒的中华民 理解(b):中华民族精 中华文化的解读为选材,用判断 神的作用、基本内涵 题或选择题的方式考查中华文化 及其核心 或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
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自主排查 考能提升
②爱国主义的作用: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 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 精神支柱 。 _________ 具体 的。在不 ③爱国主义的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_____ 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_________ 祖国统一 ,是新 质上是一致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 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高三政治教案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9篇
高三政治教案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9篇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课题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二周上课时间第三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
重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难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一、丰富精神世界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活动。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2)人口迁徙。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巩固练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复习与巩固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回答1-3题。
1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
而起源于黄河、长江领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
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这段文字所强调的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A.源远流长B.博大精深C.异彩纷呈D.丰富多彩2.汉字结构独特,音形易韵,寓理于形,源远流长,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汉字是①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 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
这突出体现了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4.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以华夏为号,炎黄为旗,龙凤为图,汉字为记,凸显了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
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②中华文化有独具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③中华文化在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5.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①团结统一②爱好和平③勤劳勇敢④尊老爱幼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
这种共鸣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③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7. 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三文化生活巩固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单项选择题1.(201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 ①③D. ③④2.(2015年福建文综政治30)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3. (2015年海南政治16)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
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③④4. (2015年江苏政治19)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
这说明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5•福建漳州八校联考,13)“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
王蒙曾经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④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6.(改编题)“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A.团结统一的民族传统B.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C.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D.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7.(改编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新工具。
为此,我们应该() A.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B.增强抵御外来文化的能力C.加快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D.尊重外来文化,促进共同发展非一味地抵御和排斥,B说法不准确;C、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8.(2015•山东青岛二模,31)“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千万“家和”的力量就会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这表明()A.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具有相对稳定性B.“和”的理念是中华民族精粹的整体体现C.家庭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D.“家和”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9.(2015•河北衡水联考三,25)“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0.(2015•山东日照3月模拟,30)中国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蕴含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而齐白石时期的中国画,已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更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材料反映了()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1.(2015•山东日照3月模拟,32)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这不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
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
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①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④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2015•江苏宿迁二模,23)“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
”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A.发挥“主心骨”的引领作用B.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C.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D.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13.(2014•北京石景山区一模,25)在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子午岭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民歌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
黄土高原广袤、雄浑中透出几分苍凉的自然环境,赋予陕北民歌独特的地缘基因。
这表明陕北民歌具有很强的()A.民族性B.区域性C.包容性D.创新性14.(2015•湖北襄阳第一次调研,19)2014年12月7日,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的18名大学生和3名市民,在雪后零下10摄氏度的低温天气下,手拉手站在海里组成一条挽救生命的“链条”,成功将一名年轻女子救上岸。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为这些可爱可敬的“95后”大学生点赞。
他们的善行义举()①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彰显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15.(2015•山西忻州一模,18)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两个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②凝聚强大民族力量③培育伟大民族精神④提高民族科学素质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16.(改编题)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①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②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7.(2015年课标卷Ⅱ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阻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上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0 分)18.材料一:(1)结合材料一,分析该中学开展上述三项活动的文化生活依据。
(10分)材料二: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
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
精神的质量可以改变个人与世界的命运。
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就是我们的精神内核始终是没有变的,是一直扎根在心底的。
正是因为这样,才造就了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让长征成为了世界公认的这1000年来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之一。
(2)结台材料二,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内核始终没变,才造就长征这一伟大事件的原因。
(10分)2017届高三文化生活巩固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答案17.【答案】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对不竭动力。
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10分)18.(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分)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开展书法展示活动,有利于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3分)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追寻和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分)(若从文化的影响、教育的作用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内核;(4分)②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3分)③高昂的民族精种可以散发人们救图存的巨大力量,正是由此,才有长征的伟大胜利。
(3分)。